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0年6月4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95》沒有保險萬萬不能,但前提必須是「買對」!

 媒體報導自71日起,金管會提前同步調降新台幣,與外幣保單的責任準備金利率。未來,不只導致儲蓄險變貴、持有利變型保單者荷包縮水,民眾最常購買的終身險也將漲價,不管是終身壽險、終身醫療險、終身健康險等,尤其以年紀輕的被保險人投保終身險影響最大(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4586039)。

相關消息一出,照例讓不少民眾感受到保費即將調漲的壓力,且抱著「不買可惜」的心理,想要提早在保費未漲之前「趕快搶買」。只不過筆者也想在此提醒保戶:儘管人生中有許多風險缺口存在,但一定要「買對」保險才行!

話說在此之前,有位保險業的朋友,推薦筆者一本日本的暢銷保險書—《醫生強烈建議你買的保險》。該書的作者認就為,民眾最划算且直得「買」的保單,就只有政府辦理,跟台灣全民健保、勞保與國民年金等保險類似的保單。

簡單來說,整本書的重點就是:不管是哪一種商業保險(包括長照、癌症、重大疾病,甚至是儲蓄險等),從「所繳保費」與「未來實際可領保險理賠金」來看,全都是一盤賠錢的生意。

筆者也不能說,以上該書作者的論點有大錯誤,因為首先,就以國內健保、勞保與國保為例,全都是屬於「社會保險」。而社會保險之所以不同於商業保險之處,就在於它們是「非以營利」為目的。所以,在費率的計算上,當然就會比相同性別、年齡與保額之下的商業保險費率「更高」。

更重要的是,在精算基礎錯誤(此處是指勞保是採取「確定給付制」,而非「確定提撥制」。簡單來說,就是保費精算是以「未來年輕人越來越多」為前提,所以,保費更得以降低),以及審核把關立委刻意討好選民之下,民眾實際繳交的保費,根本不足以領取未來優厚的保險金。

且如果連「費率斤斤計較」的商業保險,都有「倒閉」的可能,那在費率精算上更不用心的各種社會保險,怎麼可能讓每一位國民「萬年使用而不倒閉或給付不縮水」?

正因為兩種保險的比較基礎不同(精算保費上的差異),所以,筆者並不認為,國人就只要像這本書作者所言,絕大多數商業保險「全都不用買」,只要擁有這些「最值得購買的保單」,就可以輕易應付退休之後,金額恐怕不低的日常生活與醫療費用風險。理由如下:

理由一、小心各個社會保險「倒閉」的可能及風險。由於前面有提到,現有的各種社會保險,全都因為當初精算錯誤、繳費費率過低、領取金額過高,而面臨「倒閉」的風險(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9554/4570821?from=ednappsharing&fbclid=IwAR1bp9BGrhJjUzJeS4Q0n5-X7KXV3leLXC5QYI629keHPbe4BHP3FMFHA9Y)。

當然,面臨「倒閉」風險的,也同樣包括採「隨收隨付(簡單來說就是:當年收多少保費,當年就支出多少)」方式的全民健保。而針對健保的財務問題,才剛打了一場漂亮防疫戰的衛福部長陳時中,就立刻提出「未來健保給付將採『量能付費』及『調漲保費』」的改革方向(https://tw.mobi.yahoo.com/trendr/udn/-鐵人部長下-個挑戰-健保費率調漲-量能付費-061239662.html)。

且就算以上健保及各個社會保險「不會倒」,在「加費」、「延退」及「少領」的變動下,保戶也必須擔心原本認為「勉強足夠」的保險金,是否還足以支應未來持續高漲的各項生活與醫療開支?

理由二、一般民眾與各科醫師之間,是處於「資訊嚴重不對稱」的情形。儘管健保的普及率接近100%,且都有針對住院及手術各種治療、用藥、醫材,或是癌症的標靶藥物進行給付,但是在各醫院努力灌輸民眾「自費藥物、醫材及手術比較好」的前提之下,沒有任何醫療專業可以判斷醫師建議「是否為真」及「是否必要」的民眾,恐怕就有必要「多買一些健康險(特別是住院醫療險、癌症險、重大疾病或特定傷病險)」,以支應未來日益暴增的龐大自費醫療支出。

當然,筆者在此仍想提醒民眾兩個投保及理賠的重點,其一是根據過往採訪各個專科醫師的經驗,除非極特殊的個案,否則,根本沒有必要選擇「健保之外的各種自費醫療、藥物、手術或新式療法」。

其原因,不只是因為「費用昂貴、健保並不給付」而已,而在於「對於民眾而言,並不是『新』的就一定是最好,或最不傷害身體健康」。所以,民眾也千萬別以為:反正有買商業險,所有費用都有保險「給付」,就選擇「非健保給付的自費項目」!

其二則是,民眾選擇「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的重點,並不在於「能不能副本理賠」,而完全在於「保額(主要是住院手術及雜費部分的保障金額,以及提供門診手術給付)是否充足」,以及「該保險公司過往在理賠上的記錄,是否『乾脆』」?當然,為了避免保險公司有可能「不理賠」,或是在理賠上刁難,「分散投保」也是保戶極重要的原則。

正因為幾大社會保險有「倒閉」的可能,再加上民眾在就醫上,處於嚴重「資訊極不對稱」的弱勢,所以,筆者才想特別提醒讀者,對於此書的建議,必須要了解其原意所指,以及不同的時空背景因素才是。也就是說,除非每一位讀者,擁有極佳的醫學專業,或是找到真心為病患設想,不輕易慫恿保戶採用「自費項目」的醫師,否則,100%照著該書的建議,感覺只要擁有全民健保,以及勞保或國民年金等簡單保單,就以為「保障即已足夠」,恐怕是會出大問題的。

當然,該書仍有瑕不掩瑜之處,例如該書作者就說道:保險業者善於利用恐懼的心理,以拉高民眾的風險意識,進而向他們推薦各式各樣的商業保險,而筆者最認同該書作者「最不推薦購買」的保單,就有以下幾種:

最不值得購買保單之一、各種以「儲蓄」為名的保險。因為無論在哪一個國家或地區,保戶再怎麼精打細算,都不可能「賺贏」過保險公司的。

最不值得購買保單之之二、保費高,且保障內容很容易「過時」的終身型健康險,特別是終身型住院醫療險。筆者認為,「保費貴」,還不終身醫療險最不值得購買的唯一理由,反倒應該是「目前台灣的終身醫療險,幾乎全都是『日額給付』型保單」。

然而在「健保實施DRGs制度」、民眾住院日數持續降低,以及各項自費費用不斷高漲之下,這種「按日數計算理賠金額」的終身型住院醫療險,是最容易讓保戶在遙遠的未來(特別是「繳完保費」之後),產生「保障嚴重不足」結果的保單。

當然,有些保險業務員會說:現今定期型實支實付醫療險,最高續保也只到85歲,而只有終身醫療險,才能提供85歲之後的醫療保障缺口。對此,筆者認為保戶可千萬別太天真地相信。

因為一來,隨著國人平均餘命的提高,最高保證續保的年齡,鐵定會再提高(記得筆者在20年前開始研究保單條款時,當時的最高續保年齡,才不過65歲。如今,最高已可達到85歲,能說不是受到國人壽命提高的影響?)。

其次,按照目前幾乎九成九以上的終身醫療險,全都是「日額給付」保單來看,除非保戶在年輕時,就買了高額的「住院日額」,否則,在通貨膨脹之下,民眾在幾十年後85歲的醫療保障上,依舊有極大的資金缺口。

再者,如果想在年輕時,投保高額的終身醫療險,民眾的口袋必須「滿深的」。否則,一樣會在幾十年的通貨膨脹侵蝕下,保障「所剩無幾」。且就算年輕人有那個繳費能力,由於保險的「投保率」實在很低,再加上「未來沒有發生保險事故,就完全拿不到保險理賠金」,還不如在年輕時,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積極穩健的投資標的。只要民眾手中握有高額的現金,那才是最實際且好用的支付工具。

最不值得購買保單之三、「即期年金險」之外的各種保單。民眾如果想要在退休後,擁有一筆穩定的現金流時,應該買的是「即期年金險(保戶先躉繳一筆保費,之後就開始定期領取年金)」,而不是什麼名稱各異的「遞延年金險」或終身還本型壽險。

其理由有二,一是遞延年金險「累積保價金」的能力低(投報率相當低),並不足以達到「退休前穩健獲利」的目標;二是「還本型終身壽險」因為可以同時提供保戶活著時候的生存保險金,以及死後提供給保單受益人的保險理賠金,所交的保費與所領生存金之間,就會「不成比例」。詳細內容,請見前幾期專欄—《「我是有錢人」迷思593》用實際數字,幫年年還本型終身壽險算個帳!(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4580274)中的解說。

特別是對於退休前仍有工作收入,或是根本沒有後代,只希望將所有此生努力累積的財產,全都用在自己身上、不留給後代的人,筆者認為這種保單絕對不是最合適的標的。

最後,筆者還想提醒想要精打細算投保的民眾:如果擔心終身的健康風險,又不希望花太多保費,那麼,其實可以善用一些「一次給付型」的「定期型(例如一年一約)」保單,特別是產險公司推出的「一次給付型」的便宜定期癌症或重大疾病險(附註:壽險公司多數定期健康險,都有「保證續保」的功能,但保費相對較高;產險公司的定的健康險,依法不得有「保證續保」的功能。所以,保費則相對便宜許多)。

因為,這種「一次給付」型的保單,是保戶在當年度「出險(發生保險事故)」時,保險公司會一次給付整筆保險理賠金;但如果當年度沒有「出險」,隔年度保險公司還是會讓保戶持續投保,一直到哪一天「出險」為止。所以,保戶不用擔心在繳費期間,因為某一年保單「出險率」過高,而在隔一年,就立刻被保險公司「拒保」!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讀者有任何投資理財方面的問題,歡迎留言,個人將以最快的速度回覆。
但要提醒讀者的是:由於主管機關相關金融法規的限制,個人無法針對個股價格或指數進行買、賣點的預測與建議。在此向您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