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09》2014年投資關鍵詞-中、美大對決!

在全球無數人的猜測與不安之下,美國聯準會Fed)終於在1218日宣布將自20141月起,每月購債金額由850億減至750億美元,正式拉開QE「溫和退場」的序幕。然而,此番QE的溫合退場,卻將整個掀翻及主導全球投資人未來的投資佈局。
對投資人來說,每年年初之前,都應該先針對來年的全球市場,進行充份地了解。這就好像看電影或戲劇一樣,要先分清楚劇中的主角是誰?至於其他跑龍套的「配角」,就算其「演技」再佳,除非在資金上「行有餘力(也就是有多餘的錢)」,否則,投資人應該集中財力投資在「主角」身上。
關於2014年的投資主軸,瑞士信貸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對2014年的預測曾有以下四大重點:首先是「(QE)退出元年」,其次是「股票表現將不差」,再者是「風險主要分佈在新興市場」,以及「美元上漲」。
而筆者從各種數據、分析及統計資料所進行的綜合性整理,所提出的2014年投資重點,將會濃縮在「中美兩大陣營的大對決」這幾個字之上。為什麼?最主要是因為2014年的投資觀察重點,就在這兩大經濟體的表現。
其中,成熟國家是以美國為「馬首是瞻」;至於中國大陸,則是所有新興市場的領頭羊。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國大陸表現不佳,所有新興市場就更加「沒有希望」。因為許多新興市場的原物料,主要銷售對象就是建立在「經濟高速成長」之上的中國大陸。
從目前的許多數據中顯示,美國經濟已經去除掉許多復甦之路上的障礙,還有影響整體經濟表現市場大幅波動的變數。以下,則是既明顯又明確的利多變數。
一、債務問題有解:儘管歐巴馬政府曾在1219日,向美國國會提出警告,稱國會議員若不迅速將聯邦債限調高的話,政府需要用來幫忙償債的借貸權力可能最快就會在20142月時用完。但根據外電的報導,由於2014年中美國即將進行新一波選舉,估計共和、民主兩黨人馬都不敢在這敏感的時間,在此問題上「賭上一把」。
二、經濟成長明顯優於預期:不但密西根大學公布1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上升至7月以來高點,美國商務部也在1220日公布美國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修正為年率上升4.1%創下二年來最強勁升幅,主要原因是「消費者支出加快」,以及「企業投資智慧財產權增加
順帶一提的是:不健忘的讀者應該還有印象:2013年年中之際,美國經濟分析局已經將GDP核算公式,進行一輪大幅度的更動及修改。其中加重權重的部分,正是與「智慧財產權」相關的「無形資產」計算。
三、受惠各項成本的降低,製造業重回美國。這主要是拜「頁岩油(氣)技術的創新,以及新興市場人工及能源成本逐漸拉高之賜。目前,已有不少美國及外商公司,都已陸續以實際行動,響應美國總統歐巴馬「美國精密製造(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 America)」政策。
例如蘋果公司19日起接受新的Mac Pro個人電腦訂單,這批新品將在德州製造,而且使用的零件全在美國生產,象徵蘋果執行長庫克推動1億美元「美國製造」計畫的開端。
但事實上以原來在美國南方蓬勃發展的紡織廠為例,當1990年代相繼關閉或遷往人工較便宜的國家。不過,隨著亞洲地區的薪資、能源和其他成本提高,愈來愈多亞洲紡織業者把工廠遷到美國東南部,使紡織業工作又回到美國。
四、另一波強勢美元時代來臨:除了QE退場的「利空出盡」,並吸引資金回籠,以及表現良好的經濟成長帶動外,美元指數也已明顯出現技術分析上「打底完成並向上走升」的趨勢。然而,美元的強勢,卻將是新興市場的一大烏雲罩頂。
例如陶冬就曾為文表示,上一次美元年走始於1992年,這個境下,墨西哥危1995年)、洲危1997年)、俄斯危1998年)、阿根廷巴西危2001年)先後爆。而「這場全球危,美乃始作俑者,又是家。然美先陷入危,但也率先復甦,危洲,逼了日本,到新了」。
因此筆者認為,新興市場的核心代表就在中國大陸。而與「橫在美國經濟景氣前的許多『大石頭』都已逐步搬開」相比,中國大陸2014年所要面臨的麻煩還真不少。
除了最近出現的「錢荒」問題之外,不論是金融、經濟或政治上,都充滿了不少的變數及風險。例如陶冬表示,「增長」與「通膨」將不再是明年大陸經濟的關鍵詞,取而代之的是「改革」與「風險」,而其中最為重要的項目有:
一、外資企業從大陸撤退:報載包括電子大廠IBM、惠普、強生等企業,先後宣布縮編或裁撤大陸員工的計畫。而由於「投資」項目是影響一國經濟成長(GDP)數字的一大變數,相關外商縮編動作,當然也為大陸經濟前景埋下隱憂。
中國大陸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認為,「用工成本(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2008年以來,中國制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累計上升71%;從2008年至今,如果按照實際貿易加權匯率計算,人民幣的同期升值幅度達到了25.9%)」、「營商成本(它的天然氣價格只有中國的1/7,工業用電價格是中國的1/2。由於物流成本和能源價格相關,所以美國的物流成本只是中國的2/3。我們再來看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占總成本的20%,美國的是10%以下。中國大型企業的是6.5%,美國的是2%左右。再看土地成本,中國工業用地全國平均水平是102美金/平方米,美國的中西部地區是13美金/平方米,即使是舊金山也只有46美金/平方米,中國大陸地價最高的上海和深圳的工業用地價格則達到了200美金/平方米)」,以及「官僚主義衍化出的隱性成本」高漲,是導致外資工廠大量撤離中國的重要原因。
二、經濟成長出現疲態:由於國際投資人在進行投資決策之前,都是依照一國或地區的前、後兩年GDP成長數字為準。所以,以上預估數字的滑落,將很大成份地影響外人對大陸的投資。因此,中國大陸來年GDP數字預估的投資「參考性」非常高。
事實上,外資大幅撤退是一動態行動,其結果就會紮紮實實地影響到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以匯豐(HSBC)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指數高於50表明製造業活動擴張)為例,中國12月份的初值為50.5,略低於11月份的終值50.8
至於制、發佈最全面指數-中國指數(China Activity Proxy)的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中國經濟學家Mark Williams,則對中國2014GDP增幅的預期為7%,在眾多預期中處於低端,低於今年7.6%的預期增幅。
不僅如此,連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也預計中國大陸2014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將會從7.5%下調到7%,創下自2005年以來的最低數字;陶冬則預估大陸經濟平均增速將進一步下滑,GDP潛在成長率可能是5%~6%之間。
三、金融、房地產泡沫現蹤:據統計,11月份社會融資總量達1.23兆元(人民幣,下同),大大高於10月份8560億元。當然,貸款增加的一個原因是熱錢流入的影響。
因為10月份中國金融機構的外匯占款(衡量資本流入的替代指標)增幅達到9個月新高,金額也上升4416億元(達28兆元),創下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準。也就是說,熱錢持續大幅流入,也相當程度助漲了大陸泡沫的速度及可能性。
就有分析師指出,該項貸款統計也包括通過各種影子銀行管道發放的貸款,而且,這些貸款中也有很大的比例,是流入各地的房地產投資之中。所以,一旦房地產價格崩跌,其所引發的效應將會非常嚴重且棘手。
目前,只有摩根大通對2014年中國住宅房地產市場相對樂觀。他們預計2014年一線城市房價或將繼續上漲10%,二線城市上漲5%~10%,而三線城市平均保持不變。只有在一些供應較為充裕的小城市,2014年房價或將開始下滑。但大陸經濟學家馬光遠卻表示,聯準會退出QE可能把大陸房地產打回原形,多年來靠國際資本支撐的房價將面臨真正打擊。
四、財政赤字快速增加:儘管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長洪表示,2012年中國GDP規模51.9兆元,今年按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增長7.5%計算,總量將接近56兆元,1.2兆元的赤字規模占GDP的比重在2%左右,低於3%國際警戒線,也遠低於歐美國家的5%
但實際的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2年,中國赤字規模分別為1800億元、9500億元、1兆元、8500億元、8000億元,而2013年為1.2兆元;2008年到2013年,全中國財政赤字率分從0.6%上升至2.2%
預估2014年財政赤字規模為1.3兆,較今年增加1000億元,赤字率高於今年的2.2%,升至2.3%,創下4年來的最高。也就是說,中國大陸財政赤字率的升幅,已經連續幾年呈現「驚人」的增速。
五、人民幣大幅升值態勢可能暫歇:人民幣由2005721日所實施匯率改革之前的「一美元兌8.2765元人民幣」,一直到201312月底的水準,升值幅度高達26.64%
大筆熱錢進入中國大陸,不但升高了泡沫危機,也一定程度地壓縮了大陸的出口競爭力,進一步減低經濟成長的動能。且在「內有錢荒憂慮」,以及一但大幅貶值,可能會引發外資瘋狂「撤退」的疑慮之下,熟悉中國大陸金融業的分析師,多半持有「人民幣在2014年不敢大幅升值、不利經濟發展,但也不敢大幅貶值」的保守看法。
所以,在少了「人民幣只升不貶」的匯差優勢之下,大陸之外投資人恐怕更要回歸到中國大陸經濟基本面角度,來評估「相關投資獲利是否還能與即將面臨的風險相匹配」?
那麼,投資人也許會問:假設看好的是美國市場,又該投資什麼呢?根據美國知名投資期刊「巴倫周刊(Barron's)」最新一期封面故事,訪問華爾街10位頂尖分析師,他們認為美國與全球經濟轉強,最大受益人將是科技股與工業股,更何況科技股本益比相對偏低。不過這些投資專家也建議投資人應避開消費類股、公共事業股與電信股。
例如《MarketWatch》主筆Jonathan Burton就根據調研機構 IHS 的預期指出,2014年全球整體經濟將可溫和成長 3.3%,優於2013年的 2.5%。而全球回溫對美國大型企業來說是個好消息,它們仰賴海外營運收益,有許多企業的海外銷售比重甚至超過50%
至於債券投資方面,儘管有非常多分析師認為,QE退場並不代表政策變得緊縮,短期利率和定息殖利率仍維持在低點,但勢必將逐漸上揚。而升息環境會進一步推高長天期債券殖利率,壓低10年期國庫券和其他債券的價格。
但在新興市場回流,以及資產配置的前提之下,仍有人並不是非常「看淡」美國債市的表現。例如某外電就曾報導:目前有三項理由,可讓投資人續抱手中的債券,賺取少量的利息。第一,Fed仍在購買債券,而且數量依舊龐大。每月750億美元,雖低於850億,卻也絕非小數目。也就是說,Fed仍在大力支撐債券價格,並壓低利率。
其次,是長期利率與短期利率的關係。由於Fed說,短期利率仍將接近零,並持續「一段更長期間」。那麼應可確定,長期利率亦將守於低點;最後,通貨膨脹與通貨膨脹預期,都仍然偏低。這可由比較公債殖利率與抗通膨債券(TIPS)殖利率,清楚得知。
此外,投資人在2014年最該看多的標的,除了美國,也有不少人看多逐漸走出歐債風暴的歐洲市場。特別是愛爾蘭已在1215日,正式宣布退出國際援助,成為5個接受國際援助的歐元區重債國中,率先退出的國家。假設沒有意外,西班牙也將於20141月,成為第二個退出國際援助的歐元區國家。
但事實上,由於歐洲各國復甦腳步不一,歐洲市場2014年(甚至包括未來幾年)真正的「明星」,還是同文同種的英國,以及祖先同為盎格魯.薩克遜民族的德國,而不是現經濟表現仍舊遜色的其他歐洲國家。
例如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ONS)周五發布最新數據,英國79月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比上一季成長 0.8%,與原先的預測一致;但ONS同時宣布調整前幾季的成長數據。經調整後,2013年度的經濟成長率預測,也由原先的1.5%調升至1.9%,大出經濟學家意料之外,至於英國失業率已降至7.4%,來到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事實上,除了前面提到的美國製造業重返榮耀之外,在一個世紀前享有「世界工坊」美名的英國,但曾經在美國、德國與廉價勞力豐沛的新興經濟體競爭下而逐漸蒙塵後,目前卻正醞釀著東山再起。
因為一連串的經濟數據顯示,英國製造業已經有「捲土重來」之勢。根據近期公布的Markit/CIPS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製造業每月創造5,000個就業機會。另據製造業諮詢服務公司(MAS)調查,過去12個月來11%的受訪者把製造業產線移回英國,轉到海外的比率只有5%
而德國經濟資訊研究院(Ifo18日也公布,調查7000家企業主管所得的12月企業信心指數,已上升至109.5,優於11月的109.3 ,寫下20124月以來最高紀錄。
Ifo並預測,2013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將擴張0.4%2014年加速到1.9%,優於政府預測的1.7%12ZEW經濟景氣指數較上月增長了7.4個點,至62.0,創下自20064月以來的最高水平(歷史平均值是24.2)。
至於最要避開的地雷,恐怕就屬新興市場為主的各項投資。因為儘管美國經濟景氣復甦已經確立,卻仍然無法順利帶動新興市場的成長。像是高盛寫給客戶的,名字為「新興市場:高潮盡退」的報告中,就建議投資者「適度」容忍風險,將新興市場的投資比重,由占整個投資組合的9%降至6%

所以筆者誠懇建議,不管是債券(包括新興市場及高收益債)、股市或匯市,就算不是大幅出清,完全不值得投資,但也絕對不是投資主軸,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小比例「押寶」的情形。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