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99》散戶從巴菲特公司股東會後,學到的5堂投資課

上週,投資界一年一度的盛會,應該就屬被封為股神的巴菲特,其所掌舵的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公司年度股東會。甚至,兩岸都有媒體還推出「現場實況轉播」服務,並有專人同步口譯及投資專家的趨勢解析。
關於巴菲特所創造出來的「神跡」,美國的《華爾街見聞》也整理出一篇文章,其重點包括了以下幾大項:
一、根據富比士(Forbes)的數據顯示,截止今(2016)年430日,巴菲特的身家為685億美元。相比之下,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冰島2014年的經濟總量預計為170.4億美元。黎巴嫩共和國2014年的經濟總量約為457.3億美元。兩者加起來「只有」627.7億美元。
二、其掌舵的波克夏公司在40年前瀕臨倒閉,巴菲特買入後,該公司淨資產從1964年的2288.7萬美元,增長到2001年底的1620億美元,股價則從每股十幾美元,漲至如今的21.9萬美元。
巴菲特在1941年購買了人生中第一隻股票。隨後的事實證明,「股神」在入市之初並沒有新人的好運氣。就在那一年的127日,日本軍隊偷襲了珍珠港。
三、99%的財富是在50歲以後賺到的。巴菲特52歲那年,他個人的淨資產僅為3.76億美元。59歲那年,這一數字飆升到了38億美元。也就是說,60歲以後,他的身家狂飆突進,這部分財富占現在總身家的94%

此外,從以下由《華爾街見聞》所繪制的圖保就可以看出,以「打敗S&P 500指數」為例,儘管巴菲特超越大盤的「幅度」,並不比許多知名投資高手們還大;但是,他所累積「打敗大盤的年數」,卻是最多(55次)的一人(巴菲特超越大盤幅度約為13%,索羅斯雖然超過15%,但打敗大盤年數還不到35年;至於另一個量子基金的創辦人-羅傑斯,雖然超越大盤幅度有30%,但年數也只是多於10年而已)。
資料來源:《華爾街見聞》

由於巴菲特的績效表現太令人「驚豔」,所以一直以來,就有不少的投資理財專家們,在對其投資「成績」大加讚賞之餘,也同時給了他一個「股神」的封號。
剛好在波克夏公司開股東會時,有位在華爾街投資銀行工作,且固定為《Fortune》供稿的大眾理財雜誌專欄作家-胡照,也寫了一篇「都知道股神的秘訣,我們卻修不成正果」的文章,並列出「要做出媲美股神的業績,一要選好料,二要加槓桿」的總結。簡單來說,就是「價值型投資」與「充沛的投資資金」兩大重點。
關於「選好料」的優勢,胡照認為巴菲特的選股精䯝有以下三項:首先,公司的質地要好,這可以體現在平時公司有充足和穩定的現金流,並與投資者通過分紅的方式分享每年收益。
其次,在投資者買入股票時,公司的價格要相對便宜。這一般體現在股票的低市淨率裏。最後,投資者必須長期持有這種股票(一般5年以上)。也就是說一旦選好了公司,投資者要給管理層充分的時間來釋放公司的盈利潛力,讓市場認識其真正的內在價值。
至於「加槓桿」的部分,則是指巴菲特是除了銀行與保險公司外,極少數能持續地以低成本,從社會借到大量長期資本並進行投資的個人。胡照表示,低融資成本(年利率2-3%)和資本的粘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股神的淨回報率,在價格波動幅度擴大的情況下,巴菲特不僅不擔心投資人撤資,以及低價平倉所帶來的虧損。反而,高粘度的長期資金與股神的長期投資理念相輔相成,打造了過去30年每年年化回報率22%的輝煌業績。
綜合專家對巴菲特的評論,再加上筆者的觀察與歸納,倒是覺得投資人可以他身上,學到以下5堂重要的課程:
一、越是要「簡單」又「很容易獲利」,就只投資自己熟悉,且有投資脈絡可尋的行業。這點,應該可以算是巴菲特最為人所津津樂道之處。而熟悉巴菲特投資操作的人,都應該很清楚他曾經說過「從不碰科技類股,也從不玩網路等股票」。
而從巴菲特所投資的股票中便可看出,會納入口袋名單的標的,幾乎都是「具有穩定收益的民生必需品相關產業」,像是嬌生、可口可樂….等,居於產業龍頭地位、有穩定收益的公司。連近十年來引領手機新潮流、股價表現最為風光的蘋果股票,卻是「碰都不碰」。
這樣的產業與公司,在投資趨勢的掌握上,確實有其極大的好處。因為投資人永遠不用像購買科技產品,或網路公司股票那樣,很可能十年之後都將成為一文不值的「壁紙」。
二、最重要的「價值型投資」,可能還不如「投資自己」有效。順著巴菲特「只投資自己熟悉產業」的脈絡,筆者反而更推薦他在51歲那年,所說的一句至理名言:「儘可能投資你自己,因為它才是你最好的資產與財富(Invest as much in yourself as you can; you are your own best asset by far.)」。
事實上,與其他不熟悉產業或企業相比,投資自己永遠是最容易了解、上手、能時時刻刻充滿熱情與好學不倦精神的重要標的。而且,成就可能會比行情捉摸不定的投資標的,還有更高的達成機會。
三、沒有特別的「本事」,根本不會有什麼「價值型投資」可言。這裡所謂的「本事」,筆者認為必須符合兩大特點,其一是「擁有充沛隨時可動用的現金」,其二則是有一定的「相當可靠內線消息」存在。
前者在胡照先生的專欄中,已經有所說明。筆者想要補充的是:如果沒有長久穩定的資金做為「長期投資」的後盾,最終,也無法彰顯「價值投資」的意義與可行性。
至於第二點的重要性,儘管巴菲特所長期投資的標的,都是可以從周遭人們的消費行為中,看出該產業或公司未來的前景及獲利狀況。但投資人也千萬別以為,以上「投資自己熟悉標的」的原則,就一定沒有「相當可靠內線」這道「本事」的存在。
因為所謂「價值型投資」的內涵,就在於它的長期(獲利)趨勢看好,但短期內股價「相對受委曲」。然而,如果單從財務報表上,就能看得出一家公司的價值高低,那麼,這世上就不會只有「一位」股神了。
所以,當所選標的的前景,是「你會看、我會看、巴菲特也會看到」,並具有不錯的長期投資前景,像這種股票的股價,早就不可能會有「被低估」的情形,且只有讓巴菲特一家公司有絕佳的機會,單用「最便宜的價格」,就能「買到最低點、賺到最多獲利」。
四、過去的績效不代表未來,所以,不要老拿過去的輝煌成功案例,套用在未來。長期投資固然可以累積驚人財富,卻不要忘了:由於「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的關係,不同時期的投資報酬率,是不會完全一模一樣的。
因為根據《華爾街見聞》的報導,4年移動平均年化收益率為基礎,過去46年間,波克夏的股價在巴菲特接手之後有43次都擊敗了標普500指數。但自1999年以來,雖然波克夏股價的表現多數時候依然跑贏基準股指,但幅度卻「溫和」了許多(1977-1999年間5年移動平均價格漲幅率,至少有30%以上,超月S&P 500多數落在10%-20%之間,最高也不過25%左右;但1999年之後,波克夏的股價表現幾乎跟基準指數一樣)。
資料來源:《華爾街見聞》
從這個例子便可以給一般理財大眾一個重要的觀念:凡是拿過去高報酬率案例,來聳恿理財大眾「照章全收」的所謂成功案例,散戶投資人可千萬不要「太過當真」,以為同樣照著做,結局也會「一樣美好」。
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如果投資人專業程度不如專家,就只有三種選擇,一是「向專家學習參透投資趨勢的技巧」;二是「透過專家進行投資(例如各種基金)」;再不然,就是回歸下面最後一點的「投資自己」。
過去,三不五時媒體上總會出現許多投資人及專家,不斷提出「隨便『射飛鏢』式的投資績效,都有可能贏過基金經理人;也有人質疑許多共同基金(例如對沖基金)的手續費收費驚人,但相對報酬率的表現卻是連指數型基金都不如。
關於這些評論,筆者不能說上述事實為「非」,只不過想提醒一般有點閒錢,但可能既沒時間,或更沒意願自行研究及累積投資專業的民眾,如果自己沒有看對趨勢與挑對標的的本事,就只有信賴專家,或是乾脆完全遠離投資市場,將所有努力集中在「投資自己」身上。
當然,所謂「信賴專家」的意思,不是要投資人只選「主動式投資的基金」,事實上,某些「被動式投資基金(ETF)」的表現,長期下來也可能會贏過主動式投資的基金。
但是,不論投資人是選擇最不花腦筋的「被動式投資(像是ETF)」、「委由專家主動式投資的各種共同基金」,或甚至是自行直接投資單一個股。由於可投資標的眾多的關係,一定會牽涉到「選擇」問題,就永遠都逃不掉「自行精準判斷」的最核心關鍵。
在正確判斷與挑選之前的任何學習,都是投資人必要且不可或缺的過程。而藉由「不斷用事後結果印證專家所言的正確機率高低」方法,不僅一方面可以幫助自己「找到真正的專家」,另一方面,也能夠經由專家對趨勢看法的邏輯推理,提高自己對行情與選擇市場與標的的敏銳度與精準度。
筆者良心地建議投資人:永遠要遠離那些只會說「你(投資人)信任我,把錢放在我教你的商品上,就可以一輩子躺著賺錢,永遠不用擔心會賠錢」的專家。因為,這世上絕對不會有一種可以「隨時買、隨便買、不要賣」,且一直會賺的標的。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