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49》在沒想好你的財務目標之前,千萬別先問「投資什麼」?!

 前幾天,有位網友寫信問筆者一個投資的問題。這位讀者表示:「原本想買海外債劵,打聽結果是以十萬美元起跳,股票對學生來不適合,並不了解業趨勢,基金都是被銀行賺走,房地一出手就要百萬,真的不知可以穩定投資什麼,所以想請教『可合適的投資』」?

其實,類似的問題,已經是不只一次地被提出。但筆者想說的是:由於每個人的人生都不盡相同,且不同的財務目標,在選擇適合的標的上,自然不會完全一模一樣。

每個人在真正投資之前,應該問的是「我有哪些財務目標」、「這些財務目標需要多少錢」,之後才來決定「自己適合透過哪些投資工具或標的,來完全以上目標。而不是前面目標尚未確定,就急著開始問「該做什麼投資」?

 

表、不同的財務目標,可以採取的投資策略也不同:

 

短期

中期

長期

時間

5-10

15-20

30-40

舉例

遊學、買車、買房、一整筆的投資或創業基金...

子女教育基金、買房

退休規劃

適合投資策略

短線波段操作

中期波段操作

長期(定期定額)投資

專業投資知識要求

較高

中到高

低到中

投資風險偏好高低

低(保守)

中(穩健)

高(積極)

 

所以,「該做什麼投資」完全是因人、因地、因時、因目標而有所不同,並不是一個制式,且固定不變的輕率答案。筆者認為,決定「每一個人」適合哪些標的或商品的標準,必須有以下幾大重點考量:

首先是「時間長短」。時間的長短,當然是投資人可採用商品的選項限制之一。舉例來說,如果想在10年內買房,又不想頻繁買、賣標的的投資人,先不用管其投報率是否夠高,總不可能買一張20年期公債來「達到目標」吧!

記得之前也有網友詢問:假設半年後要支付一筆款項(例如買車),可以買什麼股票?以這個問題來說,由於只有半年的時間,更何況,該付的錢早已確定金額。就算投資任何股票或基金,也難保不會出現虧損。

所以,當事人最後唯一能夠做的,根本就不是「想做什麼股票或基金的投資」,而是老老實實地把這筆錢,存在銀行做半年期定存,讓它不要輕易被花掉或減少就好!

其次是「這個財務目標是『必要』或『想要』」?當然,投資標的的到期期間,必須與財務目標相符之外,也決定了投資人標的選擇的多樣性。「必要」與「想要」,則決定了財務目標的金額,是否「具有減少的彈性」?

從一個人的人生過程來看,總會有不少的財務目標。小的像是買個昂貴的視聽設備、車子,或是想要一圓出國遊學的夢想。甚至,暫時沒有對象,也沒想要結婚的人,也可能想買個能夠安身立命、遮風擋雨的小套房,或是為自己存一筆創業基金。

而有子女的,當然不可免俗地,要為未來子女大學及出國留學的高昂費用「預做準備」嘍~喔,還有一項人生財務目標不可或忘的,就是預先準備退休之後的退休金。

在以上各種選項中,金額有低有高,但,它們之間很大的差別,就在於「必要」或「想要」之間。怎麼說呢?對於沒有子女的人,或是覺得只想負擔子女唸到公立大學,不想額外再負擔更多錢的父母來說,存子女教育基金這件事,可能就不是「必要」的選項。

又例如買車、買房或創業基金,車子或房子有便宜、有貴的,且是不是「此生絕對必須」,也可能是見仁見智的看法。但假設是退休金的規劃,除非是堵定知道自己壽命不長的人,否則,只要持續有呼吸及心跳,不管是身體健康到四處趴趴走,或是對於外界的反應已毫無意識的植物人狀態,退休後這筆「基本最低生活費用」,可說是一點折扣都不能打。

讀者注意到了嗎?假設理財目標是「必須」、「金額不容一點折扣」,且預計要達到目標的時間很短,那在投資工具或標的的選擇上,恐怕就不容承擔太多的風險。因為,在人生無法重來、任何投資都有風險的前提下,就會讓「標的選擇」出現滿大的限制。

當然,完成理財目標的時間越長,以上的限制也會越小一些。但是,也並不表示投資人,就可以隨意挑選報酬最高、風險無限大的標的。因為,財務目標達成是一段時間過程,其目的是為了「逐漸且穩定地累積財富」,而不是讓當事人,享受大漲大賠,如乘坐雲宵飛車一般的快感。

再者,也必須考慮「投資門檻」的問題。事實上,「投資門檻」的反面,就是「投資人有多少投資資本」?別說投資房地產一出手,就是「上百萬元」,就以文章開頭這位讀者的說法,他原本想去投資比較安穩的「美國公債」,但一問之下,才知道「最低投資門檻」要「10萬美金起跳」。

再以國人熟悉的國內上市、櫃公司股票來說。撇開金管會新開放的「小額定期定額投資股票及ETF」之外,投資人想要買上「一張」股票,其價格可能就不是「小資」族能夠負擔得起的。

就算不論一股「5780元」的大立光股票,一般人必須拿出578萬元才能投資;以民眾普遍看好、每年配息都相當穩定的台積電為例,投資人也必須拿出24萬元,才能「買上一張」。

且就算是市場上大力推薦,閉著眼睛買都不會虧錢的ETF—台灣500050)或元大高股息ETF0056),一次買一張的價格也要8萬及2多元,除非是每月儲蓄金額夠高的人,要能持續定期定額投資,也是有所困難的。

以上的舉例,就是提醒投資人,在找尋適合投資標的時,至少要先釐清自己有多少「資本」?接著,才能決定在有限的「可投資標的」中,有哪些是個人適合採用的?

當然,在遇到「投資標的有最低門檻限制」時,投資人只有以下兩條路可走:其一,是直接尋找小額就能投資的定期定額投資標的;其二則是「平日努力儲蓄、存錢」,等到累積出第一桶金時,再進行單筆的投資。

但值得提醒讀者的是:單筆投資想要成功獲利,一定會面臨「選對進場時點」的問題。所以這個時候,還必須同時考量自己「有沒有基本且足以正確判斷的財經知識」?

至於選擇「定期定額」投資的人,雖然不需要「選擇進場時點」,但仍有「選不對標的」的風險。當事人一樣會面臨「假設沒有充足財經知識,可能會誤判市場行情、走勢,並造成大幅虧損」的困擾。

第四,報酬率需要多高?這裡的意思是指:所能投資的資本,與未來理財目標金額之間的槓桿倍數高低?舉例來說,假設10年後需要600萬元的購屋自備款,而現在每月都有5萬元的儲蓄。那麼,根本不需要做什麼額外的投資,只要每月收入不減、支出不增,理財目標很容易達成。

但如果讀者每月只能存2萬元,但10年後想要累積出600萬元的購屋自備款,根據試算,年複利報酬率必須達到16.4%左右,才能夠在預計的時間內順利達標。如此一來,投資人必須審慎思考以下2大重點:

其一,是必須採用非常積極的投資工具,而絕無可能只靠保守或保本、保息的商品(例如定存、債券、儲蓄險)來達成;其次,則是得切實做好功課,了解目前市場上,到底有沒有這樣「平均10年、保證每年年複利報酬有16.4%」的投資工具或標的?

事實上,這樣的標準,筆者幾乎可以肯定地跟讀者說「不可能」。因為根據筆者過去的計算,以「期初投資1萬元」為例,並複製巴菲特、美國長期市場利率與台銀一年定存(固定)利率的年收益情形,再用「複利終值」方式回推之下,巴菲特50年的複利報酬率(IRR)差不多是19.5%左右(請見《我是有錢人迷思510》再久的神人,也難的市場利率: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1977615)。

讀者不要忘了,巴菲特這長達50年、年複利約19%多的報酬率,還曾經經歷過美國市場利率超過10%以上的協助(市場利率越高,代表投資報酬率也才有機會「水漲船高」);但在如今市場利率極低之下,就算能100%複製巴菲特的選股智慧,恐怕也很難將年複利報酬率拉高。

所以,假設以上的答案是「否定」,或僅僅是「不確定」的,那麼,讀者只能回過頭來,降低自己的理財目標,而不是任由不切實際的「理想」,持續放縱、飛奔才是。

最後,更要問問「投資熟悉度」的問題。就以之前投資人虧損連連的「結構債」、「雙元貨幣」、「TRF」為例,不要說投資的當事人,根本不了解商品的架構與投資標的,恐怕連銷售的理專,都沒有多少人能夠清楚進行解說。

但就算是當事人都搞不懂的商品,仍有人投資人很敢,且就算跟銀行借錢,也願意把大筆資金投入下去。最後發生了大虧大賠的結果,恐怕也是「意料中事」。

所以,筆者認為民眾應該要「堅持」選擇「自己熟悉」的商品,不管它的投報率如何敵不過市場利率。因為在努力達成各項人生財務目標的賽事中,「最終有100%達到原先設定目標」的人,才是唯一的勝利者。中間不論曾經獲致多高的驚人投報率,最後卻未能達到終點站時,從「結果論」來看,都只能算是「失敗」。

但在此同時,筆者卻非常鼓勵讀者,要努力積累及不斷增進基礎的金融、財經知識。如此一來,才有助自己在可控制的風險上,創造比市場還要高的投報率。這樣,也才能較輕鬆地達成各項人生財務目標。

且值得再三提醒讀者的是:千萬不要在自己不熟悉該工具、連未來行情是上、是下之下都弄不清楚、說不準確時,就隨便聽別人推薦,而跟著去進行投資。因為投資就跟學習知識一樣,單單是聽來的,永遠都是不紮實而令人心虛的。

特別是行情一旦突然起伏震盪,由於自己過去未曾對所投資標的,做過深入的研究及了解,並無法準確判定價格的大幅下跌,到底是一時的現象,還是長期行情的翻轉?最後,很有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

最後,筆者想要進行總結的是: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他人只能提供方向及方法,但所有的決定,只能由自己拍板決定。且當所有條件都「重重設限」之下,理財大眾將會發現這世界上,並沒有「適合所有人的『最佳投資工具』」這個選項,而只有「配合自己『各項限制』之下的有限選項」,如此而已。因為,當自己的限制越多,其結果將是「投資工具選擇你」,而不可能是「你選擇投資工具」!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48》從中共十九大演說,找出未來的長期投資潛力產業!

 自上週中共十九大(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之後,國內媒體關注的,多半是與政治有關的議題,包括對台言論,以及最高權力核心的人事安排及鬥爭。

然而,投資本就是無國界的,更何台灣與大陸的經濟關聯度(台灣接單、大陸出口比重)又深,一般民眾想要投資獲利,勢必要關注此一重大訊息。且投資人千萬不要忘了:就算是領土小小的北韓,金正恩三不五時試射一個飛彈,都有可能讓全球金融市場受到影響;更何況是個不管是領土、人口、經濟實力佔全球一、二的中國大陸。

儘管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十九大的演說,只不過是「指導綱領」,細部作法還有待時間推出,但是從這份講稿中,民眾還是可以從中,提早找出未來投資人,可以趨吉避凶的重要方向。

例如有朋友在臉書上PO文表示:「未來10年,台灣人的退休金,可能就要靠投資中國的收入來支持了」。筆者雖不認為,中國大陸會是國人未來的「唯一」投資標的,但在持續龐大內需的支撐力道下,至少它會是個「全世界少數還能有大幅成長機會的市場」。

當然,首先筆者要先「交待」的是:對於習總書記的「兩個十五年(第一階段由2020年至2035年;第二階段由2035年到2050年)」的經濟願景,並不是那麼「看好」。

其中最主要的理由便在於:中國大陸的人口紅利即將於2025年,轉為人口負成長的局面。這個時候,勞動人口的減少不但會壓低經濟成長的動能(因為創造價值的勞動力減少),過高的扶老比(比率越高,代表少數年輕人要扶養更多老人)從歐、日等國的發展進程上來看,也極有可能落入「拖垮家庭及國家財政」的老路子。

根據大陸方面的統計,預計到2020年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化程度約為17.17%。其中,8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更將達到3067萬人,老化問題的嚴重性不可謂不高。

就算時間不看那麼長,根據路透社超過65位經濟分析的訪問調查,中國大陸2017ㄋ年的經濟成長瞭為6.8%,雖然是7年來首次加速,且數字高於政府的目標;但隨著樓市降溫及降低債務風險措施將加大力度,2018年的經濟成長率將放緩到6.4%

然而,就算中國大陸經濟長期並不看好,但在「景氣不好時,也有產業賺錢」的大前提下,筆者仍然覺得以下3大類產業,將是值得台灣投資人注意及考慮的標的。

一、生態綠能產業。當然,關於生態綠能的產業項目眾多,但根據熟悉大陸各產業競爭力狀況的專家表示,從國內市場廣大、石油能源嚴重仰賴國外,以及產業專業技術成熟度...等條件來看,電動車及機器人產業將最為看好。

筆者之所以比較看好「電動車」與「機器人」產業,是因為這兩大產業對於原油稀缺、人口老化極大弱勢的中國大陸來說,不但在發展上更具有「政府全力支持的合理性」,且龐大的市場需求,也能夠支撐這些產業的獲利維持高成長。

二、供給側結構調整佳的產業。簡單來說,所謂的「供給側結構調整」就是將過去中國大陸一窩蜂過度投資、產能過剩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讓「供大於求」的情形,轉為「供給平衡」。

當然,要能導正這樣的「供過於求」的現象,必須仰賴及歷經「產能去化」的過程,並取得一定的成績,且真正有剛性市場需求(例如民眾消費上的必需品,或是國家政策上持續支持)的產業。

三、提供居民養老保障的產業。這裡的養老產業,筆者較為看好的是高端的養老照護及醫療保健產業。理由主要有二,其一是中國大陸老年人口越來越多;其二是相對於青壯人口,退休老年人口(特別是佔就業人口眾多的廣大公務員,以及國企退休員工來說,其薪水完全沒有「退休後打折領取」這回事,退休前領多少,退休後依舊領一樣的錢)的財力還算不錯,能夠支應相關的高端花費。

既然有所謂的「值得投資的項目」,自然也有「避免投資項目」。至於其標的,主要就是屬於「供給側改革不佳」的產業。這其中的產業代表,一個是遭到特別點名、「是用來住,而不是炒」的房地產,另一個則是產能持續過剩的相關產業(例如部分原物料,或是國家政策上就不鼓勵的嚴重耗能產業),以及政府積極要「去槓桿化」的產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金融相關產業。

當然,以上的分析,只是筆者就中國大陸十九大之後,因為政策上的作多,以及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變化下,所提出的投資趨勢預估。但以上的看好產業,並不限於純「Made in China」的產業,而是「只要能順利賺到錢的企業,不管是否是『大陸籍』公司」,都符合以上的標準。

特別是目前台灣人想要投資中國大陸股市,主要有3種管道,一是透過複委託在港股,買到與大陸A股連結的ETF;二是透過國內投信發行的中國ETF指數型基金;三是透過國內、外投信所發行的各種「中國基金」。

其中在ETF部分,多數是上證、滬深或深證...等指數。但這些指數的組成,多數是以金融、地產及能源為主;至於主動式投資的共同基金,涵蓋範圍可能較為廣泛,但由於不同基金所投資的核心產業不同,以及外國人投資中國大陸上的限制,投資人想要順利投資到以上3大看好「純」產業的標的,恐怕短期內還「暫不可得」。

所以,筆者建議短期內在選擇投資標的時,先不要只局限在「投資標的集中在中國大陸」,而是以「是否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標準,做為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47》從新任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的「存養老金」建議中,投資人可以學到什麼重點?!

 根據《世界日報》的報導(https://udn.com/news/story/8758/2748691),諾貝爾經濟學獎新科得主塞勒9日表示,由於一般人的投資行為太多「錯誤」出現,所以,他提出了儲存養老金的建議。

裡面包括個人應避免投資股市,同時做到「存滿401K」、「把錢放在費用低的目標期限基金Target Date Fund」與「不要打開定期寄來的投資賺賠對帳單」等3大原則。

有網友看到這些建議,便寫信詢問筆者「這方法可否在台灣適用」?老實說,個人覺得這3點建議還「滿有點意思的」,因此,想在此花點篇幅與各位讀者,聊一聊這3大原則。

首先在「存滿401K」方面,台灣並沒有真正能與美國401K退休金計畫相等的制度。因為美國401K制度有3大重點:其一是「員工自行提撥,而不是由僱主負擔」;其二是「投資標的可以自選,而不是由政府統籌進行投資,並保證最低收益」;第三則是「存入帳戶中的錢一律免稅,但如果要提領,則要課稅」。

以目前國內較為相似的「勞退新制」來看,6%的強制提撥部分,不論是否有轉嫁給員工來支付,但至少名義上是由僱主負擔;另外,雖然勞工可以額外「自提薪資6%」,且有「免稅(免計入個人綜所稅)」的機制,但這項「免稅」優勢,只限於「有固定僱主的一般勞工」,假設是沒有一定固主的勞工(例如掛在職業工會投保),且給付名目不是「薪資(所得格式代碼為50)」,而是「執行業務所得(所得格式代碼為9A9B)」,就沒有這項「免稅」的優惠。

最重要的是:以上不論強制提撥或自提部分的錢,全部都要進入由政府統籌進行投資的帳戶中,儘管有「最低保證收益率(按月依臺灣銀行、第一銀行、合作金庫銀行、華南銀行、土地銀行、彰化銀行等6家行庫每月第1個營業日牌告2年期小額定期存款的固定利率,以計算平均利率)」的設計,但沒有辦法自選標的。且根據總統府年金改革委員會的資料,勞退新制自20057月成立至2016年為止,平均年化收益率是2.90%(請見:http://pension.president.gov.tw/cp.aspx?n=790F40C2F95C4DD3&s=F9E3ABBD197C8169)。

儘管根據總統府年金改革委員會的資料,以工作25年年資為例,勞工保險的所得替代率平均約為38.75%、勞退新制的所得替代率有13.37%(以月投保薪資萬元、僱主提撥6%、每年薪資成長1%),兩者相加的所得替代率,差不多可達52.12%,且如果工作期間拉長到35年,加總的所得替代率可達75.08%(勞保54.25%、勞退20.83%,以上資料請見:http://pension.president.gov.tw/cp.aspx?n=790F40C2F95C4DD3&s=F9E3ABBD197C8169)。

但不要忘了,第二層屬於「職業年金」的勞退新制,其13.37%的所得替代率前提是:薪水每年成長1%。但根據之前人力銀行業者的統計,國內企業平均4.9年才調整一次薪資,且幅度只有3.4%。所以,以上的假設都很可能是「過於樂觀」,更別提按照政府之前的資料顯示,台灣的實質薪資水準陷於停滯,近年來還倒退到低於17年之前。

其次在「把錢放在費用低的目標期限基金Target Date Fund」上,所謂的「目標期限(到期)基金」,簡單來說就是投資人自行選擇「退休年期」,而基金所投資的股、債比率,則由基金經理人來傷腦筋。

一般來說,離退休目標年期越近時(例如預計在2020年退休),基金經理人投資在股票類資產的比重就比較低、債券類資產的比重較高;距離退休目標年期越遠(例如到2050年才退休),基金經理人投資在股票類資產的比重就比較高、債券類資產的比重則較低。

實際了解美國的目標到期基金的投資標的,由於有的基金是投資在股票、房地產、固定收益型債券...等的「指數」類資產,才能夠讓基金的費用「可以較低」。

從塞勒「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可在股市獲利,但『連規模龐大的投資公司、股票企業,都無法戰勝股市,僅憑個人做出的股票買賣,如何有能力在股市保證獲利』」的說法看來,他會建議投資人用共同基金來「存養老金」,是有所本及理由的。

只不過,國內這種「目標到期基金」並不流行。最早台灣還有3家投信公司,引進這類基金。但是,由於目標到期基金的股債比,是依照「預計退休時間」而定,距離退休年期越久的基金,股票投資比重固定且較高。

所以,一旦遇到股災時,由於投資部位高、股價大跌,反映在基金淨值上時,投資人會因為受不了虧損而贖回。這也是國內引進目標到期基金之後,規模因為越來越小,基金不是「被消滅」,就是「合併到其他基金」中。

最近國內還可以看到的「目標到期基金」這幾個字的影子,則是由基金投信業者推出所謂的「目標到期債券型基金」,再與保險公司的類全委保單綁在一起進行銷售的組合。

但值得投資人注意的是:這種由類全委保單所連結的「目標到期債券基金」,與前面所提到的「股債投資比重依到期年期而有不同」的標的完全不一樣,而是「只選擇距投資人退休年期數到期的債券」為基金的投資標的。

舉例來說,假設投資人還有5年要退休,這種「目標到期債券型基金」只持有債券、不含股票,且全都是「持有5年到期」的標的。業者之所以會選擇這樣的標的,主要是影響債券價格的變數有二,其一是「債券的票面利率」,其二是「殖利率」(當然,投資海外也還有「匯兌」風險)。

以上的前者是固定的,只要發債的機構沒有違約,就會按照票面利率及配息時間定期給付給持有人;但殖利率則會受到市場利率高低,以及投資人青睞程度而出現上、下波動的情形。

至於基金持有固定到期年數債券的好處是:基金經理人完全不用考慮這段期間內,債券價格的波動,因為只要投資標的不違約、有固定配息,就能讓基金投資人到期時,拿到所有配息與本金。

以上一切看起來都完美無缺點,但投資人別忘了。以上固定配息與本金拿回的最大前提在於「發債機構不會違約」。儘管許多基金所投資債券標的,都不見得是「非投資等級的債券」,意思是不用太擔心債券「違約」的風險。然而,曾經經歷過2008年金融風暴的人都知道:雷曼兄弟公司債信,都還是A級(標準普爾評等,相關評級請見http://www.cnyes.com/fc/rating_type.asp),投資人唯一能確定的只是「不可能每一支基金所投資債券會違約」,並非「全都沒有違約的風險」。

更何況,透過類全委保單所連結的標的,只限於債券類的固定收益型商品,並不包括資產配置中重要角色之一的股票;且透過類全委保單連結這種目標到期債券型基金,投資人還要額外支付一筆或好幾筆的保單相關費用,例如保費費用、保單管理費、帳戶管理費或解約費用...等。

在了解了國內、外的差異之後,整體來說,儘管台灣在金融商品的多元性,以及退休金政策上的差異頗大,但是筆者認為從新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所提供的3大存養老金原則,仍有以下可以參考及延用的重點。

首先,覺得政府退休基金不靠譜,很擔心退休金日後有可能大幅減少的人,可以不把錢(自提6%)繼續投入政府勞退基金中進行投資,但一定要另外準備第三層的退休基金。

其次,由於國內現成目標到期基金很少,投資人除非選擇海外投資標的,否則,仍然可以「自行複製目標到期基金的股、債配置比率」。一般的基本原則是:年齡越大,固定收益型的投資比重就要比較高些。

有的專家建議,可以依照自己的年齡,做為債券比重的依據。例如50歲時,債券投資比重要佔50%60歲時,債券比重就拉高到60%...,其餘則依此類推。

最後,關於「不要打開定期寄來的投資賺賠對帳單」上,筆者認為塞勒的意思,並不是要投資人別定期關心投資賺賠情形,而是「假設投資人有做好股、債比的分配,以及選對核心及衛星持有標的,並且儘量做到分散風險的境界」,真的是不用太在意投資績效的短期賺賠,而中斷了該持續進行的退休金規劃。

但是,筆者認為對於絕大多數短、中期投資、未做到資產配置及分散風險原則的投資人(國內這樣的投資人恐怕佔最大宗),定期檢視賺賠狀況,才能讓自己及時修正短、中期所選擇的投資標的,是否值得繼續持有下去?

否則,原本就是「短打」,而不是做長期投資的標的,一旦長期如此「不打開定期寄來的投資賺賠對帳單」,等到民眾要退休的那一天,才發現退休基金中的金額所剩無幾,恐怕將更令人「無法承受」及「抓狂」吧!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46》藉由大數據的輔助,也許可讓投資更有「預測未來」的可能!

 根據資料顯示,市場持續多頭下,台灣人投資基金金額也持續攀升,境外基金國人投資金額已逼近20153月高點3.36兆,境基金規模也逼近2.2兆,只是兩者今年以來淨流入規模相差三倍之多,台灣人偏好境外基金。

另外按國內投信投顧公會的資料,過去5年除了「跨國股票指數型基金」的規模大幅增加1500多億元外,「高收益債」及「跨國股票」型基金也各有800多億元的成長,且明顯集中在某幾檔基金之上。

之前筆者曾私下了解原因後發現,此一現象(過度集中投資少數幾檔基金)恐怕也與「投資訊息不夠專業深入及多元」有關。簡單來說,就是當某檔基金銷售成績不錯(越多人申購)之下,銀行理專在推薦時,也不容易被投資人「打槍(認為理專推薦錯誤)」。而投資人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既然很多人投資,也代表該檔基金表現不錯」的認知。當然,筆者並不排除「金融機構會為了佣金高低,而特別集中推薦某檔基金」的原因。

但從以上的理由,或許也可以彰顯出「投資人在選擇標的」上的困難。因為以現有的基金篩選或評比平台為例,普遍顯示的都是「過去的績效表現資料」。但是,每位基金投資人也都了解「基金過去績校不代表未來」。

對於廣大投資人來說,最關注的並不是某檔基金「過去表現是否優異」,而是「未來是否能持續表現最佳」。過去,雖有所謂「質化」的評比,但據了解,也只不過是透過與基金機構或經理人的「對談」,來了解基金在挑選標的上的專業度。

假設投資人要能精準預測某檔基金,未來表現是否能夠超前及表現卓越,恐怕需要更深入了解該基金的每一檔投資標的未來表現。如此一來,勢將面臨一場「在海量資料中逐一檢視」的硬戰要打。

不過,最近筆者參加了一場大拇哥投顧「TAROBO理財機器人」上線的記者會,覺得投資人如果能夠藉由大數據的輔助,也許在挑選投資標的(例如基金)上頭,可以更加便利及有效率。

看到這裡,或許讀者會發問:大數據運作之所以成功的重點關鍵,最主要就是運算及資料的正確性。簡單來說,如果使用錯誤資料,再加上運算邏輯錯誤,那就只會出現「garbage in, garbage out」的結果。那麼,這家號稱建置國內第一個理財機器人的大拇哥投顧,又如何能做到呢?

根據TAROBO大拇哥證券投資顧問公司的說法,該理財機器人收集了目前全球公開銷售的各類型共同基金(不含ETF),以及該基金在半年報或年報中,所有持有標的(股票或債券)的歷年財報資料等(目前系統依分析項目的不同,最早只有各基金2000年以後的資料)。

以股票型基金為例,所調查的範圍是從基金持股的基本面因素分析,例如預估未來每股盈餘成長率(EPS Growth Forecast)、預估未來本益比(PE Forecast)、市值營收比(總市值/營收)等,多達50項以上基本指標,加上基金整體持股的產業集中度、流動性等關鍵風險指標,以及第三方評鑑機構的評等,來評估每一檔股票基金的「未來」潛力。

儘管讀者會說:這些資料不也是「過去式」?話是沒錯,但透過大數據海量資料的演算及比對,也就比較能從眾多毫無頭緒中,抓出能夠「對未來預測有幫助」的方向指引。

就像該公司行銷企劃—王克瑞在記者會上的解說:儘管公司本身及研究單位對企業未來的EPS預估,也都是依照過去的經驗法則進行預測。但是,當時間拉長、資料量提高,它就能抓出一個頗具參考價值的預測方向。

再以以債券型基金為例,TAROBO精算債券的到期收益率(Yield To Maturity)、存續期間(Duration)等重點指標,藉以評估基金手中持債的「真『未來』價值」,與應對市場利率變化的能力,並建立獨特的公司信用評等(Credit Rating)系統,來掌握持債背後公司的風險程度。

這樣繁雜的歷史資料比對及演算工作,對電腦來說絕對是「小事一樁」。但如果要透過人工來進行篩選,可能需要非常多人曠日廢時的進行比對;以上工作對專業投資人來說,就已非常困難,更何況是平日工作忙碌的投資散戶。

當然,這套系統仍然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首先,儘管TAROBO表示會不斷在「以過去預估未來」與「以現在預估未來」的資料中,反覆測試(Back Testing)並輔以科學統計的方式,來驗證並找出影響債、股價格最有效的因子,讓「有未來性的大數據」成為投資人有效的決策工具。

但這份具有「評估未來獲利及成長性」的資料,是否對基金投資人有著極大的參考性,將有待時間的證實,特別是要經過幾次市場大起大落之後的洗禮,才能更進一步地得到確認。

其次,由於這套系統裡的基金持有標的資料,基金公司提供給基金研究(如理柏)單位的投資組合資料—季報為主,但近年來市場變動快速,基金公司是否靈活彈性調整季報,與實際投資組合間的差異,會不會造成該系統的預測,無法及時反應投資市場現況,仍有待進一步考驗。

再者,目前TAROBO網站提供三種建構投資組合的功能和回溯測試,投資人可以依照個人喜好,自行選擇「達人自選(自行設定股債比重產生專屬投資組合)」、「智能挑選(依風險偏好進行投資比例設定,再由機器人自動產生投資組合)」,或「直選基金(不管任何股債比重,直接挑選基金)」,再透過回溯測試的方式,模擬過去一段時間投資組合的報酬率、波動率及夏普值,進一步挑選適合自己風險屬性的投資組合。

但由於大數據只能夠「顯示結果」,卻不能「解釋原因」。所以,當網站上有越多的人,依賴大數據產出的結果(例如「智能選股」功能的使用)而「做出決策」時,將會吸引更多投資人「做出同樣,但不見得真正適用於每一位個人的選擇」。

第四,目前該系統有關於「高收債」的分類,可能與一般投資人所熟知的方式不相符。以「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債券總報酬基金—美元AMdis)股」為例,雖然它主要是以投資等級債券為主,但是該系統是以金管會的說明(附註)為基礎,在「每半年」審視「投資組合有30%以上,投資於高收益債券的基金」(每年6月底及12月底審視一次,新興市場債券基金除外)標準下,將這檔基金列為「高收益債券」,而非「投資等級債券」型基金之中,是與目前投資人的認知稍有不同。

最後,由於該理財機既人受到主管機關的「關切」,這套系統目前無法讓一般投資人「免費使用」,必須透過與此簽約的往來銀行、投信、投顧或壽險公司,才能免費使用這套理財機器人系統。

也就是說:假設投資人所往來的銀行等金融機構,因為業務或手續費、佣金等考量,進行基金上架的篩選,投資人可能就看不到所有基金,而只有合作金融機構所銷售的標的。

總之,目前筆者看到的資料,也多半是自2000年(或之後)才開始,有些比較圖表的起始年份,也並不夠久遠。但筆者認為,假設未來這樣利用大數據分析的公司越來越多、收集資料量越大,並且經過更長時間的反覆測試,也許有一天,想要選擇主動式基金的投資人在挑選基金組合上,就更可以快速、便利許多。筆者認為屆時,才能真正算是「散戶投資人之福」吧~

而如果讀者要問「如何使用此系統」的看法,筆者的看法還是:這套系統應該是協助投資人進行長期投資,而不是短線交易的工具,並建議以資產配置,也就是設立核心(長期投資)與衛星(中、短期投資)持有標的的方式進行,且對於沒有太多時間,時時關注基金走勢的投資人,最好用較長的時間範圍來篩選標的,同時,標的也儘量避免單一產業或國家才是!

 

《附註》金管會證券期貨局於1021121日所公告之「投資人投資高收益債券基金及新興市場債券基金應注意事項問答集」之說明如下:

境外基金,國外主管機關多未針對得否投資高收益債券予以限制,或是強制明文定義高收益債券基金。惟本會考量境內外基金之衡平性因素,針對在國內募集及銷售之境外高收益債券基金之認定,係採實質認定方式,即不論基金名稱是否有「高收益」,只要以高收益債券為名或投資策略係以投資高收益債券為主,或過去1年每月底投資組合平均 60%以上投資於高收益債券之境外基金均屬之。另就境外基金投資策略有相當比重投資於高收益債券或過去 1 年每月底投資組合平均 30%以上投資於高收益債券之境外基金,亦認定屬於以高收益債券為訴求之境外基金。因上開基金可以投資於高收益債券這種違約風險相對較高的標的,本會為提醒投資人注意,已要求投信公司以及境外基金總代理人應於基金名稱後方加註「本基金主要係投資於非投資等級之高風險債券」或「本基金有相當比重投資於非投資等級之高風險債券」等類似警語。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44》同樣失能或失智,不是長照概念保單的某張賠,其他所有保單也一定賠!

 在上幾期的專欄—《「我是有錢人」迷思542》健康險的理賠牽涉醫療專業,不是業務員說賠就「一定賠」!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2674904)刊出之後,有不少網友進一步詢問:因為腦中風或失智,導致需要長期照顧時,到底所買的長照及類長照保單,是否都會賠?為什麼保險業務員會跟我說「其中一張賠了,其他的保單一定賠」?

老實說,由於每一個人所發生的「失能」或「失智」的狀態不同,筆者在問過相關的專家後,都沒以人可以打包票說「一定賠」或「一定不賠」。因為,隨著失能或失智的嚴重度差異,在不同階段的確會發生「有的保單賠,但有的還不會賠」的情形。所以接下來,筆者想以長照最常發生的原因—腦中風及失智為例,為讀者們分析各種狀況。

首先以失智症(有關失智症的分類,請見《「我是有錢人」迷思542》健康險的理賠牽涉醫療專業,不是業務員說賠就「一定賠」!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2674904)為例,傳統長照險是依照「認知功能障礙」的程度,做為理賠依據。最常用的則是所謂的「臨床失智評分量表(CDR)」。但值得注意的是:CDR量表主要評量的是當事人的「記憶力」,所以,雖然量表中還有「定向感」、「解決問題能力」、「社區活動能力」、「家居嗜好」及「自我照料」的評分,但專科醫師在總分的認定上,仍是以「記憶力」為主。因此,就會發生「當事人『記憶力』程度差,但在評量當事人失能狀況的『自我照料』分數卻不嚴重」的情況。

讀者不要忘了,長照險的理賠認定,是有「失能(主依巴氏量表等臨床判斷表,認定6項失能指標中所不能從事的項目數)」或「失智(主要依CDR等,評量失智的嚴重程度)」兩大選擇(即符合「二擇一」的條件即理賠);但以殘扶險及類長照的特傷險為例,主要的評量標準不在「失智」程度,而是以「失能嚴重度」為準。

從下表一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只要被保險人拿到CDR2分的分數,就已經符合長照險「中度失智」的條件,並且可以請領到長照險的一次金與分次金。儘管嚴重失智的存活者,最終亦有可能符合「完全失能」的情形,但至少在罹患失智,並由輕至中到重度的不同階段裡,每一位被保險人在CDR量表中的「自我照料」分數並不完全相同,也就不一定能夠申請到類長照的特定傷病險,或是殘扶險的理賠金。

 

表一、CDR量表中「記憶力」分數同樣是2分,但在長照險與類長照險中,可以申請到的理賠卻不同:

CDR量表分數

殘扶險等級

類長照的特定傷病險

長照險等級

記憶力分數

自我照料分數

2

3

2

6項失能指標中符合3

中度失智

2

2

3

6項失能指標中符合2項(含)以下

中度失智

2

1

7

--

中度失智

2

0.5

11

--

中度失智

附註:以上失智症已獲醫師的診斷證明

參考資料:201795日中華民國人壽保險管理學會「長期照顧vs殘廢照護保險理賠實務(林士聘)」簡報

 

簡單來說,除非被保險人CDR量表中,「自我照料」的分數是3分(含以上),且同時符合「阿茲海默型失智」(除此疾病之外的之智都不算),也才能同時領到類長照之特定傷病險的理賠金。

至於殘扶險方面,也只有被保險人CDR量表中的「自我照料」分數是2分(含以上),也才能順利領取到「一次金」與「分期金」,且還會依照殘廢等級的不同,而有給付比率的限制(二級殘給付90%、三級殘給付80%、七級殘給付40%、十一級殘只給付應給保額的5%)。

假設CDR量表的「自我照料」分數不到2分,被保險人就只能領取一筆的「一次金」,完全沒有「分期金」可領(有關失智症者在長照及殘扶險的理賠比較,請見下表二)。

 

表二、失智症者在長照及殘扶險的理賠比較:

終身長照險

殘扶險

失智量表(CDR)評分

一次金

分次金(年領)

殘廢等級表級數

一次金

分次金(年領)

2(中度失智)

30萬元

24萬元

2

99萬元(2級殘領可領保額的90%

21.6萬元(2級殘領可領保額的90%

2(中度失智)

30萬元

24萬元

3

88萬元(3級殘領可領保額的80%

19.2萬元(3級殘領可領保額的80%

2(中度失智)

30萬元

24萬元

7

40萬元(7級殘領可領保額的40%,且只有殘費保險金可領)

0萬元(7級殘無分期金可領)

2(中度失智)

30萬元

24萬元

11

5萬元(11級殘領可領保額的5%,且只有殘費保險金可領)

0萬元(11級殘無分期金可領)

40歲男性月領2萬元年繳保費

24800元(20年共繳496000元)

40歲男性月領2萬元年繳保費

25100元(20年共繳502000元)

50歲男性月領2萬元年繳保費

40980元(20年共繳819600元)

50歲男性月領2萬元年繳保費

4萬元(20年共繳80萬元)

60歲男性月領2萬元年繳保費

--20年期繳費只賣到55歲)

60歲男性月領2萬元年繳保費

83000元(20年共繳166萬元)

資料來源:同一家壽險公司的長照險及類長照之特傷險、殘扶險保單

說明1:以上各年齡保費,均以「『全殘狀態』下月領分期金2萬元」為例

說明2:終身長看險的給付內容為「一次金為保額15倍、分次金月給保額,最長給付200次,約16.7年、身故保險金=總繳保費x1.06—已領保險金」;終身殘扶險的給付內容為「一次金為保額10%+100%、分次金為月給保額2%,最長120個月、10年、身故保險金為「總繳保費x1.06」或「保價金」較高者」)

 

另外再以常見需要長照的原因—腦中風為例,不論是傳統長照險及類長照之特定傷病險,理賠定義幾乎都是以「生理功能障礙」程度為標準;而殘扶險則是以殘廢等級表為依據(主要集中在「中樞神經障害」的程度認定。其不同殘廢等級與相應的「6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障害」項數,請見下表三)。

 

表三、以神經系統障害失能遺留中樞神經障害為例,可以符合6ADLs的幾項?

殘廢程度

殘廢等級

6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障害符合項數

中樞神經系統機能遺存極度障害,包括植物人狀態或氣切呼吸器輔助,終身無工作能力,為維持生命必要之日常生活活動,全須他人扶助,經常需醫療護理或專人周密照護者

第一級

6

中樞神經系統機能遺存高度障害,須長期臥床或無法自行翻身,終身無工作能力,為維持生命必要之日常生活活動之一部分須他人扶助者

第二級

3項(含)以上

中樞神經系統機能遺存顯著障害,終身無工作能力,為維持生命必要之日常生活活動尚可自理者

第三級

2項(含)以下

中樞神經系統機能遺存障害,由醫學上可證明局部遺存頑固神經症狀,且勞動能力較一般顯明低下者

第七級

日常生活活動正常,僅需旁人督促或提醒

中樞神經系統機能遺存障害,由醫學上可證明局部遺存頑固神經症狀,但通常無礙勞動

第十一級

日常生活活動常,能完全自我照料

附註:以上失能已獲醫師的診斷證明

說明:所謂「尚能從事部分工作」或勞動能力較一般明顯低下者」,就是指「可從事輕便工作」,例如打掃、文件裝訂等簡易輕便工作。

考資料:201795日中華民國人壽保險管理學會「長期照顧vs殘廢照護保險理賠實務(林士聘)」簡報

 

但是,正由於長照險與殘扶險的理賠定義及給付上的不同,再加上被保險人實際失能狀況不一,所對應出來的保險理賠金額也就不同。以長照險為例,只要衡量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障礙的6項指標超過3項(根據資深理賠人員的說法,差不多是巴氏量表30分左右,可以聘請外籍看護工的水準),就可以領到長照險的一次金與分期金;但在殘扶險方面,由於一級殘與二級殘的理賠金額比率不同,可領到的保險金額則略有差異(請見下表四)。

 

表四、失能者在長照及殘扶險的理賠比較:

終身長照險

終身殘扶險

6項失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障害)指標項數

一次金

分次金

殘廢等級表級數

一次金

分次金

6

30萬元

24萬元

1

110萬元(1級殘領可領保額的100%

24萬元(1級殘領可領保額的100%

3項(含)以上

30萬元

24萬元

2

99萬元(2級殘領可領保額的90%

21.6萬元(2級殘領可領保額的90%

40歲男性月領2萬元年繳保費

24800元(20年共繳496000元)

40歲男性月領2萬元年繳保費

25100元(20年共繳502000元)

50歲男性月領2萬元年繳保費

40980元(20年共繳819600元)

50歲男性月領2萬元年繳保費

4萬元(20年共繳80萬元)

60歲男性月領2萬元年繳保費

--20年期繳費只賣到55歲)

60歲男性月領2萬元年繳保費

83000元(20年共繳166萬元)

資料來源:同一家壽險公司的長照險及類長照之特傷險、殘扶險保單

說明1:以上各年齡保費,均以「『全殘狀態』下月領分期金2萬元」為例

說明2:終身長看險的給付內容為「一次金為保額15倍、分次金月給保額,最長給付200次,約16.7年、身故保險金=總繳保費x1.06—已領保險金」;終身殘扶險的給付內容為「一次金為保額10%+100%、分次金為月給保額2%,最長120個月、10年、身故保險金為「總繳保費x1.06」或「保價金」較高者」)

 

以上筆者之所以詳細列出不同腦中風及失智患者,在不同險種(長照險、類長照之特傷險及殘扶險)上的給付差異,就是想要再次提醒讀者:長照概念保單的理賠牽涉醫療專業,不但每類保單的定義及依不同,每一位被保險人未來實際發生失能或失智時的狀態也不一樣,絕對不是保險業務員現在說「會賠」或「不會賠」,就「一定賠」或「一定不賠」。

也許讀者會說:既然保險不理賠的機率不低,那為何還要買保險?筆者的答案則是:首先,保險不是為了讓保戶賺錢的;其次,長照最大的風險就在於「它一旦發生,就至少是平均7-10年的長期花費」,而從以上表二及表四中看以看出,儘管相關保單的年繳保費應不便宜,但只要符合領取「一次金」及「分期金」的條件,被保險人在前面一、兩年所領的保險理賠金,就超過之前所繳總保費。

當然,值得保戶特別注意的是:儘管根據目前國內商業長期照顧保險理賠經驗分析,需要長期照顧的原因以「腦重風(含中風癱瘓)」最多(請見下圖),但如果以美國200968AALTC所發佈New Study Examine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Claims報告指出,最常見長期照顧狀態的前6大原因分別是「阿茲海默氏症、中風、關節炎、循環系統疾病、癌症及意外傷害(參考2010年林士聘所撰寫的「長期看護保險商品及消費者購買須知之探討」論文)」趨勢來看,假設民眾擔心阿茲海默型失智的長照風險,並且想盡早開始領取一次金與分次金。那麼在這3張保單的選擇上,恐怕更要仔細比較及嚴肅以對才是。

 

資料來源:201795中華民國人壽保險管理學會「長期照顧vs殘廢照護保險理賠實務(林士聘)」簡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