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10》再久的神人,也難敵市場利率!

前幾天,某網路新聞刊出一則「27歲那年靠著投資、做房東以及經營電商事業,每個月光靠『被動收入』就能賺超過30萬元,也達到人人欣羨『財富自由』」的30歲部落客之「成功故事」。
但刊出後沒多久,立刻在台大PTT上被「鄉民」給起底,說他:「指光靠1200萬元總資產,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月收,很大一部分收入來源其實是靠所從事的直銷下線供養」。
事實上,由於讀者愛看,可以刺激更高的「點閱率」,使得媒體總是會想盡辦法報導各式各樣投資「神人」的故事。流風所及與互相影響之下,讀者的口味越來越重,「神蹟」也越來越誇張。
因此,不管是網路或實體書店,那些財經類暢銷書的書名,都有一個固定的公式-年賺10%20%以上。然而,世界真有這麼好康,比股神巴菲特還要優質的投資神人嗎?
在此之前沒多久,一位金融界的朋友發了一則簡訊給筆者,說他在書店看到一個年輕人寫的「誇大股票賺錢書」,並且開始抱怨:「現在的年輕人怎麼這麼不實在?完全看圖就可以編故事,跟投顧老師沒有兩樣,這些小伙子真的很敢說,描述怎樣選哪一支股票賺350%,哪一支又可賺500%...現在的年輕人如果都跟他一樣,我們台灣就沒未來了」。
老實說,像這樣動輒年獲利十幾二十趴以上的「誇大(股票)投資賺錢書」,在國內也還真不少。但如果仔細拿「國際級成功組」的相關數字當做照夭鏡,馬上就可以讓這些不切實際的謊言「即刻現形」。
筆者實際檢視巴菲特歷年投報率資料,找出自1790年來美國長期利率走勢圖(下圖一),並截取巴菲特投資的相同時間,再與國內台灣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但最久只找到近15年資料)進行比較,可以繪出下圖二。


圖一、美國近222年長期利率走勢:
資料來源:網路(http://www.001qh.com/futures/28301.html 
資料來源:截取網路(http://www.001qh.com/futures/28301.html)資料、華爾街見聞有關巴菲特歷年投報率報導、央行存放款利率歷史資料表-台灣銀行
說明:由於網路上有關美國長期利率的走勢,沒有特別註明數字,因此只能以「每5年的大約利率」為準

如果以「期初投資1萬元」為例,並複製巴菲特、美國長期市場利率與台銀一年定存(固定)利率的年收益情形,再用「複利終值」方式回推之下,巴菲特50年的複利報酬率(IRR)差不多是19.5%左右;而美國長期利率51年所回推的複利報酬率是5%,至於台銀一年期定存(固定利率)15年回推的複利報酬率則只有1.61%
但是,也許有不少讀者會反駁:撇開造假的部分不談,如果這些「神績」真的就是「短期績效不錯」,妳又怎麼說呢?對此,筆者只想引用以上的回推數字,告訴理財大眾以下的事實:
一、仔細分析巴菲特長期下來的年複利報酬率,就可以發現一個重點:市場利率高,巴菲特的投報率也才會高;而當市場利率降低時,巴菲特儘管也能「打敗大盤甚多」,但幅度就是沒有高利率市場的表現亮麗。
二、以巴菲特年複利報酬率19%左右,高於市場年利率(約5%),代表巴菲特的投資績效,差不多是市場無風險利率的4倍。就算這些台灣的股市投資青年才俊們,功夫等同於巴菲特。但是,以台灣近15年的市場利率也不過1.6%來看,其年複利報酬率乘上到天的4倍,也不可能超過6%的數字。
甚至,當未來市場利率可能持續處於低檔,或更有可能「負利率」之下,一般大眾憑什麼相信這些「高手」的獲利,還能維持讓人驚訝的「十幾二十趴」以上?
三、從下圖三更可看出,巴菲特歷年報酬率,也不是沒有非常高的數字。然而在這個統計表中便可以看出,50年中,他也只有一年是超過50%;年收益率區間佔比最高的,通通是在10%以內。
也就是說,在美國那樣利率高於台灣的市場環境下,單單股神最常出現的投報率,也只不過是10%之下,這些自稱是股市高手的年輕人,又是何德何能說自己的「高報酬」,就一定是市場長期的常態?

圖三、巴菲特各個收益區間出現頻率:
資料來源:20151128日《華爾街見聞》-「股神」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存在?

四、從下圖四中便可看出,在投資的世界裡,多次擊敗市場本身就不容易,而獲勝時間長達幾十年的頂級大咖,更是寥寥無幾。也就是說:投報率比巴菲特更亮麗的人(例如台灣人同樣熟知的索羅斯與羅傑斯)不是沒有,但是,其他能像他這樣「大多數時間可以贏過大盤」的人卻是「零」人。至於大多數的頂尖投資者,就算投報率超越巴菲特,但持續的時間卻很短;更有不少投資大師,不但報酬率贏不過巴菲特,連持續的時間都輸他一大截。

圖四、多位頂尖投資者超越大盤(S&P 500指數)收益的成績單(包括配息再投資):
資料來源:2016430日《華爾街見聞》「關於巴菲特和他的巨額財富令人震驚的10個事實

以上的分析重點,就是想再三提醒投資大眾:首先,這些號稱自己年賺十幾二十趴,或是幾年翻幾倍的說法,根本就只是利用數字遊戲,然後耍弄投資大眾的把戲而已。為什麼?因為單單是股神巴菲特的年複利報酬率,大約是「美國長期市場利率的不到4倍」。
至於台灣近15年的市場利率也不過1.6%而已。就算這些書籍作者的投報率優於巴非特,最高也不過是6%7%而已,長期年複利投報率怎麼可能有10%20%
其次更重要的是:投資是一場持久的馬拉松,而不是只看一、兩年或一、兩支特例,就可以「定江山」或「蓋棺論定」的。所以,特別只拿單一標的來「說嘴」的所謂「台股投資高手」,實在應該等自己投資個4050年之後,再拿出這一路以來的「傲人」成績單結果示眾才是。
相信屆時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就算不是讓人慘不忍睹的驚人虧損數字,再好恐怕也不可能比巴菲特的成績單還要出色。然而對廣大追隨與追捧的投資人來說,到時恐怕一切也都「來不及了」。
因為,不論是寫書或被寫的「神人」,恐怕先賺了一大票版權費或演講費後便不知去向,只是徒留上當受騙的投資人,不僅浪費了大好的青春與資金,可能也更沒有東山再起的翻本機會了。
最後附帶一提的是:由於合理投資報酬率,是隨著市場利率上下,而從近50年的資料顯示,市場利率正以「長期往下溜」的格局進行。也就是說:對於那些在過去高利率時代,就累積出財富的成功案例,也可以丟到垃圾桶裡了。因為,那樣的美好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就算投資人「全盤照抄」,也不可能「複製」成功的!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http://swlee0630.blogspot.tw/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09》重點不是「升與不升」,而是擬定好未來投資方向

近期,隨著全球央行總裁年會在美國懷俄明州滑雪,與避暑勝地傑克森霍爾(Jackson Hole的舉行,有關美國聯準會「未來是否升息」的議題,又成為金融市場熱烈追逐及follow的話題。
特別是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在826日(星期五)的演說中,表示在「充份就業」與「物價穩定」兩大目標已經達到後,未來不排除有「升息」及「購債」的可能性後,市場對於9月升息的猜測,就更加熱烈。甚至,還有專家及機構認為今年「將不只升息一次」,還可能有「二度升息」的機會。
關於聯準會到底會不會升息,筆者不願意任意揣測。因為,套句前央行總裁謝森中的名言:「全世界只有央行總裁有說謊的權利」,最後的結論,還是在葉倫奶奶的心裡(儘管美國聯準會利率決策會議,比台灣央行總裁「一言九鼎」式的決策模式,還要有更大空間「盍各言爾志」)。
只不過,投資人仍舊可以從爬梳市場上眾多訊息中,找到一個幫助自己做出適當決策的可能方向。筆者初步認為,關鍵重點已經不是「美國聯準會升不升息」?而是「升息的目的是什麼」或「升息是為了什麼」?如此一來,才能進一步擬定出未來正確的投資方向。
為什麼?因為筆者一貫的看法,至今仍舊是「以美國經濟已出現疲態(有關美國經濟放緩的數據與新聞,因為資料眾多,因此請讀者自行上網搜尋)來看,已經沒有『因景氣太好,有可能引發通膨而進行預防性升息』的大理由」。
更何況美國經濟表現優於全球其他國家,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那時候不升息,現在卻反而在「美國經濟已趨緩」之下而想拉高利率,不是是一件非常「違反常態」的事嗎?
而只有當投資散戶「看清」聯準會升息的可能目的之後,也才能把自己未來十年的資產,放在正確的位置上,並且透過市場「自動成長」的動能,達到財富累積的效果。
回到「聯準會升息目的」這個主軸,筆者猜測至少有以下3點:
一、同樣是透過美國與他國利率間的利差,讓國外資金進入美國各大資產市場。
二、也同樣是透過美國與他國利率間的利差,讓資金流入美國,但目標是為了「狙擊中國大陸的金融市場」。
三、美國財政赤字問題仍舊嚴重,為了日後新一輪的QE,必須透過升息,也就是拉高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利差,吸引國外資金進入。
以上三項中的第三項假設,其實已在葉倫826日全球央行總裁年會中強調:「FOMC預測聯邦基金利率未來路徑的能力相當有限,因為貨幣政策必須具備見機行事的彈性」。
至於第一與第二項假設,則唯有等聯準會真正升息之後,全球投資市場與政經環境改變時,才能獲得進一步的證實。當然,市場上也有不少人猜測,聯準會升息就是為了「遏止美國股票、債券及房地產市場的泡沫」。
但筆者的看法倒不如此。因為一旦美國升息,在與國外利差拉高的前提下,全球的游資一定會「更加努力」湧入美國。結果,仍舊是再進一步推高美國各大資產的價格。
即便是真的「升息」,恐怕也只是「短空長多」,也仍舊會讓資產泡沫「吹得更大」而已。這也是筆者「不賭聯準會因為『抑制資產泡沫』而升息」的重要理由之一。因為,真的升息反而泡沫更大;只用心戰喊話「嚇一嚇」市場「回歸理性」就能達到效果,讀者若是葉倫或其他學者,會怎麼做呢?
所以,筆者比較大膽的假設是:美國如果真要升息,目標是「抑制通膨」或「遏止資產泡沫越吹越大」的機率應該不大。只不過,非美國政策核心人事,根本很難在「事前」,就得知這所謂的「升息更深層的意義」。
當然在市場瞬息萬變之下,就算升息機率低,投資人也要「有所準備及因應」才是。因此,有可能引動升息的「重要蛛絲馬跡」,就是投資人必須有所警覺之處。
關於此,目前許多專家提醒投資人關注的訊息有三,其一是美國就業市場的榮景是否會持續?其二,則是美國股市能否持續創新高?其三是美國不動產市場價格走勢。
但是,如果美國聯準會即將升息,是為了「吸引資金回到美國本土」,那麼,可以觀察的訊息恐怕會是:逃離美股或買債的金額是否持續?特別是美國國內資金荒是否持續發燒?假設答案是「肯定」且屬「長期趨勢」的話,筆者認為美國升息的機會「反而很大」才是。
當然,在全球跨國家、匯率及標的避險風行的時代裡,要想正準確地分析聯準會升息背後的「意圖」,也是更加困難。如此一來,筆者認為投資人除了猜測原因之外,最重要的是預先設定好未來一段時間(短期至中期)的投資決策與方向。至於這個方向,筆者認為可以從「升息誰受惠及誰受害」來思考。
FED升息誰受惠?答案,當然是「以美元計價的資產」。筆者越來越相信,不管是誰當選美國總統,美國政策上「長期維持全球第一強國」的企圖心是不會改變的。就算是川普當選了,也只會「更加強化」此一概念而已。
至於這裡的「資產」會是什麼?筆者認為,股票、債券與房地產,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青睞。只不過,投資人可以進場的標的,當然是以「過去跌幅大」與「未來仍有前景」為優先考量。此外,就算為了「保本」性考量,也只建議購買美國公債或投資等級債,並不建議「只存美元定存」,或「單純持有美元」而已。
FED升息誰最慘?首先,當然是除了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只不過,「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範圍甚廣,筆者認為,首先影響最大的,就是所有沒有經濟基本面表現支撐的新興市場國家,尤其是信評差的債券,不論是高收債或公債。
至於新興市場國家的股市,老實說,在美國一心一意想要「重振美國第一」的雄心壯志之下,未來的全球貿易肯定將是非常「封閉」、「排外」、「反全球化」及「區域化」。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新興國家想要像過去「全球化市場」一樣,認為新興市場還能像過去「做為歐美生產工廠」一樣,藉由大量出口及創匯,而提高國內經濟成長率,恐怕就過於樂觀了。
儘管有不少國家,想要藉著匯率貶值的方式,直接從「報表上」擠出外銷商品的競爭力。但不要忘了,這樣的成績除了只是「做做數字魔法」外,對於產品早已「毛三到四」的新興國家產業來說,根本不可能有額外的利潤。
那就更不要忘了:當本國匯率拉低,民眾大量財富會擠往國外所造成的消費力孱弱,以及可能隨之而來的「輸入性通膨」壓力。當然,該國物價多少還是會因為「原油、大宗物資都以美元計價、價格持續下跌」而抵消不少。
但不論如何,家庭消費肯定會受到影響,並進一步挫低內需市場不大,特別是人口老化嚴重的國家經濟。接下來,這些國家股市的走勢,頂多也只能算是「短期」與「小打小鬧」的局面,不會再像過去20年新興市場驚人的漲幅。
其次,美元強、利息升,「沒有利息收入」的黃金就可能下挫。但是,要說黃金有什麼大跌的空間,恐怕也不會太大。這是因為,做為安全穩固的標的之一,擁有它的人並不是為了「投資收益」,而純粹是「高度安全性」及「避稅」考量。
再者,因為原油及大宗物資價格,都是以美元計價。因此,未來這些價格將更一步下跌。特別是前一陣子已經被炒高的大宗物資,投資人就算沒本事「放空」,至少也要避開相關產業的投資才是。
最後,也許升息最後只是「虛幌一招」。那麼,筆者從「經濟發展相對較佳」與「至今看不出會有哪個國際強權,可以威脅美國地位」的角度來看,仍舊長期看好美國市場。
也就是說,假設這段期間美國資產出現「大跌」,長期仍舊是「逢低買進(小跌小買、大跌大買)」的時候;且當台幣朝30元升值之際,也絕對是「兌換外幣」的最佳時機。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http://swlee0630.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