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看筆者專欄的讀者,應該都會在每年年底,看到一篇「來年的投資趨勢預測」。不過在還未正式邁入2016年之前,全球投資理財大眾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美國聯準會是否會在12月「真的升息」?
關於這方面的預測,筆者上星期特別去聽了一場由富蘭克林投顧所舉辦的2016投資展望記者會。事實上,除非在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親自宣佈之外,所有法人機構也只有猜測的份,而不可能提供斬釘截鐵的答案。
目前,有關於美國是否升息,支持與不支持的理由也都有。最新外電引述高盛最新的報告預測:FED可能再調高利率4次,每次調升一碼(0.25%),合計將升息1個百分點,這符合FED之前所說後續升息節奏趨緩的承諾。
然而,金融市場除了最關注的美國升息議題外,當然也包括了「升息與否」之下,適合投資人「加碼」與「減碼」的標的。以下表富蘭克林投顧為例,主要還是看好美國市場(包括股票與債券,股票以「科技、金融、消費耐久財等循環性類股」為優、債券則推短期公債及高收債)。
資料來源:富蘭克林證券投顧整理(2015/11/24)
對此,筆者大方向上認同以「美國」為來年的投資核心,但是看好的產業及標的,則是有所不同。理由則是與個人對「2016年整體趨勢發展」的預期不同所致。
事實上,為了寫這一篇2016年的展望,筆者回顧了去年所寫的2015年預測的文章(請見個人部落格上的存檔:《我是有錢人迷思449-2015年投資關鍵字-石油戰爭http://swlee0630.blogspot.tw/2015/01/4492015.html》。如今看起來,不但油價是貫穿整個2015年,有關經濟及金融發展的主軸,更是決定包括美國聯準會「喊了一整年卻還是沒升息」,以及各國央行持續推行貨幣寬鬆政策的重要關鍵。此外,包括「看空大宗物資及商品相關的新興國家(特別是中國大陸)」,以及「作多美國」的建議,也幾乎是與事實相符。
展望2016年,雖然全球整體經濟前景,還是會與油價的問題繼續纏繞與糾葛,且完全是受油價的「牽一髮而動全身」。這是因為國際政治及戰略性思考,歐美國家若要徹底殲滅伊斯蘭國組織-ISIS,則維持其金脈的油價,就勢必受到一定程度與期間的壓制。
只不過世間上的事,總不是某人或某個國家說說就算數的,或者可以這麼說,有些事也許只能想想或嚷嚷,但要實踐起來,恐怕就困難重重,甚至是出現更多難解的副作用及後挫力。
油價的問題也是如此,因為油價一低,將對美國之外的所有產油國,造成「生活難以為際」的不可磨滅影響。例如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就曾經做過預測:在油價持續走一下,未來5年石油美元至少將縮水9500億,並且直接衝擊金融市場。
IMF按照現有各國財政計劃和石油價格進行預估,在中東石油出口國當中,僅阿聯酋、卡塔爾和科威特的備用金能夠持續25年以上。巴林和葉門將在未來2年用盡其備用金,其餘大多數其他國家,則將在4至7年內耗盡其備用金。
那麼,當石油美元減少或消失時,對於全球的金融市場會有多嚴重?外電曾引述美國聯準會(Fed)經濟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流入美國國債的外國官方資本在1個月裡減少1000億美元,則短期內5年期國債利率將上升40至60個基點左右,長期影響則約為20個基點。
此外,連好不容易突破技術困難,可以大量生產頁岩油的相關廠商,也開始面臨債務上的龐大壓力,特別是小型的能源業者。金融時報23日就引述信評機構標普的數據顯示,今年迄今,全球共有99家公司債務違約,為10年來的第二高,僅次於2009年金融危機時的222家,且光2015年美國公司倒債就有62件。
更重要的是:原本需求不振再面臨低油價之下,包括美國與中國大陸,都將面臨著嚴竣的「通縮」危機威脅,就更不要說通貨膨脹率嚴重依賴於「能源進口需求」的歐元區及日本了。
像是牛津經濟研究院經濟學家Ben May就曾指出:「如果歐洲央行認為油價下跌主要是由需求方面引起的,那麼油價下跌就不是那麼有利。儘管低通膨率在短期內可能會刺激消費開支,但這也暗示著出口需求進一步減弱,產生外溢效應,導致投資減少(簡單來說,如果市場的「需求不振」,單靠低利率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
正由於以上地緣政治牽扯著油價,油價又深深引導著通膨與通縮的進展,並進一步影響到各國貨幣政策的下一步走向。因此,筆者認為如果從積極的觀點來進行投資佈局,恐怕眼光就要擺在「資金存量與流量」的角度上來思考。
也就是說,2016年可投資方向,將主要受到「誰能夠快速吸引龐大資金(不管是出口創造高額外匯,或是吸引住國際性的投資(機)資金)流入」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受到全球經濟景氣不佳的影響,至少石油與大宗商品輸出國,已經可以算是「被逃汰出局」了。
緊接著以歐元區為例,儘管德國的經濟仍有一定的競爭力,再加上近日外媒曾報導,受惠於歐元的貶值,2015年前三季德國對美國及英國的出口飆升,適時地幫助了歐元區最大經濟體的德國,擺脫了中國大陸及俄羅斯市場需求疲軟的影響。美國甚至有望在今年,能在50多年來首度超越法國,成為德國的最大出口市場。
但是,歐元區除了德國的經濟還有些「可觀」之外,其餘各國的問題則都深受人口老化、消費低迷、經濟成長停滯不前,甚至是難民潮與恐攻問題夾雜的不確定因素之下,很難有好的發展前景。
接下來的中國大陸,就算不提出口放緩,以及單靠內需根本拉抬不了經濟的事實,單單是大陸人持續不斷地把錢「往國外搬(逃)」的趨勢,就能顯示出其絕對不可能算是符合「吸引(納)大筆資金」的標的。投資人可千萬別天真地以為,人民幣只要被納入特別提款權(SDR)的儲備貨幣之一,就真的代表人民幣投資理財的時代來臨。
這也是筆者認為,不論從本土經濟景氣,以及本土之外的政治、金融環境來看,都沒太多條件能夠支持美國升息之下,美國為何還是不放棄「可能升息」的態度,或乾脆以「鐵定不升息」來回應市場的不斷揣測?難道原因就只有「為了保住葉倫奶奶的顏面」這麼簡單嗎?
恐怕其背後的原因,還是與「搶奪資金」脫不了關係。或許讀者乍看到「資金」這兩個字,一定心理冒出許多問號:從美國三輪QE開始,一直到歐洲、日本的貨幣寬鬆政策,早就印了不知多少鈔票了,哪有可能還會「缺錢」?
但問題就在如此:美國雖然歷經了三輪的貨幣寬鬆政策,但市場都知道,這些印刷機印出的大量鈔票,大多數都跑到美國本土以外的市場,找尋其他投資標的而賺錢去了。
剩下來的錢,不是跑到避險性資產的美國公債,就是價格持續上漲的房地產市場。至於美國企業,就算手中握有大筆現金,也寧可選擇發放股利,而不願意為了未來的發展,以進行資本性投資。
關於「為何全球央行印出如此多的鈔票,但金融市場卻面臨流動性短缺的困境」?人稱「新末日博士」的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比尼(Nouriel Roubini)曾在今年6月1日,在《Project
Syndicate》撰文解釋:高頻交易者(HFT,High Frequency Trader)利用電腦程式跟隨趨勢做買賣、使得羊群效應日益明顯。另外,債券僅透過櫃檯買賣的特性,使其流動性欠佳,但開放型債券基金卻又允許投資人在隔夜賣出這些缺乏流動性的資產、導致價格重挫。
更有甚者,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政府對銀行的監管趨嚴,使得通常扮演造市者的銀行逐漸淡出、導致市場缺乏穩定的力量。魯比尼警告,總體經濟的流動性超多、但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卻嚴重短缺,這兩個相互衝突的元素產生了一顆定時炸彈,完美風暴即將來臨。
再把眼光,放在美國只有一洋之隔的歐洲,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在歐洲央行連翻寬鬆政策之下,德國5年期的短天期公債銷售打從年初,就已經發生了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負利率」現象。然而就算如此,也還是有法人機構搶著買。
也許很多人覺得「買負利率債券」,根本就是無利可圖的「瞎」舉動。但有分析師指出:並不是每個投資人都會因負利率賠錢。因為利率直線向下,有些機構可以用比債券負利率更低的利率借到錢,讓他們相較之下仍能從中獲得利潤;有些人則是期待在 ECB 開啟購債行動後,殖利率再向下,他們就能伺機賣出。
又以瑞士為例,為了搭抬經濟並阻止貨幣投資人湧入瑞士法郎,已經開始針對存款大戶推出「負利率」的「懲罰性」措施(外電報導也指出,瑞士銀行業者Alternative Bank Schweiz,ABS已開了第一槍,自2016年1月1日起,將開始對個人存款戶收取利息),除了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之外,不但未見消費與經濟有任何起色,也不見有大筆的企業投資,更未讓下降的通貨膨脹,回復到正常目標。
而除了在實施貨幣寬鬆政策的國家與地區,並沒有因此而「資金多到淹腳目」外,所有靠出口石油及大宗商品相關的國家,也紛紛面臨了「準備要開始借債為生」,甚至是已經「悽慘度日」的情況。
為什麼「資金」如此之重要?因為不論是一國的經濟發展、民眾消費、企業經營,或是金融市場的運作,在在都缺不了白花花的銀子。可以這麼說,資金就是經濟與金融發展的血液,一旦少了資金,所有發展將會受限與停擺,包括投資標的的價格,也將不會再有上漲的動能。但對美國來說,升息可以帶動美元上升,吸引國際性資金回流美國本土。
然而讓投資人難以想像及弔詭的是:自今年以來,美股、美債等價格,幾乎已經「封頂」;除此之外的新興市場等,不論是股、匯、債市都跌到只能用「慘兮兮」來形容。
至於包括原油、貴金屬在內的大宗商品,可以說是跌到比十年線還慘的價位。彭博社甚至表示,假設美國升息、美元進一步走強,原物料恐怕是「因中國大陸經濟放緩給凌遲」之後,又再度被「釘上棺木的釘子」。而且,破線再破線的情形,幾乎也讓分析師們滿地找眼鏡。
如此一來投資人也許會問:除了以上被點名的標的之外,還會有可能上漲的選項嗎?筆者思索了很久之後的初步看法是:當全世界經濟都還看不見光明之際,所有投資看好的標的,絕對不會是「距離個人生活最需要物品最遠的」的物品,反而應該會回到「人類最原始需求」,也就是「民以食為天」的相關產業及投資。因為在經濟前景不佳之下,一般人只會暫停或減少沒有迫切需要的相關消費。
例如之前就有媒體引述摩根大通研究所,利用摩根大通客戶的資料,由於許多都在摩根大通,因此更能實際分析客戶的資金流向,經分析2,500萬戶客戶的存戶、支票戶、信用卡、現金卡甚至房貸帳戶的資料後,發現美國人其實的確有把這筆額外省下的油錢拿來花用,事實上這筆錢有8成都已經花掉了。
這是因為美國人開車上路,隨時都會看到加油站的低油價費率,這時時都在提醒他們因為油價降低而省了多少錢,因此也就很容易把這筆錢消費掉,其中有2成都拿來上館子打牙祭,讓美國餐飲業業績開紅盤;至於住在中西部的美國人,則傾向把這筆額外的錢,從哪來就花到哪去,也就是花在買汽油上:不論是換成更燒油的肌肉大車,或是更常開車出去兜風,或開得更遠。
簡單來說,油價下跌對美國人的消費或有幫助,但實際的幫助卻並不大,且受惠的產業也相當有限。不過也就是與消費金額不高,且生活上必須會用到的項目及產業。
其實筆者會看好「食物」類投資標的的理由,除了整體大環境前景不明、薪水收入不增反減的疑慮大漲之外,重要的是:農作物的收成也與地球氣候變遷及天災等密切相關。
特別是過去這一、兩年,農作物大致上都還維持著豐的局面。假設明年氣候異常,不論是水災、旱災或各種傳染病一起,相關原物料(例如像是「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或是咖啡、可可、各種食用油,甚至可能包括無法人工替代的天然橡膠…等)的價格,以及供應鏈中企業的股價,都將立刻暴漲。
只不過要提醒投資人注意的是:首先,由於外在大環境缺乏非常樂觀的利多因素加持,上述投資標的也只適合投資人在低檔時進場,並耐心等待市場消息快速變化下,可能會有的快速上漲獲利。
其次,關於科技類股,在不斷創新的變化之下,當然不可能沒有前景可言。只不過,現階段已經到達成熟階段的科技(舉例來說筆電、手機),未來將很難有長足的發展,反倒是新興科技的代表,像是機器人…等,可能有較高的發展空間。
最後一個跟科技相關的生物科技產業,儘管在全球老年化的趨勢影響下,絕對是不容忽視的重要投資產業。但是,一個新藥從有點子開始,一直到正式核准上市,中間充滿了太多的變數,幾乎可以用「中樂透」來形容。
一般投資大眾除非透過專業投資機構進行投資,或是透過生物科技產業ETF分散投資風險,想要直接投資相關個股,開個玩笑來說:如果沒有基礎的醫學相關背景,再加上「電話線(內線)」,想要真正獲利,恐怕是難中加難。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