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61》投資、投機與賭博

 前一陣子,筆者看到一則有趣的新聞(https://news.cnyes.com/news/id/4049440想與讀者們一同分享。新聞中引述股神巴菲特的戰友—芒格(Charlie Munger)所說:有3樣東西會使聰明人破產,那就是酒、女人及槓桿(leverage)。

儘管巴菲特對此話深信不疑,但也不忘澄清實際的情況是:會讓人破產的是槓桿,至於「酒(liquor)」跟「女人(ladies)」,則純粹是因為都有「L」的開頭,而順便加入其中。

巴菲特就曾在致股東公開信中再次強調,避免用借來的錢投資。因為,他認為這麼做就是「賭上自己的身家,去追逐自己不一定需要的東西」。所以嚴格來說,會使用槓桿的人,多半是有不小的「賭」的成份在其中。

而說到賭與槓桿操作,就不能不提台灣期貨交易所一再大力推廣的各種期貨及選擇權商品。並讓筆者想起有位在期貨業任職朋友的這句話:「在台灣,中下階層在『賭』大家樂,至於中上階層,則是在『賭』期貨」。

不過,儘管兩者都是「賭」,且都有槓桿操作的成份,但在普羅大眾的觀點中,前者(賭大家樂)「惡」的成份,要多於後者(賭期貨)。因為像期貨或選擇權這類高槓桿、披了「投資」名義的賭博,可能更會「害人不淺」。

說到這裡,讀者還記得26日的國內期貨市場大屠殺事件嗎?先是美股22日重挫665點,接著又在隔週一晚上,大跌了1,175點。此舉不但讓台股暴跌542點,期貨市場也出現恐慌性的殺盤。

就在此時,由於期貨商啟動強制平倉措施,更是加重了選擇權進一步的賣壓,並導致違約金額擴大。根據統計,210日當天期貨商所申報的違約金,就高達了13億元,創下國內期貨市場的歷史新高紀錄(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0226fin013/)。

以上新聞撇開是否商品設計上,或是期貨商對於補繳保證金的做法不當的問題,期貨及選擇權商品再怎麼說,都會是極為投機,或者可以說是「賭性堅強」的標的。

筆者並不想在此細談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內容,只想藉此機會再次提醒投資人,若把「賭博」當成投資,其風險恐怕是難以預料的。因為首先,千算萬算,也算不過決定輸贏的機率。也就是說,就算當事人擁有過人的頭腦,並且可以透過數學計算,可以透過跨期間、跨商品等方式,讓整個投資組合沒有任何風險。但只要是進行單一部位的投資,其風險就有可能是「無限大」。

更重要的是,類似這種高槓桿的操作,就算當事人「做對」了,且贏了那99次,但最後一次輸掉,不但有可能輸掉之前所有賺的,更可能導致高額的負債產生。讀者可千萬別忘了,這世界有不少的「股神」,卻幾乎沒聽到「永遠不敗的期神」!

其次,投資人千萬不要以為這種高槓桿的投機「風險很有限」,就可以任意進行投資。因為只要當虧損累積的次數夠多、時間夠長,整體資產還是會變成負數,而不可能越積越多。

再者,要特別注意「披著『保本』外衣的投機商品」。從早先年的連動債商品(包括結構債保單)、至今仍在打官司中的「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Target Redemption ForwardTRF)」,到最近國內流行、投資人普遍認為風險最大只有損失「權利金」的認購(售)權證,哪一個不是槓桿操作的商品?

只不過在金融機構的善於包裝及取名之下,讓投資人完全失去了戒心,以為在「損失有限」之下,自己有幸可以獲得「超額報酬」。例如結構債商品,就取了個「保本」的名字,但實際上,與結構債綁在一起的,就是不折不扣的選擇權商品;又例如TRF,裡面的每一個字,都讓人看不出與期貨或選擇權的關聯,但卻是不折不扣、用高槓桿倍數「賭」匯率方向的「選擇權」商品。

一段時間之後,有些民眾是忙了半天,原本預期的收益是「零」(例如保本型的連動債商品),當初還不如老實地將錢存在銀行,利息雖然低,但至少比「忙了半天,就只拿到本金」要好;有些投資人則是嚴重虧損後,才知道這商品根本不是銷售人員口中「穩賺不賠」的標的,而是風險及虧損極大的工具。

最後,投資與投機、賭博之間,界線其實很模糊。事實上,就算是常見的、不具槓桿倍數操作的投資工具,就不一定與「賭博」無關。其中的最大關鍵就在於「有沒有努力做功課」的心態。

筆者一直堅信,只要當事人不做功課、完全以他人明牌為投資依據,像這樣的投資,也一樣應該被歸類在「賭博」,而非純投資之列。更重要的是,當民眾在「投資」時,眼裡只看到「可能報酬」,卻完全無視「可能風險」時,那就只是「賭博」或「投機」,而完全沒有「投資」可言。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60》時代已經不同,跟著專家「瘋『通膨概念投資』」之前,先問問自己這5個問題吧!

 之前,由於媒體報導受到國際紙漿價格大漲的影響,許多衛生紙大廠將在3月份開始調漲衛生紙售價,進一步並引發出一波名為「安屎之亂」的「瘋狂搶購衛生紙」現象;之後,就有一些媒體及分析師,就以「窮人搶衛生紙、富人搶投資」為訴求賣點,大力推廣「抗通膨概念投資標的」。

但如果讀者不健忘的話,其實在更早之前,也就是2017年底的各金融機構對於2018年投資預測時,就有不少許多經濟學家及專家學者,莫不這樣提醒投資大眾:「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人民習慣了『低經濟成長』、『低通膨』、『低薪資成長率』及『低利率』的『四低模式』。但是,全球經濟即將邁入『高成長率』、『高薪資』及『利率調升』的新『通膨』階段,千萬要小心謹慎」!

筆者並沒有否定「投資人必須時時對未來走勢心生警惕」這樣的行為,然而,這並不表示投資對於未來,就應該全盤接受這些專家們的結論。因為對於未來,投資人永遠都必須「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才是。

只不過,一旦對未來預測方向錯誤,雖然不見得一定會投資虧損,但恐怕也是「佔不了多少便宜」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筆者認為理財大眾在面對各種「通膨說」時,最好要徹底認清及區分以下的幾大重點才是!

首先,物價上漲,就一定是「通膨」嗎?事實上,有關「通膨」的定義,向來就很模糊而難以精確定義。經濟學上有關通膨的介紹,就只有「整體物價水準持續性上升」這樣的字眼,卻沒有確切的數字。

就算是世界各國都擔心的「惡性通膨」,其定義也不過是「持續上漲的通膨」。甚至,就連「訂定通膨目標」這項政策工具的各國央行,也都因為缺乏一體適用的做法,而引發各國央行間的爭論,且部分國家也考慮改採「通膨目標區間」,而非「某一定點」(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3029489)的方式。

至於造成通膨的「成因」,經濟學教科書上認為主要分為「需求拉動(也就是「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及「成本推動(例如工資上漲)」兩種。

實際以美國會因為通膨而調高利率的說法為例,主要就是起自於:當失業率處於歷史低檔,且企業有缺工的現象,將會讓企業以「替員工加薪」的方式,補充進充足的員工人數。如此一來,就會形成由「成本(員工加薪)」拉動的「通貨膨脹」。

然而,不要說同樣缺工的日本,沒有出現「大幅加薪」的情形(別忘了之前彭博資訊的調查顯示,儘管日本企業獲利持續增加、勞動市場又吃緊,且加薪壓力重,日本勞工2018年總薪資能夠加1%,就已經算很多了,而且這還是從1997年以來,最大的加薪幅度:https://udn.com/news/story/11316/2896758),就連美國的狀況,似乎也沒有太過樂觀。

雖然根據路透社的最新調查,去(2017)年全美有25個州平均工資上漲3%以上,這個數字在2016年為17個州,201512州,2014年則僅3個州。此外,去年有30個州平均工資上漲,比前幾年大幅增加(http://www.epochtimes.com/b5/18/2/5/n10116937.htm)。

但是,美國失業率已持續維持在17年來低點—4.1%,且工資也沒有見到「同步大幅增長」的情形。就連美國聯準會及經濟學家們都在困惑:為何股市大漲、企業賺錢,薪資也未見大幅增加?

之前,彭博資訊曾經提出「美國通膨降溫的『5大疑犯』」,分別是「勞動參與率低(原因來自於經濟疲軟)」、「亞馬遜等網路零售商壓低價格」、「全球化可以降低生產成本」、「高齡化所造成的消費力疲弱,會進一步壓低通膨率」以及「航空、服飾及二手車這三個佔美國消費比率極高的市場價格戰拉低成本」(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2719353)。

而造成美國「低失業率、暢旺的商業投資、增長的企業信心」三者都到位,但卻仍紀無法驅動薪資成長的可能原因,彭博認為是「企業愈來愈強大(強大的僱主只會給低於市場競爭應該給的薪資條件)」、「低失業率降低勞工生產力」,或是「單純的衰退後遺症(僱主知道加薪後,就很難減薪。所以,除非確定經濟真的復甦,否則不可能輕易加薪)」3大原因(https://finance.technews.tw/2018/03/05/the-reason-of-real-wage-not-rise/)。

而如果從各種跡象顯示,假設未來「通膨」這頭怪獸肆虐的機率並不那麼高,那麼,不就表示所有「依通膨而產生的投資理財假說」都將可能是不存在且方向錯誤?

其次,物價未來就真如預期會「持續上漲」嗎?長期且每天都關注國內、外重大財經新聞的讀者應該都會發現,當日的新聞都會「重重打臉」之前的預測。

以「美國有通膨疑慮、預測聯準會準備升息」為例,當美國勞工部勞動統計局(BLS)在214日公布,美國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比攀升2.1%、高於市場預期的1.9%;剔除食物與能源的核心CPI指數年比攀升1.8%,也高於市場預期的1.7%之際,不但美股道瓊期指應聲大跌逾200點(https://udn.com/news/story/6811/2987285),也開始讓各界開始擔心,並預測美國聯準會今年的升息次數,可能由原本的3次,提高到4次。

但是,就在美國勞工部於本週二(313日)公布「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月增幅度明顯低於1月,顯示通膨壓力有減緩跡象」之後,讓市場對聯準會今年升息4次的預期降溫,並帶動美股上漲,美元兌主要國際貨幣則「應聲走貶」。

這是因為造成物價波動的因素太多,國際油價、上游原物料價格...等等,都是主要的影響變數。然而,這些變數本身,也會受到之前基期是否已高,以及季節性因素的影響。投資人在實際下手之前,也必須清楚分析前因後果才是。

再者,「上游原物料大漲」並不是下游廠商「必漲價」的前提。這是因為,下游廠商調漲售價的最大關鍵,其實在於「民眾的實際購買力增加」。不過,如果從相關的數據來看,廠商能夠「隨興漲價」的理由,似乎也並不怎麼「強大」。

就以彭博(Bloomberg)的分析為例,光看薪資可能會覺得滿樂觀,但加上物價一起考量,美國今年1月實質薪資其實只增加0.8%,只有當月實質GDP成長率一半不到。雖然調查指出,有31%企業替員工加薪,但由於幾乎每年通貨膨脹率都是正的,所以雖然薪資每年都上漲,但並不代表勞工實際購買力也增加(https://finance.technews.tw/2018/03/05/the-reason-of-real-wage-not-rise/)。

一旦勞工實際薪資沒有增加、反倒減少,勞工接下來的反應就是非常自然的「進行理性消費」,也就是除了「非必要支出」,其他一律通通刪減。這裡的「非必要支出」,就是除了會影響「生存」的花費不能少外,其餘額外休閒愉樂或穿衣,就會大幅度的減少。當然,就算是「絕對必需的飲食」項目上,當收入永遠趕不上物價上漲之際,「吃粗飽」的消費將永遠優於「吃高貴氣氛」的項目。

事實上,「勞工實際薪資不進反退」的影響,不只是物價難以調漲,更有可能造成某些產業,特別是「非必需消費品」產業的進一步萎縮,並造成「生產過剩」、「通縮(物價下跌)」的惡性循環。如此一來,不但會進一步重創各國的經濟,投資人確定還真能賺到「通膨財」嗎?

第四,要賺「100%通膨財」,也要看投資標的是什麼?而具有「強而有力定價能力」的企業,才真正具有「投資相」。事實上,當原物料上漲時,投資大眾除非能直接玩原物料的期貨、選擇權等商品,否則,根本無法直接賺到全部的上漲價差。

至於相關企業的股票,正因為上面一個原因,當原物料價格大漲時,以大宗商品為原料的廠商,左手買的原料就貴,假設沒法在右手抬高價格,真正能賺到的價差恐怕不多。

從這個角度來看,不論是國內或國外,就算沒有普遍性的「物價全面上漲」,但至少在某些領域是有「物價上漲」或「價格蠢蠢欲動」的預兆存在的。

只不過,投資人在實地進行投資、把物價上漲的「損失」給賺回來,恐怕也必須深入研究各企業手上有多少「成本轉嫁能力」才行。一般來說,不能不消費的、也沒有更便宜品牌替代品的生產廠商,才有一定的「將成本轉嫁」的能力。

投資人可別以為不可能,就以日本為例,之前就有媒體報導(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8543/2981953?from=popinpc2),日本消費品價平、量減的「縮水式通膨(shrinkflation)」現象益發普遍。製造商成本提高卻不敢漲價,於是減少分量,面對這種隱性漲價的消費者因而勒緊褲腰帶,使政府拉高通膨以促進成長的政策備受壓力。

而根據專家的分析,日本的這種「縮水式通膨」現象之所以普遍,主要是日本食品業高度依賴進口原料,業者很難控制成本。由於工資長期停滯,消費者對零售價格上漲非常敏感,一旦某種品漲價,消費者就會改買較便宜的品牌。也就是說,投資人想要100%賺到這「通膨財」,可得深入了解產業鏈及企業產品競爭性才行。

最後,投資人更該關注的是:原物料大漲的原因為何?近來原物料價格是有大漲沒錯,但是,這裡的「大漲」真的是因為經濟景氣一片大好、市場供不應求?還是只是因為短期人為的炒作?

而以上兩者的最大差別就在於:假設是長期市場供不應求(例如產量減少而無法供應市場的需求),這才是投資人必須擔心,且價格可能無法在短期回落。

首先在全球經濟景氣這一層面,原本去(2017)年底,各方一片看好的「金髮女孩經濟」,今年才不過經過兩個月,彭博資訊就以「主要國家綜合PMI指標開始下降」、「美國債券收益率曲線依然處於下行趨勢」,以及「許多國家的經濟意外指標下降」3指標指出,全球同步成長的市場論斷有「被打破的風險」。假設全球經濟景氣連「溫和」都稱不上,又如何能讓原物料長期因為「供不應求」而維持高價?

至於在原物料市場中,特別是農產品,最常見的波動都是短期的,至於長期的供需,讀者可以說這世界還有非常多的人口(例如非洲),仍處於營養不良的饑餓狀態。

但是,撇除這些「價格再怎麼便宜,都無法吃上一口糧食」的區域,且在農產品生產技術不斷改良與精進,並受到「少子化(人口減少)」、「人口老化(需求增加不多)」等因素的影響下,各種糧食要達到「長期供不應求」的趨勢,機會恐怕是不太大的。

特別是農產品具有兩大特點,那就是「絕大部分是『看天吃飯』」,也就是農產品完全是受天候影響而豐收或欠收;另一個則是「欠收、價漲時一窩蜂搶種,之後就因為『供過於求』而價格大跌」。而以上這些,才是想要賺原物料行情與價差者,最應該了解的市場的基本認識。

整體來說,筆者並不是否認「部分物價上漲」的事實,而是提醒所有投資理財大眾:「當薪資不漲,民眾面臨物價漲的應變力降低」之下,民眾非但不能像一般政客及分析師一樣,對「通膨可以拉動經濟」一事「樂觀以對」。

民眾反而更要擔心,當面臨像日本一樣長期縮減開支,其所可能引發的經濟衰退、百業蕭條、失業率提高、薪資倒退...等情況。以上,恐怕才該是「生活」、「生存」及「投資」上真正傷腦筋及可怕之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8年3月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59》找不到好的「長期飯票」,就只有靠這個來加薪!

 在刊出上一期《「我是有錢人」迷思558想讓薪水「領的久、領的多」 一定要好好思考2大重點!》之後,有好幾位年輕朋友,寫信給筆者「大吐苦水」。

他們普遍的問題都是:因為大學所學沒有特殊專長、工作又不好找,所以,很難找到筆者在上一期專欄中,所提到的「具未來潛力的工作」。更多的人是在「無奈」的狀況下,而從事文中所提到要避免的行業。

所謂「不能從事的行業」,就是無論你待在此一行業多久,都不會因為時間與經驗的累積而加薪的行業。因為在這個「非論件計酬」的行業,無論你再有經驗,除非能爬到主管階級,否則,就很難加薪。就算是「論件計酬」,只要「論件」價格低又沒有差異,就算一般人做到死,恐怕都很難提高薪資報酬。

甚至,有些畢業一段時間的社會新鮮人,唯一可以找的工作,不過是在超商或餐飲連鎖店裡的「計時工」。這裡的「計時工」,以目前法定時薪—140元為例,每天工作8小時、每月工作26天來算,一個月也領不到3萬元。

假設工作者家裡不住大台北地區,必須租房子居住,以最便宜的套房為例,差不多就要6000元。如果還有學貸的話,以目前平均學貸金額217404元(https://udn.com/news/story/7239/2757878、年利率1.15%(目前貸款利率是以「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一年期定期儲金機動利率加0.15%浮動計息)、分8年還款(還款期限以借款學期乘1為準,大學四年都借款,最高還款期限為8年、分96期償還)為例,等於每月要還2372元。以上兩筆金額相加,大約就已經去掉社會新鮮人1/3弱的薪水。

假設還要寄錢給家裡的話,這些年輕人大約就只能靠一萬多元,供應整個月的所有吃飯、穿衣、交通、娛樂及通訊費用。更可怕的是:除非這些年輕人能夠找到一個「正職」工作,否則,一輩子想要有較高的加薪幅度,幾乎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對於面臨如此窘境的讀者朋友們,筆者的建議只有兩條,其一是趕緊學習另一個可以長久謀生,又不必擔心失業的「一技之長」;另一個,則是努力做好投資理財的功課。不過在這兩者之中,筆者比較推薦的是「後者」。

這是因為一旦選錯行業,就算考了一定的證照,也不見得就能加薪多少;且許多的「一技之長」,還跟個人天份、領悟及學習能力密切相關;更重要的是:既然要靠「一技之長」換到高薪工作,沒有一定的市場靈敏度,怎麼可能「選對行」?!

例如之前,就有一名網友在批踢踢上發文表示,很多高職都建議學生去考證照,最多的就是全國技術士檢定,考證照的報名費用從幾百到上千元都有,還有術科、學科分開算的。但網友懷疑,證照實際的用途,似乎只有報名免試入學時評審才會稍微看過,幾乎沒有什麼實質的作用(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52788)。

以上的新聞就可以證明:人一旦選錯行,花費大量時間、金錢與精力的「學一技之長」,最後也不過是重複浪費金錢與時間而已,只會讓自己不斷走回問題的原點。

至於「學習投資理財」的過程中,不但可以方便自己「找到最有前(錢)途」的一技之長,更能替自己帶來「額外加薪」的優勢。但是,關於「學習投資理財」這件事,筆者認為一定要遵守以下兩大重點:

重點一、知道「如何預測未來」比「單純學習投資理財工具及操作」更為重要。學投資理財不是只了解商品內容、知道怎麼操作,或是獲得明牌,而是一個「藉由不斷的學習,讓自己的投資預測『越來越敏銳』」。

時下許多現行的投資理財課程,大約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教授單一投資理財(或可以稱為「賺錢」)的工具」,而其中絕大部分,就是讓學生相信所教者推薦的工具或標的。說白一些,就是「報明牌」而已。

另一種則只是介紹投資理財的基本觀念,例如如何省錢、存錢、花錢、賺錢、借錢、護錢...等方法。筆者認為,雖然與前者相比,後者的課程更為重要,且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終身受用的基本觀念。但以上兩種課程,對於實際訓練投資預測的精準度,都沒有全面性的助益。

因為,投資無非是為了獲利。但獲利的來源,就如同條條大路通羅馬一樣,怎麼可能只靠單一工具或標的,就可以達成的?更何況,每一種投資理財工具都有其優、缺點及適用性,完全不管個人差異,而要求每一個人都「一體適用」,且保證「一服(採用)就見效」,這種課程最好敬而遠之。就算是要累積投資理財的基本知識,讀者也要記得「不得偏廢」的道理。

但筆者認為,對投資理財大眾最有實益,且終身受用的,應該是「教民眾如何從龐雜的資訊中,建立起自己對未來市場的『預測模型』」。而這部分,才應該「學好投資理財者」最該學,但幾乎沒有人在教的重要課程。所以,必須靠當事人長期且大量累積相關知識,經由時間的累積與不斷的「預測—結果驗證」過程,強化自己的未來趨勢預測能力。

重點二、建立自己的投資決策方式,而不要照抄他人的建議。筆者相當不建議對自己工作不滿意的朋友,隨便把錢交給他人打理、誤以為這世界上真的有所謂「傻瓜投資術」,或聽信所謂的「投資專家」,將閒餘資金隨意投資在自己完全沒有做任何功課的標的上。

事實上,不管是被奉為股神的巴菲特,或是常在媒體上曝光的所謂投資達人,其所以有驚人的投資報酬率,全都是因為自己做足了功課。先不管這些媒體報導的對象,到底是真有本事,還是只是虛有其表,筆者認為一般大眾完全不能「單純照抄」這些投資達人的原因在於:

首先,這些達人的成功,完全是做足了功課後的心得累積,也才能在市場波動時「心不亂」。正因為他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所以,可以在任何市場上下波動時,知道如何應變?也因為知道自己是買在「相對低點」,所以,就算遇到任何市場起伏,也不會心亂、看到賠錢就殺出投資標的,最後慘被無情地甩出市場。

其次,正因為能掌握未來趨勢,才知道什麼投資可以長期持有?哪些就只能跑跑短線?事實上,投資人將一個只能短線操作的標的,拿來「長期持有」,就算未來不會面臨投資的嚴重虧損,恐怕也無法賺到每一波段的獲利。

再者,投資獲利的重點不在與「何時買」?而在於「何時賣」!正因為他們能掌握未來趨勢,也就知道投資標的的獲利會有多少?就更不會出現「漲了5%10%就趕緊跑,後面一大段都賺不到」的情形。

就算聽信他人明牌的投資人,能夠買在相對低點,但如果不知道「何時賣」,終究只能是「紙上富貴一場」而已。假設聽信的對象是個「專門騙人家」的人,投資人買到最高點,還一心以為行情可以繼續向上,投資人所產生的虧損恐怕會對個人或家庭財務,達到「傷筋動骨」的程度。

而之所以出現以上的情形,最主要就是投資人忘了自己做功課的必要。因為沒有自己做功課,當然就不知道未來的行情是上?是下?自然也就抓不準正確的賣出時點。

最後,如果沒有自己做功課,就很難抓出未來真正的「潛力標的」。特別是對於自覺沒有特殊專長,或是擔心未來自己的工作,有可能被機器人取代的人,就更需要藉由投資來「補足自己的薪水損失」。

但,假設投資人自己都不做功課,如何知道自己的工作「可能沒有著落」,或是「極有可能消失或被取代」?又如何能及早做好準備,並且靠投資正確,將自己的失業金給「賺回來」?!

更何況,不論是投資房地產或股票、基金...等標的,或是以上提到,選擇一個具「未來性」的工作,哪一個不需要靠「對未來市場趨勢預測正確」?哪一個不需要長期而累積性地「做功課」?

至於關心下一代子女教育及生涯規劃的父母,詢問未來最推薦、最有潛力、既能獲得高薪,又不必擔心失業的行業是什麼?筆者的答案,恐怕就只有「程式設計師」了。因為不管是未來看好的AI機器人、大數據應用...等,通通需要重度仰賴程式設計師。

當然,不是每一個小孩,都有程式設計的天賦。如此一來,天下父母們最重要的一件事,恐怕就只剩下本專欄所介紹的兩種「解決方案」可供參考,而不是讓他們毫無目標地「繼續升學」~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8年2月2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58》想讓薪水「領的久、領的多」,就一定要好好思考這2大重點!

 根據人力銀行統計,有高達85%的年輕上班族,想在農曆狗年之後換個好工作,以求得好薪資。據了解,其理由不是「不滿長期凍薪在苦撐」,就是「面臨低薪窮忙的窘境」。

其實在農曆春節之前,有不少年輕朋友詢問筆者有關「年後轉職」的問題。雖然想要轉職的人不同,但共同的困擾及問題都是:繼續在目前的工作上,幾乎看不到什麼「未來」。而除了年輕朋友的困惑外,有些年長的朋友,也在擔心子女未來畢業後,該投向哪一個產業?

由於「現有工作看不到未來」這樣的問題越來越多,且工作收入也是個人投資理財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所以,筆者想在這裡與眾多讀者們,一同分享以下2大「未來就業方向」的一些心得。

重點一、想要不被機器人或其他人搶走工作,讀者該努力的應該是「努力做個通才,而不是只熟悉『某一重複工作』的人」。事實上,在AI機器人熱潮的帶動下,近幾年有關「未來人類的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的說法,一直都沒有停過。

但讀者可曾想過:在人類所生存的地球上,在某一功能上強過人類的生物並不少,但最後也只有人類能「統領世界」?假設當事人能夠真正悟透以上的答案,並且努力朝向正確的方向行走,就不用擔心未來工作有可能不保。

關於此,筆者的答案很簡單,人類唯一能勝過AI機器人之處,就在於「(多項技術在手的)通才」這兩個字。為什麼?舉例來說,狗的嗅覺,是人類的百萬倍,經過特殊訓練過的警犬,甚至能分辨10萬種以上的不同氣味;以視覺為例,鳥類大約是人的2-3倍、人類的水平視野最大寬度是240度,但鳥類最高可達360度無死角;再以陸地上奔跑最快的獵豹為例,時速可達125公里,但很抱歉,牠還只能排第三名,地球上速度最快的第一名,是每小時時速高達360公里的游隼...

以上筆者之所以找了一堆,跟投資理不相干的數字資料,是為了向讀者「證明」一件事:現在在各媒體上所看到的,有關AI機器人在各個領域「表現優異」的新聞,只代表機器在某一功能上,比人類強非常多倍。但,至今仍然沒有一個機器人,可以全面取代一個活生生、多項功能雖然普普,組合起來卻能勝過單一強項生物或機器的「人」。

就跟許多表現突出的動物一樣,雖有一強,卻不可能每一項都強。以獵豹為例,跑得雖快,卻沒有辦法「持久」,只要快速奔跑超過5分鐘,牠的心臟與大腦都會受不了而致命;再以普遍當做寵物的狗為例,雖然嗅覺與聽覺非常靈敏,但視覺及味覺相對起來就較差。由於狗眼的調節能力,只有人類的1/5-1/3,所以,固定目標只要超過50公尺以外,就看不清楚了。而且,狗眼的世界裡,只有黑白,沒有彩色...

而在AI機器人的世界裡,目前的發展也是如此。打敗全球棋王的AI為例,卻是只有「大腦」,沒有四肢、不能負重或進行自動化生產的機器人。這樣的事實給讀者的最大啟示就是:如果你現在或未來的工作內容,完全能被某一AI機器人給取代,例如工廠生產線的某一段作業(例如只是在汽車工廠裡重複鎖螺絲、在公司行號裡收、發文件、重複蓋章...),或是更複雜一些,需要大量判讀及審核資料的法律諮詢、醫學檢驗影像與影像資料,以及金融業保險理賠案件處理...,恐怕是逃不過「被逃汰」的命運。

然而,假設民眾的工作,必須仰賴好幾位不同功能的機器人完成,那就較不容易「被取代」。因為從現有的發展來看,至少在可見的未來,一台集合多項頂尖功能的機器人,不是在技術上還需要突破,就是「售價非常昂貴」,非一般企業能夠「聘用」得起。

順著這個脈絡可以預測得出,一般上班族或年輕人想要找到AI機器人「不擅長的工作」,筆者認為有兩大方向值得參考,一是「統合性工作」;另一則是「無法靠機器,純脆靠『手』或『口』的行業」。

首先在「統(整)合性工作」方面,就是所謂的「通才」。記得非常多年前,國內曾出版一本《新工作潮(JobShift,時報出版)》的翻譯書。也許讀者會說,這本已經絕版的書,撰寫的時間是1994,裡面的內容,早就「不合時宜」了吧!但事實上,裡面所提到的重點與工作方向的建議,至今非旦「不曾落伍」,且更適合面臨AI機器人的上班族們參考。

簡單來說,這本書的重點是:從工業革命之前,人類所從事的,都是「上下游統包」的「工作」;但在工業革命之後,為了適應制式化、大量生產線的速度,所有「工作」都被切成易於重複操作、提高工作效率的「某一企業裡的『一個職位或一件任務(job)』」。

但這本書的作者—William Bridges早就提出—「要能避免自己的『工作』消失不見、成為失業一族,唯有認清未來的趨勢發展,並努力改變現有的工作模式及內容」。

那麼,什麼是「現有的工作模式及內容」呢?其實,不管是AI機器人、自動化,或是Fintech趨勢,假設現代人的工作(或者職位),仍舊是從事某一連續生產線上的某一段工作,且內容重複、完全不變,不管是不是比他人多一張高級證照(別懷疑,包括最難考的律師及醫師,未來也都因為大數據機器人的參與及應用,而被一定程度的逃汰),全都難逃未來工作消失的困境。

以上簡單來說就是:做全職性工作,而非「一整個生產鏈」之下的「分工」工作,才不會被機器人取代!如果用一個有關生產線的例子就是:如果你能直接從原料開始,完整組裝一台汽車,你就是符合這種「統(整)合性工作」的通才,而不是生產線裡某一段會被機器人取代的裝配員。

另外,根據《新通才—下一波生存者(三采文化出版)》一書作者—伊藤嘉明對於「新通才」的定義則是「在任何業界、做任何工作,都能拿出成果的人才」。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未來想要避免失業或被逃汰,是必須擁有多項技能的人才行。

至於「必須純手工或靠口執行」的工作方面,讀者應該滿容易理解。所謂的「靠『口』的行業」,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面對面的銷售;至於「純手工」的行業,只要是必須靠「手」親自完成,機器無法取代的工作,都可以算在內。

但讀者不要以為,只有非常高規格的「藝術創作」,才符合「純手工」的標準。在此,筆者舉一位年輕朋友的例子。這位朋友學歷不高,嚴格來說,就是「不喜歡唸書」。但好在他有個親戚,在從事洗衣機與冷氣機清洗的工作。

他以清洗冷氣機為例指出,現在一般民眾都知道,冷氣機不固定清洗及更換冷媒,不但無法發揮降低溫度的功能,且更對室內空間產生不利於人體健康的污濁環境,特別是現今室外空氣充滿PM2.0之下,定期清潔冷氣已成為忙碌的現代人不得不靠「付費」委由他人,才能完成的工作之一。

這位年輕朋友算過,以目前清洗一台冷氣機,據說北部地區的「公司定價」大約2000元(如果是在現場作業的簡單清洗,最低可以殺到800元)為例,每個家庭目前至少有2台或3台以上冷氣機為例,一個月工作20天、一天一組客人,月收入就至少是48000元的水準...

其實,不要說是清洗冷氣機這等事,就以家中清潔打掃為例,現今大多數忙碌的上班族,也寧可付費請專人來解決。這是因為儘管現在許多家庭,都在使用掃地機器人。但問題是,機器人頂多能清潔的部分,就是沒有絲毫阻礙的平坦地板。假設是整理凌亂及髒污了一年的廚房及浴室,恐怕也只能靠「純人工」來解決問題。

以上只是隨便舉幾個,並不是那麼需要高學歷或藝術天份,就能躲開未來機器人來搶奪工作的例子。也許讀者會問:除了以上兩類工作,就沒有其他可以從事的嗎?

筆者的回答是:當然有,例如AI機器人的程式設計工作,或是各種新科技的發明者。這些工作絕對是未來明星中的明星產業,且絕對是高薪資族的代表。但,這些工作除非有頂尖的頭腦,或是從小就發現有這樣的天份並及早培養,一般普通大人恐怕也很難順利進入。

重點二、在工作行業的選擇上,最好是「別選現在當紅的產業,而是未來有潛力的產業」。筆者認為,過去職場上的工作位子有太多可選,年輕學子不論填哪個科系,出來找工作差不多都沒有太大問題。

但在未來,如果不仔細考量自己的人格特質與未來工作趨勢發展,不要說做到一半,自己的工作就沒了,很可能畢業就立刻失業,且在無法順利轉業下,可能一輩子失業。

伊藤嘉明在書中就再三提醒讀者:「年輕時,千萬別進入狀況佳、成長中公司。因為,沒有任何產業的景氣,永遠是好的。而一但景氣變差,成長開始鈍化,就是那些在景氣佳時,進入公司員工接受考驗的時刻了」。

伊藤嘉明指出,他看過許多在年紀極輕、公司狀況極佳時,就進入企業的主管,卻並沒有養成「自行思考如何才能存活下去」的技能」。一旦環境逐漸改變,那些「在溫水裡泡太久」的人,由於沒有解決過問題,因此缺乏「發現問題」的能力,也缺乏「因應問題」的能力。最後,當然會遭到市場的逃汰。

那麼,什麼才是「未來有潛力的產業」呢?簡單來說,只要讀者所從事的行業或工作,是未來許多(不見得是大多數)消費者「願意買單」的領域,就比較不用擔心失業或被取代的問題。

例如今日就有一媒體,引用「金融業市場分析暨顧問機構Novantas」所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雖然目前銀行機構所開發的軟體與應用程式,在功能上已經日趨完善,但與手機、平板或個人電腦等數位工具比較起來,仍有大約6成的美國民眾喜歡親自前往銀行的實體據點辦理個人帳戶的開戶手續。

當然,目前民眾的行為偏好,不代表未來的喜好不會改變。但筆者認為與實體金融機構一樣,企業或工作者如果能找到自己「被需要」的利基點,就不用怕被掃出社會快速變遷的洪流中。

而除了亦步亦趨地抓住潮流發展外,真正的答案只能高度仰賴讀者,依照自己的人格特質與專長而自行摸索了,恐怕沒有其他更好的捷徑可得。這也是筆者一直以來,為何鼓勵每一位讀者,就算不想太傷腦筋自行打理投資理財事宜,或是在金融以外的行業裡就業,都必須對於未來的經濟、金融及趨勢發展,有明確的認識及了解的原因。因為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自己在未來的社會潮流中遭到逃汰。但如果長期閱讀筆者專欄的朋友,應該可以很快速地回答出,未來最看好的產業趨勢才是!

最後,回到本文開頭所提到的「有高達85%的年輕上班族,想在農曆狗年之後換個好工作,以求得好薪資」情形。對此,筆者想用伊藤嘉明在書中這段令人震撼的話—「最糟糕的狀況是,你先覺得『我受不了了,總之我要辭掉工作再想』!而離職,之後才開始找新工作。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因為遲遲找不到新工作,而遭人利用這樣的弱點,廉價把你買下!...轉職,一定要在乘風破浪時」,來奉勸有「轉職」念頭的人:就算要換工作,也要等到衝破目前的困境之後再說吧。否則,不論換到哪一個職位,同樣的問題將會一再重複地發生,且說不定會困擾終身吶~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8年2月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57》全球股災會持續嗎?我該如何因應?

 就在一週之前,當全世界都認為在各國股市(特別是美國股市)瘋狂飆漲之餘,應該「居安思危」之際。話音未落,就由持續創新高的美國股市,拉開重挫的序幕。

先是因為投資人看到美國公佈的經濟指標暢旺,擔心通膨加劇會加速聯準會升息的角步。所以,先是美國10年期公債大跌,接著美股在22日大跌600多點。之後,受到美股重挫的影響,其他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股市也跟著大跌。

然後在星期一,美股更狂瀉1175點,不僅改寫史上最大單日跌點,市值也在一天之內蒸發掉1.25兆美元(等於37兆新台幣),並繼續引發全球的股災效應。總計在連續4個交易日暴跌之後,全球股市的市值從8天前創新高的水準,共蒸發了4兆美元,相當於118兆的台幣。

關於美股為何大跌,市場歸納整理出是「經濟強勁恐帶動通膨,並引發聯準會快速且大幅升息」、「當聯準會升息、借貸成本增加,將代表企業償還貸款費用增加、侵蝕獲利」、「一旦債券殖利率升高,將使股市投資失去吸引力」以及「股市漲勢過急、過快」等四大原因。

而對於未來全球股市的變動,有媒體(https://udn.com/news/story/6811/2974597)綜合外電報導指出,2018年熊、牛對決的5大戰場分別是:價值(股價是否偏貴)、(投資人)信心、經濟(前景是否持續成長)、殖利率(利率是否會恢復正常及走高)及壽命(股市上漲時間是否已經夠長)。

但其實,筆者反倒比較擔心「全球資金回流美國」這個議題。因為以美國所公佈的各項經濟相關數據,至少都還是滿正向的成長;且就如不少分析師所言:大幅的拉回如果是市場自發性的修正,對於未來美國股市的上攻,還算是好事一樁。

而根據媒體(https://udn.com/news/story/11316/2971908)引述國際金融公司(IIF研究指出,自從新興市場資金流向在130日轉為流出後,所追蹤的國家已經流出近40億美元,其中有34億美元是自股市外流。

且有媒體報導:在全球市場賣壓突如其來之下,投資人撤出新興市場的速度為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以來最快。這顯示出「資金就如潮水,來的快,去的則更快」,新興市場的未來前途恐更未卜!

當然,國際資金流動瞬息萬變,除了少數核心人士之外,很少投資散戶能夠預先抓住流動的蛛絲馬跡。但是,假設美國利率一旦向上、拉動美元上升、原本在美國之外投資獲利的資金回流美國,那才是全球投資人都要極端頭痛的另一場金融風暴的開始。

只不過,現在有許多專家、學者都看衰美元,筆者不是說他們說的不對,但有以下兩大盲點:

首先,短期波動原本就正常。然而,不能因為短期美元貶值,就說美元永遠沒有「出頭」的一天。更何況,匯率波動的風向常常在換,投資人永遠沒有100%的把握一國貨幣走勢的真正轉折點。

這讓筆者想起多年前,中國大陸經濟學者郎咸平曾歸納整理出,美國過去製造泡沫綁架新興市場一慣手法(至少1985年的日本、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及2008年的越南均是如此)如下:「貨幣貶值出口大增→GDP快速成長多餘熱錢投資股、房市貨幣升值傷害該國正常經濟美元升值外資大撤退」。從這樣的順序來來看,當美元幣值上升的號角聲響起之後,恐怕就是新興市場國家經濟與金融大災難的開始。

其次,就有專家認為,「川普美元」恐怕已經難以再見到柯林頓時代1993 – 2001的強勢美元態勢。但是投資人別忘了,美元要受到世界各國央行及投資人的持有,不是只有靠經濟強勢,也還得靠美國的武力強大或全球各地的動亂。

事實上,過去就有人引述資料指出(https://udn.com/news/story/6811/2895683目前美國經濟佔全球經濟的24%,雖然比2000年時的30%減少許多,但實際跟1980年代的26%相差不遠

1980年以來,儘管美元指數低於100的時間,多於超過100的時候,美元佔外匯儲備的比率仍持續上升到66%。這就表示世界各國不只信任美國將償付其債務,且這種信任超越對歐、日及大陸的信任。

除此之外,全球投資人也別輕視川普政府的最大吸金利器—美國稅改方案。例如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UNCTAD)在25日,所發表的2018年全球FDI趨勢報告中就警告:美國稅改將在未來幾年,對全球FDI布局帶來重大影響。UNCTAD投資企業部門主管James Zhan估計,目前全球FDI庫存約26兆美元,而其中有將近半數,都掌握在美籍跨國企業手裡。

假設是這樣,一旦美國國內股市發生重挫危機,再加上企業在海外的錢匯回國內可以節稅,「資金朝美國移動」恐怕是最有可能的方向。如此一來,筆者認為新興市場的投資風險,將遠大於美國市場才是。

從這樣的一個趨勢、方向來看,投資人未來中、長期的操作策略,恐怕還是與「美國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為主,例如高科技的物聯網、AI人工智慧...,甚至是金融股等。因為,就算全球發生連環性股災,美股也一樣閃躲不掉。但只要產業前景可期,大跌恐怕才是逢低承接的最好時點嘍~

至於時下許多金融機構都看好的高收債,老實說,如果全球或單一區域不發生全面性的金融風暴,高收債或許是投資人的最佳投資標的之一。因為只要美元弱、聯準會不大幅升息,新興市場高收債的確可以「匯差、價差與股息」三者得兼。但是,一旦發生像1997亞洲金融風暴,或是2008年金融風暴,體質再好公司的債券,都有可能受到嚴重的波及。

當然,筆者期望這種風險別發生的好,只是一旦發現苗頭不對,投資人的手腳可得更快才是!再不然,就要從現在起,降低原本「重押新興市場資產」的投資策略。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8年1月2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56》2018年投資佈局該注意的4大主題

 《說明》由於筆者參考的資料非常多,許多論點的分析,都必須花一些篇幅,才能讓讀者完全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雖然在多次大幅刪減之後,字數仍舊不少。因此,假設只想快速獲得投資方向及重點的投資人,可以只看「藍色字」的重點提示。

 

說到有關投資預測,向來就有極大的風險。例如美國《華爾街日報》就在去(2017)年11月底時,比較了2017年華爾街對市場的預測與實際結果發現:華爾街的預測與實際狀況幾乎相反,而標普500指數一度漲破2,600點的歷史新高,更是沒多少人預測到。

事實上,2017年全球金融市場經歷了非凡的一年。美股動幅度之小創下50多年來紀錄,MSCI全球股市指數每個月都上漲。根據《華爾街日報》援引 FactSet的數據指出:「2018年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股市攜手齊漲,為2010年以來首次。除美國外的明晟全球指數MSCI ACWI今(2018)年將累漲24%,是2012年以來,首次比美股標普500大盤表現還要好」。

且也有媒體拿經濟學家一年前所做的2017年預測,與彭博資訊201712月新出爐的預測調查相比後發現,2017年全球實際經濟表現令悲觀者跌破眼鏡。其中,歐元區是最大驚喜,最新預測顯示2017年該區成長率可達2.3%,居然是十年來最強的一年,且遠高於2017年初所預估的1.4%

就連成長率受脫歐影響而掉到七大工業國(G7)中最低的英國,2017年的成長率也略高於年初時候的預期。至於美國就更不用提了,不論是成長率、失業率、通膨率...等各項指標都顯示:2017會是美國經濟十年來表現最佳的一年。

另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各界對於美元的預測。在2016年底時,各大分析機構均預測2017年美元是個「升值」年(當然,也包括筆者)。但一年過去了,實際的狀況卻是:「2017年以來,美元指數下跌了9.6%,可能創下自2003年以來,最大年度跌幅,亦將創自2012年以來,首度下跌的一年」。

2017年對美元來說,是剛經歷了自2007年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年。因為,衡量美元兌一籃子16種貨幣匯率的《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美元指數,就下跌了7.5%

對此,WSJ專欄作家麥金拓(James Mackintosh)就指出,許多投資人已開始收到許多華爾街對2018年的預測,但幾乎沒人談到對2017年預測的普遍失誤,這些失誤有兩個教訓。第一,當所有人都同意價格會往某個方向走的時候,情況可能很危險;第二,對經濟運作的了解程度,比自己認為的低很多。

James Mackintosh就認為,「投資人該了解的是,華爾街分析師們年底展望的價值在於當中的分析,而非預測價格」。而從這樣一個脈絡出發,筆者也想從「分析,而非預測價格」的這個角度,與讀者們一同分享個人對2018年及日後趨勢的看法。

整體來看,綜合各個專業分析機構的說法,2018年全球景氣是有比2017年要好。且更重要的是:多數分析機構及專家幾乎都異口同聲地提醒投資人,要注意「全球貨幣政策趨緊」的重大風險,特別是美國聯準會的升息時間、次數及力道。

而筆者在彙整及消化非常多的資料之後,將2018年的投資重點,濃縮成以下4大主軸。

首先是「人口老化」的議題,關係到不同國家的經濟好壞及未來投資前景。也就是說,投資人必須慎重思考「人口老化」這個議題,將對個人投資展望的深遠影響。

記得去(2017)年第三季時,就有一篇《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根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Deloitte)的報告就指出:「即使老化人口將創造如健康照護等新產業機會,但眼前最大的挑戰就是勞動力不足。現在中國 15~64 歲勞動人口將從現在的70%,到2050年剩下60%。聯合國報告認為,加上其他的勞動市場挑戰,中國在成為富裕國家之前,首先會面臨嚴峻的人口阻礙。德勤報告指出,人口挑戰將在未來10年,抑制中國經濟成長率達4.2%」(http://technews.tw/2017/09/25/aging-population-impact-asia/)。

既然人口老化會嚴重侵蝕一國的經濟成長,那麼,投資人在擬定2018年及日後長期投資佈局時,就不得不慎重考慮此一變數。而從最近一篇引述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所發佈的世界人口展望資料的《華爾街見聞》文章(https://news.cnyes.com/news/id/4023819)圖中(下圖一),讀者可以清楚地了解世界各個區域,「人口老化」或「人口萎縮」的問題嚴重性。從圖中可以看出,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地區是「歐洲」、「北美」及「大洋洲國家」

 

圖一、世界主要經濟體人口結構分析:

資料來源:《華爾街見聞》(https://news.cnyes.com/news/id/4023819

 

所以,筆者已經先把歐洲地區,從未來投資配置中優先刪除。至於美國,根據《華爾街見聞》的分析,儘管全球各國的生育率均降低(相比2000-2005年,2010-2015年,非洲的總生育率從5.1%降至5.1%,亞洲從2.4%降至2.2%,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從2.5%降至2.1%,北美地區從2.0%降至1.85%),但到2050年時,美國還是目前的發達國家中,唯一一個仍然排在新增人口排名榜單上的國家(新增人口逐漸來自移民)。所以,內需市場龐大的美國,仍將具有一定的投資潛力存在。

事實上,人口老化及人口萎縮影響最大的,就是一國的消費與產能,並進一步阻礙經濟成長的持續發展。相反的,國家人口眾多,且GDP貢獻度都高度集中在「消費」上的國家,不但是2018年較為看好的投資標的,才更能確保未來的投資獲利。

若提到全世界的人口大國,首先就是人口超過14億的中國大陸,其次,則是緊追在後的印度(13億多人)。儘管中國大陸人口的老化程度大於印度,且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將在2030年被印度所超越,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但值得投資人深入思考的是:「消費」對GDP貢獻度在中國大陸與印度都差不多是六、七成左右(請見下圖二),但更重要的是中國大陸出口到印度的金額,遠遠超過於印度銷往中國大陸的數字。

 

圖二、歷年中國大陸GDP成長與貢獻來源:

資料來源:摩根資產管理;(左圖及右下圖)CEICFactSet,中國國家統計局;(右上圖)財新 / Markit。「Guide to the Markets – Asia」。最新資料:截至20171231日。

 

因為根據之前的媒體報導(http://www.pixpo.net/post453148),去(2017)年10月印度對華出口同比創下53%的增幅,達到12.4億美元。但是,如果進一步檢視相關資料可以發現:2016年印度對中國出口89.6億美元,從中國進口606.6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大陸賺印度的錢遠遠更多。

再加上中國大陸股市的「基期不高(過去幾年全球股市瘋漲,但陸股幾乎是不動如山)」,因此假設讀者詢問筆者個人的看法,則「看好中國大陸股市」的機率,恐怕是遠高於「投資印度股市」的。

當然,人口老化固然會造成一國的經濟成長減緩,但「人口老化」的商機,也同樣能撐出一定的投資潛力。在這部分,筆者就相當看好因應老年化的的「機器人」、「電動車」、「AI」,以及與銀髮族日常生活相關的「食衣住行」產業,特別是「醫療保健」相關產業的投資前景。

順帶一提的值得全球佈局的產業,則是電力、發電相關產業。這是因為假使未來電動車買街跑、機器人無處不在的話,必須有相當的電力供應才行。更何況,發展虛擬貨幣的一大特性是「非常耗電」。

其次,資金緊縮不是問題所在,「可能流向哪裡」才是最大重點。關於多數分析機構所關心的「貨幣緊縮」,筆者認為它不是不重要,而是現實環境恐怕「不如人願」。

理由之一是全球高齡化趨勢之下,除少數國家或地區外,通膨很難快速暴衝;理由之二是「政府在面臨稅收減少但支出增加之下,『大幅舉債』勢不可少,但為了降低發債成本,包括美國政府在內的各國,恐怕都不會笨到大幅拉高發債成本」。

因此筆者認為,所謂的「縮表」及「升息」,恐怕都只是個「假想敵」,投資市場最在意的,還是「資金的真正流向」。且老實說了,新興市場這幾年投資收益如此豐厚,絕對與國際熱錢的流入密切相關。

但相關數據顯示,經過2年上漲80%後,新興市場指數已來到8年新高,且許多新興市場國家股市的漲幅,都領先於美國股市(請見下圖三)。因此,新興市場還有可能再創新高嗎?

 

圖三、2017年部分新興市場國家股市與美股比較:

資料來源:《CNN》(https://news.cnyes.com/news/id/4002910

 

儘管有不少分析機構,仍舊看好新興市場(特別是新興亞洲)的景氣,其理由包括了以下3大原因—「弱勢美元(代表國際熱錢仍會持續投資新興市場)」、「亞洲的經濟成長持續復甦」,以及「本益比及股價仍低於平均值」(請見下圖四)。

 

圖四、MSCI綜合亞太(日本除外及標準普爾500指數比較:

資料來源:摩根資產管理引用FactSetMSCI,標準普爾,摩根資產管理。 預期本益比乃以最新指數價格除以未來12個月的共識企業獲利預測為準,採用自下而上方法計算,並由FactSet Market Aggregates提供。報酬僅以價格變動的累計報酬 為準,並不包括股息再投資。過去的表現並非目前及未來績效的可靠指標。Guide to the Markets – Asia」。最新資料:截至20171231日。

 

但是,筆者對此是較為保守的。不是短期投資人投資在新興市場股市或債市「賺不到錢」,而是因為資金的流動非常快速且善變,一般人很難精確掌握熱錢的正確流向。一旦手腳、動作不夠快,就很容易被外資「倒貨」的對象。

另外,各投信均看好2018年新興市場的後市。但,新興市場被看好的主要原因,還是跟中國大陸經濟有關。換言之,新興市場想在2018年維持牛市,最大的前提就是「中國際濟必須持續擴張與增長」。而根據世界銀行與IMF的預測,中國大陸未來的經濟成長率雖高,但都是「向下的趨勢」(請見下表一、二)。

 

表一、世界銀行(WB)的經濟景氣預測:

 

2018

2019

2020

全球

3.1%

 

 

美國

2.5%

2.2%

2%

亞太6.4%

6.2%

6.1%

6%

中國大陸6.8%

6.4%

6.3%

6.2%

印度6.7%

7.3%

 

 

已開發國家

2.2%

 

 

新興市場&開發中國家經濟體

4.5%

 

 

東亞6.4%

6.2%

6.1%

6%

資料來源:彙整自新聞報導

 

表二、IMF對的經濟景氣預測:

 

2017

2018

全球

 

3.9%

美國

2.2%

2.7%

歐元區

2.1%

2.2%

新興市場

4.6%

4.9%

新興亞洲、開發中亞洲

6.5%

6.5%

中國大陸

 

6.6%

日本

1.5%

1.2%

印度

 

7.4%

資料來源:彙整自新聞報導

 

表三、2018年美國經濟:

 

2017年預測

2018年預測

Bloomberg

BOA/ML

JP

Goldman Sachs

IMF

GDP(年增率%

2.1

2.4

2.3

2.0

2.5

2.2

CPI(年增率%

2.0

2.0

1.9

2.3

2.0

2.1

政策利率(%)

1.50

2.0

2.25

2.25

2.50

--

 

2015

2016

2017

2018

實質GDP(年增率%

2.9

1.5

2.1

2.5

消費支出(年增率%

3.6

2.7

2.7

2.7

政府支出(年增率%

1.4

0.8

0.0

0.9

民間投資(年增率%

5.2

-1.6

3.0

4.2

出口(年增率%

0.4

-0.3

3.2

3.3

進口(年增率%

5.0

1.3

3.8

3.7

資料來源:國泰投信彙整自Bloomberg

 

表四、2018年歐元區經濟:

 

2017年預測

2018年預測

Bloomberg

BOA/ML

JP

Goldman Sachs

IMF

GDP(年增率%

2.2

1.8

1.7

2.1

2.0

1.9

CPI(年增率%

1.5

1.4

1.1

1.2

1.3

1.4

政策利率(%)

0.00

0.05

0.00

0.00

0.00

--

 

2015

2016

2017

2018

實質GDP(年增率%

2.1

1.8

2.2

1.8

消費支出(年增率%

1.8

2.1

1.7

1.8

政府支出(年增率%

1.3

1.8

1.2

1.2

民間投資(年增率%

3.3

4.6

4.0

3.9

出口(年增率%

6.4

3.3

4.7

3.7

進口(年增率%

6.7

4.7

5.2

4.6

資料來源:國泰投信彙整自Bloomberg

 

且投資人更不要忘了,全球股市最近兩次「超過10%的下跌」,都是由中國擔憂引起的。這兩次分別是在2015年夏天,以及2016年的年初。所以,一旦中國大陸政、經、金有任何風吹草動,整體新興市場的景氣也會嚴重受傷。投資人就算想賺到新興市場財,切記採取「短期打帶跑」的策略。

特別是以年初至今為例,在美國通過新的減稅案之後,原本預期可能會回流美國的資金,卻繼續留在新興市場原地,不但股市大漲,也讓各國央行擋不住貨幣的強勁升值。但投資人千萬別忘記這一點:現在美元不回流,不表示美元永遠都會停留在美國本土之外,繼續開投資獲利的狂歡派對。

由於豐沛的國際熱錢,流入新興市場股市、債市及匯市,讓2017年的投資人,享受到資本利得與匯兌收益(債券投資還有股息收入)。因此,對於2018年的投資展望,多數機構最為看好的標的,一是新興市場高收益債,另一個則是大陸股市(A股)。但筆者想要特別提醒投資人:慎選標的比市場更重要。

對此,筆者想先提一下最近看過一本書的心得是:《當全球化停止轉動》一書的作者—Gervais Williams認為,全球化讓企業利潤「異常成長」了30年,這段期間,全球股市巨幅上漲。

但是,正由於市場長期上漲,年報酬率驚人,就算中途有所下跌,隔幾年便可上漲。所以,投資人的喜好轉向「依大盤表現」來評論基金經理人的績效,ETF才逐漸成為市場投資人的偏好目標。

只不過,Gervais Williams在這本《當全球化停止轉動》一書,最大的投資建議是:ETF(指數型基金)將不可靠,而「積極選股」才是一大重點。其理由是:當全球化的好處用盡時,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會出現衰退,投資的平均績效將失去吸引力,主動式投資才有可能獲利(詳細的原因分析,請見該書的「第一部」)。

因此以高收債為例,不管全球央行是否強力緊縮貨幣,或是資金快速朝向美國流動。對於新興市場企業,特別是發債單位的風險,絕對不可小覷。原因是在過去全球低利率及負利率的環境下,不論是各國企業或國家,都紛紛投入發債的行量,並且推升整體發債規模續創新高。

根據根據Dealogic資料,截至2017年底為止,企業界和多國政府透過銀行團聯合承銷方式發債的總規模,已經突破6.8兆美元。在這6.8兆美元裡,包含以房貸或資產抵押的證券和擔保債券,但不包括美國和英國等標售的公債或市政債券。

雖然在市場利率上升期間,高債息債券因為利息較高,債券價格的波動會比低票息債券要低,且可以從高債息收益中獲得更高的收益(如果是非美元計價的債券,還可能因為該國貨幣升值而產生匯兌收益)。

但投資人不要忘了,債券投資也不見得「穩賺不賠」,因為當企業倒閉破產時,債券價值是有可能「歸零」,且如果計價貨幣幣值大跌,投資人也同時要付出慘痛的匯兌損失。

下圖五就是提醒投資人,債息高或匯兌損失,有可能讓投資人獲取高報酬,或是抵消債券價格下跌的風險。但同樣的,假設美元升值、新興市場貨幣貶值,發債企業經營前景又受到影響,投資高收債的人恐將面臨三重的損失。

 

圖五、固定收益投資獲利來源分析:

說明:黑點是各債券整體報酬率、藍色代表債息收入、深紫色代表資本利得、淺紫色代表匯兌損益

因此,筆者建議投資人就算是投資「高收債」,也要「慎選」投資標的。也就是說,「高配息」固然重要,但絕對不能不同時考量基金投資標的的債信評等。特別是國人所買的「高收債」基金定義,可能與實際投資內容有所差異。

這是因為依照金管會102926日「金管證投字第1020034746號令」規範,境內證券投資信託基金(下稱境內基金)可投資之「投資等級債 券」,為信用評等達【BBB】等級以上之債券;投資於信用評等未達【BBB】之債券,則屬投資於「非投資等級債券」。另境外基金亦有可能投資於高收益債券,其高收益債券之認定與境內基金或有不同,實務上多係以信用評等達【BBB-】等級以上之債券為「投資等級債券」,未達【BBB-】之債券為高收益債券。

以上簡單來說就是:標明為「高收債」的基金,並不是100%投資在債信評等較低的債券標的。投資人在選擇高收債基金時,必須同時詳細了解各基金基本資料裡的投資標的才行。

至於中國大陸的投資,目前各機構都比較看好獲利表現較佳的A股(請見下圖六)。外國人可以投資的標的,主要集中在A股與H股(國企股)上。但是,投資人在選擇投資標的上,會有以下的困擾及問題。

 

圖六、與H股相比,A股相對較便宜,且獲利前景較高:

 

由於A86%屬市低於100億人民幣的中小型公司,投資人在選股上會面臨「良莠參差不齊」的問題。但如果直接購買以MSCI A股指數為參考的基金,以目前公告前10大持股標的來看,又全都是漲多的金融類股(金融股還多了「去槓桿化不成功」的變數)等大型權值股,能否在未來享有「中國股市低基期、高獲利」的投資優勢,將會是一大疑問。

特別是筆者較為看好的,是比較偏向中國大陸具有全球技術競爭力及市場佔有率的電商、AI人工智慧、電動車及長照、醫療保健概念的產業。所以,除非投資人能買到以上「股價基期低」的一籃子股票基金(投資人單買個股的風險太高,筆者更不建議),否則,投資風險仍舊不低。

另一個順著「資金流動」而可能受惠的標的,可能就是跟美國的「減稅」方案有關的美國金融類股。根據國內瑞展產經董事長陳忠瑞的說法,「美國稅改案快速過關則是美股的續命丹,未來十年稅改企業減徵的1.5兆美元,將直接流向美國企業。研究單位預估,企業盈餘將多增加5%-10%。企業獲利上升的預期,馬上反映在股價上,暫時忽略國家負債快速累積的潛在風險」。所以,美國金融類股的前景似乎可期。

再者,「去全球化」將成為不可擋的趨勢潮流,進一步加深市場的波動性。關於「去全球化」的發展,筆者建議讀者可以參考上面所提到的,《當全球化停止轉動(大是出版)》這本書作者—Gervais Williams的看法。在這本書中,他的核心命題就是「過去長達數十年的全球化,已經到停止及準備逆轉的階段」。

在書中,Gervais Williams從最能察覺到即將到來的社會(與接踵而來的經濟)變化的「政治」領域,從全球各地多個民主國家擁護「民族主義」的政客上台執政,看出了「反全球化」這個廣泛,且速度加快的趨勢。

至於川普不斷放話退出貿易協定、提高關稅壁壘,以及最重要的「減稅」方案通過,只不過是保護主義抬頭、去全球化的重要代表作而已。其實,除了美國在積極「去全球化」之外,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歐洲單一市場今年成立25周年,但歐盟國家近來卻興起一股經濟民族主義(economic nationalism)的風氣,各國紛紛築起貿易壁壘,也令「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目標備受考驗。

而全球這一波「自掃門前雪」的「利己為上」的風向,會有可能轉向,或是被徹底打破。因為,根據《當全球化停止轉動(大是出版)》這本書作者—Gervais Williams的看法,這樣的趨勢之下,代表對全球成長極為重要的「資金」、「貨物」與「人們」的自由移動,將就此告終。簡單來說,此一「去全球化」對金融市場的最大影響,就是「資金」的移動方向。

理論上來看,經濟成長越不靠出口(「出口」對於GDP貢獻度越低)的國家,越容易喊出「去全球化」,而「出口佔GDP比重越高的國家」,則越會受到「去全球化」的影響。

如果從下圖七,便可看出不同國家對於「全球化是否有利」這個議題的贊同度—越是新興市場、沒有龐大內需市場(主要是看「人口眾多」)的小國,越需要依賴「全球化」的進行。且正因為經濟成長重度仰賴「出口」的拉抬。

 

圖七、不同國家對於全球化的感受度:

資料來源:Morgan引用FactSet,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摩根資產管理;(左圖)經濟學人 / YouGov,世界銀行。 *由於歐盟被視為一個區域經濟體,因此歐盟出口佔其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比並不包括歐盟的區內貿易。 按購買力平價計人均國內生產毛額變動乃以世界銀行數據為基準。Guide to the Markets – Asia」。最新資料:截至20171231日。

 

因此,越是「出口佔GDP比重高」,且出口到「『去全球化』旗幟最為鮮明的美國及歐洲」的新興市場小國,2018年及未來的經濟景氣恐怕就不可能會大好,投資的前景當然會大打折扣。

從下圖八,投資人還可以看出另一個2018年佈局重點提醒,那就是「出口佔GDP比重越高」,且「出口至中國大陸比重越高」的國家,就要特別小心中國大陸經濟景氣榮估這一大變數。

 

圖八、2016年主要國家出口佔國內生產毛額份額:

資料來源:Morgan引用FactSet,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摩根資產管理;(左圖)經濟學人 / YouGov,世界銀行。 *由於歐盟被視為一個區域經濟體,因此歐盟出口佔其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比並不包括歐盟的區內貿易。 按購買力平價計人均國內生產毛額變動乃以世界銀行數據為基準。Guide to the Markets – Asia」。最新資料:截至20171231日。

 

最後,「中美大對決」將是影響未來數年全球投資市場的重要變數。老實說,不論是俄羅斯,或是頻頻試社導彈的北韓,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碟小菜」。因為,全世界不論在土地面積、經濟或甚至武力上堪稱可以與美國「一決」的對象,大概就屬中國大陸了。

也許投資人會問:「中美對決」跟台灣的投資人有何干?對此,投資人最要謹記一大投資重點,那就是「兩強相爭,小心站太近的被波及」。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指的就是台灣。

以這次美國第一波推出的提高太陽能及洗衣機的關稅為例,雖然中國大陸、南韓等受傷不小,但台台灣太陽能電池占美國進口量45.7%,是美國主要進口來源,傷害不可能不大。

甚至有報載,已經有不少台商在思考:直接赴美設廠以降低高關稅衝擊。一旦整個產業鏈都搬去美國,對台灣的太陽能產業就可能面臨「空洞化」的命運。而一旦美國課徵高關稅的項目越多、越集中在台灣出口到美國的大宗,恐怕就是「影響深遠」了。所以,讀者若想問筆者對於「台股未來的前景」有何看法,以上應該已有進行回答了。

在文章的最後,請容筆者談談去年筆者看好的黃金,以回覆一些讀者的詢問。老實說,在現代各種金融支付貨幣發達的現今,黃金唯一的價值,恐怕已經剩下「保值」與「隱藏資產」了。

但問題是:假設全球市場利率上升,或是通膨依舊不振,黃金這「保值」功能恐怕也會大受影響。且當不受各國央行監管的虛擬貨幣,搶食掉黃金「隱藏不用報稅資產」這一項優勢後,黃金也許就真的只剩下各國央行的「外匯儲備」功能了。

更何況,筆者認為只要美國能維持全球軍事強權,黃金的「避險」功能都有可能受到美元一定程度的影響,而被削弱許多。綜合以上的原因,2018年的金價除非有了不得的話題(也就是各國央行及個人必須持有黃金才行),否則,金價不是不會漲,只是可能漲幅不大而已。

那麼,2017年火熱飆漲的比特幣,後市會如何呢?筆者還是與去年相同的看法:虛擬貨幣因為不記名、可藏錢的特性,永遠都會有一定的「市場需求」存在。特別是在全球瘋狂貨幣寬鬆政策之下,這類標的的「投機商品」性格,還遠大於「交易功能」。

只不過,這些非各國央行所設立的虛擬貨幣,終究會受到世界各國的打壓。想要「投資」這類虛擬貨幣的人,不但眼光要「看的準」,心臟也要夠強大,才能面對市場大幅起伏的衝擊。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