總網頁瀏覽量

2018年6月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66》選股不如選對老闆!

 一直以來,不論是公開演講,或私下場合,筆者很常被問到:「如何挑選具有長期投資潛力的好股票」?也有不人親朋好友不斷詢問:「妳在投資股票時,都是看什麼財務指標?有沒有什麼好指標,能夠篩選出一間好公司」?

事實上,根據筆者個人這麼多年來的經驗,投資人想要長期獲得更高的獲利,那些「非財務指標」反而比「財務指標」還要更加重要。因為首先,真正有心人要將財務報表「動手腳」,可以說是易如反掌。關於這點,熟悉企業會計及財務報表製作的人,應該都能深刻體會這句話的深意。

其次,就算財務指標都如實呈現一家公司的獲利與體質,在投資散戶獲取資料有一定的時間落差之下,等到散戶看到財務數字轉好及亮眼,進場時點也永遠慢於一些手腳快、資訊取得更早的專業投資人。股票不但很難買到最低點,反而更有可能「買到最高點」。

正因為以上的理由,筆者認為一般處於資訊不對稱,或是位於資訊傳遞最末端的投資散戶,想要投資股市致勝的最大關鍵,並不是什麼時下喊得震天軋響的價值投資法,或是根據市售的財報軟體進行股票的進、出操作,而是要特別留意一些「非財務指標」。

剛好在最近,筆者看了一本由日本基金管理公司社長、拜訪過6500位上市、櫃公司社長的藤野英人所寫的一本《提前看出好公司的非財務指標(大是出版),就與筆者以上的觀察「不謀而合」。

在這本書中,作者的重要結論是:魔鬼就在細節裡,因為企業的體質,會反映在微小的細節裡。而決定企業性格的最大關鍵,就是「老闆」。只不過,一般投資人又無法親身接觸或熟識這些大老闆。因此,就可以有很多「非財務指標」,可以彰顯這位企業者在公司經營上的理念、能力與堅持。

舉例來說,筆者認為最值得參考的,就是「老闆持股比例高(一方面代表對公司的遠景有信心、不會頻繁炒作股票,或是因為缺錢而用股票向銀行質借)」、「老闆的發言明確、沒有模糊地帶」、「談到經營理念、公司願景時,兩眼會閃閃發光的老闆」、「老闆對於未來時代新趨勢非常有興趣(才能讓企業在面對外在大環境的變動下,持續維持超強競爭力)」,以及「誠實陳述公司的財務及經營狀況」等。

當然,書中還有更多的「指標」,值得投資散戶細心體會及參考。只不過書裡有些法則,也許不見得能在台灣應用。舉例來說,書中認為「執行長的知名度和股價,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互連動」的。根據筆者個人經驗,也許在台灣股市中只有少數經營者,適用此一法則。

這是因為該書的作者是基金經理人,有非常多的機會可以與上市、櫃公司老闆面對面聊天,並且可以透過一些書中所提到的說話內容、身體語言,甚至是辦公室其他觀察指標,來全方位地了解老闆的人格特質。

但在台灣,特別是一般投資散戶,唯二能了解企業主的機會,一是透過媒體的報導,另一個則是透過一年一次的股東大會。然而,國內現在已有非常多上市、櫃公司,為了避免「有心人鬧場」,還特別選在同一時間開股東大會。

至於透過傳播媒體報導下的企業主,老實說都經過了特別的「化妝」,講話也經過特別的設計與修飾,很難讓投資散戶可以獲得第一手近身觀察的機會。但實際從這本書作者所提到的「好公司非財務指標」內容來看,不論是企業文化,或是經營者的經營風格,說到最後,就是看老闆這個人值不值得信任。

記得之前在採訪不少股市高手時,這些人都不約而同地提到投資選股最重要的,就是「看老闆這個人」這個標準。簡單來說,投資人如果想要選到一支睡覺都能安穩上漲的好股票,一定要「選對企業主」!

因為,真正具有誠信、不說謊、欺騙他人,又努力認真經營本業、不隨便靠炒股票替自己賺錢的老闆,就算公司表現因為一時的景氣循環向下而變差,但總有一天會恢復到該有的水準。

根據筆者個人的經驗,如果企業主選擇把全副精神、時間與精力,都花在了解未來趨勢,以及帶領企業朝向正確的方向發展,投資人絕對不會在媒體上,看到這位老闆的新聞,是出現在財經以外的版面出現、談自己本業專長之外的話題,或是低調到什麼企業正式場合都不出席;也不會常常出現公司財務預測及結果數字「嚴重失準」的情形;更不會出現公司股價與大老闆信心喊話「南轅北輒」的現象。

以上,只是投資人可以觀察一位企業主好壞的眾多,而非單一的指標。其目的,就是能全方位地觀察及審視企業主的內、外在表現,並且化約成一個整體性的「投資與否」指標。

事實上,投資股票就如同選擇結婚的另一半一樣—縱使每個人都有不少的缺點及優點,但是最值得託付終身的另一半,既不能有素行不良的嗜好,又得忠於另一半、主動負起對另一半的承諾與照顧之責才是!

筆者認為,唯有找對了企業主,一般想要讓財富穩定成長的投資大眾,才能把自己好不容易賺來的薪水,安穩地交給這些努力經營的老闆們,讓他們幫自己賺錢!

當然,儘管從「企業主個人行事風格」這一點,來觀察的這種非財務指標最為有效,但也有其風險,那就是:當企業主不在其位時,投資人恐怕都得就要評估,是否還能繼續長期投資了?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65》只有「人味」,才是業務員贏過機器人的最大武器!

 如果要問近一、兩年最熱門的就業趨勢,「AI機器人將取代人工」絕對是其中最重要的議題。假設要問業務員心中最煩惱之事,「怕被AI機器人取代」也絕對是其中的第一名。

由於最近一、兩年,筆者在不同場合與不少業務員接觸的過程中,所接受到對方最為困擾的問題,就屬「在AI機器人來臨的時代,自己要如何才能『不被逃汰或取代』」?

記得前幾天,有媒體在專訪有「AI 女王」之稱的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馮雁時就指出:「不想被機器人取代,就絕對別做AI擅長的事」(https://news.cnyes.com/news/id/4125640)!而這觀點,跟筆者之前《「我是有錢人」迷思558》想讓薪水「領的久、領的多」,就一定要好好思考這2大重點!(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2994804)文章中所說不謀而合。但筆者更想說的是:業務員想在未來生存,還必須具備機器人最不擅長的項目才行。

剛好上個星期,筆者受邀前往「社團法人中華保險與理財規劃人員協會(IFPA)」第十屆授證大會及理事長交接晚會中,聽到新任理事長劉先覺的致辭,深深覺得「頗有同感」。

在演講中,劉先覺理事長特別強調,要能在時代的變革中,晉身成為「保險業務菁英Agent 4.0」,必須持續培養自己以下的4大特質:

一、全方位與多元化的保險理財專業服務:熟悉保險產品,包括壽險、產險,以及各式新型態的風險(如網路風險)、風險管理工具(如智慧型配戴、感應器)成為全方位風險管理專家。

二、善用新型態科技工具與個人的銷售專業相輔相成:使用各式新型態科技工具、移動裝置、溝通模式,包括各種型態的網路溝通平台(Line、微信)、社交平台(FacebookLinkedIn)、學習平台(Google、好險網),甚至未來使用機器人助理!有效快速的優化業務開發與客服的工作!

三、提供線上、線下O2O兼顧的服務才是王道:量身訂做給客戶的個人專屬服務,是保險業務夥伴最重要的價值,也必需同時提供在網路上更方便於客戶的7/24基本服務,精簡效率。此外,應該積極創新業務拓展模式,開發網路上大量且有效的準客戶名單。

四、愛與關懷是人際關係互動的根本:讓客戶充份感受到我們對於「人」的愛與關懷,這絕不是理財機器人、保險機器人、稅務規劃機器人、養生健康機器人所能取代的!

而在劉先覺理事長的「Agent 4.0」的主張中,筆者認為前3大必培養特質,可以說是未來每一位工作者,都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特別是風險管理是投資理財中的一環,所以,保險業務員不能只熟風險管理,而不能不了解整體財富管理的內容、工具,以及網路各種科技的應用。否則,就很難不在新時代中,被「跨界」的競爭者給取代。

這也難怪一份由IFPA保險與理財規劃人員協會委託「好險網」針對保險業務夥伴進行的線上問卷大調查(https://www.phew.tw/article/cont/phewshare/video/develop/3996/201805223996)顯示,業務員端所希望的數位化轉型需求,最主要是「公司導入或建置數位化環境(98.4%)」、「能被給與更加多元化與彈性銷售的財富管理平台(97.6%)」與「希望主管機關能放寬保險業務在網際網路上招攬的限制(86.2%)」。

更有媒體引用保險從業人員的說法,數位化時代的來臨,消費者已經相當習慣於在網路上搜尋資料、進行決策,甚至下單購買付費,金管會卻仍然禁止開放網路招攬,非常不符合電商時代消費者使用習慣

事實上,筆者就有碰過幾位年輕一代的業務員,已經不走傳統人對人的銷售招攬模式,而是全數從網路上開發客戶名單。因此,筆者認為,「人」與「專業」,雖然是可以拉開與同輩競爭者距離的重要關鍵,但與機器人相比,「人味」恐怕才能「更勝一籌」。

只是以所謂的「愛與關懷」為例,絕對不只是「常常與客戶電話或面對面聯絡」,或是「常常請客或送客戶禮物」這回事。筆者認為,不管業務員具有多少專業,或多麼精通網路招攬手法。假設無法做到「以人為本」及「以客為尊」的精髓,想要在此行業中長久生存,恐怕是有極大難度的。

事實上,「站在客戶的立場思考」這件事說的簡單,真的做起來卻很困難。因為,當客戶的利益與個人業績及生計產生衝突之際,業務員還能有多少的堅持,恐怕就得「極端考驗人性」了。

而從客戶的角度思考,還同時包括「從專業角度提供對方建議」。當客戶比業務員專業時,這個命題也許並不存在。因為在這個時候,業務員只有「回去再進修」一途,別無他法。

但是,當客戶不見得更為專業時,業務員是否有勇氣及能力,說服客戶信任其專業?當然,業務員專業是一回事,但,有沒有能力用對方聽的懂的話語「如實地翻譯」給客戶聽?而且,不會特別揀客戶想聽的部分說,或是特別避談會影響客戶買單的內容。

因為儘管現在有許多民眾,已經習慣從網路上獲取投保的知識。但是,並不表示他們對保險的認知,是100%正確無誤的。更有可能因為網路訊息太多、內容虛、實夾雜,而讓客戶吸收到錯誤的觀念。

而接下來的問題是:當業務員明知客戶的資訊,並不正確時,到底有沒有勇氣向保戶解釋清楚並據理力爭?還是只是迎合客戶的要求,只求能做成此一生意就好?

所以,基於個人對於未來AI社會的趨勢觀察,以及對財富管理這一領域的認識,筆者認為保險業務員想要能在新時代中「存活」並「出頭」,以下這4大重點勢不可少。

首先,要有「未來(金融)業務這一行,已經不太能有所謂的『好賣』及『暴利』可言」此一認知。特別是目前的保戶,在網路及社群媒體等的「教育」之下,漸漸了解保險商品的佣金模式,再加上網路投保的搶市,保險業務員已經無法享有「單憑一張保單,就可以一整年不用工作」的時代了。

筆者認為,保險業務員只有放棄掉師父或父母輩的那種「做業務可賺大錢」的舊思維,並且努力增強自己的各項專業,也才能夠以正面務實的態度及方法,因應未來的變局。

其次,越是只會賣儲蓄險或無差異商品的業務員,不但會被AI機器人取代,也更是保險公司或金融機構都想要逃汰的對象。理由很簡單,越是簡單的商品,人就永遠拼不過機器人及網路。

以儲蓄險為例,拼的就是IRR與保費折扣。而這兩點,都是牢牢掌握在保險公司及網路銷售手中,業務員是一點籌碼及獲勝機會都沒有。再加上買這類商品的保戶,也根本沒有忠誠度可言(只會追逐高IRR及保費折扣),業務員做得了第一筆生意,卻很難維持長久。因為,這種以「利益」而吸引來的保戶,永遠都只會「要求更多讓利」。

再者,未來的業務員,不可能只有「純銷售保單」的業務員,而只有「能提供個人或家庭投資理財total solution」的業務員。特別是當AI機器人非常專業時,業務員如果還只能停留在「回答簡單ABC問題」之際,又怎麼可能不被逃汰呢?

雖然這世上不可能有「熟通各個專業」的通才,卻不能只熟保險商品或風險管理商品。但是,除非業務員能夠專精到「此行只有你一個人懂」的境界。否則,不要說被AI機器人給取代,單是同業或是金融財務領域的競爭者,就可以讓保險業務員「很難存活」。

最後,銷售的核心在於「由專業及真正關心所建立起來的信任」,而在過程中越不困難、越沒有「感情」成份存在,業務員就越容易被AI機器人或網路給取代。

也就是說,在網路行銷、投保及大數據演算,以及年輕人習慣網路溝通、深度使用網路的習慣之下,保險業務員雖然能很容易地,從網路上獲取大量準客戶名單,但是,將更會落入到保險公司的手中。

因為,能將客戶服務得好,並且讓他們成為死忠客戶,並且願意再轉介紹更多新客戶,才能算是成功業務員的真正本事。而手中掌握不住忠誠客戶的業務員,未來恐怕就真的就只能被AI機器人給取代了。

筆者始終相信,就算AI機器人的應對如何像人,大數據演算結果的商品組合建議,再怎麼早一步迎合客戶的需求,仍舊無法100%代替活生生的人情與人性。

一旦銷售沒有人情味及信任,業務員被AI機器人取代,終究會是遲早的事。但如果人們在這種看不清、摸不著,又不會馬上看到效果的金融商品購買上,仍然以「專業信任」為優先,相信業務員(不只是保險業務員如此,其他所有金融投資理財領域的業務員或理專亦同)就永遠不會有失業,以及被取代的一天!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64》所有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榨光」每個人的荷包!

 516日的某家媒體報導,瑞典有3000人自願植入晶片,讓訂票、付款及開門等事,都能「揮揮手就可解決」。看到這則新聞,讓筆者立刻想到最近才剛看完的一本新書—《改變未來的秘密交易(大是出版)》。

不可否認,科技進步的確有讓民眾享有不少的便利。但,讀者真的能確認這些企業的新發明與新商品,真的是「利多於弊」嗎?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讀者真能確認自己不是跳入企業早設計好的圈套?

筆者認為,當讀者仔細看完這本書之後,應該會開始恍然大悟:為什麼這麼多年以來,自己在投資理財上,做了不少的努力,卻一直存不了錢?以及無法投資獲利?

誠如該書的作者在「前言」中特別提到:商業交易,就是發明一個問題,然後銷售解答。事實上,不管是這本書裡談到的「解答」—醫藥、金融或消費商品,全都不是新發明的問題,而是人生而都會面臨的需要。

舉例來說,各種投資商品或醫藥,哪一個不是號稱「解決人類生而缺錢或欠缺健康的需求」?但是,如果一般民眾所接觸過的所有訊息,都是精過業者精心設計後的劇本,那所謂的「最終決策」,能夠是民眾在意由意志下的「最佳或最適解答」嗎?

而在看完這本書後,筆者有以下幾點跟投資理財有關的心得,想與讀者們一同分享及進一步深思:

首先,一般大眾的「需求」,真的是人生的必需?還是只是企業一圓「讓商品暢銷」的藉口?就以書中提到的製藥業為例,製藥公司的賽局不是「治療疾病」,而是「變出新疾病」。只要製藥公司能不斷創造疾病,就可以製造及找到對應的藥品,來解決病人的需求。

事實上,如果把以上的製藥業獲利公式,套在投資理財行業中,也一樣是毫無違和之感。因為,金融機構會不斷地向理財大眾,推播各種人生的遠大理財目標—除了名車、豪宅、奢侈品之外,還有上對父母、下對子女,以及對另一伴永無止盡的財務責任

而這還不打緊,因為就算以上這些都準備齊全了,那人生最後一段時光的各種花費,也得要「補好、補滿」,似乎也才能說是「不枉此生」或「不造成家人的困擾」。

筆者並不是說,以上這些人生各階段的財務目標都不需要。只不過,當各項金額從務實的計算,演變成胡亂喊價的任意拉抬,讀者究竟能否分得清楚:自己的財務需求到底是哪些?實際的金額又是多少?

而當企業用各種手段及方法,向你描繪出一幅「樣板美好人生」,以及「可能超出普通能力範圍的高不可攀的財務目標數字」時,民眾就只能不經思索地「照單全收」,然後,讓自己一輩子都變成「生活的意義與價值就只有金錢」嗎?!

其次,「預估報酬、風險及成本」是衡量投資時,最關鍵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但是,這個世界卻在流行一種「風險是好事」的概念,且刻意突顯的是「報酬」,風險與成本都被忽略掉了。

相信所有投資過的人,都聽過不少理財專家的這句經典名言:投資總會有一點風險,而你必須冒一點險,才可能有所「賺頭」。因此,原本保守到不行,一直以來努力工作賺錢的人,紛紛投入各金融機構的懷抱,並且期許自己成為專業投資人的一份子。

然而,雖然他們被灌輸了「想要獲利,必得冒些風險」的觀念,但實際上,他們卻完全不會分辨風險打哪裡來?風險何時會出現?以及自己的風險到底會有多大?

從過去造成投資人大虧損的連動債、TRF,一直到各式各樣讓人目不轉睛、號稱「低風險、高報酬」的投資標的,有多少投資人能真正說的出商品的架構、遊戲規則,以及最重要的「最大風險(虧損)有多少」?

認真一點的投資人,不過是「放大報酬,並縮小了投資標的的風險規模」;但絕大多數的人,連可能風險都被拋到九宵雲外,又怎麼會認真地了解投資標的的內容呢?

筆者堅信,投資理財的世界裡,向來就不可能有「既要風險及成本低,報酬又要高」這等好事。假設讀者在每一次投資決策前,不能確實釐清「最大風險」、「所有成本」以及「可能,而非確定報酬」這三大重點,投資有賺錢只能算是「賭單次運氣好」,而不能保證永遠都能獲利。

再者,千不要說新科技能不能夠「100%信賴」的問題,當金融消費及交易越是便利,理財大眾小心好不容易攢下來的錢,恐怕就會在無聲無息中溜走。別懷疑,筆者說的就是各種便利的支付工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信用卡。

在這本書中,舉了不少有關於信用卡消費的研究。例如「信用卡可以帶來購物的喜悅,卻毫無痛苦只要移除現金,讓付款能即時發生,大腦就沒時間表達痛苦」。

簡單來說,這些研究都顯示:使用現金會限制消費者「隨心所欲地花費」,而信用卡及線上花費,反而會讓消費者「產生變有錢的錯覺,彷彿它們能變出任何你想要的東西」。

正由於使用現金與信用卡等支付工具時,大腦的感覺及認知是不同的。因此,讀者如果真正想從企業鋪天蓋地的行銷手法中「平安脫身」,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限制自己使用信用卡等便利的支付工具,而是堅持採用最傳統的現金。

最後,筆者還想真心推薦讀者若有空的話,可以細細研讀這本書,以了解政府、企業財團及研究單位等,是如何齊心協力為了獲利極大化,而徹底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包括貧窮與富有、健康與肥胖,甚至,是一整個政權的傾覆。

相信從這本書中,讀者們可以看到一個與過去認知完全不同、全新且真實的世界—所有營利企業存在的目的,就只是為了榨光每一個人的荷包,就算是「負債消費」也在所不惜!

筆者認為,唯有每一位理財大眾,徹底看清楚這個世界的真實「金權遊戲」內幕,也才能確保每一個消費決策的合理性,以及每一項投資獲利的可能性。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8年4月19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63》隱含的風險與成本,是投資時的最重要考量!

 喜歡吃甜食,但也關心飲食健康的筆者,最近興起「不如自己動手做甜點」的想法。因為,唯有自己動手做,不僅可以降低相關開銷,也才可能將甜點裡油與糖的使用量「降低」,以符合「少油、少糖」的健康飲食觀念。

但真正手做甜點之後,也才發現市售甜點裡,油與糖的使用量之「驚人」。因為筆者最後「既顧得上健康,也還算合口」的配方是:將砂糖換成較健康的純蜂蜜,並將份量減到食譜的6成,再用健康的橄欖油取代奶油,並將份量減到8成。

不過,這已經是減量的極致了。一旦份量再減,甜點的口感就完全「走味」,變得非常難吃。意思就是說:市售點心要甜蜜、好吃、讓消費者願意繼續「掏錢購買」,就絕不可能「顧得上健康」。

筆者也才終於領悟到,過去喜愛甜點的自己,吃到的不全是蛋與麵粉,而是同時吞下「高量」的油與糖而不自知。更不要說甜點裡,還可能添加了許多有害健康的化學香料、反式脂肪...等。

其實,不要說市售的各種食品或點心,投資理財世界中,也存在著許多看起來無害,或高舉「低或無風險、高報酬」的旗幟銷售、號稱「適合各種年齡及族群」的標的,實際上卻「並未如此」。

舉例來說,上星期筆者在個人經營粉絲團中,轉PO了一篇有關「類全委保單適合什麼人買」的媒體文章,並列出了幾點個人的看法。之後,便有多位朋友來信詢問這些近來賣到爆的相關商品。

有的是還沒買,但受到理專的推銷,覺得好像「這麼好的商品『不買可惜』」;有的則是買了類全委月配息保單後,不但配息越來越少,每月的各種費用成本也「相當驚人」。

例如有位朋友就寫道:「我2014年買至今,雖每月都有提撥利息入帳戶。但從原本7000(也只一個月)到現在4000已快腰斬,且這利息應該也是來自於我的本金。因為,它的績效都是負的。我的理專說標的維護費、行政管理費一年約扣130004000」今年底扣完就不再扣之後扣的其它管理、手續費是扣終身(一年約12千)。也就是說,雖然每月有配息,但越配越少且績效一直不好。再加上每月扣的手續費和代操費,真的如妳所說本金都被腐蝕掉了。因此,很想聽聽妳的看法,如果妳是我的話妳會怎麼處置這張保單呢」?

筆者除了要她參考之前寫過的這篇—《「我是有錢人」迷思460》手中買了多年的投資型保單,到底該留?不該留?!(http://swlee0630.blogspot.tw/2015/04/460.html)文章外,還有以下兩大值得同樣對此商品有興趣保戶參考的回覆重點:

首先,不論是屬於類全委投資型保單的「變額年金」,或是屬於傳統型的「利率變動型年金險」,由於全都是「遞延年金」型,所以,不論是已退休、未退休,或是年齡大、年齡小,全都不適合購買這種保單來「退休」。

理由就在於:遞延年金險的意思,就跟之前民眾買的儲蓄險一樣,風險沒有很高,但,報酬率就是只會比銀行定存「高一些」,如此而已。但是,在市場利率不可能太高、退休時間也固定、低薪且成長機率普遍不高之下,民眾在籌措退休金時,必須「儘量提高報酬率」才行,而不是將退休基金,放在一個「報酬率只比銀行定存好一點」的「極保守」項目。

在此,請讀者先不要刻意抓筆者的語病,筆者不是要民眾「為了獲利,而不顧風險」,而是在「可控制的風險之下,儘量拉高投資報酬率」。如此一來,也才能在既定的時間裡,籌措到足夠的退休金。

正因為還沒有退休的人,還有一份薪水收入來源,不但不需要靠這張保單「提供固定生活費」,反而更需要趁著還有投資資本的時候,以穩健、積極的方式將退休基金「極大化」。

所以,這種保單既不適合「年輕人(因為要額外付一筆代操費,就算是沒有保障,也沒有投資的年輕人,應該買的是一般的投資型保單,例如變額萬能壽險,而不是這種類全委保單:另一理由在於:有收入的年輕人,需要什麼「月配」?)」,也不適合「已經退休,每月完全仰賴這筆『定期提撥』費用過生活的退休族(因為所謂的「固定提撥」,完全「不保證每月一定會提撥」)」。

且更重要的是:因為「定期提撥」是發生在「年金累積」期間。所以,除非保能選擇「每月不領錢,而將這筆現金流滾入繼續投資」。否則,「在年金累積期就開始有現金流」的類全委保單,連尚未退休人士都不適合(因為還未退休、完全不需要這筆錢的人,如果沒有妥善「保存」,錢就很容易花光)吶~

至於「已經退休的人,也不適合買遞延年金險」的答案也非常清楚—既然已經退休了,就代表需要一筆固定的生活費來源,那麼,還不能馬上領到年金的遞延年金險,怎麼可能是個最佳的選項呢?

另一個讀者可能想到的問題是:妳作者建議在真正退休前,不要買投報率低的遞延年金險,而應該找尋其他投報率更高,但風險相對穩健的標的,那麼,另一種最近夯到爆的連結「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的投資型保單,應該很適合做為「籌措退休金的準備」吧?但筆者認為,這種看似「低風險、高報酬」的標的,仍有以下4大問題:

一、它並不是純投資,而是保單的一種。因此,保戶的實際投報率,還得扣除一些保險及投資的相關成本。以目前看到各家「連結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的投資型保單」資料來看,其所扣的「保費費用(由保險公司收取)」並不低,最低(例如申購300萬元以上)是3.5%(如果購買金額不高,費用成本還更高)。

除了保費費用外,保戶還要支付一筆錢給基金公司。其中,基金經理費差不多第一年要3%,第二到第六年每年0.6%6年加總起來就要6%;保管費6年下來總共是0.72%。以上費用相加除以6,等於每年要1.7%左右。這意思就是說:保戶的投資獲利,每年固定要減掉1.7%,才能真正「入袋」。

二、目前保險公司推出的標的,並非只有變額年金,還有「變額(萬能)壽險」。這會衍生出的一大問題是:保戶要多支付身故、全殘保障的「危險成本」,且這筆費用是「年齡越大、扣得越多」。而這所代表的意義是:保戶的投報率得跟著降低。

三、由於連結基金都是投資在「目標到期債券」,因此,保戶持有(投資)期間,就是跟著債券的到期日而走。目前各家公司推出的保單,幾乎都是「6年到期」的債券。

簡單來說,保險公司推出這樣的商品,就是拿來替代之前被金管會嚴格限制之下,因為投報率(IRR)極低,而變得不具吸引力的「短天期儲蓄險」而已。

只不過,它換成了一個「假設報酬率較高,但有到期日」的投資標的,而在到期之後,保戶還要另外找尋值得投資的標的。除非、除非,保戶距離退休時間,就剛剛好是「6年」的期間。

四、不保證獲利,且外幣保單有匯兌風險。雖然此商品號稱「風險非常低」,但,它也並沒說有「保證獲利」,DM上給民眾看的數字,全都是「預期報酬率」。且連結「目標到期債券型基金」的保單,幾乎都是外幣計價。所以,保戶的投報率,還增添了匯兌上的風險。

也許讀者會說:我就是沒時間做功課,過往投資績效也很差,從來就是賠錢而沒賺錢過。所以,我只能投資這種「比銀行定存收益好一點」標的。對此,筆者只能說:投資人要有心理準備,最後的結果,能與存銀行定存差不多。

更何況,「不得不為之」,並不等同於「適合購買此一商品」。且就算「不得不為之」,也一定要記得拿起計算機來敲一敲,確認扣掉一筆不小的費用之後,拿到保戶手中的錢,是否能比存銀行定存,或其他安穩投資標的還要多?

如果不行,投資人為何執意要投資此一商品?因為,筆者不建議一般民眾,購買這些商品的另一重要原在於:不論是「代操」、「保本」、「月配」或「有擔保」...等功能,都有極高的隱含成本,等於是民眾看到的獲利,並不是真正能入袋的數字。

以類全委保單為例,各家保單的委託投資帳戶,一年費用率就要1.7%(內含,從淨值中扣除)。先不論所謂的「月月配息」,是否真的「每月配的一樣多」,或是還有可能是來自於自己先前所繳的保費(本金)。

根據許多讀者說法是,他們通常都是等到配息率越來越低、績效越來越差時,才發現原來包括代操費用、保單行政管理費...等一一扣下來,真正落入自己口袋的金額已所剩不多。

也許業者、業務員及理專都會說:保險公司也是營利事業,既然提供以上的各種「保證」,收取一些費用當然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

這話是沒錯,但是,有沒有一個銷售人員,肯清楚告訴被推銷的保戶這個事實?特別是相關費用一扣,每年都至少是1%以上,而現在的銀行一年期定儲利率,也不過就1%左右吶。

且根據筆者對於來詢問讀者的對話中了解,他們並沒有獲得以下兩大重要訊息。其一是保戶一定會被扣掉的費用;另一個則是「除了保證的身故、全殘保障」外,其餘投報率全都不保證。

以上只有兩種可能,其一是銷售人員刻意忽略此一會影響客戶購買的重點,而只講「可能的較高報酬及所有保障」;另一種則是「保戶一心只想獲利,根本聽不進去業務員,本就已經講的很小聲的『風險』及『費用成本』」。

但不論是以上兩種的哪種可能,對於不適合此一商品的人來說,可能就是一場投資理財的災難。因此,筆者最後還是想給對這些市場熱銷商品有興趣的讀者,以下4大忠告:

一、所有商品的設計,都有其適合對象,一旦不適合,千萬不要「勉強在一起」。這就跟夫妻結婚一樣,不適合的人硬要湊在一起,就算只生活一陣子,恐怕結局不但不會「美好」,還會生出更多的「怨言」及「不滿」。

二、這世上沒有不能做的投資,只有「你將會付出多大成本」?!因此,有些投資商品的選擇,根本無關投資決策,只要看手續費等成本,就可以決定「不必買」了!

三、凡是投資,就一定有風險。如果你沒看到,不是業務員刻意沒說,就是你故意縮小它的危害。

四、如果不想承擔風險,你就必須支付成本、吐一些報酬回去!假設你想什麼風險都不付、什麼好處都想要,其結果就是投報率只能跟市場利率一樣,不可再多了。特別是當整體獲利不變之下,之前看起來「很令人欣喜」的獲利,就會減少很多!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8年4月1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62》不管租屋或買房,都得面臨的2大財務問題

 之前有位年輕朋友寫信給筆者,詢問買房子的問題。他說他看了媒體上不少專家,對於「年輕人該不該買房」的正、反論點,似乎都各有道理,卻也都心生懷疑、無法確定。

他認為,「年輕人不該買房」一派的最主要論述,就在於「年輕人口大幅減少,不足以支撐房價」;至於「應該買房」一派的主要論點,還是在於「用房貸當租金,繳完貸款後,房子就是你的了」。

這位朋友無奈地說,除非他能確定「人口負債」說能夠100%成立,否則,他不想「繳了一輩子的租金,然後房子還不是自己的。然後,租房子還要看房東的臉色」。

筆者肯定這位年輕朋友的心情,特別是現在年輕人所處的購屋環境,絕對比現在四、五、六年級生還要惡劣—房屋總價昂貴不說,還同時面臨著低薪且加薪困難的窘境。

對此,筆者實際用兩位朋友新近購屋的例子向他說明。這兩位朋友買房雖然不是「自住」,但至少是為了「自用(營利)」。而他們之所以由租轉買,簡單來說就是「受不了房東的鳥氣」。

話說開公司的朋友甲,原本在台中市熱鬧地段的商業大樓中,租下一間辦公室。不但房租沒有比同條街上便宜,房東還不願意認列這筆租金收入。也就是說,房東既不願意繳交收租而多出來的個人綜所稅,也不想支付因為租金收入所衍生出來的健保補充保費。

這還不打緊,房東認為朋友甲公司經營得還算不錯,在準備換約前,就告知朋友甲要漲房租。朋友甲一聽就火冒三丈,就趕緊透過認識的朋友,四處尋找新的辦公地點。

恰巧有一位朋友的辦公室要賣,地點就在原地址處不遠。雖然交通沒有那麼方便,但空間還幾乎比原本的要大上一半。朋友甲算了一算,買下新辦公室所支付的房貸,差不多就等於原本的租金。所以沒思考太多,就決定買下辦公室了。

另一位朋友乙,則是位開業醫師。原本的診所租金雖然只要7萬元,但是房東把所有管理費成本,通通灌到這位醫師的頭上,原本就令朋友乙相當不悅。後來讓這位醫師下定決心「買房」的導火線,也是因為「換約要漲房租」。

這位醫師朋友也是一樣二話不說,馬上把買房的訊息散佈出去,沒有多久,就在附近找到一間更近捷運站、坪數差不多大小的房子。朋友乙算了一下,雖然房屋總價近5000萬元、貸款8成,但據說與銀行恰談的房貸利率卻只有1.58%

儘管朋友乙購買診所換算下來的每月房貸金額,差不多是近20萬元的數字,但由於醫師朋友的診所生意興隆,所以,有足夠的現金流可以支付這樣高昂的房屋貸款。

所以,筆者回覆這位朋友的答案是:就算「自住購屋」,不需要過於考慮房價未來的漲跌,但兩者購屋決策的最大差異,或許可以提供給想要購屋者以下的重點:

首先,未來是否有長久且固定的「現金流」以支付房貸?特別是當房價下跌、銀行要求補繳擔保品或拉高還款金額之際,這種長期的還款能力,將是決定購屋與否的重要關鍵。

以第二個例子來看,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至於第一個案例,很大的重點就在於:當事人購屋的目的是「辦公之用」,並不需要考慮前、後兩地的人潮、流量等問題。

但是在整個決策過程中,「有沒有穩定的營業收入」還是相當重要的。特別是當老闆中途結束公司營運,這房子能不能租到與貸款金額相同的價錢,也必須是在購屋前要思考清楚的。

其次,購屋房貸必須與原本租金相當。因為當購屋房貸金額高於原本金之際,當事人的還款能力就必須進一步提高。簡單來說,就是「會加重購屋者各人或家庭的財務負擔」。因為,就算繳房貸20年後,房子歸購屋者所有,但在房貸金額遠高於租金支出,且房價有可能跌價之下,這盤生意是否真的划算,恐怕也會成為一大問號。

以第二個例子來看,雖然購屋的醫生是在退休後才買房,但因為生活是靠之前的儲蓄,而非開業後的每月收入,再加上診所每月的收入,都遠大於多出的房貸支出(新房貸每月還款金額近20萬元,原本租金為7萬元,兩者差12萬多元)。因此從純財務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購屋決定是合理的。

至於第一個例子,以「辦公室」用途來看,要找到「新房貸差不多等於原租金」的標的並不困難。不過,假設當事人是為了開店,且就算房貸金額等同於原本的房屋租金。一旦後者人潮不足,不僅會降低定期還款能力,還更可能因為買房而嚴重影響到未來的生意長久。屆時,恐怕就不是一句「反正是『自用』,且房貸付完之後,房子就100%屬於自己了」,就能夠輕易將購屋「合理化」的。

從以上的兩個例子與兩大重點可以看出,購屋其實是一件既不浪漫,且又需要長久付出及堅持的人生大事。對於「只要買了房子,這世界所有一切居住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且會變得美好」心存期待的朋友,筆者衷心希望能認真地思考清楚以上的問題才好!

假設以上2大最重要的問題沒有解決,不管是租屋或買房,全都會面臨極大的財務風險。因為只要個人或家庭財務處理得當,不論租屋或買房,都可以住得輕鬆自在。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61》投資、投機與賭博

 前一陣子,筆者看到一則有趣的新聞(https://news.cnyes.com/news/id/4049440想與讀者們一同分享。新聞中引述股神巴菲特的戰友—芒格(Charlie Munger)所說:有3樣東西會使聰明人破產,那就是酒、女人及槓桿(leverage)。

儘管巴菲特對此話深信不疑,但也不忘澄清實際的情況是:會讓人破產的是槓桿,至於「酒(liquor)」跟「女人(ladies)」,則純粹是因為都有「L」的開頭,而順便加入其中。

巴菲特就曾在致股東公開信中再次強調,避免用借來的錢投資。因為,他認為這麼做就是「賭上自己的身家,去追逐自己不一定需要的東西」。所以嚴格來說,會使用槓桿的人,多半是有不小的「賭」的成份在其中。

而說到賭與槓桿操作,就不能不提台灣期貨交易所一再大力推廣的各種期貨及選擇權商品。並讓筆者想起有位在期貨業任職朋友的這句話:「在台灣,中下階層在『賭』大家樂,至於中上階層,則是在『賭』期貨」。

不過,儘管兩者都是「賭」,且都有槓桿操作的成份,但在普羅大眾的觀點中,前者(賭大家樂)「惡」的成份,要多於後者(賭期貨)。因為像期貨或選擇權這類高槓桿、披了「投資」名義的賭博,可能更會「害人不淺」。

說到這裡,讀者還記得26日的國內期貨市場大屠殺事件嗎?先是美股22日重挫665點,接著又在隔週一晚上,大跌了1,175點。此舉不但讓台股暴跌542點,期貨市場也出現恐慌性的殺盤。

就在此時,由於期貨商啟動強制平倉措施,更是加重了選擇權進一步的賣壓,並導致違約金額擴大。根據統計,210日當天期貨商所申報的違約金,就高達了13億元,創下國內期貨市場的歷史新高紀錄(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0226fin013/)。

以上新聞撇開是否商品設計上,或是期貨商對於補繳保證金的做法不當的問題,期貨及選擇權商品再怎麼說,都會是極為投機,或者可以說是「賭性堅強」的標的。

筆者並不想在此細談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內容,只想藉此機會再次提醒投資人,若把「賭博」當成投資,其風險恐怕是難以預料的。因為首先,千算萬算,也算不過決定輸贏的機率。也就是說,就算當事人擁有過人的頭腦,並且可以透過數學計算,可以透過跨期間、跨商品等方式,讓整個投資組合沒有任何風險。但只要是進行單一部位的投資,其風險就有可能是「無限大」。

更重要的是,類似這種高槓桿的操作,就算當事人「做對」了,且贏了那99次,但最後一次輸掉,不但有可能輸掉之前所有賺的,更可能導致高額的負債產生。讀者可千萬別忘了,這世界有不少的「股神」,卻幾乎沒聽到「永遠不敗的期神」!

其次,投資人千萬不要以為這種高槓桿的投機「風險很有限」,就可以任意進行投資。因為只要當虧損累積的次數夠多、時間夠長,整體資產還是會變成負數,而不可能越積越多。

再者,要特別注意「披著『保本』外衣的投機商品」。從早先年的連動債商品(包括結構債保單)、至今仍在打官司中的「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Target Redemption ForwardTRF)」,到最近國內流行、投資人普遍認為風險最大只有損失「權利金」的認購(售)權證,哪一個不是槓桿操作的商品?

只不過在金融機構的善於包裝及取名之下,讓投資人完全失去了戒心,以為在「損失有限」之下,自己有幸可以獲得「超額報酬」。例如結構債商品,就取了個「保本」的名字,但實際上,與結構債綁在一起的,就是不折不扣的選擇權商品;又例如TRF,裡面的每一個字,都讓人看不出與期貨或選擇權的關聯,但卻是不折不扣、用高槓桿倍數「賭」匯率方向的「選擇權」商品。

一段時間之後,有些民眾是忙了半天,原本預期的收益是「零」(例如保本型的連動債商品),當初還不如老實地將錢存在銀行,利息雖然低,但至少比「忙了半天,就只拿到本金」要好;有些投資人則是嚴重虧損後,才知道這商品根本不是銷售人員口中「穩賺不賠」的標的,而是風險及虧損極大的工具。

最後,投資與投機、賭博之間,界線其實很模糊。事實上,就算是常見的、不具槓桿倍數操作的投資工具,就不一定與「賭博」無關。其中的最大關鍵就在於「有沒有努力做功課」的心態。

筆者一直堅信,只要當事人不做功課、完全以他人明牌為投資依據,像這樣的投資,也一樣應該被歸類在「賭博」,而非純投資之列。更重要的是,當民眾在「投資」時,眼裡只看到「可能報酬」,卻完全無視「可能風險」時,那就只是「賭博」或「投機」,而完全沒有「投資」可言。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60》時代已經不同,跟著專家「瘋『通膨概念投資』」之前,先問問自己這5個問題吧!

 之前,由於媒體報導受到國際紙漿價格大漲的影響,許多衛生紙大廠將在3月份開始調漲衛生紙售價,進一步並引發出一波名為「安屎之亂」的「瘋狂搶購衛生紙」現象;之後,就有一些媒體及分析師,就以「窮人搶衛生紙、富人搶投資」為訴求賣點,大力推廣「抗通膨概念投資標的」。

但如果讀者不健忘的話,其實在更早之前,也就是2017年底的各金融機構對於2018年投資預測時,就有不少許多經濟學家及專家學者,莫不這樣提醒投資大眾:「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人民習慣了『低經濟成長』、『低通膨』、『低薪資成長率』及『低利率』的『四低模式』。但是,全球經濟即將邁入『高成長率』、『高薪資』及『利率調升』的新『通膨』階段,千萬要小心謹慎」!

筆者並沒有否定「投資人必須時時對未來走勢心生警惕」這樣的行為,然而,這並不表示投資對於未來,就應該全盤接受這些專家們的結論。因為對於未來,投資人永遠都必須「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才是。

只不過,一旦對未來預測方向錯誤,雖然不見得一定會投資虧損,但恐怕也是「佔不了多少便宜」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筆者認為理財大眾在面對各種「通膨說」時,最好要徹底認清及區分以下的幾大重點才是!

首先,物價上漲,就一定是「通膨」嗎?事實上,有關「通膨」的定義,向來就很模糊而難以精確定義。經濟學上有關通膨的介紹,就只有「整體物價水準持續性上升」這樣的字眼,卻沒有確切的數字。

就算是世界各國都擔心的「惡性通膨」,其定義也不過是「持續上漲的通膨」。甚至,就連「訂定通膨目標」這項政策工具的各國央行,也都因為缺乏一體適用的做法,而引發各國央行間的爭論,且部分國家也考慮改採「通膨目標區間」,而非「某一定點」(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3029489)的方式。

至於造成通膨的「成因」,經濟學教科書上認為主要分為「需求拉動(也就是「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及「成本推動(例如工資上漲)」兩種。

實際以美國會因為通膨而調高利率的說法為例,主要就是起自於:當失業率處於歷史低檔,且企業有缺工的現象,將會讓企業以「替員工加薪」的方式,補充進充足的員工人數。如此一來,就會形成由「成本(員工加薪)」拉動的「通貨膨脹」。

然而,不要說同樣缺工的日本,沒有出現「大幅加薪」的情形(別忘了之前彭博資訊的調查顯示,儘管日本企業獲利持續增加、勞動市場又吃緊,且加薪壓力重,日本勞工2018年總薪資能夠加1%,就已經算很多了,而且這還是從1997年以來,最大的加薪幅度:https://udn.com/news/story/11316/2896758),就連美國的狀況,似乎也沒有太過樂觀。

雖然根據路透社的最新調查,去(2017)年全美有25個州平均工資上漲3%以上,這個數字在2016年為17個州,201512州,2014年則僅3個州。此外,去年有30個州平均工資上漲,比前幾年大幅增加(http://www.epochtimes.com/b5/18/2/5/n10116937.htm)。

但是,美國失業率已持續維持在17年來低點—4.1%,且工資也沒有見到「同步大幅增長」的情形。就連美國聯準會及經濟學家們都在困惑:為何股市大漲、企業賺錢,薪資也未見大幅增加?

之前,彭博資訊曾經提出「美國通膨降溫的『5大疑犯』」,分別是「勞動參與率低(原因來自於經濟疲軟)」、「亞馬遜等網路零售商壓低價格」、「全球化可以降低生產成本」、「高齡化所造成的消費力疲弱,會進一步壓低通膨率」以及「航空、服飾及二手車這三個佔美國消費比率極高的市場價格戰拉低成本」(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2719353)。

而造成美國「低失業率、暢旺的商業投資、增長的企業信心」三者都到位,但卻仍紀無法驅動薪資成長的可能原因,彭博認為是「企業愈來愈強大(強大的僱主只會給低於市場競爭應該給的薪資條件)」、「低失業率降低勞工生產力」,或是「單純的衰退後遺症(僱主知道加薪後,就很難減薪。所以,除非確定經濟真的復甦,否則不可能輕易加薪)」3大原因(https://finance.technews.tw/2018/03/05/the-reason-of-real-wage-not-rise/)。

而如果從各種跡象顯示,假設未來「通膨」這頭怪獸肆虐的機率並不那麼高,那麼,不就表示所有「依通膨而產生的投資理財假說」都將可能是不存在且方向錯誤?

其次,物價未來就真如預期會「持續上漲」嗎?長期且每天都關注國內、外重大財經新聞的讀者應該都會發現,當日的新聞都會「重重打臉」之前的預測。

以「美國有通膨疑慮、預測聯準會準備升息」為例,當美國勞工部勞動統計局(BLS)在214日公布,美國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比攀升2.1%、高於市場預期的1.9%;剔除食物與能源的核心CPI指數年比攀升1.8%,也高於市場預期的1.7%之際,不但美股道瓊期指應聲大跌逾200點(https://udn.com/news/story/6811/2987285),也開始讓各界開始擔心,並預測美國聯準會今年的升息次數,可能由原本的3次,提高到4次。

但是,就在美國勞工部於本週二(313日)公布「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月增幅度明顯低於1月,顯示通膨壓力有減緩跡象」之後,讓市場對聯準會今年升息4次的預期降溫,並帶動美股上漲,美元兌主要國際貨幣則「應聲走貶」。

這是因為造成物價波動的因素太多,國際油價、上游原物料價格...等等,都是主要的影響變數。然而,這些變數本身,也會受到之前基期是否已高,以及季節性因素的影響。投資人在實際下手之前,也必須清楚分析前因後果才是。

再者,「上游原物料大漲」並不是下游廠商「必漲價」的前提。這是因為,下游廠商調漲售價的最大關鍵,其實在於「民眾的實際購買力增加」。不過,如果從相關的數據來看,廠商能夠「隨興漲價」的理由,似乎也並不怎麼「強大」。

就以彭博(Bloomberg)的分析為例,光看薪資可能會覺得滿樂觀,但加上物價一起考量,美國今年1月實質薪資其實只增加0.8%,只有當月實質GDP成長率一半不到。雖然調查指出,有31%企業替員工加薪,但由於幾乎每年通貨膨脹率都是正的,所以雖然薪資每年都上漲,但並不代表勞工實際購買力也增加(https://finance.technews.tw/2018/03/05/the-reason-of-real-wage-not-rise/)。

一旦勞工實際薪資沒有增加、反倒減少,勞工接下來的反應就是非常自然的「進行理性消費」,也就是除了「非必要支出」,其他一律通通刪減。這裡的「非必要支出」,就是除了會影響「生存」的花費不能少外,其餘額外休閒愉樂或穿衣,就會大幅度的減少。當然,就算是「絕對必需的飲食」項目上,當收入永遠趕不上物價上漲之際,「吃粗飽」的消費將永遠優於「吃高貴氣氛」的項目。

事實上,「勞工實際薪資不進反退」的影響,不只是物價難以調漲,更有可能造成某些產業,特別是「非必需消費品」產業的進一步萎縮,並造成「生產過剩」、「通縮(物價下跌)」的惡性循環。如此一來,不但會進一步重創各國的經濟,投資人確定還真能賺到「通膨財」嗎?

第四,要賺「100%通膨財」,也要看投資標的是什麼?而具有「強而有力定價能力」的企業,才真正具有「投資相」。事實上,當原物料上漲時,投資大眾除非能直接玩原物料的期貨、選擇權等商品,否則,根本無法直接賺到全部的上漲價差。

至於相關企業的股票,正因為上面一個原因,當原物料價格大漲時,以大宗商品為原料的廠商,左手買的原料就貴,假設沒法在右手抬高價格,真正能賺到的價差恐怕不多。

從這個角度來看,不論是國內或國外,就算沒有普遍性的「物價全面上漲」,但至少在某些領域是有「物價上漲」或「價格蠢蠢欲動」的預兆存在的。

只不過,投資人在實地進行投資、把物價上漲的「損失」給賺回來,恐怕也必須深入研究各企業手上有多少「成本轉嫁能力」才行。一般來說,不能不消費的、也沒有更便宜品牌替代品的生產廠商,才有一定的「將成本轉嫁」的能力。

投資人可別以為不可能,就以日本為例,之前就有媒體報導(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8543/2981953?from=popinpc2),日本消費品價平、量減的「縮水式通膨(shrinkflation)」現象益發普遍。製造商成本提高卻不敢漲價,於是減少分量,面對這種隱性漲價的消費者因而勒緊褲腰帶,使政府拉高通膨以促進成長的政策備受壓力。

而根據專家的分析,日本的這種「縮水式通膨」現象之所以普遍,主要是日本食品業高度依賴進口原料,業者很難控制成本。由於工資長期停滯,消費者對零售價格上漲非常敏感,一旦某種品漲價,消費者就會改買較便宜的品牌。也就是說,投資人想要100%賺到這「通膨財」,可得深入了解產業鏈及企業產品競爭性才行。

最後,投資人更該關注的是:原物料大漲的原因為何?近來原物料價格是有大漲沒錯,但是,這裡的「大漲」真的是因為經濟景氣一片大好、市場供不應求?還是只是因為短期人為的炒作?

而以上兩者的最大差別就在於:假設是長期市場供不應求(例如產量減少而無法供應市場的需求),這才是投資人必須擔心,且價格可能無法在短期回落。

首先在全球經濟景氣這一層面,原本去(2017)年底,各方一片看好的「金髮女孩經濟」,今年才不過經過兩個月,彭博資訊就以「主要國家綜合PMI指標開始下降」、「美國債券收益率曲線依然處於下行趨勢」,以及「許多國家的經濟意外指標下降」3指標指出,全球同步成長的市場論斷有「被打破的風險」。假設全球經濟景氣連「溫和」都稱不上,又如何能讓原物料長期因為「供不應求」而維持高價?

至於在原物料市場中,特別是農產品,最常見的波動都是短期的,至於長期的供需,讀者可以說這世界還有非常多的人口(例如非洲),仍處於營養不良的饑餓狀態。

但是,撇除這些「價格再怎麼便宜,都無法吃上一口糧食」的區域,且在農產品生產技術不斷改良與精進,並受到「少子化(人口減少)」、「人口老化(需求增加不多)」等因素的影響下,各種糧食要達到「長期供不應求」的趨勢,機會恐怕是不太大的。

特別是農產品具有兩大特點,那就是「絕大部分是『看天吃飯』」,也就是農產品完全是受天候影響而豐收或欠收;另一個則是「欠收、價漲時一窩蜂搶種,之後就因為『供過於求』而價格大跌」。而以上這些,才是想要賺原物料行情與價差者,最應該了解的市場的基本認識。

整體來說,筆者並不是否認「部分物價上漲」的事實,而是提醒所有投資理財大眾:「當薪資不漲,民眾面臨物價漲的應變力降低」之下,民眾非但不能像一般政客及分析師一樣,對「通膨可以拉動經濟」一事「樂觀以對」。

民眾反而更要擔心,當面臨像日本一樣長期縮減開支,其所可能引發的經濟衰退、百業蕭條、失業率提高、薪資倒退...等情況。以上,恐怕才該是「生活」、「生存」及「投資」上真正傷腦筋及可怕之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8年3月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59》找不到好的「長期飯票」,就只有靠這個來加薪!

 在刊出上一期《「我是有錢人」迷思558想讓薪水「領的久、領的多」 一定要好好思考2大重點!》之後,有好幾位年輕朋友,寫信給筆者「大吐苦水」。

他們普遍的問題都是:因為大學所學沒有特殊專長、工作又不好找,所以,很難找到筆者在上一期專欄中,所提到的「具未來潛力的工作」。更多的人是在「無奈」的狀況下,而從事文中所提到要避免的行業。

所謂「不能從事的行業」,就是無論你待在此一行業多久,都不會因為時間與經驗的累積而加薪的行業。因為在這個「非論件計酬」的行業,無論你再有經驗,除非能爬到主管階級,否則,就很難加薪。就算是「論件計酬」,只要「論件」價格低又沒有差異,就算一般人做到死,恐怕都很難提高薪資報酬。

甚至,有些畢業一段時間的社會新鮮人,唯一可以找的工作,不過是在超商或餐飲連鎖店裡的「計時工」。這裡的「計時工」,以目前法定時薪—140元為例,每天工作8小時、每月工作26天來算,一個月也領不到3萬元。

假設工作者家裡不住大台北地區,必須租房子居住,以最便宜的套房為例,差不多就要6000元。如果還有學貸的話,以目前平均學貸金額217404元(https://udn.com/news/story/7239/2757878、年利率1.15%(目前貸款利率是以「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一年期定期儲金機動利率加0.15%浮動計息)、分8年還款(還款期限以借款學期乘1為準,大學四年都借款,最高還款期限為8年、分96期償還)為例,等於每月要還2372元。以上兩筆金額相加,大約就已經去掉社會新鮮人1/3弱的薪水。

假設還要寄錢給家裡的話,這些年輕人大約就只能靠一萬多元,供應整個月的所有吃飯、穿衣、交通、娛樂及通訊費用。更可怕的是:除非這些年輕人能夠找到一個「正職」工作,否則,一輩子想要有較高的加薪幅度,幾乎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對於面臨如此窘境的讀者朋友們,筆者的建議只有兩條,其一是趕緊學習另一個可以長久謀生,又不必擔心失業的「一技之長」;另一個,則是努力做好投資理財的功課。不過在這兩者之中,筆者比較推薦的是「後者」。

這是因為一旦選錯行業,就算考了一定的證照,也不見得就能加薪多少;且許多的「一技之長」,還跟個人天份、領悟及學習能力密切相關;更重要的是:既然要靠「一技之長」換到高薪工作,沒有一定的市場靈敏度,怎麼可能「選對行」?!

例如之前,就有一名網友在批踢踢上發文表示,很多高職都建議學生去考證照,最多的就是全國技術士檢定,考證照的報名費用從幾百到上千元都有,還有術科、學科分開算的。但網友懷疑,證照實際的用途,似乎只有報名免試入學時評審才會稍微看過,幾乎沒有什麼實質的作用(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52788)。

以上的新聞就可以證明:人一旦選錯行,花費大量時間、金錢與精力的「學一技之長」,最後也不過是重複浪費金錢與時間而已,只會讓自己不斷走回問題的原點。

至於「學習投資理財」的過程中,不但可以方便自己「找到最有前(錢)途」的一技之長,更能替自己帶來「額外加薪」的優勢。但是,關於「學習投資理財」這件事,筆者認為一定要遵守以下兩大重點:

重點一、知道「如何預測未來」比「單純學習投資理財工具及操作」更為重要。學投資理財不是只了解商品內容、知道怎麼操作,或是獲得明牌,而是一個「藉由不斷的學習,讓自己的投資預測『越來越敏銳』」。

時下許多現行的投資理財課程,大約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教授單一投資理財(或可以稱為「賺錢」)的工具」,而其中絕大部分,就是讓學生相信所教者推薦的工具或標的。說白一些,就是「報明牌」而已。

另一種則只是介紹投資理財的基本觀念,例如如何省錢、存錢、花錢、賺錢、借錢、護錢...等方法。筆者認為,雖然與前者相比,後者的課程更為重要,且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終身受用的基本觀念。但以上兩種課程,對於實際訓練投資預測的精準度,都沒有全面性的助益。

因為,投資無非是為了獲利。但獲利的來源,就如同條條大路通羅馬一樣,怎麼可能只靠單一工具或標的,就可以達成的?更何況,每一種投資理財工具都有其優、缺點及適用性,完全不管個人差異,而要求每一個人都「一體適用」,且保證「一服(採用)就見效」,這種課程最好敬而遠之。就算是要累積投資理財的基本知識,讀者也要記得「不得偏廢」的道理。

但筆者認為,對投資理財大眾最有實益,且終身受用的,應該是「教民眾如何從龐雜的資訊中,建立起自己對未來市場的『預測模型』」。而這部分,才應該「學好投資理財者」最該學,但幾乎沒有人在教的重要課程。所以,必須靠當事人長期且大量累積相關知識,經由時間的累積與不斷的「預測—結果驗證」過程,強化自己的未來趨勢預測能力。

重點二、建立自己的投資決策方式,而不要照抄他人的建議。筆者相當不建議對自己工作不滿意的朋友,隨便把錢交給他人打理、誤以為這世界上真的有所謂「傻瓜投資術」,或聽信所謂的「投資專家」,將閒餘資金隨意投資在自己完全沒有做任何功課的標的上。

事實上,不管是被奉為股神的巴菲特,或是常在媒體上曝光的所謂投資達人,其所以有驚人的投資報酬率,全都是因為自己做足了功課。先不管這些媒體報導的對象,到底是真有本事,還是只是虛有其表,筆者認為一般大眾完全不能「單純照抄」這些投資達人的原因在於:

首先,這些達人的成功,完全是做足了功課後的心得累積,也才能在市場波動時「心不亂」。正因為他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所以,可以在任何市場上下波動時,知道如何應變?也因為知道自己是買在「相對低點」,所以,就算遇到任何市場起伏,也不會心亂、看到賠錢就殺出投資標的,最後慘被無情地甩出市場。

其次,正因為能掌握未來趨勢,才知道什麼投資可以長期持有?哪些就只能跑跑短線?事實上,投資人將一個只能短線操作的標的,拿來「長期持有」,就算未來不會面臨投資的嚴重虧損,恐怕也無法賺到每一波段的獲利。

再者,投資獲利的重點不在與「何時買」?而在於「何時賣」!正因為他們能掌握未來趨勢,也就知道投資標的的獲利會有多少?就更不會出現「漲了5%10%就趕緊跑,後面一大段都賺不到」的情形。

就算聽信他人明牌的投資人,能夠買在相對低點,但如果不知道「何時賣」,終究只能是「紙上富貴一場」而已。假設聽信的對象是個「專門騙人家」的人,投資人買到最高點,還一心以為行情可以繼續向上,投資人所產生的虧損恐怕會對個人或家庭財務,達到「傷筋動骨」的程度。

而之所以出現以上的情形,最主要就是投資人忘了自己做功課的必要。因為沒有自己做功課,當然就不知道未來的行情是上?是下?自然也就抓不準正確的賣出時點。

最後,如果沒有自己做功課,就很難抓出未來真正的「潛力標的」。特別是對於自覺沒有特殊專長,或是擔心未來自己的工作,有可能被機器人取代的人,就更需要藉由投資來「補足自己的薪水損失」。

但,假設投資人自己都不做功課,如何知道自己的工作「可能沒有著落」,或是「極有可能消失或被取代」?又如何能及早做好準備,並且靠投資正確,將自己的失業金給「賺回來」?!

更何況,不論是投資房地產或股票、基金...等標的,或是以上提到,選擇一個具「未來性」的工作,哪一個不需要靠「對未來市場趨勢預測正確」?哪一個不需要長期而累積性地「做功課」?

至於關心下一代子女教育及生涯規劃的父母,詢問未來最推薦、最有潛力、既能獲得高薪,又不必擔心失業的行業是什麼?筆者的答案,恐怕就只有「程式設計師」了。因為不管是未來看好的AI機器人、大數據應用...等,通通需要重度仰賴程式設計師。

當然,不是每一個小孩,都有程式設計的天賦。如此一來,天下父母們最重要的一件事,恐怕就只剩下本專欄所介紹的兩種「解決方案」可供參考,而不是讓他們毫無目標地「繼續升學」~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