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70》提醒長線投資人:此時還不到購買陸股的大好時機!

早在6月初,筆者就在「《我是有錢人迷思468全球投資市場系統性風險,投資人該怎麼辦?」的專欄中,提醒投資人注意全球金融市場可能發生的系統性風險。
而最近一、兩週,國際股、債市,都同樣受到希臘欠債問題的拖累,而出現大幅回檔的情形。其中,原本是今年以來,全球股市漲幅冠軍的大陸股市,更是跌幅不小。
因此,不少之前未搭上陸股大漲順風車的朋友們,也有不少「現階段陸股大跌時,可否逢低搶買」的詢問。而個人綜合採訪了市場人士的看法之後,想要在此提醒長線投資人:現在還不是大膽「長期逢低搶進」的時刻。
首先從技術分析的角度來看,目前大陸上證指數的下跌幅度,已經達到波段的滿足點(從這一波的高點5613點附近,至今跌幅已超過1500點);但從時間的角度來看,恐怕還沒有到所謂的「滿足點」。
因為從上證指數由低點往上漲的時間,長達8個月來看,照理說修正的時間至少要3個月。如今的下跌時間,才只有一個月未到。所以初步來看,就算指數有可能「上漲」,也可能只是屬於「跌深的小反彈」,恐怕還不到那種「隨便買,有買必賺」的長線投資契機。
也許讀者會接著問:如果現在不是長線最佳買點,那這個時間點會出現在什麼時候呢?簡單來說,大陸股市這段時間比較傾向「上下盤整」的局面(漲幅也許連500~700點,就會回檔整理了),盤勢會出現明朗的格局,至少可能要到89月之後了。
當然,由於市場變化瞬息萬變,因此,以上只是投資人進場參考的大原則。假設陸股這個時候出現明顯的急跌走勢(特別是最近國際金融市場,因希臘問題左右而頻頻出現大跌,陸股也很難置身事外),假設上證指數再大跌到3150~3450點左右,中國大媽散戶融資「多殺多」的情形出現,也才是專家認為長線投資客適合進場的真正低點。
其次,對陸股有興趣的投資人,還有一個非常值得密切觀察的指標,那就是高達2兆人民幣的中國大陸「養老基金(其地位等於是台灣財政部用以「護盤」的「四大基金」)」,何時會真正「進場」?
這是因為人民行宣布自628日起,推出自去(2014)年11月以4次降息3次降率與幅度都最高及最大的「雙降」政策之後,陸股非但沒有因此大漲,反而還持續爆跌。
所以在當天晚上,中共社會保障及人力資源部和財政部,就立刻推出新的草案表示,養老基金將可以投資最高30%的凈資產到中國股市、股票基金和平衡型基金。
儘管這個草案還未真正落實,且有不少專家質疑「養老基金投日股市」的做法,根本就是「羊入虎口」。但從此也不難看出,大陸官方對於陸股的走勢,是多麼的在意。
根據一些專家的看法,大陸股市之所以特別受到官方的青睞與重視,最主要是因為現階段大陸經濟下滑的壓力未曾稍減,再加上房地產市場又處於極大的下修壓力,如果不能把內資與外資,都牢牢地守穩在股票市場,很可能會造成上述資金的恐慌性外逃。
所以對投資人來說,大陸官方是否真正動用養老基金,並實際「進場護盤」,也是一大非常重要的指標。可以這麼說:在真正進場前,代表大陸當局還未真正發現到陸股的可能震盪,投資人恐怕還不致於得擔心市場的大跌。
但如果養老基金正式進場,就代表官方已經嗅出不尋常的異狀,非得立刻進場以避免可能發生的動盪。這個時候,投資人恐怕是該要小心「要儘快減碼、停損及停利」的訊號了。
且儘管大多數護盤基金進場,都難脫「被套牢」的命運。但由於這筆養老基金,事關十數億人的退休老本,大陸官方總會想盡辦法,讓它順利解套。所以,對於完全空手,且想長期投資陸股(至少三、五年)的人而言,「養老基金進場」也許反倒是個可以「向下逢低承接」的大好時機。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儘管任何時候,都有值得投資人進場的個股可以選擇,且由台灣金融機構所發行的陸股ETF,不見得能100%複製陸股表現,但除非台灣投資人到香港或大陸去開戶,否則,對於沒有時間去研究個股的台灣投資人而言,ETF才是最佳的投資陸股管道。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69》記住,你(妳)才是投資理財成敗的主人!

筆者常會接到許多讀者的詢問問題,其中最普遍的就是「我可以投資什麼」或「妳會建議我投資哪一個標的」。甚至還會補上一句:「如果是妳,會選哪一個標的」?
也許是因為一般大眾常常受騙上當,不管是投資理財的領域,或是在面臨醫療問題之際,許多聰明的民眾都會用這句「如果是您,會怎麼做」或是「如果病患是您的家人,會怎麼做」?
表面上看起來,這樣的問句可以逼使回答者,使用與當事人站在同一陣線的「同理心」角度發言,而不是把當事人當做隨隨便便、事不關己的路人甲、路人乙看待,說出一套行銷辭令或是強力銷售對回答者有利益的標的。
然而筆者通常會直接拒絕讀者這樣的要求,因為個人認為,專家的最大用處,就只在於以下兩項:
首先,提供未來投資趨勢的方向及看法。也就是說,專家應該是扮演著未來投資市場趨勢與方向的正確分析者,以便投資人能夠選擇出正確的投資地區或產業。
其次,幫投資人分析各種投資工具的差異與優、缺點,以及最適合選擇的標的。例如各種投資理財工具,到底有哪些優、缺點?又適合不同投資屬性與理財經歷下的投資人?
接下來,投資理財大眾唯一該做的,就是根據自己的投資經歷與理財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或管道。因為首先,投資人才要負所有成敗之責。所有的投資理財結果,都是由各個投資人自行承擔,筆者完全沒有負任何的成敗之責。
其次,賣點才是決定賺賠的重要關鍵。筆者依法沒有「代客操盤」的任何權利,就算筆者提供個別投資標的的買進建議,也不可能隨時在投資人的身邊「隨時看時機『帶出場(賣出)』」。更重要的是:市場投資時間瞬息萬變,如果冒然推薦標的,很有可能會置投資人於萬劫不覆的地步。
再者,做功課是避免虧損的第一步。就算投資人沒有多少時間「天天盯盤」,但卻不能完全對自己所購買的東西「毫無概念」或「莫宰羊」。且一旦投資人認真收集資料及比對、至少也做了一點功課,就比較能夠避免投資虧損的命運。
實際以退休族群為例,或許讀者就能體會,為何筆者對這樣的問題常「難以回答」。對此,筆者通常都會提供「非常保守」或「保守」型的投資工具,例如債券(主要是公債,或是投資標的為公債或投資等級債券的債券型基金)或是銀行定存。
至於其他的投資標的,除非原本就是投資市場中的高手,否則,筆者都不會建議股票(包括股票型基金)這類「不保證獲利」,且會有一定「市場風險」的標的。
其理由就是:退休族群不管有沒有固定的「月退俸」,且隨時都可能有大筆金額支出(最主要是重大疾病或失能、失智時,所衍生的高額醫療開銷)之下,已經完全沒有任何「假設遇到虧損,可以長期投資以待回本」的選擇了。
甚至,就算不需要用這筆錢來支應退休後的每月支出,退休族群在選擇投資工具時,只有「同時獲得本金與利息」的唯一考量,還沒以資格說「只要能保住本金,利息虧掉了無所謂」。特別是當需要另外創造更多的「月退俸」之下,「銀行整存零付存款」恐怕才是這類退休族唯一能夠考慮的方式。
當然,會有很多的讀者,都會更進一步地追問筆者「儲蓄險可不可以買」呢?筆者對此的看法是:首先,儲蓄險有非常多種,許多目前市場上保險業務員在賣的,根本就不是「短天期還本(也就是六、七年或十年之後,保險公司給付一筆「滿期保險金」)的真正儲蓄險,而是「(增額還本)終身壽險」。
至於前後者的最大差別在於:保戶購買前者,到期就可還本,保險公司可以把保險金直接匯入保戶的帳戶;但買後者的保戶,除非自己「自行解約」,否則,這筆錢理論上是由保戶的「身故受益人」來領取,而不能「自己享用」。
但就算是前者(還本儲蓄險),筆者其實並不建議退休族購買。因為首先,不是所有儲蓄險,其年複利報酬率都能打贏「銀行定儲利率」。
其次,儲蓄險目前最短天期是六、七年,最普遍是十年。等於保戶資金一鎖就是六年到十年。這期間如果利率有任何變動(往上調高),保戶除非「解約再購買新保單(但儲蓄險前幾年解約,完全拿不回100%的本金)」,否則,都只能「乾瞪眼」的份。
再者,就算是號稱「可以隨時調高宣告利率」的「利率變動型」保單,大部分也都利用「壓低預定利率」的障眼法,才能創造出較好看的增值回饋分享金。未來在市場利率走高時,能夠給保戶多少利率上的立極回饋,恐怕都還是未知數。
至於接下來,市場上有哪些符合條件的標的,以及各個標的間到底有哪些區別?都該由投資人自己收集資料及勤做功課。因為投資人必須清楚了解:自己才是這輩子投資理財成敗的主人!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68》全球投資市場系統性風險,投資人該怎麼辦?

過去幾週在德國公債的帶動之下,全球公債的價格出了現劇烈波動。以德國10年期公債為例,8日殖利率0.89%較上週上漲超過0.4%。但在4月中旬時,德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卻是創低紀錄的0.05%殖利率和公債價格呈現反向走勢)。除此之外,8日英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最高曾到2.05%,但在一週之前,其殖利率才不過是1.81%
有分析師認為,殖利率飆高的原因除了經濟好轉之外,流動性不足也是禍首。有統計指出華爾街券商造市者所持有的美國公債,從201310月的1,460億美元,到今年520日為止,已驟減至229億美元,導致價格震盪更為劇烈。
在此同時,各國央行購買公債的金額也迭破紀錄,進一步把殖利率推往負值,結果導致德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逼近零、造成投資人的不滿與反彈,使得債市流動性不足、加劇了價格的波動。
且除了債券市場投資之外,近期股市與匯市的波動,系統性風暴正在緩慢的延續、進行中。
系統性風險是什麼?根據「智庫百科」的定義,所謂系統性風險是指:由於全局性的共同因素引起的投資收益的可能變動,這種因素以同樣的方式對所有投資標的收益產生影響。
那麼,系統性風險的特徵又是什麼?由於其特點是:對整個金融投資市場,或絕大多數投資標的普遍產生不利影響,所造成的後果帶有普遍性。因此,其主要特徵就是「幾乎所有的投資標的價格均下跌,讓投資者遭受很大的損失」。
系統性風險主要是由政治、經濟及社會環境等巨集觀因素造成的,包括政策風險利率風險購買力風險市場風險等。且正是由於這種風險不能通過分散投資相互抵消或者消除,因此又稱為不可分散風險
單以美股為例,9日的媒體報導美國的波浪理論權威-Robert Prechter近日就提出警告,美股牛市已經來到危險邊緣,以技術面觀點來看,大盤劇烈崩跌的風險很高。
事實上除了美股之外,受到美國升息消息、希臘債務協商等因素仍充滿不確定性等影響,德國股市的表現也好不到哪裡去。而殖利率的上揚加上股市的動盪,更進一步深化新興市場的股債與匯市的危機。

儘管政府公債一般被視為股市避險工具,但自4月底以來,已開發國家的主權債虧損3.7%MSCI全球指數也下跌0.8%而媒體則引用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分析師Nikolaos Panigirtzoglou等人的說法表示,債市從4月底陷入震盪以來,這段期間股市和債市報酬的連動性飆升至30%,創20135月減債恐慌(Taper Tantrum)以來之最。
以上這些數字表示:當股市虧錢時,把錢放在債市不但無法避險,且也會跟著一起賠錢。且按照Nikolaos Panigirtzoglou等人的說法,投資人很難從分散資產配置,獲得可靠報酬。
但筆者認為,投資人從這則訊息該注意的是:絕對不是只能從股市及債市中「二擇一」,投資還有許多選項之一,其中最重要的還包括「持有現金」這一選項。
且更為重要的是:以目前的歐、美及大陸股市為例,都已經屬於知名分析師-蔡森所謂,最可怕且會讓投資人沒有戒心的「盤跌」走勢(根據他的說法是:當市場大多頭創新高後,總是結束在「量價與技術指標背離」之中)。
這個時候,投資人不管是有賺錢,或沒有賺錢,都應該採取「停利」與「停損」的策略,並保留現金在手上。且由於自高檔處反轉之後,「修正」個15%~20%可以說是「最基本的幅度」。投資人至少要等回檔差不多時,才宜再度進場。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