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0年3月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83》人生處處有風險,不是單靠保險就能解決的!

上個星期,不少媒體先後報導國標舞女王—劉真小姐,在治療先天性主動脈瓣膜狹窄的開心手術後,因為突然心跳停止,而裝上葉克膜搶救多日的新聞。雖然後來已拆除葉克膜,但有傳聞表示,她可能會先安裝自費高達400萬元的心室輔助器(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簡稱VAD),以爭取等待換心的時間。
在相關新聞曝光之後,照例有不少保險業務員,開始向保戶傳遞此一新聞,並且積極討論:哪一種健康險保單,可以幫忙同一種狀況的保戶,支付這些昂貴的自費醫療帳單?
事實上,過往只要國內出現一些知名人物就醫,且自費醫療相當昂貴的新聞之後,都不免出現這種「用名人案例向保戶推銷保險」的情形。但筆者認為,保戶不論在採取各種自費醫療或投保之前,最好能先有一些基本的醫療常識與保險概念,也才能將錢「正確花在刀口上」。
關於新聞中提到的「主動脈瓣膜狹窄」疾病,博仁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蘇上豪醫師,引述美國的統計資料指出,約有5.7%左右的民眾,隨著年齡增加而會有「主動脈瓣狹窄(AS)」的問題,台灣的盛行率應該差不多。但他不忘補充,主動脈瓣狹窄也不一定是「先天性」的,後天也可能因為年齡老化或長期發炎,而造成主動脈瓣狹窄。
乍看起來,患有「主動脈瓣狹窄(AS)」問題的人不少,但蘇上豪強調,多數人就算有AS情形,平日或終其一生都不一定會有症狀。而其症狀(symptom)由輕至重依序為:先出現突然昏倒的情形,之後會出現胸悶症狀,嚴重就會發生心衰竭。這時,就要考慮是否要透過手術進行處理。
當然,蘇上豪醫師認為,需不需要動手術處理,不是只有以上「症狀的出現」,還必須參照其他檢查結果而定,包括壓力差、有沒有心雜音、瓣膜開口平方面積大小(一般正常是大於1.5平方公分,低於此數字就算「狹窄」,如果低於1平方公分,就算非常小),以及冠狀動脈狹窄程度(開刀前必須先做心導管進行此一檢查)等,一併進行手術的評估。
目前在開刀處理主動脈瓣狹窄問題時,一般有「修補」與「置換」兩種方式。但「修補」方式在台灣案例較少,多數都是「直接置換」(請見下表一)。至於置換的瓣膜,可分為「金屬(機械)瓣膜」與「組織(生物)瓣膜」兩種,後者一般是來自於豬或牛的心臟瓣膜(兩者的適用對象及優、缺點比較,請見下表二)。

表一、「先天性主動脈狹窄」相關手術:
資料來源:蘇上豪醫師

表二、兩種心臟瓣膜的適用對象及優、缺點比較:
資料來源:蘇上豪醫師

回到文章開頭的國標舞女王劉真的案例,有新聞指她準備裝「人工心室輔助器」或進行「心導管瓣膜置換術(TAVI)」。但蘇上豪醫師強調,目前國內並沒有真正的「人工心臟」,而只有屬於「機械循環維生系統(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 deviceMCSD)」之一的單、雙(人工)心室輔助器(VAD/Bi-VAD)(兩種不同系統請見表三)。

表三、兩種機械循環維生系統:

資料來源:蘇上豪醫師

然而,蘇上豪醫師不忘再三強調,「人工心室輔助器」的裝設,也是有其條件與前提。他簡單解釋,「人工心室輔助器」的功能,就像是「幫浦」一樣,假設病患不只心臟「運送血液」的「幫浦」功能嚴重受損,連肺臟的「氧合(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功能也受損,就算裝了「人工心室輔助器」,也是沒有用的。
筆者之所以花了以上滿多篇幅,進行有關「主動脈瓣狹窄」的相關治療與手術比較,其實是想幫讀者突破以下3大投保盲點:
盲點一、每一種健康險的保障範圍不同,沒有買對保單,能獲得的保障內容,很可能是「付出大筆保費,卻無法得到一定的保障」(請見下表四)。

表四、動心臟主動脈瓣更換手術,哪種健康險會買單?
資料來源:各保單條款
資料整理:李雪雯

盲點二、一旦採取健保不給付的手術與醫材,甚至嚴重到最後還要裝上人工心臟(心室輔助器)時,就算保戶將所有能買的住院醫療險「買滿、買齊」,能從保險公司所獲得的保險理賠金,恐怕還是「嚴重不足」的(請見下表五)。

表五、如果進行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不同保單的保費支出與理賠金額差異很大:
資料來源:保發中心「保險商品資料庫」
:以上「可得理賠」,只限於「心臟主動脈瓣膜手術」,未包括同保單其他理賠金額(如住院日額保險金等)
說明:以上資料來自同一家壽險公司的不同保單,實際保費及給付內容,請依該公司公告為準
製表:李雪雯

盲點三、每一種保單都有投保上限,以及一定的保費支出。也就是說,保戶就算想「多買」保單,不是可能「買不到」,就是「保費貴到無法負擔」。
所以,筆者想要再次提醒民眾:在新式手術及各項醫療費用不斷飆高的趨勢下,保險永遠不可能有「買足」的一天。且所有民眾都應該趁此機會認真思考:保險應該是「補貼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損失」?還是「自己可以承擔的風險有保險理賠,但超額的損失卻不賠」?
相信所有讀者在正常的情況下,都會選擇前者(補貼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損失),而非後者(自己可以承擔的風險有保險理賠,但超額的損失卻不賠)。
但事實上,國內目前銷售的住院醫療險,不論是「日額給付型」、「實支實付型」或重大疾病、特定傷病、重大傷病險,全都屬於「後者」,也就是「自己可以承擔或承擔有點『辛苦』的風險有保險理賠,但更大的超額損失卻不賠」。
也就是說,不管保戶如何分散投保家數,或是買了多少雙實支或三實支。不要說換一個人工心臟(心室輔助器)的自費金額400萬元,或是做一個自費心導管瓣膜置換術(TAVI)的100萬元都賠不了,如果沒有集中財力「買對」保單,很可能是花了大筆的保費,卻很難彌補昂貴的自費醫療支出。
相信就算是不認劉真小姐的人,也會對於她的病況危急,感到難過並致上深深的祝福。當然,也包括個人。同時,也請不要刻意扭曲筆者的話,筆者並不是「保險無用論」者,但也同樣不是「世上只有保險好」的「保險萬能」奉行者。
不管讀者看了以上的分析,是否會覺得「倍感挫折」,甚至對於未來的高額自費醫療費用「更加恐慌」,筆者都想建議保戶,與其「消極地發愁」,還不如用以下3大積極的態度與對策,面對人生各種可能的健康風險,並且採取正確的因應之道!
對策一、風險管理並非只有「投保」一途,平日就應該準備一定金額的「緊急預備金」。從整體財務正確規劃的角度來看,手中存有的現金,絕對比買了滿手的保險更為重要及有用。
這是因為一來,不是所有的風險,就只能靠「保險理賠」一途。太大的風險,連保險公司都承擔不了,也不可能提供保戶相對的保障。二來,現金用途比有理賠定義的保單更廣,既可以在市場非正常大跌時,加碼投資,也可以提供日常生活的各項緊急資金需求。
所以,到底是該把所有錢,通通去買了非常多的保單,但實際理賠時,卻不夠支應相關醫療費用支出?還是買一些基本的保障,然後透過穩健投資,幫自己多攢一些,可以應用在各種不同風險之下的緊急預備金?相信在聰明的讀者心裡,是能得出「最佳解答」的。
對策二、認真思考「新式手術及自費醫材」的必要性!有關「有沒有必要進行手術」?或「是否一定要採用非健保給付的自費手術或醫材」?個人強烈建議每一位讀者,可以尋求第二或第三醫師的意見。
先不論新式手術與醫材問世不久,會不會有什麼嚴重副作用的問題,相信每一位醫師也都心知肚明:任何一種手術及醫材,都是有其「適用對象」的限制。對於民眾來說,花錢事小,適不適合自己?有沒有無法預期的副作用?才更是應該考量的重點。
正如蘇上豪醫師所再三提醒的「有病一定要看醫生」、「如果覺得有疑問,就要多方詢問多位醫師的意見」、「一旦相信醫師,就要努力配合醫囑」,以及「當任何問題或疑問發生,一定要請醫師解釋清楚」的4大就醫原則一樣,筆者建議所有珍惜自己身體健康的民眾,都應該將以上的專業建議,牢記在心,且最好要有這樣的正確認知:不是越貴、越新的醫療,就代表一定能「100%保證治癒」,或完全沒有任何「副作用」!
對策三、提早預防永遠重於事後治療!固然有些先天性疾病,或是人體的正常老化,都會導致人體的不健康與罹病,進一步衍生出昂貴而難以負擔的醫療費用支出。
但是,就像網路上一句常聽到的順口溜—「年輕不養生、老來養醫生」所說,如果能提早透過一些方法,「投資」自己的健康,相信會比「買很多健康險」要來的「更有保障」。且唯有身體健康,也才能將更多此生所累積的財富,花在自己的喜好與興趣上!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0年2月2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82》新冠肺炎疫情終會過去,你必須思考的未來7大工作與投資重點

就在全球華人,開始開心迎接2020年舊曆新年之前,中國大陸武漢地區爆發了群聚性的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此一事件,不但造成全球民眾的心裡恐慌,各國政府也開始擔心疫情一旦失控,可能會重創該國的經濟。
例如「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就預估,在新冠病毒肺炎擴散全球的最壞情況下,全球經濟恐將蒸發1.1兆美元,相當於讓全球GDP減縮1.3
特別是當疫情,在東北亞的日本、韓國,以及歐洲的意大利、中亞的伊朗等地「快速大爆發」之後,本週一(24日)全球股市全都開始一齊重挫,包括自疫情發生以來,補了大跌缺口又續創新高的美股在內,都大跌一千多點(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4367986?from=ednappsharing&fbclid=IwAR3bniRQF3qi_CA971KYzwEyNWUtsi8k4Qjx2IB09WZWhhL2SG86KXRUH7c)。
如果要說這次疫情,對全球各國人民有什麼重要的「教訓」的話,應該就是:人類未來在面對大自然,特別是比人類細胞小不知多少倍的病毒之際「更要謙卑」,千萬不要輕易相信自己有超級無敵的能力及好運,可以確保疫情不會在小小一個疏忽之間,就演變成無可控制的災難」。因為,突變快速且邪惡的病毒,是不會給人類第二次機會的。
然而對於所有市井小民而言,再惡劣的疫情終將會過去。只不過,如果這種原本存在於野生動物身上的病毒,未來將會極其頻繁地,成為人畜共通的流行疾病,其對於未來企業的經營、人們的生活型態與工作,都將產生徹頭徹尾的變化。以下,是筆者經過思考後,所得出的預測重點。
重點一、能順利導入機器人自動化的產業及國家,最具投資前景。這次中國大陸與後續各個國家的「封城」作法,以及部分商品供應鏈所出現的斷鏈危機,已經挑起許多企業(特別是跨國生產及銷售的公司)的危機意識,並且開始思考「如何分散風險」的對策。
當然,「分散生產地點」是有效對策之一。但如果實際與與分散生產地相比,加速AI機器人自動化,反而是更為快速且低成本的。別的不說,至少機器人沒有語言文化不同的管理問題,效率與品質也較能預期且整齊劃一,更不受各國勞工法規的工時上限等限制。
依個人的初步觀察是:自動化進程將會先從面臨少子化、人力需求不足,且具有國際競爭力品牌的國家開始,特別是歐美與日本。其中,個人特別看好美國的發展進程。
不說別的,美國有非常多跨國生產的企業,再加上美國土地面積廣大,其唯一會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就只在於:「用自動化取代人力」會嚴重挑戰主政當局的領導統治。因為,在自動化之後,大量的失業潮將會是各國政府最為頭痛之處。所以筆者預測,只要是勞工人口越多的國家,一旦大量「自動化」之後,其總體經濟就越受影響,長期投資前景就越要「小心謹慎以對」。
然而,自動化已經是未來不可逆的趨勢。所以,不論是AI機器人自動化供應廠商,或是能快速調整自動化步調,甚至是率先完成自動化廠房佈建的製造廠商,則越是值得投資人納入投資口袋名單的標的之一(其中,生產及銷售自動化設備的企業,當然會優先受惠)。
值得投資人注意的是,這一波自動化生產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並不只有各國政府擔心「失業率竄高」的抵制,更在於機器人所需要用到的龐大電力需求。所以,當AI機器人變多,在用電量大增之下,有能力「低成本發電」的電力公司股票,也絕對具有投資前景。
還有一個值得投資人長期關注的投資重點,正是「AI醫療設備廠商」。因為從防疫的角度來看,只要人類侵入病毒所寄生的野生動物的活動範圍之內,未來各種奇怪的疫情,就不可能有停止的一天;且由於病毒不像細菌感染有抗生素可治療(通常只能採取消極性的「支持性」治療),更因病毒流行難以捉摸(特別是RNA病毒突變非常快速,就算研發出疫苗,在病毒快速突變之下,就算可量化生產,也可能不具防疫的效果),藥廠在無利可圖之下,很難先投大錢製造出疫苗,再「賭(等)」病毒「現身」。
正因為如此,目前醫界對於新型態病毒所引發的疫情,只有採「隔離(避免健康與不健康者近距離接觸,患病者則採取「負壓病房隔離」)」的方式。所以,筆者看好的是醫療用的穿戴與儀器設備,反而不是什麼「研發新藥」的藥廠。
重點二、旅遊及運輸產業所受影響有好有壞。這裡面,「運送人」的產業,受傷比「運貨」的較深;而能導入自動化運輸的產業,則將可闖出一片天。
這裡面,有關遊輪業的前景,各位讀者只要從這次鑽石公主號上遊客的四處碰壁的漂流記,就可以得知與感同身受,不用筆者再多做解釋。至於「貨物運輸」方面,除了現代人回復到遠古時代,生活飲食大小事,都能靠一己之力完成,否則,「互通有無」的運輸業,就不可能會有消失的一天。
最近運輸業之所以受到影響,完全是因為疫情與「封城」等措施的關係。然而,一旦有貨運業者順利導入自動化運輸,未來的投資前景絕對會有超出同業的實力。
重點三、天災頻仍,保險業與傳統銀行業將受害深重,包括一般民眾的風險意識,也要跟著修正。原因很簡單,當地球暖化所造成的極端氣候之下,各種天災不但難以事先預測與防範,且所受災害也更加嚴重。
除非承保的保險公司,事先有收到足夠的保費(但保費提高,保戶極有可能不願投保),否則,保險公司(特別是國際再保險公司),以及傳統以「存放」為主要業務、客戶分散在各行各業的銀行業,在未來遇到天災頻仍的前提之下,所受影響也越大。
例如日經亞洲評論訪調的6位專家預測,單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面臨供應鏈中斷和服務業景氣急凍所苦的亞洲銀行業者,合計營收可能蒸發超過20億美元,如果疫情在3月之前無法獲得控制,金額可能將更為可觀。
事實上,除了金融、保險業外,一般民眾也最好趁此機會,建立起正確的投保觀念。簡單來說,有些風險,是可以透過保險「部分」,而非「全部」轉移;有些風險,就只能「自行吸收」。且投保時,應該是「發生率沒有非常高」,且「一旦發生,損失常超出能力所能承擔」的風險,最應優先透過保險來「移轉」。
更重要的是,平日的保險規劃與組合更為重要,至於出國旅遊時所買的保單,只能做為錦上添花、額外增加保障而已,並不能只依靠這些臨時加保的保險,來提供自己與家人充足的保障!
重點四、商品能透過網路銷售的零售業將持續萎縮,連帶影響商用不動產(店面)投資。筆者認為,未來受影響最深遠及沉重的,將是商用不動產,特別是店面的投資前景。理由很簡單,當人們習慣於「不接觸」的消費型態後,過去頻繁與消費者接觸的零售、餐飲業,整體業績想要不下滑,恐怕都很難(https://udn.com/news/story/120974/4368173?from=udn-catelistnews_ch2)。
事實上,之前由於網路的興起,消費者已漸漸改變過去「逛實體商店」的消費模式,寧可把寶貴的時間,用在自己身上(宅在家玩電動、抱寵物、看線上付費影片),也不願意去實體店面採購、排隊。
甚至,過去消費者必須在店裡消費的餐飲業,也因為已有太多外送美食業者,打著「在家享用美食不加運費」的口號,為這一股「在家消費」的趨勢進一步「煽風點火」。
這樣的趨勢,影響的不僅是眾多無豐厚資金後援的小店家,使它們未來的經營將更形困難(因為一來,外送美食平台抽成高達3成,且收入將延後入帳,對於現金週轉不順的店家來說,將是一大營運挑戰;其次,小店家在租金與人事成本雙重夾擊之下,稅前淨利都很難達到三成,更不要說加入外送美食平台,一次就要被扣去三成的收入了),且由於經營不下去而空下來的店面,勢必擠壓到周邊店主的租金收益。
也就是說,當未來有越來越多難以經營下去的店家,加入退租行列之際,除非是持有多年、早已沒有多少貸款成本,寧可空在那裡也不願低租的房東,否則,就只能選擇調降租金一途。而且,這次房東的動作不僅要快,降幅也要夠大,一旦手腳不夠快,在市場景氣低迷之際,空租期間的房租損失,恐怕只會讓自己更加擴大。
如果是想要開店的民眾,筆者倒是真的建議,最好能朝「非實體通路」的方向思考。畢竟在可預見的未來,除了少數「非得面對面才能提供服務」的業種之外,其於大多數目前來看,都可以順利融入並使用網路這個通路而獲利。當然,在風險無時無刻不存在之下,也要準備更多的開業營運周轉金。
重點五、大宗商品未來投資「兩樣情」。其中,黃金與農產品價格會因為天災而短期跳高,而油價以及與經濟景氣密切相關的產業則看空。理由很簡單,如果是全球性的災難(例如這次新冠肺炎的影響,遍及全球各地),全球資金瘋狂湧入黃金及美債,進而造成使用減少的原油,以及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下跌。
還有一個會受到各種天災影響的投資標的,就是大宗商品裡的各種農產品。不論是從地球暖化的題材,或是極端氣候的角度,未來農產品的價格大幅波動勢不可免。因為從「民以食為天」的角度來看,民眾什麼都可以省,就是「填飽肚子」沒法省。所以,至少食品類產業的長期投資不應看淡。
此外筆者也相信,只要美國本土不受到各種利空影響,黃金、美元及美債,都是投資理財大眾避險的好工具;就算美國本土受到深重的影響,至少黃金這個避險標的的價格「一定不會寂寞」。當然,假設天災人禍發生了一段時間,且狀況也已受到控制,還要去搶黃金、美元及美債,恐怕套牢的機會比較大些!
重點六、「持有較多(類)現金」更顯重要!現金的用途很廣,一來,未來天災人禍發生的機率不小、頻率也可能很高。一旦發生股市重挫時,就可以加碼進場!
二來,就像這次疫情持續發展之際,不論是暫時難以回到工作崗位賺錢,或是因為百業蕭條、收入降低,造成店家資金週轉不及等,擁有較多的現金以應急,都是能讓自己能撐過疫情寒冬的最佳利器。所以,筆者建議讀者,最好都持有一定金額「變現性,且安全性高」的公債。
重點七、不具有「與真人面對面」必要性與價值的產業,很可能逐步遭到逃汰,也將會影響未來每一個人的就業樣貌。在這波疫情之後可以預期的是:所有的工作者,也都將因為人與人之間儘量避免接觸,而面臨一波新的工作型態革命。而當企業調快了「自動化」的步伐,除了彰顯出一定的「投資機會」外,也將帶出未來的「工作風險」。
事實上,會被AI機器人或網路所取代的產業,不僅是製造業,未來也將與服務業有關,例如運輸、送貨、傳統會與消費者面對面,但銷售不必一定透過實體通路的產業,像是與「食」、「衣」或「日常用品」有關的消費性服務業。原因很簡單,現在網路下單及送貨的機制相當便利,且多數是「(一定金額)免運費」,一般民眾已經沒有太多理由,拒絕如此便捷的服務模式。
除了許多行業的人,工作會被AI機器人給取代外,未來還可能只會剩下兩種工作型態,其中之一是「需要動腦及思考的全職工作」,另一種則是「只花體力、不需要動腦的計時工作」。
其中的前者(正職,領月薪的工作),將會越來越少;至於後者(依時薪或按件計酬的工作),則將會越來越多,且市場競爭也會越來越大(因為「人浮於事」)。
但是,由於後者的工作特性是「唯有一定時間及勞力的付出,才會有相對的收入」,且在「供大于求」之下,每一份工作可能連自己都無法養活。所以,現在每一位工作者,都必須嚴肅而認真地思考:如果在自己65歲退休之前,現有工作很可能被機器人取代,自己還有哪些新「頭路」的機會?
也許以上的預測,不一定會在短短一、兩年間就立刻發生,但筆者堅信,趨勢的特性就是如此—一旦形成與發展,就會「沛之而莫能禦」的「一路不回頭」。因此,所有人都應該要提早思考這些問題,並及早做好因應及打算才好!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聯合新聞網》刊登網址: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4375395?fbclid=IwAR2-h24dFZXxRQhnxOR6uRw_VJk_hxqC-D0jWaK7b7ibV3DeSFg9NL762xs

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讀書心得—人類與治癒癌症間的距離...

最近因為好友罹癌,再加上工作上的需要,看了幾本醫學方面的書,其中有兩本特別令我印象深刻並思索再三。其中一本是由美國醫學院教授,同時也是一位癌症治療中心主任的David B. Agus醫師所寫的書—《無病時代(The End of Illness)》。
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不少疾病預防甚於治療的觀念,例如他就花了滿多的篇幅,在解釋「所有關於維生素的最新研究都證明了,維生素並不值得花大把的鈔票來買」,且「不管是用營養增補或側重一種維生素來改變系統,都可能會造成(身體的)重大影響」等結論。
但其中最讓個人印象深刻,值得與讀者一起分享的重點觀念,就是作者認為,近百年西醫的發展與治療主軸,全在於:人之所以會得病,主要是受到外來細菌或病毒的影響。
正因為西醫這樣的治療原理、邏輯與特性,該書作者認為,被稱為「萬病之王」的癌症(事實上,他認為可能還包括許多目前造成許多先進開發國家民眾健康問題的各種慢性疾病),之所以至今找不出非常有效的治癒關鍵,也就在於此。
綜合之前個人所研讀過的一些,有關於癌症治療資料,之所以說「至今未能有非常有效的癌症徹底治癒模式」的理由(或者可以說是「困境」)有二:
首先以化療為例,化療藥常是「有人有效,有人無效(估計只能治癒其中一半)」。這是因為,癌症又有「固態」與「液態」的區別。後者例如血癌或淋巴癌,前者就是一般位於不同器官或組織的癌症,像是食道癌、肝癌…等。特別對固態癌症而言,化療藥物基本上很難穿透層層細胞的包圍,達到徹底清除癌細胞的效果。而癌症非常可怕的是:一旦沒有把癌細胞徹底清除,只要留下一個「活口」,癌細胞就有可能死灰復燃,且對原本化療藥物形成「抗藥性」。
其次以癌症放射線治療或手術為例,雖然可以穿透或直接切除位置較深的癌細胞,但問題是:這些深入,甚至與正常器官與組織同為一體的癌細胞組織,也可能正是器官與組織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在進行手術及放、化療的同時,把不是癌細胞的正常細胞也都殺死。
但《無病時代》一書的作者認為,西醫治癌無法像其他疾病那樣「藥到病除」的關鍵,還是在於西醫的治療邏輯,在於前述的「所有疾病都是源自於外來的病菌與病毒」。也就是說,如果醫師能夠確認入侵的是哪一種病菌或病毒,才能在正確投藥之後而藥到病除。
然而,人們罹癌卻完全不同於外來細菌或病毒的入侵。因為,癌細胞完全就是人體的正常細胞的變異。只不過,真正人體正常的細胞中,除神經等少數細胞外,全都「設定」有「自殺」模式,也就是「時間一到或被感染,就會自我了結」,絕不會「萬年不死」。而癌細胞與身體正常細胞唯一的不同就在於:癌細胞既不會自殺,也會用各種障眼法,騙過身體的免疫系統的「追殺」,而得以無限制地增生。
另外在《抗癌大突破(The Breakthrough)》這本書中,作者Charles Graeber除了介紹幾個時下最熱門,也被認為是未來治癌新希望的幾種癌症免疫療法(例如干擾素、癌症疫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T細胞輸入療法…等,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閱讀)外,更花了一些篇幅,將科學家對於「T細胞活化」認知的歷史過程進行敘述。
最早,科學家認為「T細胞抗原受體(T cell antigen receptor, TCR)」,就是啟動免疫細胞進行攻擊的一切開關,但後來發現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到目前為止,科學界已陸續發現,要讓T細胞啟動攻擊癌細胞的機制,除了最早的TCR之外,至少還需要CD28的分子(共同刺激T細胞)、「細胞毒性淋巴球相關蛋白質四號(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 #4,簡稱CTLA-4,它具有「加速」的功用),以及「PD-1/PD-L1(兩者交互作用,會讓T細胞的攻擊停止,這也是癌細胞用來躲避身體免疫系統「追殺」的關鍵)」。以上四種訊號的後兩者(CTLA-4與PD-1/PD-L1),目前也是癌症免疫治療的兩大方法之一(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再以目前「最令人興奮(按該書作者的形容)」的CAR-T免疫療法(T細胞輸入療法:adoptive T cell therapy)為例,目前能夠治療的癌症,大部分都是液態性癌症(例如血癌),因此,相關的研究與治癒,恐怕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個人不是說目前火紅的癌症免疫療法不可能成功,因為免疫療法的策略思考,的確已經從「殺死外來癌細胞」的思維,轉為「視癌細胞為身體正常細胞的一部分」。只不過,連科學家都不得不承認,對於人體內免疫系統的了解,目前還並不全面。
不說別的,人體腸道內據說有超過100兆、200-300種不同的菌種存在(《飢餓細胞》第65頁)。這些微生物群系顯然是「非自身物質」,但,為何體內的免疫系統,不會攻擊這些微生物?又例如某些食物分子或花粉,雖然是「非自身物質」,但是它們明明對人體沒有立即性的危險,為何人體的免疫系統要發動攻擊?(《我們只有10%是人類》第121頁)當然,科學界對這些問題,已經有部分的解答,但,科學家已越來越相信:人體的設計是非常靈活的,其真正的運作模式,恐怕在短時間之內,還無法100%窺透。
且更重要的是:這些免疫療法都是「客製化」的治療,亦即:它們的治療費用之高,恐怕不是人人都能「負擔得起」。就如同《抗癌大突破》一書作者Charles Graeber所說—「癌症是種機會均等的疾病,若是對抗它的發展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得到,即使我們獲得了突破,也會變成人性上的倒退」。如此一來,癌症還真的算是「被治癒」嗎?
看到這裡,讀者也許會想問:如果西醫的治療邏輯,深深影響了癌細胞的成功治癒,那麼,中醫是否有更好的辦法呢?個人的答案是:中醫應該是很有機會治療癌症,但恐怕也是無望的。
個人看好的原因就在於:中醫向來將疾病,劃分為「外邪(像是西醫所講的細菌、病毒)」、「內因(主要是受到情緒、飲食及生活習慣所致)」與「不內外因(例如外傷)」。而在治療上,中醫治療向來就擅長於「透過調整體內五臟六腑的平衡,而讓身體自然而然地恢復健康」。簡單來說,中醫向來就只強調「調整個人『氣機』的平衡與升降」,透過「補不足、損有餘」、「提高個人的免疫能力」的方式,讓疾病「自動痊癒」。不論這病小至感冒,或大致癌症這樣的難治之症。
甚至,中醫認為要想讓身體恢復健康,飲食、生活習慣與情緒的控制,也是更為重要的治療環節之一,至於針灸與中藥,只不過是當身體一時處於內外平衡異常之際,讓身體快速恢復平衡的選項之一。更重要的是:中醫治病很大的特色就在於「藥食同源」。所以,除非是「偏性」或「毒性」極大的中藥,極少會發生像西藥那樣,產生無法人人都能預期的抗藥性、過敏,甚至是有可能的致命副作用。

當然,中草藥還有一個西藥可能永遠都無法望其項背的優點,那就是:除了少數一、兩味藥(例如犀牛角、冬蟲夏草...等,但也都有可替代的中草藥)之外,其餘有非常多中草藥,價格都是相當親民且人人可用。
然而,目前的中醫教育,往好的方向說,是兼具中、西醫的專長;但實際上,現在中醫師的治療思考模式,還是100%的西醫那一套對疾病認識的邏輯。特別是近來有位罹癌的朋友,在聽了過去許多病友化療及放療「生不如死」的痛苦經歷之後,很想採用中醫方式治療。只不過,在詢問了所有朋友推薦的中醫師之後,這些「中醫師」們全都要他「趕緊照著西醫的方式進行治療」。
這些中醫師的理由全部是:因為目前沒有像西醫化療藥一樣的中藥,可以強力殺死癌細胞!而這邏輯,與西醫們用各種化學藥物「殺死」細菌、病毒或黴菌,又有何不同?甚至,當朋友請求其中一位中醫師,開立一些能「提升正氣」的中藥,以便「更有體力」進行化療之際(因為許多罹癌患者,熬不過治療期間免疫力低下而引發的各種併發症),這位醫師居然回說:「正氣其實很玄的東西」…………
看到這裡,讀者應該能夠心知肚明:會說這話的中醫師,其理念早已沒有任何中醫「調整身體內外平衡」的治療邏輯,而全部是從西醫「殺死外來病菌與病毒」的思維在治癌。然而,如果西醫在主流治癌(目前西醫治癌的標準規則只有手術、化療及放療)上,已經走到了困境之際,持有相同治療觀的中醫,又怎麼可能走出一條全新的治癌大法?那麼,這是否代表飽受各種癌症病魔之苦的人們,恐怕在有生之年,仍看不到讓他們得以安心,且100%得以治癒的一線生機呢?!個人對此的答案,恐怕也是相當悲觀的。
因為,就像《抗癌大突破》這本書的作者所說「如今,腫瘤學家會告訴他們的病人,時至今日,目標不需要訂在擊敗癌症,而是要活得夠久,才能夠利用即將要發生的下一步醫療進展…這就是種警示,提醒我們炒作與希望之間的差異。抗癌大突破是一扇門,如今已經開始;這是個開端,但還不算是治癒」的一樣,隨著新式治癌方法的「越來越貴」,病人除了要能「活得長」之外,也必須能極其幸運地熬過新式治療中的各種嚴重副作用,更重要的是:罹癌者口袋還得格外的深,也才能一次次地參與昂貴新藥的試驗…
如此,人類與治癒癌症間的距離,恐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想要真正治癒癌症,也許還是得靠一些奇蹟與魔法,讓自身的免疫系統被喚醒,以戰勝癌細胞了!...

2019年3月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81》不要弄錯方向了,勞保的問題不是「月領比一次領優」!

 就在大家準備快樂放9天年假之前,勞動部在131公布「最新勞保精算報告」,顯示勞保基金財務持續惡化,破產年限將由2027年提前到2026年,也就是勞保7年後破產,這也是首次出現勞保基金的收益,無法彌平勞保支出虧損情形(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3624954)。

對此勞動部則強調,基金餘額尚有近7,000億元,足以支應給付。且為了回應「許多退休人士因為擔心月領金額恐怕有一天會挨上改革大刀,轉而選擇一次性領畢,先入袋為安」的想法,有不少媒體也在之後陸續刊出「運用一些簡單計算,便可以發現大多數情況下,月領其實仍然比較划算」的說法(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7/3642190)。

但仍有不少朋友來問筆者,其中有還差一、兩年就可以請領退休金的,也有還好多年才能夠請領退休金的年輕,以及還有十多年才能請領勞保年金的中年勞工。

關於這個議題,筆者認為不論是離退休還遠,或是已經退休的勞工,都該正視這個問題,並努力思考對策才行。其中的差異只在於:「已經要退休的人」跟「離退休還遠的人」,思考的方向是不一樣的。

而在綜合回覆所有朋友的問題之前,筆者想先從「月領其實仍然比較划算」的角度,以同一狀況的試算(請見下表)讓讀者們了解:選擇「一次領」與「月領」,到底差別在哪?

 

表、同樣工作40年、65歲退休、退休前月投保薪資42000元可領的勞保老年給付:

 

老年年金

一次請領老年給付

請領資格

1.年滿60歲,保險年資合計滿15年者。最多得提前5年申請

2.擔任具有危險、堅強體力等特殊性質之工作合計滿15年,年滿55歲(指從事符合異常氣壓危害預防標準規定之高壓室內作業或潛水作業者,不適用請領年齡逐步提高、展延及減給規定)

勞保年金98年施行前有保險年資,離職退保時,符合下列規則之一者:

1.年資合計滿1年,且男性年滿60歲,或女性滿55歲退職

2.年資合計滿15年,且年滿55歲退職

3.在同一投保單位參加保險之年資合計滿25年退職

給付標準

(平均月投保薪資X年資X0.775+3000元)或(平均月投保薪資X年資X1.55%)較高者

年資合計每滿1年,按退保當月起前3年平均月投保薪資發給1個月;超過15年部分,每滿1年發給2個月,但最高以45個月為限(超過60歲之年資,最多以5年計,但合併60歲之前之老年給付,最高以50個月為限

試算請領金額

16020元或26040元取其高,則為每月26040

1515個月

16-60歲(每年給2個月)40個月

超過60歲(最多以5年計)10個月

總計65個月,但因最高以50個月為限,因此「一次請領老年給付」為210萬元

資料來源:107年度勞動部勞工保險局「業務說明會簡報資料」

說明:以上案例假設退保前3年,平均月投保薪資均為42000元;年資剛好是40

 

在此要先提醒勞工朋友的是:依據聯合國的規劃,健全的老年經濟保障制度有三層,第一層是基本最低經濟保障,由政府透過稅收或社會保險所成立的各種社會保險。而以上所提到的勞保「老年給付」,就是屬於這第一層。

至於第二層,則是透過立法強制僱主與員工提列的各個職業年金,也就是一般勞工常會聽到的「勞工退休金(新、舊制)」,就是屬於這一層的職業年金。

單從以上算式,並從「一次請領老年給付」的金額—210萬元,以及「每月可領老年年金」金額—26040元為例,等於按月領年金者,只要持續領超過6.8年(80個月多),等於是「把一次請領老年給付」給「還回來」!

但是且慢,在這「按月領取老年年金超過6.8年,就等於把一次請領老年給付給賺回來」的事實背後,還有更多值得廣大勞工朋友們注意及警惕的「事實」:

首先,除非勞保基金的每年年複利報酬率「繼續高得離譜」,否則難以確保選擇領取老年年金者「活的越久,領的越多」。單從「自己的年金自己存」的角度來看,以65歲到目前國人平均餘命的80歲左右為例,每期領取年金總額,應該要與「一次請領老年給付」的複利終值相符合。

這是因為:勞工不一次領取退休金,而是存在勞保的專門帳戶中,仍舊會進行一定的投資。也就是說,如果勞工把退休金一次領出,並且依照一定的年複利報酬率進行累積,再按月領取與勞保老年年金相同金額,在不計算「新投保勞工的保費收入」之下(因為後面會提到,台灣正面臨嚴重的少子化,未來新進勞工,遠比退休、退職的勞工還要少),這筆錢至少能讓勞工持續領到「平均餘命(80.4歲)」為止。

筆者實際以上表的「一次請領老年給付」—210萬元為例,在每月照樣領取26040元之下,持續到81歲「領到光光」為止,等於每年的年複利報酬率必須高達15.75%才行(假設勞工想要領到90100歲,以上的年複利報酬率還必須要「更高」)。

對,讀者沒有看錯,是「每年年複利報酬率都要有15.75%」的數字。然而,稍有點金融市場常識的人都知道:從民國84年之後,各大銀行一年定存利率差不多是從7%,一路下滑到目前只有1%左右的水準。

以台灣銀行為例,一年期定存利率最低在民國98年時,來到0.77%的水準。其後利率水準雖有上有下,但至今也不過1.035%而已。也就是說,以上選擇月領老年年金的勞工,在「自己的退休金自己存」的前提下,勞保退休金專戶的每年投報率,要比市場利率至少要高15倍以上才行。所以,除非市場利率能快速拉高,否則這「15%以上年複利報酬率」想要達成,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以上的意思也就是說:當初會設計出「按月領取老年年金超過不到10年,就等於把一次請領老年給付給賺回來」這樣的制度,完全是沒有基本金融常識的思考、規劃及設計。

根據勞動部勞工保險局網頁(https://www.bli.gov.tw/0014047.html)上,有關「勞保年金的意義」介紹中有提及:「絕對不是因為勞保不夠付錢了所以才要改為年金,政府為了提供勞工朋友更完善的勞保保障,從民國82年就開始規劃老年年金制度,您知道嗎?依據內政部95年統計資料,國人60歲以後平均餘命22年,而96年勞保被保險人請領老年給付平均年齡為57.76歲,平均每件老年給付金額僅107萬餘元,實不足以保障勞工退休後平均22年或更長久之老年生活所需」。

但實際上央行的網站查詢(https://bcf.cbc.gov.tw/BIRWEB/Range/RangeSelect

台灣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固定)在央行網頁上可查得資料,最早是從8477日開始,當時利率水準是7.150%,然後就一路下滑。也就是說,在勞保老年退休金計劃從「一次領」,到「分年領」之際,當時市場利率水準也不過7%左右,根本連以上試算的「年複利報酬率15.75%」水準的一半還沒有。更別提勞保年金法通過並開始實施的民國98年,台銀一年期定存(固定)利率更跌調1%以下。

單純從「勞動部勞動基金運用局」的資料(https://www.blf.gov.tw/8812/8945/8961/8964/)來看,勞工保險基金自1994年成立以來的這24年表現,雖然只有4年的當年度投報率是負值,但如果與市場指標「第一銀行、合作金庫銀行及臺灣銀行等三行庫每月一日牌告二年期定期存款平均利率(https://www.blf.gov.tw/8812/8945/8948/8955/8959/9192/)」一同進行比較(請見下圖一)就可以發現兩項事實—勞工保險基金在24年中,只有一年的投報率,是有超過上述15.75%的數字;且有9年的時間,年報酬率都未贏過市場報酬率。

 

資料來源:勞動部勞動基金運用局

 

以上筆者之所以提示了這麼多市場利率的資料,就是為了提醒所有讀者及廣大勞工:「勞保月領超過7年就贏過一次領」這個機制的設計,根本就是完全嚴重錯估市場發展方向,註定要讓整個基金更快破產的重要關鍵因素之一。

其次,未來30年,領退休金的人持續暴增,但能繳費的年輕勞工新血卻越來越少。也許讀者會說:「勞保一次領比月領少很多」的設計,只不過是政府刻意操作而已,目的就是要讓勞工「不要一次領」。所以,才刻意拉高「月領金額」,而壓低「一次領金額」。

那麼,廣大勞工朋友是否該認真思考:「刻意拉高月領金額」的背後,必須是「後代子孫越來越多」才能支撐?也就是說,當「自己的退休金自己存」不可能達成,那就得靠更為年輕的勞工新血進入職場、繳交保費,才能讓「每位勞工活的越久,領的越多」順利維持下去。

然而從下圖二可以看出,近5年內,有近40萬名勞工要退休(也就是「開始請領退休金」)。接下來5-10年內,更有比目前60-64歲勞工還要多一倍的人即將退休。

 

資料來源:勞動部勞工保險局截至1071月底為止「統計月報」表6https://www.bli.gov.tw/ReportMonth/107

 

當然,可以投保勞工保險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尚未領取勞保老年給付者」,他們可以享有「普通」及「職災」2種保障;另一種則是已經領取勞保老年給付(已退休),但又繼續工作的勞工,依規定,他們可以「自願參加職災保險」。所以,儘管勞工保險被保險人統計數字,不完全等於「尚未退休者」,但仍有一定的參考度。

而上圖二所代表的是:未來30年之內,退休人口逐年暴增,而持續繳交保費的勞工人數則逐年大幅遞減。假設他們同時符合請領「老年年金」的資格(滿65歲、保險年資合計滿15年),以上「按月領取老年年金超過6.8年,就等於把一次請領老年給付給賺回來」的「神話」,想不破滅也難。更何況在退休人數一波比一波還多之下,原先就已經捉襟見肘的勞保基金,到底還能撐多久?

最後,靠政府稅收恐也難補足。根據勞保局官網上的有關「年金保險的意義」的問答集,在面對許多勞工「聽說現在很多人在申請老年給付,勞保會不會破產,以後我會不會就領不到」的提問,勞保局的官網回答是:「被保險人申請的老年給付一定都領得到,勞保基金如果不足也會由中央主管機關負責撥補,完全不會影響您請領老年給付的權益」。

但是,從財政部國庫署歷年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入歲出及餘絀資料(請見下圖三)來看,近17年來有「餘絀」的年份沒有幾年,總共也不過4年而已。

 

圖三、2001-2018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入歲出及餘絀趨勢圖:

資料來源:財政部國庫署(https://www.nta.gov.tw/web/AnnC/uptAnnC.aspx?c0=67&p0=840

 

用白話一點的說法是,中央政府歷年收稅等所得,光是日常開銷都已經是「生吃都不夠了」,更何況是「勞保退休金不足部分,將由中央主管機關負責撥補」?

事實上,從下圖四的我國歲入來源來看,政府運作資金來源,最主要還是「稅課收入」,佔了總歲入的81%之多。而稅課收入的最大基礎,也還是在於「納稅義務人」數目的多寡。

資料來源:財政部國庫署(https://www.nta.gov.tw/web/DySubject/DataPage.aspx?r_id=1&c_id=1&d_id=291

 

但是,根據國發會的估計(請見下圖五),從2018年到2065年為止,各年齡人口群的分佈,將會朝向「老年人口多、年輕人口少」的趨勢走向。也就是說,未來沒有賺錢能力、必須靠自存退休金或各種社會年金、職業年金生活的退休族將越來越多;至於有能力賺錢,並且繳稅支撐國家歲收的年輕人將越來越少。所以,廣大勞工是否能對可能成為勞保基金最後財源依靠的「政府撥補」存有「高度的信心」,恐怕答案是「不言可喻」吶!

 

圖五、19752018年人口金字塔-中推估:

資料來源:國發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8-2065年)」(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以上是筆者對提問朋友所進行的分析,而回歸朋友們的問題,筆者的回答是:儘管「按月領取老年年金超過6.8年,就等於把一次請領老年給付給賺回來」,但是在正式選擇「領取老年年金」前,有幾個問題,必須先進行釐清:

第一,你還有多少年退休,也事關重大!假設現在已經65歲的勞工朋友,也許還有「賭它(勞保基金)個67年不倒」的機會;但是,如果是離退休還遠的年輕朋友,恐怕根本連「賭的機會」都沒有。

先不談繼軍公教年金改革之後,很快就會展開的「勞保年金」改革方案重點—「繳多、領少、延退」,會讓目前正在繳交勞保保費的人「繳多、領少」。至少沒人敢保證在以上「基金投報率遠遠低於預期」、「開始領退休金的人多過可以繳保費的人」,以及「政府財政困難」之下,目前青壯的勞工們,在未來開始領退休金時「真的有錢可領」?

第二,你是不是只有這筆退休金可以過活?如果經過精算之後,這筆退休金是你唯一生活的依賴,那就只有「選擇年金給付」這一途。但是,這只限於「這一、兩年就要退休的勞工」。

事實上,不論是已經在領勞保老年年金,或是這幾年準備開始領年金的勞工,當只有這筆退休金來源,且假設勞保基金真的「入不敷出」,也就代表你只贏(賺)了那幾年領年金的錢而已,之後該怎麼辦?筆者除了「自求多福」這句話外,真的也沒有更好的建議了。

至於離退休還遠的人,最該擔心的,絕對不是「我到底該選一次領或分年領」,而是每一位勞工都該認清這個事實:現有「繳少、領多」遊戲規則下的勞保基金,根本很難不倒,只是時間快慢的問題。

接下來,每位勞工最該要思考的問題是:「我有沒有額外自行準備退休金」?假設有其他退休金來源,那就恭喜你,至少你的退休生活費還不致於「完全無著」。

但是,如果答案是「沒有」,接下來最重要的考量是:我能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儘量多存一些退休老本?或者,在有限的財源下,事先努力做好「過窮日子」的準備。

亦或是:假設勞保基金真的倒了、自己準備的退休金鐵定不夠,我有沒有其他備用方案(例如在現有工作崗位上再多工作幾年,或是退休後找到其他有收入的工作等)可行?

如果以上什麼都不思考、什麼都不打算做的勞工,不管怎麼大力抨擊接下來的勞保年金改革方案,或是實際走上街頭,用更激烈的手段抗爭,筆者真的擔心這些激烈的作法,恐怕都難以實質改變自己的現實命運!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