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63》面對新時代,6個你該打掉重練的投資理財舊觀念!

不久之前,曾有某媒體報導:根據各機構調查,在台灣,至少要有1000萬元以上的資產,才能有個「安可人生」。
之後沒多久,某雜誌的記者來採訪筆者,想請筆者提供該刊讀者,一些新的投資理財觀點。對此,筆者首先提供了一個媒體上,某金融機構所提供的「累積退休金公式」,做為殘酷地向所有有退休需求者「打臉」的開場白。
這個某金融機構所建議的做法是:如果每月存1萬元、年複利報酬率8%30年後就可以存到1500多萬元。但眼尖的讀者,一定可以馬上挑出非常嚴重的問題如下:
首先,在目前22K的普遍低薪,且未來長期可能薪資也將持續停滯之下,有多少人能夠有「持續月存1萬元」的實力?
其次,在現今市場利率極低,目前無風險年報酬率不到2%的情況下,如何能有「平均年複利報酬8%」的水準?
再者,以上發生時間複利效果的期間,並不是短短十年或十五、二十年,而是長達三十年。老實說,以上「月存1萬元」及「平均年複利8%」的要求,少數幾年或許可以做到,但要持續不變地維持30年,恐怕連上帝都難完全兌現。
過去,投資理財大眾不斷地從各種媒體或金融機構,聽到這樣的訊息:「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正因為薪水太少,才更需要積極投資生利」、「不努力逼自己攢錢買房,當然就永遠買不起房」
但是,許多理財大眾都忘了:過去的人之所以「單單透過攢錢就能買房」,不是因為他們做對了「攢錢」這件事,而是因為之前的房價就算高,其「房價所得比」仍舊比現在低上許多。
許多人之所以透過金融商品賺到大筆財富,不是因為他們做對了定期定額這件事,而是因為生產力與消費力最強的戰後嬰兒潮世代,撐起一個高經濟成長的時代,也才能撐起較高市場投資報酬率,累積出可觀的財富。
也正因為這一大群人的努力消費,在「過多的資金,追逐少數(或者可以說是「生產來不及應付消費」)物品」之下,也才帶動並喚醒了「通貨膨脹」這頭怪獸。且正因為加上了「通膨」的因素,更坐實了「不投資,就等著被通膨吃掉好不容易累積的大筆財富」這件事。
然而,目前橫在所有老、中、青世代面前的殘酷現實面是:最有消費力與財富的一群人,其中一隻甚或兩隻腳,都已經伸向退休生活。就算這批人累積了不少財富,由於沒了收入、只有支出,再加上他們是這地球上最大的一群人。所以在可預見的未來,經濟成長將會受到企業生產過剩、庫存過高的影響而萎縮。
為什麼以上的轉變,將是影響未來所有投資理財大眾的關鍵重點?因為,如果未來不會有通膨,而只有通縮(特別是指扣掉能源與食物項目的物價指數而言;且如果民生必需食物與能源所花金額越多,就越沒有太多餘錢花在其餘生產商品),在「現金為王」的大前提之下,手中緊緊攢著現金,恐怕就已勝過投資房地產或部分股票、投資標的,更不要說隨便亂投資及投資失利之下,財富還有可能不增反大減。
而隨著以上高齡化社會的影響下,不但全球經濟將整個改觀,未來投資人的理財觀點,恐怕也將全數跟著翻轉與巔覆。也就是說,過去一般投資理財大眾習以為常、被金融機構嚴重「洗腦」的一些論點,都將要面臨無情的挑戰。
因此,筆者試著整理出幾個問題、方向與初步的想法,提供給所有投資人認真地思考,並且試著找尋出解答:
首先,由於時代已經改變,所以,過去習以為常、信以為真、方法正確的致富故事或公式,恐怕都要被大大質疑,甚至是丟進歷史的灰燼之中。
其次,在沒有通膨,卻可能有通縮之下,不能再繼續借錢,而應該保留更多現金。且未來的重點恐怕越來越不在於「投資生利」,而是「少些虧損」。
再者,在未來投資收益不可能拉高之下,一般人的理財重點,並不在於如何想辦法用一塊錢,再去賺另一塊錢,而是如何只用一塊錢,就獲得兩元的消費價值。
第四,在金融機構安全性越來越低之下,一般民眾不能只想把錢放在金融機構,而是該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讓存錢更有安全性」?
第五,當大多數國家的大多數人都逐漸老去,其所牽動的,不僅是該國的經濟可能面臨衰退(因「人口紅利」消失),更有可能改變過去習以為常的投資理財商機所在!舉例來說,當大多數人都是退休銀髮族之下,也許他們寧可選擇安穩而風險較低的債券(請讀者注意嘍,這裡的安穩債券,並不是指「高風險的垃圾債」),而不是風險可能較高的股票。
又再如許多人看好的銀髮商機,老實說,對有錢的銀髮族來說,或許有所謂「商機」可言,但也要看看他們是否會成為「啃老族」的散財對象;更何況是沒錢的銀髮族,又何來「龐大商機」可言?!
最後,當自己原本就沒權、沒勢時,千萬別以為自己能像其他有錢人一樣「用錢賺錢」,因為那可能會是一場大災難;反倒是應該想辦法,透過自己建立的紮實人脈去累積財富才行。
筆者認為,一般大眾唯有仔細思考以上問題,並且想出解決之道之後,也才能成為下一個世代的真正投資理財贏家!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62》台股「萬點快閃」,投資人該做的「跑」,而不是「進」!

427日,台股早盤在金融股領軍下,以上漲27.9點開出,呼應投資人的期待,10點指數再出現一波拉抬,盤中最高達10002點,順利突破萬點關卡,再創2000年以來的新高紀錄。
但這突破萬點卻只有快閃行情,不但當天收盤沒有正式站上,連之後的幾天,股價指數也是離萬點有「漸行漸遠」的趨勢。而小股民與分析師們也因為「萬點都只掌握在外資手上」,而絲毫沒有一點興奮之情。
要說台股會上萬點,這一假設應該是不成問題。甚至,要過之前的高點10328點(20004月),應該是毫無問題。這是因為台灣經濟的基本面原本就不差,人民沒有真實感受到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政府向來行事就偏向財團,而財團把台灣經濟基本面最大的好處,都罷佔住而不肯「吐」給一般老百姓。
儘管有不少分析師,把這波台股的萬點行情,歸因於「資金面」的帶動,筆者在採訪市場人士後看法,則寧可認為這是台股表現受到之前證交稅的影響,嚴重落後於全球股市的表現所致。
因為目前美股與德股等,這幾天就已從之前的迭創新高,而翻轉向下。甚至以今年全球股市漲幅最高的德股為例,已經在三度跌破11843點支撐下,恐怕將正式開始全球股入都陷入向下修正的震盪走勢。
如果把台股與大陸股市做比較,大陸股市自20147月起漲開始,至今未滿一年,但漲幅卻有一倍;反觀台股,就算這次能夠成功登上12000點,整體漲幅也不過三成左右,真是「遜色」不少。
過往,台股每到大選之年。前六個月會有衝刺行情,一直到前3個月前終止。此外,每年台股都會面臨「五窮六絕七上吊」的現象。且正好每年678月剛好是除權旺季,在新的稅制之下,更可能造成台股的「棄權賣壓」。
記得之前美國某媒體,根據1950年到2011年、60年的資料顯示,如果投資人在5月進場、10月出場,平均投報率只有0.3%;但如果每年11月進場,然後在4月出場,平均報酬率就可高達7.5%。由於台股與美股,以及兩地景氣連動之下,台股要能夠有像樣一點的大漲行情,也許這次真的要等到10月以後,才有可能見到「萬點再現」。
也許單從技術分析「落後補漲,也會落後補跌」的角度來看,台股自422日起漲點開始,至少約有2星期左右的「安全期」。但投資人要注意的事實是:由於目前多數大型股,外資持股比率已高達七、八成以上。
由於籌碼相對安定,外資絕對不可能笨到「自己賣股票,讓自己虧錢」的地步。因此,唯一會看到的情形是:外資在現貨市場賣大型股,並在期指加選擇權裡放空;或是在現貨買進大型股,然後在期指與選擇權作多。並且用這種來回買賣的方式,賺取高槓桿的價差。
假設真有「五窮六絕七上吊」的情形,加上成交量不大、盤勢屬與輪動格局。那麼,散戶最該進場投資台股的時候,恐怕是八月之後,而不是如今這個離萬點很近的位置。
同樣的,漲幅已約一倍的大陸股市,也要開始面臨至少一到三個月的整理期,才有可能再度上攻。因此,沒有賺到這一波一倍行情的投資人,最佳的進場時間點,也是「再等等」了。
如果投資人想要買台股或陸股,筆者建議可直接挑「選整體市場,不選個股」的ETF;至於對台股產業比較熟悉,想要賺比市場更高報酬的人,則可現在就開始留意避開以下三大類股:
首先是所謂的「小型股」。這是因為許多原本的市場主力作手,早就以假外資的名義投資台股。但它們選擇的標的,仍不脫之前熱愛的「量小易炒作」的小型股標的(特別是店頭市場股票),只要3000~5000張就可以讓個股翻雲覆雨。所以,投資人更應該小心,避免成為主力作者作價的抬轎者。
其次是「在海外設立,但來台上市、櫃的F股」。由於F股的股利不用課稅,也是一直以來,股價活蹦亂跳的標的之一。且雖然F股的資訊揭露,以及及重大訊息公告,包括月營收、取得處分資產、發行或買回股份、企業購併等公告事項,都是比照國內上市公司辦理。但畢竟這些公司都是境外設立,投資人同樣得小心「這類股票的財報不一定能反映真實」的問題。
第三類是高股價的「生技類股」。有分析師表示,未來如果泡沫會破的話,第一個應該會是完原沒有基本面支撐,只靠「本夢比」炒高股價的「生技類股」。投資人可千萬別誤認為它是絕佳的「落後補漲股」才是。
除了以上三大類投資人最好要「避開」的股票外,唯一值得「以逸待勞」的標的,應該就屬「金融股」了。這不是由於金融股未來沒有基本面上的疑慮,而完全是因為假設有選舉行情,控盤的要角必定是金融股,且大多數金融股的基期仍低,籌碼相對穩定。所以,如果一旦大盤回檔,反而是可以逢低進場的時機。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61》真有必要特別挑選有「門診手術」給付的醫療險嗎?!

前幾天,有位朋友拿著某媒體所刊登的保單資料(請見下《表一》),與筆者討論「哪一張住院醫療險的門診保險金給付最高」?筆者看了之後覺得問題還頗多的,因此也想藉此機會,用完整的內容與實際的案例,幫助一般民眾釐清一些錯誤的迷思。


表一、有門診手術保險金比較原表:

說明1:以30歲男性,每日住院理賠千元計算。D公司保單還有「門診手術前後保險金」
說明2:以上資料為某媒體所整理

如果單獨「秀」出以上的資訊,相信大多數讀者都會認為:扣除已經停賣的A公司保單,保費最貴就屬B公司;至於看起來最便宜、最「物超所值」的保單,應該算是G公司,第二及第三名則分別是「保費還算便宜」的FD公司。
但實際結果又是如何呢?筆者從各張保單的契約條款中,將相關內容整理成《表二》。此時,讀者應該很容易地發現:由於各家公司條款及手術比率的高、低差異,各保單能提供給保戶的最高給付限額的差異其實並不小。

表二、不同公司保單的門診手術,所給付的最低與最高限額差異不小:
說明:以30歲男性,每日住院理賠千元計算。D公司保單還有「門診手術前後保險金」

讀者從上表就可以看出,如果提供資料者刻意不在一個公平的基礎點上,或是資訊過於簡略之下,驟然下出的決策判斷,很可能會與真實的情況「差個十萬八千里」。因此,筆者想以下面幾個重點,提醒一般民眾在挑選保單時特別注意:
首先,實支實付型保單的理賠前提是:有實際的的花費,且是健保規定「民眾必須自行負擔」,或是「契約條款中認定會給付的項目」,保險公司才會「認帳」並提供一定的保險理賠金,絕對不是「有門診手術事實,就開始「定額給付」。
也就是說,儘管其理賠基礎是「門診手術保險金限額x手術級數表」,但如果保戶的門診手術完全由健保「買單」,且民眾根本沒有額外自行支付的費用,保險公司是不可能支付半毛錢的。
實際舉例來說,假設某保單的「手術保險金限額是5萬元」,某項手術的給付比率是50%。如果保戶沒有額外支付任何相關手術或醫材的費用,保險公司的給付金額是「0元」,而不是2.5萬元(5萬元x50%=2.5萬元)。
其次,由於不同保單的給付前提是不同的,所以,保戶在進行不同保單間的「比較」時,最好在同一個條件下進行比,才能突顯出不同保單在「面對同一個門診手術」時,到底能發揮多大的「保障」功能?
下《表三》就是以白內障及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當例子,且當事人選擇相當貴的「非健保」給付人工水晶體下,各保險公司依照保單條款所列的實際給付金額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以「所領金額/保費」的角度來看,雖然G公司仍然位居「CP值最高保單冠軍」,但第二名與第三名,則已由D公司與EB公司所取代(完全視所採取的手術模式而定)。

表三、假設門診進行白內障手術、摘除水晶體,並自費補健保人工水晶體差額:
說明1:以30歲男性,每日住院理賠千元計算。D公司保單還有「門診手術前後保險金」
說明2:以上「所領金額/保費」是指當年繳費後,就進行白內障手術及人工水晶體置換,所繳保費只有一次
說明3:假設「非球面多焦點軟式人工水晶體」自費差額為6萬元,且假設投保時沒有「既往症」問題

再者,正因為實支實付型保單的給付前提,且必須是「民眾真有自費項目」。因此,到底健保會不會給付?以及有沒有必要自費支付,也是一般民眾必須具備的「基礎常識」。
就以目前門診手術中最常發生的,白內障手術所置換的人工水晶體,以及心導管手術所置放的塗藥支架為例。目前為止,不管保戶要不要用到「自費醫材」,健保都會給付相關的手術費用。
且根據相關專科醫師的說法,在絕大多數的狀況下,一般民眾並沒有特別必要,去選擇「非健保給付」的醫材。讀者其實從《表四》就可發現:如果都採用健保給付的醫材、完全沒有自費支出,根本申請不到一毛錢的保險理賠金。

表四、假設門診進行白內障手術、摘除水晶體,不論手術及水晶體均健保給付:
說明:以30歲男性,每日住院理賠千元計算。D公司保單還有「門診手術前後保險金」

由此,筆者最想提供給讀者的一大投保觀點就是:當大多數門診風險低、支出不高之下,從保險最重要的「保大不保小」原則來看,是否真要把「門診手術保險金」列入其中相當重要的篩選標準,恐怕是有相當疑問的。
最後,細心的保戶當會發現:幾乎很難能夠找到一個完全「保費最低、保障範圍最廣、 條件最為寬鬆,而保費卻是最便宜」的保單。因為甲公司的某一項手術A,可能會比乙公司給付得多,但同樣的B項手術,給付金額可能就差於乙公司的同一項目。
因此對保戶來說,最該做為挑選保單的重點,應該是從「保大不保小」的原則出發,針對住院(特別是長天期住院)的給付,是否「能用相對較少的保費,換到最高的保障」,以及「保險公司是否會在理賠上乾脆、不囉唆」上。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