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2年5月19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62》想要賺錢,先從「不賠」開始!

 《孫子兵法》曾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不可為也。這句話簡單來說就是:「先保證讓自己不要輸,也才有贏的機會」。這句話如果將它放在投資上,同樣也非常貼切。

前幾天,筆者看到某位股票投資人,向一位股市老手求救。他說他所投資的標的,過去只要跌到季線就有撐,讓他忽略了後面的風險,且第三天沒停損之後,他就實在「砍不下去了」。因此,這位滿心苦惱的投資人,希望那位投資老手,能給他「開個明燈」做參考。

看到這則投資人的辛酸問話,讓筆者想起才剛看完的一本「長銷30年」,不是談「如何賺錢」,而是強調「如何不賠錢」的投資專書—《一個操盤手的虧損告白(What I Learned Losing a Million Dollars)》。

這本書所提到的主人翁—Jim Paul,年紀輕輕就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擔任董事。但卻因為驕傲自大,而在一次期貨交易崩盤後輸光一切,包括金錢與工作。

好在Jim Paul沒有因此而喪志,反而開始認真檢討自己:到底犯了什麼錯?並且努力學習其他成功者的賺錢經驗。他首先產生的一個非常難得的領悟是:他之前所以賺錢,只是因為他「在適當的時機、處於適當的位置、結識一些合適的人」,才能讓他賺到一些錢。簡單來說,就是「自己運氣比較好」而已。

先說個題外話,Jim Paul的這一層體悟,的確是讓個人非常佩服與景仰。因為,不論是許多被奉為「神人」的投資大師,或是時下媒體所報導的賺錢成功人物,都只會再三強調自己的「眼光獨道」及「過人之處」,卻從不會承認自己的成功,不過就是「賺錢運比他人強」而已。

回到正題,Jim Paul在這本書中,特別提到了投資、投機與賭博的區別在於:賭博是自行創造風險,但投資或投資,則是自己承擔及管理已存在的風險。而金融市場與賭博的類似,僅止於兩者都跟「可能性」與「金錢損失」有關。

筆者認為,就如同「凡投資,必有風險」的道理一樣,Jim Paul再三強調的「成功的(投資)人不是在『找風險』,而是『管理、降低風險』」,實在很值得許多在市場上頻頻吃虧的投資人參考。

Jim Paul開始努力研究華爾街及沙拉街中,最優秀的投資家和操盤手,包括國人都熟知的比得˙林區(Peter Lynch)、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等人所提供的賺錢建議。

Jim Paul接下來的「發現」,也是筆者認為這本書最大的重點及寶貴之處,並且想要跟廣大投資人一同分享。他開始了解,這些專家對於「怎麼賺錢」,並沒有相同的看法,甚至他形容「還比較像是『相互攻訐的辯論』」。

最終,Jim Paul有了「學會怎麼不賠錢,比學會賺錢重要」的體悟。因為他認為,「賺錢方法很多,且多數相互矛盾,但是,避免賠錢的方法,卻只有少數幾種而已」一樣,與其照著不同成功人士的「賺錢心法」,還不如先從「如何讓自己不賠錢」開始做起。

那麼,要怎麼才能「不賠錢」呢?這就跟「投資紀律」有關了。Jim Paul的心得是:「投資前的詳細規劃」就非常重要。而且,所謂「停損(幅度及價位)」,必須在投資之前就確定,而不是投資虧損之後才做決定。

因為這樣一來,就不會因為投資之後遇到虧損,然後心裡在不甘心、不願意承認「賣出,就是承認自己失敗」的情緒化壓力下,而更不敢紀律化的停損,降低自己虧損的程度。

且正由於在投資之前,就確實做好了完整及詳實的規劃,所以,Jim Paul才會建議投資人「拿到壞牌就離場」。也就是說,當市場倉位狀況不錯時,就會繼續執行;否則,就應該按照計畫停損出場。

但是看到這裡,也許廣大讀者還是有一個疑問:是不是所有投資標的,都事前設定好停損的條件呢?筆者個人認為,這一題的答案,恐怕還要視投資標的而定。

因為以Jim Paul為例,他投資的是期貨市場裡的標的,假設期貨投資人不懂得「拿到壞牌就離場」這個原則,不了解「當斷則斷」的道理,最終,就有可能像他一樣「輸光所有」。

然而,是不是所有投資人的投資標的,都需要「見不好就趕快出手」呢?依個人的經驗與看法,也許並不是這麼絕對。那麼,什麼投資標的需要「拿到壞牌就離場」呢?

對此筆者認為,假如投資標的有「投資期限(例如期貨、選擇權、權證)」、「使用槓桿操作(例如標的名稱中有「正」、「反」二字,或是「融資操作」)」、「投資範圍狹窄(例如單一國家或產業)」這幾項特色,個人還是比較建議聽從Jim Paul的話,見不好,就趕緊收手的好。

以上,是當所投資標的「不漲反跌」時,應該趕緊出脫(停損)的標準外,假設投資標的「既沒有期間限制」,又沒有「槓桿操作」,且投資範圍更是廣泛(例如全球型,或是幾乎與市場密切連動)時,就算價格一度下跌,投資人不但不用急著賣出,恐怕更應該透過定期定額,或加碼投資的方式「壓低投入成本」,未來才能創造出更高的獲利。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