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46》台股到底還有多少投資價值?!

最近,已經有越來越多喜歡投資國內股市的讀者朋友,面對表現溫吞的台灣股市,向筆者提出「台股還是否可以繼續投資」的問題。因為,隨著時序越來越接近1129日國內「九合一」的選舉之日,台灣股市的走勢也一直呈現出「量縮不漲」的局面。
筆者綜合一些投資專家的說法,認為在選舉之前,儘管台股不可能有所謂的「選前行情」,但也還不致於到「大跌」的地步。而其主要的原因,也很諷刺地與「最近股市成交量不高」有關。這是因為有心人很容易因為「稍多一點」的交易量,就能夠輕易達到「操控大盤漲跌」的目標。
就以19日為例,在台幣尾盤大幅重貶、逼近一美元兌近31元台幣之際,外資當日卻大買了約130多億元的股票。此舉不但造成當日加權指數大漲約百點,且購買標的也很明顯地集中在「佔大盤權值重」的一些個股。
雖然從股市專家的觀點來看,8900點未破、8788~8821點缺口的支撐力道頗強,但因為成交量一直無法「放大」,但是,如果成交量一直無法持續超過千億元左右,任何「反彈」恐怕也只是「回歸向下的趨勢」而已。
特別是還差個幾天就面臨選舉,且在選後,由於各項利多及利空因素都已出盡,市場應該會回歸到正常的基本面走勢。只不過,由於股市向來是「唯量是問」,也就是說,如果指數上漲而沒有持續的成交大量,都只能算是「逃命波」,行情就算上去了,也難逃下挫的命運。
如此一來,左右未來台股的重要變數,似乎都集中在「成交量」這一項上頭。
然而,台股的成交量為何會如此低迷呢?除了之前許多大戶所念茲在茲的「證所稅大戶條款」之外,新近才「通車」的滬港通,恐怕也將是未來長久影響台股走向的重要變數。
1117日,中國大陸的「滬港通」正式開通之後,撇除開通後短短三天,投資就已經「降溫(交易金額大幅縮水)」,但其對台灣地區企業及民眾的「資金磁吸效應」似乎是逐漸發酵。
因為根據銀行主管分析港通上業資金提前布局例如人民存款從國內DBU香港再透過複方式進駐陸忙著在岸三地調使10月人民幣匯總額暴增首度突破人民2004月增62%
而對於台灣地區資金大幅移往中國大陸的情形,包括央行總裁彭淮南、財政部長張盛和,以及金管會主委曾銘宗等,都不忘在媒體大聲疾呼「投資陸股的風險在於『企業財報不透明』」。
然而,純從交易成本來看,儘管台股比滬股及港股都低無論股或港股在相關稅負上的都比台更具競爭必吸引更多高資產人士投入
如果順著這樣的態勢發展,在政府拿不出任何因應對策(包括相關稅賦及振興經濟等政策)之下,筆者恐怕得很誠實地說:台股低於千億元以下的「正常」成交量將成為「常態」,政府護盤基金與外資等「有錢人」,恐怕才是決定台股漲跌的最大關鍵。
且在大多數上市、櫃公司基本面難有起色(與國外企業毫無競爭力可言)之下,投資散戶根本沒有任何籌碼可以與有錢人對做或搭便車之下,投資人想要從台股獲利,恐怕更將是難上加難。
因此,回到本文主題的讀者提問,在台股量能持續無法擴大成為常態、台幣可能長期趨貶、人口持續老化、產業競爭力幾乎無解之下,投資人或許在資產配置上,應該要好好思考「是否有必要讓投資國內比重如此之高」的問題了。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45》挑選最佳實支實付型定期醫療險的訣竅!

前一陣子,筆者有幸接受《Smart智富》月刊的邀請,擔任「第一屆Smart保單評選」的工作。評選內容是從國內「實支實付」及「二擇一」的定期住院醫療險中,與其他幾位專家共同選出最好康的優質保單給讀者參考。
為了能勝任這個工作,筆者地毯式地搜集以及整理了國內所有相符的保單資料。總計純「實支實付」型的定期住院醫療險,共有6家保險公司所推出的7張保單。
如果再把「二擇一(日額或實支擇一給付)」納入,則張數就多得更多了。扣除才新推出,全市場唯一的一張「帳戶型」終身醫療險(號稱是「實支實付」,但卻是不折不扣的「二擇一」型保單)外,總共有16家保險公司,推出20張定期醫療險保單。但實際經過這一輪的保單評選之後,筆者有以下的重要感想,想與各位讀者一同分享:
一、條款可以看出一間保險公司,是不是很認真地在看待與客戶的契約?如果連契約都寫得七零八落事後理賠有可能會認真執行嗎?特別是保戶未來能不能領到錢,完全就是看保單條款的規定。
如果保險公司對於這樣一個重要的契約文件,都會用散漫的心態來處理,是不是很有可能未來是「嚴以律人(保戶)、寬以待己(保險公司)」,最終則是「能不賠就不賠」?!
二、條文越模糊,或許可以突顯有經驗業務員的價值,但不見得對每位保戶都有利。許多業務員會這麼告訴保戶:條款越是模糊,越能突顯我這位業務員的專業及重要性,越能夠幫保戶爭取到最佳條件。
這話雖然沒錯,但是,撇除「如何找到一位好的業務員」,每一位保戶真的都有可能遇到最佳的業務員,並且幫自己爭取到最高保險理賠金嗎?假設前者都是否定或「不一定」,越是模棱兩可的條文內容,恐怕更將是保戶不理賠或長久爭論與訴訟的開端,而非最有利情形才是。
三、許多業務員會花俏的名詞,以及某幾項金額有多高,一切都要看細項及內容而定。例如有業務員一再宣稱:「某公司定期住院醫療險的給付項目是『醫院各項雜費』,而不是一般『每次住院限額』,所以比其他家公司保單要優」。
但實際了解這張保單契約條款中的各項名詞定義才發現:這裡所謂的「雜費」根本就等於其他公司的「每次住院限額」。也就是說,雖然名稱不同,但內容卻是大同小異,且這家公司的住院限額與手術限額是合併在一起的(也就是共用一個「帳戶」限額),就算金額較其他公司保單為高,但與其他公司保單「住院手術額外給付,不計算在住院限額之中」相比,也並不會「特別優秀」。
從以上的舉例就可以提醒保戶:任何保單在比較時,千萬不要被「喜歡標新立異,只拿著某幾項做評比」的業務員牽著鼻子走,而要真正靜下心來,看看不同保單間,到底差異在什麼地方?而哪些特殊的差異,是真的對自己有利?或者只是保險公司或業務員的行銷噱頭?
所以,保戶在購買住院醫療險之前,應該比的並不是單項的限額有多高?哪一張保單的同一性別、年齡的保費是最低?或是保單有多少的給付項目?因為理由很簡單,保險公司在設計商品及費率時,都把所有該考量的因素都納入其中。所以,保戶實在不可能真正從保險公司處,佔到什麼了不得的大便宜。
下表一及二是筆者從「實支實付」與「二擇一」保單中,各挑選出三家公司的保單做比較。這裡面的意思也就是說:許多保單,有一、二好,恐怕就沒有三好,保戶永遠選不到那「各項評比都拿第一(項目多、限額高、保費低)」的保單;而且隨著保障項目及金額增加,以及保障範圍越寬之際,保費當然也就跟著水漲船高。
那麼,保戶該如何挑選保單呢?筆者認為,只要掌握住「挑對自己最有利的重點項目」就好。因為有時候在「主要保障項目」差不多時,有的保費可以便宜甚多。而這裡的「重點項目」包括了以下幾點:
一、別選RBC最後一班。雖然一年期定期醫療險保單是「一年一約」,就算中途保險公司倒了,保戶頂多也只損失一年的保費而已。但不要忘了:如果保戶年齡增加、身體健康變差時,想要換買乙公司的保單,也很有可能有被保險公司拒保的風險。所以,首先這RBC的資料就要特別注意,至少,落在那最後一段班的公司,可以做為保戶優先剔除的名單。
二、「高限額」是重點,但也要小心伴隨高保費的陷阱。從「保大不保小」,以及「用最少的錢,買到最高保障」的兩大原則來看,保戶在挑選時,最該比的基本項目就是「每次住院限額」能否拉到最高?且最好要有「長期住院增額」的設計。
此外,保戶最該注意的是「每次住院限額(或是叫做「醫療雜費」的名稱)」是否有包括住院手術的給付?一般來說,由於住院手術可能是保戶最花錢的項目之一,因此,除非「每次住院限額」相當高,否則,把住院手術納入其中的保單,其實際保障性恐怕並不如「每次住院限額較低,但住院手術另有給付」的保單。舉例來說,包括手術給付在內的「每次住院限額8萬元」,並不會比「每次住院限額5萬元、住院手術給付限額3萬元」要好到哪裡去。
此外,與「長天期住院增額」有關的部分,保戶該注意的重點應該是「超過多少天,保障會增加幾倍」?例如有的保單是超過30天就開始加倍,最高可達五倍;但有的保單則要超過60天才加倍,最高可能也才兩倍或三倍而已。
更有甚者,有的保單沒有「長期住院增額」的設計也就算了,還有設定每次住院最高天數(例如每次住院不得超過120天,或加護、燒燙傷病房不得超過90天、精神科病房不得超過28等)。這樣對保戶來說,更不符合保險「保大不保小」的重要原則。
事實上,一般保單只要限額拉高,保費也會跟著一起拉高,其中自然也存在著不少的陷阱。舉例來說,有的保單在年輕時相對便宜,但隨著年齡越高,保費增加幅度也相當驚人。
特別是由於大多數定期住院醫療險都是附約,因此,所謂的「保費高低」比較,不應只看附約,更要看所搭配主約的整體保費而定。現階段,終身壽險是各公司可搭配附約種類最多的保單之一。但是,每一家終身壽險的最低投保金額卻是大大不同。
這時,保戶最好要搭配主約之後的總年繳保費進行比較(請見下兩表最後一欄,但由於保單內容太多,所以,兩張表只就其中每次住院限額最高的三張保單為例)。
另外值得提醒保戶的是:雖然加上主約之後,年繳保費可能會很貴,有的人會建議保戶可在第二年將主約「減額繳清(也就是保額降到最低,但保障終身有效)」。
以下表一、二裡的6張所附加的終身壽險主約為例,保單條款裡都有以下的規定:「要保人於繳費期間內繳足保險費累積達有保單價值準備金時,要保人得以當時保單價值準備金的數額作為一次繳清的躉繳保險費,向本公司申請改保同類保險的「減額繳清保險」,其保險金額如保險單首頁之減額繳清保險金額表。要保人變更為「減額繳清保險」後,不必再繼續繳保險費,本契約繼續有效」;且在「附約有效」的條文裡,並未有「主約減額繳清就失效」,或是有特別註明「主契約減額繳清,附約仍舊有效」的字眼。
但事實上,幾乎所有終身壽險保單第一年的保單價值準備金(保價金)是「零」,所以,保戶實際上能夠進行高保費主契約減額繳清動作的時候,至少是在第二保單年度(也就是繳費第三年)之後了。
且保戶需要注意的是:由於保險公司已經知道保戶可以藉由「減額繳清」,來降低整體保費負擔。因此,近來已經有保險公司,準備針對「購買5年內保戶減額繳清」的案件,對業務員進行「追佣(要業務員退回佣金)」的做法。如此一來,保戶首先將面臨業務員大力遊說「別解約」的情況。
三、一定要有「保證續保」機制,且續保年齡至少要70歲以上。這是因為隨著人口老化、高齡者住院醫療費用急劇增加之下,如果續保年齡太低,恐怕這張保單根本無法提供保戶「一整輩子」的醫療費用保障。
四、注意「理賠條件」的限制。這裡包括了:是否可以「副本理賠」?保戶未來施行手術,如果不在手術表內該如何解決?請領保險金的相關規定等。
雖然金管會早已規定,保戶可以持收據「副本」,向保險公司申請實支實付。但事實上,就是有保單是白紙黑字寫上「理賠需收據正本」;又例如手術表外項目的處理,有的保險公司會採「協議處理」,有的則是「比照健保相當手術辦理」,但也有少數公司,則是在契約條款中,完全不見相關的規定。
筆者認為,這種完全不寫的保單,保戶真的可以「直接跳過」不買,而不要單純相信業務員「拍胸脯保證未來會協議理賠」。因為沒有「白紙黑字」做依據,未來保險公司針對手術表外項目「不賠」,它絕對是在法律上完全站得住腳。
再例如「同一次住院」的規定,就有「因意外、疾病或其併發症,在14天內不得『再住院』」,絕對比「因意外、疾病或其併發症,在14天內不得『在同一醫院再住院』要嚴格得多。
五、注意相關名詞的定義內容,魔鬼常會藏在細節裡。就以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最基本的給付項目-「每日病房費用限額」及「每次住院(醫療費用)限額」為例,每一家公司的規定就完全不同。
以「每日病房費用」為例,一般是指「病房費膳食費特別護士以外之護理費及醫師診察費」四項,但有的則是把「醫師診察費」列入到「每次住院醫療費用限額」中。
至於「每次住院醫療費用限額」,一般是採「正面表列」及「負面表列」兩種方式。有的則是一一列出,項目多達2030項(正面表列);至於「負面表列」的保單,通常會有「超過全民健康保險給付之住院醫療費用」的字眼。只不過,有的保單,還會在這一字眼加上「但….不包括在內」,或「只限以下超過全民健康保險給付之住院醫療費用(實際上算是「正面表列」)」字句。
又例如「無理賠記錄」,有的是保費的折扣,有的是保額(給付)增加。但其中暗藏玄機的部分在於:有的要連續三年無理賠,才會在「隔年」有保費折扣,且折扣可能只限一年。

除了以上的比較重點之外,該期雜誌還有其他值得讀者參考的項目,以及該注意的「眉角」,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逕自參考相關內容,本文就不再此一一贅述了。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