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上班族開始被迫放無薪假。像是有位熟識已久的年輕朋友寫信給筆者,說他對於原本的工作,就不是怎麼滿意。薪水不高雖然是原因之一,但是「對工作提不起熱情」,才是最大關鍵。
而且,最近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他同公司但不同部門的同學,卻已經開始放「無薪假」了。所以,這位年輕人就想問筆者:是否乾脆趁這機會,先去上個股票投資班,之後就拿著他之前工作幾年攢下的「老本」,做一個「專業投資人」?
對此,筆者期期以為不可。原因是首先,投資是需要「資本」的,且這個投入的資本並不低。除非年輕人是生於富貴之家,能夠有源源不絕的新資金加入。否則,很難透過時間複利的效果,同時累積自己的財富,又能給自己帶來穩定的每月生活費。
筆者實際用幾個例子,向他解釋「完全不工作,只靠投資領取生活費及累積財富」之不易。下圖是實際以「期初投資本金100萬,但不用靠此領生活費」、「期初投資本金100萬,但要靠此領取每月2萬元生活費」,以及「每月定期定額投資5000元」與「既有期初投資本金100萬元,每月還定期定額投資5000元」為例,在年複利投資報酬率不是很高的3%之下,累積投資30年的結果。
製圖:李雪雯
由上圖可以看出,就算沒有期初投資100萬元的本金,只要每月定期定額投資5000元並累積投資超過22年,累積財富的效果,就比只用100萬元本金投資的方式更高。當然最重要的是:如果單靠一筆期初本金100萬元的投資,想要不工作,只靠這筆錢支付生活費,其累積財富的效果將是最低的。
其次,投資有賺有賠,並不是每次投資,都能有所獲利。所以,如果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就很難維持基本的生活,甚至是投資所需要的「資本」。一旦生活費都要從投資中獲得,就很容易讓自己變成「短線操作」,且更容易因為急於獲利,而讓自己投資決策失去準頭。
再者,每一個人,特別是年輕人,是需要社會化的。因為從年輕人人生的長遠規劃角度來看,所謂的工作,其實並不只是「賺一份能夠糊口的生活費」而已,它牽涉到許多積極參與人際互動的社會化過程。如果年輕人太早「不工作」,
也許年輕人會說:就算不工作、只做股票投資,我也會跟三五好友一同出遊玩樂,照樣可以擁有與人互動的社會化生活。話是沒錯,但是,與工作場域上司、同事與部屬的互動,完全與「好朋友」完全不同。因為好朋友之間,擁有相同的興趣及喜好,一群人之間只有共同享樂的平輩關係,不會有下對上、上對下與同儕之間的相互競爭、溝通、合作與爭取支持。
所以,筆者還是奉勸他:由於經濟景氣受到疫情的研重影響,現階段並不適合「輕舉妄動」。因為,人生無處無風險,現階段最該思考的是「如何讓自己在風險發生時,能夠降低各項損失」,而不是「乾脆把工作辭掉了,然後只靠著幾堂投資理財課,就能輕鬆靠著這些『被動收入』賺取生活費及退休金」。更重要的是,這位年輕網友,應該開始慎重思考,自己在本業上的長久競爭能力。
事實上,這次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不單是台灣本地,全世界的經濟都受到相當程度的重創,並且引發各國嚴重的失業潮。單是以美國為例,根據美國勞工部的資料顯示,三月底到四月初那一週的首次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就高達了664.8人,創下了歷史新高紀錄,較前一周330萬人增加逾一倍,兩周累計接近1000萬人(https://udn.com/news/story/6813/4464700)。
且美國勞工部的數據並顯示,申領失業救濟的四周移動平均數為205.4萬人,比一周前高出32萬人,攀抵2017年以來最高。事實上,美國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的舊紀錄是在1982年創下的69.5萬人,而在2009年3月金融風暴後的大衰退高峰期,也只有66.5萬人申領,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公司行號與商店關閉停業,正重創美國經濟。
至於國內的狀況,媒體報導截至4月7日為止,住宿餐飲為無薪假最慘烈行業,有高達2,979人放無薪假;且連金融及保險業也都「破蛋」了,也有1家、6人實施無薪假(https://udn.com/news/story/120974/4477593)。
筆者並沒有想要發表一些,有關「事後諸葛」的言論。當然,如果讀者平日就有風險意識,或是能夠預先「廣積糧」,就算遇到風險,也不用太過擔心「撐不過去」的問題。
但是,如果真的遇到放無薪假或失業,又該如何面對呢?筆者認為,這問題可以有兩大層次。層次之一是「事後補貼」的問題。首先是尋求「無薪假」的各項補助。而根據媒體的報導,勞動部已推出4大方案,以「幫助勞工加薪」(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4483276)。
其次,則是申請失業相關的補助。所以,如果是有勞保的上班族,在面臨非自願性失業時,至少可以先尋求「勞保失業給付」的相關補助(https://www.bli.gov.tw/0005071.html)。但值得提醒的是:以上「失業給付」,是屬於「就業保險」當中的一項,且只有在一般企業投保的勞工,才可以享有「就業保險」的納保權利,如果是在職業工會投保的勞工,就無法享有5項「就業保險」的福利(請見下表一)。
表一、在職業工會投保的上班族,無法享有以下5項「就業保險」的福利:
至於另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則是有關自己未來就業前景的預測及準備。例如就有媒體引述國際勞工組織(ILO)在3月份所發佈的警訊報告,提醒「已有健康狀況的工作者」、「年輕人其年長工作者」、「女性工作者」、「未受體製保護的工人(臨時工和零工)」與「移工」這五類人,要更加留心預防工作風險,準備因應方案(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9489?utm_source=line&utm_medium=message--&utm_campaign=59489&utm_content=-&fbclid=IwAR1ebGHOxqkw20J8RGR85XuqThh2d8Zl74zOorzGnteWQ3dowwj0eQKBFZE)。
以上5種人嚴格來說,就只具有兩種特性—「工作機會的弱勢」與「健康問題」。其中,對於擔心「健康問題」風險的上班族,原則上除了可以透過「相應的保險(請見下表二)」外,就只能拉高「廣積糧」的水準,也就是預存至少6-12個月的緊急預備金,以備未來的不時之需。以上這兩點,也是筆者再三請這位年輕網友,特別注意及確認的重點。
表二、能幫忙上班族,解決「健康風險」問題的相對應保險:
製表人:李雪雯
至於「工作機會弱勢」問題,特別是如果已經開始放無薪假,或是直接面臨失業的上班族,其實已經代表自己在這一行業中,屬於「工作機會弱勢」的一群。
這個時候,筆者所能提供的建議,除了「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或甚至是「積極轉往有前景的行業」之外,似乎也真的沒有什麼特別突出且有效的好方法。
不過,儘管筆者無法提供明確的轉業資訊,從「未來AI人工機器人將會取代人類工作種類」這個角度,或許可以提供給這位年輕網友,以及廣大對於未來就業極為憂心的讀者,一個有力的參考方向。
筆者非常推薦讀者,可以參考行政院政委唐鳳,對於未來人類工作被AI機器人所取代的看法(https://udn.com/news/story/7238/4145453),再進一步思考自己的工作,有哪些部分會被取代?又有哪些是機器人自動化時,不會被取代的個人競爭力強項?筆者認為,每位上班族唯有徹底思考清楚這個問題,也才有可能在就業市場中「保百年身」!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讀者有任何投資理財方面的問題,歡迎留言,個人將以最快的速度回覆。
但要提醒讀者的是:由於主管機關相關金融法規的限制,個人無法針對個股價格或指數進行買、賣點的預測與建議。在此向您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