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54》金融業者有「詭」,在學習投資理財知識之前,記得先給自己打一劑「預防針」

 一談到「投資理財」這個議題,相信沒有一個國人會不喜歡。且市場上只要有跟「投資理財」相關的講座或書籍,莫不吸引了大堆的粉絲及讀者熱列參與其中。

之前,也有不少網友詢問筆者:在真正開始投資理財知識之前,有沒有什麼「最需要知道」的一些基本常識或最基礎的書籍可以參考?筆者對此想了很久,直到前一陣子在一本書時,腦袋裡忽然有了以下的「靈光乍現」。

這世上談論賺錢或理財的書籍實在太多,但是,從過往看過不少投資失敗的案例之後,筆者其實可以很誠心地告訴讀者:如果不能夠先知道「為什麼這世界教人投資理財賺錢的書這麼多,但真正賺錢者那麼少」,那麼,就算讀了成百上千的書籍,或是參加再多場的演講,恐怕此生終究與財富無緣。

也就是說,在讀者無法先了解金融投資理財世界裡,爾虞我詐的險惡行為之前,任何吸收的知識與方法、策略,恐怕都無法幫助其日後的正確運用及獲利的。簡單來說,要先替自己「打好預防針」,未來投資理財功課的學習之路,才可能正確及順遂。

或許,讀者看了以上的說法,會心生「有這麼誇張」的疑惑,但事實恐怕真的如此。因為,投資理財大眾唯有先清楚了解金融市場弱肉強食的生態環境,也才能進一步知道如何補己之不足,以及避開會上當受騙的陷阱。

講得再極端與誇張一些,假設一般大眾能「打」好以上的「預防針」,就算對金融市場投資理財知識知之不多,在投資理財的過程中,也會比較不容易「因誤信而產生高昂的虧損」。

而最近筆者讀的這本滿有趣,且對投資理財大眾非常有啟發意義的書—《金融業者不能說的理財詭計》(大是出版),非常清楚地揭露了上述筆者再三提及的,讓投資人一直無法真正賺錢的「秘辛」。

在這本書中,它列出影響並導致民眾投資失敗的「四大懸崖」與「三大陷阱」,分別是「手續費之崖(金融機構收取高手續費,吃掉民眾投資報酬率)」、「利率之崖(因為低利率,而無法讓財富變多)」、「資訊之崖(本質是非常投機,但因金融機構提供錯誤訊息,而民眾又無法分辨,因此導致錯誤投資及虧損結果)」與「年金之崖(能領到的年金減少)」,以及「勞動所得陷阱(認為「透過勞動所得來增加資產」是一種美德,但實際上,非勞動所得的方式,才更能增加財富)」、「金融機構陷阱(金融機構並不在乎客戶的利害得失,而是自身的獲利與否)」與「金錢教育陷阱(金融機構為了獲利,會「假裝「提供」讓投資不會虧損,或是增加財富的資訊」)。

以上,筆者只舉其中的部分重點,提供投資理財大眾們,了解自己這一路以來,為何「老是賺不了錢」的原因。而有關能真正讓投資人獲利的「金錢定律」,以及其他重點,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實際去閱讀這本書。

而筆者之所以寫這篇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要提醒所有投資理財大眾:要先了解金融機構的獲利模式及從業心態。而在了解以上的「秘辛」之後,才能擬定出未來面對金融機構或各種業務員的正確策略。

首先,以手續費高低,做為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當手續費是金融機構或業務員最大獲利來源時。投資理財大眾在面對各種金融商品推銷之際,第一個該問的,就是「手續費(包括各種型式的管理費...等)」到底有多少?以及業務員到底能分到多少佣金?而不是單純詢問「我能獲利多少」?

因為當金融機構只在乎它們自己的獲利時,投資理財大眾就得要慎選「低手續費(除了外加的費用外,還包括所有「內含」的各種管理費...等)」的投資標的,才能夠安全「自保」。

記得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採訪機器人理財業者的說法是:上智能理財平台之前,你先該問自己四個問題:「我的投資目標是什麼」、「我預計投資時間多久」、「我預計投資金額多少」、「我的風險承受度多高」,這四個問題,缺一不可。

筆者認為,以上這四個問題才不是真正重點。至少,它們絕對不是理財大眾首要的重點。不是說以上四點都不重要,而是真正的重點應該是:這家金融機構推出的機器人理財的「推薦邏輯」到底為何?

因為,假設機器人理財的運作邏輯,是以「手續費高的標的」為主,那麼,就算這理財機器人再怎麼酷炫,都不足以幫投資大眾「賺到最高的獲利」。也仍舊是投資理財大眾,應該避掉的選項。

只不過,金融機構都會將其「機器人理財推薦邏輯」,是為企業的營業機密,不可能會讓一般大眾探知。對此,筆者的建議是:假設機器人理財推薦的是各種基金,而每一檔基金依法,都會公佈其手續費、管理費或分銷費...等資訊。舉例來說,假設該金融機構所推薦的每一檔標的,其手續費...等各項費用成本都不低,那麼,投資人被當做冤大頭的機率恐怕就不低了。

當然,不管是金融機構或業務員,都不可輕易告知理財大眾「所收或所拿的佣金水準」。但是根據過去的經驗來看,越是金融機構及業務員「大力推薦的標的」,其手續費就越不可能「非常低」。

其次,所謂的「手續費」概念,不一定真的是純以「手續費」的名目呈現。例如政府各大基金或基金界頻傳的「內線交易」或「利益輸送」...等問題(例如基金集中下單在特定券商,而高額退佣則落入特定人口袋;或是金控旗下券商自營商或大股東投資失利,就把賠錢股票賣給募集的基金接手...,以上案例,可以說是層出不窮),雖然並沒有真正的手續費支出,但這些因為人謀不贓而造成的收益低落,更是一種廣義的「高額手續費抽取」,非常值得投資人注意及避開。

再者,要避開已經在媒體上曝光的投資理財商品訊息及新聞。這是因為媒體經營生態丕變,每天各種「金融機構商品置入性新聞」幾乎可以用「鋪天蓋地」來形容。所以,當銀行理專或業務員拿著媒體上的新聞,告訴理財大眾「現在流行投資或購買XX商品」時,請務必要毫不考慮地回絕。

而除了避開媒體報導的流行商品外,一般投資大眾對於已經曝光的訊息及新聞,也要抱持懷疑是機構法人或上市、櫃公司大股東...等,刻意為了出貨或進貨的障眼法。

最後,「低手續費」絕對是投資人在決定投資及理財行為時,最重要的參考。但前提是:必須選擇正確。投資人選擇低手續費或管理費標的(例如追蹤某一市場指數的被動式ETF)的意義在於:沒有會幫你「打敗大盤」,而你所投資的對象,就只是一個市場而已。你能不能從其中獲利,純粹看該市場的漲跌而定。

正因為被動式ETF的漲跌,幾乎完全「貼」著市場指數上下。所以,當該市場漲時,投資人才會獲利;當該市場跌時,投資人一樣會面臨虧損。所以,ETF標的的選擇,就變得相當重要。否則,投資人就算在手續費方面佔了機先,卻不見得一定會有「賺錢」的結果。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