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43》存房不如存股好!

 有位男性讀者來信問筆者,說他看到媒體不斷報導,房東不願意把房子租給老人家,特別是單身男性。所以,一直心生恐懼,很怕自己未來年紀大時,沒有一個可以讓他「安身」的地方。

最近,他又看到媒體報導因為資金過於泛濫,房價未來只會越來越高,不可能會下跌。在加上許多建商的廣告說「與其付錢給房東,不如用房租來買房」。

這位讀者很想把自己努力存下的兩、三百萬積蓄,儘快去買間房子,以免未來房價越來越貴,他會永遠買不了房。所以,他寫信來問筆者:「該不該用房租,去買一間房子」?

一直以來,許多「房地產專家」訴求買房的最大優勢,除了「有房子住,不用擔心被房東漲租或拒租」外,最主要就是「不要浪費租金,把租金去付房貸,20年後就可以擁有一棟房子」。

然而,以上假設要成立的最重要條件就是:房租要等於房貸金額。然而,就算如今市場房貸利率如此之低下,同一間房屋的每月租金,卻遠遠低於每月房貸款款金額。

為了能夠提供這位讀者實際有用的理財建議,筆者實際以目前在新北市40多年舊公寓(坪數約23坪)、假設房東願意的賣價是860萬元,銀行最多願意放貸7成或6成、月租金16000元的個案為例進行試算。

假設不買房,而是把每月房貸差額,再加上原本購屋自備款(258344萬元),去進行定期定額投資0050 ETF,並以最保守的年化報酬率計算,20年後差額投資成績是1400多萬元。

以上房價漲幅,筆者是以新北市的國泰房地產指數當參考,過去20年(由20017月,到20217月)漲幅約1.81倍,等於年複利報酬率只有3.0058%。至於定期定額投資0050 ETF為例https://www.moneycome.in/tool/compound_interest?stkCode=0050),固定在年初進場的近16年年複利報酬率大約有7%

就算投資人有特別選擇時點進場,且剛好運氣都很背,每年定期定額都選在行情的最高點進場,年化報酬率至少也有5.8%。再以單筆投資為例,在2007年前最高點進場,持有十年的年化報酬率有6%https://rich01.com/etf0050/);任何滾動時點單筆進場持有十五年,年化總報酬率也有10%多(https://www.storm.mg/lifestyle/3829121)。

看到這裡,讀者應該會懷疑:假設兩者累積財富(年化報酬率)的差異非常大,但為什麼看不出來長期用「房貸房租差額投資」的累積財富效果,會贏過買房呢?其中最大的關鍵,就是因為房租支出部分,並沒有辦法真正拿來「投資生利」。

當然,房東未來有可能漲房租(例如調漲到2萬元),房貸利率也有可能不會是最優惠的1.31%,而是更高的1.5%3%。但是,只要年化報酬率再提高一點(8%),差額投資20年後所累積的資產(1700-2000多萬元),就會超過不動產價格的1500多萬元。

以上所要表現的重點是:就算未來租金及房貸利率都提高一些,但只要房價與0050長期的投資報酬率,都各維持在3%8%的水準,那麼,「不買房,而將自備款及租金差額拿去投資」,恐怕還是比較好的決策選擇。

簡單來說,手中握有的現金比房屋市價來得高,一旦理財大眾臨時有大筆現金需求時,在不動產「脫手不易,緊急脫手的價格會更低」的缺點之下,「岑股」的好處,恐怕是遠優於「存房」的。

當然必須提醒讀者的是:以上的舉例,並未考慮房東願意賣屋的價格,會比現金市場行情每坪平均約40萬元還要高;個別物件近20年的漲幅差異;房貸戶選擇提前還款;所選的物件過於老舊,20年後脫手不易;購屋人長達20年的持續還款能力問題;有沒有可能把部分房間出租以生利;以及持有不動產的相關稅負等問題。

且在此同時,把房貸差額拿去投資,累積財富效果大於房地產的另一大前提是:一定要把差額去投資,而不是把那差額,拿去做為一般消費及享樂之用,也才能產生以上「將房貸與房租間差額拿去投資,累積財富效果更大」的結論。

事實上,買房及不買房、繼續租屋,並且把房貸與每月租金的差額,以及購屋自備款拿去投資,都各有優點(請見下表)。然而,買房之後未來所面臨的最大風險,是在於「未來房價漲幅,真能如過去20年一樣」?

 

表、買房及繼續租屋,但進行差額投資的優點及風險比較:

 

買房

不買房,改差額投資

優點

有房子住,不用擔心被房東漲租或拒租

1.當投資報酬率更加提高(例如由6%提高到8%10%),資產累積效果更大

2.可以隨著工作地點,或是不滿鄰居、住家環境而輕易換屋

未考量風險

1.房貸利率若不是固定利率,未來極有可能走高,而當房租漲幅不大時,差額投資的財富累積效果將會更大

2.20年後,台灣人口約減少136萬人,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房價上漲

3.房子會折舊,在都更不易之下,未來轉手將更為困難,也可能更不適宜居住

4.未來長達20年的持續還款能力

1.房東有可能漲房租,或是被房東拒租

2.若有空房出租,也可以減少房貸負擔

3.沒有紀律化長期投資,或是選錯標的,造成財富無法累積

 

過去這段時間的不動產價格持續上漲,主要是受到「人口持續成長」與「資金特別泛濫」的影響。從國發會的人口預估(https://pop-proj.ndc.gov.tw/download.aspx?uid=70&pid=70)數字來看,從1980年以來,台灣人口持續成長。

但是根據國發會的預估,20年之後(2040年),人口將比現在減少136萬人;如果到2050年,人口將減少317萬人;到260年,人口則大減540萬人,等於比現在少掉約23%的人口。

此外,現在跟著跳下去買房的另外兩個,未來可能潛在風險是「貸款人未來20年持續還款能力」,以及「未來房貸利率有可能走高」。當然,也許讀者會說:付房貸可以強迫儲蓄。但是筆者有以下兩點理由反駁:

一來,如果是毫無自制能力的人,不管是差額投資或付房貸,都是一項不可的任務;二來,想要讓自己達到「強迫儲蓄」的效果,透過薪資轉帳定期定額投資,也一樣可以達到,理財大眾實在不必單純因為「強迫儲蓄」這個理由,而讓自己揹上長期且大量的負債。

特別是當購屋自備款準備的不多時,民眾不但要支付更多的每月房貸還款金額,也因為所有身家都拿去買房及付房貸,沒辦法擠出更多額外資金去「投資生利」,財富累積的效果自然也越差。這也將是自認有點能力買房(已準備一筆自備款)的人,必須再三思索及權衡之處。

一般來說,貸款成數高的人,多半是自備款不多的人。至於自備款為何不多?恐怕還是與「收入日常生活支出後所剩無幾」有關。但也正因為如此,筆者才更不建議包括這位讀者在內,自備款已經不多的人,輕易做出買房的決定。

就以筆者最近的一本書《被壓榨的一代(SqueezedWhy Our Families Can’t Afford America)》為例,該書就特別分析了:為什麼原本應該令人覺得生活不錯的美國中產階級(根據20165月初版的皮尤研就中心調查,所謂的「中產階級」是「三口之家,年收入在42000美元至125000美元的工作族群」,佔美國家庭數量約51%),卻因為昂貴的醫療費、學費(根據《大逆轉》一書表示,學生貸款金額增加,以及借貸的報酬率極低,使得千禧世代成為美國近代史上,最窮的一代)、教育費、育兒費以及住房的價格(例如房貸),而承受到極大的壓力。

事實上,筆者不建議買房,反倒建議將房貸差額去投資的另一個最大理由就是:一旦面臨市場反轉,這類「手中沒有多少儲蓄」的人,所受到的衝擊是最大的。

以筆者最近看的另一本書《大逆轉:金融擴張如何推升不平等》為例,就提到窮人受金融風暴的傷害最重。簡單來說,這本書的中心論點是:金融崛起乃是美國經濟不平等加劇的一個根本原因。且正由於金融的崛起,讓富有的人透過借錢,可以用更低的借貸成本去「借錢投資」。

該書作者指出,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失去償債能力,許多家庭已經破產,擁有的資產少於負債。這是因為對於低收入的窮人來說,隨著債務越來越高,反而使得個人或家庭財務中,投資、儲蓄的金額與比例降低,且可能借錢的利率不低,讓他們困在「借債還債」的惡性循環裡。

《大逆轉》一書的作者形容,同樣欠很多債的人,有時候債務負擔往往並不沉重。因為富裕家庭擁有大量債務,只是反映他們比其他人,更容易獲得信貸及累積財富。以房貸及學貸為例,這讓這些家庭不必動用儲蓄及投資,而相較於這些貸款的利息成本,他們的儲蓄或投資往往可以為他們,帶來更多報酬或稅務優惠。

相對富裕另一邊的窮人家庭,則必須用更高的利率借款,以支應提升教育程度,以及改善生活方式,而這些債務會造成他們更大的財務風險。許多美國家庭因為沒有什麼儲蓄,只要一失業或生重病,就可能保不住自己的房子。

《大逆轉》一書指出,金融化時代開始以來,股市興旺帶給有錢家庭非凡的報酬;另一方面,中產階級將他們的大部分財富放在房地產上,而美國房地產的報酬率低於股票,且較難變現。

該書引用資料顯示,1%的有錢人資產配置中,金融資產佔比達到42%、其中的股票也有25%;至於中產階級家庭中,股票佔比也有15%,總金融資產佔比也有35%;反觀底層的家庭,股票佔比只有5.3%,總金融資產佔比才18%。也就是說,較窮的50%家庭,沒有盈餘可用來投資於家庭的未來,如果有錢,他們通常先買個房子,或買一輛車,來維持過活。儘管在美國,這些資產是有助於穩定家庭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對累積財富沒什麼幫助。

雖然在金融風暴時,不論股票投資或房地產,價格一樣會下跌。但該書作者表示,投資於股市的家庭,搭上了「黃金電扶梯」,他們的財富每6年增加一倍。1970年代末開始的一系列減稅政策,使他們保住更多財富,股票因此成為這些家庭財富更重要的一部分。

2008年的房貸危機,造成中產和勞工階級家庭的財富崩跌。因為這些家庭往往將很大一部分(甚至是全部)財富,都投資在房屋上,債務負擔也比較重。他們比較容易因為失業,或是遇到緊急醫療狀況周轉不靈而債台高築。

簡單來說,中低階層把太多資金放在不動產,但金融風暴時,受傷最重的是房地產,所以造成他們的資產大幅縮水,且已沒有餘錢可做真正的投資,以擴大財富;反倒是有錢人,甚至可以借錢投資股票,讓資產快速倍增。可以這麼說,如果是中低階級的族群,較佳的做法應該是:先從股市穩定的累積並賺到一定的財富。

也許讀者會說:未來股市年化報酬率,可能不會有8%,而可能只有6%或者更少。當然,世事難料,很多事都很難精準預測,但筆者有以下兩點看法,供讀者參考:

首先,從市場整體收益的角度,股市投報率不佳,房市也不可能獨好。這代表過往20年、3%多一點的房價年化報酬率,也一樣有可能繼續往下探底及走低。

更何況在人口老化、少子化的前提下,就算房價仍有可能上漲,力道也不可能像過去人口及資金泛濫同時發生之際的大。更何況,如果未來有通膨危機,不投資股市,又有什麼報酬率能擊敗通膨率的標的呢?

其次,當「無法大量生利的負債」,佔據個人資產比重太高之際,就很難產生多餘的儲蓄及投資。如此一來,不但難以應付變化日益詭譎的世界,也更不易快速累積財富。

最後,筆者想要表達的是:投資理財沒有單一且唯一的解答,因為,每個人在意的點不會相同。個人撰寫此文,並不是要讓讀者做出那「只有唯一正確解答」的選擇。而是想透過實際的計算,以及買與不買的優點及風險,才有助於讀者釐清自己真正的購屋意圖為何?也才能做出符合自己真正期望與利益的決策。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42》理財的「兩權相害取其輕」

 最近,筆者看了一本,翻譯自日本報導文學作家鈴木大介所寫的《老人詐欺》。該書作者在親身採訪了不少位,專門詐騙老人集團成員之後的心得是:詐騙的年輕世代,之所以把老人當作目標,不僅是因為老人好騙,更是因為那個世代「壟斷最多財富」。

正由於年輕人堅持這樣的想法,替自己找到「詐騙非犯罪」的正當(義)理由,再加上詐欺集團的分工化(金主、詐騙主、收集、提供名冊者與收錢者分開獨立、互不認識,讓警方無法徹底消除詐騙集團),鈴木大介認為專騙老人的詐欺犯「永遠不會絕跡」。

因著這本書的內容,讓筆者想起上個星期有新聞提到,國內有兩家銀行的信託部門,先後針對「小資銀髮族」,推出簽約金「千元有找(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813093)」,以及「下殺五折(https://wantrich.chinatimes.com/news/20211020S512609)」的訊息。

過往,由於委託這要支付不同的簽約費、信託管理費(按委託資金一定比例,像是0.3%-0.5%收取),甚至是「修約費」、整體承做成本不低,信託業務一直都被許多民眾,視為「有錢人才能參與的金融商品」。

但是在政策鼓勵、各信託機構調降管理費用,特別是在「預開型信託(簽訂契約時,客戶只需要支付一筆簽約金,在資產未正式交付信託時,完全不用繳交任何管理費)」業務推出之後,安養信託希望在民眾心中,建立起「更為親民」的形象。

舉例來說,過往安養信託的簽約費,差不多要3000-5000元,新推出鎖定小資銀髮族的(微型)安養信託(相關內容請見下表一)開辦費(簽約費),就只要999元或原費率打五折。

 

表一、近期鎖定小資銀髮族的安養信託方案:

 

國泰世華銀行

永豐銀行

名稱

微型安養信託

預約幸福˙安養樂活信託

優惠時間

2022年底前

簽約手續費

999

1.本專案限受益人年滿55歲,或身心障礙者辦理

2.委託人或受益人為醫護人員,且提供在職證明時,優惠免收簽約費

55歲(含)以上打五折(1500元),55歲以下打八折(2400元)

信託管理費

1000萬元(含)以下部分:0.5%

1000-3000萬元(含)部分:0.4%

3000萬元以上部分:0.3%

上述為年費率,但按月收取

按開始收費當期年齡計算:

年滿55歲:0.2%

未滿55歲:0.5-0.6%

信託管理費收取時點

資金匯入時

資金匯入可做定存,在專戶資金未開始進行給付或投資前,免支付信託管理費

契約終止規定

民國11511日前,未有任何資金匯入時,契約則終止。如屆期時,信託內尚有資金,則自動展期至財產用完為止

依契約約定

簽約時是否需匯入資金

最低1000

資金來源

因屬「金錢信託」範圍,資金來源只限「台幣現金」

因屬「金錢信託」範圍,資金來源只限「現金」含保險給付金、基金贖回款項,且台、外幣均可匯入

資金運用

只限存款(活存或定存)

存款(活儲或定存)/基金

給付

定期給付(可選擇每年、半年、季、月)

定期給付+多元不定期給付,如:生活費、看護、養護機構、旅行社、醫療費與教育課程等

給付時點

受託人收到首筆存款之日起,依契約約定

依契約約定,或委託人指示時點

修約費

每次500

每次2000元(給付方式變更不屬修約,不另外收取修約費)

資料來源:國泰世華銀行、永豐銀行

 

按業者的說法,這樣的價格優惠,完全是「配合金管會『信託2.0』,為了推廣普惠金融、讓客戶覺得有感」的做法。不過,根據趙子仁協理的說法,自今(2021)年7月推出以來,來詢問的客戶還不少,但實際簽約者卻不多。為什麼如此?經由筆者的歸納整理,主要跟以下三大理由有關。

理由之一就是:國人對於信託商品「非常陌生」,完全不懂它能對自己的投資理財行為,提供多大的好處與幫助。就如趙子仁所說:多數國人對於信託是什麼?信託業務能提供什麼服務?或是能幫忙解決什麼問題?都是非常模糊的。常常是行員解釋了半天,客戶卻多半是「有聽,卻不太懂」。特別是沒有立即性急迫需求的客戶,常常在聽完後就「不了了之」。

理由之二、「微型」信託費用很佛心,但資金運用不高。目前一般信託機構推出的安養信託,一般是以金錢(請見下表二)、股票或不動產為標的;至於給付內容,也可以依客戶需要,規劃定期或不定期(實支實付)的給付方式。

 

表二、金錢信託種類:

 

運用決定權(投資決策權)

指示1

相關費用2

給付方式

指定

委託人(客戶)

概括指示

手續費:通常約3000-5000

信託管理費:通常是信託資產的0.3%-0.5%

修約費:每次約2000

可以依客戶需要,規劃定期或不定期(實支實付)的給付方式

不指定

受託人(銀行信託部)

--3

特定

委託人(客戶)

具體指示

1:「具體指示」是指「委託人必須明確指是什麼時間?以多少價格,買賣哪一種金融商品」;「概括指示」與「具體指示」類似,資金運用的指示的範圍,會比「具體指示」還要寬,但仍是由委託人提出

2:各銀行信託部門高齡安養信託收費標準,請見信託公會網頁(https://www.trust.org.tw/tw/old-disability/trust/2

3:「不指定(用途)信託是指委託人不下任何指示,但受託信託機構在資金的運用上,只能投資於現金、銀行存款、公債、公司債、金融債券、短期票券等標的上

 

但以國泰世華銀行所推出的「微型安養信託」為例,由於開辦費用低,商品設計就更為簡單。不但只接受「金錢(現金)」,且銀行在幫客戶規劃資金的運用或給付上,也非常簡單,就只有「放在銀行做活存、定存」,以及「定期給付」一項而已(給付不定期,且資金多的,並不屬於微型安養信託的服務客戶對象,需要額外進行「客製化」簽約及收費)。

趙子仁特別解釋,這種微型安養信託的資金運用,之所以只放活存或定存,一方面是不鼓勵高齡者承擔太高風險,另一方面,幫客戶進行投資,也是有一定成本的。既然微型安養信託,是屬於「普惠金融」的範圍、收費不能太多,自然就難以因應客戶的不同需求,而提供客製化的資金運用及給付方式。

至於永豐銀行所推出的安養信託專案,則允許客戶把資金,放在定存、活儲,以及銀行特定用途信託平台上架的各種基金。但是,客戶可以購買的基金,必須符合銀行對客戶的KYC結果,且只會收基金申購手續費,不收基金贖回時的信託管理費(因為此信託已經收了一筆約0.2%的信託管理費)。

不過,筆者認為像這類「微型安養信託」,或是一般安養信託這樣的業務,之所以「叫好,不叫座」的第三及最大原因,就是國人太過於「放大自己的賺錢能力」,卻「小看自己的風險損失」。這就是心理學上很有名的「錨定效應(https://zh.wikipedia.org/wiki/錨定效應)」。

例如最近筆者看的一本書《投資陷阱:比特幣、金融詐騙、投機市場與影子銀行的源頭、陷阱與未來。人們如何做出那些看似無法理解的決策》的作者,就引用美國的多個研究顯示,大約有25%的美國男性,認為自己的聰明程度,不僅高於,而且是遠高於平均水準(只有15%左右的女性這麼認為);有19%的美國人認為,自己是全國最富有的1%80%以上的美國人,認為自己的開車水準高於平均

以台灣股市的一個說法「十個玩股票的人裡面,有7個是賠錢的,另2個不賺不賠,實際真正有賺錢的只有一個」為例,也突顯出「明明大部分人虧錢的機率,遠遠大於自己想像的賺錢機率」,但是,一般人卻常常認為「靠自己投資最賺錢,或最保險」。

而當一般大眾面臨受到高度監理的金融投資中,虧錢的機率都大於賺錢時,在遇到各種「有賺錢好康」的詐騙話術時,恐怕也就很難「心生警惕」且「免於受害」了。

筆者隨手抓了警政署統計室20201021日發佈的「警政統計通報(2020年第43週)」的資料顯示,近5年老年被害人數逐年遞增,2019年較2015年增加逾2成(20%),主要是因為「詐欺被害人數增加」所致。

 

圖一、老年人被害主要案類增減:

資料來源:「警政統計通報(2020年第43週)」,20201021日,警政署統計室

 

20201-9月,老人被害佔總被害人比重的8.44%,也是歷年最高。在老年被害案件中,又以「詐欺」案的佔比最多(22.17%)。而如果進一步從「被害人口率(人/百萬人口)」來看,女性因「詐騙」而受害的人數最多,男性受害人數最多的雖然是「竊盜」,但「詐騙」則是位居第二。也就是說,老年人被詐騙的風險,真的越來越值得民眾的重視。

事實上,隨著年齡的老化,特別是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的失智問題(根據失智症協會的統計75歲以下的失智症盛行率,還未超過4%,但超過75歲之後,每隔5歲的盛行率幾乎是「倍增」),將更會令人擔心「當自己無法獨立處理金錢事務(根據下圖三的統計,75歲以上的老年人,20人中就有3位「獨立處理金錢事務有困難」)」時,就算之前已經準備好了充足的退休金,真的能夠分毫用在自己身上嗎?

 

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http://www.tada2002.org.tw/About/IsntDementia

 

資料來源:衛福部「民國100年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第七次)調查」

 

之前,筆者曾在之前的專欄《「我是有錢人」迷思615》想預防失智後的財務風險,你可以這樣做!(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5406257)中,提供讀者一些可以「提前預防」的方法。但是,根據熟悉法律及市場運作的人士表示,上文中所推薦的方法,最好的恐怕還是透過信託的方式,預先進行規劃。

筆者想先澄清一下:個人倒不是刻意幫業者,推銷信託商品或為其背書,只是這麼多年來,真的看了不少老年人「硬是不信邪」,又不承認自己「失智且已無法正確處理自己的財務」,導致自己好不容易累積的退休老本,被自己的亂投資或有心人給騙光。

所以,這世界上的很多事情,真的要提早進行規劃及預防才是。就以「年齡越高,盛行率越高」的失智症為例,從過往許多血淚斑斑的案例經驗顯示,當事人通常是在連續出現財務被詐騙,或是胡亂投資虧損之後,才經由家人的發現、送醫而確診。

然而,就算經由醫師的確診,再加上透過法律程序完成輔助或監護宣告,當事人在此之前的所有損失,一分一毫都無法追回。所以,筆者真心誠意奉勸有「失智」危機意識的理財大眾,千萬要提早規劃相關的問題。

當然,信託雖然「好用」,也有其「有一定成本(最主要是管理費)」的缺點,對於資產不多的銀髮族來說,當成立信託契約之後的收益不高(假設只能存定存或活儲的話),又必須被收取一定資產比例的信託管理費時,理財大眾一定會面臨一場人心的交戰。

在這個時候,銀髮退休族必須考慮的是:「退休金損失」與「退休金不足或不夠多」,雖然同是「風險」,但,自己最不能承擔哪一個風險?所謂「兩權相害取其輕」,當兩樣風險都是自己最擔心的,就只能選擇那個「對自己傷害比較不大」的一項。

就以將信託資金停泊在「年息不到1%的定期存款」為例,資金的報酬率非常低。既然資金收益率非常低,再加上民眾自己就能做定存或投資,就讓很多民眾認為:何必要繞一個彎,把自己的定存或投資資金交付信託?

事實上,正是這道「繞了一個彎存定存或投資」的手續,才能起到一個「資產保全」的重要功能。因為,當一般大眾與銀行簽定信託契約,並且將資產移轉給銀行之後,所有權人雖然不再是「個人」的,卻能產生「任何外界的詐騙集團,想要打這筆錢主意的解約行為,都會先由銀行信託部門,負起基本把關動作」的優點。

筆者想要再三強調,信託也許不是這世界上,現階段能解決理財大眾所有問題的唯一金融商品。但是,假設想要安穩退休的大眾,想要好好保護住自己的退休老本,並且讓所有的錢,分毫都用在自己身上。那麼,自己就必須要有一定的危機意識,並且在自己頭腦還清楚時,把問題先行處理。而不是事到臨頭之後,再想辦法處理。因為到那個時候,一切恐怕都已經是「木已成舟」,什麼結果都改變不了了。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41》想用保險賺錢,小心得不償失!

 最近,有兩件跟保險相關的新聞事件,讓筆者特別「感慨萬千」。

首先,是聽聞市場上,出現「國外再保險公司因為損率太高,對國內保險公司的失能險拒賠」消息。之後,又看到一則新聞報導指出,一位現在高齡78歲的老翁,花了200萬元,帳戶剩下12萬元,家屬接獲通知後「大驚」(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11015money002/)。

當網路上一片罵聲,質疑為何業務員,可以賣高齡78歲老翁「投資型保單」時,筆者卻只看到「14年前為了『賺錢』而買了2張投資型保單」這句「重中之重」的重點。

筆者不想替賣他投資型保單的業務員「緩頰」,或是幫他說話。只不過,以上這類一再發生的血淚案例,再加上近一、兩年來,陸續出現的保單停賣潮,讓筆者想要特別提醒國人,千萬別繼續延用過往投保時的幾個錯誤迷思:

首先,長久以來,國人在投資理財規劃上,不但是「只重投資(賺錢),不重視風險」,連帶在投保選擇這件事上,也一向是以「能不能賺錢」為衡量標準。

遠的不談,單從近一、兩年的停賣保單,像是宏泰人壽薰衣草醫療險、台產防疫保單,以及「有保證給付」的失能險、高預定利率的利變保單等,無一不反映出國內保戶的這種「買到賺到」心態。

但是,保戶真的有賺到嗎?例如文章開頭那位「為了賺錢」的老翁,到前兩年瘋狂購買高宣告利率利變型保單的保戶,最後,真的有達到原本投保的目的,而「賺到錢」嗎?恐怕答案是很殘酷且無情的。

再舉遭到國外再保險公司「拒保」的「保證給付」型失能險,其之所以熱賣,就是商品在設計上,密切貼近國內保戶「特愛還本」的脾胃。因為,國人向來就覺得「保費有去有回」,才是投保上的「王道」。

但是,撇開「有去有回」的保單,保費會更貴、保障會變低不說,保戶在實際理賠上,能否真的「佔到保險公司的便宜」,恐怕也是一大困難。就以據業務員表示,「很容易符合理賠條件」的癌末病患為例,如果被保險人「活的不夠久」,依然是「拿不到保證給付的失能扶助金」的。

理由很簡單,「魔鬼就藏在細節裡」。因為在「失能程度與保險金給付表(http://www.lia-roc.org.tw/index06/law/law110.htm)」中的附註15-1規定:「機能永久喪失及遺存各級障害之判定,以被保險人於意外傷害事故發生之日起,並經6個月治療後症狀固定,再行治療仍不能期待治療效果的結果為基準判定。但立即可判定者不在此限」。

也就是說,如果是身體器官的直接切除,當然就可以直接進行「機能障害」的判定;但除此之外的「遺存障害與否」的認定,就必須超過6個月以上,才是保險公司開始真正給付失能保險金的起算日。這部分,幾乎已經成為銷售失能險保險公司,與申請理賠保戶之間的糾紛來源。

例如一位保險業務員就指出,他的一位客戶一經確診罹癌,就是肝癌末期。當下,醫師也立刻開出了符合失能程度表「6-1-2」條件的診斷證明書。但是,這位客戶從確診到過世,只有短短的3個月時間。所以,根本領不到失能險的理賠。

也就是說,假設癌末病患從經醫師確認,一直到過世的時間短於6個月,保戶就算不服而與保險公司對簿公堂,法官會「判保險公司賠」的機率也幾乎等於0

其次,民眾不但對於自己不懂的商品「更愛買」,也很少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連自己所搶買的保單,到底能提供自己什麼保障,也都「不甚了了」。

之前,就一位資深業務員跟筆者分享心得:台灣幾乎每個人都有買保險,但是,如果你問他:「到底買了哪些保險?能提供自己什麼保障」?鐵定沒有太多人能回答出來。也就是說,沒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所買的保單,可以提供哪些保障?

78歲老翁買投資型保單的例子來看,就突顯出保戶「不懂的商品還是要(敢)買」的心態。另外再以失能險為例,據了解,過去一直被廣大保險業務員,當做「比長照險更容易理賠,更可以替代長照險」的優質保單在銷售。

但實際上,根據銷售失能險的保險業務員的說法,現今失能險理賠最多且最容易認定、不太會有疑義的,就是「癌末、胸腹臟器功能,且生活上完全無法自理,或終身無工作能力」的情況。

然而,這種存活期一般不超過6個月的案例,與真正多數因為腦中風、失智,因為失能或失智,生活上無法自理,而需要他人專門長期(至少8年、10年跑不掉)的照顧,相關花費龐大且驚人的風險需求「並不相符」。

據一位銷售失能險的業務員的說法,只要是癌末、胸腹臟器切除或機能障害,或是罹患口腔、食道、咽喉部位癌症,且病變位置有切除的患者,幾乎都可以符合「6-1-1」、「6-1-2」與「5-1-1」、「5-1-2」的條件,不但能拿到「失能一次金」,也能夠拿到「因為符合第一到六級失能」的「失能(分期)扶助金」。

但是,不管是腦中風或失智,想要符合「失能險」「失能程度與保險金給付表」上「第一項—神經障害」標準,並且順利請領到保險理賠金的保戶,卻是「少數中的少數」。

當然,也許保戶會說:只要我買了一張保單,且有更多的機會「領到理賠金」,我才不在乎它是不是因為腦中風、失智,或其他理由而獲得理賠?因為,我不想買了保險、花更多保費,然後有很大的機會「領不到錢」!

而這,就是台灣人的普遍投保心態—買保險只看「賺錢機率高不高」,卻無視於所買的保單,是否真的符合自己心裡,所擔心的那個費用支出最高、持續時間最長的那個風險?

這道理很簡單:到底是癌末(一般癌末大約是半年不到的存活期)、也許真的需要有專人照顧的「長照」風險比較高?還是因為腦中風、失智,卻可以存活至少八年、十年以上沒問題的「長照」風險,更值得一般大眾擔憂呢?

假設保戶在投保前,完全不知道自己最擔心的風險是什麼?也沒有在眾多種類的保單中,挑選到最「match」個人風險需求的保單,那麼,保戶如何期待自己能「買對保險」呢?

再者,保戶常常買了保單之後,就鎖在保險櫃中,大約只有在發生事故時,才會再次拿出來「申請理賠」之用。就舉開頭的老翁例子吧,自己花了200萬元買的保單,如果十幾年來年年關保單的心投資績效,會落到這樣「過了14年,突然經銀行通知結果而大驚」的地步嗎?

事實上,就算保戶買的,不是保單價值隨時會跟著投資績效而上下波動的投資型保單,保額固定的傳統保障型保險,也是需要至少每年拿出來檢視一番,才能隨時了解自己所買的保障,是否還有新的缺口需要補足?

最後,管它有需要、沒需要,反正,跟著媒體及業務員的話術,搶買「停賣保單」就對了。最近幾年,隨著主管機關的監理嚴格,因為「限期下架」的保單,幾乎是「每年都要來個一、兩次」。然而,每一次停賣,都可以幫保險公司及業務員,刺激出更多的買氣。

原本金管會看這樣子,只好禁止保險公司因為「停賣」而做廣告。但,保險公司的業務員只要拿著「停賣」的新聞稿給客戶看,客戶就會買單了,完全不需要另外做廣告DM。接著,停賣潮都是「一次比一次更大」。

對於這「一次比一次大」的停賣潮,政大風管所教授彭金隆直言問題的核心,就在於「停賣商品沒法立即下架」。主管機關忘了,台灣的保險市場特性(結構),就是「通路過於強勢」。

也就是說,就算保險公司深知財務風險,而想停賣某一張保單,卻不能拒絕通路所提出的「合理收件時間」。相對的,主管機關不敢要求保險公司「立刻下架」的原因,也是忌憚於保戶的抱怨。

當然,如果從「事後結果」來看,民眾的「搶買潮」,似乎多半是「正確」的。因為,不論是宏泰薰衣草保單調漲費率,被金管會硬是「否決」掉、這次漲價不成;或是搶在保證給付型失能險停賣之前,買到給付條件相對較佳的案例,都可以「印證」非理性的保戶的「決策」是正確的。

只不過,保戶這種「完全不在乎自己需求及財務狀況」的做法,真的就是「買到,賺到」嗎?恐怕也未必。例如一位保險業務員,就舉他的一位客戶為例指出,他之前就是搶買某張無理賠上限終身醫療險,一個月保費要三、五千元。但就因為沒考慮自身的財務狀況,買了沒多久,就因為繳不出來保費而停繳。如此一來,等於客戶過去所繳的保費,全都丟到水裡了。

所以,筆者想在此再次提醒「心心念念,想靠保險賺錢」的保戶,當面對業務員或理專大力推銷之際,最好從「有沒有需要」,以及「財務健全」的角度進行評估。

因為首先,從資金運用效率的角度來看,「買沒有需要的東西」就是一種浪費。其次,人生既然沒有永賺不賠的生意,那麼,買保險的道理,也是一樣的。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10月14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40》投資「練功」需要時間累積,但,沒時間,也有解決方法!

 前幾天,有位年輕網友問筆者個人在平日,都看哪些投資理財節目,可以推薦給他參考、學習?他並繼續追問:如果要提升自己投資上的精準度,會建議他平時吸收哪方面的資訊才行?

筆者不敢說,自己有多大的資格,可以教導這位年輕網友「能夠致勝的投資心法」。只能從這麼多年來,觀察不少投資成功人物的心得,與這位年輕網友進行如下的分享。

目前,不論是傳統媒體,或是新型媒體的YTYoutube)及網路上,大約有三種跟投資理財有關的內容。其一是「投資理財觀念」類(例如投資要克服人性、長期投資才能發揮時間複利的效果);其二是「基礎知識類(個別投資工具或標的介紹)」;其三是「實際操作教戰手冊」類。

以上三種,都各有特色、重點及優點。首先以第一種為例,它的優點是「能夠替讀者建立正確的投資觀念」。但一般來說,所謂的「正確觀念」,不外乎是「長期投資,才能發揮時間複利效果」,以及「投資成功,就是要想辦法克服人性的貪婪」。

這類訊息重不重要?很重要,但不是筆者認為,「能夠提升投資精準度」的重要訊息。更何況,既然是所謂的「人性」,老實講,大多數人想要徹底改變,恐怕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接下來第二種的「基礎知識類」。筆者認為,除了多數理財大眾會在個人及家庭資產產配置中,會用到的股票、共同基金、ETF與債券的介紹外,其餘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介紹,就當做「增長見聞」就好,也不必花太多時間詳細了解。

筆者建議這位年輕的網友,可以花較多時間吸收的,是第三種,與實際操作有關的資訊。理由很簡單:決定投資是否能賺錢的,永遠是「低買高賣」,而與它是不是股票、ETF或債券,沒有太大的絕對關聯性。

當然,能決定投資人「低買高賣」的分析方法,包括「基本面分析」與「技術面分析」,都各有堅決相信的死忠擁護者存在。但是,筆者根據多年來的觀察認為,兩者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因為,不管是基本面或技術面(特別是技術面分析),如果都是採用「過去的資料(技術面分析100%是過去資料,但財報分析也不遑多讓)」,大概都無法預先知道「完全不按牌理出牌」的突發狀況。

不過,若是以基本面分析的經驗累積來看,筆者倒是建議這位年輕網友,平日多涉獵以下的訊息:

其一是「事實」類訊息,也就是每天與投資理財有關的重大經濟、金融或產業新聞。這些每天發生的不同新聞事件,看似互相沒有關聯,但如果持續不斷發生,就會出現「由點而線至面」的重大影響。

其二,金融機構或專家對於某一金融事件,後續的影響與趨勢預測的分析。筆者認為,讀者可以從其中的脈絡中,讓自己在之後的印證中,真正學習到:當某一新聞突發事件發生後,判斷其對於金融市場的投資,產生何種變化及影響。

從不同專家或寫者的分析,再加上事後的不斷印證(例如某專家預測市場走勢為何?不必馬上相信並照做,但在一段時間之後,驗證此人的預測是否真的實現),可以讓讀者磨練出更為精準的投資決策—知道哪些專家的投資建議「常常失準,且唬爛、坑殺散戶居多」?哪些人的判斷較為精準,而值得自己學習?

簡單來說,看這類分析文有兩大好處,其一是「知道如何做好個人的資產配置」?因為知道未來有哪些值得長期投入的潛力產業。其二是「訓練自己的分析及判斷能力」。

第三,具有系統性知識的相關書籍。除了基本面或技術面分析的類別外,有關未來趨勢的類別,也可以多多涉獵。舉例來說,不論是FintechAI、新科技、新能源等的議題,都將是主導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且筆者強烈建議,各行各業的上班族,平日多看一些相關書籍,不但能夠逐漸累積出系統性的知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自己在工作及投資決策上,做出正確的判斷。

當然,筆者也不忘提醒這位年輕網友,不論是基本面或技術面分析,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學會的。也就是說,從初學到真正用起來得心應手,還是需要不少時間與經驗的持續累積才行。

所以,對於坊間那些「讓上課者短期就能賺大錢」的開班授課,筆者認為多數只是講者能夠賺錢的手段而已,並不值得相信或真正付錢去上課,反倒勸他還不如靠自己累積相關的資訊、知識與事後的印證,讓自己的投資精準度提升。

不過聽到這裡,這位年輕的網友就開始犯愁了。因為他說工作很忙,「理論上」不可能有太多閒餘時間「慢慢累積投資功力」,並追問筆者「有沒有什麼捷徑,可以讓自己的投資勝率提高」?

聽到這裡,筆者也終於了解這位年輕網友真的想法。其實,這位年輕朋友真正的問題在於「沒有或不太想花太多時間,在累積自己的投資功力」。且這樣的想法,也並非少數特例,擁有類似想法的民眾並不少。但筆者認為,自行投資並非完全不可行,但只限於兩種情形:

其一,沒做足功課之前,真的不宜輕率進場投資。根據筆者長期的觀察,投資人想要累積投資功力,並沒有特別的捷徑,唯有花上非常多的時間與精力、逐步累積,才有可能達到。當然,如果當事人天資聰穎,時間或有可能縮短,卻沒有可能「一步登天」。

假設一般大眾真的沒有時間,或是根本不想花時間或精力,在慢慢累積投資功力,筆者真是要奉勸這些理財大眾,不要輕率地自己選擇,或聽信他人的所謂「明牌」隨便投資,可以試試以下第二道方法。

其二,如果真的完全不想,或沒有空做功課,就只能直接透過「買下一整個市場」的方式投資。如果覺得自己沒有太多時間「做投資的功課」,卻又想透過被動投資幫自己累積另外一筆收入,筆者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買市場」的方式投資。

這裡所指的「買市場」,可以是共同基金或ETF,但是,重點絕對不在於單一地區、國家(但投資人住在台灣,單買台灣市場是完全OK的,理由會在文章最後解說)、產業或主題(更不能是槓桿操作的標的),而是「買下一整個市場」。

舉例來說,如果看好全球股票市場(除非整個地球停止轉動、各國經濟自此歸零,否則,市場只會偶有下跌,但長期來看,全球股票市場的走勢一定向上,而非向下),就直接買全球股票型基金或ETF(個人比較建議ETF),而不是什麼單一的區域、國家或產業的標的。

這樣一來,投資人可以享有兩大好處:其一是「不會因為『單戀一支錯誤的花』而賠錢」;其二是「完全不用自己傷腦筋進行資產配置」。但是,投資人「唯二」要注意的,一是「相關費用成本相對最低」,二是「原型(完全複製大盤指數,而不是特殊產業主題)」、「非槓桿操作(例如正二、反一等)」等。

最後,筆者還要再進一步,解釋一下可以「單買台灣市場」的兩大原因:其一「匯兌風險」。特別是準備一輩子生活在台灣的投資人,在「未來使用的是新台幣」之下,也真的沒有必要冒著「匯兌損失會降低報酬率」的風險。

其二,則是投資直接海外直接或間接成本不低。除了透過境外基金或ETF,國人如果要直接投資海外(例如國內證券「複委託」交易),投資成本都會非常高,自然會侵蝕掉一部的較高獲利;但如果透過非正式管道,除非有極強的外語能力,否則,投資前、中、後遇到問題、麻煩或糾紛時,投資人恐怕是很難招架及自行解決的。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