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0年12月1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98》2大方向,自己的退休自己救!

 最近,國內廣大勞工朋友們最關心的議題,就是在11月底,掌管約4.4兆台幣、事涉近千萬勞工權益的勞動基金(勞工保險基金與勞工退休金)又爆出重大弊案(https://udn.com/news/story/121825/5048796)。

檢方調查,今(2020)年7月間,在一場勞動部勞動基金運用局國內投資組前組長游迺文,以及寶佳資產投資主管邱裕元都出席的宴席上,邱裕元疑似請託游迺文買股,並拉抬特定股票。全案已朝行賄、操縱股價方向偵辦(https://udn.com/news/story/6839/5059888)。

此消息一出,立刻引發各界的譁然。雖然事後勞動部也出面,向社會大眾解釋,是察覺異狀而主動向廉政署檢舉,並且主動公佈「勞動基金在11月大賺2300萬」的新聞(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416402,今年以來勞動基金管理績效請見下圖一)。但是,仍舊無法止熄廣大勞工的怒火,以及其對政府退休基金的不信任。

 

圖一、今(2020)年勞動基金管理績效:

說明:以上數字為「累計收益」,並非當月收益

資料來源:勞動基金運用局

 

之後,也有新聞報導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161/5069996?from=udn-category指出,就算勞動基金虧錢,還是有「最低保證」。言下之意就是:勞退基金再怎麼虧損,最後都不致於讓廣大的勞工大眾「賠錢」,或「拿不到退休金」。

但是民眾別忘了,這筆最低收益保證如何而來?分毫都來自於自己所繳的稅金吶!所以,有人會因為自己左手拿到退休金,而右手支出大筆稅金,而感到高興及「認為自己賺到」了嗎?

且再說了,就算退休的人,已經不用再支付任何個人綜所稅,那筆「保證收益」,也可能是從退休者的子女所「貢獻」;且就算退休者沒有子女,很抱歉,政府也會用「提高其他稅金」的方式,讓退休者把拿到的退休金,「吐」一些回去!最「狠」的方式,則是政府藉由通貨膨脹,既解決了政府本身的龐大債務問題,又把生活困難問題,留給窮苦小民。

回到本文的正題,在實際談到如何存退休金之前,請容筆者先簡單介紹一下,現有各種勞工退休金制度的內容,才能進一步讓讀者理解,為何要「自己的退休自己救」?

目前,除了依照《勞動基準法》而成立的「勞退舊制」之外,大多數勞工所享有的退休制度,就只有依《勞工保險條例》所領取的「勞保老年年金」,以及依《勞工退休金條例》所領取的「勞退新制」(三者比較請見下表一)。

 

表一、勞工所享有的3種退休金制度:

 

勞退舊制

勞退新制

勞保老年年金

三層退休金制度

第二層(職業退休金)

第二層(職業退休金)

第一層(社會保險)

 

確定給付

確定提撥,但有「最低保證收益」

確定給付

給付方式

一次性給與

一次性或月退休金

一次給付或年金給付

平均所得替代率(%)

--

13.37%

38.75%

資料來源:勞保局、「總統府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有關「我國年金制度概況彙整」

製表:李雪雯

 

上表一的重點之一是,它清楚告訴廣大的勞工朋友:最基礎的社會保險(勞保老年年金),再加上第二層,也就是屬於「職業年金」的新制勞工退休基金,加總起來的所得替代率數字只有52.12%。

特別是勞工保險的「月投保薪資」,都有一定上限(2020年勞工保險「月投保薪資」上限是45800元),對於高薪者來說,以上退休後的所得替代率,只會更低,不會相同或更高。

以上數字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根據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建議,退休之後的所得替代率最好要70%(也就是退休後的收入,大約是退休前的7成)。

如果按照「總統府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有關「我國年金制度概況彙整」裡的數據,勞工第一層(社會保險),加上第二層(職業退休金)的所得替代率,差不多是52.12%。

距離以上「所得替代率要7成」的目標,還有一段差距(17.88%)。且就算把勞工自願提撥6%的所得替代率加上去,總退休所得替代率(65.49%)也仍是不足。

上表一的另一個重點是:由於新制勞工退休基金(所得替代率僅有13.37%),是採取「確定提撥制(也就是繳多少,領多少)」。所以,只有它是唯一「不會面臨破產命運」的勞工退休基金。至於屬於「確定給付制」的舊制勞工退休金,以及勞保老年年金(所得替代率為38.75%),同樣都有「面臨破產(https://udn.com/news/story/7238/5088240?from=udn-catelistnews_ch2https://udn.com/news/story/7238/5088242?from=udn-catelistnews_ch2)」的命運。

且就算勞保基金不破產,但只要是屬於「確定給付制」,「會不會倒閉」的前提,就完全得看「未來繳保費的年輕人是否夠多」而定。特別是台灣已在今年,出現「生不如死(出生嬰兒數,低於死亡人數)」的窘境,代表未來能源源不斷、供應已退休者退休金的人數,肯定會越來越少。

在這樣的前提下,就算勞保年金不破產,也一定會面臨持續「多繳、少領及延後領」的結局。如此一來,等於未來所有的退休者,都會面臨更大程度的退休金不足的缺口。

所以,筆者才想不厭其煩地再三建議廣大勞工:既不要奢望現有退休金,可以讓自己的未來「能安穩退休」;也更千萬不要再做「自願提撥6%退休金,一方面可以節個人綜所稅,又可提高退休所得替代率(僱主提撥6%,再加上勞工若自願提撥6%的所得替代率,也不過是26.74%)」的美夢,應該要認認真真、穩穩當當地思考:該如何做到「自己的退休自己救」?

實際從下圖二中可以看出在過去5年間,3大退休基金的績效,連複製台股指數表現的0050都沒贏過。而且,不論是勞工退休金新制或舊制的收益率,還是在「保證收益」之下的結果。不然,其績效表現數字還會更差。

 

圖二、過去5年,3大退休基金績效,都沒贏過0050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勞動部全球資訊網(https://www.mol.gov.tw/topic/6025/13123/34950/)、Mondydjhttps://www.moneydj.com/ETF/X/Basic/Basic0009.xdjhtm?etfid=0050.TW

說明:勞工退休金不論舊制或新制,都有「保證最低收益率」,也就是依照「第一銀行、合作金庫銀行及台灣銀行3家行庫,每月1日牌告2年定期存款平均利率,年資料為1-12月平均數」計算。

 

當然,上圖有兩大重點,必須先跟讀者「交待及解釋清楚」。首先,3大退休基金的操作原則與目的,並不在於「資產極大化」,而是「保守穩健」地累積財富。簡單來說,退休基金並不求打敗大盤最多,而在於「別輸太多(慘)」。所以,整體績效表現,自然會不如投資策略最為積極的0050

其次,正因為0050是屬於(非常)積極型的投資標的(幾乎100%投資於股票),與「保守穩健」投資策略(同時投資於股票及債券)的勞退基金完全不同。讓0050的表現在股市行情好的時候,可以贏過大盤非常多(績效第一名);相同的,當股市大跌時,0050的表現,當然會比勞退各基金要差(成績墊後)。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上圖二的勞退舊制與新制,分別在20152018年股市下跌時,績效表現仍然有正值的獲利,但那完全是拜「保證收益率」機制之賜。兩大基金該年度的實際收益率,仍舊是負值。

儘管如此,筆者認為上圖,可以給有心想要自行累積退休金的民眾,以下兩大重點方向:

首先,由於現有勞工退休金,仍存有一定的不足缺口,一般民眾想要用較為輕鬆的方式,就能替自己累積出足額的退休金,那就只能採取較為積極穩健的方式。

筆者在下表二中,設定出「希望未來退休後,每月能領1萬元到81歲(2019年國人平均餘命)」的條件。在年複利報酬率8%、6%及4%之下,304050歲勞工,現在每月應該提存(投資)金額。

 

表二、在年複利報酬率4%、6%及8%、退休後每月要領1萬元之下,現在每月要存(投資)多少錢?

現在年齡

8

6

4

30

950

1500

2300

40

2200

3000

4000

50

6000

7200

8500

說明:假設到65歲開始提領時,年複利報酬率為0

 

以上表二值得讀者注意的是:所計算出的金額是「假設從304050歲開始儲蓄(投資),到65歲退休後所累積的總資產,在『不繼續做任何投資(年複利報酬率為0)』之下的『現在每月需儲蓄(投資)金額』」。

但一般來說,這筆退休金除了每月固定提領一部分,做為生活費之外,其餘金額仍會繼續投資生利。而在這樣「持續投資」的前提下,上表二的「現在每月須存(投資)金額」,還可以再降低一些。

上表二的最大重點就在於:特別是在「勞退新制退休金可以完全領到」、「勞保年金不確定能領多少」、「兩者相加的退休後所得替代率仍不足7成」,以及3大勞退基金投資策略仍屬「保守穩健」的大前提下,廣大勞工想要用比較輕鬆的模式,拉高自己的退休金數目,就必須採取「穩健積極」或更為「積極(較為年輕的勞工)」的策略(預期年化報酬率要較高些)。

其次,投資人可以從市場指標中,找尋積極穩健獲利的長期投資標的。在有了每月儲蓄或投資目標金額之後,勞工朋友最最想知道的就是:要怎麼正確精選投資標的,才能夠達成以上「輕鬆儲存退休金」的目標?

先不談遠在國境之外的投資,單以台股為例,近15年來定期定額投資的年化報酬率大約是8%;再以0050 ETF為例,近10年年化報酬率約是6%(當然,用定期定額投資的年化報酬率會更高)。

實際從政府3大退休基金的前10大持股明細中,讀者可以發現其與0050是「高度重疊」(請見下表五)的。所以,筆者認為,投資人還可以從上圖二及下表三中,找出一個儲存退休金的3大選股方向:

 

表三、3大退休基金的前10大持股,跟0050高度重疊:

 

0050

新制勞工退休基金

舊制勞工退休基金

勞工保險基金

1

台積電(47.96

台積電(20.45

台積電(22.69

台積電(28.79

2

聯發科(4.64

鴻海(4.69

聯發科(4.00

中華電(8.82

3

鴻海(4.28

聯發科(3.93

鴻海(3.59

鴻海(5.21

4

台達電(1.90

中華電(3.44

大立光(3.16

台達電(4.88

5

中華電(1.88

台達電(3.11

兆豐金(3.09

國泰金(4.01

6

台塑(1.78

大立光(2.87

台塑(3.00

富邦金(3.81

7

聯電(1.63

國泰金(2.73

台達電(2.56

統一超(2.77

8

南亞(1.53

富邦金(2.35

國泰金(2.54

台灣大(2.49

9

中信金(1.51

日月光(1.62

富邦金(2.54

兆豐金(2.41

10

國泰金(1.47

兆豐金(1.62

中華電(2.06

聯發科(2.30

說明1、除了0050的前10大持股,是1031日資料外,其餘勞工退休金及勞工保險基金的前10大持股,是630日資料

說明2、以上數字是「持有比重(%)」

資料整理:李雪雯

 

其一,是直接買0050 ETF

其二,是購買「可以涵蓋這10大高度重疊個股的國內股票型共同基金(提醒投資人注意的是:會涵蓋這10大高度重疊個股的基金或ETF非常多種,包括各種特殊題材或產業,像是高股息或高科技、半導體或ESG…等,都有可能會重押在這些高度重疊的個股上)」。

其三則是:直接投資0050的前10大持股。

以上3種方式,可任由有心做好退休規劃的投資人,依照自己對國內產業的熟悉度進行選擇。但是,筆者最、最不建議廣大勞工朋友的就是:繼續「自願提撥薪水的6%」,再繼續把錢給政府的勞退新制退休基金代操;也不用再繼續期待與等待,政府開放「勞退自選」方案。

也許眼尖的讀者會發現:為什麼筆者只介紹台股,而沒有介紹其他民眾常使用的理財工具,或是海外的投資機會?對此,個人的解釋是:

首先,如果是較為年輕的投資人,是可以加重海外投資的比例。但如果已經離退休沒多久(特別是已年近6065歲時),在考慮「海外投資都會有匯兌風險(有可能讓退休金減少)」的前提下,筆者並不建議海外投資比重過高。

當然,讀者可以說,現在台幣升值、美元貶值,不正好是最佳的投資海外機會?話說的都沒錯,但是,在投資人分批將資產匯回台灣,且要找尋下一個仍有一定收益的投資標的時,總會面臨一定的匯兌風險。

匯兌風險有可能是「損失」,也可能是「收益」。只不過,如果不想讓自己的退休金,還多一層匯兌風險,筆者是比較建議投資人,可以儘量偏重國內投資。

其次,海外投資不是不能碰,而是要回到一個重要的投資金律—不懂的市場不要碰。筆者真的很想問:國內投資人到底多了解海外的資本市場,以及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如果投資人真的了解,拉高海外投資的比重,自然是沒問題。

根據筆者過去的經驗顯示,國內投資人勉強比較能夠了解的海外市場,也就是美國市場,或是稍微知道美國的哪些產業,可能具有一定的國際性競爭力?所以,如果投資人想多投一點錢,放在美國市場,個人也真的不會反對。但是在後疫情時代之後,投資人還要再三確認一下:未來美國還能稱霸全球多久?

假設又是拿去投資在一些自己都不了解的國家,或是那些風險高的高收債基金上,筆者真的還是奉勸投資人,不如老老實實找國內的標的好。至少,投資環境還算熟悉,也能充份了解所投資標的的風險與機會~

當然,對於想要長期靠台灣股票市場,累積自己退休金的人來說,現在「一萬四」的台股指數,都會讓很多想要進場的人「怕怕」。對此,筆者建議投資人,還是回歸「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也才能避免「抓不準進場時點」,或是「現在一進場,就可能買貴」的風險。

再者,不論是保險或房地產,都有一定的「投資缺陷」。以儲蓄險為例,它的收益率真的跟銀行定存「差不了多少」。假設所有理財專家,都不建議用銀行定存來存退休金,那儲蓄險又有什麼理由,會是「最適合」的退休金籌措標的?

除非當事人的錢多到沒處花,既不想做任何投資,又不希望未來每月生活費有任何波動。否則,筆者真的想不到「非得用還本型壽險,來進行退休規劃」的理由~

就算是投資「號稱收益率比台幣保單更高」的「外幣計價」保單,卻一樣會讓保戶在未來,面臨著匯兌損益的不確定風險。一旦出現損失,那不是就把已經微薄的獲利,再「進一步壓低」?如此一來,投資人當初又何必費心思,把台幣換成外幣呢?

至於今年以來熱賣的投資型保單,筆者唯一還「可能推薦」的標的,就只剩「變額年金」。這是因為不論是變額壽險或變額萬能壽險,都有一定的危險保費成本,且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大幅上升。當危險成本越高時,保戶的收益就會被「吃掉」更多。

只不過,以變額能金做為廣大勞工籌措退休金標的時,唯一前提必須是:附加費用率極低,或至少是同業中較低的水準。否則,筆者寧可建議直接進行投資,而不是「轉一個彎」,又被「抽一層費用」的投資型保單。

當然,如果要選擇「類全委投資型保單」,在沒有正式退休前,一定不要開始定期領取「配息」。而是要選擇「累積型」,透過時間複利的效果,讓財富快速增大。

再談房地產,撇開房價是否下跌,以及相關稅負(房屋稅、地價稅)等問題不談,租金來源是否源源不絕,以及出租前、中、後的各項維修與管理,在在都考驗著每一位房東的耐性與時間成本。

更何況,投資房地產的金額龐大,並不能像一般金融商品那般,可以「極小資本投入(定期定額投資基金,每月30005000元即可)」。特別是當事人如果還是借錢買房,整個出租的投報率又會下降許多。

談完了勞保基金的危機,除了勞保頻傳弊案及破產危機新聞之外,自1995年開辦以來,已經有25個年頭的全民健保,也一樣面臨「不漲保費不行」的窘境。

根據最新資料顯示,今年健保財務將達史上短絀新高670億,目前健保的安全準備也僅1.88個月,預計到2021年底更將只剩0.54個月,遠遠低於1個月安全水位。且衛福部部長陳時中之前,也曾強調「沒投資就沒健康」,代表保費調漲似乎勢在必行。

初步看來,如果要讓這個令全世界都稱讚的健保,如果要能持續「走下去」,除了漲保費之外,更有可能的是「提高病患自負額」的方向。然而,一旦健保跟勞保一樣「繳多、領少」,其下場也就等於跟「破產」,也就跟「除了最基本的診療費之外,其餘不論門診或住院,幾乎都得要自費」是一樣的。

正因為有這樣的龐大健康費用風險,筆者也同時建議正為退休金而擔憂的勞工朋友,除了想辦法「多攢一點退休金」外,也要及早為退休後,可能極為昂貴的醫療費用,預先且「及早」做好風險規劃(各個健康風險相對應的保單,請見下表四)。

 

表四、可以解決退休後各項高額醫療、照護費用的對應健康險:

 

可能費用支出

對應保單

建議優先選項

門診或住院

長期住院、門診或住院手術、昂貴醫材及藥品

定期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

定期型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

癌症

癌症險

特別是「一次給付型」

重大疾病

重大疾病、特定傷病或重大傷病險

定期型,且理賠條件較寬鬆越好

非住院

失能、長期照顧

長期照顧險、失能險

定期型

製表:李雪雯

 

筆者之所以用「及早」這兩個字,就是因為隨著當事人年齡的增加,各種健康險的保費,也會逐漸拉高及「變貴」。且隨著體能及健康狀況就會逐漸變差,一般大眾更有可能面臨「加費」、「批註除外(某些特定風險無法得到保障)」,甚至是「拒保」的風險。

有關上表四裡所介紹的各種健康險,筆者還想做一點補充的是:各個健康險的種類非常多(特別是住院醫療險,請見下表五的分類)。不但各個保單條款的理賠範圍不一,保戶現在所要繳交的保費負擔也不同。值得每一位保戶,向自己的保險業務員,詢問清楚其中的差異,並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保單。

 

表五、常見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3種類型:

類型

傳統型

新型

自負額型

特性

日額高雜費低

日額低雜費高

低保費彌補高額醫療費

手術定義

按保單條款之手術名稱

按全民健保支付標準2-2-7所載項目

按全民健保支付標準2-2-7所載項目

保費

一般

較高

最便宜

續保年齡

較低(通常至75歲左右)

較高(通常至84歲左右)

較高(通常至84歲左右)

備註

適合住院時間長自負費用不多的狀況

適合住院時間短自負費用高的狀況

適合住院時間短自負費用高的狀況

適合對象

第一張實支實付

預算寬裕第二張

實支實付

預算有限又想拉

高保障者

資料提供:「保險本舖」徐采蘩

 

個人認為,只要目前每月薪水收入,扣掉各項必需生活費,已經所剩無多的人,優先投保的首選標的絕對是「定期型」,而不是「終身型」的各種健康險。

目前,以「一次給付型」的癌症險為例,各壽險公司幾乎都有推出保費相當便宜的一年期保單。雖然保費可能比產險公司,所推出的同一保障內容的保單費率還低。但多數是「不能單獨購買」,必須跟主契約一起搭配投保的附約,使得整體保費降不下來。

然而,由於產險公司的這類保單,通常最高投保金額都不高(例如最高只能投保100-200萬元)。所以,熟悉各家商品內容及費率的「保險本舖」創辦人兼顧問徐采蘩就建議:假設是預算有限,且只想用較低的費率,短期拉高相關保障金額的保戶,也可以考慮向產險公司投保。

徐采蘩的意思是:包含壽險、意外險及各種主、附約健康險的基本保單組合,可以向壽險公司統一投保;如果認為短期間,某一項健康風險出現不足的缺口,則可以向一家或多家產險公司,投保一年期定期健康險主約。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讀者有任何投資理財方面的問題,歡迎留言,個人將以最快的速度回覆。
但要提醒讀者的是:由於主管機關相關金融法規的限制,個人無法針對個股價格或指數進行買、賣點的預測與建議。在此向您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