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00》2021年投資理財方向(上)6大趨勢,影響投資人的「錢途」!

 一切,恐怕要從2020年初的那場,震撼全球人心與經濟的新冠疫情開始說起~在新冠疫情肆虐之後,許多地球上人類從經濟、金融、產業、工作到生活,全都徹底的改變了

簡單來說,新冠疫情首先影響了這個地球上,所有人的未來生活。這樣的生活改變,接著會影響經濟(投資)、工作(創業或就業),以及未來投資人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

2021年整體經濟與金融市場的趨勢預測,全都是由這場疫情延續下的結果。筆者認為,2021年整體的趨勢發展有以下6大項,值得投資理財大眾特別注意,並做為決策前的參考。

趨勢一、資金持續泛濫、利率持續趨向0,金融投資雖是致富的王道,但也要小心隨時可能發作的金融風暴。為了提振經濟與救濟企業倒閉與勞工失業,各國政府不斷推出一波波的現金紓困辦法。當然,也包括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幾乎沒有停過的資金寬鬆(QE)政策。

例如國際貨幣基金(IMF)之前所公佈的2020年度報告就指出:各國政府與央行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已合計推出19.5兆美元(分別是12兆美元的財政振興措施,與7.5兆美元的貨幣政策),規模是前所未見的紓困方案,來挽救全球經濟。

且就在全球疫情再次升溫之際,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在(2020年)1221日,通過歷來規模第二大、約9,000億美元的紓困方案,再為企業提供一系列的租稅減免、並發給民眾現金(https://udn.com/news/story/6813/5113809)。有經濟學家認為,這項法案雖然來得晚,卻總比沒有好,將能支撐經濟的復甦。

世界各國已快速推出像減稅、失業救濟、提供小企業貸款,以及降息到歷史新低等措施。簡單來說一句話,就是「拼命撒錢」,並進一步將利率維持在趨近於0的位置。

雖然各國政府知道資金過於泛濫或長期零利率,並不是件值得稱讚的好事,反而可能是個大災難。例如中央銀行理事暨東華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林金龍,就在面對媒體(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086028?from=udn-catelistnews_ch2)採訪時表示:「利率絕對是很重要的因素。利率很低,就像美國,美國次貸(subprime)發生的最大原因就是低利率。」

林金龍解釋,利率非常低時,意味融資購屋的成本很低,美國的壽險機構在長期低利率環境下為了賺取高報酬,被迫去買他們搞不清楚的連動債等金融商品;很多後遺症都是低利率環境所造成的。

只不過,向來對經濟沒法有長遠計劃的各國政府,因為民主制度每幾年一次大選的選舉壓力,只能不斷以「撒錢(貨幣寬鬆政策)」的方式來「飲鴆止渴」。

也就是說,儘管各國不太可能再度降息(老實說,以世界各國低到不能再低的市場利率,也沒有多大的「可降空間」),但可以確定的是:各國撒錢紓困及貨幣寬鬆的趨勢將持續存在。甚至在「放錢容易、收錢難」的前提下,想要「緊縮貨幣政策」,都有很大的困難。

由於長期低利率所形成的資金瘋狗浪,會在短期內讓資金狂歡的派對持續上演,金融及房地產投資行情長期不寂寞。也就是說,在資金的洪水四處泛濫之下,各個金融投資市場的前景,鐵定是不會「寂寞」,而是會更加「活蹦亂跳」的。

為英國《金融時報》撰寫評論的大陸長江商學院副院長劉勁及研究員陳宏亞,就把降息造成金融資產泡沫的流程說得非常清楚:各國持續降息沒有帶來高經濟成長與高通膨,但資產價格卻越來越高漲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貧富差距過大」、窮人消費不起,造成「消費需求不足」及「產能過剩」,進而拖累了經濟成長;但另一方面,降息之後卻提振了「投資」方面的需求,且開始對土地和所有金融資產(股票、債券等)集中,並推升了價格(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90578?full=y&archive)。

然而,儘管「股市代表一國經濟的櫥窗」,但各國股市的「活跳跳」行情,卻與實際經濟表現「不太相符」。就以美國為例,根據IMF的預估,美國2020年經濟成長率為-4.3%,但道瓊指數上漲6%,那斯達克指數更上漲42%。

其原因就在於2020年年初以來,美國聯準會的無限量的量化寬鬆(QE),為市場持續注入比之前3QE更多的資金。這些資金,原本是想活絡經濟,但卻流向美國及全球股市,並大幅推升股價指數。

低利率對於想要借錢的有錢人或企業來說,卻是一個「能夠快速累積財富」的好日子,特別是當市場利率極低之際,投資人如果看準趨勢,「借錢賺錢」的暴富程度更大。

另一方面,在資金潮水湧向金融及房地產市場,並進而推升相關資產的價格時,有能力透過低利借錢投資的有錢人,以及沒錢進行投資的市井小民之間,將形成更大的貧富差距鴻溝。

當然,「看不準」的下場也會非常之慘。更何況,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當經濟景氣繁榮之際,投資人根本不用太擔心債券違約的問題。如果經濟持續低迷不振,那麼,企業違約潮再現,不僅會出現債券市場的一波「大逃殺」,也可能進一步形成另一場金融風暴。

特別是2021年的經濟,可能會呈現瑞士信貸私人銀行亞太區副主席陶冬所謂的「弱復甦」的機率非常大。但是,由於市場資金滿溢、過多的資金,追逐少量的投資標的,才造成2020年各個市場的價格大漲。然而就像陶冬所說:「資產價格動盪也是過去前所未有的」(https://udn.com/news/story/7241/5101765?from=udn-catelistnews_ch2)。所以,投資人更要特別小心才是。

舉例來說,最近以來中國大陸企業債頻頻出問題,恐怕就是一個非常值得投資人(特別是高收益債券投資人)重視的警訊。一旦債券違約的狀況持續擴大,其影響層面,可能會由中國大陸,逐漸漫延到全世界,發生另一個全球性金融風暴的可能性,也並非全無可能。

當然,就算短期間內,中國大陸在全球及「央媽」的不斷挹注資金下,不至於發生系統性債務危機,但也一定會引發中國大陸的經濟下行。對於投資中國大陸的投資人來說,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

趨勢二、各國政府債務持續惡化,注意金錢遊戲更加盛行及加稅。一旦經濟持續低迷,各國政府及央行,都將持續向市場及人民「撒錢」。而撒錢之後,會出現兩個結果,一是前面「趨勢一」所提到的市場利率持續走低,另一個則是政府債務持續創新高。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就引用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數據指出,全球總債務佔全球產出之比,已經從2019年底本就很高的321%,大幅躍升到20206月底的362%。且「如此巨大且突然的躍升,此前從未在和平時期出現過」,他說(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90769)。

事實上在這一波疫情之後,也再度加深了各國政府的預算赤字。以美國為例,就有媒體引述美國財政部在1210所公佈的數字,11月最新預算赤字為1450億美元。總計10月和11月,美國預算赤字較去(2019)年同期擴大25%,達到4290億美元的水準,且赤字規模創下財政年度前2個月新高紀錄。

再以台灣為例,根據之前媒體報導,明(202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歲出與歲入都突破新台幣2兆元。但是,歲入比歲出還差短1165億元,將以舉債1915億元,以及「移用以前年度歲計賸餘100億元」的方式支應(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4776686)。

事實上,各國政府在面對「收入遠低於支出」之際,不是「排擠其他支出」,就只能靠「舉債」來支應。例如根據財政部的預估:我國政府長期債務明年將達6.1兆多元,其中舉債成長主因來自近期暴增的特別預算。例如,單單是新冠肺炎的紓困特別預算舉債,就達到3,900億元(還不包括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共8,400億元,以及新增的軍購案特別預算等)(https://udn.com/news/story/7238/5069513?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以上為因應新冠疫情紓困,再加上振興加上前瞻建設所需,使得到20201218日止,每位國人平均國債負擔突破23萬元,來到23.5萬元,較2019年底大幅成長7000元,更創下近10年的新高紀錄。

然而,政府舉債過多,債務問題持續惡化,也會造成社會上的大幅動盪。因為歷史上來看,償還國家債務的方法,就只有「加稅」、「透過通貨膨脹減少」,以及「直接毀約」3個(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90578?adchannelID=&full=y)。

其中,「加稅」會減緩經濟成長、增加就業的壓力;「通貨膨脹」控制不好,就變成「惡性通膨」,跟「直接毀約」一樣,都造成社會的動亂及政權的更替,首當其衝的,也是一般市井小民。

趨勢三、低經濟成長率、高通貨膨脹,市井小民生活更苦!對於2020年全球經濟的表現,各大研究及投資單位的預測,差不多都是萎縮4.1-4.8%左右;至於2021年的經濟展望,則是「有的非常樂觀(全球經濟將呈現V型復甦),有的則是相當保守」。一切,都要看疫情何時能夠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並且讓經濟活動恢復正常。

 

表、各研究單位經濟成長率的預估:

 

2020

2021

IHS Markit

-4.2

4.2

OECD

-4.2

4.2

IMF

-4.4

5.2

EIU

-4.1

4.4

World Economics

-4.2

4.9

WTO

-4.8

4.9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綜合研究院

 

其中,瑞士信貸私人銀行亞太區副主席陶冬,就以「弱復甦」來概括形容。他認為,經濟復甦的過程是一個小V形加上大U形,目前是疫情的中段期,之後會進入U形復甦(https://udn.com/news/story/7241/5101765?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對此,筆者比較支持《後疫情時代的新經濟》一書作者Daniel Stelter的看法。他依照過去的危機經驗指出,大流行病與戰爭明顯不同。一般戰爭過後,由於有形資產的破壞,會使得經濟成長更為快速。

但大流行病過後則不一樣,由於疾病並未造成機械、設備及建築的毀損,將導致人們預期在初始的復甦期結束後,經濟成長率將更低。特別是自英國出現病毒的變種之後,更為2021年經濟復甦及回穩之路,增添了不少的變數。

儘管研發疫苗的業者,在第一時間跳出來解釋「疫苗仍舊有效」。但是,就算走了一個新冠病毒,但是當人類為了經濟發展而不斷開發、對天然環境大肆破壞,造成人類與野生動物更密切的接觸時。原本就藏身在動物身上「蓄勢待發」的「人觸共通」病毒,依舊有可能藉由各種「破口」,開始在毫無免疫能力的人類身上開始大流行。

不過對投資理財大眾來說,比了解「2021年經是否復甦」更為重要的,恐怕是「通貨膨脹是否會真的來臨」?因為通膨或通縮,不僅會降低實際的投資報酬率、投資工具的選擇,也會影響市井小民的經濟、民生。

對此,《後疫情時代的新經濟》一書作者Daniel Stelter預測,隨著大流行疾病及人口老化所造成的就業率人口降低、薪資的增加,而拉動物價的上漲,並進一步帶動通膨的走高。

其實,有關「2021年會有通膨隱憂」這件事,也並非空穴來風。例如《工商時報》的社論就表示:「2020年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環境下,正常邏輯應該出現大宗物資需求持平或衰退,鋼鐵需求最大的汽車業、基礎建設相關產業雖有恢復,動能仍舊疲弱,照理說並沒有價格大漲的推力,但是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中國的鐵礦砂、動力煤、焦煤、銅價、還有美國的黃豆、玉米等大宗物資,都同步出現大漲的跡象,而且漲幅極為凌厲,讓市場供需兩方都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因應。

該社論仔細深究2020大宗物品價格的大漲,一部分是因為農作物欠收或開採問題,比較可能的推論是這些漲幅都是「金融性」,來自於資金極為充沛的金融市場,對於2021年通貨膨脹預期的炒作,而比特幣的飆漲,並是最具體的象徵。並且認為這一波「通膨對沖資產」價格出現意外的齊漲,有可能是觸發通膨的第一響警報,值得投資理財大眾留意。

當然,也有不少學者,認為在「全球化」與「自動化生產」之下,全世界的物價「易跌難漲」,甚至還有「通縮」的疑慮。例如,中國大陸在202011月,出現「消費者物價指數(CPI11年首見的負成長」,並引發了通縮的疑慮。

根據《後疫情時代的經濟走向與投資策略》一書的作者,韓國最大商業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洪椿旭的說法,儘管自1990年後,貨幣大舉進入市場,卻未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現象。而「生產力創新」與「信貸緊縮現象(銀行不願貸款給信用不佳的企業,導致市場上貨幣供給不足)」,就是其中最大原因。

也許許多深覺「薪水永遠趕不上物價」的市井小民,會認為「物價下跌」反而是好事。然而洪椿旭卻不忘提醒:一旦進入通縮局面,經濟會因為「貨幣政策無法發揮應有效果」,以及「通貨緊縮螺旋(民眾會延遲消費企業業績惡化投資與就業萎縮的惡性循環)」,而更難恢復到正常水準。

看到這裡,也許讀者會被弄得越來越糊塗:未來到底是會有「通膨」?還是「通縮」?事實上,撇開物價漲不漲的問題,在奧地利經濟學派貨幣理論中,所謂的「通貨膨脹」就是「貨幣供給額持續增加」。

至於之後的「物價上漲(多數的金錢,追逐少數的資源)」,只是「貨幣供給額大幅增加」之下的「結果」而已。如果從各國持續撒錢、市場資金瘋狗浪亂竄的角度來看,就已經符合「通貨膨脹」的定義了。

然而,不論未來是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對於一般不富有的市井小民來說,其所帶來的結果(物價飆漲或經濟惡化、失業率上升),都代表「未來的日子將會更苦」!

趨勢四、中、美兩大強權,都得面對不同的難關。2021年與投資有關的一大重點,仍舊是集中在中、美兩大強權身上。只不過,兩國所面對的難關不同。

以中國大陸為例,它要面臨的是「能否撐過以美國為首同盟國的各種經濟制裁」;至於美國所面對的難關,則是「川普後時代所曝露出的美國內部衝突與對立,將會逐步(年)削弱美國霸權」。

先以中國大陸為例,也許它可以撐過單一美國這個國家的貿易制裁,而靠著與其他國家(例如歐盟及日本)的貿易增長,讓經濟成長不致於嚴重衰退。但是,從2021年的態勢來看,歐日等國似乎也逐漸開始積極加入,對中國大陸經貿的圍堵及封鎖。

儘管川普本人,並未獲得選舉連任。但美國對中國大陸持續打壓的動作,不但沒有放鬆,還可能更加嚴厲。2020123日,美國國防部將中芯國際、中海油等4家中企列入「中國軍方企業」(Chinese military companies)名單,禁止美國投資者持有或交易名單中企業的股票及債券。隨後包括富時羅素、標普道瓊、MSCI明晟等國際指數公司立刻將有關中企剔出產品名單。全球指數公司富時羅素(FTSE Russell)也在1230日表示,後續可能將更多中資企業自指數中剔除。

1218日,美國商務部又將中芯國際、大疆創新等60家中企列入實體清單,禁止美企對其出口產品或技術。川普當天並簽署「外國公司問責法」法案,未來中企若不符美監管機構會計審查標準,將有自美國證券市場除牌下市風險。

1223日,美國國土安全部(DHS)再發佈了一份商業諮詢報告,敦促美國企業「完全避免」使用中國的數據服務和相關設備,「因為中國企業可能設定後門竊取美企的機密資料」。甚至在1229日,川普又再將列入黑名單的中國企業「子公司」,都納入禁令範圍。

簡單來說,美國對中國大陸的攻擊,已經更為深入,不再只是單純的貿易戰而已。因為,美國已經把中國大陸當做「威脅到美國霸權的敵人」,而不再像以前一樣是「可以合作的朋友」,且這個主軸將不會因為個別總統的上台或下台而扭轉。

一旦中國大陸因為美國的各種「戰爭」的攻擊,進而導致經濟下行。那麼,原本就極為脆弱的金融市場也跟著崩盤(不要忘了最近中國大陸一連串的企業倒債問題),可能會引發再一次影響全球的金融海嘯。不管投資標的有沒有包括中國大陸資產的投資人,恐怕2021一整年,都要格外小心注意了~

雖然2021年對中國大陸來說,算是「迎來更加頭疼的一年」,但對美國來說,也將會是一個值得全世界投資人,必須密切關注其政治與經濟發展的一年。

特別是川普雖然連任失敗,他及他的支持者(不要忘了,不計算選舉人數,川普在美國所贏得的票數,也超過7300多萬票,並沒有差總統當選人拜登的8000多萬票太多),仍舊不放棄任何「翻盤」的努力。

更重要的是,川普及其支持者的「不認輸」,不但造成金融市場大幅震盪,恐怕還會造成美國的分裂。甚至,還有媒體用了「川普走了,但『川普主義』留下來了」的文字,來形容其對美國未來的深遠應響(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90492?archive)。

事實上,《未來十年微趨勢》的作者Mark Penn就觀察到,川普第一任之所以當選,完全是因為「中產和勞動階級選民所擔憂的議題,左右了他們在選戰中對川普的支持」。

而這些投票者不滿的原因之一是:貿易協議腐蝕美國製造業,並害得大家丟了工作。因為自1994NAFTA(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之後,「導致美國製造業工作流失,因此,孩子離家後便再也沒回來,移民人口湧入,工作人士遭遇薪資停滯的窘境,種種皆構成多重打擊」。

Mark Penn認為,川普的支持者如此之多,並不是沒有原因的。而是許多美國勞工長期以來,深受全球化趨勢所迫害的一種反撲。然而,一旦美國內部的矛盾與對立持續擴大,就一定會逐步影響到經濟、金融市場,特別是美元未來的走勢,將會以此為重要的觀察重點。且現在各金融市場幾乎都位在高檔(特別是美股),實際上只要一個風吹草動,就可能把全球金融市場,都嚇趴在地上

趨勢五、從合作(多邊)與互助,到分裂(單邊)與對立;由真人到AI機器人;由民主到民粹,引發地緣政治的更不確定性。打從2020年年初疫情爆發以來,許多國家在疫苗還未開發成功之前,就紛紛採取「隔離」的防疫政策—政府封閉國境、關閉幾種大眾聚集場所的營業、企業要求員工在家上班等,使得原本全球連結密切的產業供應鏈,一時之間受到極大的衝擊。

因此,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說法,「脫鉤(decouple)」一詞,可以說是貫穿2020年的核心討論。從年初圍繞著科技供應鏈,一直持續到金融領域(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90677?dailypop&archive)。筆者認為這個概念在2021年仍將持續,並進而影響所有投資人的決策方向。

認真來看,「脫鉤」一詞在某種概念上,其實也反映著「原本盛行的自由貿易及全球主義,將由保護及重商主義所取代」。往日被世界各國經濟學家所大力吹捧的全球化生產及自由貿易,將會逐漸鬆動。筆者也認為,過往那種全球分工、自由貿易的美好讚美,將會「不復再見」,取而代之的是「高關稅壁壘及重商主義」。

例如在《下一波全球經濟浩劫》一書中,作者James Rickards就再三提到:「事實上,美國最長的繁榮期,都與關稅和重商主義有關,一直到1990年代,債務和戰爭取代了對美國工廠的投資為止」。

雖然許多分析師們認為,相對於川普的抵制國際化,拜登的重回國際社會的政治傾向,會讓國際上互相合作,繼續成為主軸。但筆者認為,由於國際化對各國的經濟影響甚大,所以在各國政府互有心結之下,未來全球化的進程,恐怕是越來越「黯淡」。

大姆哥投顧董事長梁佑任的觀察也認為,當疫情剛開始、全球經濟低迷之下,各國不再一昧倚賴出口,反倒是「加速本土產業升級」,甚至「動用貿易關稅壁壘」,都成為各國產業政策焦點。但疫情後,各國政府推出各種誘因鼓勵產業重整遷回國內,將可創造本國經濟增長力道的機會

正由於許多國家開始思考「供應鏈要拉回國內」及「無人化生產模式」。所以,疫情後不論在工作趨勢、產業發展及投資選股方向,讀者都可以順著這樣的方向進行摸索。

舉例來說,宅經濟、AI自動化、各項天然資源、能源多,且不但能自給自足,又能向外輸出的國家等,都是具有「利多」的產業及國家;但如果是高度勞力密集,或是人與人之間會密切、近距離接觸的產業,像是旅遊業或客運航空業,恐怕在未來一段不算短的時間,會成為「落後大盤漲幅」的標的。

當然,在各產業AI機器人導入越來越多之際,許多服務業及製造業的相關從業人員,恐怕都將面臨所謂「科技性失業」的困境,也得及早開始思考:有哪些「轉業」的可能?

除了「保護和重商主義將取代自由貿易和全球主義」之外,美國式的民主制度,也在疫情之後面臨進一步的挑戰。以美國人數已超過嬰兒潮世代的千禧世代為例,根據「民主未來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Future of Democracy)的研究發現,千禧一代支持民主制度的比例,遠低於嬰兒潮一代、X世代、當然還有出生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那代人。

該中心推測,這可能是因為「千禧世代在這個制度中的經濟權益太少」所致。在美國,千禧一代占近25%的人口,但只掌握約3%的財富。而嬰兒潮一代在人生的相同階段裡,卻掌握了21%的財富,且目前仍控制著絕大部分財富(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90767)。

這種「不公平」的現象,將會在新冠疫情的「加強」之下而更為嚴重。例如英國《金融時報》的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就在他所撰寫的「未來世界:塑造後疫情時代的五大力量」一文(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90769)中預測:「許多薪水較高的辦公室職員能夠居家辦公,其他大多數人則不能。在西方國家,許多受影響最嚴重的群體都屬於少數族群。與此同時,許多本來就有權勢的成功人士變得更加成功。到2025年,疫情期間加劇的不平等程度很可能將不會降低。使不平等根深蒂固的各種力量太過強大。人們最多能期待出現些許改善。這反過來意味著,近些年興起的民粹主義政治,將繼續在2025年塑造政治格局」。

事實上,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各國互相採取的隔離、分裂與對立等措施,將導致人與人、國與國之間更為仇恨,更進一步引發地緣政治的更不確定性,不但會使投資環境增添更多變數,也肯定會造成金融市場的大幅震盪。

趨勢六、「在宅工作」的趨勢,牽動的不只是工作型態及看好產業,也一樣會有隱憂。受到疫情的影響,許多民眾不是被限制在家中不得外出,就是得在家工作。不論是以上哪一種情形,都有可能引發值得注意的投資利空,以及潛在的利多與商機。

當然,一提到宅經濟受惠產業,一般人想到的不外乎是5G、遊戲機及餐飲外送平台。但筆者認為,投資人還有其他宅經濟商機可以留意。首先以「在家上網機會變多」為例,未來不論是「數位詐欺(https://udn.com/news/story/7238/5059051?from=udn-catelistnews_ch2)」,或是與「金融數位交易安全(電子支付的資安問題: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095518?from=udn-catelistnews_ch2)」有關的問題,也值得所有理財大眾多注意。因為,網路金融交易看似便利,但它卻可能潛藏非常高的資安風險,不可不慎

遠的不說,不久之前就有國內某家銀行的機器人理財系統出包。而且據金管會的說法,系統出錯的問題,還是先由客戶發現及告知,銀行才知道出了問題。

雖然這家銀行的系統出包後,問題全都獲得解決,客戶並未獲得任何損失,還算是完滿的解決。但是,另一起「美國券商平台無法下單,造成客戶無法平倉」的問題,損失恐怕就很是深遠。

其次,除了「資安問題」有可能成為一大商機之外,隨著人們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寵物商機」也值得投資人參考。只不過,以上兩大商機,恐怕還沒有辦法「龐大」到,可以成為投資人「核心資產」中的主流,只不過是做為「對此領域有興趣者」,納入眾多「衛星資產」中的一項而已。

此外,由於疫情的關係,「在家工作」已成為一門顯學,並且可能成為日後一部分工作的常態。儘管「宅經濟」因此興起,並成為投資界追捧的標的。但對廣大的上班族來說,恐怕隱憂的成份,可能還大於在家工作所獲得的好處。

例如撇開「工作時間超時,可能會降薪水,且沒有假日與加班費(等同於「減薪」)」之外,一旦遠距上班成為部分工作的常態,經濟發達國家薪水較高的白領、技術性勞工,也極有可能被開發中國家,薪水較低,但素質可能差不了多少的白領、技術性勞工給「取代」。

除了就業上的隱憂,這股在家工作的浪潮,也可能會正面影響不動產產業。商用不動產的前景看淡,自是不用說,但一般住宅(特別是距離傳統辦公區的住宅區)房價,也有可能因為「遠距上班」而「鬆動」。當然,從「紓緩高房價」的角度來看,也可能會是想要買房者的「小小利多」~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