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32:功能「高不成、低不就」的小額終身壽險,真的像業者說的那樣「適合你」嗎?!

 根據媒體的報導,為了因應高齡化社會,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鼓勵保險業開發及銷售符合高齡者需求的保險商品及服務,目前開辦的商品有團體年金保險、實物給付型保險、具外溢效果的健康管理保險,以及小額終老保險等4種商品。

但是在這4款高齡化保險商品中,小額終老保險開賣腳步是最晚的(保險公司今年2月份才正式開賣),卻是目前市場上「接受度最高」的高齡化保險商品。

截至3月底為止的統計顯示,已有台灣人壽、國泰人壽、富邦人壽以及中國人壽4家保險公司開辦小額終老保險,累計有效契約件數達24970件、保費收入約2.94億元。

儘管政大風管與保險學系副教授彭金隆,曾經寫文章提出質疑:「總結一下,小額終老保險對投保條件差的弱勢中老年人,雖然有一點幫助,但是保費負擔過重、且不符合當下需求。對有保障需求的青壯族群來說,3年保障空窗期,即使保費少3成也不划算!因此,主管機關的美意可能要落空了」!

但市場買氣似乎依然不減,甚至還有媒體報導:「保險局官員不少人都有投保小額終老保單,就連壽險公司的精算人員也覺得划算,就是預先替自己存身後事的費用,減少家人的負擔」。

實際問過銷售端的業務員的說法,小額終身壽險之所以熱銷的原因,就在於「保費打7折」、「不用體檢」、「每人終身限購1張(也就是在A公司買了之後,到B公司就買不到了)」的行銷話術,讓過去因為體檢過不了、沒保單可買的民眾,覺得「買到賺到」。

但實際比較同一家壽險公司,兩張一般終身壽險與小額終身壽險的內容可以看出,所謂「保費打7折」,根本就是銷售上的不實話術。因為實際以3040506070歲的保費來看,小額終身壽險在同一繳費期別、性別、年齡下的年繳保費,折扣最多只有「打8折左右」而已。

 

表一、同一家壽險公司小額終身壽險與一般壽險的比較:

 

小額終身壽險

一般終身壽險

投保年齡

16歲至繳費期滿不超過80

0-63歲,或繳費期滿不超過70

繳費期別

6101520年期

101520年期

投保金額

10-30萬元

10-3000萬元

身故、全殘保險金

1-3年:應繳保費1.025倍(不退回已繳費未到期保費)

4年及以後:保額

保額

祝壽保險金

保額(105歲)

保額(99歲)

30歲男性每萬元年繳保費

443元(等於一般壽險保費的83.27%

532

40歲男性每萬元年繳保費

542元(等於一般壽險保費的81.99%

661

50歲男性每萬元年繳保費

656元(等於一般壽險保費的79.90%

821

60歲男性每萬元年繳保費

789元(等於一般壽險保費的82.35%

958

70歲男性每萬元年繳保費

949

--

說明:以上保費是以10年期繳費為準

 

而有關「不用體檢」的說法,也並非完全正確。實際的狀況是:這種小額終身壽險只是「原則上免體檢」,但被保險人還是要詳填告知事項,且在核保需要下,保險公司仍得要求抽檢或體檢。

至於「用身故保險金預先替自己存身後事的費用,減少家人的負擔;用祝壽保險金妥善照顧家人及自己的經濟生活」的說法,恐怕也是為了銷售方便的行銷話術。

所以在筆者看來,這種「小額終身壽險」的適用性,根本就是「高不成,低不就」。為什麼這樣說?首先以「高不成」來看,雖然這張保單的最高承保年齡可達84歲。但仍有以下3大問題:

一、保費雖比同年齡其他保單要便宜,但所繳保費負擔一點都不輕鬆。以上表為例,70歲男性10年期繳費保單的每萬元年繳保費是949元,等於10年繳9490元,來換取最終1萬元的保額,根本就是「拿自己繳的保費『賠』給自己」,更何況前3年還幾乎沒有任何保障。

回歸到投保的本意來看:能用少少的保費,獲得最大倍數的保障,那才叫「用保險轉移風險」;假設未來事故發生後所拿到的錢,差不多等於自己繳出去的金額,那只能叫做「存錢」而已。

二、從不同種類保險的功能來看,終身壽險的「唯二」功能之一,就只有「支付身後的喪葬費用」。但以「10年總繳保費284700元,換得30萬元保障」為例,話說的極端一些:一位沒有工作,卻有能力每年拿出近3萬元保費的銀髮族,會有可能連最後這30萬元的「身後事」費用,都拿不出來?或是在105歲之際,沒這30萬元祝壽保險金,就完全「活不下去」嗎?

三、前面提到終身壽險的功能,除了「支付喪葬費用」之外,另一大功能就是「可以附加非常多保費相對便宜的各種附約」。像是可以拉高壽險保障的定期壽險附約、提高意外保障的意外險附約,以及各種提供健康保障的健康險附約。

然而對於銀髮族來說,最大的風險是「住院醫療」、「罹患花大錢的重大疾病或特定傷病」、「因為意外造成骨折的不住院醫療費用」,以及「因為失能或失智所導致的龐大長期看護費用」等,很抱歉,根據銷售人員的說法,這種「小額終身壽險」卻完全不能附加任何附約。那麼,銀髮族應該「只因為便宜,買到就賺到的感覺」,而瘋買這種「高不成」的保單嗎?

其次以「低不就」來看,以家庭責任重的青、壯年為例,小額終身壽險最大的問題之一,是能買的金額最高只有30萬元;問題二是前3年的保額幾乎沒有(只有退回「應繳保費的1.025倍」,且不退回已繳未到期保費);問題三則是「這種保單無法附加其他任何附約」,等於所買的青、壯年,也不過是多了一張不能拉高任何壽險,或是健康險保障的「終身壽險」而已。

但,每月餘錢不多、且應該把大部分的錢,都用在累積財富的青、壯年,不是更應該用最少的保費,購買最能拉高保障的定期壽險,而不是「高保費、低保障」的終身壽險嗎?

另一個「低不就」的原因在於:一直以來「沒有保險」的人中,絕大多數除了是因為年輕時,沒有正確投保的觀念而錯失良機外,最主要的理由就是「沒錢」。

假設是一個負責任的保險監理單位,在考量大多數低薪、沒有多餘金額購買基本保障之下,應該鼓勵各壽險公司推出的,也許是「終身壽險主約保額只有1萬元,但可以附加更多定期險附約」的「整體保費更為低廉,且續保年齡再拉高」的保單組合,而不是這種「只有保費便宜」,保額從10萬元起跳,卻一張附約都不能附加的終身壽險。

要不然,也可直接要求壽險公司,未來每賣多少張的儲蓄險保單,就必須賣出以上「(低保費)更高續保年齡」的各類保單組合,恐怕還更符合高齡族群的真正風險需求。

儘管根據業者的說法,這種小額終身壽險給的佣金「普普」,但據說因為金管會修正「人身保險及財產保險安定基金計提標準」,保險公司銷售越多小額終老和身心障礙者保險,就能獲得越高的評鑑,有助於降低安定基金提撥比率。

再加上對於業務單位來說,不管金額大小,只要能有保費收入,總是能對業績有所幫助。且在媒體不斷報導「連金管會官員都人手一張」、「保費打7折」等話題推波助瀾之下,一般民眾只要聽到「保費打7折」、「一人只限購一張」等話術,就迫不及待地掏錢購買。

但筆者想藉此機會提醒「非常有興趣購買小額終身壽險」的民眾,應該先回過頭來,仔細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風險及保障是什麼」?而關於「身後事」的費用來源,真的就只有透過「購買最高30萬元小額終身壽險」這一途嗎?

因為首先,民眾就算沒有商業保險支付「身後事」的費用,還是可以善用某些社會保險(例如勞保或國保)提供給「被保險本人或遺屬」,金額不一且名為「遺屬年金(津貼)」或「喪葬給付(津貼)」的給付(請見下表二)。

 

表二、就算沒有小額終身壽險,銀髮族所擔心的「身後事」,還有其他社會保險選項:

 

小額終身壽險

勞工保險

國民保險

保費

50歲:每年19680

60歲:每年23670

70歲:每年28470

月投保薪資x普通事故保險費率(2016年為9.5%x勞工分擔比率(一般為20%、在職業工會投保則為60%),以目前「第一級為21009元」為例,一般勞工每月399元、職業工會勞工每月1198

每月932元(被保險人自付比率為60%1

保險給付

被保險人本人身故

1-3年:應繳總保費x1.025

4年開始=保額

遺屬2年金或遺屬津貼+喪葬津貼

一、遺屬年金3

1.加保期間身故=月投保薪資x年資x1.55%(最低至少3000元;另因職災死亡時,再加發10個月職災補償一次金)

2.領取老年或失能年金時死亡=可選擇「差額給付(一此請領失能給付或老年給付扣除已領年金給付總額的差額,但必須是200911日前有年資者)或遺屬年金(依失能或老年年金給付標準,計算後金額x50%,最低不少於3000元)

3.保險年資滿15年,符合「一次請領老年給付資格」,但在領取前就身故者=可選擇「遺屬年金」或「一次請領老年給付(限200911日前有年資者)

二、遺屬津貼(限200911日前有年資者,最多30個月,因為職災最長40個月)

1.年資未滿1年=發給10個月

2.年資介於1-2年間=發給20個月

3.年資滿2年=發給30個月

三、喪葬津貼

1.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x5個月

2.遺屬不符合請領遺屬年金或遺屬津貼條件,或是沒有遺屬者=前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x10個月

一、65歲前身故-喪葬給付:一次發給「月投保金額x年資」

二、65歲及之後身故-遺屬年金:4

1.加保期間即身故=月投保金額x國保年資x1.3%

2.滿65歲,但未及領取老年年金即死亡=月投保金額x年資x1.3%x50%

3.年金給付期間死亡=領取老年年金或身心障礙年金x50%

被保險人遺屬身故

1.父母或配偶死亡=發給3個月

2.年滿12歲的子女死亡=發給2個月

3.未滿12歲的子女死亡=發給1個半月

投保10年總繳保費5

196800

一般勞工:47880

職業工會勞工:143760

111840

假設50歲投保,60歲身故可領金額

30萬元

一次請領老年給付:3151356

喪葬津貼:105045

兩者合計共420180

喪葬給付:91410

風險

1.投保前3年身故,只退回總繳保費的1.025

2.最高保額只有30萬元

1.被保險人在實際退休(領取勞保老年年金)前與後的領取金額不一

2.沒有工作者就無法投保勞保;掛在職業工會的勞工,所繳保費負擔也不輕

3.有關遺屬的定義及可領取順序有嚴格規定

1.被保險人65歲前身故,才有身故給付可領,之後只有合於條件的家人可領遺屬年金

2.有關遺屬的定義及可領取順序有嚴格規定

說明1:小額壽險保費以「10年期繳費」、「保額30萬元」為例

說明2:勞保保費計算以2017年最低工資-21009元為例

說明3:依據《勞工保險條例》第74-2條規定,被保險人發生死亡保險事故,遺屬同時符合勞保、國保的喪葬給付(津貼)或遺屬年金(津貼)請領資格,應擇一請領

說明4:以上試算依據為各項保險的投保與給付標準,僅供讀者參考,實際繳費及領取給付金額,應以各保險公司及勞保局計算為準

1:以上為一般保險人每月自付保費,如果是低收入戶或極重度、重度身心障礙者,可不用繳保費;其餘所得未達一定標準,或是輕、中度身心障礙者,則有不同的保費減免

2:遺屬資格

 

身份

資格

配偶

1.未滿55歲,且婚姻關係存續1年以上

2.年滿45歲,婚姻關係存續1年以上,且每月工作收入未超過勞保投保薪資分級表第一級(目前為21009元)

3.無謀生能力

4.有扶養下列的子女

子女

1.未成年

2.無謀生能力

3.25以下、在學,且每月工作收入未超過勞保投保薪資分級第一級(目前為21009元)

父母及祖父母

年滿55歲,且每月工作收入未超過勞保投保薪資分級第一級(目前為21009元)

受被保險人扶養的孫子女

1.未成年

2.無謀生能力

3.25以下、在學,且每月工作收入未超過勞保投保薪資分級第一級(目前為21009元)

受被保險人扶養的兄弟姐妹

1.未成年

2.無謀生能力

3.年滿55歲,且每月工作收入未超過勞保投保薪資分級第一級(目前為21009元)

3:遺屬年金或津貼的給付順序為:配偶及子女父母祖父母受扶養的孫子女受扶養的兄弟姐妹,當序遺屬不請領時,後順位遺屬就可以請領(例如被保險人的配偶或子女存活時,但不請領遺屬年金,被保險人的父母就可以請領)

4:自201611日起,不足3628元時,按此金額給付;同順位遺屬2人以上,每多1人加發25%4535元),最多至50%5442元);遺屬須符合請領資格,當序遺屬存在(活著)時,後順位遺屬不得請領(例如被保險人的配偶或子女存活時,就算不請領遺屬年金,被保險人的父母仍舊不能請領)

5:勞保則假設平均投保薪資為第一級-21009元,且身故時投保年資超過15年,遺屬具有可以選擇「一次請領老年給付」的資格

6:假設勞工仍在工作,且持續繳交勞保保費

 

當然,如果讀者說「我及家人連國保的保費,都繳不出來了,哪還有自己的身故給付或遺屬的喪葬費用、津貼可以領」。那麼,筆者更可以很肯定地告訴讀者:你就更不是小額終身壽險的適用對象!

記得筆者之前在此專欄中,曾經不只一次提醒「沒有任何保單」的保戶:還可以透過「加保子女公司的團體保險(當然,依目前各公司保單續保規定,最高也只到約70歲)」,以及「自提基金」的方式來因應。

更何況,對506070歲以上銀髮族來說,最可能發生以下4種,也是讀者最需要依靠保險,來移轉的龐大費用支出的風險:

一、退休生活費。因為只要人活著,所有食衣住行等開銷,在在都需要花錢;且只要平均壽命越長,所需要準備的退休金也就越高。假設以台灣地區2015年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為20421元,以及平均餘命22.1年(平均餘命80.2歲-平均退休年齡58.1歲)推算,等於這輩子至少要準備差不多540萬元的退休金。

二、各項(住院)醫療費用。根據衛福部「104年度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的數字來看,65歲以上的住院就診率,每10萬人就高達13722人(等於是每百位65歲以上者,就有13人在當年度住院),且超過85歲以上者,每百人大約有35人在當年住院。

且除了住院就診率高之外,高齡人口的住院花費也高,根據衛福部「104年全民健保統計摘要及分析」的數字,男性住院平均每件醫療點數63796點,高於女性54295點,且男性各年齡組的平均每件醫療點數,都高於女性的數值。

除了住院的相關費外,不要忘了高齡人口意外跌倒後的風險。根據衛福部的統計,每年約有46萬名老人有跌倒的經驗,其中13萬人因跌倒受傷,包含骨折、骨裂、扭傷、脫臼等。

這是因為高齡者普遍有「骨質疏鬆」的關係(骨鬆是65歲以上人口最常見慢性疾病的第二名),骨折後骨頭癒合的時間會延長,相關住院及非住院的醫療花費,都將會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三、罹患重大疾病開銷。事實上,各種專找高齡者發病的重大疾病也不少。從衛福部「104年主要死因統計結果分析」來看,65歲以上國人主要死因的前10名,分別為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高血壓性疾病除外)、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事故傷害及敗血症。

以上國人主要死因前十名中,就有6項都與重大疾病有關。且如果按照全民健保給付點數來看,上面提到的10大疾病都有在「65歲持卡人門診及住院給付點數」中,排進前5名之列。

四、失能或失智後的長照費用。根據衛福部社會福利社會司所做過的統計顯示,65歲以上失能率約有7.29%以上,而超過85歲以上的人,失能率更高達48.59%

一旦落入長照階段,就需要專人照顧。不論是選擇在家照顧,或是送去專業的長照機構,每月固定月費加上變動開支,平均至少就要35000元起算;甚至,最高每月花個8萬元也並非不可能。

因此總的來說,家庭責任已了的銀髮族,真正應該要擔心並及早透過保險來轉移風險的保單,並不是死亡的風險,反而是圍繞著身體健康相關的風險,才是需要優先解決的對象(相關風險及對應保單,請見下表三)。

 

表三、銀髮族最應該正式的風險,以及相對應的保單:

風險項目

對應保單

足夠的退休生活費

(利變)即期年金險

各項(住院)醫療花費

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及意外傷害醫療險

罹患重大疾病或特定傷病

重大疾病暨特定傷病險、癌症險

失能或失智後的長照費用

長期照顧險

 

當然,以上這些保單,只要被保險人的年紀越大,保費就會越貴;甚至,還可能因為體況不佳而買不到保單。但正因為如此,讀者才更應該趁著自己年輕、身體狀況還不錯時就「正確投保」、「足額投保」,而不是年紀大了,才突然想起「自己一張保單都沒有」,在隨聽信業者「保費打七折」的行銷話術之下,就跟著買一張「唯一能夠買、保費便宜,但風險移轉功能並不強」的保單。否則,錢是花了,但最需要的風險保障,仍舊無法獲得滿足。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31:「出走」求生存?!

 前一陣子,因為要準備出新書的緣故,此專欄暫停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期間,國內、外有相當多的財經大事發生。以國外為例,最值得重視及矚目的財經大事,就是美國總統-川普的減稅政策。

老實說,這個減稅案可以說是影響深遠。撇開外界對於減稅案是「劫貧濟富」不談,真的也不得不佩服骨子裡就是個生意人的川普,身為一國領導人,至少他絞盡腦汁的,還是在於「如何讓美國人的利益『極大化』」?

但反觀國內,除了年金改革受到利益團體的抗爭,以及不少政客的刻意操弄,進一步造成不同族群的進一步尖銳對立之外,最受各方矚目及爭辯的,就屬88800億元的所謂「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這個方案之所以受到各方的批評,最主要就是因為8000多億元的經費中,單是軌道建設就佔了半數,且還被人「抓包」-根本就是將過去固定、經常性編列的部分經費,「改」為一次性的計畫。甚至,更有人批評整個「缺乏整體規劃」的計畫,不但會繼續惡化土浮濫徵收,也被形容是「方便各地政客炒土地、買票」的方案

這段期間,房地產達人-紅色房子也曾寫了一篇名為「同樣花4千億,韓國搞文創、台灣蓋軌道...如今韓流席捲全球,而台灣除了吸引外勞,只留下一堆爛尾樓」的專欄文章表示,他「周邊許多台灣的中小企業老闆們都很聰明與努力,而我們就像在一艘大型郵輪裡的商場,大家積極地做生意,積極地發展。但是如果掌舵的船長走錯方向,撞到冰山,整艘郵輪仍會漸漸沉下去」。

儘管紅色房子還在文章的最後,提問了一句:「現在大家是該搶著緊盯救生艇的位置,還是走上樓找船長好好討論一下方向」?但筆者想藉用這篇專欄,一併回答近來不少年輕朋友有關「未來方向與前途到底在哪裡」的提問-趁在還年輕,真的早點想辦法出國吧!

也就是說,所有不想要「前途光明、走投無路」的年輕人,唯一的一條路就只有「做好出國工作做台勞」的打算,而不是待在台灣,套句筆者朋友的話-像一隻被玻璃杯蓋住,「前途光明、走頭無路」的蒼蠅。

為什麼這麼說?暫且不說這些交通建設,到底有多少「經濟效益」,會不會成為高鐵四大車站之外的那些蚊子站,當全球的經濟發展模式,正朝向機器人、數位化經濟、互聯網、大數據經營、Fintech與區塊鏈發展的時候,居然台灣政府所出台的政策,不是「協助台灣企業或年輕人,能在這幾種先進產業中,拿到多少的產業競爭力」,或是「如果台灣本身沒相關優勢、擠進不了這幾項趨勢產業,至少要能替台灣未來下一代,找出一個可以『賺外國人錢』的產業項目」,反倒只是推出一個「名字叫做『前瞻』的計畫」,努力「花錢蓋一些大家看得到,可以突顯政績的各種設施」。

筆者認為,政府這樣的做法,要讓廣大民眾,甚至是普遍面臨「低薪與貧窮」、不斷提問「我們的未來在哪裡」的年輕人,不往「政府就是為了地方買票與鼓勵少數人炒地皮」的方向發展,又有多少人會相信?!

因為,當這個政府完全無視於全世界的潮流與趨勢,而政黨之前也只有自顧自的惡鬥,心中從未存有照顧藜民百姓的念頭,那就更別提會提出什麼有效創造台灣經濟發展的有效策略。

反其道的,則是政策上不斷大量開放外勞,或企業隨手可用,不用自己花錢培訓的所謂高階白領人才,來搶奪現有年輕人的工作。而這些外籍工作者,不論是藍領或白領,所賺的錢最後通通都是拿回去「幫助祖國的經濟」去了。

特別是當台灣面臨嚴重老年化、少子化危機、人口越來越少之際,政府卻花大錢去興建各種「交通建設」,如果不是鼓勵少數人炒地皮,難不成是「為了方便大量來台工作的外籍勞工上、下班」?!

另一個筆者認為年輕人更該憂心的幾項重大事件,一是郭台銘兩度前往白宮拜訪、洽談投資美國事宜:另一件則是報載「經濟部長希望用『解決水、電問題』的方式,來盡力挽留台積電」;再來則是「中油擬攜手下游廠商赴美投資」。

老實說,像台積電這樣具有高度競爭力的大企業,不論是到哪一個國家,水、電與土地的問題,哪一個國家不能主動幫其解決?!且就算政府不幫忙解決水與電的問題,以台積電的財力,就沒辦法自行解決?

所以,不論是郭台銘或台積電的出走美國,理由非常簡單,一是「美國市場夠大」,二是川普接下來的減稅政策。講的不客氣一些,這兩項至關重要的條件,台灣哪一個能辦得到,或是給得起?!

因此,筆者可以很沉痛地跟讀者說:當台積電決定去美國之後,與其相關的下游供應鏈,能夠不「追隨腳步而去」嗎?另以蘋果手機最大供應商-鴻海集團為例,當它選擇在美國設廠及生產之後,所有「蘋概股」包括大立光、可成等台股重量級上市公司,還能夠只繼續待在台灣或中國大陸生產,而不跟著去美國設廠嗎?

一旦這麼多廠商選擇「出走」,並帶走了龐大的資金、人才與稅收(包括企業的營利事業所得稅,以及員工的個人綜合所得稅)之後,不要說台股會有多少「漲幅」,請問台灣的經濟在沒人、沒錢(投資)、沒稅收之下,到底還有多少「前景」可言?更何以上,還不包括這一連串企業向台灣金融機構貸款,但未來不知道會不會照樣還之下的龐大呆帳及壞帳問題,都是台灣未來勢必面對的風險。

所以在這樣的前景隱憂之下,筆者認為,現在有小孩的父母,不是努力讓孩子去唸什麼大學,更不應該借錢去讓小孩唸書。以台灣目前的經濟發展之下,年輕人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學得一技之長,而不是拿一個什麼工作都找不到的大學文憑。

至於才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除非家裡已經有金山銀山,一輩子也許吃花不盡的人。否則,就算是家中有少數一、兩棟房子,希望可以靠租金過活的人,老實說,未來鐵定還是「很難存活下去」的。

因為這次的「88800億前瞻計畫」,幾乎已經非常露骨地顯現出台灣政府只是全心全意在「鼓勵大家有個會炒不動產的富爸爸,然後就可以一輩子完全不用做事、不用任何創新,也不從事任何生產活動,就只是坐收租金就可以保一生的平安」的觀念。那麼,請問未來留在台灣的下一代年輕人,還有任何光明前途可言?!

因為,當一串串粽子一樣的相關產業上下游供應鏈,通通都「出國以找尋出路」之後,就算房地產炒上了天,沒有賺錢的人在台灣消費、生活及租屋,台灣的各行各業都將蕭條,請問還有多少人要租房子開店、開公司?!

如果以上假設真的實現,那麼,那些祖上有多間房產、認為單靠租金就可生活的年輕人,能夠生存得下去嗎?如果連他們都不行,就更不要說那些也許只有一棟房子可以「自住」,或是大部分家無恆產的的年輕人了。

順帶一提的是:最慘的年輕人,恐怕就是那些聽信專家的說法,而「費盡心力(只每月房貸支出佔月收入1/31/2,甚至更高的情形)」、「靠自己買房(不是父母給予且不用支付房貸者)」的人,恐怕更會面臨「既走不出去(因為被所買的房子「困在當地」),在地又難生存,一旦失業收入中斷、平日又沒有多少緊急預備金,多年辛苦所買的房子,恐遭銀行斷頭」的「不上不下」局面!

也就是說,當以上發生台灣重要產業龍頭出走,街頭巷尾一家家店關門、歇業、換人時,就是值得大大注意的警訊,也就代表不想坐以待斃的讀者,真的要「做些什麼」了。

對此筆者不論是私下面對年輕人,或是在這個專欄裡,都想藉此機會特別提醒這些年輕人:最該關心的,絕對不是下班或放假日,可以去哪裡狂歡、尋找小確幸或是追星,而是從現在開始,就必須積極出國去「看看」、找尋商機。

這裡的「出國去看看」,絕對不是反應在國際旅展銷售業績大漲,更不是國內日圓換匯衝上新高,而是年輕人必須要靠自己的努力進修與觀察思考,才能順利掌握未來的趨勢,並且找到工作方向。

且這裡所指的「海外工作」,並非不可以從事「最沒有技術或技能成份」的工作,而是要透過這「實地觀察當地環境」的機會,真正「了解當地市場需要哪一種工作能力?而自己,又有哪些優勢是剛好可以提供的」?

筆者認為這裡的「實地觀察當地環境」,就是要徹頭徹尾了解當地人文與經濟環境,並且努力找出「自己可以在當地永久生存的『重要競爭力』到底是什麼」?然後在回國後,努力學習相關的技能並累積實力,以便能達到出國的最終目標。

另外所謂的「多出國走走」,也不是像現在許多時下的年輕人,只是拿錢出去吃吃喝喝拍照打卡或追星,純粹只是當一個「幫助他國經濟成長」的觀光客而已。

重要的是:如果出國年輕人,不能從必吃、必玩、必看、必買的標的中,看到什麼特殊商機,全都只是在浪費自己僅有的資源而已。老實說,與其現在浪費,還不如積留多一點錢在身上,至少未來沒工作、沒錢時,還有點錢可以花。

否則,這樣的做法跟現在政府8年花8800億元,大概只能炒炒地皮、讓財富由窮人更向富人聚集,卻不知對台灣未來經濟發展有何助益的作為,有何差別?不過就是把有限的資源(錢)花光而已,根本無法積極生利,或產生更高投報率的效果。

當然,出國工作並不是全無風險,因為隨著世界各國保守、派外思想的興起,任何排外的活動都有可能面臨;但是,橫在未來年輕人眼前的,就只有兩條路:一是留在國內,一堆人競爭越來越稀少的工作機會;另一個則是出國闖蕩,也許可以獲得「同工但更高的薪資」。且如果能把錢拿回國,或給在台灣的家人消費,恐怕還能有助於台灣經濟的提振。

當然,留在台灣的年輕人,仍會有一小群的人,也許有特殊的人脈與創意點子(例如回鄉務農,或從事文化創意類的生意),可以賺一點本國人或外國觀光客的錢。

但撇開台灣的觀光品質、設施的問題與來台觀光客平均消費金額多少,別忘了根據報導,來台觀光客最愛去的地方,就是收入完全不用繳一毛稅金的夜市小吃。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台灣除了能賺到這些觀光客的交通費(機票、鐵公路運輸)、大飯店的住宿費(就算是合法的民宿,也多半是不用繳稅的,更別提台灣四處有多少「未登記合法」的民宿及旅店)費、觀光客去小七消費之後的消費稅,以及企業所繳營利事業所得稅之外,請問這些「迭創新高的外國觀光客」,能對台灣整體經濟與稅收,又能有多少「實質貢獻」與創造更多高就業機會?!

也許看完了以上的「建議」,很多年輕讀者會覺得筆者這篇專欄,對於未來國內局勢的看法「過於悲觀」。但筆者向來就認為,唯有對未來抱持著最壞打算,並且做好萬全準備的人,才能在迎向未來任何挑戰時,有更高的「獲勝契機」!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