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4年10月2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金融商品聰明,投資人可別當傻瓜!

這是一個講究包裝的時代。有些不好聽的話,只要拐了彎地說,聽的人的心理就覺得舒坦許多;同樣地,有些潛藏高風險的投資商品,一旦經過巧妙的包裝,就能夠讓投資人搞不清楚,它葫蘆裡究竟賣得是啥東西?
大約在十幾年前,「避險基金(Hedge Fund)」就因為名詞中多了個「避險」的字眼,讓許多人誤以為投資風險不高。諸不知這種以小搏大、高槓桿(採用高比例的信用交易,例如可能用10元做100元的投資)且多、空皆可操作的基金,不但可能避不了風險,反而有讓投資人落入極大的風險之中而不自知。
例如「認股權證基金」,許多人雖搞不懂認股權證是啥東西,卻誤以為它既然叫做「XX基金」,應該就是滿安全而無風險的。不少投資人為此搞到血本無歸,卻仍一頭霧水,不知道自己買到的,其實是風險極高的金融商品。
而在五、六年前,國內又出現所謂的「保本型商品」。這種以「保本型定存」為主流的商品在甫推出之際,就因為它號稱可以「百分之百保本(有些僅有95%的保本率)」,而吸引了許多自認屬性保守的投資人。
這種商品的設計是:保留投資人的存款本金,而將衍生的利息拿去購買一個選擇權。因此,如果投資人運氣好的話,就可以從選擇權的操作部分,獲取較高的利潤;不過,即便是賠錢,最大也不會侵蝕到投資人的本金。
但是,玩過選擇權的人都知道:如果趨勢看錯,投資人三兩下就會被Out出局;也因此,多數購買這些保本型商品的投資人,最後都只能撈到拿回本金的下場。
諷刺的是,許多人明明天性非常保守,平日常用的投資理財工具是非穩當的銀行存款不做,但是只要見到所謂的「保本型商品」,就個個趨之若鶩,完全只看它可能有的高獲利,卻看不到也潛藏著很大的風險。
也就是說,經過了一段投資期間之後(短則三個月、半年,長則五年、七年或十年),投資人拿回的,多半是與當初預期差距很大的一點點投資報酬率,更慘一點的,則是歷經幾波紙上富貴之後,僅能拿回原先的期初投資(投資本金)。
要知道,會把家當放在銀行存定存的人,都是那些既不能虧掉本金,又不能忍受一點點利息短少的極保守之人。如果持有了半天,投資人只獲得少得可憐的本金加利息,那還不如在投資之初,就老老實實地把錢放在銀行定存,還能百分之百賺到「說二不一」的預期收益!
不管是早期的避險基金、認股權證基金、保本型商品,或是最近幾年暢銷、熱賣的「連動式債券(Structured Notes,商品組合是由一個零息債券,再加上一個選擇權式的商品)」,組合模式雖然有些差異,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是用一個「保證本金或收益」的口號,讓投資人信以為它的「風險很低,收益卻更高」。
只不過,許多投資人既沒有搞清楚這些新興組合式商品的內涵,又常被那美麗的酷炫名詞,甚至是一些不負責任業務員那三寸不爛之舌所迷惑,自以為買到的是一個宇宙無敵超級萬能無缺點(風險)的產品。但最後,很少不是以虧損或失望而收場的。
在這個投資工具日新月異時代,一般大眾在投資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買的到底是什麼?因為除了固定收益型的商品(例如銀行定存或債券)外,其他金融投資都絕不保證獲利的。因此,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永遠存在。

所以,當你心裡想買保平安的蘋果,卻覺得橘子的優點更甚於蘋果,那購買後的消費落差,也只能由自己來承擔了。而這些多了包裝紙偽裝的金融商品,雖不一定是隻披著羊皮的狼,卻很容易讓投資人落入失誤與虧損而不自知。因此,當它聰明時,投資人可別自願當那個傻瓜才是呢!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