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1年7月29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29》4大重點,選出能幫你賺錢的類全委帳戶!

 最近,有位讀者說他的銀行理專,向他推薦一檔台幣計價的類全委保單。理專告訴他:選擇類全委保單,就是用很少的錢,請專業的投資機構幫忙「代操」,完全不用自己傷腦筋選擇投資標的,還可避免因為選錯標的而虧錢。

但是,完全不擅投資的他,看到理專給他的保單相關資料,包括近幾期「含撥回」及「不含撥回」的報酬率數字也是「霧沙沙」。因為,他手邊沒有任何投資型保單類全委帳戶的績效比較表,根本無法知道這些數字,是不是「表現優於同類型帳戶」?

為了要幫這位讀者「解惑」,同時也想了解類全委保單發行這麼久的時間以來,其績效能不能令保戶們滿意?所以,筆者嚐試做出一個可供讀者們參考的比較表。

但是,由於類全委帳戶數目太多(目前大大小小規模的帳戶,超過400多檔),筆者只能選擇帳戶規模較大的幾個標的。之所以如此排序的最重要理由之一,就是「持有帳戶的投資人數最多、影響層面最廣」。

 

表一、規模超過50億元台幣的類全委帳戶相關資料及績效表現比較:

一張含有 桌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資料來源:各類全委帳戶網頁及月報

製表日期:2021717

說明1:黃色色塊標明RR值為4,以及「含撥回報酬率」較高者;有底線基金表示為「投資在垃圾債比重超過6成」的債券型基金

說明2:問號則為網路上查不到資料

註*:請參考筆者過去文章中解釋(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5294095

 

表二、規模超過10億美元的類全委帳戶相關資料及績效表現比較:

資料來源:各類全委帳戶網頁及月報

製表日期:2021717

說明1:黃色色塊標明「含撥回報酬率」較高者;有底線基金表示為「投資在垃圾債比重超過6成」的債券型基金

說明2:問號則為網路上查不到資料

註*:請參考筆者過去文章中解釋(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5294095

 

且為了儘量公平起見,筆者只以發行最多的台幣及美元計價的「含撥回報酬率」標的進行比較(請見下表一、表二)。然而,看到這份個人努力整理出來的名單,有幾個「現象」,不得不跟讀者說明:

首先是不同計價幣別的類全委帳戶規模,呈現非常明顯的「兩極化」現象。以台幣計價帳戶為例,第一(近500億元)、第二名(230多億元),跟第三名及以後的帳戶規模差距甚多。

但是,雖然第一名以台幣計價類全委帳戶(新台幣精選平衡型),有493.1億元台幣,但如果與以美元計價的類全委帳戶規模相比,還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

且由於該公司在20199月,因為電腦系統造成保單之亂,被金管會處罰暫不得發行投資型保單,所以,其規模就幾乎是沒有太大的變動(因為只有定期定額投資者,才能持續投資該帳戶)。

至於第二名,則是受惠於台股今年的多頭行情,短短3天就大賣145億元,之後銷售金額持續增加的元大人壽「元大人壽全權委託元大投信投資帳戶ESG永續成長(月撥回)」。從網路上該帳戶的月報來看,實際資產規模已經爆增到234.4億元。

自此以降,第三名的安聯人壽「台幣環球股債均衡組合」類全委帳戶(交由安聯投信代操)規模,尚不滿100億元。總計規模超過50億元的,一共也不過7個類全委帳戶而已。

但如果以不同計價幣別來觀察,台幣計價的類全委帳戶規模普遍不大,投資人選擇的「主流」,還是在以美元計價的類全委帳戶上。前6大美元計價類全委帳戶的資產規模,全都在10億美元(約300億台幣)以上。顯示出國內投資人,還是偏愛投資海外。

而且,以美元計價的類全委帳戶規模大小,也同樣有很大的差異。依6月底各類全委帳戶月報資料來看,以美元計價規模的第一名,是由聯博投信代操的「全球成長收益型」帳戶(由國泰人壽發行),有46.15億美元(約1300億元台幣)。第二名是國泰投信代操的「MIT多元收益組合」帳戶(同樣也是國泰人壽發行),則有37.2億元,幾乎也等於是第三名的兩倍有餘。

其次,投資人看到的報酬率數字,並沒有反應匯兌上的損益。事實上,美元兌台幣近一年(截至7月為止)的匯率,大約貶值了4.85%,等於外幣計價類全委帳戶投資人手裡拿到的報酬率,還要再扣掉近5%左右。以美元計價類全委帳戶一年績效第一名為例,19.09%的報酬率扣掉匯損,就只剩下14.24%,才是投資人實拿的獲利。

再者,前幾大類全委帳戶的風險值,幾乎全是RR3,但內含風險,卻未充份表現。除了元大人壽的類全委帳戶,因為強調股、債無上限,且可以在基金經理人認為「需要」的前提下進行槓桿操作,所以RR值是4以外,其餘前67大類全委帳戶(包括以美元計價者在內)都是「RR3」級。

但是,如果仔細檢視這些類全委帳戶的前5大投資標的,其實可以看到不少,或甚至前5大投資標的,全都是基金警語裡有標註「配息有可能來自本金」,風險並未充份表現的高收益債基金(有關現有RR值,不能100%反應基金真實投資風險的解釋,請見筆者過去專欄: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5063225)。

第四,各個類全委帳戶的股債比差異甚大,且與報酬率也不怎麼「匹配」。理論上,股票投資比例高的,風險值固然比較高,卻可以在股市行情好時,替整個類全委帳戶的績效表現,帶來比較好的成績。

然而,從前67大類全委帳戶的資料來看,不但每一檔的股債比差異大,也無法完全顯現「股票投資比重高,績效表現就一定好看」的結果。當然,之所以有這樣差異,很大部分的原因也是出在:每一檔類全委帳戶月報裡,股債比的陳列方式並不統一。

舉例來說,有的資產配置雖有股票與債券的分別,但同時又列出ETF及平衡型基金標的,卻也未明確指出投資在股債的比例是多少?又例如某檔類全委帳戶中,投資比重最高的是「新台幣靈活組合」,卻也並未明確指出裡面的股、債比例。

第五,儘管所有類全委帳戶,幾乎都訴求「全球佈局」,但是,除了元大人壽的類全委帳戶,是重押台股之外,其餘投資在台灣的比重都不高,且有不低的比重,都放在風險不低的「高收債基金」標的上。

第六,類全委帳戶裡的選擇標的,還是以自家金控或集團旗下的標的為主。當然,這樣的好處是:也許管理費可以打些折扣。只是這部分,除非投資人能夠深入鑽研年度財報內的細節,否則,也不太可能了解管理費的實際折況狀況。

一檔類全委保單賣的好不好,固然是受到保險公司及代操機構的品牌知明度、操作實績,以及通路(業務體系及銀行通路)銷售能力強弱的影響,不一定與類全委帳戶的績效表現有密切關係。

但是,就如同這位網友的提問:當類全委帳戶績效不像一般共同基金,甚至是同樣屬於「組合式基金」的「好享退」專案一樣透明可查之際,也很難讓一般投資人相信:長期投入這種「有專家代操」效果的類全委帳戶,會是投資時的「最佳選擇」。

老實說,筆者在整理出這份自行彙整統計的表格後,可以說是「一個頭,兩個大」。因為,這份表格所呈現的「事實」,似乎沒辦法給提問的讀者任何明確的答案。而筆者向幾位資深業界人士請教之後,也得不出一個公平合理的評比方式,可供投資人參考。

所以,筆者將「績效比較基礎」的腦筋,動到了另一個「組合式基金」的選項—基富通「好享退」專案裡的標的(請見下表三)上。個人所持的理由有以下兩點:

其一,不管是類全委保單,或是基富通的「好享退」基金,都是「組合式基金」,也就是委由某投信公司的基金經理人,幫忙投資人挑選「眾多基金及ETF」。

理由之二則是,基富通的「好享退」基金,都是以「台幣計價」。兩者之間的唯一差別只在於:「好享退」裡的基金組合,多數為外幣計價的境外基金或ETF;但以台幣計價的類全委帳戶裡的標的,卻是以台幣計價的境內基金或ETF

 

表三、基富通「好享退」基金績效表現:

類型

RR

基金名稱

股債比(%)

績效表現(%)

3個月

6個月

1

成立至今

積極

4

國泰泰享退系列2049目標日期組合基金

80.02/5.23

3.92

6.62

28.52

39.79

積極

4

安聯四季成長組合基金

76.72/0

3.66

7.24

26.64

29.34

穩健

4

國泰泰享退系列2039目標日期組合基金

72.86/12.49

3.32

5.57

25.83

34.72

積極

3

群益全民成長樂退組合基金

75.07/4.91

2.92

5.80

22.34

26.12

穩健

4

國泰泰享退系列2029目標日期組合基金

54.84/27.26

2.68

4.58

21.09

26.60

穩健

3

安聯四季雙收入息組合基金

54.38/29.87

3.99

4.74

17.55

18.03

穩健

3

群益全民優質樂退組合基金

56.2/13.67

2.30

4.24

17.30

17.13

保守

3

安聯四季回報債券組合基金

0.38/76

1.11

0.65

5.67

2.76

保守

2

群益全民安穩樂退組合基金

15.54/49.34

0.08

0.61

3.11

0.40

資料來源:https://www.fundrich.com.tw/new-theme-fund/root.201908TRIP.9funds?fbclid=IwAR1KOawkWu63mqb1rzJSF7LjGgcfnVlwvavw-dAE1pJ-YUNXw_2I83OQv3Q

註:「好享退」專案中的組合式基金成立時間為20197月左右

選取資料日期:2021718

 

儘管這9檔「好享退」組合式基金標的,不但RR值不同,股債比也有極大的差異。但是,還是可以看出一些「大概的規則」存在。首先像是「積極型」的組合式基金,投資在股票上的比重,也都至少超過7成以上。以3個月的績效表現數字來看,都至少有3%以上的水準(最高是3.92%)。

其次,「穩健型」的組合式基金,投資在股票的比重就降低不少,差不多是5成的比重,且以3個月績效為例,報酬率也都不滿3%。至於「保守型」部分,投資股票的比重更低,有的甚至還降到幾乎為0。當然在此同時,報酬率也就越低。

筆者認為以上的benchmark,至少在「前提大致相同」之下,能讓類全委帳戶的投資人,了解自己所買標的的績效表現「是否高於市場該有水準」?且不論是好享退專案,或是投資型保單的類全委帳戶,投資人其實可以歸納出一些,未來在選擇標的時的「方向」。如果以「看圖說故事」的角度來看,以上3張表顯示了2個很大的重點是:

首先,在現階段全球低利率、資金過多的環境下,長線投資人想要在可忍受的不高風險之下,獲得最大的資產增值,就一定要「積極投資」,且投資組合中的「股票」佔比,就絕對不能少。

這裡可以舉兩個案例來說明,其一是位列台幣類全委帳戶規模第二的元大人壽全權委託元大投信投資帳戶ESG永續成長(月撥回)」,其在台灣股票型基金上的比重,就高達78.6%。

至於另外一檔以美元計價,但未列入表一、表二的類全委帳戶,其不管是一、三或五年期的績效(含撥回資產),都是第一名。真正細看其投資策略可以發現:這檔類全委帳戶幾乎100%投資在股票市場,而且集中投資在歐洲及美國的(科技、金融、通訊)股(主要是ETF),完全可以打破國人「唯有投資高收債,才有最高報酬率」的迷思。

其次,股債比雖然與績效表現有點關聯,恐怕還不是影響投資人未來收益的最大關鍵因素。投資在哪裡?重押哪一種資產?有沒有「選對標的」?恐怕才是績效好壞的最大重點。簡單一句話:「基金經理人的正確佈局」,才是類全委帳戶投資人的最大獲利保證。

3個月績效表現最佳的「元大人壽全權委託元大投信投資帳戶ESG永續成長(月撥回)」為例,能夠繳出6.77%的績效數字,很大程度就是在這段期間,選擇「投資台灣」,且儘量選擇「以新台幣計價」的標的上。

因為,實際從StockQ上的統計(http://www.stockq.org/market/)數字來看,自年初以來(到721日為止),台股的漲幅高居全球股市的第7名(漲幅18.51%),相對於美國道瓊指數的13.69%,以及SP 50016.04%,以及費半的17.65%,以及MSCI全球指數的12.89%要好(請見表四)。

當然,「近3個月績效數字」的計算期間,正逢5月台灣疫情爆發,台股加權指數一度重挫,3個月來的加權指數漲幅也不過4.29左右。其實也一定程度,考驗著基金經理人的操盤功力。

 

表四、台灣及全球主要股市年初至今,以及近一年報酬表現:

股市

今年至今(721日)

一年報酬

台灣

18.51

48.38

MSCI台灣

15.67

48.52

MSCI全球

12.89

30.81

MSCI美國

15.68

35.10

美國道瓊

13.69

--

美國SP 500

16.04

--

費半

17.65

--

MSCI亞洲新興市場

0.09

20.31

上海綜合

2.93

--

深圳A

7.48

--

印度

10.40

--

日經225

0.38

--

MSCI歐洲

9.62

23.17

資料來源:http://www.stockq.org/market/

 

當然,筆者絕對不敢保證「未來投資台灣絕對能繼續賺大錢」。但是,筆者比較建議投資人:在選擇是否投入某一類全委保單時,重點應該要擺在「代操投信公司」的操盤功力如何?

也就是說,「基金經理人能不能在全球資產配置的佈局上『靈活操作』」,是很重要的觀察重點。假設該看好台灣,而不敢重押資金,或是看好國外某一地區的前景,而不敢「相信自己的直覺」,恐怕操作績效,也很難有亮眼的表現。

當然,「基金經理人操盤功力」,也才能確保日後的績效表現佳績持續不墜。不過,儘管就像每一檔基金都有的警語一樣,「過去的績效表現,不一定是未來報酬率的保證」,但筆者認為,想要透過類全委保單而累積財富的理財大眾,可以注意以下的4大重點:

重點一、績效表現不能看短,而要長期穩定。理論上,投資人在挑選基金時,除了短期的績效表現外,至少要看一年、三年及五年(一般基金最好是看三、五年的報酬率)的績效表現,且要與同類型基金報酬率進行比較。投資類全委帳戶,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由於類全委保單推出時間不一,特別是以台幣計價類全委帳戶為例,不少是近一、兩年,甚至才幾個月的標的。表一、表二所列的「含撥回報酬率」選取期間,是以「3個月」、「6個月」及「1年」為準,主要是為了配合帳戶規模第二大的「元大人壽全權委託元大投信投資帳戶ESG永續成長(月撥回)」,成立才滿3個月。

再加上以類全委帳戶規模超過50億元台幣的7檔標的來看,有23年報酬率資料的不過檔4,有超過1年報酬率資料者是5檔。所以,筆者建議想要購買類全委保單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回歸到「選擇代操投信公司」的標準上。

也就是說,「代操投信」同一金控或集團旗下過往所發基金的績效表現,不但能凸顯代操投信公司整體投資功力,也將是類全委帳戶投資人最佳的績效保證。

重點二、帳戶規模大,且持續增加。現階段,大多數類全委保單都屬於「後收型(也就是保戶在投資後的3-5年贖回,要扣很高的解約或贖回費用)」,再加上類全委帳戶並沒有像一般基金那樣的退場機制,所以,投資人不會面臨投資一般基金,所面臨的「規模過小而下市」的風險。但是,類全委保單跟基金一樣,規模過小,也會與「績效表現不佳」結果有關。

事實上,規模與績效表現極有可能「互為因果(但並非絕對)」。如果類全委帳戶逐月、逐年降低,不但找不到好的基金經理人人操盤,未來績效肯定也不會太好看;一旦帳戶報酬率不佳,自然又會影響帳戶規模的大小。

一位在投信業經歷超過30多年的資深業者就特別強調,投資人除了選擇規模大的標的(帳戶)外,更要選「資金持續流入」的類全委帳戶,也才比較能確保日後的績效表現不俗。

只不過,目前各類全委帳戶網頁上,都只有「最近一期」的月報資料,一般投資人很難獲得這類的資料。但至少「帳戶規模大小」,還是可以做為一般大眾參考指標之一(並非唯一)。

重點三、一定要慎重思考匯兌風險對投資收益的影響。也許投資人會覺得,這完全是個人意識型態上的「偏見」。但筆者仍想不厭其煩地建議:如果未來生活是在台灣,所有花、用及提、存,都是使用新台幣。那麼,大部分的投資最好都集中在台灣。因為至少投資人所看到的報酬率,都是實實在在的獲利,不用再扣掉可能的匯損。

理由很簡單,只要有一道換匯的手續,就一定不可避免出現匯兌損益。當然,台幣有升、有貶,投資人有可能賺到比原本投資更多的匯兌收益,但也有可能好不容易賺的,又得因為扣掉匯兌損失,而「吐回去不少」。

請讀者千萬不要誤會,認為筆者存有私心,「萬般投資唯有台灣好」,也不是要投資人,完全不得投資海外。只是這麼長久以來,飽受不少匯率升貶之苦的投資人,一定要深刻記取「過往教訓」,在進行台幣與外幣資產投資報酬率比較時,一定要把匯率波動的風險考慮進去。

就以美元兌台幣為例,早些年,台幣匯率的波動,可能只在5%之間。但是近些年,波動的幅度都有可能達到8%或更高。這部分的變動風險,值得想往海外投資的民眾參考。

另外,雖然目前類全委帳戶計價幣別的「主流」是美元及台幣。但仍有一些是以人民幣及澳幣,甚至歐元計價的標的(當然,規模都不大)。選擇這些幣別的投資人,就更要注意匯率大幅波動的風險了。

重點四、千萬不要只看績效表現及配息率,更要特別注意類全委帳戶的配息,到底有多少比例是來自本金?如果過去有一段長時間,配息都是來自於本金,那麼,不但代表基金經理人操作績效不佳,更有可能造成「投資人配息全部來自本金」的風險。

然而根據筆者逐一搜尋資料時發現,雖然大多數公司都有誠實交待這項數字,但是仍有一、兩家,並未誠實公開(至少筆者找了半天,也沒看到,也許是藏在什麼地方。但是,如果筆者努力找都找不到,一般投資人恐怕也很難輕易看見)。所以,筆者比較建議,如果連這樣的資訊,都不敢輕易show出,投資人恐怕也得考慮再三了。

當然,由於每一檔類全委帳戶的「撥回率」不同,想要投資類全委帳戶的投資人最該注意的,就是帳戶目前的淨值數字,並且參考「撥回前」與「撥回後」的淨值走勢圖。

假設現在淨值跟當初的10元沒差,或根本低於10元,且「撥回後」的淨值走勢圖「一路平坦」,而非「一路向上」,那就代表投資人拿到的「撥回(配息)」,很大比例都是來自本金。長久以往,都將對整體投資收益不利。

 

註:一家保險公司,可以委由一家代操機構(投信公司),成立一個「類全委帳戶」,且可以有多檔類全委投資型保單,連結此一帳戶;同樣的,一家代操機構,可以同時為不同保險公司,成立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類全委帳戶,且名稱各有不同。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7月2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28》投資理財所為何來?不過求其安心而已~

 世間上許多事,一旦「該解決而未解決」,它就會不斷地對當事人進行騷擾,不會輕易饒過或放下。一直到人們願意真正、誠實地面對,並且徹底解決了之後,方肯罷休及收手。

例如713日,一則「南非幣大貶」的新聞(https://m.moneydj.com/f1a.aspx?a=44fcbb6a-9e40-4c3c-aefa-3c14007edaef)曝光之後,又讓南非幣定存戶及共同基金投資人「神經再次緊繃」。然後,一位原本就有買南非幣計價月配息基金,但一直都不願意「認賠」的朋友,看了新聞後又再次問筆者「該怎麼辦」?

話說南非的爆動頻仍,早就不是什麼金融投資市場上的新鮮事了(https://www.toutiao.com/i6984852591331082764/?tt_from=copy_link&utm_campaign=client_share&timestamp=1626321715&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copy_link&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se_new_style=1&req_id=2021071512015501013516014817003E21&share_token=040d781d-b917-4d44-b88b-b0ad73139eed&group_id=6984852591331082764&wid=1626358534174)。只是,遠在數千公里遠,只有1/3南非人口的台灣,卻幾乎是世界各國裡,「最愛用錢實際支持南非」的國家。

單以南非幣計價的境外基金為例,金額就近3000億台幣的規模(20215月底資料)。在所有國人持有境外基金規模(3.8兆多元)之中,就佔了將近1/10。而南非這個國家,根本還未列入「歷年台灣前10大貿易伙伴(https://zh.wikipedia.org/wiki/臺灣經濟)」之中。

新聞曝光之後,筆者跑去境外基金觀測站(https://announce.fundclear.com.tw/MOPSFundWeb/STA43.jsp)裡,將國內以南非幣計價的基金規模,與「南非幣兌台幣走勢圖(https://invest.cnyes.com/forex/detail/ZARTWD/history)」資料進行比對,然後,發現一個非常荒繆的現象。

目前在網路上,還找不到「南非幣兌台幣」更早的數字,最早只看得到20021月的資料。在南非幣兌台幣最高匯價的2004年(一南非幣兌5.65元台幣),境外基金觀測站裡有關南非幣計價的基金規模,還沒有任何統計數字。

一路到20123月之後,南非幣進入一大波,長達8年跌勢的序幕開始,基金觀測站裡,也都還沒有國人購買南非幣基金的資料。一直到跌了一年之後的20134月,才開始有「以南非幣計價境外基金」的統計數字。那個時候,國人投資南非幣計價的境外基金,才不過少少的11億台幣。

非常難以合理解釋的是:在南非幣兌台幣長期大跌8年(跌幅是58.29%,等於只剩不到一半的價值)的這段期間,國人所持有的南非幣計價基金,居然是持續爆增。到今(2021)年5月的統計資料,國人還持有近3000億元(規模最高是201912月的3233多億元)的南非幣計價境外基金。

其中唯一「比較說的過去的理由」是「去(2020)年南非幣兌台幣出現一波「小升」。但事實上,2020年全年南非幣兌台幣並不是「小升」,反倒是「小貶」。

因為年初南非幣兌台幣還有2.02,到年底(121日)時,就只剩下1.94。所謂的「小升」,只是在20205月貶到最低—1.59時,匯價開始緩慢回升到年底。

從事後的角度來看,去(2020)年5月之後的「小升」,不但不是加碼進場的時機,反而應該是「南非幣越升,越應該減碼,讓自己少點損失」的大好時機。但是從以下兩張圖中,可以看出台灣投資人「勇敢反向操作」的個性—「南非幣只要往上升,進場買進南非幣計價境外基金數額也越增」。

 

資料來源:https://invest.cnyes.com/forex/detail/ZARTWD/history

 

資料來源:https://announce.fundclear.com.tw/MOPSFundWeb/STA43.jsp

 

撇開去(2020)年單一年度的資料,整體來看,國人8年來持有南非幣計價境外基金規模,持續暴增了近300倍。個人猜測理由有二,一是因為外幣定存匯損嚴重,理專為了穩住客戶,就「鼓勵」客戶「轉買」以「外幣」計價的境外基金。

猶記得筆者30年前開始記者生涯時,那時的國人就開始瘋外幣定存及外匯保證金,熱門標的不外乎是「高利率」的澳幣、紐幣與南非幣。儘管一直以來,筆者與當時所在的媒體,都不斷耳提面命投資人:千萬不要「為了利差,大賠匯差」。

但這麼多年下來,台灣投資人卻從未自「外幣高利差抵不上匯差」的慘痛現實中清醒過來。於是,高利外幣定存在台灣,一直具有穩定而龐大的市場佔有率。

所以,許多台灣人的投資部位,只不過是由純外幣高利定存,轉到以這些高利貨幣計價的共同基金或保單身上。這也是為什麼明明台灣人不太可能到中國大陸、澳洲、紐西蘭及南非退休或工作,卻持有非常高金額這類外幣計價境外基金及保單的原因之一。

當然,就算是巴菲特,也很難每次投資決策都正確無誤。且在這一段高利貨幣匯價持續下跌過程中,國內投資人並非完全沒有「提早出場,讓損失不致於擴大(停損)」的機會。

只不過,儘管各個金融機構雖然會在分析中,不忘提醒存戶「莫忘匯差風險」,但仍舊不斷向存戶發出「匯價已跌到低點」,可以「逢低進場買進」的訊息。

筆者這次還找出在2006年時,曾有專家預估南非幣在4.7元以下「可以低接」。但事後的結果卻是:除了最高曾到5.03元之外,南非幣匯價之後就一路走低,4.7元不但不是個買點,還是「中長期最佳的賣出高點」。如今,南非幣兌台幣跌到只剩下1.93。等於是說:如果投資人在那時「勇敢停損」,就不用承受近6成的匯兌損失了。

而將「外幣定存」轉到「外幣計價境外基金」,除了可以幫銷售金融機構,「穩住(應該說是「鎖住」)」客戶的資金外,筆者反覆聽到的一個極佳行銷話術就是:由於投資的標的都是高收益債,投資人就算本金虧損,反正年配息率達到789,甚至10幾趴,投資人光是「定期領高利配息」就可以滿足了,也不用去思考每月現金流(配息),或本金「是否會縮水」的問題。

但是,以上兩個理由看似「完美」,實際上則是破綻處處,完全經不起任何專業投資理論的檢驗。首先以「外幣定存產生匯損,就轉往同一外幣計價的共同基金」為例,從投資學的角度,完全就是錯誤的決策。

因為每一本投資學教科書上,都只會教導投資人在面臨虧損時「設立停損點」,並且「儘快停損」,而不是「從某一個賠錢貨,換到另一個同樣賠錢機率的標的」上。會這樣做的,只是「駝鳥心態」作祟,不是理性而正確的投資決策。

其次,就算投資人將外幣定存,轉往「可穩定配息」的南非幣計價高收債上。投資人一樣會深受匯損的影響,而且會因為匯損嚴重,讓自己面臨「可能每期所領配息,完全是從自己本金中所配發」的下場。

筆者之前聽過不少投資人,傻傻聽信理專的「洗腦」說法是:投資人別管「會不會配到本金」,反正是高齡退休族,只要每年、每月都有配息可領,生活只要過的去,幹嘛要考慮「配息會不會吃到本金」這回事?

如果投資人有這樣的想法,筆者只能說這樣的投資人,恐怕終此一生,都不可能學到正確而專業的投資理財。因為首先,沒有人能夠說的準,自己的「餘命」還有多少年?然而在醫學科技越來越發達的今天,長命百歲的機會肯定是非常大的。

所以,現在還有持續領到配息的高收債投資人,只不過是在跟「時間」與「貨幣未來貶值速度」賽跑而已。也就是說,投資人必須天天祈求自己真能在有生之年,年年月月都能領到高收債基金的配息,既不會縮水,本金也不會「配到光」。

然而很殘酷的現實是:南非幣計價高收債基金的投資人,其實是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南非幣匯價持續走跌的風險,其二是高收債爆出違約的風險。所以,就算第二個風險(高收債違約)不會發生(同時發生的機率低,不代表不會發生),單單是「匯價走低」的這一項,就是個沒有人能夠說的準的大風險。

也就是說,投資人就算刻意忽視「本金有沒有」的風險,卻不得不重視一個現下,最重要且必須面對的風險就是:每月配息的大幅縮水,有可能影響正常生活。

筆者了解,有很多國人(特別以退休族為例)之所以買高收債基金,不論是直接投資基金,或是透過投資型保單連結,最主要就是看重它「按月配息」的方式,等於是讓自己每月有一筆固定的收入或生活費。

但是,以南非幣近20年來的走勢觀察,幣值已經跌了65%,等於投資人單是一年的匯損,就有3%以上。以一年配息率平均8%、9%為例,等於每月生活費要縮水1/3到一半。

根據《鏡周刊》的報導:「以國人持有最多的某檔南非幣計價基金為例,近3個月原幣報酬率為2.88%,但同期間台幣報酬率僅剩0.81%,等於被匯率吃掉7成報酬,匯率風險不言而喻。而其他熱門南非幣計價基金,也都存在匯差吃掉報酬的情形(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10719money002/)」。

筆者很想知道:假設投資人退休之後每項開銷都「省不得」,那麼,當一個月收入來源短少1/3到一半時,這生活該如何過下去?而這樣「暴漲暴跌」的收入,可能會是退休族群唯一,且最主要的來源嗎?

看到這裡,也許讀者會說:「未來的事,連經濟學家都看不準,妳怎麼可以那麼賭定地『看空南非幣』,並且認定我投資南非幣計價的高收債基金,就是一盤徹底錯誤的決定,必須痛定思痛去處理掉」?

筆者不是神,不可能預知南非這個國家的未來,以及南非幣未來的走勢。但是從過往的歷史來看,只要列入內戰、內亂頻仍的國家,該國的經濟幾乎沒有可能仍然保持繁榮與復甦的。

再說了,筆者也許沒有多大能耐,可以預測未來各國匯率的走勢。但是,筆者唯一奉行的投資理財重要原則之一就是:任何投資,都要能讓自己「心安理得」、「睡的著覺」。如果一檔投資,會讓人成天擔心本金會不見、每期配息會縮水,它就不會是「應該且值得投資的標的」。

筆者向來就堅信:一樣投資工具能不能投資,不是看「可能最高報酬率」,而是看它「在最壞虧損狀況下,自己能不能承受」?以及「這種『最壞狀況』發生的機率是高是低」?

如果這世界還有「較為安穩」、雖然報酬率低一些,但卻可以讓投資人安心睡覺的標的,也才是絕大多數「只求生活過的安穩」的民眾,最應該投資的標的。因為世界是很公平的,會提供較高、超出市場合理報酬率的標的,絕對具有高風險。且現在沒有發生的風險,並不代表它永遠不會發生。

當然,世間沒有後悔藥,筆者也沒有要求所有買南非幣計價月配息基金,或是類全委保單的人,現在就把這些標的「通通賣掉」。只是可以趁這個時候仔細思考兩件事:

首先,這筆錢到底佔自己資產多大比重?不是只有南非幣計價標的,還包括所有號稱「高利」的商品,像是以高利貨幣計價,以及投資在高風險高收債的標的,通通要列出來。理由很簡單,這些都會是投資人日後,三步五時「爆雷」的標的。

其次,假設這些錢不見了,或是日後有個風吹草動時,自己會不會睡不著覺?如果會,筆者真的會建議「早早處理」,才能永絕後患。除非投資人認為「錢就算賠光」也無所謂。當然,停損一定會造成損失,有損失,一定會造成投資人的「心痛」,但是,從個人及財務健康的角度來看,「短痛」永遠比「長痛」要好。

個人認為,投資如果會讓自己三步五時「睡不好覺」,那麼,先別管它會不會漲上了天,都別去「沾」了。更何況,這世界又不是只有「高收債商品」一項可以投資。

筆者認為會讓投資人「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的投資標的,還是儘早「斷捨離」掉。而找一個報酬率雖然沒那麼高,但報酬率相對穩定、可靠,且不會影響正常生活作息的標的,才應該是每個人進行投資理財的初衷。

當然,所謂的「換股操作」,也絕對不是「隨便換就好」,一定要「慎選標的」。筆者對於想要領取固定配息收入者(退休族群)的投資建議有兩個:其一是「儘量以『生活環境所在地』為投資標的選擇」。以生活在台灣地區為例,主投資重心就要放在台灣。因為「收」、「付」都是台幣,才能避免匯損的困擾。

但是要特別提醒投資人的是:所謂的「投資台灣」,不是只有選擇「以台幣計價」的投資標的而已,而應該是「投資組合標的也在台灣」。因為如果只是選擇「台幣計價標的」,但是投資內容都是其他國家、地區或產業,一樣還是會有匯損的問題產生。只不過,投資人通常很難察覺。

其二則是「標的分散」。因為唯有投資標的儘量分散,才能夠避免「重押單一投資標的又選錯」的窘境。就像政大教授周冠男一直舉的例子:投資就像大海撈針,既然投資人很難精準選股,他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整個海給買下來(例如買複製整個台股指數的0050 ETF)」,這樣,就不用擔心「沒買到那根針」。

最後,筆者還想順便解說一下,過往有不少買高收債基金的讀者,都會跟筆者「訴苦」說:「只有高利率貨幣的高收債商品,才能撐起自己每個月的退休開銷。而像國內那種年化報酬率不到10%以上的標的,根本不足以支撐我的日常開銷」。

對此,筆者永遠的回答都是:當讀者的問題,是出在「退休金存不夠」的問題時,解方只有「降低自己日常生活水準」這一條路,而不是去買「看起來年化配息率很高,但會被匯損嚴重侵蝕掉」的這些高收債商品。否則,就絕對是「倒果為因」的錯誤做法。

當然,這些朋友還是會繼續說:「沒辦法,我的生活水準已經降無可降,而其他投資工具報酬率算來算去,就是無法提供較高的月配息」。那筆者只能說,投資人不論買不買高利貨幣計價月配息基金,都已經沒有啥差別了。

因為,當嚴重的匯損,吃掉投資人大半的配息收益時,生活一樣會「過不下去」的。在這種情況之下的民眾,單單是買所謂的「高利貨幣計價的固定配息投資標的」,也只是把自己,推向一個不知何時會「爆炸」的高風險投資標的上而已。筆者相信,那絕對不叫「解決問題」,只能算是「賭自己的運氣好壞」而已。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7月1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27》避免落入財「負」惡性循環,上班族更該積極「做對」投資

 疫情期間,有位上班族朋友就來信問到:自4月底疫情驟升,並進入三級警戒之後,他看到各種防疫政策及紓困方案的荒腔走板。

這位讀者朋友說,自己雖然是領固定薪水的上班族,個人經濟暫時不會受到什麼影響,但他卻感覺自己的薪水,永遠追不上大漲的房價。且在政府如此胡亂花錢、花錢毫無章法之下,他不知道未來的財富,會不會受到什麼影響?而如果有影響的話,他現在又能「採取什麼行動」呢?

聽到這位讀者的提問,就讓筆者立刻想到最近看完的《光天化日搶錢(Daylight Robbery)》一書。筆者認為一般大眾也許能從該書中,獲得未來財富上「趨吉避凶」的重要方向。

這本書有趣的地方,不只是作者—Dominic Frisby從「稅」的角度,點出許多歷史事件發生的核心原因(例如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起源;羅斯福當選總統,可能是因為「禁酒令(稅)」,而不是因為人民擁護新政;美國內戰的原因;以及稅賦是如何塑造我們今日所知的現代國家),筆者認為該書更重要的價值,就是作者點出稅賦在未來科技(特別是加密貨幣)、工作型態(例如零工經濟工作者與數位遊牧民族)與經濟趨勢(大企業利用各地稅負差異,降低稅率負擔)變化下,可能對一般大眾的未來財富,產生極為重要且深遠的影響。

整體來說,存在於世界各地的免稅天堂,讓國際性大企業想方設法避稅(少繳稅),再加上繳稅少與不繳稅的零工經濟工作者(美國勞工局、LinkedIn及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對於零工經濟者的預估,從佔勞動人口10-43%都有)與數位遊牧民族(這些人不固定居住一地,連居住在某一地超過183天的基本課稅門檻都達不到。且根據作家Tim Ferris的預估,到2035年,全球數位遊牧民族會達到10億人,且許多數位遊牧民族的收付,都是透過虛擬貨幣進行)大量增加,世界各國都將面臨稅收嚴重不足的窘境。這景況還會因為各國,為了因應不景氣、貧富不均之下,加大社會福利支出而更為嚴重。

當政府稅收減少之後,一個國家要維持正常的營運,就只有靠增稅。特別是現代化國家都很聰明,懂得最好課的稅,就是「就源扣繳(也就是收入產生的當下就扣稅,不怕所有人事後賴皮不繳)」;其次,政府也善用「通膨稅(利用降低利率的量化寬鬆,來刺激通膨)」的方式,把政府的大筆債務「輕鬆勾消」。所以,凡是領取固定薪資的上班族(中產階級),恐怕受影響最大。

如果再加上「大企業因為減稅而提高獲利,同時也會把沒法靠避稅而產生一定獲利的中小企業擠出市場,而導致勞動者減薪或失業」的夾擊,一般工作者可能將會面臨「收入減少」及「支出成本增加(因為稅及通膨)」的「苦日子時代」。

當然,也許有不少讀者,從712日這則「G20支持全球最低稅負制」的新聞(https://news.cnyes.com/news/id/4676883?exp=a)中,看到一線的曙光。那麼,一般升斗小民應該因為「未來加在自己身上的稅負,有可能因為大企業開始繳稅」,而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嗎?筆者認為,民眾可千萬別太過樂觀。

因為對於企業來說,在全球最低稅負制實施之後,仍有方法採取《光天化日搶錢》一書中,作者Dominic Frisby所說,像今天優步(Uber)、臉書、網飛(Netflex)等國際企業所做的—「利用財務槓桿大量舉債(可以勾銷稅率),讓企業沒有應稅利潤,但仍舊可以持續擴張、促進用戶群的成長與創造營收」。

至於有錢人,根據《誰偷走了我們的財富(Moneyland)》這本書作者—Oliver Bullough的說法,全世界有太多可以「不用在本國繳稅且可藏錢」的好地方。

Oliver Bullough估計,美年從發展中國家被「竊走」的錢(金額從200億美元,到數兆美元都有可能),透過境外的秘密轄區,流入少數西方城市—邁阿密、紐約、洛杉磯、倫敦、摩納哥和日內瓦。

看到這裡,一般上班族除了自怨自艾,沒法像有錢人這樣「富而更富」之外,筆者認為,只領固定薪資的中產階級,想要避免自己的財富,深受加稅及通膨之苦,唯有「努力抗通膨」及「增加免稅收入」兩道解方。但事實上,雖說是兩道解方,其實也就只有一樣,那就是「加緊投資在既可『抗通膨(漲幅最高)』,又『可以節稅』的標的上」。

《光天化日搶錢》一書作者Dominic Frisby,就特別舉英國「最陰險的表現形式—房價」為例指出,從1290年到1939年的649年間,英國房價上漲了887%。雖然漲幅數字驚人,但每年其實只上漲0.4%而已。但從1939年以來,英國房價已經上漲了41363%,平均每年漲幅有8%。

作者Dominic Frisby強調,許多人都把高房價,怪罪於「新建房屋太少」及「人口成長」。但他以實際數據指出:1997年到2007年間,英國人口成長只有5%,但房屋數量卻成長10%,且同期房價上漲幅度是3倍。所以,房價大漲原因,主要還是受到「貨幣供給大幅成長」所致。

在「有土斯有財」的國人心目中,不動產投資可以說是絕大多數國人,第一想到的「抗通膨」標的。然而,隨著房價越來越高之際,撇開「風險過於集中」及「出租收益高低」等問題,房地產投資獲利會遇到的一個大問題,恐怕就是「一次投入的金額過高」,特別是對於中產階級來說。

事實上長期來看,想要能對抗資金過於泛濫資產貶值的標的,也並非房地產一項。例如政大財務管理系教授周冠男,就根據Jordà等人在2019的研究指出,從1870年到2015年,16個先進國家總共145年的資料顯示:房地產長期平均報酬,其實跟全市場股票報酬相近(見下圖),年化報酬率都有超過6%的水準。

 

 

以上是國外(主要是先進國家)的數據。周冠男又實際以「文湖線通車25年,沿線的大安站附近房價漲幅最高,一坪從30.9萬元漲到84.1萬元,總報酬率是172.16%」的新聞(https://house.udn.com/house/story/5887/5418748?from=udn_ch2_menu_v2_main_index&fbclid=IwAR1n8RUkjRV33DLrc4yCzn3e4FGI8ZImD1CojJl42Nc_L7tubScqvDS1tz0)為例指出,這樣的漲幅看來相當驚人,但其實年報酬率只有4.09%。

就算加計租金收入每年約2%,大安區捷運沿線房地產投資年平均總報酬也不過是6.09%,而且在扣除稅金跟維護費用後還會再低一些。

然而以上數據與台灣股市相比,台股指數的年平均總報酬率在10%左右,25年的總報酬率是983%,累積財富效果還是比買「最會漲」的台北市大安區房地產還要好。

當然周冠男也坦言,以上賺到台股獲利的前提還是:投資人能夠「守的住」,而不是三、五天跑一次,或天天沖來沖去。他再三強調,「買房地產能夠致富」的最大原因,並不是它的報酬率特別驚人,而只是在於它的好處是你不會當沖房子,不會三五天就換一次房子,也不能賣掉房子的一部份,自然能控制住自己短線交易的衝動,享受其長期投資報酬。

再加上房子又可以用極低的利率貸款,具有提升報酬率的槓桿效果。所以他認為,「無法控制自己在股市短線交易慾望」的人,投資房地產也許才是投資人「自我控制」的好方法。

但事實上,假設投資人是採取「定期定額」投資(特別是對於每月儲蓄金額不高的小資上班族而言)的方式進行投資,且如果投資人採取「買下整個市場,而非單一標的」的分散風險方式,以投資台股為例,至少每年都能穩穩賺到10%的資產增值,讓自己免於落入「收入減少(各項稅收及通膨稅)」的財「負」惡性循環之中。

請讀者千萬不要錯誤解讀以上的「積極投資」,並不包括「(非分散投資於全市場)的單一標的(例如單一個股)」,或是投資風險更高,但不保證獲利也同步增加的「槓桿式投資(例如當沖或股票信用交易)」。

談完「定期定額投資股票」之候,筆者想花點篇幅,談一下時下年輕人跛為看好的「加密貨幣」投資。以《光天化日搶錢》一書的作者為例,他就對加密貨幣未來極度看好,並認為它「隱匿資產」的效果,會嚴重影響政府的稅收。

但是,若要說加密貨幣就能取代真正貨幣,或是取代傳統黃金保值的地位,恐怕還真的言之過早。因為傳統所謂的「貨幣」,必須具備「交易媒介」、「記帳單位」及「價值儲存」三大基本功能,才能願意被一般大眾所普遍持有。

然而,根據《虛擬貨幣(Wildcat Currency)》一書的作者—Edward Castronova所述,虛擬貨幣的「價值難以捉摸」,且「多重貨幣系統,將會導致換算成本增加」。

另外依照《新貨幣戰爭》一書作者—劉振友所言:「尤其是在信用貨幣時代,貨幣的價值完全是靠信用維持。而這種信用又建立在國家政權之上,甚至可以說它根本不是信用,而是一種權力」。

也就是說,儘管虛擬貨幣可以成為「投資標的」之一(許多機構法人,目前已將加密貨幣列為投資標的之一,且已有3大加密貨幣ETF的上市),但並不表示它就是一個能夠「穩定獲利」,甚至最重要的「資產保值」或「隱匿資產」的最佳標的。

因為《現金的詛咒(The Curse of Cash)》一書作者—Kenneth S. Rogoff就說:「(發明新貨幣的人)在這整遊戲裡頭,想要一直贏過政府是很難的,因為它們(政府)可以改變遊戲規則啊」。

也就是說,「政府可以運用法律、規章和徹底的強制力,至少從長遠來看,在維持貨幣霸權上,政府是不會輸的。別的交易媒介也許還是可能蓬勃發展,但官方貨幣仍將扮演核心角色」。

更何況在《光天化日搶錢》一書中,作者也不忘提到:就算政府無法禁止人民使用加密貨幣交易,但仍然能夠透過法律方式,讓加密貨幣交易所交出客戶交易記錄,並據此讓交易者「繳交稅金」。正因為加密貨幣價格漲跌過大,再加上隱匿資產與節稅功能不強,筆者並不認為,加密貨幣可以做為像黃金一樣「藏富」的重要工具。

最後順便提一下讀者,有關「黃金投資」的個人看法。筆者向來就不認為,「價格波動不高」,又沒有「利息」可言的黃金,會是一個極佳的「投資工具」,充其量,它就只不過是「隱藏資產(節稅)」及「資產儲存(保值)」的標的而已。投資人想要大幅累積資產,還是以前面提到的積極性投資工具為主。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7月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26》投資理財永遠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方向與原則!

 最近,通貨膨脹的議題時不時地,挑動著一般理財大眾的敏感神經。

前幾日,有媒體引述財富管理機構Seaside Wealth Management總裁布萊德(Brad Lineberger)的說法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2023365?redirect=1&fbclid=IwAR0Oa0GUB_EFeZMNtm8CWs6Px2nT65slCTWTrY16EzaBG2l3qIYavybwoWc指出,「通貨膨脹是無聲殺手,將逐漸侵蝕購買力,更有可能讓人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自己已經無法負擔生活,而沒有固定收入的退休族群更是首當其衝」。

正由於如此,布萊德特別提醒還沒有正式進入退休階段的客戶,不要過早在資產配置上「投資策略太過保守」,因為他們可能需要股票,以便對抗通貨膨脹對於財富或購買力上的侵蝕。

剛好在這時,筆者在個人粉絲團中,轉載了政大財務管理系教授周冠男的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rkchou/posts/10216242146965526)貼文表示:「學術研究已經指出(註),在越來越全球化的狀況之下,只要在本地做到風險分散,其實也能同時達到全球風險分散」。

之後,就有讀者私下發文給筆者「抗議」,他認為首先,台灣只是單一國家市場,風險絕對會比分散投資全球要來得大;其次,投資國內的報酬率,與國外真的沒法比;再者,海外投資有國內投資所沒有的節稅優點(特別是利息所得部分)。為什麼筆者還這麼大力地推薦「投資國內」?

沒錯,這位讀者的說法,就是為什麼這麼多國人,努力把錢匯往海外進行投資的理由。因為海外投資的優點,一是風險分散(主要是指「投資於全球市場」),其二則是「報酬率較高」。

以後者為例,不談個別標的,單單是以美國為例,其市場利率就比台灣要高。因為同樣以市場無風險利率—30年期公債殖利率為準,台灣目前是0.6%,但美國是2.04%。所以,投資國內的報酬平均水準,很難不會落後國外(以美國為例)一大截。

但是,問題跟重點來了。一般大眾在進行任何投資理財決策時,不可能有一個單一且唯一的標準答案,而必須綜合當事人的投資屬性、投資目的、需求、時間長短,以及對投資標的熟悉度等因素綜合考量,絕對不是簡單一句「投資海外=『報酬率最高』及『風險分散』」的話,就能輕鬆獲得解答的。

就以「分散風險」為例,雖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馬可維茲(Harry Markowitz),曾以數學計算的方式證明了:分散投資對於投資組合,具有「降低風險」的效果。特別是如果投資在相關性越低的資產上,投資人可以在「不犧牲預期報酬率」的前提下,將投資組合的可分散風險降到最低。

然而,除非有人能夠買下全世界所有的投資標的,不然,「100%分散風險」這件事,就會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而儘管投資人是購買最能徹底分散風險的全球型ETF,除非基金規模夠大,買齊市場上的所有標的,它一樣是無法達到100%分散風險的境界。所以,所謂的「100%分散風險」是一個相對目標,而不是絕對的結果。

更何況,這就跟人吃飯是一樣的,不能因為某一樣食物是超級健康食品,結果就是餐餐只吃那一樣,然後其他的一律不入口。所以,投資人恐怕不能因為「全球投資最能分散風險」,就把所有資產通通往國外搬。

理由是:投資海外還有一些風險,是一般投資人不一定能想的周全的。首先就是匯兌的風險。就以美元計價的資產為例,單單是去(2020)年一整年,美元兌台幣的匯率,就從年初的29.86,一路幾乎沒停的升到28.1

也就是說,台幣去年一整年的升值幅度,就超過了6.26%。假設民眾買的是美元計價,年配息率5-6%的月配息高收債基金,等於一年的配息,都被匯兌損失給「全部吃光光」。

所以,特別是對於「已經退休」,或是「(三、五年內)即將退休」,且未來只會待在國內生活(領新台幣過日子)的族群來說,具有匯兌風險的「海外投資」,從資產安全性來看,就不應該是「資產佔比過半」的標的,甚至是「所有資產配置的主力」。

其次,就是對於投資市場及標的陌生(不熟悉)的風險。相信不只是筆者,許多投資專家都不忘提醒一般大眾:千萬別碰不熟的投資,不管它有再好的報酬率,也不要輕易嚐試。

也許讀者會說:就算是國內的投資市場,也不見得人人都能熟悉及了解吶~筆者認為這句話很對,但,如果身處這個島上,連可以親身體驗及接觸的國內市場都不熟悉,還有可能「更熟悉」的國外市場嗎?

假設從「消去法」來看,就算投資人對於國內市場並不熟悉,但至少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不論是資訊收集較為容易且大量、無時差,或是買賣交割處理快速,身在國內、領取新台幣生活的民眾,恐怕也沒有理由「不優先投資台灣」吧!

再說了,絕大多數投資人只有做到「投資海外(例如投資某一個國家或區域)」,卻根本沒有真正達到「全球分散」的目標。嚴格來說,他們只是把「單押在國內」的高風險,轉往其他「海外單一國家、區域或商品」的「另一個極高且集中」風險而已,並沒有真正做到「風險降低」。

再者,稅負的考量。沒錯,許多國內喜愛投資月配息高收債的人,就是因為海外配息,多數不需要計入國內利息所得。所以,既沒有利息課稅的問題,也不用繳交保充保費。

但是,如果投資人海外所得金額不少,恐怕還是躲不掉「個人最低稅負制」的問題(https://www.etax.nat.gov.tw/etwmain/web/ETW118W/CON/406/8548695392495995268)。而且,如果從節稅的角度來看,國內許多投資理財工具或標的,也並非「完全無節稅空間」可言。這意思是說:如果只是「稅負」上的考量,投資海外不一定是「必然」的選項。

筆者之所以要提以上的理由,不外乎是想要提醒所有理財大眾一個事實—投資理財決策是相當個人化的模式,它不會有一個固定而制式的標準答案,只能提供一些大原則與方向,供不同投資人按照自己的特殊性,再找出一個「最佳解」。絕對不可能因為別人這樣做,自己也要跟著依樣畫葫蘆,而且「保證不會出現任何副作用」。

當然,讀者們也千萬別誤會,筆者絕對沒有說理財大眾就「只能投資台灣」,因為從「分散風險」與「提高收益」等角度考量,在個人或家庭投資組合資產配置中,加入台灣以外的資產(特別是全球型標的),絕對是合理且有其必要性的。

只不過,理財大眾千萬別忘了資產配置的主、從關係。也就是說,除非讀者未來不在台灣生活,否則,「投資台灣」沒有理由不是整體資產配置裡,佔比最大的那一塊。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