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82》專家都不等了,賠錢的投資人還要繼續「硬ㄠ」嗎?!

喜歡揀便宜,大概是人們普遍的心態。且一般大眾喜歡揀的便宜,往往還不只是在購買消費品上面,包括在投資理財行為中,也常有這種「越便宜越要揀」的情形發生。
投資大眾之所有會有這樣的心裡,其實也與早期基金公司的行銷話術-「定期定額最大的功效就是可以『降低持有成本』,只要投資人有耐心地長期投資,最終一定可以讓獲利轉敗為勝」的推廣有功,脫不了關係。
儘管如此,定期定額到底能不能幫助投資人,在時間逐漸拉長之後,發揮出一定的「振衰起弊」的效果,仍然是有正、反兩面的不同評價。近幾年讓許多國內投資人「搥心肝」的「賠錢貨」案例,最知名的恐怕就是「可能害許多台灣人投資自此不敢再投資」的世礦基金了。
如果讀者隨便到網路上「google」一下相關資料,就可以知道有多少這檔基金的投資人,不時地在網路上發文「求救」。但印象中在這檔基金淨值持續下跌之際,仍有不少「專家」還要投資人稍安勿躁,持續重提「定期定額加碼攤平並把它當長期投資」的論點。
幾年下來,投資人不僅未解套,還更是「越套越深」,幾乎看不到任何短期或中期回本的機會。因為如果以2011年基金淨值最高88美元左右為例,到目前為止約22美元左右的價位計算,等於淨值已經「縮水」到原本的1/4。只不過:淨值跌75%或許是很輕鬆、容易的事,但要讓它再漲個三倍,恐怕是非常辛苦而艱難的一件事
事實上,像世礦基金這樣慘跌套牢的案例,也並非獨有。例如119日的MoneyDJ就報導:成立9年,主要投資在巴西、俄羅斯、印度與中國的高盛「金磚」基金,在過去5年累計賠掉21%而引發投資人贖回潮。
14年前,前高盛經濟學家Jim O’Neill創造了「BRIC」這個縮寫詞,並引發前所未有的投資熱潮,然而,這幾個最大的新興市場已日漸式微。例如其中的俄羅斯與巴西,都已陷入衰退。而作為長期以來的世界成長引擎的中國經濟增速,被預期也將降至199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由於金磚基金的資產規模,已較2010年的峰值減少了88%,高盛集團在預期「其資產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顯著成長」之下,金磚基金已在上個月,與另一支覆蓋更廣泛的新興市場基金進行合併。
另外據基金評級機構《理柏 (Lipper)》的數據顯示,合計所有金磚四國基金的淨,該規模已從 2010 年的 224 億歐元 (240 億美元),降至目前僅剩約 50 億歐元 (53.7 美元) 左右。
這樣看來,金磚基金又是一個值得投資人驚醒的血淋淋教訓:不要以為買到「投資分散」的基金,在賠錢時還可以「加碼攤平」、「總有一天等到它能有『回春』的一天」。
而就在前兩個星期,號稱國內基金教母的蕭碧燕,寫了一篇「拉美的風光不在」的專欄。文中特別提到:前幾年表現亮麗的拉美股市,如今風光不再。尤其是最大經濟體巴西,近期負面消息不斷。
因此蕭碧燕認為,在低通膨、低利率、低GDP、低貿易額的景氣「四低」下,即使強勢美元已進入尾聲,但全球需求很微弱,此波拉美市場幾乎是不可能回去2007年的光景了,手中套牢的投資人必須好好想想,要不要等?因為即使反彈頂多也只是「少賠」而已,且要等上至少2年的長時間,「是我,早就不等了」她說。
看到這篇文章,筆者的感觸頗深。因為,如果連基金教母都不願意等「超過2年」,那麼,投資大眾還要相信什麼「長期投資可以逢低攤平」的道理呢?且那些口中重複說著「套牢了只要長期投資,終有回本一天」的所謂「專家」,不就變成了「完全不負責任的專家」嗎?
過去有關於「賠錢的投資標的到底要不要繼續扣款」等相關問題,筆者也被問過太多次。但老實說,回答「為何定期定額持續扣款會失敗」,根本與「什麼投資標的才可抄底(加碼攤平)」,是相同的概念。
如果仔細深究「加碼攤平會失敗」的原因,最主要就是「選錯了投資標的」舉例來說吧,如果投資人所買的,是單一企業的股票。由於「這世界不可能有萬年不下市公司」的道理,假設投資人在賠錢之後還想「硬ㄠ」,其下場恐怕就只是「把股票憑證拿回家當壁紙貼」的份了。一旦投資人選了單一產業或國家、地區,硬ㄠ下去的悲慘下場恐怕也在劫難逃。而這,也就是個人所謂「長期投資也要看對標的」的原因。
不過,假設投資標的是一般人都會需要的生活日用品項目,例如農產品,ㄠ下去就算被套,也許很快就會解套;又或是一群公司,又分佈在全世界各角落及產業,老實說,安全性就比較高。
當然,也有投資人會這麼問筆者:「選對標的」說來簡單,但其大前提還是要看「是否有足夠時間來看相關資訊」來綜合判斷。因為一般上班族、兼差族若也無相關指標的「指引」的話,就乾脆根本別浪費時間精神投資了,以免辛苦錢因此「縮哈」了,何苦呢?
對此,筆者倒有不同的看法,因為「選擇投資範圍夠廣的標的」,並不是什麼了不得又花很多時間的特殊超能力,且與「懂不懂或看不看得清市場」,真的沒有太大的關聯性。
看到這裡,或許投資人又有以下的疑問:如果定期定額長期投資,並非「100%靠得住」。那麼,至少應該有部分標的,是適合這樣做的。否則,許多專家的話,不就變得不可信賴了?
筆者也認為,「定期定額長期投資」有其「部分為真」之處。但其前提必須符合以下兩大原則:首先,既然賠錢貨可不可以繼續「ㄠ」下去,或者是用另一個說法是「抄底」、「加碼攤平」,主要是看「投資標的」而定。
正因為許多單一投資標的風險太過集中、波動可能非常大,可能大到不是一般投資散戶可以承受得了,所以,也許透過產業ETF或共同基金,而非單一個股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風險。
但值得提醒的是:這種一籃子股票的投資標的(ETF或共同基金),雖然比單一個股的風險降低不少,但也並不表示「永遠不會下市」,且兩者間的風險還是略有不同。
其中,ETF內的標的雖然可以「較為靈活地調整」,但與共同基金的投資標的一樣,都會受到流動性風險的影響,也就是當共同基金持有單一標的過多時,想要一次在公開市場以較優的價格順利出脫,就會遇到滿大的麻煩。
也就是說,就算是「投資標的較為靈活及穩健」的ETF,也完全不可能「保證不暴跌」。甚至,當基金的資產規模太小之際,也還是有「被清算或下市」的風險。
最近的一例像是根據《經濟日報》11日的報導,6年前受兩岸開放政策,而大力推行港台雙掛牌的指標性產品-恒中國ETF0080)、恒香港ETF0081),因在台掛牌的折價大,以有關運作未能為基金帶來最佳效益為由,就將於129日終止上市,成為在台股掛牌ETF的退場首例。
其次的第二大適用原則是:該不該對某一標的「加碼攤平」,必須要看這檔標的,到底暫個人資產總額中的多少比重?因為假設投資比重不高,也就是利用賺賠對自己不痛不癢的閒錢投資,就算這筆投資ㄠ很久才能「攤平」,「要不要繼續投資」當然可以由投資人自行決定。

如果這筆錢佔了總資產的一半以上,甚至手中根本沒有大筆現金,能夠在市場逐漸「探底」之際「分批加碼」時,筆者倒真要奉勸投資大眾:最好不要輕易「決定ㄠ下去」才是!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讀者有任何投資理財方面的問題,歡迎留言,個人將以最快的速度回覆。
但要提醒讀者的是:由於主管機關相關金融法規的限制,個人無法針對個股價格或指數進行買、賣點的預測與建議。在此向您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