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38》台灣再持續發展居家式照顧,將會葬送後代子孫的未來!

 7月初,高雄市鳳山發生了一齣50歲男子,因為無力支付中風的母親與哥哥每月4萬元的照護費用,因此接回家住,卻活活將母兄給「餓死」的人倫悲劇。

儘管以上的案例,不過是歷來長照悲歌中的一幕,但唯一可以肯定與確定的是:它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案例。因為,新政府上台後大力推行的「長照十年計畫2.0」,非但無助於家中有失能或失智者的長照問題,更有可能將未來所有台灣人推向毀滅。為什麼或說的如此重?請容筆者細細解說。

話說19911216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聯合國老人綱領」曾明白揭示:老年人應儘可能長期在家居住,因此在地老化已成國際趨勢。但是,理想終歸是理想,要讓老人在家長期居住,最重要的是「人力」與「財力」。

目前,包括台灣在內的世界各國,都面臨少子化危機,再加上各項優厚的社會福利政策,早就已經讓國家財政「難以無繼」,請問在缺人及缺錢之下,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失能及失智長者的「100%在家受照顧」?!

根據公共政策研究員王兆慶的說法,在「長照十年計畫2.0」中,衛生福利部計畫按區域的老年人口需求高低,創建ABC三級大小規模不同的長照服務據點。

ABC的最終目標,是希望老人家可以不用長途跋涉,在自家附近的C級據點,就可以滿足簡單的需求-例如臨托、運動、餐飲等。高階一點的服務如居家服務、護理、復健,才需要找主責該地區的 B級,甚至是A級據點。如此一來,無論住在社區的哪一個角落,理論上老人家都可以得到各種必須照顧服務,不再只是累垮家人、依賴外勞或送入機構。

但是,撇開僅僅只有「105000億元預算」,卻要居家、社區及機構式長照資源同步發展,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外,越是在資源稀少之下,從事居家式的長照服務,就只是「把錢丟在水裡」而,卻一點都看不到效果,且完全解決不了家有長照者的需求(相關長照服務內容請見下表)。

 

資料來源:衛福部「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106115年核定本)」第34

 

上表的內容,顯示了長照計畫所提供的居家、社區及機構式服務。先撇開「有沒有政府全額或半額補助」的不談,以居家照護為例,每月只有90小時可以申請(換算下來等於每天只有3小時),剩下來的時間,就算民眾想自行花錢,但馬上會遇到兩大問題:一是「有多少居服員可以找得到」?以及「每小時200元的價格,有多少需要更長時間的家庭,能夠負擔得起」?!

再以及社區式服務為例,也都得「有人」協助需要長照的家人,移動到長照2.0ABC級據點,請問在少子化、主要外籍看護工輸出國將縮簡人數之下,未來這些需要長照者,還能繼續使用「居家」及「社區」式服務嗎?

據了解,規畫長照2.0政策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之前還沾沾自喜地對媒體表示「擋了10年不讓機構擴張,不能在此時放棄」,但他這種「推動居家照護、到宅醫療」,根本就是徹頭徹尾搞不清楚台灣目前各種長照資源(主要是錢與人)的匱乏,以及刻意忽視台灣少子化事實的徹底錯誤!

筆者認為,具有「資源異常稀少」特性的長照制度,再加上台灣在世界上有名的「少子化」趨勢,只能發展「在地(社區)非在宅」的「機構式」服務才行。筆者對於具體的理由及做法等的看法如下:

一、少子化之下,如果再把下一代,綁死在照顧上,等於是讓台灣經濟走向毀滅。這話,絕對不是筆者危言聳聽,因為以全世界老化最嚴重的日本為例,由於少子化的影響,非旦已經嚴重影響日本人的「滅亡」,更是因為工作人口過少,影響整體的經濟成長。

此外,星展經濟學家馬鐵英就曾指出,「勞動年齡人口成長趨緩,代表GDP成長也將趨緩」,馬鐵英分析,台灣過去5年的實質GDP成長率平均為2.5%,相較2000年代的4.2%,有明顯差距,重點在於兩項關鍵要素:「勞動力」與「生產力」都在下降。

他表示,若台灣能在2020年,將勞動參與率從目前58.7%提升至60.5%,將能有效減緩勞動年齡人口下降帶來的衝擊;假設無法改善,未來5年內,潛在GDP成長率將可能會跌至1%,遠低於預期的2%-3%的水準。

而根據《今周刊》第1058期的推估,台灣隱形照顧人口有357萬人,更有13萬人「因照顧」而離職。但不要忘了,根據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調查發現,今年15月出生的人數超低,平均每月只有約15000多人。過去每年出生人口都超過20萬,今年可能連20萬都不到。假設台灣的長照制度還持續停留在「以在宅照顧」為主,難不成讓這不到20萬的年輕人,全都不要工作,回家照顧失能或失智的父母嗎?

一旦持續把年輕人綁死在「在宅長照」這個問題上,台灣也將會步上日本「種族滅亡」的後塵。這絕對不是誇張,也絕對不是像林萬億這般,輕鬆說句「我擋了長照機構10年」這樣不負責任話的人,可以對台灣人「交待」的。

因為根據國發會的推估,2061年,也就是44年之後,將是1.3位青壯人口,養一為老人。請問,只有1.3位青壯人口,老人如何能在宅照顧?都去請外勞嗎?就算如此,意思是青壯人口所賺的錢,通通繳給外勞輸出國去請外籍看護工?那麼,台灣的經濟還要不要顧了?

記得之前採訪過一位壽險公司主管,他說他多年前到日本考察,在搭車途中,他想起身讓位給一位銀髮老太太,卻發現老先生、老太太已經多到「不知道該先讓位給哪一個」了。

這樣的困境,其實也正突顯台灣長照方向的錯誤。因為當少子化之後,高齡老人越來越多之際,如何能有充足的人力,可以進行一對一、居家式的照顧?又如何能讓已經稀少的子女,可以安心地在外打拼、賺錢,並撐起一整個家的經濟?

假設現在都還不開始努力發展長照機構、努力幫民眾做好長照機構的監督,讓他們維持高品質、讓民眾放心的照護服務,未來在大量需要長照機構時,高品質的長照機構有可能「變好、變多」,並且立刻提供給大量有需要者該有的服務嗎?

二、在家照顧一定是「一對一」,甚至是「多對一」的方式,這種是最沒有效率,且成本最高的模式。但在機構照護方面,雖不樂見一對十幾、二十人的模式,但至少一對二、一對三的模式,才能「投入最少(也代表被照顧者家人所需要投入的成本就可降低)、效率最高」。

國內雖有近10萬人完成照顧服務員的培訓,但是,因為任職誘因不佳(薪資與福利不佳、缺乏升遷管道)、專業形象不高(民眾常把服務人員當家事或清潔人員使用)等原因,造成留任人數只佔培訓人數約2成而已,使得人力未能充份投入。

更何況,這2萬多位照服員,連服務目前(2017年)失能加失智總人口5060萬人恐怕都不夠,更何況是未來老人越來越多(代表失能與失智者越來越多),但年輕人越來越少的社會?

讀者可不要以為,只要請一位外籍看護工在家,這位看護工就是24小時地照顧當事人。這部分不用我說,讀者應該都看過:每天都有一堆外籍看護工,把被照顧者推到公園,然後就自顧自地聊天,也根本不管被照顧者被「晾」在一旁,無力反擊。

三、外籍看護工將越來越少。假設每一個家庭都要請一位外籍看護工,那也是很困難的,因為,東南亞各國經濟已經改善,都紛紛開始緊縮外勞輸出的政策;再加上更有錢的日本及中國大陸,也加入「搶外籍看護工」的行列。未來,想要用「家裡請個外籍看護工」的方式,來解決長照問題,恐怕會是「不可能的任務」!要不然,就是「只有有錢人才請得起」。

四、政府資源有限。政府的預算就那麼一點,與其花大錢,最後卻無法讓每一個有需要的人,都獲得應有的居家服務,那還不如將資源重新配置在「照顧最有效率」的機構照顧上。而政府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不斷訓練專業的長照人才,以及定期、不定期地評估與稽核長照機構,以維持一定的照顧品質,如此而已。

五、照顧是一門專業,不是單靠蠻力或孝順的心,就可以把照護父母的工作做到完美。事實上,之前採訪過不少長照專家,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表示:如果不懂得正確的照顧技巧,不管是被照顧者或照顧者,都很容易受傷。

而在看過許多相關案例之後,筆者唯一想說的是:現在已經不是談什麼愛心或孝心的問題,而是很現實的照顧問題。子女或配偶、家人徒有滿滿的愛心,卻不見得是對當事人最好的事。

許多人認為將失能與失智長輩,放在最熟悉的家裡,然後請外籍看護工來照顧,可以讓長者放心。只不過,撇開許多專業醫師及照顧專家所說:沒有經過多少專業訓練的外勞,根本無益於失能或失智者的復健,許多這樣做的子女,有多少是真心在家陪伴長者,並且與他們說話?

六、透過專業機構的吸納,才能讓過去受訓的專業居服人員留在此行。歷年政府花大錢,訓練了非常多的居家照護人員,但很多都沒有留下來。因為,這些居服員認為工作沒有成就感?為何沒有成就感?因為申請的民眾常不把他們當專業照護人員看待,卻常要他們做一些非專業的事情(講白了,就是讓他們做打雜的傭人,而不是專業的照顧工作)。如果讓他們待在專業機構,且避免掉他們被申請者「使喚」去做一些非專業的事情,至少,他們留在此行的機會會比較多。

記得之前雲林縣老人福利保護協會執行長林金立,就曾不諱言地說,政府與民間業者,投注的人力、福利、待遇、培訓等,都投資太低、太少,衍生照顧服務工作者薪資偏低的普遍現象。

薪資低不只人才留不住,甚至連想要進入這個行業的人都會怯步。依照林金立的說法,照顧服務員薪資比其他產業平均薪資少1/4,大約是每月新台幣2.6萬元到3萬元之間,加上工作負擔相當重,這樣的工作內容與薪資,很難吸引年輕族群投入。

之前看到不少政府及民間在提長照想法的新聞,個人心中有滿滿的感觸。因為政府官員從上到下,都無法認清一個事實:台灣缺的是「平價的長照服務」,並不是那種提供給有錢人,服務內容花花俏俏的高檔長照服務。

因為,大多數人根本支付不起,自己照顧不是沒時間(因為要上班),就是身心壓力大到要抓狂。而這些人心裡的需求,這些政策制定者或規劃者,到底有沒有聽到耳裡、放進心裡?!

就以年金改革委員會的資料顯示:台灣大多數平均的勞工只有領16,假設他是工作40年、月投保薪26400元的勞工,就算再加上勞退新制提撥了40年,加總起來的退休金也才不過22000元初頭。

這筆錢,一旦全用去聘請外籍看護工(平均每個月至少22000元),除非之前還有累積一點財產,不然,恐怕連吃飯都會成問題。記得之前有媒體報導,說有位現年40歲的阿偉,辭職「照顧重病老父9年」。期間,除了照顧完全沒有意識老父的辛酸外,朋友笑他沒出息、女友也跟人跑。最後他發現:「孝子只是笑話」!

以上阿偉的心酸,並不是個案,而是你我周遭越來越多的生活縮影。但,請問這些坐在廟堂之上、吹著冷氣、領取高薪的專家們,憑什麼設計出一個「希望大家都在家照顧家人」的長照政策,而不是努力優化及降低機構式長照機構的費用,既能讓「老有所養」,又能讓每個子女都能安心工作、養育下一代、延續種族的生機?

最後總的來說,林萬億的歷史地位已經年改及長照2.0而確立,但從他在年改及長照計劃的方向嚴重錯誤來看,筆者應該可以非常確定的說,他的名聲,絕對不會是正面的,而是完全負面的。

其原因,不在於他砍年金趴數有多大,而在於他根本不懂各層年金該有的收支架構,以及廣大中底層民眾所面對的長照困境在哪裡,更不管他有沒有「主動放棄18%優存」。以上筆者的話,之所以說的這麼重,正是因為他不論是年金改革或長照政策,這兩件攸關台灣子孫後代的重大政策上,都犯下不可彌補的錯誤。

儘管林的歷史定位只是他個人的榮辱,但對於廣大想要安穩退休的民眾來說,最極需的,就是一個務實而實用的安穩退休良方。至於其中的內容,且容筆者賣個關子,請讀者自己參考書中的答案嘍~

 

在地「機構式」照護如何經營?

一、現在各級學校都減班,空出來的校舍就可以進行改建,並且以「委由民間單位經營」的方式經營。關於這部分,可以參考日本的作法。例如報載日本東京社會福祉法人-品川總合福祉中心,原本是當地中學的舊建築物,之後改建成為長期照護複合式設施,不但解決了少子化校舍空置的問題,也成為成功轉型的典範!

用舊有校舍改建的好處是:沒有房地產的成本,費用可以更親民,且一定要「親民」到比民眾自行聘請外籍看護工費用差不多,才能吸引民眾把失能與失智老人,教給專家來照護。

更何況這些學校,特別是減班、校舍空置的小學,幾乎是遍佈所有大小行政區域。如果拿來蓋社區的安養中心或養護中心,被照顧的子女因為車程不遠,也可以常常去看被照顧者,一方面可以避免掉被照顧者「虐待」的情形發生,另一方面也著實對被照顧者好,有益他們的心理。

二、如果學校一半仍有招生,另一半做安養中心,這才是最佳組合。因為根據北歐及日本的經驗,老人與小孩在一起,不但解決小孩沒人照顧的問題,且對於老人失智的預防,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記得曾有專家在考察國外經驗之後表示,日本和世界其他國家的長照規劃中,有一部分是「和兒童借力量」,像是老人院和幼兒園結合、舉辦活動,讓老人幼童這兩個不同的世代,能有更多的交流。因為,小朋友們天真的愛,對老人們,甚至是我們來說,都是千金買不來的祖傳良藥、最好的療癒課。

 

表、有關「在地機構式」照顧據點的確實做法構想:

重點

理由、方向及做法

設置地區

將「少子化」而空置的學校校舍,拿來改建為各社區的機構式照護場所,因為:

1.這些學校,特別是中、小學,都存在於各社區交通方便之處,當做機構式照護機構,不但讓失能、失智者沒有「拔離原本習慣生活圈」的問題,也方便子女常常前往探視,有助於被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及復健

2.避免因為台灣高房價之下,另外找地興建下的成本昂貴,會進一步轉嫁到入住費用上,讓市井小民支付不起

全力推機構式,而非在宅

1.政府長照資源有限,與其「人人補助,卻人人吃不飽」,不如集中資源在最有效率的機構式照護上

2.在宅照護是很耗用人力的,以居家醫療為例,一次出動一位醫師與護理師,一個半天大概只能「看」一位需要就醫者;但如果住在機構式,一組醫、護半天可以照顧更多需要被照護者

3.在宅照護除了政府補助的居家照護等資源外,主要人力來源不是家人,就是外勞。但在少子化及各國外勞政策限縮、其他有錢亞洲國家一起搶人的影響之下,這兩項人力來源都將斷炊。別忘了根據政府預估,到民國115年(也就是10年後的2026年)時,需要每3.2位青壯人口扶養一位老人

提高有需要民眾改住機構式照護機構的誘因

1.政府及民間團體定期與不定期的嚴格評鑑:現在很多人不願意去機構式,就是因為政府只傾全力發展在宅照護,根本沒有多少高品質照護機構可以讓民眾選擇,而政府才具有公權力及各種資源,可以訓練最優秀的照護人才,以及定期、不定期進行機構式的評鑑,讓機構式照護大量供應

2.費用平民化:房價問題如果能解決,費用應可大幅降低

3.地點交通方便,方便家人頻繁探視

人力來源

1.非專業護理部分,大量聘用退休健康人士來進行照顧,而不是找大量年輕人進入此行。且對於退休人士來說,有工作且有收入,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等,都是極為有益的

2.年輕人是有其他更需要的工作的,不是拿來照顧老人家的,連芬蘭老人照護機構的志工,大部分都是退休人士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37》政府年改一路荒腔走板,你做好一切準備了嗎?

 經過幾個月的爭吵,立法院630日通過「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及「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部分條文」三項重大年金改革法案。

關於三項法案中,各有不同的修改內容。不過簡單來說,就是「未來公、教人員的退休金將會縮減」。

記得在年金改革草案送入立法院之後,軍公教團體就不斷地發動抗爭。然而,就算立法院通過的是年改會最初的版本,根據前立委沈富雄的說法:「在年金制度下,最幸運的是今年50歲以上的被保險人,繳費40年,可領年金15年以上。最倒楣的是今年35歲以下的年輕人,包括新生兒。以35歲為例,繳費40年,65歲那年可領年金時剛好破產!40年保費盡付流水」。

雖然公、教人員的退休金改革方案已過,但軍人及人數超過千萬人的勞工退休金制度,卻要等著登場。身為一位負責任的媒體從業人員,有必要藉此機會,以年改委員會所犯的錯誤出發,提出年金改革最能「長治久安」的方向與建議如下:

首先,所有國內現有退休制度,第一層屬於「社會保險」的部分,包括農保與國保,通通進行整合,不但給付金額必須一視同仁,且應該參考「基本生活費金額」進行發放。

這部分就跟全民健保一樣,因為目的是為了「讓有錢人照顧沒錢的人」,所以,薪水高者保費應該多繳、薪水低者保費可以少繳,但每個人所享有的退休金,就跟健保給付的一樣,是絕對不能有所差異的。

在此,筆者想要順便談一下之前吵鬧許久的「18%優存歸零」的事。筆者個人對於「18%優存」的看法是:如果當初18%,是因為國家沒錢,所以用18%代替退休金的給付,則不論如何,政府一定是要繼續給。

但是,不能把此與年金改革一起混著談。且因為真正人數不多,政府應該每年自行編列預算,完成它當初的承諾。至於拿些後來本就領有退休金,卻是跟著以前那批沒退休金者,同享18%的好處者,則是沒有任何理由地應該一律刪除,沒有什麼分年降到0的說法!

事實上,正確而合理的年金改革,不是只有「將離譜而不當得利的部分『減除』」而已,更應該從公平的角度,「將過去因為政府財政困窘,而無法順利領到合理退休金的一群,也能拿到一個基本的生活水準」。

依據「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發給辦法」規定,列冊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之老人,依家庭收入條件的不同,每人每月可領取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7200元至3600元不等。因此,假設經過精算之後,過去所有軍、公、教、勞、農、一般民眾所繳的保費,根本不足發放每月最低工資的齊一退休金水準,至少也可以比照中低收入戶老人補助金額來辦理。

如果各行各業想要獲得比基本生活費更高的退休金給付,則可以透過第二層的職業保險來達成,且這部分的所得替代率,可以因為職業不同而有差異。但前提絕對是:繳得多,當然退休金也就可以更高。

簡單來說,就是把所有第一層的社會強制保險,包括國民年金、農保、軍公教保險、勞工保險,全變成一個最基礎的年金,且只有當事人繳費,而不是加上政府或企業依比例繳付。理由很簡單,這是最基本的,自己為自己存的退休金,沒有道理是由政府或企業主來支付,唯一例外的是低收入戶或有身心障礙等情況的人,才由政府補助一部分或全部。

至於第二層的職業年金,則是由各職業團體雇主及當事人共同負擔,所以,沒有政府幫忙繳的理由,且保費是由企業及當事人各半,就算是打工,雇主也必須繳一半保費,而不是像現在一樣,是由當事人跑到職業工會去投保。

理由很簡單,不論是正職、兼差或按件計酬,總是找得到「雇主」-不是確有其人,就是自己,那筆收入絕對不會憑空從天上掉下來。而既然都有「雇主」,從「自己的退休金自己存」的天經地義來看,領退休金的人沒有道理,不自己付這筆錢。

其次,考慮到已經退休者,或是沒幾年就退休者,假設退休金嚴重縮水,將沒有任何時間可以因應。一旦年金改革大幅更動,對他們的影響會非常深重。所以,對於已退休或屆臨退休者,更改幅度依年期而降低,也就是仍有時間準備的,改革幅度可以大些;已經無法因應者,改革幅度就小些。

再者,徹底回歸正確、符合潮流,且不會債留子孫的「確定提撥」制。從精算的角度來看,每一個人未來退休後,該領多少退休金,一分一毫都應該來自於過去所繳的退休金。

過去各大退休金之所以會面臨破產危機,最主要是因為全都採取完全不合時宜、必須嚴重仰賴後代子孫綿長的「確定給付制(也就是不用繳太多,只要後代子孫多,就可以支付更多退休金)」,而不是最符合世代公平的「確定提撥制(也就是「繳多少、領多少」)。

從這個角度來檢視現有各大退休基金,不論是勞工第一層的「勞保老年年金」(第二層勞退新制,原本就是「確定提撥制」),或是軍、公、教目前主要仰賴的第二層職業年金(也就是「軍、公教退撫基金」,至於第一層的公保,目前只有少數私校教職員及國營企業等員工,才可以領月退金),用「所領金額÷所繳保費」的角來看,通通是非常嚴重的「少繳、多領」情況。

因為,依照筆者的初步試算,除非各大基金的年複利報酬率可以達到15%-16%,否則,就算將現行保費提高,也是「鐵定會倒」。所以,為了各大退休基金的長治久安,第二層的職業年金(主要就是軍公教的退撫基金),勢必得降低所得替代率不行。

淡江大學管理科學學系副教授陳登源就曾以公務人員退撫基金為例指出,1995年退輔基金在樂觀的經濟環境下出現,第一年便採用「不足額提撥」,應要13%的提撥率卻只提了8%,起頭便種下錯誤的種子。

他認為就提撥率的部分,公務人員精算提撥率從第一次精算報告中的15.5%,逐次爬升到第五次的42.65%,但目前的實際提撥率只有12%,中間的巨大差異讓基金的提撥缺口已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最後,既是「確定提撥」制,最專業的做法就是徹底揚棄「保證最低收益」。在全球都面臨投資市場利率不高的前提下,有「保證最低收益」的各退休基金,一旦出現虧損,還都將是國庫,也就是全民負擔。所以,這種做法早就該揚棄了。

再說了,所謂的「保證最低收益」,就是當基金績效表現,低於此一收益率時,不足的部分是由國家透過預算來「撥補」。講白來說,就是拿全民納稅錢,去補貼基金的虧損。那麼,這不是「跟拿自己或子孫的錢,去貼給自己及上一代」的「把左手的錢換給右手」道理是一樣的?

然而,總統府年金改革委員會,卻完全捨棄以上4大重點不做,而只是在枝微末節的數字上,進行數字的砍伐與討價還價。其實就已經明確昭告千萬名勞工:不必寄望政府會將原本破產在即的勞保,順利改成「長治久安」且「永遠不倒、永遠不加費、永遠不少給」。

記得之前,曾有位國內醫界大老,一直在提暢「健保就要像不合身的西裝一樣,邊穿邊改才行」。結果多年下來,未下定決心徹底改革的健保這身西裝,卻是「越改越糟、越改越四不像」。最後,不但全體國民沒有享受到一定的醫療服務,還把台灣最受人稱讚的醫護品質逐漸累垮。

而當被砍的軍公教人員也上街抗爭及高喊:「這些高額或不合理給付,都是在有憑有據之下的給付,我沒有不法」時,他們的話也並沒有說錯。只不過,當初犯下這個錯誤,刻意進行胡亂給付的公務員,至今沒有受到任何懲處,又如何讓希望改革,以及被改革的人心服口服?!

更何況一個負責任,且專業的年改「專家」,應該要誠實精算出:現有幾大基金虧損有多少?為何而虧損?是因為當初大家提的都不多?亦或是人口老化快速,出的比進的多?

筆者初步認為,以上兩者都是原因。但如果年改委員會不精算清楚,讓所有國民了解問題的嚴重性,以及越來越後面年輕世代所肩負的越重負擔,就沒有人肯認真地面對年改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筆者並不反對,甚至還滿贊成「先把現有幾大退休金一次結清、重新來過」的做法。因為,只有當已退休、未退休的人,清楚知道自己「繳的少,卻要領得多」時,也才能放下過去的堅持,齊心朝向一個合理而正確的年金制度邁進。

但年金改革這一路走來,之所以遭到這麼多的抗爭與意氣之爭地打混仗,不就是年改委員會從頭到尾就沒有「說清楚『已經退休的人,過去到底繳了多少保費,再以歷年的投報率來看,現在退休後到底能領多少錢』的實話」嗎?

更不要說依照原本總統蔡英文的說法,此番年金改革的原規劃,就只是「多撐個30年」。那現在年輕人可就會問了:屆時,包括現任召集人-林萬億都作古了,又有誰能向下一代「負責」與「交待」?...

筆者之所以提出以上沉痛的建議,就是希望廣大的勞工朋友們,能夠看清現在政府處理年金改革上的荒腔走板與極度的不專業,不要再對年金改革存有一絲一毫的幻想;更希望對年改徹底死心的年輕朋友們,在「還能做些什麼」的時候,為自己未來的退休金「做點事」-提早做好退休規劃。

而這,也是當初筆者著手撰寫個人第14本新書-《錢難賺,退休金別亂擺》的主要動機。原本,這篇是要寫在即將出版新書的序文中。但由於字數太多,只好移到此一專欄中「暢所欲言」,一次交待清楚年改的真正問題,並且讓讀者在「了解年改的現況與影響」之下,能做出最佳的因應。

下一期,筆者將繼續接著談,與年改同樣重要的政府「長照十年計畫2.0」的問題,以及對所有老、中、青民眾未來經濟、生活以及生存上,所可能造成的重大影響。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36》即期年金有許多種,你真的有選對適合自己的標的嗎?!

 很多讀者應該都聽過這樣的廣告詞:「差一個字,就不是XX」。但事實上,許多投資理財工具就算名字相同,內容也可能是「天差地別」。如果是對商品實質內容不甚了解的民眾,在面對不同的商品選擇時,就無法做出正確決定。

話說筆者前兩期的專欄中(《「我是有錢人」迷思534》最適合退休族的工具是什麼?!),提到了有一整筆資產的人,若想尋求一個長久且穩定的退休金,可以試試保險公司的即期年金險商品。

之後沒多久,筆者有位朋友的公公,就接到常往來銀行的電話,並向其推薦一種結合「保險+以房養老」的專案。由於朋友的公公對此業務並不了解,但聽了業務員說「保險具有節稅效果,且未來房子因為都更或重建等原因滅失,保險年金仍然照常給付」,覺得很是心動,但又無法確定是否為真,就來找筆者討論,看是否真如銀行員說的如此優惠?

簡單來說,這種「保險+以房養老」的組合,就是拿房子去抵押借款,而將借來的錢,用「躉繳保費」的方式,去買一個有保證年期的即期年金險。萬一被保險人提前身故,保證期間未領的金額,可以由保單受益人領回,且這筆理賠金,不用計入被保險人的遺產中計算。而且,因為是沒有身故給付的年金險,就算被保險人年齡已高,也不用擔心需要體檢、會被保險公司拒保的風險。

筆者實際以銀行舉例的「70歲男性、參與以房養老加保險20年期專案」來計算,假設實際核貸金額是1165萬元,單純以房養老之下,每月可領金額在未扣除利息之下,大約是48000元;假設搭配所合作壽險公司的即期年金險,則每月可領年金(未扣貸款利息),也差不多是48000元(請見下表一)。

 

表一、同樣逆向房貸1000多萬元,不同組合下的每月可領金額:

 

保證期25年期即期年金險

20年期以房養老

保證期20年即期年金險

每月可領金額

48000多元

48000多元

58000多元

說明:以上每月可領金額,並未扣除以房養老每月需負擔的利息約1200多元

 

以上一切看來,似乎都很完美-「把逆向貸款所拿的錢,去買一張即期年金險,不但每期所領金額差不多,還多了保險的好處」,但筆者還是提醒這位朋友:單純以房養老與結合保險的每月領取金額之所以相同,「正好」是因為選擇搭配標的的不同。

因為以上表一為例,如果當事人可以選擇保證年期20年的即期年金險,則每月可領金額就可以拉高到58000多元,比原本單純以房養老,或套裝專案所提供金額再多1萬元。而且,萬一被保險人身故,受益人一樣可以領回未領完的年金,且同樣有節稅功能。

說到這裡,回到正題,就不免再一次跟讀者解釋:雖然同樣叫做「即期年金險」,但各家壽險公司的商品差異性滿大的。筆者實際把現有市場上的即期年金險,都翻出來進行整理成下表二。

 

表二、各家壽險公司目前推出的即期年金險內容:

 

保證年期

最高領取年齡

超過保證期後年金給付規定

65歲男性躉繳1000萬元的月領金額

A人壽A商品

25

110

年金1%

42009

A人壽B商品

102030

110

年給付:年金2%

月給付:年金2%,但低於3000元則改為年給付

50243元(保證20年)

B人壽

90

110

年金1%

39521元(保證至90歲)

C人壽

101520

110

繼續領等額年金

37603元(保證20年)

D人壽

分保證(依不同年齡而定)及無保證兩種

110

有保證的則繼續領等額年金

有保證:38420元(保證22年)

無保證:43582

E人壽

1929

110

年金6%

48847元(保證19年)

1:大部分即期年金險都沒有「月領」的機制,此例是將年領年金除以12個月後的月領金額

2:以上只列出容易計算每月可領年金的傳統年金險,並未列出利變型保單

 

上表簡單來說有兩大重點,首先在同樣的躉繳保費之下,「沒有保證年期」的即期年金險每月可領金額,會高於「有保證年期」的保單,且保證年期越長者,每月可領的年金金額就越低。

其次,保證期前後年金給付有差異(例如保證期之後,年金給付只有保證期間的1%2%)者,每月可領金額也高於「保證期前後年金給付無差異」的保單。

也就是說,同樣叫「即期年金險」,但裡面的給付方式、內容及同一保費下的每期給付年金,就硬是「差異不小」。當然以上面提到的「保險+以房養老」專案為例,銀行會特意挑這種期間的即期年金險,與以房養老業務相結合,絕對有其最後資產確保的考量。

筆者無意批評這種商品的優、劣,只是想藉此機會,讓更多民眾了解到:「活化資產」與「利益極大化」是同樣重要,且必須兼顧的。而只有了解不同商品間的差異,才能夠正確挑選適合自己的商品。

因為對於擁有手中已有房地產的民眾來說,房子就是一筆資產,只要擁有資產,假設能善加利用不同商品的搭配,就算沒有固定的退休金,也能替自己創造出穩定,且相對較高的退休金收入。

而就算手中沒有房地產,但同樣有一大筆資產的民眾,在購買即期年金險上的選擇,也應該視個人狀況及需求,而有所不同,並不是照抄別人的制式商品就好。

舉例來說,假設年紀已大、身體健康不佳,或已經面臨失能狀態,需要較高醫療或長期照顧費用的長者,其實考慮的應該是「保證期短或沒有保證期」,但「每期領取金額較高」的選項。

又假設已經有穩定而且不低的生活費,平日又沒有太多花費,且想將資產以「免稅」的方式,轉移給下一代的人,即期年金也許就不見得是第一的最佳選項了。

當然,沒有人知道自己的平均餘命到底有多長?且年齡越大的人,如果選擇保證期間長的保單,儘管每期所領金額不高,由於未領的金額還可以由受益人領回,並不見得一定會「不划算」。但筆者還是那句老話:整體還是要經過一定的精算才能確定,絕不是業務員這麼說,保戶就該100%相信才是!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7年6月2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35》聯準會「縮表」,對你下半年投資與消費有何影響?

 上週,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升息1碼,使目標利率達到1%1.25%之間,成為201512月以來第4度升息,並且公開討論縮減資產負債表(簡稱「縮表」)。

儘管各界認為,從「聯準會下調對20182019年失業率的預估中位值下調(從4.5%降至4.2%,而長期失業率的預估也從4.7%降至4.6%」來看,顯示出美國就業市場開始轉強,但由於兩個年度的通膨率預估,仍舊維持在2%,代表市場的通膨走勢持續偏弱。

也就是說,就算葉倫主席這次特別強調的「縮表(縮減聯準會資產負債表)」的計畫,已有明確的金額及操作細節。但也有不少分析師預期,縮表的速度應該不至於過於躁進。

筆者也傾向於「不躁進」的看法,因為,「縮表」的意義並不是口中喊喊「反向把過去放出的資金『回收回來』」這麼簡單。因為以美國QE為例,是透過「由美國財政部發債,並由聯準會購買」的方式,向市場釋出大量資金。

了解債券市場運作的人,應該都知道:當市場瘋狂購買債券、債券價格便走高、而殖利率則會反向「降低」。所以過去幾年,正因為聯準會持續「購債」,也才讓市場利率維持一定程度的「非常低檔」,甚至還貼近零利率的水準。

的確,債券市場也走了非常多年的大多頭行情。且許多金融機構與投資大戶,也懂得「順著聯準會的意思操作」的精髓-由於聯準會持續購債,這市場上「最穩賺不賠」的投資標的,就只有「債券(特別是美國公債)」一項。

所以在過去幾年,除了美國聯準會不斷QE、放錢之外,其他世界各國也都是照個相同模式在走。但仔細深究寬鬆的貨幣政策,真的對全球實體經濟成長有任何幫助嗎?答案可以說是「沒有」。

因為,原本聯準會的想法是:大量購債放出資金,銀行就有錢可以貸款給企業進行投資,也才能帶動未來的經濟發展。然而實際的狀況是:銀行就算滿手現金,也還是繼續買債券,並沒有放多少款給實體企業。

最終,大部分QE之後所放出去的錢,仍舊回到債券市場投資,並進入另一個投資市場-房地產投資上頭。以上的現實,也就是過去某些國家出現「負利率」現象的原因之一。

講白了,過去幾年世界各國央行的QE,只是讓更多有錢人「滿手現金」,不知該如何投資?但為了繼續讓「錢滾錢」,這些有錢人只好進入更多的「投資」或「投機」市場,吹起更多的投資泡沫。

讀者不妨假想一下:如果你是已經在金融市場投入許多資金的有錢人。假設未來債券市場的行情會「反轉向下」,你會怎麼做?100%的答案應該是:搶在聯準會「不購債,並引導債券價格崩盤」之前,把原先所投資的資金「提出來」,並放到其他「還可以繼續獲利」的標的上。

因為,一旦聯準會要開始「縮表」,就代表以上的運作要「反向操作」。也就是將價格已高的債券「賣出」。事實上,不論是股票、債券或其他投資標的都一樣。當市場「大家都要賣」時價格一定會走低。在債券市場上就會出現「價格走低、殖利率走高」的結果。

但讀者可以再想想:財政赤字高築、借錢已經破表的美國或各國政府,如果想要再借錢,又想讓利息與本金越滾越少,它只有兩條路-其一是「處於通膨環境(所借的錢,才能「越還越少」)」,其二則是「利率處於低檔(借錢的成本才能降低)」。

所以,就算聯準會官員們想守著自己的職務不犯規,在美國政府的心底深入,只有當「通膨+低利」加乘,才是最符合其利益的現實。然而當世界各國央行預期藉由油價的大漲,而順勢帶出一波「通膨」氣勢之後,油價的回落立刻就戳破了原先的通膨預期。

也或許是看破美國政府及聯準會的「手腳」,美國10年期國債價格在聯準會加息之後,非但沒有下跌,反而殖利率降到7個月來的低位(債券殖利率與價格走勢相反,殖利率大跌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短天期債券對利率波動的敏感度較低所致)。

看到這裡,也許讀者會質疑:既然(美國)政府打從心裡「想要創造通膨環境」,為何又要「升息來抑制通膨的可能」?這就是筆者想要在本專欄中,再三提醒讀者們注意的地方。

因為經過這麼多年來,不論是當做經濟成長參考的GDP、計算物價漲跌的CPI指數,或是代表充份就業與否的失業率等,早就已經失去了它「反應現實」的能力。

儘管世界各國的GDP不斷成長(雖然數字有高有低)、CPI增長持續溫和,但特別是一國之中,處於中、低階層的人,在製造商品價格不斷走低(有時根本只是縮小容量,但價格不改),並拉低食物、住房及運輸等民生必需品價格飆升對物價成長的影響,或根本抵消工資上漲的幅度,更別說大多數位於中、低層的勞工長期薪資停滯不前,而就算有工作,卻可能連糊口的能力都沒有。

就拿台灣政府為例便最為清楚:政府明明沒有任何能力,去糾舉、查核或抑制廠商哄抬物價,唯一政府還能「端」得出來的方法,似乎就只有藉由「升息」的口號,來「嚇一嚇」通膨氣燄,並表現一下「政府我還是有在做事」的心態。畢竟,物價持續高漲,短期影響的是民調,長期來說就是「政權更替」了

再把焦點拉回本文的核心,過去,美聯準會、歐洲及日本央行的歷次QE,向市場撒出的一大筆錢,卻因為各國經濟仍舊「扶不太起來」,且在「低利率的環境」下,一直四處征戰各地的金融市場,以尋求更高的投資報酬率。

那麼,假設聯準會有一部分的態度是「玩真的」,那麼,投資人恐怕要牢記以下2大逃生口訣。

第一在投資上,要「保守為上」,至少要優先避開「非成熟(即「新興」)市場國家的投資項目」,且如果資金回收成真,股市可能優於債市。

其中關於「保守」的原因,主要就是「對全球經濟景氣的疑慮」。話說筆者這麼不看好未來全球經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長期不停在專欄中再三提到的「人口老化及人口減少」因素。

從「老化人口」不願意消費的趨勢來看,只要是非「生活必需品」的製造或大宗商品,除非受到特殊因素的人為炒作,應該都很難有像過去一樣「狂升猛漲」才是。且不可否認,全球經濟看淡的另一個原因,也是在由美國開始挑動的「保護主義」。

受惠於過去多年的資金泛濫狂潮,讓股、債市等大幅上漲。只不過,假設全球資金的狂歡派對即將結束,那最先出包的,應該是過去幾年,資金一直大幅流入的市場及標的。

事實上,這些過多投機資金會停留的地方,都不是穩紮穩打的生產事業,而是選擇「流動性佳」的投資市場,例如金融或房地產市場。理由很簡單,這些資金「說撤就撤」,不像固定資本投入在機器或廠房上,投資人想要隨時抽身都很難。

除非美國聯準會不準備回收資金,否則,散在新興市場的資金派對,鐵定是要結束的!其中的差別只在於:回收資金多,則新興市場將大跌;回收資金少,新興市場小跌。

因此,投資人要特別注意非成熟市場(新興市場)的行情轉變,其中,當然包括從年初開始,幣值就因為外資大幅匯入而升值,且下半年經濟景氣將面臨極大考驗的台灣股市。

此外,投資人可千萬別搞錯「通膨」的對象。因為,只有「絕對不可能不吃或不用」的大宗物資,才會「起價」,其他必須建立在「經濟大幅成長」上的大宗物資,例如工業用金屬、石油、礦物等,恐怕還有可能受到供過於求、產能過剩影響而下跌。

第二在消費上,注意食物類價格高漲,而「聰明消費」,才能讓有限的資金花在刀口上。

事實上,儘管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不漲反跌,但自從國內通過一例一休法案之後,各行各業早就看破了政府「放任不管」的手腳,早就是「愛怎麼漲,就怎麼漲」的局面了。

更糟的是,近來各地豪雨成災,再加上颱風季已屆,可以想見,農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的日子,恐怕有可能會持續到年底都不停歇。對有錢人來說,就算食物類價格上漲,低階工作薪資不斷下滑,對他們的影響幾乎是微乎其微。

但是,對於收入不高(收入位於平均數之下,請見主計處查詢網頁:http://earnings.dgbas.gov.tw/exploration/薪資與薪資中位數.html)的人來說,接下來的日子恐怕就是「更加難過」了。

在此,筆者建議讀者,千萬別聽某些不負責任專家「多消費才能救經濟」的謊話。因為,對於中、低收入族群來說,如果連吃飯、生存的都成了問題,哪還有餘錢能顧到其他消費?

所以,越是收入不多的族群,除了越是要避免浪費,將錢花在刀口上之外,更重要的是:千萬別繼續用僅有的資金,養大那些無良的大財團,而是要培養更多有良心的小店家才是。

在大財團的心中,最看重的不是良心,而是「賺更多錢」。這裡的「賺更多錢」,當然包括「會用最低價格但不會多有良心的食材」,或是「提供最低工資及最少的福利」。

當然,也更不要輕易相信「消費者永遠是最大得利者」這句謊話。話說前幾天有則外電報導,Amazon獲得一項新「專利」,就是「防止顧客在實體店內用手機上網比價(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4965/amazon-patent-online-price-checking)」;又例如有外電報導,麥當勞股價創了歷史新高,就是因為它用機器人來替替原本的收銀員(http://blog.moneydj.com/news/2017/06/21/人類的悲哀:麥當勞股價創歷史新高-因為用機器代/)。

別懷疑,當企業被消費者越養越大之後,企業才是「老大」,而消費者或求職者,就只有「乖乖聽話」的份。就以國內為例,當市場全湧進超商消費之後,除了讓其坐大、壟斷通路,排擠掉傳統雜貨店、便當店、小吃店、冷飲店、洗衣店等的生存空間,與相關就業的機會外,工作越來越繁重、技能必須五花八門兼顧的店員,永遠就只有領取「長期被壓低」的「時薪」,而永遠沒有薪資大幅成長的空間。

最後,筆者想要提醒希望省錢消費的民眾,最重要的關鍵不是「購買『絕對低價』」的商品,而是透過類似「團購」的方式,降低民生必需品的單價,以達到「一加一小於二」的省錢效果。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