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24:在金融機構眼裡,你真的是貴賓,而不是「跪」賓?!

 上週,國內、外市場有兩件倍受矚目,與非常多「人」密切相關的「大事」,一是120日,在選舉中倍受爭議的川普,正式就任為美國第45任總統;另一則是國內的年金改革委員會,正式提出年金改革的草案版本。

首先在川普正式就職演說部分,原本全世界關注的重點都是落在:他會在就職時演說中「說些什麼」-明確闡明未來選舉承諾將如何落實,並且會如何影響未來的金融市場?

筆者認為,全篇演說並沒有多大的新意,只是不斷以情緒性字眼,標示出川普「有在重視民意」的想法。因為在川普的演講中,他一直不斷地重申從競選以來,「人民站在第一位」的說法。

唯一「川普新政」較為具體的做法,就只有他一直以來重複不變的兩大重點-「買美國貨」與「雇用美國人」。簡單來說,「買美國貨」的另一層意思就是:未來美國公共政策,一定是以「美國貨」優先,而如果外國人不相對買美國貨,就會用各種「手段」對付;另一方面,「雇美國人」的另一面則是:要擴大在美國的投資,以達到「提高美國勞工就業機會」的承諾。

至於另一則牽涉到國內每一位「工作者(公、教、勞)」的年金改革,雖然政府力求讓各大年金不倒,但從目前曝光的草案來看,這項年金改革最後的下場,最多也只能保證「民國125年前不倒」而已。

對於現有繳交年金的人來說,其結果極有可能是「多繳、延退、領不到」,特別是越年輕的勞工(有關年金能夠永續存在的改革方向,請見筆者之前的專欄-《「我是有錢人」迷思512現在,只剩3招可以救救你的退休金!(http://fund.udn.com/fund/story/7488/2007112)》)。

以上兩大「事件」,絕對值得國內每一位理財大眾長期關注、了解與因應。但筆者想順著這個「與眾人有關」的話題,先與讀者們聊一下:什麼才是真正「以客為尊」的投資理財思維?

120日,筆者去參加一場複製日本「來店式銷售」的「保險本鋪」的台北店開幕談起。老實說,筆者並不是特別在意單一保險「店鋪」的開幕,而是關心現有對廣大保戶不利的銷售模式,是否能藉由這種新型態銷售店鋪的引進,而出現真正的逆轉?

因為一直以來,金融機構就不斷用「以客為尊」的口號,說要客戶(投資人)享受到貴賓般的尊榮。至於具體的方法,則是透過各種工具,從最早期的「know your customerKYC)」各種問卷,以及大數據等資料庫,在「了解客戶需求」的前提下,提供客戶最需要的商品。

只不過,這麼多年的時間下來,民眾只有看到金融機構獲利越來越多,而大多數的投資人卻是虧損連連、資產不但沒有因為金融機構「以客為尊」的服務口號而越來越多,反倒是「越理越少」。

歸根究底其原因,就在於「以上『以客為尊』的說法」僅止於口號,而各種「探求客戶真正需求」與「為客戶量身打造投資組合配置」的做法,也只不過是為了「銷售更多金融商品以獲取手續費」的美麗包裝而已。

就以前面提到的日本「來店式銷售」為例,它其實與過去所有金融業所採取的「店鋪式銷售」,看似相同,骨子裡卻有著極大的差異。總的來說,兩者的差異主要有以下兩大點:

差異一、「店鋪式銷售」裡的「店面」,只不過是金融機構眾多銷售管道之一,在整個銷售過程中,金融機構的業務人員佔有極強的主導權;但是,「來店式銷售」的主導權則是還給理財大眾。

整個過程是由「客戶,而非由顧問主動積極地推動」。也就是說,保戶盡可問問題,且除非客戶願意,否則保險本鋪不會主動要求,並留下任何客戶不想留下的個資,真正做到保戶過去從未享受到的「100%無壓力行銷」氛圍。

差異二、一般「店鋪式銷售」的業務員,所有收入主要還是以「銷售佣金」;但「來店式銷售」的店員收入,主要來自「固定薪資」。其目的,就是為了杜絕銷售人員為了獲得更多的佣金收入,而盡可能地慫恿客戶買高佣金,進而買了一些根本不適合自己的金融商品。

看到這裡,也許讀者會說:「來店式銷售」的店員如果只靠固定薪資,不就很容易因為「餓死」而陣亡?但根據多次前往日本,學習來店式銷售的保險本鋪創辦人-徐采蘩的了解與在台實務經驗顯示:過往業務員花了太多的時間在找客戶,所以在與客戶的整個對談中,大約有7成的時間是在「勸誘客戶購買」上。

但如果是「來店式銷售」,由於客戶會走進店裡,不是已經做了一定的功課,就是已經決定好要購買了。根據她的經驗,大約成交率高達90%。其中的差別只在於「跟店鋪買」,或是「回去跟認識的業務員買」。

當然,現階段這種「真正以客為尊」的銷售方式,在國內還並不普及;甚至,可能還只是少數中的少數。但假設理財大眾真的希望自己被金融機構「奉為上賓」,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標準進行審核與評估:

一、客戶在面對業務員的銷售時,能夠被充份告知及徹底了解「所有」商品的內容及優、缺點,而不是只是業務員想賣的那幾項而已;甚至,只是拿出一份人人相同的製式化罐頭保單組合,就要你(妳)立刻「買單」。

跟你接觸的銷售人員,非旦不能只對他想賣的商品熟悉,還應該對市場上同類型的商品都了解,而且就算他(她)只賣費率最親民的定期型商品,也應該能清楚告訴你:為何你應該買定期型商品,而不是終身型,並不只是因為定期型的保費比較便宜。

二、銷售人員是否有耐心傾聽及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並且能夠針對所有問題「一一回答」。在此同時,他(她)必須對你的所有問題,都很有耐性地解答,而不是非常不耐煩的用一句「我是專家(或我是你的朋友),只要聽我的就不會錯」,就想輕易把你「打發掉」了。

三、不論是個人或是家庭的任何投資理財決策,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整體性考量。因此,銷售人員絕對不能只用某一種金融工具,就想要幫客戶解決所有問題。

過去,也許某一項專業了解即可。但是,現今金融投資理財各個工具都互有關聯,而且,在國內、外稅負的影響之下,每一個人在進行任何一個金融投資理財決策之際,都應該是「全方位」的考量。正因為如此,這位銷售人員不能只懂一樣領域,必須是金融投資裡跨領域的專家。

四、問問這位銷售人員的收入來源為何?假設銷售人員的收入,是來自於銷售的業績,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位銷售人員工做「頭路」的有無,完全是來自於日常「一定銷售金額」的層層考核時,要想讓業務人員「具有良心、不亂賣不適合的商品」,恐怕真的會很困難。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7年1月1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23:便利也許是你投資的好幫手,但卻可能是成功理財的大忌!

 根據《經濟日報》112日的報導,金管會去(2016)年9月底宣布開放Apple Pay在內的國際行動支付工具,已核准五家銀行Apple Pay信用卡服務,包含國泰世華、台新銀行、玉山銀行、中信銀行與聯邦銀行,預計3月底可在台上線。

至於另一個國際支付Samsung Pay也不甘示弱>有銀行業者表示,預期將搶在Apple Pay正式在台上線之前,搶先宣布正式開刷。假設Apple Pay首季可望開刷,預料包括Samsung PayAndroid Pay也將很快可以上線,加上網路業者也推出行動支付工具,可望帶動台灣行動支付風潮。

除了日新月異的行動支付業務,在傳統的信用卡部分,根據金管會之前所發佈的資料顯示,台灣去(2016)年前11月累計的刷卡金額,已經達到2兆兩2069億元多,較前(2015)年同期的20275億元,成長8.84%

至於台灣人刷信用卡年年創新高的原因有很多,根據銀行局副局長莊琇媛的說法,包括越來越多通路可接受信用卡、民眾使用電子支付更為普及,尤其市場提供多種創新支付方式,包括各式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等,民眾都會選擇「綁定信用卡」的方式來支付。

記得之前在寫完2017年市場展望-《「我是有錢人」迷思521:石油戰爭退位,貨幣戰爭開打!》中,有特別提醒理財大眾注意無現金化時代的來臨,對全球投資理財大眾所可能引發的影響。

對此,有朋友特別問筆者:金融科技的進步,不就能夠帶給民眾更多的便利與利益,為什麼要這麼反對無現金化的社會?特別是對於很多現代人來說,假設不用排成長長的隊伍等待結帳,甚至不用從錢包掏出現金,就能自動完成所有交易的話,應該是更為便利及值得期待的美好新世界,不是嗎?

一直以來,不管是政府或金融機構,都不斷大力推廣及促銷各種金融交易的便利性。然而從個人投資理財的角度出發,金融便利恐怕也不是一本萬利的,太過便利仍有不少的風險。首先,就是「誤觸功能」的風險。

例如之前曾有媒體報導,家住台中市霧峰區的李姓民眾,日前到台灣銀行霧峰分行領錢,原本只想提領1萬元,卻不慎按錯為10萬元。由於原本帳戶內的餘額不足,ATM則自動從他的定存部分扣款支付。

這是因為目前許多銀行,都有提供多功能的「綜合理財存款帳簿」服務,以方便客戶調度資金。但它的缺點是:在活存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銀行會以為客戶是為了調度資金,而主動動用客戶的定存內存款(質借金額可達定存金額的9成)。

儘管該媒體引述台銀霧峰分行襄理廖錦珠的說法,從定存扣款不會解約或影響客戶權益,只是需要收取透支的利息,因李男3日即回存,只需支付幾塊錢利息。

但是,再少的利息也依舊是筆費用,且金融機構所給的「方便」或「便利」一旦被「誤觸按鍵」,恐怕是會亂了理財大眾的原本大計。例如新北市一名婦人去年12月初時,台銀戶頭突然多了筆495萬多元的巨款而不自知。

之後台銀人壽張副經理表示是因為承辦人員的疏失,將台南一名與她同名同姓的鄭姓婦人搞錯所致;台南鄭婦身分證英文字號是D,而新北鄭婦的則是P,導致原本該匯給台南鄭婦的款項,卻不小心匯錯到新北鄭婦的戶頭之內。

另一個風險則是「網路安全性問題」。因為,不斷更新與補強的電腦系統,似乎並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麼「不會出錯」或「值得信賴」。

像是前幾日報載一名廣州女商人在2年多前,因為生意關係而在香港渣打銀行開設戶口,去(2016)年3月戶口內尚餘逾28萬港幣。但日前她往銅鑼灣提款時,發現戶口於去年4月已被註銷,銀行聲稱已將戶口內存款以本票形式,寄往其開戶時的內地地址,但該名女商人並未收到本票。

由於該地址已是20年前的舊地址,一家人早已搬走。而銀行沒有解釋為何要將存款退還給她,以及取消戶口,她亦從未授權銀行或任何人處理其存款,於是報警。之後,香港渣打職員聯絡她表示已找回該張本票,原來還未寄出,並稱可重新為她開設戶口。但這樣的辯解,卻讓女商人覺得非常荒謬。

事實上,除了風險之外,投資理財行為上的「便利性」,是否真的「有利理財大眾」,似乎也不無問題,特別是遇到「個人交易及隱私『全都露』」的時候。這是因為在一個無現金社會裡,所有經濟活動都會「留下蛛絲馬跡」。

此時,每一個人都是政府洗錢防制的通報單位與被監視單位,沒有人頭戶可資利用,金額不論多寡、身分不拘尊卑,所有的交易都可被稽查;甚至可以使用大數據分析的技術,一一了解客戶的投資理財嗜好與傾向,以方便金融機構銷售更多的金融商品給客戶。

別的不說,就以201612月,亞馬遜公司首次推出的實體超商 Amazon go為例,未來每一個人怎麼逛實體商店、喜歡什麼、哪些東西看過卻差一點要買等這些寶貴的資訊,都將落入亞馬遜的資料庫裡,變成未來行銷的利器,從線上到線下,讓消費者的所有使用行為都將無所遁形。

如果讀者認為,大數據只會使用在消費品上,那恐怕就是大錯特錯了。包括股神巴菲特投資的保險公司蓋可(GEICO),年前都開始採用人工智慧取代傳統的客服人員。

有媒體曾引用IBM 內部所做過的評估:用人工智慧取代傳統的電話銷售人員,反而可以增加銷售成功機率,因為美國各州保險法規極為複雜,光靠個人難以馬上替客戶推薦最適合的商品;但人工智慧能熟記所有法規,再根據資料庫裡的客戶資料,直接推薦「這個產品最適合您」。

以上的案例,還只是最近媒體報導過的。過去以來,類似的個案恐怕從未少過。而這些舉例,並不是要讀者回復「原始人」的金融社會,而是希望理財大眾在參與任何一項投資理財行動中,都能夠時時思考「什麼才是對自己投資理財結果具有『最大利益』」!

為了避免「過於便利」,反而對整體投資理財上產生不利的影響,筆者認為以下4種特質的人,最好能更進一步地深思,有關「金融便利」這個議題。

一、克制不了消費的人:這個道理就跟「減肥之所以永遠無法成功,絕對與『眼前常常出現美食』有關」一樣,日常交易上如果付帳太過容易,也絕對有害於「儲蓄」或「理財」的計畫。

特別是平日就對「計畫性消費」,沒有任何「自制力」的人來說,更要小心「別享有太多的便利」,且就算是正常的信用卡使用,也儘量能夠降低循環信用的額度才是。

二、網路帳戶開太多,且不常常登入帳號的人:因為當網路帳戶開太多之際,就很容易發生「較少登入網路銀行」的情形。此時,就不容易立刻發現帳戶內的異常狀況。

因此對於會發生這種情形的人,筆者會建議只保留其中一、兩個「最順手」的網路銀行帳號,其餘少用的帳號通通取消。甚至,連金融卡都不要申請,以降低被盜用的風險。

三、聽到某支明牌,就會立刻付諸行動的人:一般說來,投資既不可能「每次都賺」,且道聽塗說的所謂「明牌」,更常常是主力作手刻意放出的假消息。所以,為了避免誤聽明牌而投資失利,下單時最好透過「人工」方式來完成。且它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可以請營業員當自己的「控制買進股票守門員」角色,克制自己胡亂投資的衝動。

四、想要擁有隱私的人:想擁有隱私的人,可不見得一定是想要隱匿財富或金流的人。但根據「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規則,越少留下任何「可查」的交易記錄,而多多使用現金或保有「不記名」的「實體資產」,恐怕才能一償所願。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22:把戰術當戰略思考,難怪你的投資很難成功?!

 一直以來,就有許多私下認識,或網路上不認識的朋友,向筆者詢問「這個商品可不可以買」的問題。例如:聽專家說某某ETF、高收債基金、類定存保單、高股息股票值得投資,妳怎麼看?

筆者對於這樣的詢問,通常的就是用一系列的問題反問:「你對這樣的商品有多少了解?你知道在什麼情況下,這個投資標的才有可能獲利?一旦市場上下波動,你知道什麼時候該進行加碼買進攤平,或是逢高獲利減碼出場?」

在這麼多連珠炮式的問題之後,對方通常都會陷入一長串的「沉默」。偶爾,當然也會反駁幾句,例如「人家某某專家,就是靠這個長期獲利的」、「巴菲特都大力推薦這檔商品吶」,或是「推薦者的成績還有出書、上節目,實績絕對不會是造假的」等。

筆者絕不是說這些專家所言有假,或是獲利資料有造假,只不過還是想趁此機會提醒理財大眾:如果不能綜合所有專家的經驗、「內化」出自己的投資策略,並且錯把戰術當戰略思考,想要投資成功就真的只能是「靠運氣」,而不是「憑真本事」。

例如前幾天,看到一篇名為「十幾年來,到處參加投資講座,還是沒房沒車沒存款...」的文章,心理的感觸真的頗深。根據筆者多年來的觀察心得,這些參加者之所以投資多年沒有好成績,就是在於:一心只想「複製一個屬於他人的明牌」,而不是「真正學一個別人無法複製的正確投資方法」!

因為,照著別人的經營方式,就容易陷入一窩蜂的生意競爭,最後當然沒有任何利潤;拿著別人的明牌照投資,當市場行情丕變之際,自己就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應變與進出。

這情形就像沒有經驗的開車者一樣,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不是不懂得「風向改變」、未及早賣出而慘遭套牢;就是不知道亂流只是短暫影響,因為害怕而提早賣出,讓原本看好的投資無法獲利。

那麼,什麼叫做投資理財戰略性思考呢?舉例來說,每一年在擬定投資理財計畫時,必須先知道國內、外短、中、長期的趨勢發展。這個意思就是說:要在投資理財計畫裡,同時考慮短、中、長期的市場可能變化才行。

股市投資有句名言是:「長線掩護中、短線」,意思就是如果中、長期趨勢看好,短線波動就不可能壞到哪裡去;但如果中、長期趨勢前景不佳,就算短線有各項利多的加持,行情恐怕也沒法「炒上了天」。

回到戰略思考的主題,如果理財大眾無法確認今年一整年,以及未來5年、10年,甚至更久的趨勢發展,如何又知道正確的資產配置,該放在什麼樣的區域、國家與產業之上?

且在沒有確定大方向該投資在哪個地區、國家或產業之上時,投資人又如何可以「優先選擇要買的投資工具」?!舉例來說,不論是股票或債券投資,投資人必須先確認到底是經濟景氣?還是市場利率持續寬鬆?在經濟景氣與通膨的假設前提下,投資人可以優先選擇股票而非債券;但如果假設經濟景氣轉差,又有通縮的疑慮,債券投資獲利的機會才有可能大於股票。

此外,由於各個國家與產業的景氣循環及發展不一,有些國機或產業已經走向衰退,但有的國家或產業則可能會是明日新星。投資人必須得清楚分辨其中的差異,才能順利選出值得投資的「大戰略」。

至於接下來該買主動式投資的共同基金?還是被動式的ETF?或是以上眾多選項中,挑選哪一支標的,則全都是所謂的「戰術」運用,是可以根據個人的熟悉程度、手續費與管銷費用等成本,進行進一步的考量及選擇。

再以保險為例,先了解個人與家庭在不同時間、階段的風險有多少,就是最重要的戰略思考。而在列出以上的不同風險之後,也才能根據不同種類與特色的風險,挑選出相對應的保險商品(戰術運用)。

就算是開店做生意,最起碼也要知道未來幾年,趨勢看好的行業是什麼?自己有沒有這方面的專長?市場是否對於像自己這樣的小額投資者有利?市場競爭者是否太多?

一直以來,筆者就非常不贊同那種「你只要好好工作,其他投資的事就交給我們專家,或買我們的商品就好」這回事。更認為這種說法只是為了安撫投資人,並讓他們乖乖把錢掏出來,加入投資的行列而已。

對此,也許所有專家與讀者都會提出抗議:「投資人又不是金融科系畢業的,對數字沒有任何概念,為什麼必須要自己懂未來全球經濟與金融的趨勢?更何況,那根本不是當事人的工作與職業」!

但讀者可曾想過:假設無法對未來的經濟趨勢有所掌握,如何能避免自己的工作飯碗,在還沒屆臨退休之際,就已經「消失不見」或「被某人或某機器取代」?甚至從一年期的短線來看,你可能連公司的年度業務計畫或工作目標,都可能擬訂不出來!

也許看到這裡,有些讀者會說:「投資專家不都建議:長期投資是降低短線市場情緒波動的最佳應對之道」?但老實說,筆者真的也不完全相信「任何投資都可以長期為之」的說法。就以石油為例,當這個世界又發明一種更簡便、低價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替代能源之後,石油還有任何投資價值嗎?

這就像某位網友問筆者:「在私人企業真的好沒保障,想裁就裁」。話是沒錯,但筆者只能回說:「這世界真的沒有所謂的『絕對不變』這回事,更沒有所謂的『日不落產業或公司』。就算是目前看好的產業,終有一天也會變成夕陽產業,一樣逃不掉被裁的命運」。

筆者以上的意思,不是要讀者把自己變成投資專家或產經分析師,而是「不論短、中、長期投資,唯有清楚了解未來的發展趨勢之後再去投資,未來才能不懼任何的市場波動,不會因為外在的改變而影響了既定的投資方向」!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21:石油爭霸底定,「新貨幣戰」開打!

 單是看到這個題目,也許讀者已經能夠一目了然筆者此篇專欄的重點。因為筆者認為,如果人民幣明(2017)年撐不住而一瀉千里,非但美國所發動的這場貨幣戰爭可以提早「收場」,同時也會造成全球經濟與金融的極大動盪,搞不好現有共產黨政權都有可能丟掉。所以,這一場貨幣戰爭最值得投資人密切關注。

但也許讀者會問:已經有不少專家及分析師預測,明(2016)年油價將是影響市場通貨膨脹的最關鍵因素,為何妳卻將石油這個變數「排除在外」? 簡單來說,筆者以上標題的意思,並不是說明年油價這個變數不重要,而是美國所發起的「石油戰爭」至少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勝利-讓OPEC對全球油價的操控權「旁落」,甚至已經可以說是極大比重上,拉回美利堅合眾國的身上。

近來多數分析師的邏輯是:只有油價維持高檔,全球(特別是美國)才能維持一個「通膨」的環境,也才能讓之前低利率或零利率的環境,進行徹頭徹尾的改變。

例如有分析師以川普的經濟4大目標-把美國經濟增速提升一倍;讓製造業重新回流美國;推動基礎設施建設;與減稅來刺激投資來看,所有這些重資產特徵的經濟主張成立的一個關鍵前提,就是經濟「通膨」而不是「通縮」。所以,油價上漲所引發的「通膨」,才將是有利美國經濟政策的重要關鍵。

同時對其他產油國來說,高油價才是他們最歡迎的「朋友」。因為根據《華爾街見聞》的報導,OPEC與非OPEC8年以來能夠首次達成減產協議,明顯超預期,其背後主要歸功於俄羅斯和沙國等在減產問題上的積極態度。而俄羅斯與沙特的積極,相當大程度源於其已經不堪忍受油價下跌以來,其財政壓力的大幅上升。

當然,按照頁岩油生產廠商的「常理」判斷,假設美國頁岩油的生產成本(也就是break-even點)落在60美元左右,這些油商一定會希望國際油價能夠維持在60美元之上。但問題是:市場現實真的能如產油國們所預期的嗎?恐怕還是「未必」。

因為,市場永遠是一個不斷在動態平衡的地方,油價短期或許可以在「OPEC與非OPEC雙方努力克制並減產」之下而上漲,但只要油價上漲了,之前那紙「減產」的合約,恐怕就會因為「有利可圖」而作廢。

特別是在美國國誨日前批准可出售戰備儲油(SDR)之後,根據Thomson Reuters的報導,諮詢機構Poten & Partners表示如果美國政府決議出售SPR,預估在2017-2025年期間釋出原油數量,將可達到1.9億桶之多。

儘管這樣的數量,大約是減產後,所有產油國每日產量-3250萬桶的56天的數量,但對於沙國、俄羅斯與美國之外的較小產油國而言,它們也同樣有經濟與財政壓力龐大的問題,必須在「有更多收入」的前提下完成。而這裡所謂的「更多收入」,並不只是「更高的油價」而已,更應該是「比其他產油國賣更多(高價)原油」才是。

所以,第一個有關「靠油價上漲拉升通膨」的問題,筆者認為發生機率不是沒有,但可能只在於短期因為「季節性用油量大增」,而造成的油價上漲。但中、長期來看,由於過往產油國一方壟斷的局面已經打開,市場已經會自行調整油價到合理的「供需平衡」價格,而不容易出現過去「刻意被某一勢力完全操控」的情形。

接下來,讀者也許會產生進一步的問題是:如果油價不高,那麼,全球的利率還有可能持續走高嗎?因為,長期的低利率即將讓全球的金融業「撐不下去」了。

例如今(2016)年年中時,德意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Mark Wall就曾在報告中指出,假設利率每年繼續降低20個基點,到2017年底時,銀行淨利差與當時相比將下滑10%

因此筆者對於明(2017)年市場利率的看法是:不論從經濟景氣或其他方面來看,大部分的國家似乎都沒有太多升息的空間。而美國最近或明(2017)年的升息,應該被視為是一種「以美國為尊」的策略運用,非單從經濟的角度來解釋。

只不過筆者認為,就算美國或全球利率不可能像2016年一樣「如此之低」,但以美國市場為例,單單是利率的拉高,就可能讓發債的美國政府付息沉重,更不要說美國之外,經濟前景遠低於美國的歐洲與各個新興市場各國。

簡單來說,市場利率就算回升,幅度也不可能太大。因為根據之前《華爾街見聞》引用紐約市場研究與分析機構Technical Research Advisors創始人Louise Yamada的分析指出:「過往週期顯示,股市和經濟都會因利率上揚而獲益,伴隨著利率上升週期啟動,牛市也開始進入初期階段,直到利率回升到5%左右,就會開始出問題」。

CNBC》也曾引述《貨幣戰爭》作者-James Rickards Project主席 James Rickards的話表示:「在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後,經濟刺激計畫恐怕不會出現,人們預期與現實出現『正面碰撞』,結果將會造成股市重跌。 Rickards 認為,要是預期中的刺激計畫未能實現,而聯準會已經展開貨幣緊縮,這會造成『火車對撞』的效果,結果將會出現經濟衰退,或者是股市大幅回調」。

事實上,強勢美元除了「可能獨厚了美國,卻不利美國以外其他國家」之外,投資人最該關注的,恐怕應該是筆者今天這篇專欄的重點:貨幣戰爭的興起。而這裡所指的貨幣戰爭對象,雖然包括所有「非美國家」,但最值得投資人關注的標的,一是歐元,另一個則是人民幣,且後者最為重要。

讀者也許會問:為什麼中國大陸未來的走向,讓全球投資人「動見觀瞻」?主要是因為英國央行在1216日所發佈的研究指出,包括中國內地、香港、日本在內的亞洲國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變得更加脆弱,更容易遭受金融衝擊。

其中在人民幣方面,不同於今(2016)年初,包括索羅斯在內的國際對沖基金大戶的鎩羽而歸,這次,套句孔老夫子「物必自腐而蟲生」的說法,這場由美國所引起的貨幣戰爭,剛剛好對上「從上到下各階層不計一切的想讓資金外流」,這場仗似乎註定一開始,美國就佔了極大上風。

中國大陸資金外逃到底有多嚴重?從市井小民的「購買境外保單(香港離岸保險商品甚至可以用保單作為抵押,以申請美元計價的貸款,方便把這些產品套現為外幣)」、「使用中國發行的信用卡在海外假消費」,一直到企業「假海外投資,真的資金外逃」等「資金變裝外逃」,就可以看出問題的嚴重性。且一旦資金瘋狂往外跑,這個國家的正常運作,還能持續下去多久呢?

高盛Goldman Sachs全球投資研究部亞洲區執行董事鄧敏強的團隊就在1216日警告,自去(2015)年8月至今(2016)年11月,中國資金外流的規模其實高達1.1兆美元,比人行官方公布的5400億美元還高出一倍多。

再以1219日當週的美元指數高檔震盪為例,雖然人民幣匯率仍穩定在6.95歷史低位,但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交易(NDF)隱含1年的貶值幅度有4.2%,代表仍有較高的貶值預期。

早在11月時高盛就曾預估,人民幣2017年將貶至7.3價位。但對照28日人民幣兌美元在岸夜盤報價因為《彭博資訊》的「出包」,而呈現「跳水式下跌」、7元關卡岌岌可危來看,筆者認為,明(2017)年會不會出現比「7字頭」更低的人民幣匯價,恐怕都沒有人覺得驚訝。

其實不要說人民幣,誕生多年且曾經風光過的歐元,恐怕也會在明(2016)年,面臨雙方匯率11的最糟境界。根據維基百科的敘述,歐元在1999年面世時,每一歐元兌美元的匯率是1.1820041230 日,它更創下了1.3668美元的最高紀錄。

但曾幾何時,由於歐元各成員國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等諸多問題,使歐元區爆發史上最大資金撤離潮。根據歐洲央行(ECB)最近所公佈的資料顯示,截至今(2016)年9月底的一年之內,歐元區金融市場總計出現近5,300億歐元的淨流出,失血金額創史上新高;歐元受此打擊跌破1.04美元支撐、創近14年新低,市場分析師紛紛預估明(2016)年就會跌至11的平價。

當然,本專欄裡談到的貨幣戰爭,除了是由美國引起,並以中國大陸為頭號標的之外,另一大投資人關心的主軸,還是由全球政府及央行所發起的,主要「針對平民百姓」的貨幣戰爭-無現金化時代的來臨,對全球投資理財大眾所可能引發的影響。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新聞,就是在今(2016)年的118日,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8日突然宣布,為了打擊貪腐黑錢,9日零時開始停用5001000盧比(Rupee,各約237474台幣)兩款大面額鈔票。

表面上看來,印度的做法是為了「打擊貪腐及黑錢」,但實際上此舉勿寧說是「印度政府正式向『習於窖藏現金、輕易躲避政府查稅的(有錢)人』正式開戰」。

原本,印度政府保證廢鈔運動給經濟帶來的痛苦,只會持續到1230日,但現實卻在「打臉」。政府預計新鈔會在1230日前,替換被廢除的鈔票(鈔票價值)。但遺憾的是,印度印新鈔的能力嚴重落後了。因為印度有4家印鈔廠,但這四個印鈔廠的年印鈔量預估是240億張,且只有兩家印鈔廠,能印刷新的2000盧比面額鈔票。

這次的廢大鈔之舉,為「90%的人都是使用現金」的印度所帶來的,不但是許多ATM領不到現金,在許多經濟活動活動上,退回到需要「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更讓市場分析對於印度未來的經濟成長率,投下「不信任票」。

例如印度券商Ambit並預估,受現金匱乏影響,印度本會計年度(20164月到20173月止)經濟成長率,恐怕會從去(2015)年度的7.6%,銳減到4.1%

談到這裡,許多讀者可能會一頭霧水:無現金化不是未來全球的趨勢嗎?而且,無現金化的社會在支付上,不是更為便利,怎麼可以說這是一場針對一般大眾的「貨幣戰爭」呢?

因為許多研究顯示,無現金化的社會,最有利的將會是政府、金融業或網路安全產業,但對一般老百姓來說,恐怕是「得利小而損失大」。像是德意志銀行的分析師麥艾其Heike Mai)就表示,「偽卡造成的損失與流通中的偽鈔價值,比例超過101」。

另有一些研究顯示:「當我們不使現金消費時,我們會消費的更多無現金社會迫使我們把錢和儲蓄,留在銀行。且當銀行陷入困境時,無現金社會恐怕更有助於『保護銀行免於擠兌』」。

此外,Shtfplan網站的文章也認為,一旦無現金社會完全成型,銀行人士、官員以及駭客將能夠獲取用戶所有交易信息、購物習慣、個人資料以及社會背景,讓他們能夠輕鬆實現對個人的控制。

印度券商安畢特資本公司執行長穆柯吉,也在接受外媒訪問時露骨地表示:「那似乎對許多激進派有吸引力。減少現金,強迫大家進入銀行系統,每筆交易都課得到稅。如果不花錢,沒有交易,就不必繳稅。」

更何況,現在許多日常生活中的交易,仍無法避免不用現金支付,且「不使用『無現金支付』」,並不等同於家中就要窖藏許多容易被「火燒」與「水淹」的紙鈔。

因此筆者倒是很樂意地建議民眾:要在儲蓄和電子交易系統之外,加強個人資產的「多樣化」。也就是說,不要把所有的儲蓄和資產,全部置於一個被專家視為「脆弱」,且非常容易因為使用方便,而造成過度消費的金融和銀行系統。而理財大眾對此議題的注意與因應,恐怕並不輸於一般的投資資產配置。

假設讀者認同以上的看法,接下來所面對的問題將是:除了降低儲蓄與電子交易系統之外,還有哪些管道可以「隱匿資產」,並且讓個人擁有持有現金的自由與「基本人權」?

從過去的歷史來看,單純持有現金,絕對不是個好選擇。但筆者認為,目前可以考慮的兩大標的,其一是大眾所熟知的「全球都可通行無阻的黃金」,二是所謂的「加密貨幣-比特幣」。

事實上,受到美國聯準會(Fed)調升 2017 年升息預期幅度,自二碼上調至三碼的打擊,在 Fed 升息速率可能加快的影響之下,「零孳息率」的黃金在近期表現持續疲軟。

此外,根據《彭博社》1219日當週的統計,整體黃金上市交易基金ETF已經連續28天,呈現「淨賣出」的局勢,創下自2004年全球首檔黃金ETF成立以來的最長淨賣出紀錄。目前估計黃金ETF的黃金持金量,大約只剩下1787.30噸,差不多比最高峰時期少了15%左右。

說明:黑-黃金ETF持金量、黃-黃金現貨價格

圖片來源:Zerohedge

 

然而,儘管今(2016)年下半金價被打趴在地,投資人爭先恐後逃離黃金ETF,爆發贖回潮、一般人大賣黃金之際,有些國家的央行卻悄悄逢低買進,購金量大增。

其中,數據顯示,10月份全球央行淨買進33.7噸黃金,為20161月以來新高,並遠多於9月份的13.7噸。俄國買最多、購入40.4噸黃金,卡達排第二、買進6.2噸,接著是中國、買了4.04噸。

除了以上的央行大量購金舉動之外,最近還有一則耐人尋味的訊息是:報導引述德國央行總裁Jens Weidmann在一篇文章的摘要中表示,德國央行 2016 年搬回國內的黃金比原本計畫「多許多」,進度超前,令德國的黃金儲備幾乎一半已在國內。該報估計,目前德國境內的黃金儲備約1600噸,目標至2020年再增至1700噸。

依據世界黃金協會所公佈的官方黃金儲備排行表來看,德國的黃金儲備量是世界排名地二,且佔外會儲備總額比也高達71.9%。那麼,德國這個「超前搬黃金回國」的舉動,到底是在急什麼,恐怕很耐人尋味。

筆者猜測,金價近來受到壓抑的最大原因,主要是在於「它與美元強勢及優先」的核心政策相違背,而不單純是「預期未來市場利率走升」之故。因為一旦世界各國普遍擁有黃金,而不是美金之際,美國的所有策略都將難以為際。

總的來說,儘管英國《每日快報》1225日引述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傑索普(Julian Jessop)的預估-至2017年底,金價可能跌至每盎司1050美元左右。

但筆者認為,由於黃金一來「不符合美國國家利益」,二來在技術分析上,空頭格局已經確立。因此,中、短期內首波止跌的價格,至少是每盎斯1000-800美元之間。且更重要的是:對於想要資產分散或隱匿資產的人來說,黃金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標的之一,但絕對不能把它當做「賺取價差」的投資標的!

看到這裡,讀者一定還會追問:那比特幣真的可以在未來替代黃金,成為下一個世代的新「避險」標的嗎?筆者的回答將是:有此機會,但也不敢打包票!因為根據提供交易訊息的Bitcoinity.org統計,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11月的交易量創下新高紀錄,總共交易了1.747億枚比特幣,比10月交易量高出五成。

事實上由《彭博資訊》所提供的下圖顯示,2016年表現最佳的商品既不是糖和咖啡,也不是原油和天然氣,而是今年來以飆漲逾100%的虛擬貨幣「比特幣」。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根據分析師的說法,比特幣交易暴增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投資人爭相買進這種虛擬貨幣,做為將資產轉換成美元的途徑。因為許多中國投資人為規避直接兌換美元限制,選擇繞道買進比特幣。中國限制民眾一年只能兌換相當於5萬美元的外國貨幣,但卻未對購買比特幣設限。

至於比特幣交易量在11月暴增的另一原因,則是美國總統大選後外匯市場出現劇烈波動與混亂,迫使歐美投資人找尋安全的避風港。但除此之外,由於1219日當週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本周驚傳遇刺,柏林接著發生恐怖攻擊事件,在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的局面下,投資人尋覓另類資產的意願隨之升高,比特幣本周便勁漲逾15%,寫6月來最大單周漲幅。

展望2017年,也有分析師好比特幣的走勢。據Zebpay聯合創始人 Sandeep Goenka 指出,地緣政治與全球經濟疲軟,人們普遍預期比特幣會在 2016 年走高。比特幣在印度也由年初的 25000 盧比,到如今約65000 盧比。

儘管有分析預測,2017年比特幣將有重大的技術升級,市場預計相關需求還會再增加。但筆者還是想提醒有興趣的「投資」的民眾:長期持有比特幣的風險仍不低,因為它被網路駭客所盜的風險也時有所聞。

最後,所有讀者可能最關心的應該就是:假設美元走高是2017年最關鍵的指標,那麼,美元有可能走到多高?投資人該如何進行資產配置的工作?筆者認為單從技術分析來看,美元指數至少要先挑戰上一波(2001-2003年)的高點-120附近。也就是說,中、長期美元至少還有20%左右的漲幅。但是,這波走勢絕對不會在兩、三天或兩、三個月內就完成。

這是因為,對於經濟景氣有好轉,但目前看來也沒有「太好」的美國來說,美元過強的後挫力也不小。例如Macroeconomic Advisers的分析就指出,如果美元未進一步走高,美國未來3年經通膨調整後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累計將成長6.3%,但如果美元再漲10%,這3年的GDP累計成長率可能僅達4.5%,縮水1.8個百分點。

總的來說,筆者仍然維持「偏重美元資產」的投資建議不變-美股長期看好(但短線上,則得注意高檔回檔的問題);至於美債,筆者倒是沒有像許多分析師的看法那樣「看空」。

理由很簡單-首先,如果外國投資者必須在「美國公債」,與「黃金」之間做一選擇。那麼,只有「作多美債、放空黃金」,才是現階段最符合「美國優先」的「利益極大化」。

其次,如果川普想要大量增加公共建設,政府勢必借錢支應。而如果利率升得太多,光是利息支出就有可能拖累美國的財政負擔。因為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估算,過去20年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平均為4.2%2016會計年度平均為1.9%CBO預估到2020年代初期將回升至3.6%美國盡責聯邦預算委員會(CRFB)也指出,到2026年這段期間,假設利率比CBO預期多出1%,美國聯邦負債金額將因而多出1.5兆美元。

正因為「美國升息不可能太高」、「美元不可能太強」、「油價也不可能飆太高」、「美債提前大跌而美股處於高檔」等前提,手中仍空手的國內投資人,沒有必要現在還趕著把錢往外轉。但長期來說,這樣的趨勢應該是不會改變的。

回到投資人也很關心的國內股市,老實說,在「國內電子業已經沒有明天(因為競爭力已逐漸被中國大陸企業趕過)」,以及「沒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業」兩大股市火車頭「動力已逐漸熄火」之下,除了個別產業中的單一企業股價,會有較為突出的表現外,其餘可能都將是「乏善可陳」的格局,恐怕是很難撐起指數高漲的。

有趣的是,以上對照最近有人求出台股各種卦象-台股與金融股都是「天擇履(履=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生技類股是「天地否(=最壞)」、傳產股的「山火賁(=小利)」、電子股為「雷山小過(=陰太盛,超過中庸)」、房地產與營建股分別得出「風水渙(=渙散)」與「地山謙(=要屈躬謙遜)」卦來看,似乎還滿「相符」的。

至於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例如未來幾年將受惠於「人口紅利(也就是消費力強的年輕勞動人口佔比高)」優勢的國家,像是印度、印尼等新興國家,不是說沒有可能有中、短期高爆發力的成長,但投資人恐怕得像金磚四國投資所得的「教訓」,不宜有「長期投資(至少五年、十年以上)、擺著不動」的準備才是。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20:把錢存在銀行裡,真的是「有夠落伍」嗎?!

 前一陣子,有位朋友準備明年上半年時,把開了10年的老爺車給換掉。因為手邊剛好有筆買車錢,但又沒有急著馬上用,因此問筆者「這段空窗期間,有沒有可以『既能生利,又可以暫放』的投資標的」?

筆者其實沒有想多久,就直接跟對方說:「只有存銀行定存一途」。結果這位朋友一聽覺得很訝異,因為,她期待的是從筆者的口中,獲得「較為酷炫」的投資商品,而不是這麼「老掉牙且low」到投資專家都反對的「定存」。

時至今日,由於各個金融機構把民眾「教育」得很好,所以,每一個人都知道投資理財的重要性,甚至,也有「錢千萬不能存銀行」的刻板印象。然而,把錢存在銀行裡,真的就是「最low」且「最落伍」的方法嗎?

事實上,這可是大錯特錯的想法。因為儘管銀行定存的收益,可以說是所有投資理財工具裡最低的,但是,它卻有許多其他工具所沒有的優點,那就是它「完全沒有虧損與不保本的風險」。而且,由於存款的期間選擇多元(最少一個月,最長三年),存戶到期就能領到「100%的本金+利息」,一毛也少不掉。

就以這位想要換車的朋友為例,由於換車是既定且不會更改的理財目標,所以,除非這位朋友要冒著「半年後可能換不了車」,或是「換不了原本中意的車」的風險。否則,他目前已經準備好的換車資金,就只有「存在銀行定存」一途,且期間也只能是「半年」,不能多,也不能少。

這位朋友聽了筆者的解說,想了半天,並把所有能想到的金融商品拿出來比較之後,也認同筆者的建議-除了定存外,確實沒有其他更好的標的可用。因為,不論是股票、基金,甚至是可與定存相比擬的儲蓄險或債券型(基金),也仍有本金與利息折損的可能性。

其實,銀行定存不僅是「民眾短期理財目標的資金暫停之處」,更是許多小資族在累積足夠的投資資本之際,最佳的理財好幫手。因為目前除了定期定額購買國內、外基金,或是國內的「雞蛋水餃股」,能夠讓小資族每月用30005000或低於1萬元的金額進行投資外,其餘都很難做到「小額投資」的境界。

就以股價在180元左右的台積電股票為例,投資人想要買「一張(1000股)」的股票,就要18萬元的資金才行;就算目前金管會正在研擬的「定期定額購買股票與ETF」計畫,可以讓民眾採用定期定額的方式,用比較「低廉」的金額投資股票,但仍有一定的投資風險存在。

由於實際做法尚未公佈,但以當時報載的購買一張股王-大立光的股票為例,目前市價仍高達364萬元。假設民眾每月定期定額投資5萬元,雖然約投資6年就可以買到1張大立光,且投資人在「成本均攤」之下,可以降低投資風險。

但是,這6年的「定期定額買零股」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誰知道投資人在6年後,終於買到一整張大立光的股票之後,股價是否還能比一股3640元還要高?

此外,就算是買最近流行的0050台股ETF為例,買一張也要67萬元以上,對於每月就只能擠出30005000元資金用來投資的小資族來說,大約要存上至少一年,也才買得起一張。

正因為大多數投資的門檻不低,也是「銀行定存」在家家戶戶的投資組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關鍵。只不過理財大眾該注意的是:首先,定存絕對不能做為「積極性的投資工具」,且「存款期間必須與所需資金的時間相同」。以本文開頭所舉的例子來看,如果半年後要用這筆錢,銀行定存就只能存6個月。

其次,就像筆者一直以來不斷提醒民眾的是:這筆錢一定要另外開戶(最好考慮不申請金融卡及網路銀行業務,銀行也不要離家或公司太近)、專款專用,如此一來,才能夠「確實把這筆錢存下來」。

當然,也許讀者還會想問:既然定存「既不落伍,又不low」,為何投資理財專家與金融機構,卻常常搬出「銀行定存利息低,如果將錢存在銀行,整體收益將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這樣的理由,要求存戶轉投資其他金融商品?

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就不得不提近幾年來市場利率的持續走低了。事實上,正由於金融機構的爛頭寸一大堆,且在市場利率極低之下,銀行既賺不到任何存、放款利差的收益,又得揹負著投資失利的風險。

但是,如果慫恿存戶把錢挪到其他投資商品,銀行既少了前述的風險,又能將客戶保留下來,更可以賺到「向客戶銷售金融商品」的手續費。因此,整個金融界必須把投資理財市場,形塑成一個「定存是最糟糕金融工具」的氛圍,也才能讓存戶「心悅誠服」地把大筆的錢,交給銀行理專進行所謂的「投資理財」行為。

如此一來,讀者下次如果再聽到理專用各種理由,慫恿你不要存定存,而要改投資其他商品時,最好記得筆者今日的提醒,並小心應對才是。且更重要的是:定存絕對不是個落伍的商品,而是完成短期財務需求,以及累積更多投資資本的最佳理財幫手!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