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00》就算好日子不再,你還是可以做好充足的準備

2004年開設專欄以來,至今已經寫了12年、超過500篇的文章。開始的前幾年,筆者不論是寫專欄或雜誌的文章,只要是退休議題,幾乎都不怎麼受到多數讀者的關切。
但最近半年、一年來,有關退休及長照議題,卻有越來越熱的趨勢。甚至,近來因為日本「下流老人」新聞,頻繁地在媒體上出現。讓筆者身邊不少人感到異常的恐慌,深怕自己的老後,真的是「又窮又沒有人照顧」。
這樣的擔心,或許也不是沒有原因的。例如在幾天前,筆者在媒體上看到這則訊息:全球三大管理顧問公司之一的麥肯錫(McKinsey)在4月底所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就提醒現在剛好屆齡30歲的年輕人們:恐怕需要比過去還要多工作「7年」以上,存下多2倍的退休金,才能夠高枕無憂地宣布退休。
麥肯錫對此的解釋是:由於過去全球經濟成長和企業的基本面確實較好,再加上過往年代因為乘上了中國快速崛起的列車,企業生產力和獲利表現都顯得相對強勁,過去的股、債市當然也有較為優渥的資產報酬率。
麥肯錫引用資料指出,儘管近幾年出現過不少的金融市場大震盪,像是2000年的網路泡沫、2008年的金融危機,但是近30年來股市、債市的報酬率與過去100年相比,還是表現得較為優異。
只不過,像這樣的「30年黃金時代」,很可能即將要宣告結束。其原因就在於:而由於過去30間來「低利率」、「低通膨」、「企業獲利持續成長」的三大榮景,在未來已經很難再繼續複製。
麥肯錫更預估(請見下圖),隨著全球經濟成長放緩,下一個20年美國股市報酬率最差可能僅剩4%,而在最好的情況下,頂多也只到6.5%而。以上的數字與過去30年美股報酬率平均有7.9%相比,仍是相去甚遠。


圖、麥肯錫估計美歐股、債市未來20年表現將會遠遠不如過去30年:
圖片來源:McKinsey

除了美國股市外,麥肯錫也同樣看壞歐洲股市,並估計下一個20年歐股的報酬率,有可能只剩下4.5%,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之下,歐股報酬率也只有6%而已。
那麼,如果未來各種投資的報酬率,將遠不如過去30年的成績時,且專家建議「恐怕需要比過去還要多工作7年以上,存下多2倍的退休金,才能夠高枕無憂地宣布退休」時,想要進行退休規劃的你,該是照單全收?還是能有其他應對之道?
事實上,投資理財大眾近幾年所面臨的金融市場變化,還真的是「前所未見」。先別說2008年,發生了一個連專家算,都算不出風險發生率的金融大海嘯;危機後,世界各國爭相透過調降利率的貨幣市場工具方式,希望刺激出經濟景氣的榮景。
只不過,就算有許多國家的利率,「被迫」進入「負值」的時代,經濟也仍未見樂觀。且負利率之後所出現的種種奇怪現象,更是連金融投資理財的教科書,都無法進行合理的解釋及預測。
以上的混亂與難解的現象,正是向所有投資理財大眾宣告:當金融投資理財教課書,都無法對市場現況進行合理解釋時,那麼,過去所有的傳統的做法,也將跟著不管用了。
這一陣子,筆者在廣泛閱覽了國內、外相關研究與書籍,反覆思索了時下民眾的艱難困境之後,想在此與讀者們一同分享以下的解答方法:
首先,在此之前所報導的那些「成功案例」,絕對要先丟進歷史的灰燼中。而且,越是報酬率誇張地高的案例,越是應該被讀者們唾棄。因為,過去那些保證成功的案例,在未來已經不可能再出現。所以,就算學著照抄,也都對自己未來的投資理財,沒啥多大幫助。
其次,當投報率低時,做任何理財計畫都要提早進行,而且要跟所有理財計畫一起思考與篩選。關於前者,也許讀者會覺得這句是個廢話,因為年輕如2030歲的上班族,腦裡想的財務計畫,多半只有結婚、買房,甚至是生子的問題,哪有可能想到像是一片天邊的浮雲一樣,遙遠而不切實際的退休規劃議題?
然而,當過去的投報率高,也許退休規劃可以等其他理財計畫完成之後,待3040歲的中年階段再來考慮。但如果未來長期投報率維持低檔,理財大眾就不得不在眾多理財目標中,依照重點項目進行篩選及逃汰。
也就是說,過去結婚、生子、買房、買車、子女教育與退休規劃,或許可以有機會一一實現,但未來想要同時達到最佳水準,困難度肯定是非常高。這個時候,民眾只有更花心思進行優先順序的排列及篩選,並且在確定後,用較長的時間與正確的方法,穩步朝向目標邁進。
再者,正因為報酬率少,風險的控管就更加重要。也許很多投資人會想:既然長期投報率降低,就更應該多積極追求高獲利,才能夠縮短累積財富的時間嘛。
不過很抱歉,當每個人都想要「短線獲取比別人還高的利潤」時,市場「短線暴漲暴跌」就會成為一種常態,讓跟不上快速變化的投資人頻頻出錯。而且,當長期報酬率較高時,就算偶爾採取高風險的投資,就算虧損,還有深厚的資產可以應付;但在「資產已經很單薄」之下,任何一次可能的損失,都會讓全體資產「歸零」。
第四,要學會過真正的節儉生活。儘管這提議看在讀者眼裡,恐怕是相當不是滋味。但為了應付比上一代收入更少的變局,這也許是最實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筆者的這個建議,是從最近看過的《50歲開始,優雅過好日子》一書,所產生的心得。作者在提供各種為退休進行準備的方法中,就特別提醒50歲準備退休的人:「此時千萬不能鬆懈,並避免提高生活享受。因為生活水準一旦拉高,就很難再恢復了」。
所以,這裡「學會過真正節儉生活」的意思,除了是要避免受到企業界的行銷招喚,降低衝動購買沒需要的產品外,更重要的是:在養成「用合理價格,換取真正具有長久使用品質商品」的購物模式之餘,還要在把節儉的生活,內化成一種「樂在其中」的心情。因為一旦心態不能改變,這種節儉生活既過得辛苦,又不可能持久。
更何況,如果日常生活,只能靠持續不斷地消費、購物,才能填滿生活的小確幸,那麼,除了荷包會變得越來越扁之外,消費者的「胃口」,只會越來越大,而終究沒有滿足的一天。
當然,過節儉生活也是有技巧及正確方法的,有些「必要」的花費,像是對「身體健康(例如每天只吃白吐司,未來因為健康受到影響,可能要花的錢會更多)」、「自我學習(透過進修,也才能讓自己有更多的升官加薪機會)」、「人際關係」等有影響的花費,則都是不能夠省的項目。
也許,讀者會認為:「在如此苦悶的環境下,要我過這樣的節儉過生活,根本就是『太對不起自己』了」。但是,如果未來的收入降低,就算再怎麼努力存或是投資,也達不到過往的水準,那麼,如果不及早用較長的時間轉換心境,讓自己適應「由奢入儉」的生活,並且發自內心接受這樣的改變,未來的日子又該如何繼續呢?
第五,想要降低成本,必須要靠新思維與新方法。想要過節儉又能自得的生活,關鍵就在於「用對方法」。筆者認為,未來想要真正降低個人與家庭的開銷,並且擠出最多的金額挪做儲蓄及投資,就絕對不能用過去那種「只曉得勒緊褲袋」或是「到公共場合『楷』他人油」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恐怕是最近最「夯」的議題:共享經濟。
儘管「共享經濟」的精髓,是讓「閒置的資源可以共享,同時『去中介化』」,讓使用者隨時可以共享資源,將中介商的不合理的費用取消或降低,並且幫擁有權的人創造更多的商機及獲利。
但筆者想要表達的「共享」概念則是:藉由「1+1花費少於2」的共享方式,才能讓成本進一步降低。舉例來說,一個人吃飯及住房的費用,絕對要高於兩人以上的平均數。
如果能善用這樣的資源,相信是可以一定程度地降低不太充足退休金的困擾。只不過,在打定「一起吃、一起住」的主意之前,也還是要努力儲存一些良好的人脈存摺。不然,「同居養老」的算盤,恐怕仍舊只是空想而已。
最後筆者想要說的是:可怕的不是老,而是完全沒有準備。只要理財大眾用對方法,及早準備好老本、老友、健康與興趣這4個最重要的「帳戶」,相信總能夠比他人更從容地面對退休的生活。其他的,真的就只能交給老天去傷腦筋了。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99》散戶從巴菲特公司股東會後,學到的5堂投資課

上週,投資界一年一度的盛會,應該就屬被封為股神的巴菲特,其所掌舵的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公司年度股東會。甚至,兩岸都有媒體還推出「現場實況轉播」服務,並有專人同步口譯及投資專家的趨勢解析。
關於巴菲特所創造出來的「神跡」,美國的《華爾街見聞》也整理出一篇文章,其重點包括了以下幾大項:
一、根據富比士(Forbes)的數據顯示,截止今(2016)年430日,巴菲特的身家為685億美元。相比之下,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冰島2014年的經濟總量預計為170.4億美元。黎巴嫩共和國2014年的經濟總量約為457.3億美元。兩者加起來「只有」627.7億美元。
二、其掌舵的波克夏公司在40年前瀕臨倒閉,巴菲特買入後,該公司淨資產從1964年的2288.7萬美元,增長到2001年底的1620億美元,股價則從每股十幾美元,漲至如今的21.9萬美元。
巴菲特在1941年購買了人生中第一隻股票。隨後的事實證明,「股神」在入市之初並沒有新人的好運氣。就在那一年的127日,日本軍隊偷襲了珍珠港。
三、99%的財富是在50歲以後賺到的。巴菲特52歲那年,他個人的淨資產僅為3.76億美元。59歲那年,這一數字飆升到了38億美元。也就是說,60歲以後,他的身家狂飆突進,這部分財富占現在總身家的94%

此外,從以下由《華爾街見聞》所繪制的圖保就可以看出,以「打敗S&P 500指數」為例,儘管巴菲特超越大盤的「幅度」,並不比許多知名投資高手們還大;但是,他所累積「打敗大盤的年數」,卻是最多(55次)的一人(巴菲特超越大盤幅度約為13%,索羅斯雖然超過15%,但打敗大盤年數還不到35年;至於另一個量子基金的創辦人-羅傑斯,雖然超越大盤幅度有30%,但年數也只是多於10年而已)。
資料來源:《華爾街見聞》

由於巴菲特的績效表現太令人「驚豔」,所以一直以來,就有不少的投資理財專家們,在對其投資「成績」大加讚賞之餘,也同時給了他一個「股神」的封號。
剛好在波克夏公司開股東會時,有位在華爾街投資銀行工作,且固定為《Fortune》供稿的大眾理財雜誌專欄作家-胡照,也寫了一篇「都知道股神的秘訣,我們卻修不成正果」的文章,並列出「要做出媲美股神的業績,一要選好料,二要加槓桿」的總結。簡單來說,就是「價值型投資」與「充沛的投資資金」兩大重點。
關於「選好料」的優勢,胡照認為巴菲特的選股精䯝有以下三項:首先,公司的質地要好,這可以體現在平時公司有充足和穩定的現金流,並與投資者通過分紅的方式分享每年收益。
其次,在投資者買入股票時,公司的價格要相對便宜。這一般體現在股票的低市淨率裏。最後,投資者必須長期持有這種股票(一般5年以上)。也就是說一旦選好了公司,投資者要給管理層充分的時間來釋放公司的盈利潛力,讓市場認識其真正的內在價值。
至於「加槓桿」的部分,則是指巴菲特是除了銀行與保險公司外,極少數能持續地以低成本,從社會借到大量長期資本並進行投資的個人。胡照表示,低融資成本(年利率2-3%)和資本的粘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股神的淨回報率,在價格波動幅度擴大的情況下,巴菲特不僅不擔心投資人撤資,以及低價平倉所帶來的虧損。反而,高粘度的長期資金與股神的長期投資理念相輔相成,打造了過去30年每年年化回報率22%的輝煌業績。
綜合專家對巴菲特的評論,再加上筆者的觀察與歸納,倒是覺得投資人可以他身上,學到以下5堂重要的課程:
一、越是要「簡單」又「很容易獲利」,就只投資自己熟悉,且有投資脈絡可尋的行業。這點,應該可以算是巴菲特最為人所津津樂道之處。而熟悉巴菲特投資操作的人,都應該很清楚他曾經說過「從不碰科技類股,也從不玩網路等股票」。
而從巴菲特所投資的股票中便可看出,會納入口袋名單的標的,幾乎都是「具有穩定收益的民生必需品相關產業」,像是嬌生、可口可樂….等,居於產業龍頭地位、有穩定收益的公司。連近十年來引領手機新潮流、股價表現最為風光的蘋果股票,卻是「碰都不碰」。
這樣的產業與公司,在投資趨勢的掌握上,確實有其極大的好處。因為投資人永遠不用像購買科技產品,或網路公司股票那樣,很可能十年之後都將成為一文不值的「壁紙」。
二、最重要的「價值型投資」,可能還不如「投資自己」有效。順著巴菲特「只投資自己熟悉產業」的脈絡,筆者反而更推薦他在51歲那年,所說的一句至理名言:「儘可能投資你自己,因為它才是你最好的資產與財富(Invest as much in yourself as you can; you are your own best asset by far.)」。
事實上,與其他不熟悉產業或企業相比,投資自己永遠是最容易了解、上手、能時時刻刻充滿熱情與好學不倦精神的重要標的。而且,成就可能會比行情捉摸不定的投資標的,還有更高的達成機會。
三、沒有特別的「本事」,根本不會有什麼「價值型投資」可言。這裡所謂的「本事」,筆者認為必須符合兩大特點,其一是「擁有充沛隨時可動用的現金」,其二則是有一定的「相當可靠內線消息」存在。
前者在胡照先生的專欄中,已經有所說明。筆者想要補充的是:如果沒有長久穩定的資金做為「長期投資」的後盾,最終,也無法彰顯「價值投資」的意義與可行性。
至於第二點的重要性,儘管巴菲特所長期投資的標的,都是可以從周遭人們的消費行為中,看出該產業或公司未來的前景及獲利狀況。但投資人也千萬別以為,以上「投資自己熟悉標的」的原則,就一定沒有「相當可靠內線」這道「本事」的存在。
因為所謂「價值型投資」的內涵,就在於它的長期(獲利)趨勢看好,但短期內股價「相對受委曲」。然而,如果單從財務報表上,就能看得出一家公司的價值高低,那麼,這世上就不會只有「一位」股神了。
所以,當所選標的的前景,是「你會看、我會看、巴菲特也會看到」,並具有不錯的長期投資前景,像這種股票的股價,早就不可能會有「被低估」的情形,且只有讓巴菲特一家公司有絕佳的機會,單用「最便宜的價格」,就能「買到最低點、賺到最多獲利」。
四、過去的績效不代表未來,所以,不要老拿過去的輝煌成功案例,套用在未來。長期投資固然可以累積驚人財富,卻不要忘了:由於「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的關係,不同時期的投資報酬率,是不會完全一模一樣的。
因為根據《華爾街見聞》的報導,4年移動平均年化收益率為基礎,過去46年間,波克夏的股價在巴菲特接手之後有43次都擊敗了標普500指數。但自1999年以來,雖然波克夏股價的表現多數時候依然跑贏基準股指,但幅度卻「溫和」了許多(1977-1999年間5年移動平均價格漲幅率,至少有30%以上,超月S&P 500多數落在10%-20%之間,最高也不過25%左右;但1999年之後,波克夏的股價表現幾乎跟基準指數一樣)。
資料來源:《華爾街見聞》
從這個例子便可以給一般理財大眾一個重要的觀念:凡是拿過去高報酬率案例,來聳恿理財大眾「照章全收」的所謂成功案例,散戶投資人可千萬不要「太過當真」,以為同樣照著做,結局也會「一樣美好」。
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如果投資人專業程度不如專家,就只有三種選擇,一是「向專家學習參透投資趨勢的技巧」;二是「透過專家進行投資(例如各種基金)」;再不然,就是回歸下面最後一點的「投資自己」。
過去,三不五時媒體上總會出現許多投資人及專家,不斷提出「隨便『射飛鏢』式的投資績效,都有可能贏過基金經理人;也有人質疑許多共同基金(例如對沖基金)的手續費收費驚人,但相對報酬率的表現卻是連指數型基金都不如。
關於這些評論,筆者不能說上述事實為「非」,只不過想提醒一般有點閒錢,但可能既沒時間,或更沒意願自行研究及累積投資專業的民眾,如果自己沒有看對趨勢與挑對標的的本事,就只有信賴專家,或是乾脆完全遠離投資市場,將所有努力集中在「投資自己」身上。
當然,所謂「信賴專家」的意思,不是要投資人只選「主動式投資的基金」,事實上,某些「被動式投資基金(ETF)」的表現,長期下來也可能會贏過主動式投資的基金。
但是,不論投資人是選擇最不花腦筋的「被動式投資(像是ETF)」、「委由專家主動式投資的各種共同基金」,或甚至是自行直接投資單一個股。由於可投資標的眾多的關係,一定會牽涉到「選擇」問題,就永遠都逃不掉「自行精準判斷」的最核心關鍵。
在正確判斷與挑選之前的任何學習,都是投資人必要且不可或缺的過程。而藉由「不斷用事後結果印證專家所言的正確機率高低」方法,不僅一方面可以幫助自己「找到真正的專家」,另一方面,也能夠經由專家對趨勢看法的邏輯推理,提高自己對行情與選擇市場與標的的敏銳度與精準度。
筆者良心地建議投資人:永遠要遠離那些只會說「你(投資人)信任我,把錢放在我教你的商品上,就可以一輩子躺著賺錢,永遠不用擔心會賠錢」的專家。因為,這世上絕對不會有一種可以「隨時買、隨便買、不要賣」,且一直會賺的標的。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