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78》「實支實付型保單副本理賠將取消」根本就是引誘保戶上當的假議題!

最近,又見到很多保險業務員,四處傳遞著「最快明(2016)年下半年,實施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副本不理賠』」的新聞。而且,還直接引用29日某報採訪「業者說法」,言之鑿鑿表示「市場預期主管機關可能在明年初宣布改為只能正本理賠,業者估最快明年下半年實施」的新聞。
但筆者不死心,再度透過管道詢問了金管會保險局的官員,並且得到的正確答案,還是與金管會在之前的回覆「目前就付型醫療賠單據議題,目前仍討論並無體報導醫療險2016年全面改回只正本問題」相同。
也就是說,有關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保險金申領方式的規定,還是與之前公佈的「人身保險商品審查應注意事項」的第4857條條文為準

http://www.lia-roc.org.tw/index06/law/law130.htm),完全沒有要改變的意思。而這兩條內容簡單來說,就是以下表格的整理內容:


資料來源:「人身保險商品審查應注意事項」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金管會三令五申,都不斷重複澄清「沒有要把『可副本理賠』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改為『只能正本理賠』的問題」,為何市場上三不五時,就會出現相關的新聞,以及眾多業務員的瘋狂轉貼?!
因為說穿了,最近四處散佈「不再副本理賠」新聞的業務員,主要目的也還是在於運用新聞事件來「拉抬業績」。但是,其中相當惡劣的,卻是想藉由一些硬掰出來的錯誤說法,想要嚴重誤導民眾「加買」保單。
為什麼這樣說?先來看看引用者的以下法:
新政策上路不溯及以往所以目前各保公司提供副本理的保仍然不受影不必也就是如果已經買33會賠但未若取消後的新保正本論買幾張都只能1
險業務員還說公司推出只能正本理的新保率自然便宜但相目前仍然趁副本理若有算可多增加保障賠當划得
某業者說:未來一旦副本無法理賠,對民眾的影響是:對民眾的影響是,如果本來跟10家保險公司每家各買10萬保障的保單,可理賠100萬,但未來因為只能正本理賠,醫院的正本收據只能跟1家申請,理賠金額只剩下10萬元。
老實說,不管保險公司在許多該理賠,卻不理賠或惡意刁難上,到底有多麼令人不滿,但筆者個人仍然是非常反對這種「同一份花費,卻可以用副本理賠的方式,向各家保險公司申請到足額保險金的『賺錢』方式」。
因為根據金管會的解釋,「付型醫療主要以填被保人,因就診產生之醫療費目的具有補償之性質」。也就是說,被保險人住院實際花費10萬元,申請到10萬元才符合「費用補貼」的真意;假設如「業者所說」,向10家投保,每一家都給付10萬元、總共可得100萬元,那就真的叫做「靠保險賺錢」,而不符合保險真正的意義。
如此一來,業者的這種「超額理賠對保戶比較划算」說法,難道沒有「故意引誘」保戶獲取「不當得利」之嫌,並且應該受到金融監理單位的「嚴重糾正與處罰」嗎?!
也許讀者會說:「我也並不是想要靠保險賺錢,但現在健保財務困難,再加上實施DRGs新制之後,保戶實際住院天數減少,花大錢的自費項目增加,不透過副本理賠,如何能夠『補貼被保險人實際醫療損失』?!特別是如果未來不論買幾張,都只能賠一張時,我當然要趕緊加買保單嘍」。
以上保戶的憂慮沒錯,但保險業務員說「未來不論買幾張,如果只能正本理賠,就只有賠一張保單」的說法,根本就是刻意欺騙大眾。因為從以上讀者所擔心的「保單無法補貼損失」問題來看,其核心並不在於「有沒有副本理賠」?而在於「保戶到底買足了保障沒有」?
為什麼這麼說,筆者實際以下面例子解釋,讀者也許比較能快速進入狀況。就以高齡化人口常做的,也就是自費項目的心導管自費塗藥支架為例吧。目前各醫院的自費差額約6~10萬元。
以整數的10萬元來計算,如果某次因為急性心肌梗塞住院後,醫師判斷需要裝設支架,那保戶買的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不管是只有一張,還是有兩或三張,但加總起來的「每次住院限額」只有5萬元,那麼,不論保戶用的是正本還是副本,最多,也只能拿到5萬元的「醫療費用損失補貼」,而不是真正花費的10萬元。
相反地,如果保戶所購買保障充足,就算保險公司一律規定需正本理賠,保戶也一樣可以享有足額的醫療費用損失補貼。而不是像新聞中,業務員只用「若取消後的新保正本論買幾張都只能1張」的說法,就可以錯誤誤導民眾的。
因為同樣以上面裝設心導管塗藥支架,自負差額10萬元為例,假設保戶分別向兩家保險公司,投保「每次住院醫療費用限額5萬元」的保單。根據熟悉理賠實務的保險業務員的說法,保戶實際在理賠時,可以先用收據正本,向其中一家保險公司申請「最高5萬元」的保險理賠金,並且請該公司開立一張「給付差額證明書(5萬元)」。
保戶之後再拿此一證明,向另一家保險公司,申請另一筆「最高5萬元」的保險理賠金。如此一來,保戶實際花費是10萬元,所領保險理賠金也剛好是10萬元。
由以上的舉例,可以方便讀者了解問題的答案,完全取決「有沒有投保高於實際醫療花費金額的保額」,並且看出「只有多買『副本可理賠的保單』,才能足額提供損失補貼」,根本就是個徹頭徹尾由業者刻意創造出來的假議題。
因此,筆者想要在此再次提醒讀者的是:購買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重點根本不是在於「能不能買到雙實支、三實支」,而是在於「有沒有買足符合現在各醫院自費項目增多之下的充足保額」。
也就是說,如果保戶只聽從業務員說的,買了雙實支或三實支,但每一張保額都很低、加總保額也不高。它還是可以發揮一定的保障功能,只是,可能在自費項目越來越多、金額越來越高之下,這種保單就只有「保小不保大」的能力了。
當然,讀者可以用「多買保單或保額」來因應。只不過,保戶卡在現實面上,將有一些問題必須面對。首先是「所有保額都有其成本」,如果保戶想要「保障更大」,所付的保費當然就得「水漲船高」。
對於保戶來說,保額越高,就比較不擔心未來有大筆醫療費用風險,找不到出「補貼損失」的窗口。但是,從「保額與保費呈正向關係」、「風險不可能完全靠保險補足」,且「沒人能說得準,醫療費用的風險金額到底多少才叫『足夠』」等角度來看,筆者只會建議有需要的民眾,一切都應該依「可支付預算」,而不是「投保金額」為購買標準。
其次,在現今開放副本理賠之下,各保險公司會允許保戶購買的金額,甚至是答應承保的機率,恐怕也將有所限制。因為目前市場上,會接受「可副本理賠」實支實付型保單的公司,最多只會到第二或第三家。也就是說,保戶想要「四實支」,會有「買不到保單」的困難。
甚至,有的保險公司堅持做「老大」,也就是保戶日後買多少家公司的商品都沒關係,但自己必須是第一家,且未來實際申請理賠時,一定得要正本,完全不接受副本。所以,之前還聽說過有保險公司,要保戶先解掉其他公司的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才願意承保的案例,保戶不可不慎。
而且更重要的是:保額永遠沒有「買足」的標準,而只有「最適」的原則。因為,到底投保多少保額,才能叫「足夠」呢?如果保額設得太高,每次花費金額卻不高,那多買保額所花的保費,不就有「過高」之虞?
舉例來說,如果保戶投保的是「每次住院限額1萬元、每次住院醫療費用限額30萬元」,但99%的住院花費,每日只有2000元、每次住院最多3萬元,那麼,以上的投保金額,也許符合「足夠」,卻並不是「最適當」的標準。
所以,筆者建議有相關保險需求的民眾,首先,保險不是買越多越好,而是「預算與保額都要相符」。因此,保戶最好以「有限預算所對應的最高保額」,做為投保的依據。
舉例來說,保戶認為自己常去醫院的「每日病房差額」是2000元,而預料「每次住院醫療費用限額」可能會落在6萬元,就可以依照這樣的標準,去找尋「可列入考慮」的保單。
保戶可以選一張「每日住院限額2000元、每次住院醫療費用限額6萬元」的保單一張;或是各買一張「每日住院限額1000元、每次住院醫療費用限額3萬元」的保單,共兩張;亦或是各買一張「每日住院限額500元、每次住院醫療費用限額1.5萬元」的保單共4
但不論是哪一種情形,且由於每一張保單在同一性別、年齡與保額上的年繳保費不盡相同,民眾在進行選擇時,都應注意「總繳保費」必須與「個人的保費預算」相符。
其次,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是「同一保額分別向兩家保險公司投保」(以上面「每日住院限額2000元、每次住院醫療費用限額6萬元」為例,可以拆開為「各買『每日住院限額限額1000元、每次住院醫療費用限額3萬元』」的兩張保單)。這樣做的理由是:每一家保險公司的理賠標準與寬嚴程度不一,分別向兩家公司購買,理論上比較具有分散風險的功用。
最後,已經買過其他家公司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的保戶,在填寫要保書時,一定要誠實地在上面勾選正確選項。否則,保戶未來理賠時,就不能享有「在投保限額之內『實支實付』」的優點。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77》你知道類全委它是保單,不是基金投資嗎?!

因為很重要,所以一定要在文章開頭時,就立刻加重語氣地再三強調:「類全委」它根本就是一種「投資型保單」,而不是一般銀行在賣的「固定配息共同基金」!
說到最近市場上最夯的投資標的,應該就屬類全委保單了。筆者不論是去演講,或事後被讀者詢問,最多的問題千篇一律都是集中在「我可不可以買『類全委』」?
但在實際追問:「你(妳)知不知道它是一種投資型保單,而你(妳)真的需要保險嗎」之後,筆者終於恍然大悟,發現對類全委有興趣的民眾,只知道它是一個「可以固定配息,且配息率至少有xx以上」的「投資工具」,而不知道它原來是張「保單」。
其實說來不誇張,讀者也別懷疑,關於這樣的問題,不只是一般民眾不知道,居然連銷售的銀行理專都「不知道」!話說有一位理專,打電話給筆者在投信公司任職的朋友,並質疑為何該公司所合作的某張類全委保單,旗下所連結的配息基金績效,竟然輸給同一檔在銀行銷售的同名基金?
這下子,可把筆者嚇得冷汗直流,因為在這一案例背後所顯示的重大問題在於:不要說一般大眾不知道類全委是保單,而不是單純可以因為買不到固定配息基金之下的替代品,連銷售這些商品的銀行理專「也都不知道」!
各位讀者可以設想一下:如果連擁有基金、保險及投資相關證照,銷售各種金融投資理財商品、本該了解不同商品間差異的銀行理專,都不知道自己賣出去的商品內容,那一般投資大眾還有啥保障可言?!
因此,筆者想先在此進一步提醒所有投資大眾:首先,不是所有在銀行銷售的產品,就只是投資工具,而不是保險商品;其次,不是有固定配息機制,就是「固定配息」的基金,而不是保險商品;再者,不是有看到連結基金名稱,就代表它是基金投資,而不是保險!
事實上,正由於真正法規認可的「代操業務」投資門檻過高,所以讓不少「不甘心只賺銀行定存利率」,卻希望擁有更高報酬率的民眾,就被「類全委」的「由專家幫你(妳)代操,每月固定配息,年配息率不低於xx」的口號給吸引並著迷。
只不過,正因為「類全委」它不是投資工具,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保險商品,因此,對此有興趣的民眾,在心動並化為實際行動之前,可千萬先問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因為它是保單,所以,沒有保險需求的民眾,似乎要仔細考慮一下「是否真要購買」。這是因為,它既然是張保單,就有一定的附加費用率(如果是變額年金,一般前收型按保費的3%~5%收取、變額壽險或變額萬能壽險的「目標保費」則在前五年,總共會收150%、「超額保費」則收取3%~5%的附加費用率)。
甚至,當保單有提供壽險保障時,保戶還必須多支付一筆「危險保費」。也就是說,假設民眾根本不需要任何保險,以上零零總總的費用,都會成為讓這張保單獲利,「大幅減少」的重要關鍵。
其次,由於類全委保單都有「固定撥回(可以解釋為「固定配息」)」機制,因此,對於還沒有正式退休、每月需要一筆「退休金」的民眾來說,到底有多麼「需要」這樣的商品,恐怕就是個最大的疑問。
特別是當所買的類全委保單金額不高、每月「固定配息(類全委保單真正專有名詞應該是「固定撥回」)」金額不高之下,保戶又不懂得將這筆錢,用專戶的方式儲存起來,極有可能就在吃喝與一般消費中消耗殆盡。
再者,儘管有些業者開放保戶,可以選擇「領回現金撥回」或「現金撥回買回單位數(意思就是「把這些現金『再投資』」)」。但是,所有投資獲利的前提,都是圍繞在「投資標的」的設定。
也就是說,如果類全委保單所連結標的前景不明,保戶這樣的投資決策是否真能「保證獲利」,其實是不無疑問的。特別是目前市面上推出的類全委保單,設計都是以「固定撥回」,且「撥回率(配息率)至少5%以上」為主流,自然所選的投資標的,必須是符合此一條件的「高收益債」或「高配息股票」。
只不過,就算撇開這類標的,其固定配息有可能會「吃到投資本金」的大問題,眾所週知這類標的,普遍都是投資於「債信評等不高」的新興市場國家,以及個別公司上。
在中國大陸人口紅利(代表強勁工作生產與消費力)將在2020年後消失、歐洲與日本已進入老年化社會,多數以原物料為主的新興市場,都得大幅仰賴中國大陸及歐美日市場消費之下,這類投資標的的未來前景,絕不能說是「一片光明」且「前途無量」!
第四,正因為「類全委」是一張保單,且是投資型保單,所以,有保險需求的保戶,最該思考的,就是買哪一種「投資型保單」?因為現有投資型保單分三種-變額年金、變額壽險與變額萬能壽險。
前者適合完全沒有壽險保障,但有購買年金險做為退休規劃的民眾;至於後二者,則只適合「有壽險保障需求」的民眾購買。且正由於不同標的有不同的費用成本(請見上述第一項說明),選錯的「後果」不可謂不大。
最後,就算是同一種投資型保單,但每家保險公司的設計與規劃都不同,保戶都該仔細評估對自己的優、缺點,以及「是否還有其他看不見(非「外加」,而是「內含」)的『隱藏成本』」?
目前各保單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投資平台」的設計(有的保單只提供單一類全委帳戶,有的除此之外,還允許保戶可連結其他基金),以及與保險、投資相關的「停利機制(例如當保酬率超過3%,保戶可提取其中的70%先「落袋為安」)」、「強制撥回機制(例如當類全委保單的淨值為之前的95%~105%時,就會強制撥回6%~10%等)」,或是提供其他附約保障(例如意外險等)等。

但值得保戶注意的是:這些額外附加的功能或服務,有些可是要另外收費的(例如有的保單要額外加收一筆「內含」,而非「外加」的「類全委帳戶管理費」,或是投資標的是號稱不收手續費,但會另外內含一筆「分銷手續費」,會大大影響到類全委保單所連結基金的績效表現),而就算不另外收費(外加),多少也會有隱藏的(內含)成本存在。因此,對於錙銖必較的投資人來說,除了比較保單的額外「設計」外,還要認真地拿捏其所付出的成本嘍~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76》投資沒有該不該,只有「看個人能力」!

由於預估美國即將要升息,再加上國內出口及投資等數字表現不佳,就有專家大力推薦「國內以外」的投資。事實上,有關於「該投資國內或海外」的爭論,從來就沒有止息過。
固然海外的投資選擇多、限制少、相對報酬率高,是投資理財上極大的優勢。但單有這幾項優點,也並不是做出境外投資決策的唯一關鍵。筆者對此的強烈建議是:一般大眾要投資什麼?投資在哪裡?應該是「因人而異」的課題。
因此首先,投資人要考量的是「自己有多少投資的能力」?而這裡所謂的「能力」,其實包括以下幾項:
一、財力。你沒看錯,投資人能夠選擇什麼樣的工具,有很大的成份是由「財力」所決定。如果是每個月只能存個30005000元的小額投資人,又如何能夠直接購買單筆金額大筆的投資,像是投資高價個股(非採信用交易)或是單棟房地產?
更何況,絕大多數跨境投資都有一定的投資金額門檻及手續費用(包括換匯成本),如果未來投資獲利不高,以上費用七折八扣下來,淨收益恐怕不會好看到哪裡去。
二、財富智商。這裡所指的財富智商,並不是只有基本的財經知識而已,還包括了所有有助於行情判斷的知識與技能,像是基本面與技術面分析。如此一來,才能有助投資人在對的時間,買到具有上漲潛力的標的,並且順利躲開可能的下檔風險。
當然,財富智商要累積並非三天兩夜可及,更不是投入了很長的時間,就一定能夠有相對應的「回報」。許多投資人可能需要十幾年的時間,才能「參悟」大部分,而不是全部且「每次投資都能獲利」的心法。更不要說投資海外,外語能力及最即時地收集當地第一手資訊的能力,也同樣事關重大。
三、時間:一方面財富智商需要長時間的研究與經驗累積,另一方面,某些投資工具也有「時時看盤」的需要。舉例來說,如果是工作忙碌的上班族,或甚至是蠟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也只能選擇最容易收集最多第一手市場資訊,或是最不用花太多時間「盯盤」的投資標的。
其次,投資不可能一陳不變,更要注意「最佳買、賣點」。這是因為市場原本就是活的,所有投資都該「順勢而為」,絕不能夠「一以貫之」、永遠不換。也就是說,就算投資人過去「每投資必賺錢」,也不保證未來能夠重複獲利的模式。
特別是所有購買(投資)的時機點,也同樣地重要。因為就算在做過充足的功課,並認定某投資標的的前景看好,但如果價格仍處於高檔,當下也絕非投資人的最佳進場時機。
再者,每一個人的背景與需求不同,已經自動幫投資人選好了市場。特別以境外投資為例,因為除了原本投資的報酬率之外,還多加了一個匯兌上的損益。因此,沒有外幣需求的人(例如未來不住國外、沒在當地做生意,更沒有子女要去求學),在處理所投資資產時,都免不了面臨一道「匯出價比未來匯入價更高」的兌換損失風險。
第四、根據「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都是好貓」的道理,投資的重點不在於境內、境外,或是賺錢容易與否,而是「有沒有100%紮實賺到及入袋」?換句話說,就算境外投資獲利高,但如果投資人沒有能力賺得了錢,一切都還是「白搭」。
最後,筆者還是想提那句老話:人生這一輩子,並不是只有「投資理財」這一件事能做。一般讀者就算這輩子完全不買一張股票、不投資一間房子,也絕不致於稱得上是「萬惡之源」。
因為,「投資」的定義,完全不在於「只限金融性的商品」之上。也就是說,只要民眾懂得將「收入」,穩穩地積攢下來,並且努力地投資自己的工作、家庭(人際關係)與健康,它們也同樣是眾多「投資」中的一種。而且在現今全球市場普遍低利率的環境之下,「投資自己」的投報率可能比單純的金融投資操作,還要高出甚多!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