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84》投資想要獲利,絕不能「劃錯重點」!

前幾天,筆者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標題以「揭開基金公司暗黑的一面」為名的文章。裡面以某公司暢銷基金淨值大虧剩下一半,並對照該公司EPS連年上升的數據做為「基金公司『暗黑』的佐證」。
老實說,類似批評基金公司收了一大筆手續費,卻仍舊讓投資人虧損的文章,還真的是「多不勝數」。首先,筆者不否認基金公司有其「黑暗面」,但是,整個金融市場與機構,有哪一個是「不黑」的?!遠一點的不提,單是談雷曼債風暴為例,當初設計這種一般投資人完全無法理解的「連動債」商品的公司,其做法難道不黑嗎?
而那些明知道雷曼公司債信不佳,卻仍舊因為收了信用評等的錢,而不得不給予「投資等級」評等的信評公司,難道也「不黑」嗎?甚至,那些連自己都不知道什麼叫「連動債」?它到底是如何運作的代銷金融機構?只知道它的手續費非常高、對公司獲利「非常補」的銀行們,就會比基金公司「更不黑」麼?!
其次,就像「高報酬必伴隨高風險」這句話,它只能順著說,絕不能說它倒著講,其邏輯也一定成立。也就是說,如果投資成本高,鐵定會吃掉一定的獲利;但這話絕對不能反過來說:「選擇高成本的投資標的,就一定賺不了大錢」,或是「選擇低成本投資工具,才是獲利的保證」。
就以ETF為例,就算成本再便宜,也還是不可能「成本為零」。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標的選不對,就算是成本最便宜的ETF,也還是有可能在高檔套牢,無法順利達到「低買高賣」的圓滿獲利結局。
再者,金融商品與投資人一樣,絕對不能趕流行,只能順市場而行,一旦熱潮過了,市場逆勢而走,其下場就會「很難看」。以該文章所提到基金為例,因為它所投資的標的,在連續多年的大漲特漲之後,近幾年根本是頻頻破底。
老實說,像這樣趕流行的標的,最常出現在特殊主題基金上。話題熱門時,這種標的被市場及投資人追捧得老高;等到市場翻轉之後,就算基金公司的操盤人再怎麼神通廣大、投資人投資期間有多長,恐怕在中、短期內,也是「孤臣無力可回天」的份!
所以,市場上那一些與「XX基金公司暗黑」意思類似的文章,可以說是完全不懂投資市場真實運作情形,以及投資到底是如何獲利的外行人,一種「譁眾取寵」、擾亂投資人正確判斷的說法。
嚴格來說,這些文章只是揭開了金融機構黑暗的一面,但卻沒有真正教導投資理財大眾「如何正確獲利」的重點。但真正負責任的專家,應該是要能指引投資人一條正確的方向,而不只是突顯「只有自己最行」的美麗故事就好。
所以,筆者想在此誠心建議一般投資大眾看類似的文章,不要只是隨人起舞,且要先知道:世界上許多情況,不是「單靠一己之力」就能做到的;投資要想能獲利,自己也是要累積一定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
而且特別重要的關鍵在於:「極小化成本」,完全不等於「一定能有獲利」,或是「讓獲利極大化」。因為,選對標的(不論這個標的是投資自己、股票、債券、基金或ETF...),也才是獲利的保證!讓投資人不賺錢的重點,真的跟基金公司、任何金融機構,或是任何「最低成本的投資標的」沒有絕對關係,而就只有「自己有沒有選對投資標的」!
當然在此要請讀者們不要誤會,筆者無意幫這些「既收取高手續費,卻根本無法幫投資人賺錢」的基金公司擦脂抹粉,只是希望投資大眾們能夠了解:如果在投資理財上「劃錯了重點」,最後倒霉而無法獲利的人,還是「自己」。
至於各種投資的「真正重點」,筆者根據多年的經驗累積如下:
股票或一般共同基金-長期趨勢向上,且公司或標的沒有下市風險。除了少數藝高人膽大,或有「強力電話線(內線)」做後盾的投資人外,其他大多數投資人幾乎只有選擇「長期投資」一途。
而從長期投資的角度來看,只要這家上市、櫃公司或基金,沒有「下市」的風險,且最重要的是「趨勢向上(最後賣點高於期初買點)」,投資人根本不用管它中間這段時間的股價或淨值「上上下下」,最後絕對會有一定且還不差的獲利空間。
ETF-長期趨勢向上。投資人購買ETF而非個股或一般共同基金的最大優點在於:一來因為它的投資標的,都是「一籃子的股票或債券等」,比較沒有「下市」的風險;二來直接複製指數,投資人不需要另外傷腦筋選擇標的。
但相對的,它的缺點也是:正因為緊盯指數,所以,它無可避免市場下挫的跌價風險;此外它能夠獲利的幅度,可能就不如單一基金來得高。然而對許多長期投資人來說,只要該市場趨勢長期向上,就算中途有下跌的機會,仍然算是一盤穩當的好投資標的。
期貨、外匯保證金交易-短期或極短期的單一方向。這是因為期貨、選擇權等商品,都是採用高槓桿的保證金交易。除非投資人在「call margin(金融機構因為價格下跌,要求投資人補繳保證金)」之後不斷地「補錢」。否則,期貨及保證金交易的輸贏,可能在開盤之後沒多久就「決定了江山」了。此時,投資人不是一毛錢不剩(還有可能因為不斷補繳保證金而債台高築),就是荷包滿滿。
外幣定存-未來一段「固定期間(例如三個月、半年、一年)」是否為強勢貨幣(匯率升值),而不是只看「高定存利率」。這是因為定存都有一定的期間,提早解約利息會有折損,而外匯市場的波動瞬息萬變,且外幣定存都是有一定的存款期間,再加上匯率波動幅度很可能高於「外幣與台幣間的利率差距」,投資人只看利差而不顧匯差的結果,就是「賺了利差,卻賠了更多的匯差」!
房地產-自住的人只需要考慮「未來十幾、二十年的持續貸款還款能力」;投資賺價差就只看「高價脫手速度」;出租則看「長期(至少20年)的租金報酬率」。
所以,凡是想做房地產投資的人,可千萬別相信那些什麼「零自備款就可買屋致富」的鬼話。因為房地產的標的是非常獨特且單一的。以「投資轉手賺價差」為例,如果沒能賣掉房子,那就算自備款一毛沒付,投資報酬率也還是「負值」。
參與「加盟連鎖體系開店創業」-看該產業未來的發展潛力。商品以獨特性,可吸引最多消費者為優先,且能在最短時間內「回本」才是最重要的,那種加盟金很低的,可以說是根本沒任何進入門檻可言,未來加入者將會面臨完全沒有產品差異化的極高度競爭,想要靠著這門生意而獲利,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保險-完全看簽約時的「保單條款內容」。保單條款是保戶們未來能夠順利領到理賠金的唯一關鍵。如果條款沒寫,保險公司給了,那是保險公司「佛心來著」、「法外開恩」;就算它堅持不賠,其在法律上也絕對站得住腳,保戶完全拿保險公司「沒輒」。
有了以上的各項投資的重點後,筆者最後還是不忘再一次對讀者「耳提面命」:「低成本不是投資決策唯一考量,也不是獲利最終保證」這句話,不是要投資大眾完全不看投資成本。只是,太過執著於找到一個「絕對低成本」的標的,恐怕在整個投資理財過程中,都將完全無助於投資人真正獲利。
再說得誇張一些,如果某支基金能幫忙每年淨賺100%,要讓對方抽走一半的獲利當手續費,恐怕也不會有投資人反對的。因為投資人的獲利公式,永遠只有「『獲利-成本』後的『淨數字』」這一百零一條定律。
且投資成本能夠降到多低,另一大考慮要素還是與「個人能力」有關。這裡所謂的「能力」,有指「財力多寡」而言,例如有些投資標的或管道的最低投資門檻不低,限制了小額投資人的參與機會。
也有指「個人投入時間與專業知識」而言。舉例來說,如果投資人有能力對不同市場進行研判,當然可以將資金投資在單一產業或國家上;甚至,如果有更多時間與專業,直接投資個股也不是不可能。
但如果投資人自知沒有太多時間或能力,也不想耗太多投資成本時,真的也不需要那麼費心地去在眾多標的中,選擇什麼「多重資產組合」或「組合式基金」,買一檔全球股票ETF,再加一檔全球債券ETF也許就已足夠。

簡單來說,越是沒太多時間或能力精準預測行情,就只要靠著投資範圍越廣的投資標的,再善用定期定額長期投資的技巧,直接坐享全球市場持續上漲(除非全球經濟都將走向毀滅,否則,全球經濟的走勢只會「持續向上」)的獲利果實。筆者認為,如果投資大眾能夠遵循以上的選擇標的重點,雖不能保證次次投資都能賺大錢,至少也能維持財富穩定成長的局面。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83》2016年的投資關鍵字-緊縮

固定看筆者專欄的讀者,應該都會在每年年底,看到一篇「來年的投資趨勢預測」。不過在還未正式邁入2016年之前,全球投資理財大眾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美國聯準會是否會在12月「真的升息」?
關於這方面的預測,筆者上星期特別去聽了一場由富蘭克林投顧所舉辦的2016投資展望記者會。事實上,除非在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親自宣佈之外,所有法人機構也只有猜測的份,而不可能提供斬釘截鐵的答案。
目前,有關於美國是否升息,支持與不支持的理由也都有。最新外電引述高盛最新的報告預測:FED可能再調高利率4次,每次調升一0.25%),合計將升息1個百分點,這符合FED之前所說後續升息節奏趨緩的承諾。
然而,金融市場除了最關注的美國升息議題外,當然也包括了「升息與否」之下,適合投資人「加碼」與「減碼」的標的。以下表富蘭克林投顧為例,主要還是看好美國市場(包括股票與債券,股票以「科技、金融、消費耐久財等循環性類股」為優、債券則推短期公債及高收債)。

資料來源富蘭克林證券投顧整理2015/11/24

對此,筆者大方向上認同以「美國」為來年的投資核心,但是看好的產業及標的,則是有所不同。理由則是與個人對「2016年整體趨勢發展」的預期不同所致。
事實上,為了寫這一篇2016年的展望,筆者回顧了去年所寫的2015年預測的文章(請見個人部落格上的存檔:《我是有錢人迷思4492015年投資關鍵字-石油戰爭http://swlee0630.blogspot.tw/2015/01/4492015.html》。如今看起來,不但油價是貫穿整個2015年,有關經濟及金融發展的主軸,更是決定包括美國聯準會「喊了一整年卻還是沒升息」,以及各國央行持續推行貨幣寬鬆政策的重要關鍵。此外,包括「看空大宗物資及商品相關的新興國家(特別是中國大陸)」,以及「作多美國」的建議,也幾乎是與事實相符。

展望2016年,雖然全球整體經濟前景,還是會與油價的問題繼續纏繞與糾葛,且完全是受油價的「牽一髮而動全身」。這是因為國際政治及戰略性思考,歐美國家若要徹底殲滅伊斯蘭國組織-ISIS,則維持其金脈的油價,就勢必受到一定程度與期間的壓制。
只不過世間上的事,總不是某人或某個國家說說就算數的,或者可以這麼說,有些事也許只能想想或嚷嚷,但要實踐起來,恐怕就困難重重,甚至是出現更多難解的副作用及後挫力。
油價的問題也是如此,因為油價一低,將對美國之外的所有產油國,造成「生活難以為際」的不可磨滅影響。例如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就曾經做過預測:在油價持續走一下,未來5年石油美元至少將縮水9500億,並且直接衝擊金融市場。
IMF按照現有各國財政計劃和石油價格進行預估,在中東石油出口國當中,僅阿聯酋、卡塔爾和科威特的備用金能夠持續25年以上。巴林和葉門將在未來2年用盡其備用金,其餘大多數其他國家,則將在47年內耗盡其備用金。
那麼,當石油美元減少或消失時,對於全球的金融市場會有多嚴重?外電曾引述美國聯準會(Fed)經濟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流入美國國債的外國官方資本在1個月裡減少1000億美元,則短期內5年期國債利率將上升4060個基點左右,長期影響則約為20個基點。
此外,連好不容易突破技術困難,可以大量生產頁岩油的相關廠商,也開始面臨債務上的龐大壓力,特別是小型的能源業者。金融時報23日就引述信評機構標普的數據顯示,今年迄今,全球共有99家公司債務違約,為10年來的第二高,僅次於2009年金融危機時的222家,且光2015年美國公司倒債就有62件。
更重要的是:原本需求不振再面臨低油價之下,包括美國與中國大陸,都將面臨著嚴竣的「通縮」危機威脅,就更不要說通貨膨脹率嚴重依賴於「能源進口需求」的歐元區及日本了。
像是牛津經濟研究院經濟學家Ben May就曾指出:「如果歐洲央行認為油價下跌主要是由需求方面引起的,那麼油價下跌就不是那麼有利。儘管低通膨率在短期內可能會刺激消費開支,但這也暗示著出口需求進一步減弱,產生外溢效應,導致投資減少(簡單來說,如果市場的「需求不振」,單靠低利率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
正由於以上地緣政治牽扯著油價,油價又深深引導著通膨與通縮的進展,並進一步影響到各國貨幣政策的下一步走向。因此,筆者認為如果從積極的觀點來進行投資佈局,恐怕眼光就要擺在「資金存量與流量」的角度上來思考。
也就是說,2016年可投資方向,將主要受到「誰能夠快速吸引龐大資金(不管是出口創造高額外匯,或是吸引住國際性的投資(機)資金)流入」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受到全球經濟景氣不佳的影響,至少石油與大宗商品輸出國,已經可以算是「被逃汰出局」了。
緊接著以歐元區為例,儘管德國的經濟仍有一定的競爭力,再加上近日外媒曾報導,受惠於歐元的貶值,2015年前三季德國對美國及英國的出口飆升,適時地幫助了歐元區最大經濟體的德國,擺脫了中國大陸及俄羅斯市場需求疲軟的影響。美國甚至有望在今年,能在50多年來首度超越法國,成為德國的最大出口市場。
但是,歐元區除了德國的經濟還有些「可觀」之外,其餘各國的問題則都深受人口老化、消費低迷、經濟成長停滯不前,甚至是難民潮與恐攻問題夾雜的不確定因素之下,很難有好的發展前景。
接下來的中國大陸,就算不提出口放緩,以及單靠內需根本拉抬不了經濟的事實,單單是大陸人持續不斷地把錢「往國外搬(逃)」的趨勢,就能顯示出其絕對不可能算是符合「吸引(納)大筆資金」的標的。投資人可千萬別天真地以為,人民幣只要被納入特別提款權(SDR)的儲備貨幣之一,就真的代表人民幣投資理財的時代來臨。
這也是筆者認為,不論從本土經濟景氣,以及本土之外的政治、金融環境來看,都沒太多條件能夠支持美國升息之下,美國為何還是不放棄「可能升息」的態度,或乾脆以「鐵定不升息」來回應市場的不斷揣測?難道原因就只有「為了保住葉倫奶奶的顏面」這麼簡單嗎?
恐怕其背後的原因,還是與「搶奪資金」脫不了關係。或許讀者乍看到「資金」這兩個字,一定心理冒出許多問號:從美國三輪QE開始,一直到歐洲、日本的貨幣寬鬆政策,早就印了不知多少鈔票了,哪有可能還會「缺錢」?
但問題就在如此:美國雖然歷經了三輪的貨幣寬鬆政策,但市場都知道,這些印刷機印出的大量鈔票,大多數都跑到美國本土以外的市場,找尋其他投資標的而賺錢去了。
剩下來的錢,不是跑到避險性資產的美國公債,就是價格持續上漲的房地產市場。至於美國企業,就算手中握有大筆現金,也寧可選擇發放股利,而不願意為了未來的發展,以進行資本性投資。
關於「為何全球央行印出如此多的鈔票,但金融市場卻面臨流動性短缺的困境」?人稱「新末日博士」的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比尼(Nouriel Roubini)曾在今年61日,在《Project Syndicate》撰文解釋:高頻交易者(HFTHigh Frequency Trader)利用電腦程式跟隨趨勢做買賣、使得羊群效應日益明顯。另外,債券僅透過櫃檯買賣的特性,使其流動性欠佳,但開放型債券基金卻又允許投資人在隔夜賣出這些缺乏流動性的資產、導致價格重挫。
更有甚者,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政府對銀行的監管趨嚴,使得通常扮演造市者的銀行逐漸淡出、導致市場缺乏穩定的力量。魯比尼警告,總體經濟的流動性超多、但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卻嚴重短缺,這兩個相互衝突的元素產生了一顆定時炸彈,完美風暴即將來臨。
再把眼光,放在美國只有一洋之隔的歐洲,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在歐洲央行連翻寬鬆政策之下,德國5年期的短天期公債銷售打從年初,就已經發生了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負利率」現象。然而就算如此,也還是有法人機構搶著買。
也許很多人覺得「買負利率債券」,根本就是無利可圖的「瞎」舉動。但有分析師指出:並不是個投資人都會因負利率賠錢。因為利率直線向下,有些機構可以用比債券負利率更低的利率借到錢,讓他們相較之下仍能從中獲得利潤;有些人則是期待在 ECB 購債行動後,殖利率再向下,他們就能伺機賣出。
又以瑞士為例,為了搭抬經濟並阻止貨幣投資人湧入瑞士法郎,已經開始針對存款大戶推出「負利率」的「懲罰性」措施(外電報導也指出,瑞士銀行業者Alternative Bank SchweizABS已開了第一槍,自201611日起,將開始對個人存款戶收取利息),除了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之外,不但未見消費與經濟有任何起色,也不見有大筆的企業投資,更未讓下降的通貨膨脹,回復到正常目標。
而除了在實施貨幣寬鬆政策的國家與地區,並沒有因此而「資金多到淹腳目」外,所有靠出口石油及大宗商品相關的國家,也紛紛面臨了「準備要開始借債為生」,甚至是已經「悽慘度日」的情況。
為什麼「資金」如此之重要?因為不論是一國的經濟發展、民眾消費、企業經營,或是金融市場的運作,在在都缺不了白花花的銀子。可以這麼說,資金就是經濟與金融發展的血液,一旦少了資金,所有發展將會受限與停擺,包括投資標的的價格,也將不會再有上漲的動能。但對美國來說,升息可以帶動美元上升,吸引國際性資金回流美國本土。
然而讓投資人難以想像及弔詭的是:自今年以來,美股、美債等價格,幾乎已經「封頂」;除此之外的新興市場等,不論是股、匯、債市都跌到只能用「慘兮兮」來形容。
至於包括原油、貴金屬在內的大宗商品,可以說是跌到比十年線還慘的價位。彭博社甚至表示,假設美國升息、美元進一步走強,原物料恐怕是「因中國大陸經濟放緩給凌遲」之後,又再度被「釘上棺木的釘子」。而且,破線再破線的情形,幾乎也讓分析師們滿地找眼鏡。
如此一來投資人也許會問:除了以上被點名的標的之外,還會有可能上漲的選項嗎?筆者思索了很久之後的初步看法是:當全世界經濟都還看不見光明之際,所有投資看好的標的,絕對不會是「距離個人生活最需要物品最遠的」的物品,反而應該會回到「人類最原始需求」,也就是「民以食為天」的相關產業及投資。因為在經濟前景不佳之下,一般人只會暫停或減少沒有迫切需要的相關消費。
例如之前就有媒體引述摩根大通研究所,利用摩根大通客戶的資料,由於許多都在摩根大通,因此更能實際分析客戶的資金流向,經分析2,500萬戶客戶的存戶、支票戶、信用卡、現金卡甚至房貸帳戶的資料後,發現美國人其實的確有把這筆額外省下的油錢拿來花用,事實上這筆錢有8成都已經花掉了。
這是因為美國人開車上路,隨時都會看到加油站的低油價費率,這時時都在提醒他們因為油價降低而省了多少錢,因此也就很容易把這筆錢消費掉,其中有2成都拿來上館子打牙祭,讓美國餐飲業業績開紅盤;至於住在中西部的美國人,則傾向把這筆額外的錢,從來就花到去,也就是花在買汽油上:不論是換成更燒油的肌肉大車,或是更常開車出去兜風,或開得更遠。
簡單來說,油價下跌對美國人的消費或有幫助,但實際的幫助卻並不大,且受惠的產業也相當有限。不過也就是與消費金額不高,且生活上必須會用到的項目及產業。
其實筆者會看好「食物」類投資標的的理由,除了整體大環境前景不明、薪水收入不增反減的疑慮大漲之外,重要的是:農作物的收成也與地球氣候變遷及天災等密切相關。
特別是過去這一、兩年,農作物大致上都還維持著豐的局面。假設明年氣候異常,不論是水災、旱災或各種傳染病一起,相關原物料(例如像是「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或是咖啡、可可、各種食用油,甚至可能包括無法人工替代的天然橡膠等)的價格,以及供應鏈中企業的股價,都將立刻暴漲。
只不過要提醒投資人注意的是:首先,由於外在大環境缺乏非常樂觀的利多因素加持,上述投資標的也只適合投資人在低檔時進場,並耐心等待市場消息快速變化下,可能會有的快速上漲獲利。
其次,關於科技類股,在不斷創新的變化之下,當然不可能沒有前景可言。只不過,現階段已經到達成熟階段的科技(舉例來說筆電、手機),未來將很難有長足的發展,反倒是新興科技的代表,像是機器人等,可能有較高的發展空間。
最後一個跟科技相關的生物科技產業,儘管在全球老年化的趨勢影響下,絕對是不容忽視的重要投資產業。但是,一個新藥從有點子開始,一直到正式核准上市,中間充滿了太多的變數,幾乎可以用「中樂透」來形容。
一般投資大眾除非透過專業投資機構進行投資,或是透過生物科技產業ETF分散投資風險,想要直接投資相關個股,開個玩笑來說:如果沒有基礎的醫學相關背景,再加上「電話線(內線)」,想要真正獲利,恐怕是難中加難。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