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77》AI到底是人類的解藥,還是更大的夢魘?!

 22日有一則有關「UBIUsage-Based Insurance,駕駛行為模式基礎保險)的新聞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3607901?from=udn-catelistnews_ch2)。主要訴求點是「不需另行安裝車載機具,就能研判出駕駛人的風險類型高低進行保費之定價,且不涉及個人隱私與無安裝成本,保費更合理」。

這則新聞讓筆者想起,之前看了兩本滿有意思的好書。一本是去(2018)年9月才出版的《AI醫療大未來》(李友專著、好人出版);另一本是2016年出版的翻譯書—《暢銷書密碼:人工智慧帶我們重新理解小說創作》(Jodie ArcherMatthew L. Jockers著、雲夢千里文化創意出版)。

這兩本書都跟AI大數據有關,根據《AI醫療大未來》作者李友專的說法,面對高齡化與少子化的衝擊,醫護人員需要照顧的病患「越來越多」、民眾能被分到的醫療資源「越來越少」。所以,如果能夠徹底運用AI的偵測、預測與預防的技術,才有機會解決長期照護及其他醫療的重大問題。

事實上,不論是傳統醫療,從民眾就診(門診或急診)才開始的整個流程,或是更早階段的疾病風險預測與監控,一旦導入醫療AI的應用,不但能讓人手不足的醫護人員,提高醫療品質,更可以達到完善照顧病患,提高病患滿意度的目標。

至於另一本主題完全不同的書,卻是充滿的趣味及發人省思。《暢銷書密碼》的作者,實際用AI大數據的方式,比較了歷年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裡的小說類書籍,並且從歸納分析中,找出了許多「暢銷的密碼」。

舉例來說,所有暢銷書作家平均會在小說前40%的篇幅中,只用上4個題材;而非暢銷作家,則平均會放進6個題材。至於小說的情緒轉折、文字運用及人物塑造,也都關係著作者所寫的小書,是否能夠受到最多讀者的歡迎。

而且,作者根據人工智慧所訓練出來的「電腦模型」,更可以拿來精準預測一本新寫的小說,是否能夠成為暢銷書之列,且達到80-90%的精準度。這在出版界「幾乎是以『賭』的方式來預測暢銷書」的做法完全不同。

筆者之所以特別舉這兩本書做為例子,是想在即將到來的農曆春節長假期間,讓讀者們仔細思考一下:在AI時代來臨之際,自己在投資理財與就業上,會有哪些的影響及因應?至少筆者認為,理財大眾可有以下3大方向思考:

思考方向一、AI機器人會取代自己的工作嗎?那麼,自己又能從哪一方面「因應」,而不被取代呢?綜合多位專家的說法,目前AI應用最好的,其實是「AI大數據分析」,而不是那個有手有腳的「機器人(Robot)」應用。

而且,根據《改變未來的秘密交易(大是出版)》一書的說法,儘管機器人經過訓練,幾乎人類所會的,它都「無所不能」,但是,「機器人的弱點不多,其中一個是鋪床(將被子摺襖、收攏、拉緊)」。

而麻省理工的教授Erik BryniolfssonAndrew JcAfeeDaron AcemogluDavid Autor合作發表了一個結論—如果將所有工作依「手工、認知」與「例行、非例行性」進行4個欄位的劃分(請見下圖),那麼,機器人有潛力做到其中的三個半。且「大多數工作都會被機器人佔據,只剩臨時的醫生與超市主管,解決機器人處理不來的偶發問題」。

 

圖、涵蓋所有人類工作舉例:

 

非例行

例行

手工

居家照護

工廠組裝線工作

認知

構思廣告或寫書

追蹤存貨

 

以上的意思是:如果是純需要「手感」的工作,像是中醫復健專科醫師(極需嫻熟的經驗與手感),或是「管理機器人,並處理機器人所無法處理問題的人或主管」,恐怕才有可能免於被機器人取代。

那麼,人類是否真的會因為機器人的全面接管而「失業」呢?《暢銷書秘碼》一書也提到,儘管電腦可以將眾多事實與文字,進行不同的排列組合。但電腦寫手與人類作家的最大差別就在於「人性與感情」。

而以下《暢銷書秘碼》一書作者的回答,或許也可以給許多擔心未來工作會被機器人搶走的民眾,一個指路明燈:「如果有一天,電腦真人腦聰明了,而所謂聰明便是看腦袋裡累積了多少數據與事實,並且機械式地記誦…但這是『書獃子』的聰明,你靠這些技能是沒辦法寫小說的,因為小說家的優秀之處在於創意與批判思考。用電腦寫作來代替傳統的小說創作,只有在不成章節的小紙片上才值得一哂,而其實電腦寫作最適合的型態正是如此—創造出一些令人發噱的隻字片語」。

簡單來說,如果將人的各個功能或工作進行分拆,都一定可以找到一個功能更強大的電腦或AI機器人。但是,一旦將以上工作統整起來,也許每一個人類會面臨的強大競爭者,是好幾台的電腦或機器人組合。所以,人類如果想要不被機器人給取代,或是可能「薪水只剩下原本的10%」,就必須努力「加強機器人所不擅長的領域專長」才行。

思考方向二、在投資上,如果自己的工作會被AI機器人搶走,那麼,可以從AI的潮流中,找到什麼樣的投資機會,並把失去的工資給「賺回來」?對此,筆者也是比較看好AI大數據分析,而不是那些有手、有腳的機器人。在此同時,由於大數據分析要能更加準確,最主要的關鍵就在於「資料量大」。因此,越是人口多國家的大數據分析商業應用模式,也才更具競爭優勢。

對此,筆者看好中國大陸相關企業,又更甚於美國企業。因為,這是13億的龐大人口,對上只有3億人口的大數據分析,除非美國相關企業,能夠吸引到全球更多消費者的使用,否則,大數據分析的應用商機,恐怕還會略輸一籌(筆者對此的預測是:美國可能吸引到的,是已開發國家的消費者;而中國大陸除了自身的消費者外,還有其他新興國家,沒有發展大數據分析優勢的地區使用者)。

當然,投資中國大陸不但有不少的限制,且也會因為大環境(中國大陸經濟景氣)不佳,而有不小的風險。但如果把投資期間拉長來看,投資報酬率應該是相當可期的。

思考方向三、AI時代可以盡享便利,但生活便利的背後,也許是「被控制」,一般大眾又該如何不被控制,或深受其害?現在已經有不少企業,為了獲利更多,莫不透過大數據分析,以掌握消費者的「脾胃(喜好)」。

也許有不少讀者認為,讓廠商精準掌控個人的喜好,好像也不是一件壞事。例如當廠商知道消費者的消費喜好與慣性之後,不待消費者真正下單,就可以提早將商品送到消費者的眼前。

然而,過多的便利不僅讓個人更不動腦思考外,還有可能讓自己未來的一舉一動,都被廠商「牢牢掌控」。甚至,還有可能因此而「深受其害」或「損失更多」。

就以透過穿戴技術而獲得使用者的相關資料為例,就像《改變未來的秘密交易》這本書的作者所說:「各種穿戴技術對於那些已經很健康的人來說,這只是在確認我們已知的資料而已—我們身體很好、運動量也夠。但對於不健康的人來說,這是在掩飾其他居心。監控身體並不是為了健康目的,而是替不健康的人貼上標籤,以便在未來取消對他們的醫療援助。透過穿戴技術記錄與匯集而成的資料,可能被保險公司與英國國民保健署利用,拿來拒絕、取消醫療計畫或利益賠償。蒐集資料之舉,表面上是為了你的利益,但事實上這是用來對付你的武器」。

該書曾舉2016年,英國Admiral保險公司開始「爬」駕駛新手的臉書貼文(例如貼了多少開趴時喝醉的照片),來評估他們對其他駕駛造成的風險,並用此資料來進行車險的定價。

儘管臉書後來阻止Admiral保險公司,繼續用這些資料定價,但該書的作者就反問:「既然保險公司都可以蒐集模糊的照片,再把它們變成『資料』來決定保單,那當提供醫療保險的公司拿到『資料』,例如你上個月吃了幾次麥當勞之後,又會做出什麼事來」?

對此,筆者個人的看法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儘管AI大數據的運用,對民眾來說是一大便利(對民眾日常食衣住行育樂,甚至是健康醫療方面來說,都將更為有益)。但過於便利之後,到底是福?是禍?恐怕還嚴重依賴「經營者的良心」。

然而,企業經營者幾乎都是「在商言商」的生意人,他們的老闆主要是大股東,而不是真正使用的客戶。因此,民眾在享受大數據分析所產生的便利與好處之餘,似乎也應該開始認真思考「便利」與「副作用」之間,該如何才能「取得平衡」了!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9年1月1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76》2019年投資主軸—「選比較不差的」!

 還記得去年筆者在寫2018年投資展望時,全球各大金融機構對於去年的全球經濟展望,普遍都是「一片大好」。當然,「有點熱,又不會太熱」的金髮女孩經濟」論調,幾乎襲捲了整個投資界。

那個時候,筆者不但是對於全球經濟或金融市場「保守以對」,甚至,在各大分析機構一片認為「中美貿易戰最長不過3-6個月」的看法下,筆者也是獨排眾議,認為中、美之間的爭鬥,完全是「決一生死」的生死之戰,絕不可能善終。如今看來,也都被筆者一一命中(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2954437)。

首先,就讓我們先來看看2018年各投資工具的績效「有多慘」吧!以摩根資產管理公司所整理的股票投資為例,2017年各市場投報率至少有20%以上,但2018年各市場則是「全軍覆沒」,沒有一個市場的報酬是「正數」(請見下圖一)。如果從固定收益角度來看,下圖二中,只有持有現金及美國公債的報酬率屬於「正值」,其餘全都是負值。

 

圖一、2018年股票市場投報率「全軍覆沒」:

資料來源:摩根資產管理公司

 

圖二、固定資產中,只有現金及美國公債報酬為正:

資料來源:摩根資產管理公司

 

而在看過以上2018年各投資標的績效有多慘之後,要向讀者解釋的是:筆者之所以能夠「精準預測」未來金融與經濟趨勢,不是因為筆者有什麼「通天眼」,也不是射飛鏢式的瞎猜。最主要就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是人,所以,它的漲跌起伏都是以「人」為依歸。

例如美國總統川普在競選時,就不斷強調「讓美國再次偉大」。而這句口號,也正是筆者認為中美貿易戰「不可能善了」的最重要關鍵。其中的理由再簡單不過—國家的生存就與人的生存一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沒有任何感情與「雙贏可言」。

所以,包括2018年底驚動全世界的「華為公主落難記」,也都是真實反應出美國必須「再次偉大」的重大理由—一旦美國讓中國大陸獲得喘息機會,那美國不但從此「沒得玩了」,更只有生生世世都「只能做老二」,甚至連老二都不可能。

回到本文的正題,筆者是如何看待2019年的投資趨勢與展望呢?在這裡,筆者將先說出個人的結論:對於2019年全球經濟的看法,仍比2018年更為悲觀,其理由如下:

首先,不論是世界銀行等國際分析機構,都已經預測2019年是個全球經濟衰退的一年。在經歷了2018年各資產投報率為負值的「空襲」之後,國內、外各機構對於2019年全球經濟景氣的預期,普遍都彌漫著一股悲觀的氣氛。不管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或英國智庫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Research, CEBR等,都先後發出憂慮之聲。甚至,世界銀行(World Bank)在18日所公佈的「2019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封面標題直接講明「天要黑了」,並看壞全球經濟成長。

 

表、世界銀行對於2019年各經濟體的展望預估:

 

2018

2019

美國

2.9

2.5

歐元區

--

1.6

日本

--

0.9

中國大陸

6.5

6.2

全球

2.9

2.8

 

且這裡所指的衰退,也包括美國在內。因此筆者認為,當全球經濟景氣都是往下走之際,身為全球經濟、貿易龍頭地位的美國,其未來的走向就更顯重要。

也就是說,如果美國衰退程度小一些,全球經濟走下坡的速度,還有可能「踩一下煞車」;但假設連美國都「成長大幅衰退」,那麼全世界的投資前景,恐怕會更為黯淡。

儘管根據《彭博社》的調查,經濟學家預測的美國和歐元區2019年發生衰退的可能性分別為15%18%。即使是備受脫歐打擊的英國,陷入經濟衰退的風險也只有20%,而日本的衰退風險則上升至30%...。以上調查顯示,或許人們對經濟衰退的擔憂有些過頭了(https://news.cnyes.com/news/id/4259142)。但筆者認為,投資人還是應該「小心應對」才是!

其次,「川普」這顆不定時炸彈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深遠。事實上在去(2018)年年底時,就有人預測常常愛胡亂發言的川普,很可能「會被彈劾下台」。

因為對於廣大美國老百姓來說,有一個心思難測的總統,還不是什麼嚴重問題;但對於希望市場穩定可測的金融華爾街來說,這樣一個不定時炸彈,絕對是他們不能忍受的。

再者,中美貿易戰短期雖有「美國期中選舉壓力」和緩,但長期恐難善了!就有有媒體評論:「美國力圖撇清,華為事件與貿易談判無關,但正值敏感時間,美方針對極具代表性的企業華為行動,並強烈建議盟友禁用華為設備,外界更加懷疑,美方更在意的是中方崛起而非貿易,這場『經濟冷戰』恐難輕易化解(https://news.cnyes.com/news/id/4257496)」。

最後,全球性的「階級鬥爭」正方興未艾,更有可能重創各國經濟前景。主要是因為全球各國,已經有越來越多因「貧富差距擴大」而導致的抗爭!就以法國的「黃背心」抗爭為例,這些抗爭的人,並不是真正一窮二白、沒有工作的社會最底層人士,而是「辛勤工作,卻連『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買什麼就買什麼』都做不到,卻還不夠資格可以領取社會救濟金」的「假窮人」(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3533081?utm_source=udnnews&utm_medium=fb&fbclid=IwAR3jZhVUGoGKN2pChNhAVeSbGgQ-WrociCDUzyCeHI9TdKJ4LQx1R7rd2pw)。

儘管各分析機構,對於全球今(2019)年的景氣預估相當悲觀。但是對每一位投資人來說,不管是好或壞年冬,為了讓資產「不退反進」,仍然必須進行正確的資產配置動作。因此,在綜合各家的預測之後,筆者統整思考後的投資建議如下:

建議一、優選「美元資產」,且「債」優於「股」。儘管有不少分析師「看空」今年美元走勢,主要是美元指數去(2018)年升值4%左右,完全是受到聯準會(FED)升息的關係。而展望今年,多數分析師以聯準會近來偏鴿派的言論來看,認為今年升息的機率「應該不大」。

除此之外,美國近來政府公務部門的「關門」,也多少突顯美國政府預算赤字問題的嚴重性。再加上今年美國經濟都有極高的機率而「放緩」。因此,不致於大幅拉抬美元的匯率走升。且更重要的是:弱勢美元才能提升美國商品的競爭力。

但是,從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後,美國貿易逆差不降反升(其中的部分理由,當然與中國大陸為了躲避高關稅而「提早出貨」有關),至少一定程度上可證明「美元強勢根本不會提高貿易赤字」的事實。

更何況美國競爭處於弱勢的,全都是其他國家低價又無多少技術可言的一般消費品;但美國具有競爭優勢的商品,卻是其他國家「不得不買單」的標的。就以美國最有競爭力及賺錢兩大產業—石油及軍火業為例,非但不需要弱勢美元的加持,還能靠強勢美元而「獲利更豐厚」。

別忘了川普最近從敘利亞撤兵之後,還說了一句「弦外之音」—美國將不再擔任國際警察。而隱藏在這句話後面的真意是:美國不會免費幫外人打仗,而是要賣更多武器,讓這些國家「自己保衛自己」。

當然,筆者以上對美元的看法,都是從長期趨勢著手。所以,假設讀者專愛炒外匯短線投資,那就又「另當別論」了。但如果筆者所預測的美元真的走升,相關的「美元資產」是絕對「不寂寞」的。其中的差別只在於:該重押股票?還是重押債券?

儘管川普不斷呼籲投資人對美股「抄底」(https://news.cnyes.com/news/id/4260806),但美股依舊像是「得了瘧疾」一樣「暴漲暴跌」。因此,筆者比較傾向看好「固定收益型商品」,特別是美國公債。

理由之一是「美股的基期已高」,理由之二是:當全世界經濟景氣都不好,且出現動盪風險時,美國公債還是包括各國央行在內的「最佳首選」。且就算投資人嫌美國公債收益率太低,從獲利高及風險低的角度來看,也值得投資美國高收債,而不是賺賠與否都還要看「美元是否走弱」的新興市場債。

當然,以上「債優於股」的建議,並不代表投資人完全不能碰美股。而是策略應該是「逢大跌才承接」。例如自創「GOWIN投資模式」的施國文就再三強調:美股從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已連續上漲10年多了,未來幾年之內若出現一波「回檔修正」亦屬正常合理。

他認為投資人假設能善加利用跌與空的階段,陸續分批買進佈局,以等待未來上漲轉多頭的時候分批從容離場」,經過幾次這種「財富重分配」效果,將會發現資產增加的速度遠比想像的更快。

建議二、中國大陸只有「短多長空」,見有獲利或少賠就要出手!猶記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可以說是「拯救了全世界」。但在目前中國大陸經濟佔全世界比重達到16%、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達到30%之際。一旦中國經濟面臨嚴重的壓力,自然也會讓全球經濟面臨無比的壓力(https://news.cnyes.com/news/id/4259142)。

從去(2018)年到今年以來,中國大陸的各項指標與金融市場表現,可以說是「從來沒有好臉色」過。再加上中國大陸還有債務過多、人口紅利將在2027年提前結束、政治鬥爭暗潮洶湧,還有之前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是否能順利達標等問題。

更何況,中國大陸目前還面臨著美國用各種武器、貨幣、科技等不同戰爭的攻擊。也就是說,中國大陸經濟想要轉好,恐怕是滿困難的一件事。當然,中國大陸畢竟不是個無足輕重的彈丸小國。

相反的,其在全球貿易、經濟與金融方面的地位(佔比)很高。如果美國把中國大陸搞垮,這個金融風暴的影響力,恐怕不會比2008年金融風暴還低。

所以,筆者認為儘管中、美間的戰爭絕對是「長久的殊死戰」,但美國畢竟是必須「四年一選」的民主國家,政治人物腦袋裡還是只有「競選」時的壓力。

也就是說,越靠近今(2019)年下半年的美國期中選舉,川普為了要勝選,勢必要儘快清理中美貿易的戰場,並且用其「從中國大陸所取得的戰利品」,以說服選民的「繼續支持」。

但筆者仍舊認為,中美之戰是長期趨勢,中期和緩只是頻繁小戰中的「暫時休兵」而已。所以,想要投資中國大陸的民眾,在其未正式取得全球性的關鍵性領先技術之前,都不適合進行長期投資。

建議三、新興市場想要抄底投資,得先看美元是強?是弱?前面筆者已經預測—美元從基本上來看,並沒有非得弱勢的理由。那麼,想要靠弱勢美元所創造出來資金行情所推升的新興市場,恐怕都沒法那麼「樂觀以對」了。

因為一般來說,當美元呈現弱勢時,才是新興市場投資「大鳴大放」的時候。所以,如果美元長期仍屬強勢,投資新興市場恐怕是「沒啥搞頭」。就算賺了利差或價差,扣掉匯差可能頂多拼個「不賺不賠」、「白忙一場」。更重要的一點是:假設美國持續走「去全球化」的路子,所有新興市場國家的前景,恐怕只會「更加暗淡」而已。

建議四、錢多又想要避稅的人,應該考慮「非金融資產」。這是因為被稱作全球版肥咖條款的《共同申報準則(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 for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nancial Account Information in Tax MattersCRS)》,共有101個國家承諾加入。

有關CRS的最大重點在於:CRS強調的是「金融帳戶資訊」的互換,也就是只管金融帳戶,非金融帳戶資訊就不會交換。而這裡所指的「金融帳戶」,就是所有的存款,包括證券經紀帳戶、理財商品、基金、私募基金、信託,以及具有現金價值的保險等。簡單來說,人民所持有的不動產、珠寶或是其他有價商品(古董、名畫等),因為都不算是「金融帳戶」,全都不會被列入。這也是為什麼有錢人,會將資產進行「更多元配置」的的理由之一(https://topics.cnyes.com/CRS/)。

就以剛劃下動盪句點的2018年來看,幾乎所有類股都下滑,但是,包括葡萄酒、藝術品、古典豪車,以及高級鑽石等多種奢侈品資產,在2018年的表現都優於股票和債券。例如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藝術品市場密切追蹤的指標Art Market ResearchArt 100指數顯示,截自去(2018)年11月底的平均回報,就達到10.6%

另外,根據Historic Automobile GroupTop指數,雖然今年豪車的價格略有下降,不過仍是符合預期,古典豪車的回報略為下滑,但也明顯強於黃金、標普和斯托克歐洲600股指。過去10年來,汽車一直是表現最佳的奢侈品投資,增長幅度達289%,葡萄酒的漲幅則為147%、珠寶增長幅度則為125%,古董家具及中國大陸陶瓷藝品的價值則略有下滑(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0102/1346115.htm)。

談到這裡,筆者不得不附帶提一下對黃金走勢的預測。筆者對黃金的看法向來就是:當美元走強時,它絕對不會有好行情。但是,筆者認為黃金在全球實施CRS之後,絕對不會是「投資」工具,而是「避稅」及「隱匿資產」的工具(https://news.cnyes.com/news/id/4254652)。

事實上,除了「保值兼避稅」的需求外,推動金價上漲的另一重要因素,則是「各國央行繼續買入黃金」。有統計顯示,過去一年各國央行以近3年來最快速度購買黃金,合計總共購買了341.3噸黃金(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102000174-260303)。

以上,是筆者綜合各家分析機構的預測,並且在交互思考後的看法。在此,筆者想再三提醒投資人的首先是:一個標的能否投資,也有期間長短的「長投」與「短投」之分,並非「不適合長投者,就一定不能短投」。

此外,投資標的的抉擇在於「相對」,而非「絕對」。從全球經濟景氣的趨勢來看,包括美國經濟都有可能「走下坡」,但是,不管是機構法人或個人,都需要投資。所以,只要某一標的「比較不爛」,就一定會有「出頭天」!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9年1月10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75》保險公司「批註除外」條件,保戶就只能無條件接受?!

 前幾天,有位網友發信問筆者:「請問《保險法》中,有規定保險公司有義務告知什麼是『合併症』嗎」?經過詳細了解,她新近向某些壽險公司投保定期住院醫療險附約,結果保險公司在批註單中寫明「子宮後屈合併症」。

由於她不知道何謂「子宮後屈合併症」是指什麼,所以才會有以上的提問。但筆者覺得有點不可思議的是:一般要保書裡的健康告知事項,並不會主動問到當事人「是否有子宮後屈」的問題。因此就問這位網友說:「為何保險公司會知道妳有子宮後屈」?

這位網友表示,業務員有問「最近有沒有看醫生」?而她回答「有拿經痛藥」。之後,業務員在要保書上填寫「多久拿藥」,並送到保險公司核保後,保險公司就要求這位網友調「最近的超音波檢查」資料。據她了解,保險公司所參考的資料,是4年前的資料,並不是最近的。

這位網友委曲地表示,她有很認真地「做功課」,所有保險資料全是她自己上網影印來看,然後業務員也是自己找的,之前並不熟識。在第一次見面時,網友有要求要將要保書及保單條款資料「留下來研究」,但對方說「資料不夠」、不願意給。再次見面時,就直接填要保書了,也才印了一份保單條款給她「留存」。

這位網友實在不解,因為醫師只說「有一點點子宮後屈,沒有骨盆腔沾黏、沒長子宮肌瘤或卵巢瘤、子宮的圓靭帶鬆弛,所以不會需要動手術」,為何保險公司就開了個「子宮後屈合併症」的批註除外?

由於保單批註除外,會影響到日後保戶的理賠。因此,筆者要這位網友向保險公司核保部門再三確認「何謂子宮後屈合併症」?後來保險公司核保所提供的回覆是:「子宮後屈又稱後傾,可能造成經痛、不孕、子宮、股盆腔沾黏、異位、不孕、囊腫、後屈腹腔術、直腸綜合症等或然率較正常體高一點。所以,只要以上那些,都跟子宮後屈『扯上關係』」。

筆者拿著這個資料,分別詢問了熟識的保險公司核保及理賠部高階主管,以及具有法律專業的婦產科醫師,兩人的回覆則是完全不同。保險公司核保及理賠高階主管的回答如下:

「子宮後屈可能很嚴重,也可能一點也不嚴重,有人一輩子,都可能沒有任何後遺症。但由於子宮後屈是『不可逆』的情形,因此,保險公司要求以『既往症』的方式批註除外,是相當合理的。我猜測是醫師在病歷上有寫到此一名詞,保險公司才會寫上『子宮後屈合併症除外不保』的內容」。

至於另一位熟識的婦產科醫師,在聽到筆者詢問「子宮後屈合併症」這個名詞時,先是哈哈一笑,然後又補了一句:「現在的保險公司核保醫學,實在是『亂搞』吶」。

他進一步解釋:「一般正常的子宮是向前傾(AV),後傾(RV)的比較少(約佔十分之一、二);而所謂的『屈』,是子宮彎曲的角度比較明顯一些而已。至於前、後傾或屈的幅度大小,都是先天性的問題,絕非後天的疾病。一般來說,就算是嚴重的子宮後屈,當事人多半只會『腰酸』,經痛的情況幾乎不會發生」。其言下之意就是:保戶的批註除外,也許可能還有其他的問題。

這位婦科醫師也同時提到,子宮不論前屈或後屈,只有在婦產科醫師進行流產手術時才會注意,因為如果前、後屈的角度拿捏不對,是有可能造成子宮穿孔的危險。

但除此之外,他認為子宮後屈根本就沒有什麼嚴重的「合併症」可言。至於那一家保險公司核保的『可能造成經痛、不孕、子宮、股盆腔沾黏、異位、不孕、囊腫、後屈腹腔術、直腸綜合症』回覆,根本與子宮後屈本身『一點關係都沒有』」。

這位執業超過30多年的婦產科醫師,特別以囊腫為例指出,不論子宮是前傾或後屈,都有可能會長。而且他甚至表示,從未聽過有「後屈腹腔術」這樣的手術名稱

當然,這位網友在回答筆者的問題時,也可能沒有全然照實說,或是有其他隱瞞事項。但筆者之所以鉅細糜遺地,把這位網友問題的重點,以及保險公司與婦科專科醫師的說法「如實還原」,就是想要提醒投保的民眾,以下的幾項重點:

首先,要保書裡「告知事項」沒有問的,保戶不要多嘴、多說。儘管依照《保險法》第64條的規定,只要要保人在告知書上未告知,且構成保險公司核保上的重要事項,那就已經違反了該法所特別強調的「要保人據實說明義務」。

但是,根據多位保險法學者的說法,由於我國是採「書面詢問」主義(包括德國及日本,也是採取此一主義;英國則是採「自動申告」,所有重要事項均要告知),要保人沒有告知義務。所以,告知書上沒有問的,就不用多嘴去提。

其次,要保書可以詢問的內容,都是有制式的標準與規格,不是保險公司「想問什麼,就可以隨便問什麼」。這是因為根據金管會公佈的「人身保險要保書示範內容及注意事項(http://www.lia-roc.org.tw/index06/law/law101.htm)」中第四點的規定,人壽保險告知事項的內容,就只限於所列的,與被保險人「職業」、「身體狀況」有關項目。

且根據該注意事項第五點的規定:「健康保險告知事項之內容,不論採附加於人壽保險主契約或單獨以主契約方式銷售,除得依前點人壽保險要保書之規定辦理外,如因配合保險商品特性需要,需加列詢問內容時,得由保險人自訂,但所詢疾病名稱應力求清楚,不得以概括方式列示 (如呼吸系統疾病、其他不知名之疾病或症狀等)」。

至於第八點也規定:「第四點至第六點(分別指「人壽保險」、「健康保險」與「傷害保險」)關於人壽保險、健康保險及傷害保險要保書告知事項之內容及詢問之期間長短,保險人得自行簡化內容或縮短期間。如因配合保險商品特性有其特殊之需要及考量,欲加列問項或增加問項之內容時,應另提具相當之證明以說明此項目足以影響危險之估計(如最近3年之核保標準或實際理賠經驗等),報經主管機關核准後始得列入」。

以上幾點簡單來說就是:保險公司可以正式在要保書中「告知事項」裡所列舉的項目,並不是「想問什麼,就問什麼」,或是「想怎麼問,就怎麼問」,全都有一定的規範,且必須受到主管機關的監督!

再者,如果保戶不接受批註除外的項目,絕對有權利「不接受」,且在拒絕後,也不會留下任何被拒保的記錄。包括以上保險公司核保與理賠部門高階主管,以及多位資深業務員均異口同聲地表示,保戶如果覺得保險公司將「子宮後屈合併症」列為除外不保事項太過嚴苛,其實是可以不答應的。

且就算保戶不買這張保單,保險公司也不會將此人的資料,列入「必須通報」的名單中。因為保險公司需要通報的前提,必須是「保險公司拒保」。所以,保戶不答應在批註除外下的投保,不用擔心因為會留下記錄,而很難被其他保險公司接受」。

第四,就算有「批註除外」,也不是保險公司「單方面說不賠」,就可以不賠,一切完全都要看「相關性」而定。這位保險公司核保及理賠部門高階主管不忘強調,之後的理賠完全得回歸臨床醫學上,是否真的發生了相關合併症?

也就是說,被保險人未來所發生的,與批註除外相符的事故,必須與原本子宮後屈有一定的「相關性」,未來不是保險公司「說不理賠」,就可以真的「不必理賠」。

最後,筆者還想良心建議:找一位專業的業務員,真的比在網路上亂爬文更為重要。長期以來,筆者就見到不少在網路上爬文,然後再拿著網路上推薦的商品,再找業務員進行投保的例子。

筆者不是說這樣的做法一定不對,而是存在著許多的陷阱。因為一來,如果網友對保險夠了解,如何能夠從網路上「去蕪存菁」?甚至,能夠分辨其真偽?

二來,再怎麼人人推薦的好商品,也一定有其缺點及適用者,不要說不專業的業務員不懂,一般民眾怎麼可能知道?甚至,不同公司在核保難易度及順序上,都有市場上的潛規則,再加上如果被保險公司「拒保」及通報,可能保戶一時間,都還無法順利買到保單。以上這些「眉角」,沒有遇過各公司「核保潛規則」的業務員,是不可能熟悉與提醒的。

三來,「熱心」當然是成為一位好業務員的基本條件。但是,光是擁有滿滿的熱心而沒有專業,根本無以應付保戶投保之後,可能面臨的理賠爭議與風險。儘管不能說每一位保戶,都一定會面臨到理賠爭議。

然而,條款是死的,人的風險則是活的。所以,保戶永遠都有可能發生「事故風險可能落在保理賠定義模糊地代」的可能性。這個時候,專業的保險業務員,才是保戶一生的專業倚靠。

而那些在網路上「沒有全盤了解保戶的『事實』,就只出一張嘴說話」的人(當然也可能包括未了解全部事實的筆者),當保戶事到臨頭之際,是完全幫不上任何忙的。保戶要想能獲得理賠,就只能仰賴資深而專業的業務員才行。關於選擇業務員的標準,因為要談的內容太多,也許會另外擇期再詳細介紹了。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74》面對重大疾病的風險,你除了買保險,還要在事前擬定好健康大計!

 最近,衛福部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2016年新發癌症人數為105832人,與2015年相較增加676人,癌症時鐘又快轉2秒,平均每4分鐘58秒就有一人罹癌(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560440)。

一直以來,就有不少網友詢問如何投保癌症險的問題。其理由不外是:媒體常常出現國人罹癌人數增加的新聞,且保險業務員也不斷強調各種新的癌症治療方式與藥物之「所費不貲」。

而在實際回答並提供讀者建議之前,筆者想先提一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助理教授黃莉文,在「醫學檢驗數據整合判讀暨病理分析」課程裡,所說的一段她自己的「面對癌症因應之道」。

筆者覺得黃老師講的滿有道理,且非常認同,因此,想在此分享給讀者參考。黃莉文認為,面對這種重大疾病的治療,必須在萬一不幸罹患之前,就應該思考清楚,才不會在不幸罹病後「手忙腳亂而亂投醫」,甚至花了大錢而「根本無效」。

因此黃莉文表示,在未確定罹癌前:最重要的是「努力過好每一天」,隨時隨地做好很多「自己覺得很重要的事」。例如保持心情好、降低壓力等,如此,才能讓癌細胞「沒有發展的機會與空間」。

假設萬一不幸確定罹癌後,她認為「有錢者」與「沒錢者」的抗癌做法,應該是有所不同的。且更重要的是:目前所有的癌症治療方法,都沒有人可以「100%保證絕對有效」。

所以,如果你很有錢,當然可以用錢去買生命;但如果沒錢,也有沒錢的抗癌做法,那就是選擇健保給付的傳統抗癌方式,或是其他完全不用花錢的方法,像是:保持作息正常、維持好心情、練氣功等。黃老師特別強調,只要當事人相信方法有效,就是好的治療方式。「因為,信心可以提升個人免疫力,自然也有助於抗癌」,她說。

筆者非常認同黃老師的這種抗癌做法,並想在她的規劃基礎上,再進一步延伸,並提供給所有擔心及「談癌色變」的民眾們,在癌症險投保上的一些方向如下:

首先,把包括癌症在內的重大疾病風險規劃(並非「只買保險」而已),擺到跟購屋、子女教育及退休規劃一樣重要。筆者強烈建議讀者,買保險的目的不是阻止風險的「不發生」,而是為了在風險發生後,相關的費用支出超出自己與家庭的能力負擔。所以,比投保先一步重要的是「及早思考可能的因應知道」,才不致於事到臨頭而一陣慌亂,甚至是急病亂投醫。

其次,癌症險應該是個人整體風險規劃中的一環,而非全部;它可以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但絕對不是唯一必買的保單。所以,民眾在進行整體保險規劃時,千萬不要把重要加保順序弄錯了。

與「每個人的出生都一樣」不同,每個人離世的方式,卻是有千百種。至於癌症,則只是眾多方式中的一種而已。也就是說,罹癌率雖高,但它畢竟不是每一位國民在死亡前的「必經之路」。

所以,若要排出投保的順序,癌症險至少是排在死亡險與住院醫療險之後的第三位。這意思是說:當民眾以上保障都還未規劃之前,別把癌症險擺在投保的第一張保單。

再者,要買多少保額,要根據個人預算多寡而定,絕對不是「保額越多越好」。筆者完全不建議民眾把太多資金比重「全放在投保高額癌症險上」,只因為「癌症的治療越來越貴」。

道理很簡單,保戶為了將高額的癌症治療費用風險,移轉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也會收取一定的「對價」,且保戶的保額買的越多,就要花更多的保費。

更何況,各種新式療法不斷推陳出新,且費用也越來越貴。民眾很難有「真正買足」的一天。且前面也曾經提到:罹癌率雖高,卻也不是每一個人的「必經之路」;新藥再怎麼「號稱治癒率高」,卻也不是100%保證有效。

第四,要買哪一種保單,則要視自己「會選擇哪一種治療方式」而定。就以黃老師所提到的建議重點來看,罹癌者就算沒錢,也不表示「完全沒有治癒的希望」。

更何況,目前健保仍有針對傳統的放、化療及手術而進行給付。就算民眾不幸罹癌,也還是可以用相對低廉許多的費用,來對抗癌症病魔;且這些傳統癌症治療方法,並不是每一種都對每一個人「無效」或「副作用甚大」。

現階段,商業癌症險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分次給付」型,另一種則是新型的「一次給付」型。前者是當被保險人不幸罹癌(確診)後,保險公司先給付一筆癌症保險金,之後再按手術、住院、放、化療情形,由保戶拿著醫院收據,向保險公司申請保險理賠。

後者則是在被保險人確定罹癌後,就像重大疾病險一樣,由保險公司一次、整筆給付保險金(契約就此失效)。保戶可以拿著這整筆保險金,隨意去支付治療癌症的各種費用或營養品、無法工作的收入損失等。

甚至,保戶想直接拿這些錢,去進行一趟環遊世界也行。因為,以上這些決定並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主要視每一個人對自己身體與生命的看法及意義為何?

但總的來說,傳統分次給付型的缺點在於:分次給付的金額不高,且因為癌症放、化療方式日新月異。所以,保戶很可能因為採用的是新藥,而完全無法補貼高額治療費用;甚至,還有可能因為治療方式或藥物「不符保單條款定義」,而被保險公司給「拒絕給付」。

至於一次給付型的癌症險,也不是「只有優點,毫無缺點」。因為,假設保戶投保金額不高,其所能提供的保障,恐怕也「相當有限」。特別是當民眾願意採取傳統、健保都有給付的癌症治療方式,且治療的時間都很長時,那種「治療得越久、領的越多」的傳統分次給付型保單,反而可能更能突顯其優勢。

所以,建議對於罹癌風險特別恐慌的民眾,筆者建議在投保前,要根據自己的財力,以及想要選擇的治療方式及用途,在傳統「分次給付」型與新式「一次給付」型中進行選擇。

最後,既然沒有人能夠保證,哪一種癌症治療對自己「絕對有效」,民眾就不該迷信「越貴、越新的藥越有效」,或是輕易聽信才剛問世,可能還在人體試驗階段的「昂貴的新式療法或用藥」,更應該在徵求「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後,做出最後的決定。

筆者可以體會罹癌者就像落水者一樣,具有「有浮木就抓」的心情。但是,就像黃老師所說的,至今並沒有哪一種癌症治療方式,可以「保證治癒所有癌症患者」。

例如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就個癌醫界熟悉的例子:「約20年前,放射治療科醫師根據質子照射較傳統放射線精準的學理,開始用質子放射技術治療攝護腺癌,宣稱質子治療可以減少尿道,與腸道受傷的副作用。後來,有些醫師質疑質子治療實際上,並沒有想像的優越,且價格還貴很多,才開始做對照組的臨床試驗。果然發現質子放射治療不但沒有比傳統放射治療好,副作用還更大。同樣的,在肺癌的治療上,2018年初,對照組臨床試驗揭曉,也證實質子治療並沒有比較好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397/3566331)」。

因此筆者認為,人類在面對「生命」這個議題時,絕對沒有「人定勝天」、「錢多好辦事」這回事。只有謙卑以對,並且在事前做好預習準備,才不致於在面對病魔襲擊時「亂了手腳與方寸」、「病急亂投醫」,反倒可能讓疾病更加難治!

所以,筆者在此更想提醒所有民眾:不是越貴、越花錢、有保單可以理賠的治療,就應該依醫師的建議「照單全收」,應該要再多聽幾位醫療專家的意見,並與自己預先擬定好的治療策略,才有助於找出一條最適合自己期望的「治癌大計」!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73》結果美好的不叫投資,而是詐騙!

 前幾天,有一則「我長輩買1000萬的XX保單做槓桿(投資),保單貸款600萬,現在要補錢了,怎麼辦」的文章,在網路上瘋傳。簡單來說,這個個案的狀況如下:

一、保戶保戶不是直接投資基金,而是透過投資型保單,而是設定將保費,投資在月配息基金上。

二、保戶購買保單的保費(共1000萬元),一部分是來自「房屋貸款(400萬元)」,一部分是來自於「保單貸款(貸款成數最高是保單帳戶價值的6成,也就是600萬元)」。

三、保戶所投資基金是屬於「單一國家(美國)基金」,但計價幣別是「南非幣」。

從以上的個案敘述來看,保戶在選擇這筆投資買賣時,就必須知道的可能風險如下:

首先,保戶買的不是基金,而是透過投資型保單連結「月配息基金」,所以,保單就算沒有任何投資手續費,也一定有跟保單相關的費用。

其次,由於保戶所買的保費,全都是「借」來的,所以,不論投資是賺?是賠?全都需要繳交利息(包括房貸及保單借款)。

再者,一旦保單帳戶價值縮水、低於保單借款的最高上限,保戶就要補繳錢;假設不補錢,保單就此失效。也就是說,不但保險保障沒有,過去的投資本金—1000萬元等於全沒了。當然,也還欠銀行房貸400萬元。

最後,保戶所連結投資標的—月配息基金的投資區域是「美國」,但卻選擇了「南非幣計價」。所以,保戶除了要承擔「美元兌台幣」的匯損風險,又更多了一層的「南非幣兌美元」的匯損風險。

事實上,過去就有不少網友,私下詢問筆者:可否做這樣的操作?筆者的回答一律都是「不建議」。筆者絕對不會說「這種投資交易,從來沒有人賺過錢」,也不會說「投資人沒有那個命,可以賺到錢」。

因為,過去也有些網友,用他們的「實際投資績效」向筆者表明:上述的操作是有可能成功及獲利的。但問題是:這種投資方式,能「保證」讓每一位投資人都「永遠賺到錢」?假設不能,那麼,這種借錢來投資的槓桿操作,風險一旦發生,投資人到底能不能挺的過?

因為首先,有關投資的賺賠,真的只有上帝或老天爺才會知道。其次,世界上的投資可有千百萬種,但最不值得鼓勵及推薦的,就是「借錢投資」。因為光是投資的風險,恐怕就已不小;一旦再用高槓桿的方式進行投資,其風險則是具有「加乘」效果。

也許有讀者會心生疑問:「妳不是說真有人,用這種投資方式賺錢嗎?為什麼這些人可以,我卻不行?既然有人從中獲利,就代表這個方法是『可行的』。更何況現階段投資賺錢不易,如果不投資,難道要將錢存在銀行定存,每年領那少到幾乎沒有的利息?

對此,筆者只能說:正是因為投資獲利不易,一般民眾好不容賺來的錢,可千萬別因為不肖業務員三寸不爛之舌的慫恿,不但把所有身家都投入其中,還更用負債的方式借錢投資。

老實說,全世界在金融風暴之後,由於各國央行力行貨幣寬鬆政策,造成整體市場利率水準趨近於零。之前還有一段時間,歐洲與日本都還出現過「負利率」的情形。

當市場利率水準極低之際,就代表市場正常的投資報酬率(無風險報酬)非常低。這樣的環境,更讓一般投資大眾心心念念於「穩定獲取比銀行定存更高報酬」之上。

而月配息基金之所以能如此,受到廣大民眾的青睞,也正是拜以上的市場氛圍所賜。只不過,世間凡是投資,就不能只往好處(一定會獲利)想,還應該思考一下:當投資不如人意之際,自己到底有沒有承受此一風險的能力?

請讀者們千萬不要誤會,以為筆者打從一開始,就認定投資人「沒有那個賺錢命」,而是希望投資人能夠用以下務實的角度,來進行「有穩定現金流」的「月配息基金」投資,並且一定要謹記以下的重要原則:

原則一、用自己的現有資金投資,千萬不能槓桿操作。因為投資一定會有風險,且借錢投資有其成本,再加上槓桿操作之下的風險,會有「加倍」效果。所以,筆者完全不建議用借錢方式,來投資這種月配息基金。

原則二、不要做為「主收入來源」。想要用月配息基金,增加自己退休金的民眾,最好要先行確認:這筆錢所換得的固定配息收入,只能算是「錦上添花」,不能當做全部退休金。這是因為,配息有可能吃到本金,特別是配息率越高的,越有可能如此。

原則三、直接投資配息基金,而不是透過其他商品或工具來購買,例如類全委保單。因為,會被再抽掉一筆手續費!投資人等於還沒有獲利,就先被扣走一筆錢。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72》海外投資果真是一盤「穩賺不賠」的好生意?!

 最近有幾位網友接連來問筆者,有關「把錢匯到海外投資」的問題。而這些網友的投資「機會」,有海外房地產、基金與保險。其共同特點就是:投報率比台灣「優秀」太多了。

但是,投資人真的就該只因為投報率較高,就將自己的資金「往國外搬」嗎,恐怕也未必。先來看這則11日的一則新聞(https://udn.com/news/story/7239/3529830?from=udn-catelistnews_ch2 指出,由於壽險業今(2018)年前10月的匯損,高達1782億元,引發立委的關切。而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就在立法院財委會上表示,台美利差擴大所造成的避險成本增加,是壽險業匯損持續擴大的主要原因。

筆者之所以特別舉出這則新聞,是希望能對有「極強投資海外念頭」的讀者們,能夠耐心地了解有關海外投資的以下重點:

首先,投資海外必有匯兌風險,不能一心只想獲利,卻不問可能的風險。而這,通常也是非常多「一心只想尋求高獲利」民眾,無心或有意間所忽略掉的。

其次,投資海外的高獲利,一旦減去虧損之後,真的是一盤值得投資的好買賣?就例如壽險業之所以要拉高投資海外比重,就是因為國內投資報酬率太低所致。然而,當海外較高投報率,減去一定的匯損之後,就一定比留在國內投資「還優」?

再者,避險不是完全沒有成本的。特別是當外匯市場大幅波動,或是匯價一面倒時,想要做反向的操作避免成本,就會相當昂貴。就如同顧大主委所提到的「因為台美利差擴大,去年壽險業避險成本是1.7%,今年前十月已拉高到2.6%」。

第四,投資海外部位越大,投資人遭受的虧損影響就越大。就以金管會主委所提到的「壽險業匯損逐漸擴大」為例,就是因為壽險業海外投資金額越來越高所致。

根據之前所公佈的資料顯示,國外投資從20124月的44,492億元,占比37.1%,到今年4月底已達151,982億元,占壽險資金比率提高到66.83%,6年內增加107,490億元。(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622000318-260205

正由於壽險業投資海外金額,在短短6年內就增加兩倍有餘,且凡投資海外,都一定避免不了匯損風險。所以,一旦出現匯兌損失,問題就分外顯得嚴重。

第五、投資海外風險除了匯兌外,還包括各種手續費及其他成本。例如國內有不少「複委託」的業務,就是專門幫國人進行海外金融商品的投資。但事實上,這類複委託業務,相關手續費並不便宜。

且就算民眾想省掉複委託高昂的手續費,決定自己直接到海外開戶(例如直接在美國的網路券商開戶及下單),由於國際匯兌業務有收取一定的手續費及郵電費,民眾多半會選擇將多筆匯款,集中在一次中進行。

只不過,這樣「集中一次匯款」的方式,雖然可以省下多次匯款的手續費及郵電費,卻可能會因為換匯時點抓不準,而讓自己面臨「投資(買進)價格被拉高」的不利結果。

最後,不要以為「沒有錢沒有出國,就沒有匯率風險」。所有以外幣計價的金融商品,不管是定期存款、基金、證券、ETF或保險,全都難逃可能的匯兌風險。

回到文章開頭的讀者詢問,筆者認為要不要進行海外投資,最主要的關鍵在於「目的」與「投資熟悉度(或投資訊息掌握能力)」。一般來說,筆者都會以制式化的一連串問句反問:你投資海外的目的是什麼?是只為了短期投資有比國內更高的報酬率?還是為了退休規劃進行長期投資?

假如對方的回答是「因為國內投報率比國外低,所以想要投資海外,以賺取更高的報酬」,那麼,筆者的看法是:投資海外必有匯兌風險,不要只想到高獲利,而應該同時想到風險有多少?自己能承受嗎?

如果對方的回答是:為了2030年之後的退休規劃,或是10年之後的購屋而進行長期投資,筆者則會進一步追問:由於對於退休人士來說,除了充足的退休金之外,最重要的考量關鍵就是「就醫方便性與平價」,因此,你確定要到海外退休?

且就算你不在乎這2030年外幣的貶值,但只要你仍然待在國內,這筆退休基金不論是「一次匯回」或「定期匯回」,都仍難以避免匯率波動,造成退休金「縮水」的結果。

當然,除了以上的考量之外,筆者認為,能不能投資海外的另一大關鍵就在於:你到底能掌握多少海外的投資情資?假設自己外文能力不佳,平日又對國外事務沒啥興趣了解,真的奉勸投資人還是「以投資國內為絕對優先」就好。

總的來說,如果未來沒有打算在國外定居、工作或退休,也沒有什麼時間做太多功課,老實待在國內投資恐怕才是正道。特別是國內投資資訊取得較易,且國內市場利率(投報率)雖低,卻不表示完全無法找到比擬海外投報率的標的。因為,國內投資至少少掉了匯兌風險,以及跨境的手續費等成本。

當然,就算投資人最後的答案是「可以投資海外」。但也不是把大部分的錢,通通挪到海外去「投資」。不要忘了,投資人現階段如果主要生活重心仍在台灣,各項日常與應付突發事件的緊急支出,就絕對少不了一定的台幣資產。因為想從海外匯回,一是資產變現需要時間,二是也一樣要被金融機構,收一筆不少的國際匯兌成本。

且投資人一定要切記:所有資金的流向,都不要假手他人才是,一定要到現場開戶,並直接把錢匯到自己的帳戶裡。理由之一在於:能夠100%確保你的資金,不是直接流入經紀人的私人口袋裡。

理由之二是:中間經手的人也許多年後就不見了,基於「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的道理,投資人必須能直接與國外的金融機構「接頭」,才能保障自己未來的所有權益。

如此一來,更突顯出當事人「對當地投資資訊清楚掌握」,以及「外文絕佳溝通能力」的重要性了。否則,就算當事人有那個時間與財力,想飛到當地與金融機構「打官司」,恐怕也是不得其門而入,或是連找到管道都難了。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71》誰說保險買了,就一定會理賠的?沒有買對保單,發生事故可能是「一毛都不賠」!

 前幾天有媒體報導(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1203soc003/?fbclid=IwAR0tJTehxNSz3SyuzUakZWTRBUzzoBCobTO5llNFtScAz16Qb-9gdm7SeO4),台鐵發生普悠瑪號翻車事故後,其中卑南國中師生代表學校遠赴韓國交流返途中,搭上這班死亡列車,造成包括董家2名孩童,共515歲以下的小孩死亡,而這些意外死亡的小孩即使已投保旅遊平安險,但卻領不到半毛身故保險金。

在這則新聞曝光後,在網路上引來排山倒海的責罵聲,主要是質疑:為何「未滿15歲的小孩死亡,但其父母卻一毛錢都領不到」?且對於當初修《保險法》時,把「未滿15歲兒童無身故保險金」列入第107條條文中這件事,覺得根本就是莫名其妙。

筆者認為,凡是有子女的父母,看到以上新聞,一定是熱血沸騰、義奮填膺。因為父母養一個小孩不容易,就因為發生了一起車禍,然後一個人就這麼地從地球上消失了。父母心中那種痛,遠非外人所能體會。

但是,當台灣社會到處充斥著人云亦云的論點之餘,筆者認為一般大眾或許更要靜下心來,從相關法規及保險給付的角度,重新檢視這則新聞背後的事實,以及理財大眾能否從這個新聞案例中,學習到「什麼才是正確的投保觀念」?

首先,筆者想要提醒的是:不是「未滿15歲兒童」所買的所有保單,都是「一毛錢也拿不到」。先暫時撇開「未滿15歲兒童死亡無身故保險金」法條的是非對錯,「未滿15歲兒童無身故保險金給付」的原始法源—《保險法》第107條的條款內容(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02&FLNO=107%20%20%20依據來看,「未滿15歲被保險人」身故後,並不是「什麼都領不到」,只是這一則新聞的爭議關鍵在於:被保險人所投保的是旅行平安險。

因為根據《保險法》第135條「107於傷害保險準用之」,以及現行「旅行平安險示範條款(http://www.lia-roc.org.tw/index06/law/law114.htm5條第二項的「訂立本契約時,以未滿15足歲之未成年人為被保險人,其身故保險金之給付於被保險人滿15足歲之日起發生效力」內容來看,這則新聞裡提到的「未滿15歲身故者」,之所以沒辦法領到「身故保險金」,最主要是因為旅行平安險的條款規定。

所以,這則新聞沒有正確告訴民眾的是:雖然「未滿15歲兒童」購買意外險與旅平險,在未滿15歲前身故,是沒有身故保險金可領的。但是,壽險類保單都可以領回「加計利息的總繳保費」,且相關的醫療及殘廢狀況,依然可以獲得保障。

同時,只要年齡超過15歲,還是可以擁有一定金額的身故保險保障。更何況,未滿15歲兒童還是可以購買(投保)各種健康險,包括住院醫療險、癌症險、重大疾病險與長照險等。

其次,筆者想要表達的第二個重點是:「未滿15歲兒童」死亡後,絕對不是「完全沒有任何保障」的。因為,他們至少可以獲得以下的身故理賠金與賠償金:

第一項,就是來自學生團體保險的100萬元身故保險金。根據教育部的規定,只要是國內公、私立幼兒園、小學、中學及高中職的學生,且有繳交學、雜費並具有學籍,都可以投保學生團體保險(依照「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學生團體保險辦法: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8831」裡的條文說:「被保險人因疾病或遭遇意外事故,致死亡、失能、傷害或需要治療者,均屬本保險責任範圍。但因疾病所致之門診費用,不包括在內」)。

107學年度的學生團體保險,是由國泰人壽得標。目前的年繳保費才525元,學生家長上、下學期才只要各繳交175元,就可以獲得「身故保險金100萬元」、「失能保險金(5-100萬元)、「(失能)生活補助金(11.25-30萬元)」、「包括住院實支給付、重大手術保險金、傷害門診保險金及燒燙傷保險金在內的醫療保險金」,以及「集體中毒慰問金每人3000元」等保障(https://www.cathaylife.com.tw/bc/web/ext/pages/headerfooter/group/studentInsurance/rules.html)。

第二項、他們可以向應該負責的台鐵,進行「求償」。根據這次承保台鐵「旅客運送責任保險」的明台產險公司保單條款定義「只要台鐵在營業處所內發生行車及其他意外事故,致旅客(凡身高在 115 公分以下或滿115 公分而未滿 6 歲者免予購票之兒童,由持有效票證之人陪同搭乘被保險人運輸系統車輛或進出搭乘營業處所,亦屬旅客)身體受傷、失能或死亡,依鐵路法第62條規定應負給付責任,而受賠償請求時,本公司於保險金額範圍內對被保險人負損害補償之責」。

以上的意思是說,新聞中當事人,可以從台鐵獲得一定的賠償金額。而依照條約規定,不幸身故的理賠上限是250萬元。也就是說,當事人向台鐵求償金額只要在250萬元以內,保險公司都會全額賠給台鐵,而台鐵所支出的這筆250萬元的賠償金,也全都是來自於保險公司。

筆者之所以將以上兩項列出,就是想在此順便提醒民眾:很多權益,都是給知道及懂得運用的人來爭取。而筆者也想藉此機會,與理財大眾們分享第三個重點—「正確投保」的觀念。

先不要談「未滿15歲以下兒童」的例子,就以20歲正常成年人,也沒有受到《民法》第14條及第15條之一的「監護宣告」或「輔助宣告」的限制者,如果他各投保100萬元的10年期定期壽險、終身壽險與意外險。

假設他在35歲時不幸罹癌身故,不論是「10年期定期壽險」或「意外險」,都不會給予任何的理賠。原因很簡單:意外險不賠「因疾病而身故」,至於「10年定期壽險」,則是因為「保障期間已經過了」。

再舉另一個筆者實際幫讀者保單健診時,所發現的一個常見的「錯誤投保」案例—有位朋友的保單組合中,完全沒有住院醫療險,而只有傳統分期給付的癌症險。也就是說,他如果是因為一般疾病而住院,則是一毛錢都領不到。

以上兩個案例,就是想再三提醒民眾:如果沒有買對保單,出了事之後,就是一毛錢保險理賠金也拿不到。到時候,再來怪「保險一點都不保險」,恐怕也是「找錯了債主」。

最後,筆者想要再一次提醒理財大眾:世上處處有風險,但有很多風險,根本就不是保險能夠解決的。而習慣把不是保險能承擔的風險,卻硬要保險「負起全責」,只能說「當事人過度以為保險『真是萬能』了」。

簡單來說,保險能提供的保障,是實際的經濟損失,而不是心裡上的安慰。因為前者容易計算及衡量,但後者則是難以化成實際的數字。以文章開頭所舉的兒童為例,有的讀者就講:「未滿15歲兒童沒有身故保險金,意思是說『養一個孩子這麼大,完全都不花錢麼』」?

筆者沒說這句話不對,只不過,小孩與父母間,絕對不會是只有財務與精神上的單向付出,且在這付出與回報之間,父母真能精確算出實際的養兒育女費用,而向保險公司求償相對應的身故保險金嗎?

更何況,小孩與大人之間的最大差異,就在於「小孩沒有賺錢能力,但大人有」。這也是為什麼真心愛小孩的父母,正確的投保之道應該在於「保大,不保小」的理由所在。

因為同樣以「不在世上」為例,到底是「大人不在,對小孩的生活與生存影響較大」?還是「小孩不在了,對大人的生活與生存會有影響」?假設讀者能想通這樣的道理,也許,就對《保險法》第107條的如此規定,多一分體悟,並且趁此機會,趕緊把「父母該有的責任及保障」給補齊吧~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