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03》幾張圖表告訴你:為何用終身還本型保單來累積退休金,是最笨的一條路!

前幾天,有位朋友問筆者:說業務員一直向他推銷一張終身還本型的保單,說是像他這樣的單身族,未來沒有小孩,為了日後退休生活著想,應該趁現在購買還本型保單,才能夠確實把退休金「攢」下來。
儘管保費算起來不便宜,但因為身為外商公司年薪數百萬元的高階主管,再加上銀行存款現金也不少,那一年上百萬元的保費(共繳6年),還算能夠「負擔得起」。但他總認為,買這麼貴的保單,真的是準備退休金的最佳選擇嗎?
筆者實際幫他看了一下這張保單的內容,並且將其他也可考慮在內的保單給付內容,一併整理出下表一。保險業務員向他推薦的,是下表一中最右欄的「年年還本終身保險」。
假設預期65歲退休後,每月可以獲得1萬元的退休金,他每年要繳近百萬元,繳費6年下來,總共支出了近550萬元。但是,如果他善用其他具有類似功能的險種,保費可以降到約一半,甚至只有原先的兩成不到。
資料來源:保發中心商品資料庫
說明:為了公平起見,以上都以同一家壽險公司的不同商品為例

40歲男性為例,如果把購買終身還本型保單的年繳保費,與購買「遞延年金險+平準型終身壽險」,以及單買「退休型還本終身壽險(從65歲才開始給付生存保險金)或「遞延年金險」年繳保費的差額,放在銀行存定存(假設一年期定存利率只有1.1%)。那麼,到這位男性65歲時,總共可以累積的保單價值準備金分別如下表二:

表二、不買終身還本型保單,用遞延年金險替代,並將保費差額存25年後的本利和:
說明:由於遞延年金險只有「10年期繳費」,因此上例保費差額的參考基準是10年期繳費的數字
註:以上本利和四捨五入至「元」

如果以上述三項本利和的金額,在65歲時購買同一壽險公司的即期年金險(保證領取25年,被保險人提前身故時,可繼續領取年金金額;如果被保險人生存期間超過保證年期,將按年金金額x1%,繼續給至被保險人身故,或是110歲為止),從65歲開始每月可領取金額如下表三:

表三、將以上保費差額所存的錢,在65歲時買即期年金險後,每月可多領金額:

註:以上本利和四捨五入至「元」

但不要忘了,如果保戶買的終身還本型壽險,雖然是從繳費期滿後隔年(第7年)開始,就每月領取1萬元的生存保險金,且保額有100萬元,但是,如果是純領年金,不需要任何保額的保障,25年存定存下來再買即期年金險,65歲後每月還可以多領2萬多元。
另外,如果用「退休型終身壽險(自65歲開始每月領1萬元)」,與購買「遞延年金險+平準型終身壽險」或「單買遞延年金」的年繳保費差,放在銀行存定存(假設一年期定存利率只有1.1%)。那麼,到這位男性65歲時,總共可以累積的保單價值準備金分別如下表四:

表四、不買退休型終身壽險,用遞延年金險替代,並將保費差額存25年後的本利和:
說明:由於遞延年金險只有「10年期繳費」,因此上例保費差額的參考基準是10年期繳費的數字
註:以上本利和四捨五入至「元」

如果以上述三項本利和的金額,在65歲時購買同一壽險公司的即期年金險(保證領取25年,被保險人提前身故時,可繼續領取年金金額;如果被保險人生存期間超過保證年期,將按年金金額x1%,繼續給至被保險人身故,或是110歲為止),從65歲開始每月可領取金額如下表五:

表五、將以上保費差額所存的錢,在65歲時買即期年金險後,每月可多領金額:
從以上幾個表中就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如果想要做為退休之用,買終身還本型的保單,是最最不划算的。實際將不同的假設狀況考慮在內時,65歲以後月領金額,以及到「被保險人活到90歲時的總領金額」試算結果如下二圖:

特別是從圖二可以看出,就算把65歲之前可以領的總金額加計在內,用「遞延年金+平準型終身壽險」或「只買遞延年金」,再用保費差額存在銀行定存(假設一年定存利率為1.1%),並於65歲時將本利和購買同一公司的即期年金險,假設保戶活到90歲,總領金額還是遠遠超過「只買終身還本型壽險」。
而就算保戶希望能有一定的終身壽險保障,在遞延年金險外再加買一個平準型終身壽險,「用遞延年金險+平準型終身壽險,取代終身還本,再用保費差額的本利和,在65歲買即期年金險」的組合,25年下來的總領金額(941萬多元),還是比單買終身還本型壽險(528萬元)還要多出400多萬元。
以上的例子可以幫有退休需求的保戶,擬出以下籌措退休金的「黃金原則(Golden Rule)」:
首先,如果沒有壽險需求,遞延年金險才是「最便宜」的累積退休金的保單之一。
其次,就算退休前因為家庭責任的關係,而需要壽險保障,頂多在購買一張「低保費、高保障」的定期壽險就好,連終身型的壽險都不必買。
再者,如果認為遞延年金險在目前低利率環境下,累積財富的效率不佳,筆者建議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退休前,用其他風險相對不會高太多,但報酬率能優於遞延年金險的投資工具。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讀者有任何投資理財方面的問題,歡迎留言,個人將以最快的速度回覆。
但要提醒讀者的是:由於主管機關相關金融法規的限制,個人無法針對個股價格或指數進行買、賣點的預測與建議。在此向您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