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74》「投資美國」的新議題

上星期,參加了一場富蘭克林投顧所舉辦的美股基金記者會。會中,根據富蘭克林坦伯頓美國機會基金經理人,也是股票團隊機構投資組合經理的葛蘭.包爾Grant Bowers)的說法,在溫和經濟成長、低通膨和低利率環境,以及隨著就業市場持續改善、個人所得成長料將帶動消費者增加支出,且「消費佔美國GDP比重約2/3」之下,消費回升將挹注美國經濟成長動能。
常看此專欄的讀者,應該都知道筆者向來就「長期看好美國的相關投資」。所以,一直很仔細留意相關專家的意見與訊息。只不過,單從基金公司經營的角度來看,選股策略與標的是其最大的競爭力與獲利來源。也就絕對不會輕易對外透露目前已減碼,或者加碼哪些個股。
所以,民眾除了直接選擇這類「主動式基金」,直接享有經理人挑選標的的績效表現之外,也或許可以從基金經理人的「看好產業」中,幫自己釐清一些好用的投資方向與選股標準。
猶記得6月初時,雜誌Fortune公布2015年全美500大企排名爾瑪貨連續3年拔得頭籌利最佳企排名步最多的臉書爾瑪以去年4,856美元冠全美各大企
然而就在722日,蘋果公布了上季財報-實際營收496億美元,季減14.5%,年增率32.5%,優於原先財測預估460480億美元,但低於市場預期(財報公布前市場預期應該有510億美元)之後,便引發蘋果股價連續下跌多日
除了蘋果股價由高檔走低之外,美國三大指數的表現,容或在有小反彈之下,也都呈現出「由高檔下跌,並走入空頭」的趨勢,且看空美國(特別是美股)的分析師們並不少。
例如媒體就引述MarketWatch專欄作家赫伯特(MARK HULBERT)的說法表示,鑒於過去十年推動美國企業利潤增長的幾大動力都將消失,且估值已經偏高,再考慮到美國經濟實質上的疲軟,美股未來十年的年平均真實回報率估計只有3.5%,而加上通貨膨脹的名義回報率也不過5.3%
儘管如此,人其並沒有像MARK HULBERT這樣的首先,年均回3.5%的水放眼全球各恐怕有其他更高且風險對較低的的了吧
其次,要能列入「投資美國口袋名單」的標準,「內需」將會是最重要的關鍵字。在未來短、中期之內,一國GDP要能繳出可讓投資人青睞的漂亮數字,舊有的「出口大幅成長」指標,將會被「強勁內需消費」給取代。簡單來說,哪個國家的「內需市場龐大與消費強勁」,也才是值得投資人優先選擇的標的。
事實上,正如同Grant Bowers所言消費佔美國GDP比重約2/3」之下,當全球其他國家正受到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放緩、海外消費需求大幅減低之際,像美國這樣「平均有錢人口眾多」的國家,經濟成長還能靠大量的「內需」而拉抬。
再者,除了內需條件之外,國內投資也是一大觀察指標。以美國為例,自從中國與美國在1970年代恢復貿易往來之後,美國對中國一直處於「貿易逆差」的情況。每一年,美國都從中國購買約數十億美元的電子、服飾與其他商品。
然而,近年因為本土製造、生產成本高,而紛紛移往海外(特別是中國大陸)的一些產業,也因為中國大陸人力成本10年漲三倍,而又移回美國。如此一來,既可帶動「國內投資」、降低出口、拉高出口金額,以提高經濟成長,也同時藉由「促進失業率降低」、「提高國內消費」的做法,進一步推升美國的經濟成長(GDP)數字。
第四,類股名詞雖然相同,但「內涵」卻完全不同。例如對於美國未來十年的投資趨勢,Grant Bowers看好的是「醫療+科技」兩大創新產業,還有,就是受惠於美國民間消費成長的耐久性消費財類股。
個人大體上贊同Grant Bowers的選股方向,但想在此進一步提醒其核心重點是:儘管同屬「科技」類股,這裡的科技類股,已經不再是股價已高、以蘋果這類生產硬體等標的。
取而代之的「看好」標的,則將會是網路、軟體、雲端運算、資訊安全領域等,不會因為中國大陸或全球消費需求減緩,而使得業績、獲利大受影響的新興科技股。至於健康醫療類股方面,也許也並不只會侷限在傳統一般人熟知的製藥與生技領域,而是像健康醫療相關服務、設備與診斷等企業等。
再以消費類股為例,美國人的消費態度,已經有了完全不同的轉變。例如擁有「金字拱門」招牌的麥當勞,以及近幾年一直是美國人購物首選的沃爾瑪百貨(Wall Mart),業績都因為不再受消費者青睞而業績下跌。以上這些,也是自行挑選股票的投資人,必須特別留意的細微差異訊息才是。
最後,想要獲得「幾無風險」的「本金+利息」的收益,美國公債恐怕仍是「固定收益者」不得已的選擇。雖然美國聯準會不斷地宣稱要「加息」,且升息將不利於債券價格的上漲。
但在目前全世界金融市場都在歷經大幅波動,並極有可能引發另一波金融超完美風暴之際,相信除了美國公債能提供較為安穩的避風港保護之外,似乎也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總的來說,儘管投資美國是在可見的未來,最為明確的標的與方向。但是隨著時間與產業競爭與變化的發展,整個投資內涵與議題,也必須能夠做到「與時俱進」(但以上不論股票或債券的投資,一定是「跌得夠深」,或是升息、債券價格大跌之後才能進場)。如此一來,投資人才能夠享有正確資產配置之後的豐碩果實!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73》神一樣的偶像、豬一樣的報酬率?!

前一陣子(7月10日),某媒體報導的一小則新聞,吸引了筆者的目光。該則新聞指出,宜蘭縣某間家醫科診所的院長,因為視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為偶像,所以自封「股神巴菲麗」,並且成立臉書粉絲團幫人解盤。
這位H醫師不但在網路上大談投資術,還曾經為期貨指數進行「解盤」,並有不少的粉絲請求「指點迷津」。但實際上,這位醫師自己卻投資失利,需錢孔急,誆騙老婆他遭高利貸吸血。
沒想到妻子報警處理之後才發現:放高利貸的陳男,原本就是H醫師的「忠實信徒」,並且在其盤口下單,輸掉50萬元後才踩剎車。根據警方的詢問之後,自封為「股神巴菲麗」的H醫師,才坦承早期操作股票大輸,後來改玩期貨試圖翻本,不否認有債務問題…。
老實說,這幾年媒體上也常見許多投資理財成功的案例。儘管這些故事的主人翁,成功的原因與過程都不相同,但大體來說都不脫一個共通模式:早期困苦或投資失利,並且在一番「努力」之後,都達到一個天差地別的驚人成功境界。
當然,這些投資成功的案例,固然可以讓凡夫俗子們產生「有為者亦若是」的學習心態,並且也努力朝此方向邁進。但筆者卻有以下幾點想法,與各位讀者們一同分享:
首先,先於不疑處存疑。這是因為在許多媒體都有可能被誤導及欺騙之下,一般大眾對於這些個案,在沒有實際資料可供驗證之下,最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因為那些經過媒體「造神運動」後的個案(特別是當事人主動找上媒體的故事),部分如果真的如實地攤在讀者的面前與陽光之下,恐怕會像最前面新聞裡所提到的,只能算是有「豬」一樣的報酬率而已。
其實,「於不疑處存疑」,也是希望能夠鼓勵一般理財大眾,能夠從各種蛛絲馬跡當中,好好訓練一下自己的邏輯思考能力。如此一來,在真正需要投資之際,才能有一套有系統及正確率高的判斷及決策「哲學」可用。
其次,小心別把「特例」當「通例」。撇開刻意作假或誤導的標的,一般大眾應該要了解,這些「成功案例」不過是眾多故事中的特例。也就是說,大部分的投資人,這輩子都會照著統計學「常態分佈」的理論而行。通常媒體慣常或喜歡報導的「吸睛」故事,恰恰只是因為「異於常人」而被選為報導對象。所以,過度把這些特例當特例,可能並非一般理財大眾之福。
最後,要把他人的智慧,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投資獲利就跟每一個人的人生是一樣的,就算看了千萬遍他人的成功故事或訣竅,如果沒有辦法把這些經驗,內化成個人的本事。那麼,神一樣的傲人戰蹟與成果,是不可能真正落到自己頭上的。而這,恐怕才是這類案例,帶給理財大眾最大的意義與啟發。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72》「三代保單」果真是「神」一樣的保單?!

前幾天,碰巧在某個投資理財的社團裡,看到有人轉貼關於「三代保單」的訊息。且從底下的留言中,看到有不少人對於可以「至少可領『三輩子』」的這種保單,寄予非常大的興趣。
為了讓讀者能徹底了解「三代保單」的迷思,筆者在此將先以實際的例子,來解釋一下「三代保單」的運作。爺爺先以自己要保人被保人是自己則當生存保金受益人之後在自己要保人轉換為而自己仍受益人直到身故之後子就可以轉為生存金受益人繼續領錢子逐年了要保人改的名字世後子只要再更受益人就又可繼續領取生存金(請見下表一「第一種選擇」)。


乍看起來,只要不停地改換「受益人」,保戶只要購買「一張」保單,就可以世世代代地領錢,代數甚至可以四代、五代都有可能。然而,將三代保單說得像神一樣的業務員,以及聽得磕頭如搗蒜的民眾,有沒有想過這世界真有這樣「好康」的事?
對此,筆者詢問了兩位資深業務員,關於「三代保單」的實際運作與核心關鍵,並且整理出值得民眾注意的竅門與「棉角」。總的來說,以上「三代保單」的完美領錢循環,要想一直持續下去不中斷,最主要就是「選對被保險人」。
這是因為被保險人一經確定,就不得更改,而依據《保險法》的規定,只有要保人與受益人是可以隨時變更的(請見下表二)。而被保險人是否能「長命百歲」,才是這個領錢循環的重要關鍵。


其中,被保險人選對與否的關鍵,一是會影響「可領時間長短」,二是可能有「被課遺產稅」的問題。首先從下《表三》就可以看出:在爺爺、爸爸與孫子三代都能活到「百歲」的前提下,如果最早購買保單時,沒有選對「被保險人」,可以領的金額可就會「天差地遠」。



其次,「三代保單」其實與所有保單所面臨的情況都相同,必須同時要考慮在不同情況下,各種保險金有可能產生被計入遺產的狀況:例如「保單現金價值(在要保人與被保險人不同,要保人先身故時,須計入要保人遺產)」、「當期應領而未領的生存保險金(只要身故的人是「生存受益人」,則要計入生存受益人的遺產)」或「身故保險金(計入被保險人或身故受益人自己的遺產)」。因此,想要購買的保戶,也還要特別留意相關風險。
所以總的來說,「三代保單」只不是保險業務員造自己業績弄出一自己可能都搞不懂,且越少在通膨因素之下斷無可能世世代代都持續領下去只要被保領錢的循束了),但大家happy的行銷話術
之所以說「錢只會越領越少」,是因為在通貨膨脹因素的影響下,所領的生存保險金將會越來越少,且隨著領取的時間越久,差距會越來越大。以最開始「年領12萬元」為例,單單只在1%的微小通膨率之下,30年後「每年」的實際價值只剩下「88000多元」、60年後「每年」的實際價值只剩下「65000多元」,以及90年後「每年」的實際價值只剩下「48000多元」而已(在不同通膨率之下的現金終值,請見下表四)。


在這樣「實際金錢購買力越來越小」之下的「三代保單」,真的值得保戶「化心動」為「實際行動」嗎?這恐怕值得所有「一心饗往」的讀者,應該要再仔細三思的了。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