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57》想學投資理財必上的6堂課!

最近有兩則鬧得沸沸揚揚,且與投資理財高度相關的新聞。其中之一是「人民幣高利定存有關」:由於國銀再度啟動高利吸金,今年以來人民幣存款再度暴增,1月份搶進人民幣存款的散戶,幾乎全軍覆沒。初步統計,單月套牢金額超過新台幣500億元,2月份套牢金額恐也逼近此數字。
根據中央銀行統計,1月底外匯指定銀行(DBU)人民幣存款餘額達2571.65億元,月增金額達人民幣100.55億元(約新台幣505億元),暌違9個月再度破百億元大關。
但比較新台幣1月對美元升值0.52%,人民幣卻重啟貶勢,單月貶幅0.75%,兩國貨幣一升一貶之下,1月份盲目搶進人民幣的投資人,不僅利差全被匯差吃掉,還面臨2%多的虧損。
另一個則與台北市長準備推出「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有關。根據台北市長柯文哲的規劃,為了進一步落實「居住正義」,未來將打造5萬戶「只租不賣」的公共住宅,以便讓2045,是家生主力的青年即使沒辦法都得起房子,但住得起有品的地方,才能安心成家安心工作
為了逐步落實這個目標,台北市政府首波釋出總共570戶,分佈在捷運延線-龍山寺、港墘、台北橋、新店機廠(美河市)四大站,屬於台北市政府聯合開發住宅,做為買不起房子年輕人的公共住宅。
但此舉一出,就馬上惹來原先購買這四大站聯開宅住戶的反彈。舉例來說,報載有位居民王太太「想到房了眼眶打拚一子好不容易了房子半生蓄都在」。
撇開這種有錢(屋)者,對沒錢(屋)者「人格品質」上的嚴重歧視,以及有「婉君(網軍)」將某一聯開案住戶,「起底」出是擁有多棟房產的房仲從業人員的事實真相,以下6堂投資理財的基本課程,不但可以避免重蹈這些人的錯誤投資理財認知與行為,也將是所有想要真正變成有錢人的理財大眾,都應該先行了解的內容。
這裡的第一堂課就是:業者的利益,永遠是與廣大投資人相衝突。首先,不管是金融機構或建商,對於市場的預期只有可能是「死多頭」,而沒有任何擔任「空頭總司令」的意願。因此,對於市場未來趨勢與走向,投資人永遠只能聽到「好話」,而不是真正的「實話」。
其次,在金融機構的思考模式裡,只有所謂的「股東利益」。除非投資人的利益湊巧與其股東利益相同,否則,投資人權益鐵定是被刻意忽視,且極有可能被「葬送」的。
就以前面所提到的「國銀高利吸金,單月人民幣存款慘套500億」新聞為例,更顯現出金融機構與投資人(存戶)間,原本就存在的「利益相衝突」殘酷現實。
因為對於放了一大筆人民幣放款,或是幫客戶發人民幣債券的金融機構來說,它們在意的只是從中賺取「一定的高利差」,而不會在意存戶是否是「賺了利差,卻反賠了匯差」。
又至於是蓋了一大批房子的建商,當然會想方設法地告訴民眾「未來只升不跌的房市榮景」,總不能永遠滿滿房產不賣,最後,反倒讓自己變成高檔套牢的「最後一隻老鼠」。所以,投資人永遠不要期望業者對於投資標的未來行情的任何樂觀保證。
至於第二堂課,則是財務安全,永遠比「一心求取高報酬率」還來得重要。投資人永遠要記得,不要只因為某項投資可以「只賺不賠」、「賺盡所有利益」才進行投資。因為凡有投資,就一定會有風險,而這風險極有可能在投資人意料不到的時候,讓資產大幅折損。
當然,想要讓投資理財風險的降低,「保險」絕對是有必要的。只不過,這裡的「保險」,將不只限於「保險商品」而言,也可以透過「多元資產的配置」的方式,降低整體風險的發生機率或可能的損失金額。
第三堂課是:負債也有好與壞之分。這裡關於負債好壞的區別,主要有以下的重點。首先,如果負債無法「生利」,它就不可能是「好的負債」;其次,這裡所謂的「獲利」,至少要能有八、九成以上的把握才行;再者,由於「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的可能,如果財務槓桿「玩」得太大(負債比率過高),就算它有可能幫你賺大錢,也不可能進入「好負債」之列的。
第四堂課:不要將「特例」當做「通例」。因為根據「80/20法則」,這世界上賺大錢的,永遠是那少數中的少數,其餘絕大多數不是賠錢,就是「剛好打平」。
所以,投資人千萬不要以少數特殊個案,就以為那20%的幸運,就一定會落到自己頭上;同理可證,如果沒有正確的風險意識及作為,自己很容易就可能是那八成中,最倒楣的「虧損」案例。
第五堂課:請不要把「投資與自住(或「投資與儲蓄」、「投資與保險」等)」混為一談,因為這兩者的考量是完全不一樣,且有可能目的相互矛盾。
這是因為以買房地產為例,「投資」的目的就只是「賺錢」,儘管接手者也會考慮區段、交通、居住機能等問題,但最大的「獲利」核心關鍵還是在於「購買時,有沒有掌握到『絕對低價』」。
但自住就不同了,除了以上環境與機能問題更加重要之外,「相對低價」恐怕要比「絕對低價」來得更為關鍵。而且,就算是「自住」,買房子也千萬要釐清是「真的有必要」?還是只是因為「怕未來價高買不起」或「因為人家都有,所以我也要有」?

最後一堂,也是最重要的一課是:這世界不太可能有那種「船到橋頭自然直」的事,沒有做好事前的演練與準備,就不可能獲致理想的結果。如果投資理財大眾沒有在一開始,就做對一些事情,並且避免掉日後的風險與問題,恐怕計不能期望自己能夠在投資理財的過程中,獲得一個「happy ending」!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56》除了退休金,一般人該有的4大準備!

某金融機構25日公佈了一份調查報告顯示:「58%的受認為須擁1000元以上的存款才能享有舒的退休生活前年的49%9百分且理想的退休存款金額為7800不但比前年4800元的需求激增3000乎是201227003人理想退休存款和現實存款計畫的差距日益大」
也許,真的是老年化社會來臨,近來有關退休的相關議題不斷發燒。從如何籌措退休金,到退休之後的第二春要做些什麼,一直到心態的調適,都一再地成為媒體報導的話題。
只不過,大多數媒體上所製作的退休議題,不是以「籌措退休金」為主,就是談「退休後事業第二春的規劃」。且好巧不巧,這次過年放年假之餘,也聽聞一些已經退休人士的不同故事。
在仔細深入了解這些退休人士的絕大多數問題之後,個人發現很多困擾與不安的源頭,並不在於退休金是否足夠,是正式退休之前,並沒有徹底思考「如何正確退休」這回事。
根據筆者近幾年的實際觀察,以及參考許多國外專家所提供的建議,當大多數人都只想平平順順地過完這一生,且從「沒有不能過的生活,只有不願放下身段」的角度來看,最能安穩及輕鬆自在地過完退休生活的退休大計,至少要有以下的準備才行。
首先,就是要努力維護好身體的健康。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身體健康(重點不是壽命的長短,而是身體的品質)不但可以讓退休生活不致於更加陰暗,更能減少因為身體健康不佳而造成的大筆開支,讓原本可能就不足的退休金,更加捉巾見肘。
事實上,只要身體健康、沒病沒痛,就算只是在街上逛逛、郊區走走,都能產生莫名的好心情。因此,健康的身體再加上有目標及規劃的生活,永遠比生活得以天天吃大餐、月月出國旅遊的生活,要好上很多倍,且更有意義。
除此之外,健康的身體也將比花非常多錢,買一大堆長看險或各式健康險,要更有意義得多。那麼,該如何「維護好自己的身體健康」呢?根據醫師的看法,銀髮族最普遍的健康退化來自四大部分,一是眼睛老化,另一是膝關節退化,再來是養份攝取功能變差,最後是失智問題。
所以,就算銀髮族身體已經沒有獲致健康的本錢,但至少從預防並避免惡化的角度來看,保護眼睛視力、減少膝蓋受傷,以及讓營養不大量流失、避免失智風險,就成為頂重要的健康守則。
但反觀許多退休族,每天出門或運動都未戴上太陽眼鏡、不看不傷視力的書籍卻大量看電視或三C商品(陽光裡的紫外線與三C商品裡的藍光,都將造成弱化的視力更加受損,造成白內障或黃斑部病變);到處運動爬山(對於普遍有退化性關節炎的銀髮族來說,爬有坡度及位差的樓梯或山做運動,恐怕只會讓問題更加嚴重);因為各種原因(例如牙口不好、沒有體力或耐心自己做飯)而隨便胡亂吃一餐,更進一步造成蛋白質、鐵、維它命B群(嚴重不足有可能影響腦神經的正常運作)、葉酸及維它命D…等的缺乏或營養不均衡;以及不喜歡與親朋好友或左鄰右舍交往,不但生活圈子越過越小,更可能有提高失智的風險。
其次,退休時,就立刻做好「斷捨離」的工作。許多退休人士多半是厭惡了現有的工作,而選擇正式退休。而這些人退休後的第一件事,不是選擇「睡覺睡到自然醒」,就是「像趕場一樣地四處遊玩」,卻沒有認真思考及執行這第一件最重要的是:將大房子換小、清除掉未來絕對不可能用到的無用物品,並且是以方便就醫及外食條件,做為換屋的重要標準。
之所以把房子換小,一來是年紀越大,越沒有能力打掃。當房子不大時,還有能力常常進行打掃。且打掃對退休人士最大的功用,不僅僅是「要活就要動」的一例,將家裡打掃乾淨,也是對身體健康的一大保障。
至於就醫與外食的方便性,主要是考慮隨著年齡的增加,就算健康體態保持得不錯,總是會有點小病小痛而需要看醫生的時候。如果看病還要長途跋涉,只怕小恙也會被積出大病出來。
雖然自己煮會比較乾淨、衛生且能兼顧「低油、低鹽、低糖與高纖」的膳食健康原則,但外食或採買的方便性,不只是考慮完全無體力做飯的銀髮族而已。因為就算是有能力自己做飯,也還是會因為小病小痛、心情不好等原因,而增加許多外食的機會。
這個時候,如果當事人還要翻山越嶺才能買到吃的,或是最後選擇草草且不營養地解決一餐,恐怕並不符合「退休後,一切都要以健康為最高追求目標」的原則。
當然,如果房子變小了,勢必要對原本所有的家當,進行一次徹底的「斷捨離」。假設不將舊的、不再使用的東西清空,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就更有理由及沒有體力可以整理。
長久以往當不用物品塞滿整個房間,非旦會影響居家行動動線、容易跌倒(根據調查顯示,銀髮族最容易因為內在的身體功能退化所造成的腦部功能,視力,平衡感,肌力變差,以及外在的環境因素,像是地不平、太滑,光線太暗等,發生有可能致命或長期臥床的意外-跌倒);另外,長期累積的灰塵、細菌、黴菌與塵螨,對健康也是一大殺手。
再者,退休後更要從事公益及「入世」,而不是離群索居。銀髮族最大的健康殺手,除了高齡所導致的體能退化之外,最可怕的就是離群獨居之後,越來越難以融入社會與人際關係。但有研究顯示,運動、常與人接處及動腦思考,是預防老年失智最有效的方法。
因此,筆者相當鼓勵退休之後的人,不是每天逛號子、做股票來打發及填滿過剩的時間。撇開有可能造成虧損之外,還更可能嚴重影響該有的平靜心情,進一步有害身體健康。
許多專家都建議,最好的方式應該是擔任自己所喜歡的志工。撇開「助人也可人助(老人家許多生活上的問題,也能夠有機會找到放心且有體力的年輕人幫忙)」不談,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既能讓自己的生活更有目標及規劃,也能夠透過與人群的互動,讓自己不致於變成脾氣古怪的人,降低老年失智的風險。
因此,有子女者搬到跟著子女近的地方居住、單身者則可以選與朋友共同作伴。讀者可千萬別誤會,以上的原則不是要嚴重倚賴子女或朋友的意思,而是考慮萬一有需要麻煩子女或朋友的時候,住得近一些,總比住得老遠要減輕對方負擔。假設子女又有小孩,不但是銀髮族每日快樂泉源之所在,也更能有積極、樂觀的心情來面對每日的生活。
最後,開放的心胸與不斷學習新知的心理,才是能快活退休的重要關鍵。就算天天吃大餐、月月出國玩,久了也還是會覺得無趣,那就更別提退休後,「天天窩在家裡,早上起床等早餐、中午午睡後等晚餐」的一成不變生活,會是多麼無趣加無聊。
更何況,目前已有許多專門提供給銀髮族的學習課程,並不全都得讓「精省過日子」的退休人士花大錢的。只不過,獲得這些資源的最大前提,還是在於當事人要有開放的心胸與不斷學習新知的心理,才能讓自己過一個既不無聊,又很有趣的退休生活!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55》非學不可的保險防身術

在實際進入本文之前,先請讀者來個與「投保」相關的10個小測驗吧:
一、保險是最好的「以小搏大」工具,只要花少少的錢,就能獲得最大保障。因此,你一定要買齊各種保險,才能移轉所有人生風險?
二、現在保險費都很貴,隨隨便便幾張基本保單,年繳保費都要數萬元以上,根本是「降無可降」?
三、如果你擔心有病誠實告知會被拒保,就隨便填一下吧,只要保險拖過兩年時間,保險公司就一定不能拒賠!
四、買了重大疾病險,一旦罹患相關疾病,就可以拿到保險理賠金!
五、在高齡化、少子化之下,每一個人都該為自己買一張「長期看護險」!
六、如果你不善於投資,那就買張類全委保單,或附保證型保單好了。
七、你如果不需要保障,這張保單年繳4萬元,25年後可以拿回88萬元,投資報酬率(IRR)高於銀行定存。
八、定期健康險的保費年年調高,且終身要繳費,同時有最高續保年齡,不如買「限期繳費」的終身健康險!
九、如果保單買了沒錢繳保費,可以解約把錢拿出來,或是選擇保費自動墊繳就可以了。
十、老年人沒有任何保單的保障,可以試試老人保單,不但保費只有「每天一杯豆漿的錢」,最好的是:「免體檢、馬上保」。
以上幾個題目的答案都是「否」,而您又答對或算對了幾題呢?(詳細解答請見各篇內文解說)
儘管最近金管會已經開放了網路購買保單,但因為現階段只局限在旅平險、意外險、汽機車險及定期壽險4種。再加上壽險商品,並不如意外險或汽機車險的內容那般簡單、清楚,所以,想要購買各種保單的民眾,只有透過保險公司或保經、保代的人身保險業務員(又稱為「壽險顧問」)來認識及購買。
但是,由於一般民眾並非保險相關專科畢業,保險業務便成為民眾認識,以及購買各式保單的第一線接觸的人員。如此一來,他(她)所傳遞給保戶的訊息是否正確及客觀,將是保戶投保決策是否失誤,或是未來能否獲得該有的保險理賠金的重要關鍵。
不過根據壽險公會的登錄資料顯示,從19934月開始辦理人身保險業務員登錄以來,截至2013年底登錄總人數有323912人,比前(2012)年底增加3178人(年增率 0.99%)。其中,壽險業登錄人數占總人數57.96%,保險代理人及經紀人公司登錄人數占42.04%
在這一群「女多於男(男性佔34.06%、女性為65.94%)」、「平均年齡是40.77歲」、「學歷以大學(38.31%)及高中職(27.86%)畢業為主」、「專職比兼職略低(專職佔49.65%、兼職50.35%),且逐年呈現『非專職』趨勢發展(2013年專職年減5.32%,而非專職則是年增2.61%)」,且在台北市「每百名人口」中,就有7.11位保險業務員,密度居全國之冠的第一線銷售尖兵中,業務員當(2013)年度受處分總數計有919人。其中,768人受停職處分;151人受撤銷處分。
儘管受處份與停職處份的人數,都比上一年度減少,但因為違反管理規則第19條,而遭到登錄撤銷的原因分析中,最多人是因為「挪用或侵佔保險費(34/104)」,其次是「未經當事人同意填寫、簽章有關保險契約文件(27/104)」,第三位是「其他有損保險形象(12/104)」,第四是「不實說明或不為說明」、「唆使保戶不實之告知」與「招攬或推介未經主管機關核准之保險業務,或其他金融商品」(各佔7/104)。
另外,根據「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的統計資料顯示,人壽保險業非理賠類常見爭議類型中,最多的就是「業務員招攬」,案件比率高達32.45%,遠高於第二高的「停效復效爭議(10.10%)」,以及第三名的「契約變更(6.97%)」。
也就是說,不是每一位保戶所遇到的每一位業務員,都能提供最正確的投保資訊給一般民眾,而這些錯誤的資訊,也極有可能就是保戶日後拿不到保險理賠金,甚至需要曠日廢時地與保險公司互打官司,才能領到錢的重要關鍵。

為了避免所買的保險「不保險」,保戶似乎只有不斷地提升保險知識,並且在面對保險業務員時「武裝」好自己的應對技巧,才能在買到「對」的保單之下,讓自己享有「相對應且最適合」的保障!(以上內文來自作者新書-《保險業務員不告訴你的50件事》序文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