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66》外行人只能看熱鬧,內行人才能看出門道!

最近有兩則與基金投資與保險理賠的重大新聞,都與廣大投資理財民眾的權益深切有關,值得深入了解、分析與審慎的評估,才能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其一是報載規模達數千億元的後收型基金,因為銷售人員強調「買基金時,不需支付手續費」而熱賣,但後收型基金每年會另外加收一筆管銷費用,有部分投資人認為被話術所騙,而向主管機關投訴。
所以,據聞金管的處理辦法將會是:要求所有新送件的後收型基金,必須設立「自動轉換機制」。也就是說,新發行的後收型基金到了約定年限,就會自動轉換成前收型基金。這項措施甚至可能不排除溯及既往,不適用所有後收型基金。
儘管金管會想出的「自動轉換機制」點子,是為了讓投資人「不再被剝一層皮。」但根據熟悉基金運作的人士強調,所謂「自動轉換機制」,根本就是不懂的金管會,既「哄騙」了投資人,又不致於傷害基金業者「獲利」的做法。
因為按照基金達人羅際夫的說法,同一檔基金的前後與後收手續費型基金是兩個不同的帳戶,淨值報價也是不同的。而業者提出的自動轉換機制,等於是要把投資人的B股基金先結算總值,再換算成前收型基金的單位。如此一來,就跟投資人「自己去贖回再申購」沒兩樣。
所以,這種「自動轉換機制」,說來說去,還是讓投資人被剝了兩層皮-先被扣後收型基金額外的「管銷費(分銷費一般至少1年,最多4年)」,之後在自動轉換之後再申購前收型基金,再被收了一次手續費。
而這,恐怕還不是最糟的情形,因為如果自動轉換當時,投資人所持有的基金剛好處於「虧損」狀態,投資人的損失,恐怕就不只是「被剝了兩層皮」那麼簡單。但無論是以上哪一種,其實都不是「自認佔到金融機構便宜」的投資人,可以想像得到的結果。
另外一則與保險理賠有關的訊息,雖然沒有在媒體上曝光,但卻影響保戶深遠。那就是519日由金管會發出一份公函中,由壽險公會修正傷害險、旅平險及團體傷害險示範條款裡的「殘廢程度與保險金給付表」,已准予備查。
以上的意思就是說:現行「1175項」殘廢等級表,除了將在84日起正式改為「1179項」外,過去部分定義模糊的條款,也一併進行「重新定義」。
當然,由於修正的內容也還不少,有興趣的保戶,可以前往壽險公會以下的網頁去下載「修改前後條款定義比較表(http://www.lia-roc.org.tw/index06/index06.asp)」,筆者在這裡只是寫出其中的重點有二:
一、新增的4項是:神經障害新增第11級給付標準(1-1-5)、 「脾臟切除」給付第11級(6-2-2)、「脊柱永久遺存運動障害」給付第9級(7-1-2),以及「一手拇指與食指之外,共有二指以上缺失」給付第11級(8-2-9)。
二、部分定義更加明確:例如「神經障害」部分,將過去「不能從事任何工作」,以及「生活需他人扶助」等意思,做更清楚的定義,同時也加入開具診斷證明書的專科醫師與所需檢驗報告名稱;「大部分」切除主要臟器,定義為「任一主要臟器切除1/2以上」;關於上、下肢機能障害部分,都加入「均」永久喪失或遺存運動障害等名詞等。

由於這個新修正的「殘廢程度與保險金給付表」,即將在84日之後正式實施,而且一年期以下或以上的保單,未來適用新、舊表的規定會有所不同(請見下表)。
上表乍看起來,似乎一年期以下保證續保保單的保戶,並無法享有「從新從優」的好處,再加上新定義也比舊定義更為明確。所以,已經有保險業務員,正打著「舊定義有利保戶(從另一個角度解釋是「新定義更為嚴格」)」的理由,強力推銷舊保單(即終身型險種),期望透過「舊保單停賣效應」,幫自己的業績再創高峰。
然而對廣大的保戶來說,也還真的要像上面對銷售後收型基金的業務員一樣,保險業務員的這種說法,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才行。這是因為:儘管舊保單定義較為模糊,不如新定義所敘述得明白,但也並不表示買舊保單的保戶,一定能夠從與保險公司間的攻防戰中獲勝。
筆者甚至認為,定義較為清楚的新表,雖然相對看起來代表保戶「較難領到保險理賠金」,但也同時有助保戶明白:自己要付的保費,與未來理賠金額之間,是否存有合理的比率(是否能夠用最少的保費,換到最高的保障)?
更重要的是,正由於舊表所存在的模糊空間太大,過去才讓許多業務員從中找到空間,把相關保單「美化」成無所不保,讓保戶以為不論未來因疾病或意外所造成的失能、腦中風、失智、癌症截肢或切除器官等疾病,或是不論症狀的輕重,一律都能夠領到保險理賠金的「超級無敵」保單。
所以,較為明確的定義,也更能去除不肖保險業務員,藉由刻意誇大保險的「無所不能」與「無所不保」,讓保戶買到一個實際理賠與真正給付間,可能「嚴重不對稱」又「CP值不高」的保單!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65》好的開始,才是投資成功的一半!

如果要進行讀者提問的統計,「某某商品到底可不可以購買」恐怕會是榮登榜首的重要問題。其中,前面的「商品」或「標的」可能有非常多種,但後面的「可不可以買」則是必問的問句。
當然,現在的理財大眾早就已經因為過去的虧損連連案例,而變得警覺性很高。然而筆者常遇到的情況是:警覺性高卻不一定代表有正確的分析與判斷能力。所以,他們會問遍所有可以問到的人,但卻無法累積出正確的邏輯分析與判斷技巧。
相關問題被問久了,從民眾詢問的比率,其實可以看出「哪一檔投資標的或商品,是街坊間最熱銷的」?而且被問到的對象,如果不是最近才剛推出的,就應該是賣了許久,但民眾被嚴重套牢的標的。
關於前者,民眾會問的最大目的,就是「心裡覺得很想購買或投資」,只是擔心萬一這個商品的實際內涵,並不如業務員所說的那麼「神奇」,所以想透過更多的人,幫他的購買行為「背書」一下。
至於後者,則多半是買到了虧損的標的,而且在下跌期間,因為業務員不斷信心喊話而沒賣;之後由於虧損越來越多,本金的折損嚴重超過所能容忍的限度,投資人普遍採取的做法就是「放著不管」,且坐等並期望它也許有一天能夠「自動解套」。而投資人不斷提問的最大用意,只不過是想要「加碼攤平」,讓過去的虧損能夠大幅減少而已。
事實上,要讓投資人避免落入後者的虧損深淵,前一階段的把關工作就非常重要。假設投資人能夠在前面審核的階段做好篩選,會出現後面虧損到無以承受結果的局面,應該是「少之又少」的。
只不過,筆者觀察到虧損連連的投資人,常常就是在最前端的決策失誤,沒有做好全盤的獲利機率與虧損風險的評估。而在「沒有好的開始」之下,投資虧損似乎就是運氣不佳投資人的唯一結局。
但是,這種結果並非完全無法避免。筆者向來的建議,首先就是「先不要管獲利有多少」,而應該優先列出「可能的風險」,以及在最差的情況下,自己到底能不能接受?
例如前幾天走在路上,遇到一位許久不見的老朋友。他遇到我的第一句話,就是詢問銀行理專向他推薦的澳幣保單可否購買?他言之鑿鑿地複誦理專的說詞:就算澳幣貶值,但某某人的保單在到期後,完全沒有任何虧損,還都是賺錢。
當筆者告訴他:澳幣保單的計價單位是澳幣,也就是說,購買與到期時所領的幣別都是澳幣,當然看不出虧損的狀態。但如果不住在澳洲,不用這筆錢且一定會換回台幣,就會面臨匯兌上的風險。
且就算不看澳幣未來的走勢,單以央行總裁管控甚嚴、匯率波動很低的台幣為例,光是3031元的價差,匯率波動就有3%的幅度。假設保單的報酬率才不過3%多一些,一旦產生同額的匯損,等於7年的投資完全白費了。更何況中途要用錢時,保戶連過去所繳保費都拿不回來。
筆者認為,在以上的思考與分析之下,未來不管這位朋友會不會決定購買,但至少他已經將這筆投資裡,所有的優勢與劣勢都思考清楚,也很了解在這盤投資棋局中,自己到底有多少「可用」的籌碼與資源,以及獲利與虧損的可能?
未來就算當事人面臨「行情或結局不如預期」的情況,也能在「預先了解退路有多少」之下,快速做出「認賠殺出」的動作,並且讓虧損的金額不至於無限制地放大。
另一個能夠促成「好的開始,就是投資成功的一半」的方法,就是「親自動手算算看」。在此,請容許筆者再舉一個保單的例子來進行解說。因為保單未來「依條款」能領多少錢,都早已清楚地寫在保單條款之上,且會「分毫不差」,不像其他股票或基金等投資,當事人未來到底能有多少收益,完全只能靠運氣及假設。
就以11日才新推出的某壽險公司,號稱「月退神器」的保單為例吧。這張利率變動型保單標榜第2年度起,每月即可領取當時總保險金額1.5%的生存保險金,且保單屆滿6年後,就能用現金方式領回增值回饋分享金。
該公司表示,過去生存保險金按年給付,但這張新保單計讓保戶「每月」領取生存金,相當於每月可領月退俸,活越久領越多,幫自己創造了一個「源源不絕」的退休帳戶。
但是,這張保單真的有這麼好嗎?由於這張保單的繳費年期只有2年,實際以準備在65歲退休的男性為例,374多元664者年1874多元年下來總繳4000
假設4000以目前行年存款利息1.3%為準每月6事人到104歲時剩下2700差不多等於保公司承諾在保戶104歲時,所給付的祝壽保險金金額。也就是說,自己準備一筆近4000萬元的退休金,並放在銀行生利息,完全不輸給購買這張保單。
當然,許多業務員就會這麼說嘍,首先,買保險可有身故或全殘保障;且身故保險金可以不列入個人遺產中節稅;再者,買保險不用像銀行定存利息一樣,再扣一筆「健保補充保費」。
但這樣是有許多問題的,因為首先,保險是為了家庭責任最重的時候,為了避免沒有謀生能力的家人生活無靠,而預先做好風險移轉的準備。所以,對於已經退休,完全沒有任何家庭責任可言的人,到底需要多少壽險保障呢?這完全與購買保險的精神背道而馳。
其次從節遺產稅的角度而言,雖然保險理賠金不用計入當事人的遺產中計算。但以目前遺產稅的各項免稅額與扣除額(2014年後適用)來看,就算當事人上無父母,下無小孩,只有一位配偶,單是免稅額1200萬元,加上配偶扣除額493萬元,以及喪葬費扣除額123萬元,總共就有1816萬元。
更何況遺產稅稅率早已經從原本最高的50%,降到極低的10%了,再加上以節稅效率來說,還有更多比保險更好的各種工具及方法,當事人有「必要」且「非得要」買保單來節稅嗎?
再者以「補充保費為例」,近4000萬元保費若存在銀行定存,假設年利率是1.4%,一年利息收入是56萬元,年繳健保補充保費也不過是1萬元左右,每月連千元都不到。這對一個月領6萬元的退休族來說,有任何的負擔沉重嗎?
以上的舉例就是為了向廣大的讀者與民眾了解:凡事不自己主動了解或動手計算,永遠就會被金融機構及業務員唬得一楞一楞的。且更重要的是:這將誤導自己走向一盤「一點都不神」,且可能「沒啥任何意義」的買賣。最終,也不過是成就了業務員一人的高佣金收入而已。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5年5月14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64》快樂理財,悲劇收場?!

一直以來,不論是參加演講,或是受出版社的邀約寫書,對方總希望筆者多寫或多談一些最基礎、連傻瓜都可以「接受」的訊息。且最重要的重點是:直接講「重點」,比長篇大論的邏輯性分析要來得更為簡單、受用。
他們的理由之一,除了因為大多數民眾,對於投資理財等基礎知識不甚清楚之外,最主要的是:太難、太複雜、太高深或太專業的東西,會讓他看了或聽了想睡覺。
然而,隱藏在這一層「傻瓜也能懂的資訊」背後的含義,其實就是:讀者與一般民眾根本不想聽邏輯性的分析與解說,他們只想得到一個「明牌」,然後付諸實現就好。
過去遇到這種情形,筆者通常的應對方式是:我會盡力把複雜的東西重複解釋,講得讓一般大眾都能聽得懂或接受,但絕對不會只提供「明牌」,或是只談最基本的ABC的內容。
理由之一,當然是能寫或能談最基礎的ABC東西的人,並不缺筆者一個人。至於其次的理由,也是最重要的理由是:如果投資理財大眾永遠只想局限在幼稚園的知識水準,就不要怪被小學或國中程度的業務員給「輕易欺騙」了。
一直以來,理財大眾就處於一個完全資訊不對稱的環境之中。儘管各種業務員也不見得懂商品或市場趨勢,但至少他們最擅長於讓民眾掏錢下單或購買的行銷話術。
在業務員深知消費者「心理,以及資訊不對稱之下,投資理財大眾們如果沒有比業務員更高深的專業與判斷能力,其最終下場,就難脫投資失利與上當虧損。
以筆者常遇到的「給我一支明牌」情形為例,投資人如果心中無定見,對於金融市場行情沒有一個長期累積經驗、比較趨向於正確的判斷,當然就會被業務員牽著鼻子走。
這是因為業務員的所有收入,都是來自於佣金及手續費,且他的工作與晉升都是來自於推銷更多產品的業績。除非這位業務員能夠在銷售更多產品的同時,也同時有本事能把投資人「成功帶進帶出」,否則,他永遠只會先照顧自己工作,而不是投資人的獲利。
又例如深入鑽研各種金融商品的內涵與操作,當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且,其過程還可能相當困難與辛苦。正因為如此,現階段許多金融機構或媒體等,莫不大力推廣及訴求所謂的「快樂投資或理財」的概念。
在這樣的觀念訴求下,理財大眾所接觸到的,是一個號稱「完全不用花任何腦筋」、「連傻瓜都可以輕易理解」的「一站式全功能型金融商品或解決之道(Total solution)」。
然而,由於每一位民眾的問題及需求不同,這種「隨用即服」、「一帖到底」的標的,又怎麼可能一體適用於所有人?或是每一個投資或購買的人,都因此而投資獲利?
筆者堅信,這世界絕對沒有不用流淚、不花時間、不需付出、不用思考,就可以坐享投資理財成果的「快樂投資理財術」。就算真有這樣的案例,也絕對是萬中選一,完全憑靠機運的幸運人士。
更重要的是:如果理財大眾仍舊持續迷信於金融機構與媒體的「快樂理財」說法,根據筆者多年以來所觀察到的情形,其下場與結局幾乎無例外地,都是以「悲劇」來收場的。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63》面對新時代,6個你該打掉重練的投資理財舊觀念!

不久之前,曾有某媒體報導:根據各機構調查,在台灣,至少要有1000萬元以上的資產,才能有個「安可人生」。
之後沒多久,某雜誌的記者來採訪筆者,想請筆者提供該刊讀者,一些新的投資理財觀點。對此,筆者首先提供了一個媒體上,某金融機構所提供的「累積退休金公式」,做為殘酷地向所有有退休需求者「打臉」的開場白。
這個某金融機構所建議的做法是:如果每月存1萬元、年複利報酬率8%30年後就可以存到1500多萬元。但眼尖的讀者,一定可以馬上挑出非常嚴重的問題如下:
首先,在目前22K的普遍低薪,且未來長期可能薪資也將持續停滯之下,有多少人能夠有「持續月存1萬元」的實力?
其次,在現今市場利率極低,目前無風險年報酬率不到2%的情況下,如何能有「平均年複利報酬8%」的水準?
再者,以上發生時間複利效果的期間,並不是短短十年或十五、二十年,而是長達三十年。老實說,以上「月存1萬元」及「平均年複利8%」的要求,少數幾年或許可以做到,但要持續不變地維持30年,恐怕連上帝都難完全兌現。
過去,投資理財大眾不斷地從各種媒體或金融機構,聽到這樣的訊息:「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正因為薪水太少,才更需要積極投資生利」、「不努力逼自己攢錢買房,當然就永遠買不起房」
但是,許多理財大眾都忘了:過去的人之所以「單單透過攢錢就能買房」,不是因為他們做對了「攢錢」這件事,而是因為之前的房價就算高,其「房價所得比」仍舊比現在低上許多。
許多人之所以透過金融商品賺到大筆財富,不是因為他們做對了定期定額這件事,而是因為生產力與消費力最強的戰後嬰兒潮世代,撐起一個高經濟成長的時代,也才能撐起較高市場投資報酬率,累積出可觀的財富。
也正因為這一大群人的努力消費,在「過多的資金,追逐少數(或者可以說是「生產來不及應付消費」)物品」之下,也才帶動並喚醒了「通貨膨脹」這頭怪獸。且正因為加上了「通膨」的因素,更坐實了「不投資,就等著被通膨吃掉好不容易累積的大筆財富」這件事。
然而,目前橫在所有老、中、青世代面前的殘酷現實面是:最有消費力與財富的一群人,其中一隻甚或兩隻腳,都已經伸向退休生活。就算這批人累積了不少財富,由於沒了收入、只有支出,再加上他們是這地球上最大的一群人。所以在可預見的未來,經濟成長將會受到企業生產過剩、庫存過高的影響而萎縮。
為什麼以上的轉變,將是影響未來所有投資理財大眾的關鍵重點?因為,如果未來不會有通膨,而只有通縮(特別是指扣掉能源與食物項目的物價指數而言;且如果民生必需食物與能源所花金額越多,就越沒有太多餘錢花在其餘生產商品),在「現金為王」的大前提之下,手中緊緊攢著現金,恐怕就已勝過投資房地產或部分股票、投資標的,更不要說隨便亂投資及投資失利之下,財富還有可能不增反大減。
而隨著以上高齡化社會的影響下,不但全球經濟將整個改觀,未來投資人的理財觀點,恐怕也將全數跟著翻轉與巔覆。也就是說,過去一般投資理財大眾習以為常、被金融機構嚴重「洗腦」的一些論點,都將要面臨無情的挑戰。
因此,筆者試著整理出幾個問題、方向與初步的想法,提供給所有投資人認真地思考,並且試著找尋出解答:
首先,由於時代已經改變,所以,過去習以為常、信以為真、方法正確的致富故事或公式,恐怕都要被大大質疑,甚至是丟進歷史的灰燼之中。
其次,在沒有通膨,卻可能有通縮之下,不能再繼續借錢,而應該保留更多現金。且未來的重點恐怕越來越不在於「投資生利」,而是「少些虧損」。
再者,在未來投資收益不可能拉高之下,一般人的理財重點,並不在於如何想辦法用一塊錢,再去賺另一塊錢,而是如何只用一塊錢,就獲得兩元的消費價值。
第四,在金融機構安全性越來越低之下,一般民眾不能只想把錢放在金融機構,而是該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讓存錢更有安全性」?
第五,當大多數國家的大多數人都逐漸老去,其所牽動的,不僅是該國的經濟可能面臨衰退(因「人口紅利」消失),更有可能改變過去習以為常的投資理財商機所在!舉例來說,當大多數人都是退休銀髮族之下,也許他們寧可選擇安穩而風險較低的債券(請讀者注意嘍,這裡的安穩債券,並不是指「高風險的垃圾債」),而不是風險可能較高的股票。
又再如許多人看好的銀髮商機,老實說,對有錢的銀髮族來說,或許有所謂「商機」可言,但也要看看他們是否會成為「啃老族」的散財對象;更何況是沒錢的銀髮族,又何來「龐大商機」可言?!
最後,當自己原本就沒權、沒勢時,千萬別以為自己能像其他有錢人一樣「用錢賺錢」,因為那可能會是一場大災難;反倒是應該想辦法,透過自己建立的紮實人脈去累積財富才行。
筆者認為,一般大眾唯有仔細思考以上問題,並且想出解決之道之後,也才能成為下一個世代的真正投資理財贏家!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