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0年3月26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86》這時不敢買股票,也千萬別輕易放空!

在撰寫上期專欄(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4427608)之前,筆者就曾預測國安基金,會在台股十年線附近進場護盤。至於在此之前市場有關的「進場護盤之說」,全都只是口裡說說的煙幕彈而已。
直到上稿前一天(18日)下午,台股以跳空大跌的9085.28點開盤,雖然有媒體傳出「國安基金下午將開會討論進場」的新聞,但是因為斷頭賣壓沉重,指數下殺到8523.63點,最終在8681.34點作收。
第二天(19日),指數從最低點8816.86點開出,就一路往上衝,最終收在差不多最高的9234.09點,漲幅接近5%,補滿了前一天跳空下跌的缺口,也是疫情自一月底股市下跌以來,單日最大漲幅。
根據《聯合報》(https://udn.com/news/story/7251/4428304)的報導,國安基金水位規模達5000億,依過去經驗曾動用到1200億元,而最後一次則是20152016年期間動用190幾億。
根據一位長期觀察股市老手的說法,這次的「國安基金進場護盤」,並不是扮演「拉台股票(價)」的動作,而只是「消除市場空單」的一種「穩定市場」作法。他特別強調,且由於外資持有台股比例高達七、八成左右,所以,這次國安基金進場,就是在「軋外資空單」而已。
根據這位老手的觀察,如今國安基金實際進場規模,才不過5億元而已。能以這麼少的金額,達到穩定盤勢並上漲的功效,最主要就是因為軋了台股最大空頭大戶—外資,才能穩住台股散戶的信心。
《經濟日報》引述財政部長的說法表示(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07/4429094),過去國安基金一啟動,通常一、二周後就可以拉上來;而過去國安基金6次進場護盤,5次獲利,只有一次虧損。
如果以「國安基金最早於2000年初次進場為例,到今年為止,在20年間,共有6次護盤、其中5次都賺錢」為例,就代表國安基金進場的位置,是未來股市3-4年的最低點,也是投資人進場長期投資的最佳時點。
當然,當股價指數跌到10年線附近,由於下檔的風險相當有限,絕對是投資人長線投資的最佳時機。只不過,投資人必須手中保有一定金額的現金,才有可能「逢最低承接」。這恐怕是許多民眾,無法順利抓住最佳長線投資時點的最大原因。
此外,以上的策略有兩個「例外」,其一是「台灣股市以外的市場」。以美國為例,本週也差不多跌到10年線左右,又經過了幾天的「三點不過低(以日線為例,連續三天都未跌破第一天的低點)」的考驗。除非還有更大的利空出現,美股或許也接近到中、長期投資的買點。這個時候,對美股有興趣的投資人,也可以開始密切注意了。
但除了股票市場外,全球的債券市場,除了美國公債市場之外,筆者認為都還可能處於「一大片烏雲正準備飄過來」的階段。其中,最值得投資人密切關注的市場,就是全球高收益債與新興市場主權債市場。
目前,美國聯準會在推出「無限量化寬鬆」政策之後,更再度祭出「購買債券ETF」計畫(https://fund.udn.com/fund/story/5856/4441857),其中最受市場關注的,就是購買限於投資等級的公司債與債券ETF。其原因,當然是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過去這些具有避險功能的公債、投資等級公司債等,都遭受到了非理性的賣壓衝擊。
就在FED推出兩項「超級大禮」之後,包括美股與美國投資等級債市場都大漲以對。然而,筆者認為在國際油價沒有確實走穩之際,高收益債市場、新興市場主權債市場,甚至連帶著包括投資等級債市場,恐怕都還值得密切關注。
因為,目前美國頁岩油商與中國大陸地產商,是全球高收債的主要發債者,而不論是美國頁岩油商、中國地產商、石油出口國與新興市場,因為油價大跌、全球經濟將陷入長期蕭條等原因,全都是這波疫情的最大重災區。
例外之二是:萬事都沒有絕對。也就是說,這波全世界股、匯、大宗商品市場大跌,主要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目前來看,新冠肺炎似乎已在中國大陸「緩和」,而歐、美,甚至是非洲地區,仍舊持續肆虐之中。
所以,假設疫情又持續大爆發,也就是罹患或死亡人數倍增,那個時候,不要說全球金融市場會跌到什麼慘況,各市場進一步「關門」的情形都很有可能。
但是,假設台股已經開始從底部,開始往上攀升,那麼,投資人最最不該做的,就是「繼續放空」。據市場人士表示,這幾天,仍然見到許多投資散戶,因為被斷頭而心有不甘,甚至是反向操作(放空股票)。對此,筆者的建議是:就算擔心未來因為疫情擴大而不準備進場(買進股票),但在市場下檔風險不高的前提下,千萬也別「逆著市場操作」而「跟自己的錢過不去」!
至於想靜下心來選股的投資人,筆者認為值得中、長期投資的標的,絕對是「指數成份重」,且後市長期看好(例如5GAI機器人、透過網路銷售的電子商務等。在台灣,筆者還多看好四處林立、購物方便的超商)的產業。因為經由這次的全球性的疫情擴散,讓所有國家、企業與人民了解:或許真的不該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變得如此緊密難分。
特別是現今高科技的發達,不論是遠距上課或遠距上班,都是確實可行的做法,這個時候,上網的頻寬將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建設。由於5G設備,全都還在初步架設階段,這個族群中的股票很多,也值得投資人深入研究及挑選。具體來說,投資人可以經過「三點不過低」考驗,且「KD指標處於低檔並黃金交叉向上」的個股,做為優先選則的標的。
如果投資人真的不會挑選個股,筆者建議就直接買指數型ETF,但一定要確定其與大盤(加權股價指數)的連動性高的標的。至於買進時點,可以在台股反彈上漲多日,再往下拉回到9636點附近時。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0年3月19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85》投資人的「血的教訓」!

原本當世人以為,新冠肺炎已在中國大陸獲得一定程度的控制之際,疫情卻突然在歐洲及美國找到「破口」,並且迅速漫延到歐洲、美國,以及世界各個地方。
以美國為例,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University)的追蹤數據,美國確診病例增至近6400起,死亡病例破100起。在西維吉尼亞州於317日通報首例確診病例後,等於宣告全美有50州「淪陷」(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1029/4424278)。
而根據《聯合新聞網》的整理(https://udn.com/news/story/120936/4299961),截至18日為止,全球各地共有近20萬人,確診罹患新冠肺炎;其中有超過7900多人因而死亡。
各個國家為了防止境外感染移入,增加確診數,開始針對旅行禁令管理有一連串的措施,包括禁飛、禁止入境等。根據外交部領事局截至317日所做的統計(https://www.boca.gov.tw/cp-56-5248-791bd-1.html),為了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有約18個國家「關閉所有或部分國境」、19個國家「全面或部分限制外國人入境,或不核發簽證」。
至於國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在18宣布,19日起一律限制非本國籍人士入境。且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目前都還沒有辦法看到實施的期限在哪裡(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0950/4424193)。
當疫情快速燃燒到全世界之際,也同樣造成全球金融市場的大跌。包括歐、美及亞洲各國股市,以及原油與黃金價格都連番大跌。就算多國股市,多次啟動了「讓市場暫時降溫」的「熔斷機制Circuit Breaker」,也仍然難挽頹勢。就算美國聯準會(FED)破天荒地降息4碼(1%)、讓利率接近於0,全球股市仍然是「不留情面」地持續重挫。
綜觀這段時日以來,筆者認為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給普天之下人類的最大教訓之一就是:千萬不要「鐵齒」,認為什麼事「一定不會發生」,既不要對自己太過自信,也要對任何人與事,都要抱持著「謙卑」的態度。即使我們所面對的,是比人體細胞小不知道多少倍的新冠病毒。
而這一波全世界大流行的第二個「教訓」在於:仇恨與對立,完全無助於解決疫情,唯有「自己保護好自己」,才是最佳防疫之道。可以這麼說,不論是歐洲各國或美國之後的疫情大爆發,處處都可以看出對新冠病毒輕忽的態度。例如聯合報的社論就指出:「文化與慣性,決定各國疫情因應成敗(https://udn.com/news/story/7338/4401895)」。
事實上,除了「輕忽疫情」之外,世界各國仍舊處於仇恨與對立之中。例如美國總統川普,就在疫情持續漫延之際,再發「中國病毒」的推文(https://udn.com/news/story/6813/4423124)。
這種情形,就像筆者一位尊敬的媒體界前輩所形容的:「病毒是人類共同敵人,可是,抗疫的人啊,酸言酸語,彼此埋怨,你捅我一刀我踢你一腳,比抗疫還帶勁」。
然而,事實終將證明,仇恨與愿懟,根本消除不了病毒,而此波疫情帶給人們的第三個「教訓」,應該就是千萬要給自己以及他人,都留一個「後路」,並且做好一切自我防護的該有動作。因為,唯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保護者。
目前看來,唯有每一個人做好自己的周全保護(飲食與生活正常,以提升自己的免疫能力,並做好個人健康管理—避免去人多的地方、少與人進行身體上的接觸、戴口罩、沒有徹底清潔雙手之前,都要儘量避免觸摸口鼻),才是對抗疫情的最佳之道。
防疫如果正確,就能減少實際感染與死亡人數,維護人民的健康。而回到本專欄的主題—投資理財上,投資人從這次因為疫情所造成的全球金融動盪中,真正學到了什麼「教訓」呢?
首先,市場波動難免,絕對不要「槓桿操作」。在這波全球金融市場全面重挫之際,筆者還是看到不少「心急如焚」的投資人「既食不下嚥,又睡不著覺」。
當然,看著自己用辛苦血汗錢所投資的標的價格大跌,相信沒有人不是「內心在淌血」。但是,如果是採取「槓桿操作」的投資人,因為在市場大跌之際,會出現「如果沒錢補繳保證金,就會被斷頭」的下場,其心裡的焦急程度,自然會比「非槓桿操作」的投資人還要嚴重。特別是最後「撐不住」時被「斷頭」,所有過去辛苦賺來的錢,都將化為烏有。
且要特別提醒投資理財大眾的是:所謂的「槓桿操作」,並不限於「借錢投資」,也同樣包括那些「高槓桿操作」的金融商品,例如期貨、選擇權、商品名稱上有「正」、「反」等字的標的。
這個時候,也許讀者會問:那麼,「槓桿操作」又是何人?或在何時可以做?筆者對此的答案是:如果一般大眾不想為金融機構創造業績,也不想拉高自己的投資風險,那就「絕對不可以做」!
其次,在投資理財中,「風險管理及控制」與投資準確度同樣重要。風險對於投資人的意義,除了「風險承受度高低」之外,最主要就是「凡投資必有風險」,在任何投資之前,不能老想著賺錢的美夢,而必須先考慮夢碎時的虧損。
正因為如此,投資人在進行任何買進或賣出(放空)動作之前,都要思考清楚「自己一旦面臨虧損,能承擔多少風險」?並且在下單之前,就要擬定好「萬一市場大幅波動時,在什麼狀況下,就一定要不顧一切地『停損』」的劇本。
而決定是否要「停損」或「加碼攤平」的3大要件,一是「是否有槓桿操作」?二是短期內是否有確定的資金需求(例如支付子女出國留學費用)?三是「看中、長期趨勢」?
簡單來說,如果沒有「槓桿操作」、短期內也不需要這筆錢,且投資標的「長期趨勢向上」,就算市場大幅波動,投資人也還是可以悠然面對。這是因為某些突發事件發生的當下,由於可供決策的資訊不多,很難判斷中、長期的趨勢發展。
但是,只要不是採取「槓桿操作」,不論是短期重挫,或是指數呈中期空頭市場排列,投資人都還有充裕的時間與「家底」,能夠面對資產的縮水。唯一例外的,就是採取「信用交易模式(借錢買股票)」,有可能「等不到股市回漲」的投資人。
再者,手中隨時準備一筆「緊急預備金」。在這世上,人生處處充滿變化,面對任何事情,都不能「沒有退路」或「只有一套劇本」。而所謂的「緊急預備金」,就是投資人最好的「退路」與「備用劇本」。而唯有投資人手中握有一筆能夠翻本的預備金,才能夠從容以對地「逢低進場攤平投資成本」。
第四,如果是中、長空的市場重挫,「十年線」差不多會是一個可以逢低承接的長線最佳買點。當然,投資人手中的錢,不可能毫無限制地「加碼攤平」。也就是說,手中的緊急預備金,也必須「省著點用」,才不致於讓投資人「加碼攤平」不成,反而變成「越攤越平」。
這個時候,「十年線」或可是投資人的最佳進場時點參考。根據過往的資料顯示,國安基金過去總共進場護盤6次,每一次都在一週內讓台股止跌。其中,除了第一次在20003月,是因為政黨輪替而在8682點進場護盤(當時十年線在6106點)外,其餘5次都在破十年線後進場
但是值得提醒投資人的是:在「十年線」時進場,雖然下跌的風險不高,但也不代表股價指數,會馬上大漲上千點以上。所以,同樣也不宜進行「槓桿操作」。
第五,資產越能做到分散,資產價格的波動風險就越低。有媒體統計國人申購最多的前十大基金中,自今年初以來共有3檔基金最為「抗跌(跌幅呈現個位數,其他基金跌幅都超過一成)。仔細探究其中的原因,相對抗跌(跌幅不到3%)的基金,是屬於「全球型債券型」基金。由此,更可看出「投資資產確實做好分散」的重要性。
當然,還是要提醒投資人的是:所謂「分散」,不是把一筆錢,隨意分散在不同標的之上而已。簡單來說,所謂的「資產分散」,應該是「質(不同投資類別或屬性)」的分散,而不是「量(標的數目)」的分散。否則,投資人仍舊無法享有「資產配置」下的風險降低好處。
最後,市場長期唯一遵循的,就是經濟基本面的榮枯。正當疫情在歐美及中東等國快速爆發之際,部分央行為了避免疫情對國家經濟造成太大影響,紛紛祭出「降息」的舉動。
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美國聯準會突然在15日,宣佈降息四碼,把市場基準利率拉到接近0的水準。儘管從理論上來看,市場利率越低,越能激發出民眾的投資意願,並且推升各種投資市場的價量齊揚。
但在FED降息的第二天,全球股市卻是以「重挫」回應。道瓊工業指數大跌超過2700點,跌幅近12%;標普500指數跌幅超過8%,且觸動熔斷機制,一度停止交易15分鐘。
除了負利率與量化寬鬆等措施外,以美國為例,也同樣祭出減稅、考慮無條件對公眾發放消費金或支票等激勵方式,也無法讓美股止跌回升。美股三大市場仍然持續、毫不留情地重跌,道瓊工業指數甚至跌到川普總統在2017年上任之前的低點,等於川普就職以來的漲幅,全部都「吐了回去」。
追究全球金融市場一瀉再瀉的原因,就是市場無法消除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衝擊的擔憂。也就是說,在各國經濟(特別是歐、美、中國大陸3大市場)無法確定復甦之前,不管是「負利率」、「量化寬鬆」或任何救市措施,都不會是投資人「進場」賺錢的保證。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0年3月1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84》網路行銷人人想,真正專家有幾人?

在筆者上上一篇專欄—《「我是有錢人」迷思582/新冠肺炎疫情終會過去 你必須思考的未來7大工作與投資重點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4375395)》中,筆者曾在「重點四」中,就建議想要開店的民眾,最好能朝「非實體通路」的方向思考。
但是,如果真要走「非實體通路」的經營模式,就不得不開始學習一些網路行銷的技巧。因此,有位年輕的朋友寫信問筆者:網路行銷到底有什麼竅門?
老實說,這問題真的把筆者給問倒了。因為,身為「對文字理解力大過圖像」的筆者,根本就是網路世界裡的菜鳥,很難提供什麼具體可行的建議。所以,只好把這問題,丟給一些實際從事網路行銷的年輕高手。
當然,可以透過網路行銷的商品眾多,筆者這篇文章之所以鎖定在「保險」上。理由之一是,這行業是筆者所熟悉的。理由之二則是:「保險」是個無形的商品,它既看不見又摸不著,更不是每一個想要發大財的人,會主動想要了解的「必需品」。
當然,筆者過去採訪中,也認識不少年輕一代的保險業務員,也一樣專攻網路行銷的市場。但我這次經人推薦所採訪的案例,則是一位非常年輕的8年級生王昱尊。
這位年輕小伙子,其實是個人相當尊敬的一位保險經紀人李來居旗下,才入門不到三年的新人。而根據王昱尊的親身體驗與實際接觸,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網路行銷的優點:
一、有專業才會受到尊重。不可免俗地,王昱尊在開始保險業務員生涯之初,也是跟所有保險前輩一樣,從最熟悉的緣故市場開始。但最令他無法適應與接受的是:每次新客戶與他見面,頭一句話不是「你這麼年輕,你確定會做一輩子保險業務員」?就是「我跟你買保險,不會變成孤兒保戶吧」?
但是透過網路行銷所接觸的客戶,因為早就「見識」到他對於市場上每一張保單條款內容的熟悉與專業了解,除了在初見面時,會驚訝於他的外表年輕之外,卻從來不曾懷疑過王昱尊,到底能不能長久堅守保險這個崗位?
王昱尊就坦言,自己從來沒有被在網路上接觸,而約見面的陌生人「放鴿子」過,反而卻曾經被熟人給「放鴿子」。「陌生人對你的感謝與肯定,真的還比緣故市場裡的熟人要高」,他說。
二、不必退佣,不靠送禮。開始經營緣故市場時,客戶對於送禮及退佣的理所當然,讓王昱尊非常不能適應。但專門從網路上開發客戶之後,網友看中他的,不只是幫忙挑出最適合客戶的保單,更是日後遇到理賠等問題時的「最佳問題解決者」,自然就不會在意退佣及送禮這等「小事」上。
三、成交率高。在保險行銷的流程中,如何取得客戶的信任,並且進一步簽下保險契約,中間必經的關卡還不少。但根據王昱尊的經驗,會在網路上提問的人,反而都是真實的潛在買家。
他的經驗顯示:凡是在網路上問問題的網友,如果能獲得面對面的會談,在設身處地瞭解需求、並經他詳細解說保單條款,以及其中的細微差異(這些條款的差異,經常是未來保險爭議的源頭),幾乎有99%的成交機率。
四、轉介紹力極強。根據王昱尊個人經驗,透過緣故市場所轉介紹的客戶,頂多就是再多一層;但透過網路行銷所獲得的客戶,目前已經持續轉介紹三、四層,甚至更多。也因為如此高的轉介紹率,讓他在經營網路市場第一年,就成交了60多位新客戶,第二年更逼近百位。
根據長期觀察,這些會跟王昱尊買保險的網友,其實都是很常在網路上詢價、比價與爬文的人,這些人的個性雖然很會挑剔與斤斤計較,但也是有一定影響力的意見領袖。所以,他只要能夠通過這些人的「考核」,並且取得對方的信任,反而更會主動幫忙介紹其他客戶。
也許看到以上的網路行銷優點,會讓很多業務員也覺得「有利可圖」,且看起來容易到值得一試。但是,從王昱尊的經驗談中,筆者覺得也正好可以提供給有心從事網路行銷的人,以下的一些忠告:
首先,網路行銷的重點不在技巧,而在專業程度。老實說,筆者在發出採訪詢問之前,也曾經擔心會被對方「拒絕」。理由很簡單,這些「看家本領」要是被公開了,當事人的「看家本領」被學了去,日後還要怎麼生存?
在真正採訪之後,顯然筆者的擔心都是「多慮」的。因為王昱尊很坦然地表示,「成功不能複製,只有邏輯才能複製」,也就是說,如果業務員本身沒有「幫客戶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專業」,就算了解網路行銷的優勢與技巧,恐怕也是難以長久的。
王昱尊坦言,他的確也有過「怕看家本領被學走,反而增加自己競爭對手」的階段,畢竟網路上的客戶需求,是有可能重疊的。所以在網路初嚐甜頭的前半年,他並不太願意分享自己的撇步。
但一路走來,現在的王昱尊不但願意無私分享,也正帶領十多位新進伙伴進行為期6個月的「網路行銷專班」,透過紮實的課程,希望能培養更多的專家,解決更多客戶的問題。
問他為何有此改變?王昱尊笑著回答:「以前身上只有100元,要叫他掏錢給別人,他當然不願意。但現在他身上有一萬元,而且還在快速增加中,就算拿個10002000元給人,自然就沒有什麼差別了」!
特別是基於「保險是契約的一種」的事實,未來保戶是否能獲得理賠,全在那幾張契約條款上,因此王昱尊表示,想要在網友心目中,建立起專業形象,就必須從「全面了解所有保單條款」開始。他認為如果想要從事網路行銷的業務員,還是只拿著商品DM、甚至用公司教的話術跟網友對話,對條款完全不熟,是絕對行不通的。
正因為王昱尊花了很多時間與功夫,了解不同保單的條款內容,以及評議中心案件與法院相關判決,讓他完全不擔心時下很「夯」的網路投保模式,未來有可能搶走他的生意,「因為保單銷售之後,客戶還可能有理賠爭議的問題,需要有人幫忙處理」,他說。
當然,王昱尊認為網路行銷唯二要注意的「技巧」,其一是「儘量做到『有人發問的一、兩分鐘內』就能回覆」。這是因為網路諮詢的客戶都有一個特性—需要快速、即時的回應。
就如同24小時到貨的購物平台,以及近來熱門的即時美食外送平台一樣,都是為了滿足消費者「希望『快速』買到東西或得到服務」的期待。所以,為了要達到「即時」回應,王昱尊預先在手機中,建立一整套完整的FAQ問答,並隨時更新,以求能夠在「第一時間」裡,回答客戶的問題。相較於客戶提問後很久,才有回應的業務人員,王昱尊的「即時性回答」在無形中,也能讓客戶更放心。
其二,則是「將重點以圖像式表達(呈現)」。例如他在回覆網友不同保單的優、缺點時,會使用精心整理的圖形、表格,或將不同保單條款的重點劃上紅線,直接show給網友看。因為他發現現在的網友,對於文字較沒有什麼特別感覺,反而較能接受圖像化的內容。
其次,不要太心急。這裡有兩層意義,其一是別太急於成交,反而壞事!一般業務員是想要藉由話術,把東西銷售給對方,但王昱尊卻也不忘提醒:人只有因為了解而相信,不可能單靠制式的話術而被說服。
他不忘再三強調:「一般客戶的開發,必須像農夫播種一樣,先培養並解決客戶的問題,久了就能贏得客戶的心」。而在見過許多「一心求快」的業務員,反而提早離開保險業務工作的王昱尊,就不忘提醒有心從事網路行銷的人,「千萬不能求快與強迫行銷」!
「不要太心急」的第二層意義在於:在正式進入網路行銷之前,一定要「蹲好馬步」,也就是先培養自己的專業。因為領他進門的師父就不忘對他耳提面命:對於網友的提問,千萬不要輕易回覆。因為網路留言是道雙面刃,回答得不對,也會影響到自己的名聲。
所以,王昱尊整整花了6個月的時間,紮紮實實地把網路上所有的問題,進行歸納與整理,並且整理所有市場上所賣的保單契約條款內容,所以,當有任何網友對某一商品提出「好壞與否」的問題時,他才能快速給出最正確的解答。自然而然,也就贏得了網友的信任與好評。
再者,千萬不要挑戰網友的智慧,因為,網友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在行銷技巧中,有一項叫做「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它的意思是:「服務」要做在「銷售」之前。而唯有在跟客戶建立信任感後,才能確實瞭解客戶的需求,進而提供符合需求的解決方案。
但是王昱尊卻再三強調,能不能以客戶的利益為著眼點,網友其實非常容易查覺,且會「快速傳遍市場」!而除了「站在客戶的立場幫對方設想最佳解」外,他並不是頂贊同「買榜(花錢買到好評價)」的做法,因為他認為,網路排序(名)是一回事,但網友更看重業務員的留言內容專業程度,就像他師父常告訴他們的:「想客戶要比想自己多」、「時間會證明很多事」!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0年3月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83》人生處處有風險,不是單靠保險就能解決的!

上個星期,不少媒體先後報導國標舞女王—劉真小姐,在治療先天性主動脈瓣膜狹窄的開心手術後,因為突然心跳停止,而裝上葉克膜搶救多日的新聞。雖然後來已拆除葉克膜,但有傳聞表示,她可能會先安裝自費高達400萬元的心室輔助器(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簡稱VAD),以爭取等待換心的時間。
在相關新聞曝光之後,照例有不少保險業務員,開始向保戶傳遞此一新聞,並且積極討論:哪一種健康險保單,可以幫忙同一種狀況的保戶,支付這些昂貴的自費醫療帳單?
事實上,過往只要國內出現一些知名人物就醫,且自費醫療相當昂貴的新聞之後,都不免出現這種「用名人案例向保戶推銷保險」的情形。但筆者認為,保戶不論在採取各種自費醫療或投保之前,最好能先有一些基本的醫療常識與保險概念,也才能將錢「正確花在刀口上」。
關於新聞中提到的「主動脈瓣膜狹窄」疾病,博仁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蘇上豪醫師,引述美國的統計資料指出,約有5.7%左右的民眾,隨著年齡增加而會有「主動脈瓣狹窄(AS)」的問題,台灣的盛行率應該差不多。但他不忘補充,主動脈瓣狹窄也不一定是「先天性」的,後天也可能因為年齡老化或長期發炎,而造成主動脈瓣狹窄。
乍看起來,患有「主動脈瓣狹窄(AS)」問題的人不少,但蘇上豪強調,多數人就算有AS情形,平日或終其一生都不一定會有症狀。而其症狀(symptom)由輕至重依序為:先出現突然昏倒的情形,之後會出現胸悶症狀,嚴重就會發生心衰竭。這時,就要考慮是否要透過手術進行處理。
當然,蘇上豪醫師認為,需不需要動手術處理,不是只有以上「症狀的出現」,還必須參照其他檢查結果而定,包括壓力差、有沒有心雜音、瓣膜開口平方面積大小(一般正常是大於1.5平方公分,低於此數字就算「狹窄」,如果低於1平方公分,就算非常小),以及冠狀動脈狹窄程度(開刀前必須先做心導管進行此一檢查)等,一併進行手術的評估。
目前在開刀處理主動脈瓣狹窄問題時,一般有「修補」與「置換」兩種方式。但「修補」方式在台灣案例較少,多數都是「直接置換」(請見下表一)。至於置換的瓣膜,可分為「金屬(機械)瓣膜」與「組織(生物)瓣膜」兩種,後者一般是來自於豬或牛的心臟瓣膜(兩者的適用對象及優、缺點比較,請見下表二)。

表一、「先天性主動脈狹窄」相關手術:
資料來源:蘇上豪醫師

表二、兩種心臟瓣膜的適用對象及優、缺點比較:
資料來源:蘇上豪醫師

回到文章開頭的國標舞女王劉真的案例,有新聞指她準備裝「人工心室輔助器」或進行「心導管瓣膜置換術(TAVI)」。但蘇上豪醫師強調,目前國內並沒有真正的「人工心臟」,而只有屬於「機械循環維生系統(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 deviceMCSD)」之一的單、雙(人工)心室輔助器(VAD/Bi-VAD)(兩種不同系統請見表三)。

表三、兩種機械循環維生系統:

資料來源:蘇上豪醫師

然而,蘇上豪醫師不忘再三強調,「人工心室輔助器」的裝設,也是有其條件與前提。他簡單解釋,「人工心室輔助器」的功能,就像是「幫浦」一樣,假設病患不只心臟「運送血液」的「幫浦」功能嚴重受損,連肺臟的「氧合(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功能也受損,就算裝了「人工心室輔助器」,也是沒有用的。
筆者之所以花了以上滿多篇幅,進行有關「主動脈瓣狹窄」的相關治療與手術比較,其實是想幫讀者突破以下3大投保盲點:
盲點一、每一種健康險的保障範圍不同,沒有買對保單,能獲得的保障內容,很可能是「付出大筆保費,卻無法得到一定的保障」(請見下表四)。

表四、動心臟主動脈瓣更換手術,哪種健康險會買單?
資料來源:各保單條款
資料整理:李雪雯

盲點二、一旦採取健保不給付的手術與醫材,甚至嚴重到最後還要裝上人工心臟(心室輔助器)時,就算保戶將所有能買的住院醫療險「買滿、買齊」,能從保險公司所獲得的保險理賠金,恐怕還是「嚴重不足」的(請見下表五)。

表五、如果進行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不同保單的保費支出與理賠金額差異很大:
資料來源:保發中心「保險商品資料庫」
:以上「可得理賠」,只限於「心臟主動脈瓣膜手術」,未包括同保單其他理賠金額(如住院日額保險金等)
說明:以上資料來自同一家壽險公司的不同保單,實際保費及給付內容,請依該公司公告為準
製表:李雪雯

盲點三、每一種保單都有投保上限,以及一定的保費支出。也就是說,保戶就算想「多買」保單,不是可能「買不到」,就是「保費貴到無法負擔」。
所以,筆者想要再次提醒民眾:在新式手術及各項醫療費用不斷飆高的趨勢下,保險永遠不可能有「買足」的一天。且所有民眾都應該趁此機會認真思考:保險應該是「補貼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損失」?還是「自己可以承擔的風險有保險理賠,但超額的損失卻不賠」?
相信所有讀者在正常的情況下,都會選擇前者(補貼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損失),而非後者(自己可以承擔的風險有保險理賠,但超額的損失卻不賠)。
但事實上,國內目前銷售的住院醫療險,不論是「日額給付型」、「實支實付型」或重大疾病、特定傷病、重大傷病險,全都屬於「後者」,也就是「自己可以承擔或承擔有點『辛苦』的風險有保險理賠,但更大的超額損失卻不賠」。
也就是說,不管保戶如何分散投保家數,或是買了多少雙實支或三實支。不要說換一個人工心臟(心室輔助器)的自費金額400萬元,或是做一個自費心導管瓣膜置換術(TAVI)的100萬元都賠不了,如果沒有集中財力「買對」保單,很可能是花了大筆的保費,卻很難彌補昂貴的自費醫療支出。
相信就算是不認劉真小姐的人,也會對於她的病況危急,感到難過並致上深深的祝福。當然,也包括個人。同時,也請不要刻意扭曲筆者的話,筆者並不是「保險無用論」者,但也同樣不是「世上只有保險好」的「保險萬能」奉行者。
不管讀者看了以上的分析,是否會覺得「倍感挫折」,甚至對於未來的高額自費醫療費用「更加恐慌」,筆者都想建議保戶,與其「消極地發愁」,還不如用以下3大積極的態度與對策,面對人生各種可能的健康風險,並且採取正確的因應之道!
對策一、風險管理並非只有「投保」一途,平日就應該準備一定金額的「緊急預備金」。從整體財務正確規劃的角度來看,手中存有的現金,絕對比買了滿手的保險更為重要及有用。
這是因為一來,不是所有的風險,就只能靠「保險理賠」一途。太大的風險,連保險公司都承擔不了,也不可能提供保戶相對的保障。二來,現金用途比有理賠定義的保單更廣,既可以在市場非正常大跌時,加碼投資,也可以提供日常生活的各項緊急資金需求。
所以,到底是該把所有錢,通通去買了非常多的保單,但實際理賠時,卻不夠支應相關醫療費用支出?還是買一些基本的保障,然後透過穩健投資,幫自己多攢一些,可以應用在各種不同風險之下的緊急預備金?相信在聰明的讀者心裡,是能得出「最佳解答」的。
對策二、認真思考「新式手術及自費醫材」的必要性!有關「有沒有必要進行手術」?或「是否一定要採用非健保給付的自費手術或醫材」?個人強烈建議每一位讀者,可以尋求第二或第三醫師的意見。
先不論新式手術與醫材問世不久,會不會有什麼嚴重副作用的問題,相信每一位醫師也都心知肚明:任何一種手術及醫材,都是有其「適用對象」的限制。對於民眾來說,花錢事小,適不適合自己?有沒有無法預期的副作用?才更是應該考量的重點。
正如蘇上豪醫師所再三提醒的「有病一定要看醫生」、「如果覺得有疑問,就要多方詢問多位醫師的意見」、「一旦相信醫師,就要努力配合醫囑」,以及「當任何問題或疑問發生,一定要請醫師解釋清楚」的4大就醫原則一樣,筆者建議所有珍惜自己身體健康的民眾,都應該將以上的專業建議,牢記在心,且最好要有這樣的正確認知:不是越貴、越新的醫療,就代表一定能「100%保證治癒」,或完全沒有任何「副作用」!
對策三、提早預防永遠重於事後治療!固然有些先天性疾病,或是人體的正常老化,都會導致人體的不健康與罹病,進一步衍生出昂貴而難以負擔的醫療費用支出。
但是,就像網路上一句常聽到的順口溜—「年輕不養生、老來養醫生」所說,如果能提早透過一些方法,「投資」自己的健康,相信會比「買很多健康險」要來的「更有保障」。且唯有身體健康,也才能將更多此生所累積的財富,花在自己的喜好與興趣上!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