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1年5月2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20》此時,正是檢視民眾擁有正確風險意識的時候

 一場快速發展的新冠疫情,就像照妖鏡一般,不但照出許多社會怪現象,更突顯出國人對於風險意識,特別是人身及投資風險的正確認知「偏差」。筆者想從近期的一些新聞報導,與理財大眾們一同分享及思考。

首先在人身保險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大問題:

問題一、他人及媒體報導,我也跟著搶買。但是,認真檢視所謂的「防疫保單」只有兩種,一是「疫苗險」(主要是壽險公司推出),另一是「法定傳染病健康保險」(主要是產險公司推出)。

但以前者為例,先不論打疫苗是否一定會出現問題?只是,有誰需要一天到晚打疫苗呢?如果只是少數人「可以考慮」,那麼,一般大眾搶著去買,又是為了什麼呢?

再說了,很多保單都有理賠定義。這些搶買的人,真的知道哪些狀況會賠?哪些狀況「不賠」嗎?特別是如果理賠定義是「施打疫苗因為『不良反應』而住院」為例,一般醫療險就有理賠,民眾有必要去買「保障範圍更窄(例如有的保單對於「不良反應」的時間限制是「施打後14天內」;有的只保障「兩劑疫苗」,或只限定為「新冠肺炎疫苗」)」的保單嗎?

更何況,如果是不幸確診新冠肺炎,大部分的醫療費用,政府(健保)都有給付。所以,就算防疫保單年繳保費不貴,民眾最該優先注意並投保的風險,恐怕還是應該擺在住院醫療、失能與一般身故上頭才是。

如果連這些基本的保障都沒有,而是跟著他人及媒體的報導起舞、追買這些保單,那麼筆者只能說,保戶是完全不了解風險有輕重緩急,甚至親疏遠近之分了。

講到這裡,筆者想在這裡,分享一個最近聽到的,對風險有正確認知的案例。一位護理師臨時被醫院告知,準備去進行第一線照顧新冠肺炎的確診者。這位護理師因為有三位非常年幼的子女,所以當下的心情非常忐忑。畢竟,18年前SARS肆虐之際,就有不少醫護殉職的案例。

結果在「上前線」之前,這位護理師很明智地向她的保險業務員,投保了高額的一年期定期壽險。以便萬一有什麼意外,這張保單還可以提供給她的三個小孩,一筆高額的保險理賠金,能夠讓他們生活及教育不成問題。

筆者之所以提到這個案例,就是提醒所有讀者:真正需要急著花錢買的保險,絕對是那種一旦發生了,但自己永遠負擔不起的龐大損失,而不是被隔離後,區區幾萬元、10萬元,或是小孩「被退貨(停課)」後,每個小孩最多幾千元的費用補貼。

問題二、用保險賭博、賺錢的心態,反而高於保險「風險移轉」的真義。這也是為什麼,筆者一直以來就認為,「不論是小孩退貨險,或是隔離就賠的保單,根本已經脫離保險『將個人無法承受風險移轉』」的最大原因。

當然,它們都是產險的一種型態(費用保險),也是經過一定程序由政府監理單位「核備」的商品,並不是什麼不合法的地下保單。但是,合法的商品,不見得就一定是每一位保戶「適合」買的商品。

為什麼這麼說?不論是所謂的「小孩退貨險(正確名稱為「兒童居家照顧或費用保險」,目前均已停賣)」,或者是「居家隔離險(正確名稱為「法定傳染病防疫費用保險」,今年初就已停賣)」,都是定額給付,不分當事人的實際損失。

正因為定額給付的關係,所以,對於「實際損失低於理賠金額」的人來說,就等於是一種「賭到就能獲利」的結果。也許讀者會問:如果是「實際損失低於理賠金額」的情形呢?筆者的回答是:那就只是證明這種保單「更不值得買」了。

就以前面提到的那位醫護為例,民眾認為趕快花個500元,獲得10萬元比較有意義?還是花個40005000元,買到上千萬保額的定期壽險,以便讓自己萬一不幸身故,小孩還有筆上千萬元的教育及生活費用更有價值?

問題三、急著買不必急於一時的保單,反而提高了自己的人身、健康風險。舉例來說,聽說現在還有保戶,因為疫情悶在家裡閒著慌,所以,「找業務員辦理文件」只是個幌子,真正是想找業務員「傾吐心中情緒」。聽到這裡,筆者還真是為這位保戶的安危「捏了一把冷汗」。

更何況,風險本有輕重緩急,如果保戶真的因為疫情,而看到自己的人身及醫療保障缺口,趕著投保還情有可原。但,是不是非得要急著找業務員,直接面對面簽約呢?

因為目前,金管會已經宣佈,可以透過視訊的方式投保(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484885),雖然過程比原先紙本保單的「業務員親晤親簽」要麻煩及費工許多,但也至少比面對面的防疫效果要好;甚至,有的保險公司網站,也提供一些內容較為簡單的定期壽險,以及住院醫療險等險種,可以讓民眾在網路上投保。

儘管這類保單內容相當「陽春」,且保額並不高。但是有的網路投保住院醫療險,還沒有「30天等待期」的限制,對於擔心基本醫療保障不夠的民眾來說,既能夠立即彌補保障缺口,更是一個避免面對面接觸的好方法。

這次疫情,除了突顯民眾對於「保險風險規劃」的錯誤認知外,另一個重點就是投資風險。由於受到疫情突然爆發的影響,台股自427日的高點—17千多點,連幾日大幅下跌到半年線(約15000點左右)的位置。

而在大跌的同時,台股卻出現「當(日)沖(銷)佔比越來越高」的詭異現象。以525日為例,大盤當沖比雖然從前一天(24日)的52.43%歷史新高,降到46.7%,但也仍在歷史高檔區,總計近5日平均值,也已攀升至49.52%,都創下均值歷史新高https://udn.com/news/story/7251/5485255)。

而在各類股中,又以「航運類股」的佔比最高,近期都維持在65%的高檔。以524日為例,當沖前15名就有三檔航運,分別是陽明的72.6%、萬海的72.5%,以及長榮的70.0%(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07/5482687)。

簡單來說,當沖Day Trading)的全名是「當日沖銷」,意思是投資人的買賣,全在當天完成,手中持有標的數分鐘到數小時。當天收盤後,投資人的帳上只剩下現金,沒有任何多、空部位(https://www.stockfeel.com.tw/當沖-是什麼-優點-缺點/)。

當沖獲利的主要來源,就是「低買高賣」之後的價差。然而,「低買高賣」說來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卻並不是這麼容易。由於近日來台股大跌,媒體上已經有不少「原本當沖賺大錢,近幾日卻虧大錢」的慘痛故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網去google一下。

事實上,除了「低買高賣」很難掌握之外,頻繁當沖所吃掉的手續費也相當驚人。根據政治大學商學院教授兼副院長周冠男的估算,以「手續費加上當沖稅減半來回一次千分之3」為例,假設一年250個交易日,每天都「當沖」的話,千分之325075%。意思就是說,當沖投資人100塊還沒有賺錢,就已經繳給券商跟政府75塊。

正因為如此,周冠男戲稱頻繁當沖的手續費為「娛樂稅」,且他用台灣的資料,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做出來的嚴謹學術研究顯示,「台灣當沖的投資人有99%是賠錢的」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p5_vZ0vgi8)。

只不過,儘管血淋淋的賠錢經歷「磬竹難書」,但還是有不少投資人前仆後繼地,努力加入當沖的「戰場」,總認為自己絕對有齊天的鴻福,可以達到「低買高賣」的獲利境界。

這種現象真的就不得不令人質疑:到底這些勇敢投入當沖的投資人,是有極厚的「家底」,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但從一些媒體報導上,好像也不完全是)?或是「初生之犢不畏虎」,根本認為「天塌下來,還有個兒高的人頂著」?還是「反正自己一無所有,再欠上一筆債,也沒有太多差異?

然而,風險並不是「你刻意忽略,或無視於它的存在」,它就不會發生。當沖怪象正突顯出,多數理財大眾在實際投資前,多半只想到「獲利後的美好遠景」,卻完全不管「虧損後的風險,是不是自己所能承受」。

所以,正當疫情在國內持續升溫之際,筆者除了建議民眾能儘量減少對外接觸,並做好自我防護之外,也期望能從近來與投資、保險相關的新聞訊息中,了解正確的風險管理重點如下:

重點一、風險無時無刻不存在,在所有投資前,一定要先想到風險後的損失,而不是獲利。

重點二、購買保險不是賭博,也不是讓風險不發生,而是當風險發生時,能夠讓自己或家庭的財務損失「降到最低」。所以,最該優先購買的保險,永遠是那種「自己最擔心,且一旦發生就很難承受」的。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5月20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19》先不存錢,哪來的錢可花?

 正當疫情升溫而減少出門、「宅」在家裡之際,有位網友傳了一則新聞(https://www.businesstimes.com.hk/articles/132741/%E7%90%86%E8%B2%A1%E6%96%B9%E6%B3%95-%E7%90%86%E8%B2%A1%E5%80%8B%E6%A1%88-57%E6%AD%B2%E6%97%A5%E6%9C%AC%E6%89%93%E5%B7%A5%E4%BB%94%E5%BE%9E%E6%B2%92%E6%8A%95%E8%B3%87-%E9%9D%A0%E6%B8%9B%E6%B3%95%E7%94%9F%E6%B4%BB-%E4%BD%9B%E7%B3%BB%E5%84%B2%E9%8C%A2-%E6%BB%BE%E5%AD%981%E5%84%84%E6%97%A5%E5%9C%93?fbclid=IwAR0HlBxlZuDJgqSNmFiIhla9-QfWxX3wsvpeBXgm_shQlQvwRgyGmr7-RjI),詢問筆者對此的看法?這位網友認為,如果不靠投資,就能夠存上退休金,那不就省下了挑選投資標的的麻煩,還有挑不對時間進場,以及選錯標的的虧損風險?

先簡單交待一下,網友提到的這個「日本57歲打工仔」的收支狀況。在日本算是普通白領的坂口一真,年收入約是450萬日圓(月薪等於37.5萬日圓)。

而在「減法生活」的原則下,他每個月的花費只有10萬日圓,等於每月可以存下約27萬日圓的薪水。所以,靠著33年只存錢、不投資,也不買保險,就讓他累積到1億日圓,並提早在50歲左右退休。最後,他更出書《貯金が1億円貯まったから》,分享個人經歷。

乍看起來,這則新聞的立論還滿「誘人」的—什麼投資都不用做,單是靠一份薪水,就可以讓自己提早10年退休。這樣「好康」的案例,怎能不令人稱羨呢?

但是,如果深入了解個案的收支狀況,就可以發現一些值得許多,希望能輕鬆累積出退休金的理財大眾,參考及注意的地方。

首先,屬於「特例」,就很難當做「通例」來參考、引用。筆者特別去找了日本的生活費資料(https://medium.com/simons-murmur/海外生活雜談-想在東京過上一個-普通-生活-一個月所需的開銷是多少-5cc465cd1b6d

 

表、在日本東京的每月開銷:

 

日圓

換算台幣

日常飲食

6萬日圓

16500

房租

11萬日圓

3萬元

交通

4000日圓

1152

加總

174000日圓

47000

資料來源:https://medium.com/simons-murmur/海外生活雜談-想在東京過上一個-普通-生活-一個月所需的開銷是多少-5cc465cd1b6d

 

至於每月薪水收入,從同一篇文章中可以了解,一個22歲的畢業生的平均年薪是279萬日圓,也就是月薪23萬日圓(實際情況還可能更低)。如果扣掉各種稅負(稅率約15-20%),那麼,實際拿到手中的約只有184000日圓。

從以上的數字來看,此一新聞中的主人翁,薪資收入應該算是偏高的一群(當然,這裡並未計算時間差的因素,也就是30年前的薪資,與現在時下日本新鮮人薪資的差異),至於生活費水準,主人翁則算是較低水準。至少,他很有可能不是住在物價及房價昂貴的東京地區,所以,每月生活費可以控制在10萬日圓以內。

從以上的生活費用支出資料分析可以了解,這則新聞中提到的例子,其實就只是特例中的特例。而既然是特例,就代表例子裡所提到的方法,很難適用在其他人身上。

其次,成功需要「特殊條件」。當然,儘管這則案例是一個特例,其方法很難適用在眾多他人身上。也不能說其他人想要「模仿及照做」,一定就無法成功。

其中有一個可行的方向就是:如果每月存的錢,遠高於所花的生活費,且都不用擔心失業。以新聞中所談到的個案為例,他的月薪是37.5萬日圓,但他他每個月的花費就只有10萬日圓。

也就是說,當事人每月所存金額,幾乎是每月花費的近3倍之多。所以,假設一般大眾能夠符合這樣的「條件」,「選擇不投資」也許真的不是一大問題。

再者,小心過於小氣,可能壞了日後工做上的發展,以及他助的機會。當然,筆者絕對不能一竿子打翻一條船,認定每個節省之人,都一定是「小氣財神」之輩。

不過,基於人的習性都是「自私」(如果有人性不自私,那就已經成神、佛了,不會還繼續做人)的道理,當自己都在縮衣節食之際,當然也不可能對旁人特別大方。

只不過,人類本就是群居的動物,就算生活上再怎麼獨立自主,還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與外人連結。當然,人與人之間建立良好關係,並不在於吃吃喝喝或金錢給予,但是筆者堅信:當一個人凡事只有想到「節約」時,恐怕心中也很難培養出太多的「利他」與「大愛」。

特別是在工作、職涯領域方面,很多的機緣巧遇,都得靠平日所種下的「善因」,才有可能結下「好果」。很多時候,一位貴人的點撥、提攜,或是自我進修的提升,在財富倍增的效果,恐怕反而是更大的。

最後,「不買儲蓄險」是正確的,但如果沒有其他的保障,可能就要小心「明天與意外,不知道何者先到」。老實說,新聞中的主人翁只是單純因為比他人幸運,他沒有在需要工作收入並儲蓄的33年間,發生影響他繼續工作的重大疾病,或甚至還導致支出更多的失能狀態。所以從事後的角度來看,「他不買保險」的決定是正確的,但是,卻無法適用在所有人身上,特別是「沒什麼錢的人」。

當然,這篇文章也不是完全沒有任何價值,還是有一個值得理財大眾學習之處在於:人生唯有「捨」,才會有「得」。如果沒有前面克制不必要消費的慾望,就沒有後面豐收果實。

以坂口一真為例,他就提到自己沒有刻意節省金錢,只是將不必要的洗費減走,並只買必需品。所以,假設一般大眾平日完全不儲蓄及存錢,不管是現在或是未來,其實都很難累積出一大筆可供運用的財富的。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5月13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18》2大方法,讓你退休規劃不再焦慮!

 上個星期,富達國際發表了一份「女力驅動大未來—2021台灣女性投資理財報告」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8/5436466。這份報告指出,台灣女性的財務焦慮感比男性較高。因為有45%的女性,擔心自己的財務狀況,而男性則只有37%。

看到這則新聞報導後,筆者心中立刻發現有一些頗值得重視及討論的現象,想與廣大擔心未來退休生活的理財大眾們一同分享。可以這麼說,受調查者對於真正退休及理財規劃,存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想法。為什麼?

因為首先,希望退休後的年收入,居然比退休前高,而且還不是普通高。以筆者所看到的資料來看(請見下表),對於退休後財務狀況擔心的受測女性,平均年收是75萬元,以每年存做退休7.2萬元來看,差不多是收入的1/10,還算是合乎預期標準。

一張含有 桌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資料提供:《經濟日報》

 

但是報告中說,她們希望退休後的年收入,卻是「110萬元」,幾乎是原本平均年金的近5成(實際數字是46.6%)。反觀男性,反而是更為「務實」一些。雖然男性對於退休後的年收入數字,仍舊高於目前的年所得,但至少退休後的期望值,只比退休前增加不到20%(實際數字是17.5%)。

也許很多人認為,退休後因為醫療開銷及長照需求,退休後可能需要更多的收入才行。但事實上,退休後也會少掉很多退休前的開銷,例如上班外食、交通、置裝、子女教育等費用,以及為退休金所做的提存。

也就是說,就算金額不按照OECD建議的「退休後收入是退休前的7成」標準,至少也會是相等的數字,而不可能出現「退休後需要的錢,比退休前更多。

其次,從「已累積的退休金」來看,金額真的是非常低。暫且不論這筆錢,是累積了多少年的時間,以「平均已累積退休金男性是225萬元、女性是210萬元」為例,大概只能夠過2(以期待退休後收入男性107萬元、女性110萬元為例),就算要過上現有生活水準(現在平均年收入男性91萬元,女性75萬元),也還撐不了3年的時間。

雖然這份資料,是針對2003名受訪者(1019名女性,以及984名男性)完成問卷,平均年薪為82萬元,女性有55%已婚。但是,仍有很多未知的答案,例如完成問卷者的年齡,以及他們準備退休金的時間,到底有多久?

因為,現在的年齡,以及所準備的退休金數字等詳細資料,才有助於了解正在進行退休規劃者,目前實際成績與期望數字之間,還有多少的落差?以及能有多少可以努力的空間?而之所以出現這樣「預期退休金高,但實際準備非常低」的矛盾現象,筆者認為有兩大原因:

原因一、被金融機構及網路洗腦。因為金融機構在商言商,當然希望一般大眾「多多投資」、「永遠都閒退休金不夠多」。如此一來,金融機構才能夠賺到投資人的手續費及管理費。

原因二、沒有想清楚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多少生活費就夠了?是「真需要」?還是「假想要」?筆者過去接觸過不少案例,幾乎都與此原因有關。可以這麼說,在他們的眼裡,退休金的「絕對數字」,比自己的「感覺」更為重要。

也許,對於大多數正在規劃退休生活的人來說,「退休金存的多」,也才代表「有好的退休生活」。但,真的如此嗎?真的也未必。因為在看過不少的準備退休,以及已經退休的個案之中,筆者發現一個事實:也許越多的金錢,可以提供更高的消費能力。然而金錢越多,卻也不代表退休生活的品質也跟著提升。

對於大多數真正過退休生活的人來說,更多的金錢,是可以讓自己不必對每一項花費都斤斤計較,但是,生活品質的提升,卻是與自己的內心感受息息相關。也就是說,退休族如果是以一顆「永不滿足」的心在過生活,就不可能迎來一個富足而心靈充實的日子。

其實由這份調查報告,讓筆者想到前一陣子,跟一位同樣「五年級生」的好朋友,聊到她「提早退休」後的煩惱問題。話說這位朋友,已經在某家公司待了20多年,但是因為工作壓力重,讓她身體出現一些警訊,為了健康起見,只好向公司提早申請退休。

好在退休後,她還滿幸運地靠著之前的良好人脈,找到一份秘書的工作。不過,最令她最擔心的就是:新工作的薪水收入,還遠不及之前舊工作的一半。

儘管她還可以領取勞保老年年金。但是,因為她當初的薪水很高,超過勞保投保每月最高薪資級距(目前是48500元,之前還更低),所以,兩者加起來的數字,還是不如退休前的收入水準。

由於收入驟減,再加上擔心未來老年之後,還可能有更多的醫療及長照支出。所以,她說她現在每天,都過著「縮衣節食」的生活,三餐都自己料理,也儘量克制自己逛街、買東西的慾望。

這位朋友跟筆者表示:「之前因為薪水高,從來沒有思考過每一筆消費,到底是『真需要』?還是『假想要』?很多東西,就是因為『覺得價格不貴』而買,結果,家裡堆滿了根本穿不完及用不完的物品,既浪費又佔空間」。

筆者對於這位朋友的務實行為,感到非常贊同與佩服。唯有當她了解「想要與需要之間的差別」之後,她對於退休金的估算,就會更為務實,也就不會太糾結於「一定要跟著別人喊出來的退休金數字」,而跟著起舞。

所以,筆者想藉著以上的問卷調查數字,以及朋友的案例,想提供給目前正在準備退休金而傷腦筋的朋友們,以下的規劃原則。其中,「年輕人」與「屆臨退休者」的規劃會「大不同」。

以年輕人為例,由於可以準備的時間還長,可以挑選較積極(代表報酬率較高,準備起來也會比較輕鬆、省力),但風險不高的標的,並且透過定期定額投資的方式,來分散「標的選錯」或「買貴」的風險。

對於「屆臨退休者」來說,由於已經沒有太多時間能夠準備了,所以,可以分兩個方向來努力。其一是投資面,其二則是生活面。在投資方面,筆者建議「屆臨退休者」,一定要盤點一下現有手中「到底有多少資產」?以及「還缺多少」?在此同時,也要問自己:還有沒有能力,在這段工作的期間,再透過投資獲利,而能夠「賺到多少錢」?

對此,筆者建議在投資上,有兩大重點最好能遵守:其一是「賺到的錢,一定要用單獨的戶頭存下來,不要與繼續投資的帳戶混在一起」。而且,只能考慮「100%保本保息」的標的。這時候,投資標的的報酬率高低,絕對不是重點,而應該注重「安全及穩定性」。

其二是:如果還有點時間賺錢(例如還可工作10年),所要求的報酬率可以高一些,但風險絕對不能高。否則,很有可能就會讓自己,平白喪失了「可以再多累積一些退休金」的機會。

如果挑不到「較低風險、穩健報酬」的投資機會,以便在僅剩的退休前時間裡,賺到更多或足夠的退休金。那麼,就只剩下來「如何更改個人生活及用錢習慣,以配合手中現有的退休金」?或甚至是「再找一份工作」增加收入。

筆者認為,不論是「更改消費習慣」,或是「開始找一份退休後,有收入的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而且,越早開始做,也才能更能與安穩的退休生活「無縫接軌」。

至於許多朋友會問的問題退休後,到底還能不能投資?筆者的看法是:退休之後,不是不能投資,而是必須要注意:投資本金只限於「超出需要退休金以外的錢」。

舉例來說,如果需要的退休金是1000萬元,退休後還有超過1000萬元的「閒錢(不管是兼差所得,或是其他額外、多出來的一整筆收入)」,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而隨意進行投資。

因為,就算當事人投資失利,把這所有的錢通通虧掉,也不會影響到正常的退休生活。當然,投資千萬不能槓桿操作,否則,就很有可能侵蝕到已經準備好的退休金。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17》「投資獲利」真的沒有想像中的容易!

 最近陸續有幾位年輕網友,來信詢問筆者幾個有關投資的問題。案例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對於現有工作內容及低薪不滿」,也有的是「看到不少網紅或專家開課,覺得專業投資實在是門不錯的好生意」。

但最終都有一個差不多的共通點是:這些網友或年輕朋友,不是「想要辭職在家,做一位專業投資人」,就是想把從就業以來所累積的第一桶金,全押在這些「投資達人」所推薦的投資標的上。對於這些網友及朋友的提問,筆者一律只有以下三項回答:

首先,別人的賺錢方法,未必適用在自己身上;別的人有那絕佳投資本事,自己卻未必有。筆者可以向讀者「自首」—個人絕對不是這種有投資天份的人。

不過儘管如此,這種理由也許會讓很多人覺得忿忿不平:同樣是人,我的資質也沒有多差,憑什麼就說「他人會成功,我就不會成功」?例如以前就有一句勵志的話是:「天才是1%的天賦,再加上99%的努力」。

只不過,勵志之言終究只是激勵人心而已。筆者不是說它100%是錯的,而是它絕對不會是「非黑即白」的結論。因為這個世界的「現實」是:努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那特殊的天份,終究是難以成功的。

筆者記得在《高學歷的揹債世代(Kids These DaysHuman Capital and the Making of Millennials)》這本書中,作者Malcolm Harris就曾經提到各種競賽冠軍,固然可以在越小的時候,因為家長砸大錢進行訓練而取得勝利。

但是以拉小提琴為例,一位參與社會學家華格納(Izabela Wagner)研究的受訪者,談論成功的可能性:「學小提琴的10名學生中,有一名會自殺,一名會發瘋,二名會酗酒,二名會大力摔鬥,並將小提琴當垃圾往窗外丟,三名會成為小提琴家,而能成為獨奏家的可能只有一名」。

相信在看了以上的研究之後,對自己投資能力「感覺非常良好」的人,除了莞爾一笑之外,也許也該深入思考「自己能做好專業股票投資人」的可能性。

因為,有太多的研究顯示,絕大多數受過專業訓練,且比一般大眾更能拿到企業第一手資料的專業基金經理人,都很難打敗大盤(https://udn.com/news/story/6839/5164331),那更何況是一般資訓落後許多的理財大眾呢?

以被封為「股神」的巴菲特為例,他就在51日登場的旗下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年度股東大會中表示,挑選股票「不僅是弄清楚未來哪個產業,會成為一個不可思議的產業」這般聽起來那麼簡單而已。

他更認為,「挑選股票市場上的長期贏家」這件事「很難」。例如1989年,全球市值最大名單上的前20大公司,至今沒有一家仍在榜上。且1903年時,美國有2000多家汽車公司。雖然從那時起,汽車改變了整個美國,但後來幾乎所有公司都失敗,而沒有留存下來。

所以,如果「準確挑選長期投資標的」是一大問題,絕大多數的投資人又如何能夠相信:靠著自己「努力做功課」,就可以達到投資成功、資產翻倍的結果?

其次,很多賺錢的案例,純粹只是因為「好運」。筆者不敢說,那些經由媒體報導的各個「賺錢人物」,沒有一個是憑真本事賺到財富,而只是靠著鴻福齊天的好運。

但以台股為例,前一陣子因為股市連創新高,就有很多媒體(包括網路),出現「某某人長期投資台積電股票後放著不賣,多年後成為千萬富翁」的例子。

老實說,這些案例在筆者眼中,也全都是歸因於「當事人的好運」而已。理由很簡單,如果當事人最初存的不是「長期穩健獲利的台積電」,而是其他股票,多年的投資結果,有可能是這樣的美好結局嗎?

先不談這麼多年來,台股有多少「上市、櫃公司下市」,讓投資人手中的股票變成壁紙(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證交所的網站,看看有哪些上市、櫃公司已經下市:https://www.twse.com.tw/company/suspendListing?selectYear=&maxLength=&lang=zh&offset=0&max=10),單是這近1020年中,就有兩檔非常知名,投資人非常喜愛,且認為前景不錯的電子股—威X及宏XX,卻是讓長期投資人慘賠。

這兩檔股票從近1020年的最高點,到53日為止,一個是從三位數,跌到二位數;另一檔則是由四位數,跌到兩位數。兩支股票跌的不多,一個少一個零,另一個少兩個零而已。所以,投資人還會覺得,「賺不賺錢」真的跟「幸運」一點關係也沒有嗎?

筆者認為,每一個人此生的財富累積,就像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賽跑。在沒有抵達終點站之前,任何的「超前」結果,只不過是眾多途中一閃而過、存留不住的「美好風景」而已。

更重要的是,如果投資界的每一個人,都有超級好運,獲利、賺大錢如此之容易,那麼,這世上每一個都會是個億萬富翁,而沒有「窮人」了。當然,讀者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大家都是「億萬富翁」,那沒有達到此一標準的人,通通會被歸為是「一窮二白」之列。

再者,這些「成功賺錢」案例之所以曝光,絕大多數都是為了招募會員,再透過收費上課來獲利。例如筆者的好朋友,自創「GOWIN投資模式」的施國文,就以最近才發生的「分析師炒股被檢調約談」的新聞事件(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3521913?fbclid=IwAR3z-SG8RzGgqDshVDZDO5aib181G_W1YNJFbdBUkiIHKQ8mwt5aZu2mfiA)為例指出,這些人是具有分析師證照的騙子,根本沒有藉由「正常一買一賣股票獲利」的能力。

他更批評:市場中和網路上也有不少號稱的「投資達人」似乎沒有分析師證照、本身也沒有「交易股票獲利」的能力,靠的是一隻嘴唬累累、出書、開課程、賣軟體、演講、業配⋯⋯等各種方式賺錢。

筆者認為,對這些開課或演講的「超賺錢投資達人」,是否確有真本事?理財大眾可以冷靜思考一下:如果金融投資那麼好賺,這些人自己借錢去投資就好了,幹嘛這麼好心要教非親非故的外人賺錢?

且更重要的是:投資市場就是個「零和遊戲」,你賺了錢,就一定有人虧錢;他教你賺了錢,那他就很有可能虧錢。如果對方那麼有愛心,他直接發錢給你,不是更快?因為如此一來,你連腦子都不用動,就能白白獲得金錢,豈不更輕鬆?

所以在最後,筆者想以巴菲特的說法—「32年前的全球前20大股票中沒有任何一檔至今仍留在榜上,凸顯持有廣泛且充分多元投資組合的重要性(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5428522?fbclid=IwAR2CUPeIbi27J8VsobptJH8zeSv9NlzFE3GyVmn2PT9AkupriEW05aSMEFo)」的重點,提供給廣大對於現有工作內容及報酬不滿意,很想透過投資,幫自己快速累積財富的朋友們,以下兩大良心的建議:

首先,除非你真的是不世出的投資天才,千萬不要辭掉工作去投資股票。正因為選股正確牽涉到更多的專業及運氣,投資大眾可千萬別「大看」了自己的投資能力,而「小看」了自行選股的失敗風險。

且更重要的是:凡是投資,都不可能毫無風險,且所有投資想要獲利豐厚,都必須有持續且不低的「資本」投入。所以,一份穩定的收入,不但能提供自己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是持續投資的重要基本來源。

其次,賺錢唯一之道是「長期且分散投資」,不可能靠短線,或是他人的「明牌」,而可以長久獲利。正由於財富累積,是一個需要長期抗戰的過程。所以,投資必須長期,才可能產生複利增長的效果。

一直以來,筆者都很喜歡以下這張圖,所顯示的意義與價值—長期投資,才能夠降低短期市場波動的風險。當然,這張圖裡所隱含的意義,除了「長期投資」之外,還更突顯了「標的分散」的重要性。非常值得有心在正職薪水之外,想要多累積財富的上班族細細思考。

 

圖、只要投資時間拉長,年化報酬率就會大幅降低: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