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46》藉由大數據的輔助,也許可讓投資更有「預測未來」的可能!

 根據資料顯示,市場持續多頭下,台灣人投資基金金額也持續攀升,境外基金國人投資金額已逼近20153月高點3.36兆,境基金規模也逼近2.2兆,只是兩者今年以來淨流入規模相差三倍之多,台灣人偏好境外基金。

另外按國內投信投顧公會的資料,過去5年除了「跨國股票指數型基金」的規模大幅增加1500多億元外,「高收益債」及「跨國股票」型基金也各有800多億元的成長,且明顯集中在某幾檔基金之上。

之前筆者曾私下了解原因後發現,此一現象(過度集中投資少數幾檔基金)恐怕也與「投資訊息不夠專業深入及多元」有關。簡單來說,就是當某檔基金銷售成績不錯(越多人申購)之下,銀行理專在推薦時,也不容易被投資人「打槍(認為理專推薦錯誤)」。而投資人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既然很多人投資,也代表該檔基金表現不錯」的認知。當然,筆者並不排除「金融機構會為了佣金高低,而特別集中推薦某檔基金」的原因。

但從以上的理由,或許也可以彰顯出「投資人在選擇標的」上的困難。因為以現有的基金篩選或評比平台為例,普遍顯示的都是「過去的績效表現資料」。但是,每位基金投資人也都了解「基金過去績校不代表未來」。

對於廣大投資人來說,最關注的並不是某檔基金「過去表現是否優異」,而是「未來是否能持續表現最佳」。過去,雖有所謂「質化」的評比,但據了解,也只不過是透過與基金機構或經理人的「對談」,來了解基金在挑選標的上的專業度。

假設投資人要能精準預測某檔基金,未來表現是否能夠超前及表現卓越,恐怕需要更深入了解該基金的每一檔投資標的未來表現。如此一來,勢將面臨一場「在海量資料中逐一檢視」的硬戰要打。

不過,最近筆者參加了一場大拇哥投顧「TAROBO理財機器人」上線的記者會,覺得投資人如果能夠藉由大數據的輔助,也許在挑選投資標的(例如基金)上頭,可以更加便利及有效率。

看到這裡,或許讀者會發問:大數據運作之所以成功的重點關鍵,最主要就是運算及資料的正確性。簡單來說,如果使用錯誤資料,再加上運算邏輯錯誤,那就只會出現「garbage in, garbage out」的結果。那麼,這家號稱建置國內第一個理財機器人的大拇哥投顧,又如何能做到呢?

根據TAROBO大拇哥證券投資顧問公司的說法,該理財機器人收集了目前全球公開銷售的各類型共同基金(不含ETF),以及該基金在半年報或年報中,所有持有標的(股票或債券)的歷年財報資料等(目前系統依分析項目的不同,最早只有各基金2000年以後的資料)。

以股票型基金為例,所調查的範圍是從基金持股的基本面因素分析,例如預估未來每股盈餘成長率(EPS Growth Forecast)、預估未來本益比(PE Forecast)、市值營收比(總市值/營收)等,多達50項以上基本指標,加上基金整體持股的產業集中度、流動性等關鍵風險指標,以及第三方評鑑機構的評等,來評估每一檔股票基金的「未來」潛力。

儘管讀者會說:這些資料不也是「過去式」?話是沒錯,但透過大數據海量資料的演算及比對,也就比較能從眾多毫無頭緒中,抓出能夠「對未來預測有幫助」的方向指引。

就像該公司行銷企劃—王克瑞在記者會上的解說:儘管公司本身及研究單位對企業未來的EPS預估,也都是依照過去的經驗法則進行預測。但是,當時間拉長、資料量提高,它就能抓出一個頗具參考價值的預測方向。

再以以債券型基金為例,TAROBO精算債券的到期收益率(Yield To Maturity)、存續期間(Duration)等重點指標,藉以評估基金手中持債的「真『未來』價值」,與應對市場利率變化的能力,並建立獨特的公司信用評等(Credit Rating)系統,來掌握持債背後公司的風險程度。

這樣繁雜的歷史資料比對及演算工作,對電腦來說絕對是「小事一樁」。但如果要透過人工來進行篩選,可能需要非常多人曠日廢時的進行比對;以上工作對專業投資人來說,就已非常困難,更何況是平日工作忙碌的投資散戶。

當然,這套系統仍然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首先,儘管TAROBO表示會不斷在「以過去預估未來」與「以現在預估未來」的資料中,反覆測試(Back Testing)並輔以科學統計的方式,來驗證並找出影響債、股價格最有效的因子,讓「有未來性的大數據」成為投資人有效的決策工具。

但這份具有「評估未來獲利及成長性」的資料,是否對基金投資人有著極大的參考性,將有待時間的證實,特別是要經過幾次市場大起大落之後的洗禮,才能更進一步地得到確認。

其次,由於這套系統裡的基金持有標的資料,基金公司提供給基金研究(如理柏)單位的投資組合資料—季報為主,但近年來市場變動快速,基金公司是否靈活彈性調整季報,與實際投資組合間的差異,會不會造成該系統的預測,無法及時反應投資市場現況,仍有待進一步考驗。

再者,目前TAROBO網站提供三種建構投資組合的功能和回溯測試,投資人可以依照個人喜好,自行選擇「達人自選(自行設定股債比重產生專屬投資組合)」、「智能挑選(依風險偏好進行投資比例設定,再由機器人自動產生投資組合)」,或「直選基金(不管任何股債比重,直接挑選基金)」,再透過回溯測試的方式,模擬過去一段時間投資組合的報酬率、波動率及夏普值,進一步挑選適合自己風險屬性的投資組合。

但由於大數據只能夠「顯示結果」,卻不能「解釋原因」。所以,當網站上有越多的人,依賴大數據產出的結果(例如「智能選股」功能的使用)而「做出決策」時,將會吸引更多投資人「做出同樣,但不見得真正適用於每一位個人的選擇」。

第四,目前該系統有關於「高收債」的分類,可能與一般投資人所熟知的方式不相符。以「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債券總報酬基金—美元AMdis)股」為例,雖然它主要是以投資等級債券為主,但是該系統是以金管會的說明(附註)為基礎,在「每半年」審視「投資組合有30%以上,投資於高收益債券的基金」(每年6月底及12月底審視一次,新興市場債券基金除外)標準下,將這檔基金列為「高收益債券」,而非「投資等級債券」型基金之中,是與目前投資人的認知稍有不同。

最後,由於該理財機既人受到主管機關的「關切」,這套系統目前無法讓一般投資人「免費使用」,必須透過與此簽約的往來銀行、投信、投顧或壽險公司,才能免費使用這套理財機器人系統。

也就是說:假設投資人所往來的銀行等金融機構,因為業務或手續費、佣金等考量,進行基金上架的篩選,投資人可能就看不到所有基金,而只有合作金融機構所銷售的標的。

總之,目前筆者看到的資料,也多半是自2000年(或之後)才開始,有些比較圖表的起始年份,也並不夠久遠。但筆者認為,假設未來這樣利用大數據分析的公司越來越多、收集資料量越大,並且經過更長時間的反覆測試,也許有一天,想要選擇主動式基金的投資人在挑選基金組合上,就更可以快速、便利許多。筆者認為屆時,才能真正算是「散戶投資人之福」吧~

而如果讀者要問「如何使用此系統」的看法,筆者的看法還是:這套系統應該是協助投資人進行長期投資,而不是短線交易的工具,並建議以資產配置,也就是設立核心(長期投資)與衛星(中、短期投資)持有標的的方式進行,且對於沒有太多時間,時時關注基金走勢的投資人,最好用較長的時間範圍來篩選標的,同時,標的也儘量避免單一產業或國家才是!

 

《附註》金管會證券期貨局於1021121日所公告之「投資人投資高收益債券基金及新興市場債券基金應注意事項問答集」之說明如下:

境外基金,國外主管機關多未針對得否投資高收益債券予以限制,或是強制明文定義高收益債券基金。惟本會考量境內外基金之衡平性因素,針對在國內募集及銷售之境外高收益債券基金之認定,係採實質認定方式,即不論基金名稱是否有「高收益」,只要以高收益債券為名或投資策略係以投資高收益債券為主,或過去1年每月底投資組合平均 60%以上投資於高收益債券之境外基金均屬之。另就境外基金投資策略有相當比重投資於高收益債券或過去 1 年每月底投資組合平均 30%以上投資於高收益債券之境外基金,亦認定屬於以高收益債券為訴求之境外基金。因上開基金可以投資於高收益債券這種違約風險相對較高的標的,本會為提醒投資人注意,已要求投信公司以及境外基金總代理人應於基金名稱後方加註「本基金主要係投資於非投資等級之高風險債券」或「本基金有相當比重投資於非投資等級之高風險債券」等類似警語。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44》同樣失能或失智,不是長照概念保單的某張賠,其他所有保單也一定賠!

 在上幾期的專欄—《「我是有錢人」迷思542》健康險的理賠牽涉醫療專業,不是業務員說賠就「一定賠」!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2674904)刊出之後,有不少網友進一步詢問:因為腦中風或失智,導致需要長期照顧時,到底所買的長照及類長照保單,是否都會賠?為什麼保險業務員會跟我說「其中一張賠了,其他的保單一定賠」?

老實說,由於每一個人所發生的「失能」或「失智」的狀態不同,筆者在問過相關的專家後,都沒以人可以打包票說「一定賠」或「一定不賠」。因為,隨著失能或失智的嚴重度差異,在不同階段的確會發生「有的保單賠,但有的還不會賠」的情形。所以接下來,筆者想以長照最常發生的原因—腦中風及失智為例,為讀者們分析各種狀況。

首先以失智症(有關失智症的分類,請見《「我是有錢人」迷思542》健康險的理賠牽涉醫療專業,不是業務員說賠就「一定賠」!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2674904)為例,傳統長照險是依照「認知功能障礙」的程度,做為理賠依據。最常用的則是所謂的「臨床失智評分量表(CDR)」。但值得注意的是:CDR量表主要評量的是當事人的「記憶力」,所以,雖然量表中還有「定向感」、「解決問題能力」、「社區活動能力」、「家居嗜好」及「自我照料」的評分,但專科醫師在總分的認定上,仍是以「記憶力」為主。因此,就會發生「當事人『記憶力』程度差,但在評量當事人失能狀況的『自我照料』分數卻不嚴重」的情況。

讀者不要忘了,長照險的理賠認定,是有「失能(主依巴氏量表等臨床判斷表,認定6項失能指標中所不能從事的項目數)」或「失智(主要依CDR等,評量失智的嚴重程度)」兩大選擇(即符合「二擇一」的條件即理賠);但以殘扶險及類長照的特傷險為例,主要的評量標準不在「失智」程度,而是以「失能嚴重度」為準。

從下表一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只要被保險人拿到CDR2分的分數,就已經符合長照險「中度失智」的條件,並且可以請領到長照險的一次金與分次金。儘管嚴重失智的存活者,最終亦有可能符合「完全失能」的情形,但至少在罹患失智,並由輕至中到重度的不同階段裡,每一位被保險人在CDR量表中的「自我照料」分數並不完全相同,也就不一定能夠申請到類長照的特定傷病險,或是殘扶險的理賠金。

 

表一、CDR量表中「記憶力」分數同樣是2分,但在長照險與類長照險中,可以申請到的理賠卻不同:

CDR量表分數

殘扶險等級

類長照的特定傷病險

長照險等級

記憶力分數

自我照料分數

2

3

2

6項失能指標中符合3

中度失智

2

2

3

6項失能指標中符合2項(含)以下

中度失智

2

1

7

--

中度失智

2

0.5

11

--

中度失智

附註:以上失智症已獲醫師的診斷證明

參考資料:201795日中華民國人壽保險管理學會「長期照顧vs殘廢照護保險理賠實務(林士聘)」簡報

 

簡單來說,除非被保險人CDR量表中,「自我照料」的分數是3分(含以上),且同時符合「阿茲海默型失智」(除此疾病之外的之智都不算),也才能同時領到類長照之特定傷病險的理賠金。

至於殘扶險方面,也只有被保險人CDR量表中的「自我照料」分數是2分(含以上),也才能順利領取到「一次金」與「分期金」,且還會依照殘廢等級的不同,而有給付比率的限制(二級殘給付90%、三級殘給付80%、七級殘給付40%、十一級殘只給付應給保額的5%)。

假設CDR量表的「自我照料」分數不到2分,被保險人就只能領取一筆的「一次金」,完全沒有「分期金」可領(有關失智症者在長照及殘扶險的理賠比較,請見下表二)。

 

表二、失智症者在長照及殘扶險的理賠比較:

終身長照險

殘扶險

失智量表(CDR)評分

一次金

分次金(年領)

殘廢等級表級數

一次金

分次金(年領)

2(中度失智)

30萬元

24萬元

2

99萬元(2級殘領可領保額的90%

21.6萬元(2級殘領可領保額的90%

2(中度失智)

30萬元

24萬元

3

88萬元(3級殘領可領保額的80%

19.2萬元(3級殘領可領保額的80%

2(中度失智)

30萬元

24萬元

7

40萬元(7級殘領可領保額的40%,且只有殘費保險金可領)

0萬元(7級殘無分期金可領)

2(中度失智)

30萬元

24萬元

11

5萬元(11級殘領可領保額的5%,且只有殘費保險金可領)

0萬元(11級殘無分期金可領)

40歲男性月領2萬元年繳保費

24800元(20年共繳496000元)

40歲男性月領2萬元年繳保費

25100元(20年共繳502000元)

50歲男性月領2萬元年繳保費

40980元(20年共繳819600元)

50歲男性月領2萬元年繳保費

4萬元(20年共繳80萬元)

60歲男性月領2萬元年繳保費

--20年期繳費只賣到55歲)

60歲男性月領2萬元年繳保費

83000元(20年共繳166萬元)

資料來源:同一家壽險公司的長照險及類長照之特傷險、殘扶險保單

說明1:以上各年齡保費,均以「『全殘狀態』下月領分期金2萬元」為例

說明2:終身長看險的給付內容為「一次金為保額15倍、分次金月給保額,最長給付200次,約16.7年、身故保險金=總繳保費x1.06—已領保險金」;終身殘扶險的給付內容為「一次金為保額10%+100%、分次金為月給保額2%,最長120個月、10年、身故保險金為「總繳保費x1.06」或「保價金」較高者」)

 

另外再以常見需要長照的原因—腦中風為例,不論是傳統長照險及類長照之特定傷病險,理賠定義幾乎都是以「生理功能障礙」程度為標準;而殘扶險則是以殘廢等級表為依據(主要集中在「中樞神經障害」的程度認定。其不同殘廢等級與相應的「6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障害」項數,請見下表三)。

 

表三、以神經系統障害失能遺留中樞神經障害為例,可以符合6ADLs的幾項?

殘廢程度

殘廢等級

6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障害符合項數

中樞神經系統機能遺存極度障害,包括植物人狀態或氣切呼吸器輔助,終身無工作能力,為維持生命必要之日常生活活動,全須他人扶助,經常需醫療護理或專人周密照護者

第一級

6

中樞神經系統機能遺存高度障害,須長期臥床或無法自行翻身,終身無工作能力,為維持生命必要之日常生活活動之一部分須他人扶助者

第二級

3項(含)以上

中樞神經系統機能遺存顯著障害,終身無工作能力,為維持生命必要之日常生活活動尚可自理者

第三級

2項(含)以下

中樞神經系統機能遺存障害,由醫學上可證明局部遺存頑固神經症狀,且勞動能力較一般顯明低下者

第七級

日常生活活動正常,僅需旁人督促或提醒

中樞神經系統機能遺存障害,由醫學上可證明局部遺存頑固神經症狀,但通常無礙勞動

第十一級

日常生活活動常,能完全自我照料

附註:以上失能已獲醫師的診斷證明

說明:所謂「尚能從事部分工作」或勞動能力較一般明顯低下者」,就是指「可從事輕便工作」,例如打掃、文件裝訂等簡易輕便工作。

考資料:201795日中華民國人壽保險管理學會「長期照顧vs殘廢照護保險理賠實務(林士聘)」簡報

 

但是,正由於長照險與殘扶險的理賠定義及給付上的不同,再加上被保險人實際失能狀況不一,所對應出來的保險理賠金額也就不同。以長照險為例,只要衡量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障礙的6項指標超過3項(根據資深理賠人員的說法,差不多是巴氏量表30分左右,可以聘請外籍看護工的水準),就可以領到長照險的一次金與分期金;但在殘扶險方面,由於一級殘與二級殘的理賠金額比率不同,可領到的保險金額則略有差異(請見下表四)。

 

表四、失能者在長照及殘扶險的理賠比較:

終身長照險

終身殘扶險

6項失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障害)指標項數

一次金

分次金

殘廢等級表級數

一次金

分次金

6

30萬元

24萬元

1

110萬元(1級殘領可領保額的100%

24萬元(1級殘領可領保額的100%

3項(含)以上

30萬元

24萬元

2

99萬元(2級殘領可領保額的90%

21.6萬元(2級殘領可領保額的90%

40歲男性月領2萬元年繳保費

24800元(20年共繳496000元)

40歲男性月領2萬元年繳保費

25100元(20年共繳502000元)

50歲男性月領2萬元年繳保費

40980元(20年共繳819600元)

50歲男性月領2萬元年繳保費

4萬元(20年共繳80萬元)

60歲男性月領2萬元年繳保費

--20年期繳費只賣到55歲)

60歲男性月領2萬元年繳保費

83000元(20年共繳166萬元)

資料來源:同一家壽險公司的長照險及類長照之特傷險、殘扶險保單

說明1:以上各年齡保費,均以「『全殘狀態』下月領分期金2萬元」為例

說明2:終身長看險的給付內容為「一次金為保額15倍、分次金月給保額,最長給付200次,約16.7年、身故保險金=總繳保費x1.06—已領保險金」;終身殘扶險的給付內容為「一次金為保額10%+100%、分次金為月給保額2%,最長120個月、10年、身故保險金為「總繳保費x1.06」或「保價金」較高者」)

 

以上筆者之所以詳細列出不同腦中風及失智患者,在不同險種(長照險、類長照之特傷險及殘扶險)上的給付差異,就是想要再次提醒讀者:長照概念保單的理賠牽涉醫療專業,不但每類保單的定義及依不同,每一位被保險人未來實際發生失能或失智時的狀態也不一樣,絕對不是保險業務員現在說「會賠」或「不會賠」,就「一定賠」或「一定不賠」。

也許讀者會說:既然保險不理賠的機率不低,那為何還要買保險?筆者的答案則是:首先,保險不是為了讓保戶賺錢的;其次,長照最大的風險就在於「它一旦發生,就至少是平均7-10年的長期花費」,而從以上表二及表四中看以看出,儘管相關保單的年繳保費應不便宜,但只要符合領取「一次金」及「分期金」的條件,被保險人在前面一、兩年所領的保險理賠金,就超過之前所繳總保費。

當然,值得保戶特別注意的是:儘管根據目前國內商業長期照顧保險理賠經驗分析,需要長期照顧的原因以「腦重風(含中風癱瘓)」最多(請見下圖),但如果以美國200968AALTC所發佈New Study Examine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Claims報告指出,最常見長期照顧狀態的前6大原因分別是「阿茲海默氏症、中風、關節炎、循環系統疾病、癌症及意外傷害(參考2010年林士聘所撰寫的「長期看護保險商品及消費者購買須知之探討」論文)」趨勢來看,假設民眾擔心阿茲海默型失智的長照風險,並且想盡早開始領取一次金與分次金。那麼在這3張保單的選擇上,恐怕更要仔細比較及嚴肅以對才是。

 

資料來源:201795中華民國人壽保險管理學會「長期照顧vs殘廢照護保險理賠實務(林士聘)」簡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