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01》你該重新思考與金融機構的新關係!

自農曆年後,國內的金融機構就頻傳風險控管的問題。首先是報載台北地檢署破獲美鈔偽造集團,農曆年前企圖以200萬假美鈔向兆豐金旗下兆豐銀行兌換新台幣,兆豐金慘賠4600萬元,成為全台首宗偽造美鈔詐騙案。
沒多久,華南銀行也被爆遭犯罪集團利用,而讓房屋貸款人超貸5.2億元,已有2.7億元逾放,金管會開罰300萬元。以上金額對兩家金控公司來說,雖然金額沒有大到影響整體營運,但是
3月底,台灣中小企銀因為發生行員違規冒貸及挪用客戶款項長達9年、金額超過2千萬元,被金管會重罰400萬元之後,5月時,又傳出台北富邦銀行內控出包,某分行出納挪用庫存現金新台幣1600萬元長達約1年,被金管會開罰200萬元。
甚至才在幾天前,警方破獲了一件更令人匪疑所思的案子。話說4月時,壹電視節目「正晶限時批」揭露一名60歲多申姓婦人的遭遇,她銀行有700萬存款,疑似被詐騙集團盯上,並假冒身份,用偽造身份證和印鑑開了新戶頭,並藉由辦理印鑑遺失,換了新印鑑,成功申請網路帳戶,以網路帳戶轉帳,她戶頭裡的700萬元,就這樣被盜領走。
而之後被警方逮獲的黃嫌,雖然只高中畢業的學歷,但他無師自通,精研證件變造技巧,利用現今證件多為雷射印表機列印而成的盲點,再四處收購真的證件,順利變造出難以辨識的假證件,精密技術連戶政事務所人員均無法辨別真偽。
之後,黃嫌並利用假的委任書,向國稅局查詢大量的「利息所得」,藉著利息金額回推儲蓄總額,然後找來人頭申辦被害人的新帳戶,同時間在原銀行開通網路帳戶,最後他再找來車手幫他進行網路轉帳,銀行人員通常會誤以為是當事人帳戶之間的金流移轉,殊不知錢早已落入黃嫌等人口袋。
儘管銀行頻頻喊冤,指稱所有手續都是合法的,似乎該怪的只是黃嫌的身分證偽造能力太強。但是,根據之前受害人的兒子在節目上指稱:申姓婦人在彰化銀行的戶頭很久沒有使用,315日詐騙集團假冒申婦,持假身份證、假印鑑章,到彰化銀行雙園分行開新戶頭。
在詐騙集團疑似知道申婦在第一銀行有700萬元存款,於是又假冒申婦,持假身份證、假印鑑章到第一銀行中和分行辦理網路銀行帳戶,第一時間女行員說印鑑不符無法受理,結果詐騙集團就辦理印鑑遺失,換了新印鑑,成功申請網路帳戶,然後把彰銀新開的帳戶綁定成約定帳戶,成功把申婦戶頭裡的700萬元,3天內全都盜走。
也就是說,如果銀行對存款戶善盡管理人的責任,且現在所有資料都可電腦連線。歹徒先是持假造的證件與印章,到彰化開戶,然後跑到申姓婦人中和分行辦理網路銀行業務。
就算以上程序完全合法,但在兩個天差地遠的分行,同時開新戶與申請網路銀行,且中和分行又根本是一個「很久沒有使用」的戶頭。居然也不會有任何一位機警的行員,發現這其中的「不尋常」,就讓歹徒這樣大辣辣地把錢轉走?
撇開以上令民眾「驚訝」的風控案子外,單單是從今年11日起,就已經有6家銀行、1家證券公司,以及36家保險公司,因為各種不利客戶權益及影響公司經營等理,而被金管會處以金額不等的裁罰(相關內容請見金管會裁罰案件網頁:http://www.fsc.gov.tw/ch/home.jsp?id=131&parentpath=0,2)。
時間再往前推個幾年,國內投資人因為銀行銷售連動債而虧損連連的景象,應該仍是不少投資人心頭中的痛。但仔細比對這些出事的金融機構,很多根本就可以說是「累年的慣犯」。
所以問題來了:金融機構對投資理財大眾來說,到底是個助力?還是阻力呢?理論上來說,金融中介機構的產生,就是為了解決「直接交易成本高昂」及「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正因為這個市場上,到處充滿了資訊不對稱與直接交易的高成本,也才讓一般大眾願意多支付一點手續費,在金融機構開戶並使用相關的各種金融服務。然而,事實好像並沒有這麼簡單與完美。
之前曾有媒體引用碁石智庫統計,2015年境外股票基金周轉率100%、固定收益73%,境內基金92%,然而美國基金平均的周轉率,卻只有30%左右。這也就是說,美國理財顧問用一套資金賺一次基金銷售手續費,台灣銀行通路可以用客戶同一套錢,賺進3次的手續費。
只不過,台灣基金空有高於美國3倍的周轉率,在銀行共同基金存量卻愈降愈多。以近8年來看,境內基金平均每年有3.3兆新台幣的申購,但真正流入金額只有100億新台幣;境外基金平均每年有2.3兆新台幣的申購,淨流入金額則有1,600億新台幣,只占總申購額的6%,這幾年來大部分的基金公司都在白忙。
更重要的是,高周轉率對投資人也不一定是好事,因為光手續費率就會吃掉收益。舉例來說,本金100萬元,一年內轉4次,手續費率若1.5%,每申購一次就1.5萬元,多轉換幾次,10萬元就不見了。
過去,民眾與金融機構的往來,最密切的應該是銀行(幾乎每一個人都會有至少一個銀行帳戶),其次則是保險公司(統計顯示國人平均有2張多保單,但仍有人是此生,一張保單也沒有),再次者應該算是券商或投顧。
但由於銀行了解並掌控了客戶的金流,所以,客戶不只在銀行開各種存歀帳戶,也透過銀行購買基金、保險等理財商品。而且,多半是在理財專員建議之下的行為。
然而,當金融機構賺到了最多的手續費,卻並未幫客戶管理好資產,甚至也不能讓資產穩定成長之際,投資理財大眾恐怕必須重新且嚴肅地思考,自己與金融機構的關係為何?
這裡所謂的「雙方關係」,筆者認為將牽涉到兩大面向,其一是「金融機構在個人或家庭投資理財行為上,到底可以提供什麼幫助或提供什麼諮詢」?其二則是「未來個人或家庭應該與金融機構往來什麼業務,或是應該與金融機構建立起什麼樣的新遊戲規則」?
首先在「金融機構能提供的服務」上,筆者認為,只要金融機構是以「賺佣金、手續費為主」的經營模式不改,就不可能提供高品質,且能讓客戶真正受益的有利訊息,甚至,也根本不會花太多成本,聘請更好的分析師或專家,讓客戶的資產規模持續擴增。
簡單來說,金融機構對於投資理財大眾的意義,就只在於「投資資訊的提供」,而不可能具有任何「代操(代替投資人做決策)且保證獲利」的丁點功用。甚至在負利率之下,民眾對於金融機構的那點僅剩的依賴與需求(賺取雖微薄,但穩定且安全的利潤),恐怕都會被可能加收的手費費給消磨殆盡。
第二,在「與金融機構建立新遊戲規則」上,筆者認為在老年化社會、各種詐騙將更形興盛之下,與金融機構往來的客戶,勢必得放棄一些交易的便利性,來換取更高的安全性。
以上面提到的「用網路銀行轉帳」的犯案或詐騙手法,就不知道已經發生了多少回了。但是,在銀行根本毫無警覺心之下,如果民眾不主動積極想辦法因應,恐怕是無法杜絕這類案件的再度發生。
事實上,正因為金融服務的便利與安全性,總是處於天平的兩個極端,而沒有辦法有更好的平衡點,筆者真的建議針對這個問題,不管是金融機構或本人,都該有以下的因應想法與措施:
一、儘量與金融機構談好一定的遊戲規則。這裡面,有些是金融機構現在已經提供的服務,但更多的,則有賴金融機構在「以客為尊」的前提下,提供更多元、貼心及個人化的服務。
先以銀行為例的可用做法包括:除非本人親自前往辦理,否則絕不開立網路銀行,或可以由客戶設定連續轉帳的不同金額上限等約定。當然,由於身分證件可以被非常完美地盜用或偽造,印章也只要辦個手續,就可以輕鬆更換,未來,銀行恐怕也必須借重客戶影像或指紋、新型的生物辨識方式才行。
另外在金融卡與信用卡方面,信用卡可以讓使用者自行約定及降低信用額度,也有設定大筆銷費金額,會以電話簡訊通知等防止盜刷的服務。但金融卡部分,雖然在ATM上提領及轉帳,都有每日最高上限的規定。只不過,似乎都是統一標準,無法按照個人需求設定。因此這部分,未來應該讓客戶有空間設定才是。
而除了銀行之外,過去券商的傳統下單,買賣過程都會經過電話錄音,並確定是本人親自指示。所以,傳統通路的問題比較不大,反倒在於網路下單的機制,如何能在方便快速與安全性間取得平衡?
至於保險公司,雖然也有保險金信託的服務,或是,有的產品乾脆就將原本一筆給付的保險金,採用「年金」化的給付方式(主要是年金險或殘扶險、長照險等)。
只不過,以目前的發放方式,頂多只是匯到保戶所指定的戶頭,至於這筆錢被用在何處?是否真的需要這筆錢的當事人,則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認真地確認及提供服務。但真要細究起來,這部分細膩化的服務,也才是被保險人真正所需要保險公司提供的項目。
二、沒有必要,就不要在不同銀行開太多帳戶。因為一來,太多帳戶就會造成許多鮮少交易的「類似靜止戶(一般來說,超過一年沒有存提款,或存款金額在一定水準以下,就會被銀行列為「靜止戶」)」。
二來,特別在負利率之下,未來銀行就算不收客戶「利息」,也可能會提高「靜止戶」或「帳戶管理費」的門檻。一旦將帳戶進行縮減,就比較不會面臨手續費增加,進一步侵蝕早已微薄利息的境界。
那麼,到底要保留多少的帳戶才合理呢?根據筆者個人經驗,至少保留「薪資轉帳戶(退休或換工作後,這個帳戶就馬上結束並清空,以免日後忘記)」、「退休規劃帳戶(專門擺放投資獲利後的盈餘,並完全不辦任何可以方便提款的金融卡或網路銀行業務)」、「專門投資帳戶(做為支付投資款項的帳戶,也可以與「家用帳戶」或「薪資轉帳戶」結合)」,以及「家用帳戶(專門支付水電瓦斯、房租、信用卡等費用的帳戶,可與「薪資轉帳戶」結合)」,應該就差不多了。
三、將多個帳戶進行集中管理。特別自己年紀越來越大時,如果沒有做好「總歸戶」或「總整理」的工作,很可能衍生出不必要的困擾,甚至是無法預期的風險(例如上面提到的,許久未用過的帳戶,就被有心人鎖定)。
四、退休後,應該儘量將帳戶搬到住處附近有分行的銀行。如此一來,才方便集中及時常管理。假設分行因為銀行成本考量而裁撤,最好另外選一家具有以上標準的金融機構才是。
最後順便一提的是:雖然在金融科技發達(Fintech)、年輕人上網越來越普遍之下,許多金融機構都認為,未來的趨勢發展應該是「全網路話」、「無分行」、「少用人」的境界。
但根據衛福部「民國100年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第七次)調查」,65-74歲儲理金錢問題「有困難」的就有6.2%75歲開始就升到16.0%;到85歲以上,就高達42.1%
再以「處理金錢問題完全做不到」來看,65-74歲的是4.1%75歲開始就升到11.5%;到85歲以上,就高達30.4%。等於每385歲以上老人,是完全無法自行處理金錢的。
所以筆者比較相信,在老人化社會之下,各個想要突顯自家服務的金融機構,非旦不能少用人,假設要能攏絡更多的忠誠客戶,「能不能提供到府服務」恐怕也是必得考慮的方向之一了。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00》就算好日子不再,你還是可以做好充足的準備

2004年開設專欄以來,至今已經寫了12年、超過500篇的文章。開始的前幾年,筆者不論是寫專欄或雜誌的文章,只要是退休議題,幾乎都不怎麼受到多數讀者的關切。
但最近半年、一年來,有關退休及長照議題,卻有越來越熱的趨勢。甚至,近來因為日本「下流老人」新聞,頻繁地在媒體上出現。讓筆者身邊不少人感到異常的恐慌,深怕自己的老後,真的是「又窮又沒有人照顧」。
這樣的擔心,或許也不是沒有原因的。例如在幾天前,筆者在媒體上看到這則訊息:全球三大管理顧問公司之一的麥肯錫(McKinsey)在4月底所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就提醒現在剛好屆齡30歲的年輕人們:恐怕需要比過去還要多工作「7年」以上,存下多2倍的退休金,才能夠高枕無憂地宣布退休。
麥肯錫對此的解釋是:由於過去全球經濟成長和企業的基本面確實較好,再加上過往年代因為乘上了中國快速崛起的列車,企業生產力和獲利表現都顯得相對強勁,過去的股、債市當然也有較為優渥的資產報酬率。
麥肯錫引用資料指出,儘管近幾年出現過不少的金融市場大震盪,像是2000年的網路泡沫、2008年的金融危機,但是近30年來股市、債市的報酬率與過去100年相比,還是表現得較為優異。
只不過,像這樣的「30年黃金時代」,很可能即將要宣告結束。其原因就在於:而由於過去30間來「低利率」、「低通膨」、「企業獲利持續成長」的三大榮景,在未來已經很難再繼續複製。
麥肯錫更預估(請見下圖),隨著全球經濟成長放緩,下一個20年美國股市報酬率最差可能僅剩4%,而在最好的情況下,頂多也只到6.5%而。以上的數字與過去30年美股報酬率平均有7.9%相比,仍是相去甚遠。


圖、麥肯錫估計美歐股、債市未來20年表現將會遠遠不如過去30年:
圖片來源:McKinsey

除了美國股市外,麥肯錫也同樣看壞歐洲股市,並估計下一個20年歐股的報酬率,有可能只剩下4.5%,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之下,歐股報酬率也只有6%而已。
那麼,如果未來各種投資的報酬率,將遠不如過去30年的成績時,且專家建議「恐怕需要比過去還要多工作7年以上,存下多2倍的退休金,才能夠高枕無憂地宣布退休」時,想要進行退休規劃的你,該是照單全收?還是能有其他應對之道?
事實上,投資理財大眾近幾年所面臨的金融市場變化,還真的是「前所未見」。先別說2008年,發生了一個連專家算,都算不出風險發生率的金融大海嘯;危機後,世界各國爭相透過調降利率的貨幣市場工具方式,希望刺激出經濟景氣的榮景。
只不過,就算有許多國家的利率,「被迫」進入「負值」的時代,經濟也仍未見樂觀。且負利率之後所出現的種種奇怪現象,更是連金融投資理財的教科書,都無法進行合理的解釋及預測。
以上的混亂與難解的現象,正是向所有投資理財大眾宣告:當金融投資理財教課書,都無法對市場現況進行合理解釋時,那麼,過去所有的傳統的做法,也將跟著不管用了。
這一陣子,筆者在廣泛閱覽了國內、外相關研究與書籍,反覆思索了時下民眾的艱難困境之後,想在此與讀者們一同分享以下的解答方法:
首先,在此之前所報導的那些「成功案例」,絕對要先丟進歷史的灰燼中。而且,越是報酬率誇張地高的案例,越是應該被讀者們唾棄。因為,過去那些保證成功的案例,在未來已經不可能再出現。所以,就算學著照抄,也都對自己未來的投資理財,沒啥多大幫助。
其次,當投報率低時,做任何理財計畫都要提早進行,而且要跟所有理財計畫一起思考與篩選。關於前者,也許讀者會覺得這句是個廢話,因為年輕如2030歲的上班族,腦裡想的財務計畫,多半只有結婚、買房,甚至是生子的問題,哪有可能想到像是一片天邊的浮雲一樣,遙遠而不切實際的退休規劃議題?
然而,當過去的投報率高,也許退休規劃可以等其他理財計畫完成之後,待3040歲的中年階段再來考慮。但如果未來長期投報率維持低檔,理財大眾就不得不在眾多理財目標中,依照重點項目進行篩選及逃汰。
也就是說,過去結婚、生子、買房、買車、子女教育與退休規劃,或許可以有機會一一實現,但未來想要同時達到最佳水準,困難度肯定是非常高。這個時候,民眾只有更花心思進行優先順序的排列及篩選,並且在確定後,用較長的時間與正確的方法,穩步朝向目標邁進。
再者,正因為報酬率少,風險的控管就更加重要。也許很多投資人會想:既然長期投報率降低,就更應該多積極追求高獲利,才能夠縮短累積財富的時間嘛。
不過很抱歉,當每個人都想要「短線獲取比別人還高的利潤」時,市場「短線暴漲暴跌」就會成為一種常態,讓跟不上快速變化的投資人頻頻出錯。而且,當長期報酬率較高時,就算偶爾採取高風險的投資,就算虧損,還有深厚的資產可以應付;但在「資產已經很單薄」之下,任何一次可能的損失,都會讓全體資產「歸零」。
第四,要學會過真正的節儉生活。儘管這提議看在讀者眼裡,恐怕是相當不是滋味。但為了應付比上一代收入更少的變局,這也許是最實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筆者的這個建議,是從最近看過的《50歲開始,優雅過好日子》一書,所產生的心得。作者在提供各種為退休進行準備的方法中,就特別提醒50歲準備退休的人:「此時千萬不能鬆懈,並避免提高生活享受。因為生活水準一旦拉高,就很難再恢復了」。
所以,這裡「學會過真正節儉生活」的意思,除了是要避免受到企業界的行銷招喚,降低衝動購買沒需要的產品外,更重要的是:在養成「用合理價格,換取真正具有長久使用品質商品」的購物模式之餘,還要在把節儉的生活,內化成一種「樂在其中」的心情。因為一旦心態不能改變,這種節儉生活既過得辛苦,又不可能持久。
更何況,如果日常生活,只能靠持續不斷地消費、購物,才能填滿生活的小確幸,那麼,除了荷包會變得越來越扁之外,消費者的「胃口」,只會越來越大,而終究沒有滿足的一天。
當然,過節儉生活也是有技巧及正確方法的,有些「必要」的花費,像是對「身體健康(例如每天只吃白吐司,未來因為健康受到影響,可能要花的錢會更多)」、「自我學習(透過進修,也才能讓自己有更多的升官加薪機會)」、「人際關係」等有影響的花費,則都是不能夠省的項目。
也許,讀者會認為:「在如此苦悶的環境下,要我過這樣的節儉過生活,根本就是『太對不起自己』了」。但是,如果未來的收入降低,就算再怎麼努力存或是投資,也達不到過往的水準,那麼,如果不及早用較長的時間轉換心境,讓自己適應「由奢入儉」的生活,並且發自內心接受這樣的改變,未來的日子又該如何繼續呢?
第五,想要降低成本,必須要靠新思維與新方法。想要過節儉又能自得的生活,關鍵就在於「用對方法」。筆者認為,未來想要真正降低個人與家庭的開銷,並且擠出最多的金額挪做儲蓄及投資,就絕對不能用過去那種「只曉得勒緊褲袋」或是「到公共場合『楷』他人油」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恐怕是最近最「夯」的議題:共享經濟。
儘管「共享經濟」的精髓,是讓「閒置的資源可以共享,同時『去中介化』」,讓使用者隨時可以共享資源,將中介商的不合理的費用取消或降低,並且幫擁有權的人創造更多的商機及獲利。
但筆者想要表達的「共享」概念則是:藉由「1+1花費少於2」的共享方式,才能讓成本進一步降低。舉例來說,一個人吃飯及住房的費用,絕對要高於兩人以上的平均數。
如果能善用這樣的資源,相信是可以一定程度地降低不太充足退休金的困擾。只不過,在打定「一起吃、一起住」的主意之前,也還是要努力儲存一些良好的人脈存摺。不然,「同居養老」的算盤,恐怕仍舊只是空想而已。
最後筆者想要說的是:可怕的不是老,而是完全沒有準備。只要理財大眾用對方法,及早準備好老本、老友、健康與興趣這4個最重要的「帳戶」,相信總能夠比他人更從容地面對退休的生活。其他的,真的就只能交給老天去傷腦筋了。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