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09》2014年投資關鍵詞-中、美大對決!

在全球無數人的猜測與不安之下,美國聯準會Fed)終於在1218日宣布將自20141月起,每月購債金額由850億減至750億美元,正式拉開QE「溫和退場」的序幕。然而,此番QE的溫合退場,卻將整個掀翻及主導全球投資人未來的投資佈局。
對投資人來說,每年年初之前,都應該先針對來年的全球市場,進行充份地了解。這就好像看電影或戲劇一樣,要先分清楚劇中的主角是誰?至於其他跑龍套的「配角」,就算其「演技」再佳,除非在資金上「行有餘力(也就是有多餘的錢)」,否則,投資人應該集中財力投資在「主角」身上。
關於2014年的投資主軸,瑞士信貸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對2014年的預測曾有以下四大重點:首先是「(QE)退出元年」,其次是「股票表現將不差」,再者是「風險主要分佈在新興市場」,以及「美元上漲」。
而筆者從各種數據、分析及統計資料所進行的綜合性整理,所提出的2014年投資重點,將會濃縮在「中美兩大陣營的大對決」這幾個字之上。為什麼?最主要是因為2014年的投資觀察重點,就在這兩大經濟體的表現。
其中,成熟國家是以美國為「馬首是瞻」;至於中國大陸,則是所有新興市場的領頭羊。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國大陸表現不佳,所有新興市場就更加「沒有希望」。因為許多新興市場的原物料,主要銷售對象就是建立在「經濟高速成長」之上的中國大陸。
從目前的許多數據中顯示,美國經濟已經去除掉許多復甦之路上的障礙,還有影響整體經濟表現市場大幅波動的變數。以下,則是既明顯又明確的利多變數。
一、債務問題有解:儘管歐巴馬政府曾在1219日,向美國國會提出警告,稱國會議員若不迅速將聯邦債限調高的話,政府需要用來幫忙償債的借貸權力可能最快就會在20142月時用完。但根據外電的報導,由於2014年中美國即將進行新一波選舉,估計共和、民主兩黨人馬都不敢在這敏感的時間,在此問題上「賭上一把」。
二、經濟成長明顯優於預期:不但密西根大學公布1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上升至7月以來高點,美國商務部也在1220日公布美國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修正為年率上升4.1%創下二年來最強勁升幅,主要原因是「消費者支出加快」,以及「企業投資智慧財產權增加
順帶一提的是:不健忘的讀者應該還有印象:2013年年中之際,美國經濟分析局已經將GDP核算公式,進行一輪大幅度的更動及修改。其中加重權重的部分,正是與「智慧財產權」相關的「無形資產」計算。
三、受惠各項成本的降低,製造業重回美國。這主要是拜「頁岩油(氣)技術的創新,以及新興市場人工及能源成本逐漸拉高之賜。目前,已有不少美國及外商公司,都已陸續以實際行動,響應美國總統歐巴馬「美國精密製造(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 America)」政策。
例如蘋果公司19日起接受新的Mac Pro個人電腦訂單,這批新品將在德州製造,而且使用的零件全在美國生產,象徵蘋果執行長庫克推動1億美元「美國製造」計畫的開端。
但事實上以原來在美國南方蓬勃發展的紡織廠為例,當1990年代相繼關閉或遷往人工較便宜的國家。不過,隨著亞洲地區的薪資、能源和其他成本提高,愈來愈多亞洲紡織業者把工廠遷到美國東南部,使紡織業工作又回到美國。
四、另一波強勢美元時代來臨:除了QE退場的「利空出盡」,並吸引資金回籠,以及表現良好的經濟成長帶動外,美元指數也已明顯出現技術分析上「打底完成並向上走升」的趨勢。然而,美元的強勢,卻將是新興市場的一大烏雲罩頂。
例如陶冬就曾為文表示,上一次美元年走始於1992年,這個境下,墨西哥危1995年)、洲危1997年)、俄斯危1998年)、阿根廷巴西危2001年)先後爆。而「這場全球危,美乃始作俑者,又是家。然美先陷入危,但也率先復甦,危洲,逼了日本,到新了」。
因此筆者認為,新興市場的核心代表就在中國大陸。而與「橫在美國經濟景氣前的許多『大石頭』都已逐步搬開」相比,中國大陸2014年所要面臨的麻煩還真不少。
除了最近出現的「錢荒」問題之外,不論是金融、經濟或政治上,都充滿了不少的變數及風險。例如陶冬表示,「增長」與「通膨」將不再是明年大陸經濟的關鍵詞,取而代之的是「改革」與「風險」,而其中最為重要的項目有:
一、外資企業從大陸撤退:報載包括電子大廠IBM、惠普、強生等企業,先後宣布縮編或裁撤大陸員工的計畫。而由於「投資」項目是影響一國經濟成長(GDP)數字的一大變數,相關外商縮編動作,當然也為大陸經濟前景埋下隱憂。
中國大陸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認為,「用工成本(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2008年以來,中國制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從2008年至今,如果按照實際貿易加權匯率計算,人民幣的同期升值幅度達到了25.9%)」、「營商成本(它的天然氣價格只有中國的1/7,工業用電價格是中國的1/2。由於物流成本和能源價格相關,所以美國的物流成本只是中國的2/3。我們再來看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占總成本的20%,美國的是10%以下。中國大型企業的是6.5%,美國的是2%左右。再看土地成本,中國工業用地全國平均水平是102美金/平方米,美國的中西部地區是13美金/平方米,即使是舊金山也只有46美金/平方米,中國大陸地價最高的上海和深圳的工業用地價格則達到了200美金/平方米)」,以及「官僚主義衍化出的隱性成本」高漲,是導致外資工廠大量撤離中國的重要原因。
二、經濟成長出現疲態:由於國際投資人在進行投資決策之前,都是依照一國或地區的前、後兩年GDP成長數字為準。所以,以上預估數字的滑落,將很大成份地影響外人對大陸的投資。因此,中國大陸來年GDP數字預估的投資「參考性」非常高。
事實上,外資大幅撤退是一動態行動,其結果就會紮紮實實地影響到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以匯豐(HSBC)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指數高於50表明製造業活動擴張)為例,中國12月份的初值為50.5,略低於11月份的終值50.8
至於制、發佈最全面指數-中國指數(China Activity Proxy)的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中國經濟學家Mark Williams,則對中國2014GDP增幅的預期為7%,在眾多預期中處於低端,低於今年7.6%的預期增幅。
不僅如此,連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也預計中國大陸2014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將會從7.5%下調到7%,創下自2005年以來的最低數字;陶冬則預估大陸經濟平均增速將進一步下滑,GDP潛在成長率可能是5%~6%之間。
三、金融、房地產泡沫現蹤:據統計,11月份社會融資總量達1.23兆元(人民幣,下同),大大高於10月份8560億元。當然,貸款增加的一個原因是熱錢流入的影響。
因為10月份中國金融機構的外匯占款(衡量資本流入的替代指標)增幅達到9個月新高,金額也上升4416億元(達28兆元),創下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準。也就是說,熱錢持續大幅流入,也相當程度助漲了大陸泡沫的速度及可能性。
就有分析師指出,該項貸款統計也包括通過各種影子銀行管道發放的貸款,而且,這些貸款中也有很大的比例,是流入各地的房地產投資之中。所以,一旦房地產價格崩跌,其所引發的效應將會非常嚴重且棘手。
目前,只有摩根大通對2014年中國住宅房地產市場相對樂觀。他們預計2014年一線城市房價或將繼續上漲10%,二線城市上漲5%~10%,而三線城市平均保持不變。只有在一些供應較為充裕的小城市,2014年房價或將開始下滑。但大陸經濟學家馬光遠卻表示,聯準會退出QE可能把大陸房地產打回原形,多年來靠國際資本支撐的房價將面臨真正打擊。
四、財政赤字快速增加:儘管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長洪表示,2012年中國GDP規模51.9兆元,今年按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增長7.5%計算,總量將接近56兆元,1.2兆元的赤字規模占GDP的比重在2%左右,低於3%國際警戒線,也遠低於歐美國家的5%
但實際的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2年,中國赤字規模分別為1800億元、9500億元、1兆元、8500億元、8000億元,而2013年為1.2兆元;2008年到2013年,全中國財政赤字率分從0.6%上升至2.2%
預估2014年財政赤字規模為1.3兆,較今年增加1000億元,赤字率高於今年的2.2%,升至2.3%,創下4年來的最高。也就是說,中國大陸財政赤字率的升幅,已經連續幾年呈現「驚人」的增速。
五、人民幣大幅升值態勢可能暫歇:人民幣由2005721日所實施匯率改革之前的「一美元兌8.2765元人民幣」,一直到201312月底的水準,升值幅度高達26.64%
大筆熱錢進入中國大陸,不但升高了泡沫危機,也一定程度地壓縮了大陸的出口競爭力,進一步減低經濟成長的動能。且在「內有錢荒憂慮」,以及一但大幅貶值,可能會引發外資瘋狂「撤退」的疑慮之下,熟悉中國大陸金融業的分析師,多半持有「人民幣在2014年不敢大幅升值、不利經濟發展,但也不敢大幅貶值」的保守看法。
所以,在少了「人民幣只升不貶」的匯差優勢之下,大陸之外投資人恐怕更要回歸到中國大陸經濟基本面角度,來評估「相關投資獲利是否還能與即將面臨的風險相匹配」?
那麼,投資人也許會問:假設看好的是美國市場,又該投資什麼呢?根據美國知名投資期刊「巴倫周刊(Barron's)」最新一期封面故事,訪問華爾街10位頂尖分析師,他們認為美國與全球經濟轉強,最大受益人將是科技股與工業股,更何況科技股本益比相對偏低。不過這些投資專家也建議投資人應避開消費類股、公共事業股與電信股。
例如《MarketWatch》主筆Jonathan Burton就根據調研機構 IHS 的預期指出,2014年全球整體經濟將可溫和成長 3.3%,優於2013年的 2.5%。而全球回溫對美國大型企業來說是個好消息,它們仰賴海外營運收益,有許多企業的海外銷售比重甚至超過50%
至於債券投資方面,儘管有非常多分析師認為,QE退場並不代表政策變得緊縮,短期利率和定息殖利率仍維持在低點,但勢必將逐漸上揚。而升息環境會進一步推高長天期債券殖利率,壓低10年期國庫券和其他債券的價格。
但在新興市場回流,以及資產配置的前提之下,仍有人並不是非常「看淡」美國債市的表現。例如某外電就曾報導:目前有三項理由,可讓投資人續抱手中的債券,賺取少量的利息。第一,Fed仍在購買債券,而且數量依舊龐大。每月750億美元,雖低於850億,卻也絕非小數目。也就是說,Fed仍在大力支撐債券價格,並壓低利率。
其次,是長期利率與短期利率的關係。由於Fed說,短期利率仍將接近零,並持續「一段更長期間」。那麼應可確定,長期利率亦將守於低點;最後,通貨膨脹與通貨膨脹預期,都仍然偏低。這可由比較公債殖利率與抗通膨債券(TIPS)殖利率,清楚得知。
此外,投資人在2014年最該看多的標的,除了美國,也有不少人看多逐漸走出歐債風暴的歐洲市場。特別是愛爾蘭已在1215日,正式宣布退出國際援助,成為5個接受國際援助的歐元區重債國中,率先退出的國家。假設沒有意外,西班牙也將於20141月,成為第二個退出國際援助的歐元區國家。
但事實上,由於歐洲各國復甦腳步不一,歐洲市場2014年(甚至包括未來幾年)真正的「明星」,還是同文同種的英國,以及祖先同為盎格魯.薩克遜民族的德國,而不是現經濟表現仍舊遜色的其他歐洲國家。
例如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ONS)周五發布最新數據,英國79月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比上一季成長 0.8%,與原先的預測一致;但ONS同時宣布調整前幾季的成長數據。經調整後,2013年度的經濟成長率預測,也由原先的1.5%調升至1.9%,大出經濟學家意料之外,至於英國失業率已降至7.4%,來到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事實上,除了前面提到的美國製造業重返榮耀之外,在一個世紀前享有「世界工坊」美名的英國,但曾經在美國、德國與廉價勞力豐沛的新興經濟體競爭下而逐漸蒙塵後,目前卻正醞釀著東山再起。
因為一連串的經濟數據顯示,英國製造業已經有「捲土重來」之勢。根據近期公布的Markit/CIPS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製造業每月創造5,000個就業機會。另據製造業諮詢服務公司(MAS)調查,過去12個月來11%的受訪者把製造業產線移回英國,轉到海外的比率只有5%
而德國經濟資訊研究院(Ifo18日也公布,調查7000家企業主管所得的12月企業信心指數,已上升至109.5,優於11月的109.3 ,寫下20124月以來最高紀錄。
Ifo並預測,2013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將擴張0.4%2014年加速到1.9%,優於政府預測的1.7%12ZEW經濟景氣指數較上月增長了7.4個點,至62.0,創下自20064月以來的最高水平(歷史平均值是24.2)。
至於最要避開的地雷,恐怕就屬新興市場為主的各項投資。因為儘管美國經濟景氣復甦已經確立,卻仍然無法順利帶動新興市場的成長。像是高盛寫給客戶的,名字為「新興市場:高潮盡退」的報告中,就建議投資者「適度」容忍風險,將新興市場的投資比重,由占整個投資組合的9%降至6%

所以筆者誠懇建議,不管是債券(包括新興市場及高收益債)、股市或匯市,就算不是大幅出清,完全不值得投資,但也絕對不是投資主軸,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小比例「押寶」的情形。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我是有錢人迷思407》凶宅、凶人與無良企業?

上個星期,在一片食品安全新聞的洪流中,一則單親媽媽「誤買凶宅無法順利貸款而棄標,並因此被法院要求支付房屋得標金下跌39萬多元」的訊息,引發各界廣泛的討論及踏伐。
期間,有網友諷刺地表示:「帝寶能99%貸款,小老百姓一分不借」。更有人用「凶宅?人其實比凶宅更凶」的文章,來形容金融機構長期存在的「只求自己無損、不管他人死活的無恥現象」並非特例。
而聯合報在其「九十九比銀行是否看見自己的冷血的社論中也毫不留情地批評「九十九比零的貸款比例暴露的是銀行遇富則諂遇貧則刁的天性一切唯利是問不帶任何人性。單親媽媽誤購凶宅最後弄得血本無歸的故事不只令人感到心酸更讓人對體制的冷血感到憤怒」
事件多日演變之下,逼得當事者之一的大眾銀行在28日正式發佈聲明稿道歉,並承認該行確實有疏失並且對莊女因棄標損失的39萬多元,由該行「全部吸收」。
儘管每一次如此不公平對待的金融消費事件最後,總有人希望受害者「到此為止,不會再有下一人」。然而,當金融機構眼裡只有「全力降低成本」、「利潤極大化」,而忘了經營這些特許行業的「初衷」時,所有「保障消費者」的言論,都將是不可能達到的空話。
無獨有偶的,筆者上個星期也接到一位保戶的陳情。其內容是:目前保戶所繳保費,如果是採「非年繳」型式,都必須乘以一定的「繳別係數」,分別是「半年繳的0.52、季繳的0.262,以及月繳的0.088」。
如果仔細一點的民眾或許會發現:如果保費採取「月繳」,再將月繳保費乘上12個月,總繳保費硬是要比年繳貴上5.6%。老實說,在現在市場利率如此之低(台銀一年期定儲利率最高不過1.38%),以及萬物皆漲,唯有薪資不漲的年代,這樣負擔可以說是非常的沉重。
這位保戶希望筆者能發揮記者追根究底的精神,徹底了解問題的核心在哪?並且看看是否能夠藉由一些釜底抽薪的辦法,讓他這樣「相信買保險是為了日後的風險移轉預做準備」的小保戶們,可以降低一些負擔?
筆者其實也滿感謝這位小保戶,讓自己對於過去認為極其理所當然的事情,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與體認。且關於這個問題,在先後詢問了曾經在保險司工作過的政大風管系教授彭金隆、熟悉保險市場,並擔任壽險公會秘書長非常多年的洪燦楠秘書長,並一路問到金管會保險局的相關人員,才終於理清了問題的癥結,以及最該負責的單位。
根據相關學者、專家及官員的說法,當初在市場利率很高(達到兩位數)的時代,月繳保費必須把被保險人之後死亡率,以及現金折現率等因素計入,是非常公平合理的做法。再加上之前壽險公司收受保費,主要是以「人工」收費為主,收多次的成本,當然要比收一次的要高出許多。
儘管這樣的繳別係數有其充份、必要的存在理由,而且,5.6%的數字放在市場利率兩位數的時代,保戶的負擔非旦不能算是「頂重」,還可能異常地「輕巧」。
不過,一放到目前的現實世界裡,每年5.6%的差別費率,差不多就可以算是「超高利率」了。以台灣市場利率從2000年以來,就沒有見到5%以上的數字來看,國內保費採用月繳方式的保戶,等於是連續十多年都處於「被課以超高市場利率」的「不公平」狀態。
壽險公司光是透過這樣的方式,等於是無本金地「坐享」最多4%以上的暴利。因為,單單是國際上無風險利率(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也只有3%不到,壽險公司何德何能可以在既有的市場利率之外,淨賺如此高的獲利?
關於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彭教授認為只要金管會保險局發公函,或是請公會研議是否修改;洪秘書長則說,這是主管機關所容許的保險公司「費率計算」的最高數字,跟壽險公會完全無關,主要是保險公司「自行決定是否要收取到這個規定上限」?
至於保險局的回答,也與洪秘書長相同。因為從金管會所公佈的《人身保險商品審查應注意事項》中,第219點的「保險商品非年繳之各種繳別係數,以月繳對年繳為0.088、季繳對年繳為0.262,半年繳對年繳為0.52為原則,如非採用前述原則者,應於送審文件中提具精算說明」內容來看,似乎問題又都丟回給壽險公司。
當然,各位學者、專家及官員都不免建議民眾:「儘量選擇年繳,而不是加總保費貴很多的月繳方式」。但是,回到本文一開頭所談到的金融機構良心問題,恐怕不能單方面只要求保戶「消極地配合」才是。這絕對不是負有「照顧保戶權益」責任的金管會或壽險公司,應該採取的正確態度。
因為,會採取月繳保費的人,絕大多數都是一次拿不出高額年繳保費的財務弱勢之人。假設認同「保險是現在分期繳交一些小錢,對於未來可能損失大錢預做準備」這樣的理念,以及「越是沒有錢的人,越需要買保險」的前提之下,不論是壽險公司會是金管會,其實都不應該再坐視這樣的問題繼續存在。
特別是金管會,依照目前各壽險公司「金管會不動,他們就不會自動反應」的心態,以及相關法規條文來看,是有絕對的權力可以透過將現行《商品審查應注意事項》「增修」的方式,將相關條文中的「繳別係數」直接修改,或是像利變型商品宣告利率的規範,依照市場行情進行加減。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就算金管會修改的前項「應注意事項」,只要壽險公司不停賣舊保單,並以修正過後的新保單上市,保戶依然是享受不到新修正下的好處。這句話言之成理,但保戶不要忘了:如果壽險公司不做相同的回應,保戶是有絕對的權利可以在新買保單時,毫不留情地離去!

至於在短時間暫無改善的前提下,筆者建議保戶真的可以考慮:善用目前有些銀行推出的「刷卡付保費分期(至少要6~12期)零利率、零手續費」信用卡,先刷卡繳交年繳保費,之後再分期繳交信用卡款項。千萬不要讓這些欠缺「同理心」的壽險公司,繼續多賺保戶一毛錢!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版主最新公告》

感謝各位讀者這段期間,對於這個部落格的支持與鼓勵。為了提供讀者更週全的服務,《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粉絲團已正式成立。而在此同時,部落格與粉絲團也將擔負不同的服務功能。
其中,粉絲團將接續部落格過去「每日重點新聞剪報」的服務,至於部落格,則將專心於版主在不同媒體曝光的文章集結,特別是「聯合理財網」過去《我是有錢人》迷思系列文章。
期待各位讀者能繼續給與版主支持與鼓勵~

《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粉絲團網頁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6%9D%8E%E9%9B%AA%E9%9B%AF%E7%9A%84%E5%81%A5%E5%BA%B7%E8%B2%A1%E5%AF%8C%E7%99%BE%E5%AF%B6%E7%AE%B1/142247752797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