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4年10月14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3、有了保險,投資才開始有意義

根據壽險公會的統計,去年國人的平率雖已高達135.4%但是整體平均保額卻沒有隨著投保率的提升而增加。台灣去年新契約平均保額僅約40萬元,有效契約保額大概只在58萬到60萬元之間(平均63.8萬元),再度刷新歷史新低紀錄。
而回顧2003年各大壽險公司暢銷保單前三名,還是以「還本終身壽險」獨占鰲頭。這種多了「還本」兩個字的保單,代表著「分期儲蓄,到期一次把存在保險公司的錢拿回來」的意思。所以說穿了,一般大眾會購買保險並不是為了保障,只是為了「投資賺錢」這一個目的。
凡是動物都有儲蓄的本能,但是財產的累積的方式就像在沙灘上築堡,除非你積累沙堡的速度大於海浪沖刷的頻率(但是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很少人能有這種通天的賺錢本領),或是能用方法阻絕浪潮的侵蝕,否則辛苦了大半生,再多的耀眼財富也會被一次大浪所掏盡。
我們經常可以在電視媒體中看到天災人禍之後,苦主們一個個搥胸頓足、呼天喊地的慘況,望之實在令人不忍與鼻酸。但是,儘管這些血淋淋的教訓歷歷在目,卻仍舊喚不醒眾多欠缺正確風險意識的人。
相反地,我們只看到許多理財大眾一個個奮不顧身,縱身跳入滔滔的投資洪流之中,只願追逐高投資報酬的浪頭,卻忘了給自己一個最起碼的安全防護。而保險就像這些堤防或是游泳圈一樣,能讓一般大眾較無後顧之憂地全力向前衝刺,為自己贏得更多的資產。
在整個資產累積的過程中,保險就是那最前面的「非零」數字,之後的投資才能在它後面繼續加無數個零。也就是說,如果個人整體資產少了那個數字,再多的投資(以「零」做代表),最後也只是回到原點的歸零動作而已。
至於資產的保全,由於每個人的資產儲存地點都不相同,有的人的資產都在於有形資產上頭,像是公司行號老闆的各種生財工具,或是一般人的房子、車子上;而有的人則是自己的一技之長,不管外在環境的風強雨大,隨時可以移動工作與生活的場所。因此,投保的對象也應該以「最需保障的資產」為首要對象,才不會產生「花了錢,卻無法發揮預期效果」的情形。

其次,注重風險不只是替自己買適當的保單組合而已,也同樣適用於投資之上。舉例來說,高風險都伴隨著高風險,而即便你是能承受較高風險的投資人,恐怕也禁不起一、兩次的全數歸零。這部分,就要靠恰當的資產配置來幫忙完成了。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04年10月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2、以投資「存量」代替「流量」的觀念

許多人一定聽過「投資理財,戒之在貪」這句話。其實,貪婪是人之本性,想要改掉個性,恐怕比登天還要困難;但是個人以為,如果能改掉「頻繁進出」的想法,那麼投資理財恐怕就離成功不遠了。
在此,筆者想提供一個「重存量而非流量」的投資觀點。投資流量與存量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投資人到底在乎的是積極性的投資行為?還是希望採取保守穩健的投資策略?
不管是股票或是基金的投資,相信許多人都聽過「波段操作」這句名言。而所謂的「波段操作」,講白了,就是投資人應該善用投資標的的循環特性,藉由「低買高賣」來達到獲利的極致。
理論上來說,沒有人能說這種方式不對,但是它有一個嚴重的迷思在於:誰能夠知道每檔股票或基金的波段高點與低點?人非神仙,預測永遠不可能跟實際的結果完全一致。所以,「波段操作」永遠都只是紙上模擬的理論架構,經不起實務上的驗證成真。
如果的高、低點難抓,「低買高賣」的結果常會演變成「高買低賣」的惡性循環之中,其間的價差損失也恐非一般投資人所能負擔。只不過,「波段操作」仍然成為每一位投資顧問口中的重要投資心法,在眾多投資人中廣為流傳。
筆者不是說波段操作完全不可能,但是,人非聖賢,十次投資之中能對個四、五次,就已經是非常了不得的成績了;有人就算短期間之內,可以中個十之八、九,但是想要成為投資市場的永遠長勝軍,卻絕無僅有。
舉例來說,甲、乙兩投資人都是以十萬元資金起家,某甲採取頻繁操作策略。儘管他的投資報酬率可能很高,但只要頻繁進出,踩到地雷股的機率也大增,很可能好不容易累積的數百萬財富,一下子就要由零從新開始。
但某乙採許保守穩健的投資策略,安安份份地設定好股、債比,不但不頻繁進出,也不選擇風險較高的投資標的。儘管某乙的財富累積緩慢,也間或有零星的虧損,但至少不會讓他的財富從零開始,也才能夠安穩地邁向自訂的理財目標。
請各位投資人特別注意這兩位投資人的差異性。說實在的,個人在投資市場中看過許多頻繁操作的人,美其名是高買低賣,但一個空頭的大浪打過來,所有辛苦積攢的財富頓時就化為烏有;還不如一些注重「投資存量」觀念的投資人,不燥進也不隨波逐流,一切以保本為依歸,儘管累積的速度慢了些,但還是穩紮穩打地成長。

謹以這個心得,與眾多仍然沉迷於波段操作迷思之中,以及常感嘆自己投資無法獲利的一般大眾共同勉之!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04年9月30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1、投資自己的專長,而不只是工具

之前寫過的「理財比投資重要」的文章,引發了不少的回響。其實,我那篇文章主要想提醒:人生除了要打理「錢財」之外,還有許多事情是跟錢財習習相關的,像是工作(事業)、家庭與健康。一般大眾如果搞定不了這三大重點,人生絕對不會是彩色的。
筆者延續上次的話題,想特別強調的是:除非你想做一位專業的投資人,否則投資自己的工作或事業,恐怕更甚於搞懂並投資在每一種工具之上。為什麼?因為人各有所專,也都跟投資理財這一行差距甚遠,再加上每個人一天都是公平的二十四小時,不多也不少。
所以,一般大眾只能把自己最專長的能力,放在投資報酬率最高的項目上,這樣不但比較符合「比較利益的原則」(這也是亞當史密斯《國富論》中,人們之所要進行「分工」的基本假設前提),也將是最有效率的一種投資回報。
一般大眾經常可以在報章雜誌上看到一些這樣的負面教材:某位女明星在秀場賺了上千萬元,卻因為將錢拿去投資基金,導致嚴重的虧損;某一高收入名節目主持人的先生就在投信公司工作,自己卻也因為輕信他人的投資機會,而將辛苦賺來的主持費、廣告收入,全部吐了回去。
像這樣的案例也曾發生在你我的週遭,這些人共同的問題就是:不認為自己的工作與事業也是一種投資,反而刻意去追逐所謂的「金融工具」的投資,但是自己對這些新金融投資工具又不是那麼熟悉與了解,最後只落得千金散盡的悔恨下場。
對此,筆者實在想建議一般理財大眾:如果你覺得現在的工作不值得繼續投資,那就換一個自己有興趣,也願意犧牲奉獻的工作吧。要是覺得不想做個看老闆臉色的上班族,那就投資自己做老闆吧。靠著自己的努力,一般人也一樣能撐起一片天,掙得不錯的投資報酬率。何必一定把自己辛苦從工作與事業上所累積的財富,拱手在往外推呢?

真的,條條大路通羅馬,要達到人生各項理財目標,不是只有靠金融投資一個方法可以做到。而就算要利用投資工具來理財,也請選擇一個你所熟悉的標的。如果沒有把最好的資源,放在最對的地方,你所得到的,恐怕就不只是「事倍功半」而已了。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04年9月9日 星期四

理財比投資重要!

自己跑投資理財新聞十多年了,寫過無數教人如何使用投資理財工具的文章,但是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妳能不能告訴我,買哪支股票(或基金)可以賺錢?」
這是一個人人想發財的社會,每個人都在想「如何可以在短期內賺到一筆大財」,而各種報明牌、教投資、炒短線的工具、資訊隨處可見。現代人如果不買張股票,投資個基金,或其他唸起來繞舌難懂的新種投資商品,就好像是即將被社會逃汰的「LKK」。
社會大眾普遍有這種想法也並不為過,因為社會上充斥著太多所謂「短期致富」的成功故事。大家看多了,自然也會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想法。只不過,比爾蓋茲與王永慶都只有一位,平民百姓永遠是芸芸眾生中的大多數。因此對一般大眾來說,與其汲汲營營於短期的投資致富,還不如老老實實地從正確理財的角度出發。
沒錯,人生有許多重要的財務目標,像是購屋、退休等等,都需要一筆大額的資金才能達成。但有些人就是堅信「有動才有財」的觀念,錯把投資當做人生達成各項財務目標的唯一過程。
說實在話,個人看過太多人把辛苦賺來的錢(不論是上班或開店),經過東投資西操作之後,沒兩三下就讓財富化為烏有。這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把投資當做第一要務,卻不知道應該用細水長流的正確理財手法,才能守住自己辛苦累積的錢財並穩定成長,以支付未來重要的財務需求。
所以,理財的第一要務是要求保本,而保本並不是隨便買個保本型的商品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最重要的是要先了解自己有哪些財務需求?接下來,則是要透過正確的投資組合分配,讓自己的財富穩定成長。
所謂「滾石不生苔」,常常以「追逐明牌」的方式頻繁進出投資,到最後終究不會有太好的下場,因為人非神仙,不是每次選股都能準確命中,也不是每次投資都有超強的偏財運。
因此,如果你真的不會選擇投資標的,那麽就乖乖把資金分別依照約六比四的比例,投資在股票與債券基金上頭(記住,投資區域最好是投資收益穩當的全球型基金,而不是單一國家、地區或類股),並持之以恆的投資。
要不,那就學學比爾蓋茲或王永慶一樣,把所有心力都「投資」在工作及事業上吧!只要假以時日,總會在薪水或事業上有所成就,也不一定強求自己一定要多麼會投資選股。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04年9月2日 星期四

節省保費的5大「撇步」

根據統計,儘管國人的投保率已經超過150%,但是每人的平均保額只有不到60萬元左右。而受益人所領到的這不到60萬元理賠金,除了聊備於無外,還能有多少實質上的幫助呢?
照理來說,最應該投保的人,應該是那些完全經受不起任何一丁點損失的人。但事實上,這群人多半沒有太高的收入,因為扣除了個人或家庭的固定開銷後,大概已經擠不出多少銀兩,可以替自己或全家買個像樣的保障。
而風險是無所不在的,因此,如何用最少的錢,替自己或家人買到最週延的保障,是每位聰明理財族必修的保險學分。以下介紹幾招實用的小「撇步」給「薪貧族」參考。
撇步一、千萬不要買還本型的生此合險,如果錢實在不夠多,可以購買定期壽險。還本型的生死合險是國人常掛在嘴邊的「儲蓄險」,依照契約條款,不論被保險人生存與否,都可以固定領取一定金額的保險金。
由於被保險人所領取的保險金,完全是平日保戶所繳的保費而來,因此,這種保費超貴的保單,根本換不到高額的保障。以一張20年期繳費的儲蓄險為例,每百萬元保障的年繳保費高達5萬元;但購買同樣保額的20年期定期險,保費只要45千元左右。
撇步二、依年齡與職業風險的不同,拉高意外險的投保比重。由於不同年齡在意外與疾病發生的機率不同,因此年齡越輕的家庭主要收入來源者,就應該提高意外險的比重。在此同時,也能節省更多的保費,因為同樣是100萬元的保障,年繳保費只有1290元。
撇步三、醫療險選最低額度的實支實付型險種,並利用套餐型保單節省保費。如果預算真的不夠,可以購買最低限額的實支實付型醫療險。目前有許多套裝的保單組合,由於是一年一繳的短天期險種,因此保費都比一般長天期醫療險便宜許多,也是一個不錯的短期應急良方。
撇步四、房貸選擇「保額遞減型定期壽險」。由於房貸負擔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減少,因此消費者沒有必要在此超額購買。保額遞減型的定期壽險不但符合蝸牛族的需要,更可以省下更多的保費。

撇步五、同樣是終身壽險,年輕人購買變額萬能壽險比較便宜。由於變額萬能壽險的保費是越年輕越便宜,同時也可以依照自己的財務規劃決定繳交保費的時間與金額,更加適合年紀輕,又沒有太多保費預算的人購買。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