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04》誰說負利率下,就更要投資?!

630日,中央銀行理監事會再度決議降息半碼,重貼現率自1.5%降為1.375%。這是自去(2015)年9月以來,已連續四度降息,也讓台灣正式邁入實質負利率年代。
在此同時,也有不少的專家及學者大聲疾呼:實質利率轉為負利率,對數百萬靠退休金過活的老人最為不利。由於短期內,景氣看不到好轉的跡象,基於分散風險的原則,民眾應適度調整定存資金,轉做投資。
但是,負利率環境下,就真的只有投資嗎?我們先來看看負利率是怎麼回事。簡單來說,負利率就是「銀行定存利率-物價指數年增率=負值」。而根據銀行業者的說法,假設目前銀行1年定存利率是1.12%,央行今天又降息半碼,銀行存款利率跟著調降7個基本點(0.07個百分點),銀行1年定存利率會自1.12%,降為1.05%1.12-0.07=1.05)。由於1.05%已低於主計總處今年CPI預估值1.09%,代表民眾存款利息會被物價漲幅吃光光。
但是且慢,會出現「銀行定存利率-物價指數年增率=負值」的「負利率」現象,不是只與「定存利率」高低有關,還牽涉到另一個變數-物價指數年增率,也就是一般俗稱的「通貨膨脹率」。
筆者完全支持「台灣目前已呈負利率」的說法,但是,同樣是負利率,在高通膨與低通膨或通縮之下,投資人可以採取的投資對策,卻是大大不同。而物價指數年增率的走勢,也才是關係到民眾未來投資決策的最大重點。

通常,「通貨膨脹」指的是「物價持續上漲」,而相反的,「通貨緊縮」則是指「物價持續下跌」。但從下圖一就可以看出,就算國內物價指數年增率少有負值出現,但近20年來的物價指數年增率,除了20072008年之外,幾乎都在2%以下的水準,特別是容易受到國際能源價格,以及國內天災影響的蔬果與能源除外的物價指數年增率,差不多都是低於整體物價指數年增率。上面的意思就是說:扣除了一定要吃的,以及容易變動的能源價格之外,其餘各類商品的價格都是持續走跌的。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所以,同樣是「負利率」的結果,當物價持續上漲(通貨膨脹)與物價持續下跌(通縮)時,一般大眾的反應會不一樣,對於未來經濟發展或投資決策,也都有所不同。
因為,當民眾預期未來要買的東西,價格越來越高時,當然會搶著先買,以免未來「買不起」;但如果民眾預期未來物價下跌(或至少不會上漲),那麼,只會把一部分的錢,用在其他更重要的地方(例如「顧巴豆(肚子)」),剩下來的就會是「保命錢」,通常是「能不用,就不用」。
看到這裡,讀者可能會有疑問:這又為什麼會影響到未來的投資呢?且如果負利率代表「錢越來越薄」,那麼,把錢拿去投資以產生更多獲利,不是更正常的事嗎?
只是民眾不要忘了:一般大眾投資獲利的前提,必須是企業的利潤不斷成長。所以,當預期未來是「通膨」時,人人提早購買東西,廠商也才能夠因為生產物品能夠銷售出去而獲利;但如果是人人預期物價下跌或不漲,請問廠商或企業又如何能有營收?
以下圖二為例,是近35年來各類物價指數的走勢圖。也就是說,除了食物類指數是持續上漲之外,其餘各類不是幾乎「持平(例如衣著及交通與通訊類)」,要不然就是「持平或向下走(例如居住類、醫療保健、教養娛樂類與雜項)」,代表除了食品類別的企業外,其餘產業想要有成長及獲利,恐怕都是比較困難的。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又例如在央行四度降息後,銀行業就開始大嘆生意難做,說它們等於是「用賣白粉的風險,賺賣白菜的利潤」(因為估計降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各銀行淨利息收入受影響約2~7億元間)。所以,如果連精明如銀行的專業機構,都只有微利可圖,請問一般投資人如何能夠找到更高收益的標的?
這時候,也許讀者會繼續追問:如果負利率會壓低企業的利潤,甚至會出現虧損,那麼,民眾至少可以投資在「不會跌價」的東西上頭,例如房地產。對此,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林左裕就表示,在負利率之下,投資人的游資會搶進的標的,一定不會是那種「容易看出基本價值的標的」,如果很容易為人所「定價」,像是股票、房地產等,就不可能是負利率環境下,可能會大漲特漲的標的。
林左裕認為就他所知,之前媒體報導瑞典房地產因為負利率的關係而大漲,完全是因為瑞典房地產買賣審核時間長,並在「供給彈性低」,以及「湧入難民增多」之下,所造成的結果。所以,就算台灣實施負利率,特別是在供給過剩(台灣的空屋率高於兩成)之下,他並不相信房地產還會繼續受到游資的青睞的。
從林教授的觀點,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何這一陣子,除了黃金與白銀的價格大漲外,比特幣的價格與交易也是轉趨熱絡。因此在最後,筆者歸納整理了負利率時代,一般大眾可以參考的投資理財重點如下:
首先,如果未來持續通縮及負利率盛行,那麼,投資人的思考邏輯該是從「利率高低」的角度,轉移到「保值、增值」及「隱藏資產」的思考模式。就以黃金、白銀或其他標的(例如古董藝品)為例,它的投資價值,向來就不是從利率高低為準的。
在此,也順便向讀者解釋一下,筆者對於金價未來走勢的看法:在低通膨、負利率走勢下,長期金價會持續看好,但一般民眾要買的標的,並不是什麼黃金或礦業基金,而是實體黃金或黃金ETF。且因為最近漲幅較大,最好的買點還是「逢中場大跌」時,而不是大家都在搶買時,急著跟其他人一樣「追高」。
其次,在負利率、低通膨下,「少花、多存」才是王道。正因為利率已經很低、投資報酬率也無法拉高多少,反倒是「能紮紮實實地存住錢」,也才是財富持續成長的關鍵。
當然,這社會還是需要一定的消費,經濟才有可能成長,也才能支撐自己的收入及未來。因此筆者認為這個時候,民眾更應該用「精明消費」,讓不良企業退出這個市場,以便讓其他優質的「社會企業(重點不在於有沒有CSR的標章,但至少企業上下都願意遵守這樣的理念)」,能有更多養份可以更茁壯。
再者,負利率「投資一定賺」或「投資一定比沒投資好」。因為,越是在通縮之下,「現金」或「約當現金」才是值得理財大眾認真選擇的標的。而如果真要選股,則是以「不論如何,一般大眾都會消費」的行業為主,例如食品類股。
第四,固定收益型商品的選擇標準,該是以「信用等級最高」為原則。儘管有負利率的隱憂,但是在企業未來前景不佳的大前提下,為了避免國家及企業的「違約」風險,投資人應該優先選擇信用最高級的債券,例如政府公債(特別是經濟成長相對還不錯的國家,例如美國),以及高投資等級債,而不是「高收益債」。
最後,千萬不要現在去搶什麼高預定利率儲蓄險。上面就說了,金融機構在負利率、低通膨的環境下,都已經獲利「微薄」了,哪有本事能夠幫保戶賺比市場還要高的利潤?反倒可以這麼說:越是鼓動業務大軍搶賣保單的公司,反而越是值得保戶「敬而遠之」的對象吶~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03》幾張圖表告訴你:為何用終身還本型保單來累積退休金,是最笨的一條路!

前幾天,有位朋友問筆者:說業務員一直向他推銷一張終身還本型的保單,說是像他這樣的單身族,未來沒有小孩,為了日後退休生活著想,應該趁現在購買還本型保單,才能夠確實把退休金「攢」下來。
儘管保費算起來不便宜,但因為身為外商公司年薪數百萬元的高階主管,再加上銀行存款現金也不少,那一年上百萬元的保費(共繳6年),還算能夠「負擔得起」。但他總認為,買這麼貴的保單,真的是準備退休金的最佳選擇嗎?
筆者實際幫他看了一下這張保單的內容,並且將其他也可考慮在內的保單給付內容,一併整理出下表一。保險業務員向他推薦的,是下表一中最右欄的「年年還本終身保險」。
假設預期65歲退休後,每月可以獲得1萬元的退休金,他每年要繳近百萬元,繳費6年下來,總共支出了近550萬元。但是,如果他善用其他具有類似功能的險種,保費可以降到約一半,甚至只有原先的兩成不到。
資料來源:保發中心商品資料庫
說明:為了公平起見,以上都以同一家壽險公司的不同商品為例

40歲男性為例,如果把購買終身還本型保單的年繳保費,與購買「遞延年金險+平準型終身壽險」,以及單買「退休型還本終身壽險(從65歲才開始給付生存保險金)或「遞延年金險」年繳保費的差額,放在銀行存定存(假設一年期定存利率只有1.1%)。那麼,到這位男性65歲時,總共可以累積的保單價值準備金分別如下表二:

表二、不買終身還本型保單,用遞延年金險替代,並將保費差額存25年後的本利和:
說明:由於遞延年金險只有「10年期繳費」,因此上例保費差額的參考基準是10年期繳費的數字
註:以上本利和四捨五入至「元」

如果以上述三項本利和的金額,在65歲時購買同一壽險公司的即期年金險(保證領取25年,被保險人提前身故時,可繼續領取年金金額;如果被保險人生存期間超過保證年期,將按年金金額x1%,繼續給至被保險人身故,或是110歲為止),從65歲開始每月可領取金額如下表三:

表三、將以上保費差額所存的錢,在65歲時買即期年金險後,每月可多領金額:

註:以上本利和四捨五入至「元」

但不要忘了,如果保戶買的終身還本型壽險,雖然是從繳費期滿後隔年(第7年)開始,就每月領取1萬元的生存保險金,且保額有100萬元,但是,如果是純領年金,不需要任何保額的保障,25年存定存下來再買即期年金險,65歲後每月還可以多領2萬多元。
另外,如果用「退休型終身壽險(自65歲開始每月領1萬元)」,與購買「遞延年金險+平準型終身壽險」或「單買遞延年金」的年繳保費差,放在銀行存定存(假設一年期定存利率只有1.1%)。那麼,到這位男性65歲時,總共可以累積的保單價值準備金分別如下表四:

表四、不買退休型終身壽險,用遞延年金險替代,並將保費差額存25年後的本利和:
說明:由於遞延年金險只有「10年期繳費」,因此上例保費差額的參考基準是10年期繳費的數字
註:以上本利和四捨五入至「元」

如果以上述三項本利和的金額,在65歲時購買同一壽險公司的即期年金險(保證領取25年,被保險人提前身故時,可繼續領取年金金額;如果被保險人生存期間超過保證年期,將按年金金額x1%,繼續給至被保險人身故,或是110歲為止),從65歲開始每月可領取金額如下表五:

表五、將以上保費差額所存的錢,在65歲時買即期年金險後,每月可多領金額:
從以上幾個表中就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如果想要做為退休之用,買終身還本型的保單,是最最不划算的。實際將不同的假設狀況考慮在內時,65歲以後月領金額,以及到「被保險人活到90歲時的總領金額」試算結果如下二圖:

特別是從圖二可以看出,就算把65歲之前可以領的總金額加計在內,用「遞延年金+平準型終身壽險」或「只買遞延年金」,再用保費差額存在銀行定存(假設一年定存利率為1.1%),並於65歲時將本利和購買同一公司的即期年金險,假設保戶活到90歲,總領金額還是遠遠超過「只買終身還本型壽險」。
而就算保戶希望能有一定的終身壽險保障,在遞延年金險外再加買一個平準型終身壽險,「用遞延年金險+平準型終身壽險,取代終身還本,再用保費差額的本利和,在65歲買即期年金險」的組合,25年下來的總領金額(941萬多元),還是比單買終身還本型壽險(528萬元)還要多出400多萬元。
以上的例子可以幫有退休需求的保戶,擬出以下籌措退休金的「黃金原則(Golden Rule)」:
首先,如果沒有壽險需求,遞延年金險才是「最便宜」的累積退休金的保單之一。
其次,就算退休前因為家庭責任的關係,而需要壽險保障,頂多在購買一張「低保費、高保障」的定期壽險就好,連終身型的壽險都不必買。
再者,如果認為遞延年金險在目前低利率環境下,累積財富的效率不佳,筆者建議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退休前,用其他風險相對不會高太多,但報酬率能優於遞延年金險的投資工具。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