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5年2月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54》此時,也許該「逆向操作」了!

最近國內、外金融市場似乎「熱鬧」得很。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股市,幾乎就在不停的利多與利空新聞中大幅震盪,前一天才大跌破底,後一天又馬上站穩支撐,讓投資人的心情就像是在洗三溫暖一樣。
而除了股市之外,匯市裡的波動也不遑多讓。隨著多個國家(包括瑞士、加拿大、俄羅斯、中國大陸、澳洲等)央行的突然降息,雖然各國股市漲跌互見,但各國貨幣倒是整齊劃一地立刻應聲出現大貶的局面。
反觀國內,雖然央行還沒有進一步降息的動作,但受到中國大陸經濟放緩,以及國際上競貶的「貨幣戰爭」影響,台幣匯率就屢屢出現大幅波動的走勢。以129日為例,受到韓元等亞洲新興貨幣貶值、外資反手淨匯出的影響,再加上尾盤在央行助貶下,更以31.512元作收,貶值幅度高達1.84角。
但也才沒幾天,在澳洲央行降息一碼效應下,外資在23日大量往亞洲匯市流入,新台幣匯市與台股同步受到外資資金青睞,新台幣匯市盤中勁升2.25角達31.46元,尾盤因央行阻升,最後以31.623元作收,只升值6.2分。
然而才過了一天,持續湧入外資資金,台幣匯率盤中升抵31.356元,大幅升值2.67角,尾盤在央行阻升操作下,最後以31.473元作收,升值幅度有1.5角。
儘管台幣的大幅升值,是因為外資的大筆資金匯入。這筆錢,卻似乎沒有撐起台股一定的漲幅。就算金管3日宣布,將啟動股市計畫,而其最大亮是:83日起股市跌幅限制放10%,配合此政策,融資擔持率提前73日起提高到130%,而6當沖標的也增至380。預計這15改革措施出,可望帶動台股量能10%
就算曾銘宗主委在自己臉書做的「是否要放寬漲跌幅」民調顯示,有 8 成網友表示贊成,2成表示反對。但他仍然強調:放寬漲跌幅能增加市場流動性能吸引更多投資人參與量增加,價自然會反映市場的動能。只是,當日台股走勢也並未出現強彈的走勢、成交量也未見千億元以上的大量
長久以來,筆者常被問到的一個投資決策問題,就是「該不該跟著政策走」?老實說,這個問題並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因為有時候,投資人是該順著政策作多以獲利;但有些時候,逆向操作反而才能達到趨吉避凶的目標。筆者認為,其判斷標準可以根據以下幾個指標來思考及評估:
首先,政策能夠「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多少?就以最早期望以貨幣寬鬆政策帶動貨幣貶值,以提高出口競爭力的日本為例(當然,所謂的「安倍三箭」並不只限於貨幣寬鬆政策)。儘管日圓經歷了一年多的持續貶值之路,也一定程度地創造了日本大企業的獲利佳績,但除了偶有拉台日本股市大漲之外,從陸續所公佈的經濟指標數字,以及日本大型企業所專長的領域來看,除了機器人與氫電池汽車產業之外,過去曾經執全球牛耳的家電、汽車、3C等,幾乎已經喪失的原本全球消費者愛用的「優質又低價」的競爭力。
也就是說,政府如果只能做做降息這樣不痛不癢的政策,只是方便炒作短線投資話題,卻無法透過一定的方法,改變該國產業的結構並提升競爭力。那麼,所有的「政策」,就只有短期效果。甚至,投資人還得要逆向操作(作空)才行。
再以近來許多國家頻頻降息的動作來看,雖然降息之後的貨幣貶值,能讓該國出口企業的財務報表,得以透過匯兌收益而「擠」出看起來漂亮的成績單。然而,這種建立在匯兌收益,而不是源自商品競爭力或消費市場復甦的獲利,就算短期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長期而言,還是撐不起像樣的經濟成長數字的。
更重要的是,一國之所以會採取「降低利率」的做法,就代表了該國的經濟景氣「不怎麼地」。而在這樣的假設前提下,投資人又有什麼可以「長期樂觀預期」的正當理由呢?
其次,政策的作多、作空是否為真,也必須參考其他條件後的整體考量及評估。就以國內房地產市場為例,原本財政部在選舉之前,信誓旦旦地表示要以房地合一的重稅來「打房」;只是選舉一過,原本政策的重重舉起,就變得輕輕放下。
這樣的政策反覆,其實提供投資人一個很鮮活的教材:所有政策不論是作多或作空,不是看它所推出的內容,而是要看在背後執行政策的重要人等,是否是真的有心?或只是虛情假意?一旦投資人看錯了背後的真相,嚴重時,恐怕也將演變成一場投資的災難。
再者,必須納入「當時市場是處於高點或低點」的評估。像是中國大陸去(2104)年1121日降息後的股市大漲,雖然主因是各項經濟指標都不好看,但由於大陸房地產正面臨恐怖平衡之際,股市卻是約5年處於低檔,才引得游資齊往股市追逐獲利,強力推升深、滬兩地股市大漲。
也就是說,當各項作多政策出籠之際,也剛好是市場處於高檔,而且也沒有實質基本面支撐之際,投資人想要順著政策搶賺投資財的預期,恐怕不見得是一盤好的決策吶~
最後筆者想要再次強調的是:對於短期或中期走勢而言,投資市場行情可能會因為政策出台或其他因素(例如國際熱錢流入)而忽高忽低,但投資人絕對不要忘了,投資市場中評估長期買進或賣出的唯一指標,還是經濟基本面。如果沒有在對的時間、做出正確的判斷,也將不可能得到豐厚的獲利。

另外順帶一提的是,奉勸有心做好資產配置方向的投資人,也許可以趁著每年農曆年關之前,台幣總是升值多過貶值的大好時機,將準備投資海外的資金,以更低的成本換成外幣。因為未來,能有這樣好的換匯時機,恐怕將是越來越少了。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53》與其找個高薪長期飯票,不如擁有正確的投資理財方法!

最近,某個婚友社的統計數字引發了社會上的熱烈討論。該統計發現,無論北部、中部或南部女性,設定結婚對象條件比例最高都是以月收入五萬到七萬為主,但達到這標準的男性有六成都已超過40歲了。
其中北部的女性中,有14%希望男方月入710萬元,7%則希望達10萬元以上:而願意接受男方月入23萬元,南部女性有11%,北部只有3%的女性可以接受。難怪有人會說,男士們不多賺點錢,真是娶不到老婆。 
這儘管在目前年輕人普遍低薪的趨勢之下,筆者仍然鼓勵年輕人「能結婚就結婚」,其最重要的理由就是:結婚之後,薪水是一加一等於二,但相關開銷卻是一加一小於二。
然而在元月初時,美國《赫芬頓郵報》總結了8種婚姻可能不會持久的徵兆,首先就是「夫妻理財觀念不一樣」,第五則是「舉辦盛大婚禮。埃默里大學的同一研究稱,花大錢舉行盛大婚禮的夫妻更加容易離婚。花2萬美元來辦婚禮的女性,比花5千到1萬美元辦婚禮的女性的離婚率要高3.5倍。
這兩則與夫妻及金錢有關的新聞,讓我想到了前一陣子,受財團法人純青文教基金會的邀請,與民眾們一同分享「家家有本該念的經-經營家庭財務規劃」這個題目。
儘管在這場演講之中,筆者特別分享了家庭財務規劃的重點,就在於「省錢、存錢、賺錢、花錢、借錢與護錢」,且以上六點的先、後順序是有特殊意義存在的!
不過,在以上六大重點中,筆者認為是所有小資夫妻格外重視的理財重點,就是「存錢」、「賺錢」與「借錢」。特別是在市場利率(投資報酬率)極低、薪資長期停滯不前之下,能夠真正存錢與儲蓄的重點,就只在於「減少開支」的技巧。
所以,找到適合的另一半並結婚,正是能夠減少開支的重要關鍵之一。也就是說,一般人想要做到投資理財最基本的「節流」之道,與其汲汲營營於找個高收入的「長期飯票」,還不如老老實實、按步就班地執行以下幾個方法。
一、順利存錢要懂得方法。當然,結婚雖是讓「收入倍增、支出減少」的第一步,但減少開支說來簡單,實際做起來卻不是人人都順心如意。所以,強烈建議想要存錢的民眾,都能夠善用「收入-儲蓄=支出」的大原則,並且透過「持續記帳找出浪費之源」的方法,讓自己或家庭確實完成儲蓄大計。
二、想要投資獲利,「高本金」與「長時間」比「高報酬率」還要重要。許多投資人最在意的,幾乎都在於「挑個高報酬率的標的」。然而,撇開現階段市場利率不高的環境下,一般人幾乎找不到「像樣」報酬率標的的困境,想要最終有個令人滿意的財富總值,恐怕只能靠「較高的本金」與「較長的累積(投資)時間」才行。
以上原則,不僅單筆投資適用,定期定額投資也一樣重要。因此,當「投資本金」儲存得還不夠多之際,千萬先別急著進場投資;而在小錢累積成大錢的過程中,切記一定投資得夠久,且每期金額也不能太少。否則,將很難看出驚人的「時間複利」效果。
三、分別設立「專款專用」的3大帳戶。也就是說,不論是儲蓄、投資或鎖住獲利,都必須有專門的獨立帳戶,才能依續達成既定目標,且能將錢順利攢下來。
其中的做法是:每月儲蓄一定要另外開一個獨立帳戶(最好距離住家或辦公室遠一點,且不要申請金融卡);而投資獲利的部分,也一定要從投資帳戶中轉出,另外存入專門儲存獲利的帳戶裡,再用原本投資帳戶裡的「本金」繼續投資。
四、留意風險永遠比獲利更重要。至於「開源」的部分,筆者會特別再三強調「風險意識優於獲利」的觀點。不論是做好人生的最基本風險保障,或是在積極投資之前先想好「高獲利必伴隨著高風險」
而且所謂的「開源」,最好不要把定義窄化到「金融投資」上,而應該把眼光放遠,把「投資自己、獲得更高加薪機會」與「盤點自己的專業與人脈關係,利用積極創業加大財富」當做開源的主軸。
五、還沒獲利之前就借錢,將是最要避免的理財陷阱。這裡有以下兩大原則,首先,不做「無法創造財富的借款」。也就是說,除非「獲利大於借款成本」,否則,都不是值得借錢投資的理由;其次,借款時機也要在「利率由高走低」時,才不會面臨「利息越繳越多」的風險。

最後筆者想要再三強調的是,家庭財務不是個人決定,要夫妻雙方共同溝通、確認及執行,沒有一套固定標準。且最為重要的是:並不是每對貧賤夫妻都會「百事哀」。如果用對方法,小資夫妻也能靠著自己的力量,攢出龐大的財富。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52》投資決策重點無他,就只有「當下的優勝劣敗」而已

年輕的時候,常常聽到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每一個人挑選另一半,就像在沙灘上不回頭地揀貝殼一樣。如果你不設定好一個標準,總覺得每揀一個都不盡滿意,最後一輪下來包準是空手而回。
其實這樣的故事,也跟一般人的投資理財決策很類似。話說前幾天,有位聽過筆者演講的朋友,因為最近剛好有一筆小進帳,大約是幾十萬元。原本他有意償還循環型房貸(貸款利息是1.8%左右),但他的銀行理專慫恿他購買一檔10年期的「保本型商品」,除了可100%保本之外,每年還有6%的配息。
這位朋友的想法是:由於還有兩年的「只還息、不還本」的寬限期,既然有更好的投資機會,或許就不一定要急著把部分貸款還掉,可以先讓這筆錢「多賺一點利息」,未來再償還貸款也還不遲。但他無法確認那筆「年息保證6%的保本型商品」是否真能「保本、保息」,左右為難下,才想問問筆者的意見。
筆者認為,像這樣的投資理財決策的例子,每個人或每個家庭都會時時刻刻面臨得到。所以,想藉此機會與所有讀者,一同探討各種投資決策到底要怎麼「下」才是?
關於這種「二擇一」的決策,筆者認為該評估的重點包括以下三點:
一、兩者的期間要配合。以這個案例來看,貸款期間未知,但另一檔所謂「保本、保息」的商品,卻是「10年期」的標的,一旦提早解約,就沒有所謂的「保本」這件事。
以這位朋友還有「兩年」寬限期為例,他要拿來進行決策考慮的投資期間,也就只有兩年的時間。除非他隨時可以中途停止,並可以100%拿回本金與所需利息,否則,至少這個「提前解約可能折損本金」的十年期保本型商品,就不是他應該選擇的對象。
二、報酬率要能100%確定,而不是「預計」。以上例來看,房貸的年息是1.8%左右,所以,如果這位朋友能夠找到年獲利率高達1.8%以上的標的,先多賺兩年的利息再加上本金,未來可以更輕鬆地償還貸款。
但這其中的重點是:現階段真的有年報酬率高於1.8%的標的嗎?以這位朋友所說的「100%保本、保證年配息6%」的商品為例,以目前市場利率只有2%不到之下,就算設計一個保本兼保息的商品,並不是難事一件。
只是難就難在:若要做到「每年固定配息6%(幾乎是目前市場利率的三倍)」,也許短時間還可以達成,當時間一拖長,特別是遇到全球經濟不景氣與金融動盪之際,這樣的成績是絕對達到不成的。而如果替代的投資標的無法確定「保本兼保息」,這個選項就得排除在真正的決策之外。
三、風險程度要能相匹配。以上面例子來看,當事人有不必立即「本息平均攤還」的權利,所以,除非銀行因為政策性因素而要限縮貸款人的寬限期,且當事人又沒有其他收入可以支付開始償還的房貸本金,否則,償還貸款這方面的風險是滿低的。
反觀這個十年期的保本商品,既然投報率完全沒有「保證」,獲利率也可能遠小於已知的貸款年利率1.8%,那就至少表示它「沒法保息」的風險特高。而一旦新商品無法保本及保息,那當事人還不如老老實實地先把錢拿去還貸款。
畢竟貸款還是要繳利息的,就算利息不高,也還是比銀行一年定儲利息的1.3%~1.4%要高出一截。這種「負債速度可能高於進帳速度」風險,可就不是一個睿智投資人正確的決策吶~
所以最後,筆者建議這位朋友:除非他能拿到銀行正式出具的文件,證明那10年期的金融商品,除了100%保本之外,每年還能保證6%的配息。否則,從現有收集到的資料來看,只有先償還掉貸款的一部分本金、降低負債的額度外,幾乎沒有其他的方法。
但這位朋友似乎仍有不少猶豫,因為他總認為,寬限期繼然還有兩年,這麼早就提前償還本金,而沒有辦法讓這筆閒錢有機會生更多「錢子錢孫」,實在太不划算了。
只是筆者認為,人生處處有選擇,不可能求每一次的決策都能盡如人意、所有決策都能「全壘打」,完全沒有任何失誤產生,或是不會在事後產生任何的「悔意」。
因為投資人永遠只能在兩兩相比的選擇當中,根據以上幾個標準,做出「優勝劣敗」的結論。否則,就有可能像是在沙灘上揀貝殼的故事一樣,在挑來揀去、嫌來嫌去的過程之後,才會驚覺手中根本留不下來任何的資產。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