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1年2月1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06》理財問題環環相扣,不是單一商品就能解決!

 過年期間,有位網友看到一則「用月配息基金繳交定期保費」的文章。她看了覺得很心動,原來購買月配息基金,就等於「買到了一個能繳任何費用的金雞母」?不過,由於她不是很確定,所以來問問筆者的意見。

筆者仔細看了過這篇文章裡面的一些細節,其實也沒有交待得滿清楚。再加上個人也不認識這位部落客,也不知道文章的真實性如何?所以,只能就筆者所看到的問題,「提醒」這位網友特別注意。

撰寫該篇文章的部落客表示,因為部落格的廣告收益,必須用來繳房貸,所以,必須另外想辦法,來支付這「每月2300元,且要繳一輩子的保險費」。該部落客表示,這「每月2300元保費」,是去年才新增加的保險。

這位部落客最後擬定一個計畫是:把股票賣掉一部分,並且將賣出股票的16萬元,透過網路銀行買一檔高月配息的基金。他說:「以當下每月配息率約1.5%來計算,每個月可配息約2400元台幣(先不論匯差),這樣我只要先投入16萬元去產生現金流,這樣子我下半輩子就不用再繳這筆保費了,讓基金來幫我繳」。

這計畫看起來很好,但是有些地方,卻透露出與事實不符的「小破綻」。以「每月保費2300元,且要繳一輩子」為例,現實面會有什麼保單的保費,是必須「繳一輩子」的?最有可能的就是定期型的保單。

然而,定期型保單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保費因為採「自然費率」,所以,保費是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也就是說,這保費絕對不會是「固定每月繳2300元」的。

且雖然它不是「限期繳費」,例如繳費2030年後,就不用再繳,但至少不會是「繳一輩子」。因為一般來說,這種定期險的最高繳費年齡,差不多只到85歲左右,跟「一輩子繳」的定義,還是有段差距的。

更何況,每月保費2300多元,一年換算下來的保費就近3萬元。照說此部落客的年紀應該不大。小小年紀,又買的是「保費在年輕時便宜非常多」的「非限期繳費(2030年)」定期險,一年的保費會高達3萬元左右,實在讓筆者很好奇:他到底買了哪些保單?

單從這一點的「小破綻」,就讓筆者很難相信此文的「真正實用性」。不過,筆者仍舊認為藉由此文所透露出的一些訊息,可以為廣大有心做好個人理財規劃的讀者,不少的「lessons」。

首先,這類「推廣高月配息基金」文章中最常見,且極易誤導民眾的就是「配息率數字」。請讀者再看一次這位部落客所言「以當下每月配息率約1.5%來計算,每個月可配息約2400元台幣」幾次,想必應該就能看出其中的端倪出來。沒錯,看到這裡的讀者應該會恍然大悟:原來,魔鬼就藏在「『當下』每月配息率1.5%」之中吶。

這是因為,儘管月配息基金可以做到「保證每月配息」,卻不保證每月配息率的數字都是一樣。所以,現在每月有1.5%的配息率,並不保證未來日日月月歲歲年年,都一定有這樣的水準。

且更重要的是:每月配1.5%,就等於年配息率是18%。投資人可得認真想想:在現今市場利率幾乎降到0的前提下,什麼樣「品質」的債券,能提供高達18趴的利息吶?

其次,這樣的「用高月配息基金繳交保費」的說法,還藏著一個更大的陷阱,那就是「匯率損失」。長久以來,國人就非常喜歡「投資」一些高利率的外幣,像是澳幣、南非幣等。

而投資人所圖的,主要就是這些外幣的「高利差」。只不過,能不能投資一國的外幣,除了看它與台幣市場利率的「利差」之外,還得看它與台幣之間的匯率升貶走勢。

因為過去以來的「血淋淋教訓」就是:台灣投資人常常是「賺了利差,卻賠了匯差」。且所賠上的匯差之大,還遠遠高於原本賺到的「利差」。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台灣投資人似乎永遠都是「善忘」的。

目前國內所熱銷的「高月配息基金」,幾乎全是外幣計價的基金。簡單來說,投資人除了要冒著「可能有一天不會配息」,或是「當配息吃到本金,基金根本無法提供『一輩子』穩定配息」的風險外,還要另外再擔負「匯損」的風險。

特別是該文中所舉例的計價幣別,是過去「記錄」非常差的「南非幣」。為什麼說它是記錄極差的外幣?因為這種「高利率」的貨幣,過去已經讓不知多少投資人「好不容易賺了點利差,卻慘賠了一大筆的匯差」。

一旦這種月配息基金「無法配息」,再加上「嚴重匯損」,理財大眾原本的「用月配息支付固定開銷」的美夢,就真的得醒醒了。先不談太遠的歷史,就看去(2020)年的資料,南非幣兌新台幣是「貶值4.6%」(https://www.taiwanrate.org/exchange_rate_chart.php?c=ZAR#.YCxkRy1Djbc)。

以「每月配息2400元」為例,「南非幣貶值4.6%」的意思就是:投資人每月只能領不到2300元。而當「當月配息率」變低時,投資人還是得另外想辦法,來支付這筆保險費。

再者,所有月配息基金最大的潛在風險之一,就是「配息有可能吃到本金」。也就是說,投資人打的算盤是很好,但如果日後配息狀況,並沒有辦法照著原訂劇本走,那麼,這些每月固定的支出,還是得從其他的收入來源「擠出來支應」。

所以,筆者真的想要奉勸有這樣打算的民眾「冷靜一下」。因為,月配息基金雖然可以「保證月配或季配息」,但是從這些基金歷年來的淨值表現可以發現,投資人雖然可以「定期領息」,淨值卻是「持續向下」。

讀者可以想像一下:自己先將16萬元存在銀行裡,再每月拿一點出來「花用」,雖然每月所提領的金額,足以支付這多出來的保險費,但銀行存款數字卻是不增反減。

如此一來,投資人還會覺得「自己『憑空』多了一個可以繳交各種費用金雞母」嗎?還是有可能會擔心:這帳戶裡自己的錢,也許終有一天會被「提領一空」呢?

第四,撇開配息能不能「保證每月都有」,而「拿投資收益去繳保費」這件事,其實就很值得一般大眾細細思量。當然,沒有人規定繳保費的錢,不能夠來自於投資收益。

但是,筆者認為「先投資,後保障」的觀點,常常是許多理財新手會犯的一大錯誤。為什麼說是「一大錯誤」呢?這是因為,購買保險是為了將自身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

事實上,正由於人身的各種生、老、病、死的風險未定,為了避免每一個人在追求人生各種理財目標時,因為風險的發生而中斷,所以,投保的順序將優先於各種投資之前。而不是先不顧風險,卻用投資的收益,來繳交「風險移轉」的保費。

第五,「用高月配息繳交每月保費」不是不行,而是,保戶真的確認這些保單真的符合個人需求,且保費已「降無可降」?前面筆者曾經提到—「很好奇他到底買了哪些保單,而讓一年保費高達近3萬元」。

事實上,如果此部落客找到對的保險業務員,很盡責地幫他釐清「真正需求」,並且在「買到同保額及保障範圍」的條件下,將年繳保費降低。也許他所投資的這筆高月配息基金,就不用把配息領出來繳保費,反倒可以採取更積極的方式(也就是將配息滾入本金),以達到「快速累積財富」的目標。

最後,投資就該回歸投資,才能讓財富極大化。雖然該文中沒有交待,「拿一部分錢去投資高月配息的基金,並用每月的配息,去繳交保費或各種固定開銷」之餘,是否還有額外的投資?但是,假設寫部落格的人,還有其他的投資,這篇文章中的「建議」,恐怕也只是「玩一些文字遊戲」而已。

但是,如果當事人完全沒有任何儲蓄及投資。那麼,隱藏在「用高月配息基金,繳交每月固定費用」這件事情的背後,可能代表當事人的理財規劃出了大問題。

當然,沒有人規定,投資之後的收益,不能用來支付各項開銷。但是,理財規劃很重要的基礎,就在於先確立「收入—儲蓄(投資)=支出」。如果減去儲蓄之後的餘額,不足以支付每月各項開銷。那麼,應該檢討的是「各項支出是否必要,以及金額能否再降低」?而不是拿投資、儲蓄的錢,去支付一些固定的帳單。

再說了,一般人會積極進行投資的最初,以及最終目的是為什麼?不就是為了能夠透過時間複利的效果,讓財富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累積」?所以,如果理財大眾每月的「收入—支出」是「寅吃卯糧」的情形,還得靠投資一檔高月配息基金,來支付各項固定花費,那又如何能夠完成人生的各項理財目標呢?

筆者寫這篇文章的本意,並不是要攻擊哪一位部落客,而是希望藉由這篇小小的文章,能夠把投資理財的正確順序,以及理財規劃的核心重點,向理財大眾說明清楚。

因為有些時候,某些單一的理財問題,並不如外表看的那麼單純,而是環環相扣。就像筆者這位網友所詢問的問題一樣,也許,她該先思考的,是每一項花費是否恰當(沒有浪費或多付錢)?

當然,她也必須把所有跟理財相關的問題,一併進行優先次序的調整。最後,才是「最適商品」的選擇。且在選擇時,投資人也要睜大眼睛,別只看金融機構的行銷話術,也才能幫自己順利達成各項理財目標!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