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25:你的下半輩子,與下一代的就業及投資未來在哪裡?!

 過年期間,照例是家族聚會的日子。席間,從事營建業的表哥因為經歷了2016年的市場不景氣,再加上聽到一位從事科技業老闆客戶,對於2017年景氣的極度看淡,因此憂心地詢問筆者對於今年市場與經濟的看法。

表哥同時指著他的4位子女發問:這些年輕人的未來,能夠靠什麼「既能養活自己,又能維持競爭力不墜」?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筆者想舉一個過年期間,在臉書上頻繁轉載的一則新聞:

一位在台灣從小被老師當成混水摸魚的學生,雖然「差點考不上大學」,但是因為玩樂高玩出興趣,不但用「四萬塊積木蓋出龍山寺」的超狂作品,最後居然當上創意總監,徹底翻轉了自己的人生!

簡單來說,這位陳同學的「競爭力」,其實就是台灣人與企業「競爭力」的小小縮影。這種競爭力並不是靠憑空想象的發明與創造,而是「有所本的真實產出」。

也許讀者會很快地反駁:台灣也出過像李安這樣大導演、吳季剛這樣的服裝設計師,各行各業也曾出過不少國際級的知名人士,台灣更有不少得獎的創新發明,怎麼能說「台灣人缺乏創意、創新與創造」?

讀者以上舉的都是事實,但是,請讀者靜下心來思考:除了以上「少數特例」之外,台灣到底有多少是具有「不需要建立在他人既有基礎」之上的創新、創造與發明「獨道之處」?

老實說這麼多年來,筆者採訪及親身觀察台灣產業後的結論是:台灣人從骨子裡,就缺少「創新」、「創意」的基因,卻非常擅長於「模仿他人的技術,並且在較低的成本之下,製造(做)出『品質最佳』,且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商品。唯一的創新與創意,可能只在於『較低價格的高品質』,以及『改換到不同領域的應用』而已」。

簡單來說,台灣人就只適合從事「製造業」,極少能擅長在需要大量創新、單靠憑空想像就能賺錢的「軟體」產業。如果讀者不信,可以看看台灣的上市、櫃公司,從一整「串」都是從事「代工」的蘋概股或XX概股,到目前股價還算「活蹦亂跳的」車用電子、太陽能、生物科技、綠能、製藥等企業來看,就算有的企業具有不錯的研發實力,仍舊還是專精於「製造」的部分。

回到本文的主題-未來台灣下一代的競爭力,為什麼筆者建議表哥的子女走「技術」這一領域,就是因為「創新的有無」是要看天賦,它既沒有年齡限制,也沒有時間長久的優勢。

但「技術」卻是跟「文化底蘊」一樣,需要漫長的時間與經驗的累積(當然,有些人特別聰慧,可以減少技術與經驗累積的時間,但絕對不可能「不花任何時間」),才能看得出一定的成果。

正因為「技術」就跟「文化」一樣,它需要一定時間的慢慢磨練及累積的,不是單靠「砸大錢」就可以產生「跳躍式」的結果。所以,這種「經驗所累積出,無法由機器所代替的技術」,也才是未來創業或就業年輕人「不會被取代」的重要關鍵。

過去,台灣就是靠著一些「技術的不斷改良」,而創造出高速成長的經濟奇蹟。但是,這麼多年以來,筆者認為台灣非常可惜的是:從上到下都在一窩蜂地「學習」國外的優點,卻從來不知道「該如何善用自己『基因』上的優勢,重新找回自己的競爭力,並且開展出他人橫越不了的市場新藍海」。

正如日本鬼才導演北野武所說:「擁有才華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能讓自己真正挺胸站立最重要、也是唯一的東西」,筆者認為,擁有一份能讓自己「被他人所需要」的技術(藝),也才是唯一能在未來世界「輕鬆生活」下去的重要關鍵。

以上「培養獨門技術」的做法,不僅適用於未來的職涯規劃,更是所有想要在未來「機器人大軍」之下,能更成功「逆轉勝」者的重要法門。至於所謂的「技術(藝)」,則是「一切比機器人製作卻更顯優勢的專業能力」。所以,它可以是具有特色的美食烹飪、手工縫製的衣飾、有人手斧痕的家具,甚至是由真人演譯的各種表演等。

當然,以上條件也同樣適用於投資人的「選股標準」。也就是說:凡是沒有技術,也沒有「專利權」在握的企業,不論它過去及現在的股價表現得有多麼亮麗,都是不可能在未來持續長久發光發亮的投資標的。

至於擔心未來機器人大軍,可能會搶走自己飯碗的一群,筆者則想套用一位朋友的說法提供建議:既然已經來不及累積另一項不被機器人取代的技術,那麼,恐怕就只有透過「投資機器人概念股」的方式,把未來可能失業後的收入損失給「預先賺回來」吧!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